教案不仅可以用于指导教学过程,还可以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教学思维,以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这些教案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一
教学要求:
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3、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二、介绍长城。
三、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
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
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二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三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卖炭翁。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2、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3、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一)、欣赏建筑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3、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1)、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2)、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在第5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3)、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二)、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六
如果有空,我想到大海边走走,感受它的宽广;如果有空,我想到大山中走走,感受它的深沉;如果有空,我更想到地下森林里走走,感受它的神奇。今天,我真诚地邀请大家和我一起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板书:地下森林断想}(课件1课题)。
二感知。
1浏览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用一个字表达。
用一个词表达。
用一句话表达。
——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
---人数逐渐加多的朗读以下4句,并做好朗读指导。
(课件2:我景仰“种子”。
我景仰地下的“种子”。
我景仰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
三细读。
1“黑暗”的是什么呢?――环境的恶劣。快速浏览文中3-20段,具体说说地下森林环境如何“黑暗”。
——主要是3-20段中的一些句子。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
那幽暗的峡谷,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句子很多,对有欣赏价值的要加以品味,朗读)。
2是啊,阳光无情,生命荒芜,岁月漫长,但,地下森林依然执著地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受到人们深深的景仰。人们为什么景仰它呢?请齐读20自然段,然后再看看课文其它部分,具体说说。
——(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七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1)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板书: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4)。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正确认读10个生字。
三、品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出示课件5)。
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深入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有何用意?
(4)珍珠鸟开始怕人后来不怕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出示课件7)。
师总结: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经历了怕——喜——近——亲——爱这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变化,而这一变化来自于“信赖”。
(板书:怕——喜——近——亲——爱)。
五、回顾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出示课件8)。
板书:“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师生交流。
七、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结合生活实际,把你对“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的理解写下来。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八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课件。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九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本文记者多次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在战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这一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见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难点:
增强自豪,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2】检查预习略。
3】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
明确: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围绕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3.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明确: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精读课文第3、4段,简要分析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2】结构上: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明确: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5】小结。
1.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6】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
7】课堂练习。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
1、认识6个生字,会写“正”“好”相“3个生字,并能组词。
2、培养欣赏漫画的情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3、体会幽默画的含义。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情幽默画的含义。
字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给别人照过相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给别人照相的?对,照相的时候也要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幽默——动脑筋照相。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1、引导学生观察幽默画。
2、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3、学生汇报。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脑”“照”“这”。引导学生拼读,了解生字在本课的意思。
2、“相”会意字,
3、由摄影师在照到长颈鹿时说了一句话引出“正”“好”两个生字。
“正”会意字。“好”会意字。
4、指导学生在虚宫格中写字。
5、老师小结。
6、知识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照到长颈鹿的头?
四、布置作业。
把两幅漫画拿给爸爸妈妈看,给他们讲一讲漫画的意思。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一
设计意图:
综述嬉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把握根本技能和学问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在嬉戏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欢乐。
活动目标:
1、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2、学习建筑工人不怕困难、英勇的精神。
3、培育幼儿安康活泼的性格。
4、熬炼幼儿手臂的力气,训练动作的协调和敏捷。
重点、难点:
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教具预备:
1、大灰狼头饰一个;小推车2辆;积木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流程:
一、创设实际情境,活动身体幼儿跟着教师转转头,弯弯腰,伸伸手臂踢踢腿。
二、学习推小车(一)教师出示小推车并指导幼儿学习。
提问:这是什么?
请幼儿尝试推车,指导幼儿推车时身体弯腰前倾,两手握紧手把,平稳向前推行。
(二)进展推车练习。
分组练习推装有积木的小推车,请幼儿说说自己尝试后的感受。
(三)小结。
要使小推车不倒,就要保持平稳。
三、嬉戏运砖猪小弟要造房子,但是少了许多的砖块,需要我们帮忙,有了小推车,我们可以把砖块运到小猪家了。
(一)讲解嬉戏要求。
嬉戏开头,幼儿快速将一块砖(积木)放入小推车内,走过弯曲的山路,路上可能会消失大灰狼,看到大灰狼消失,原地不动,否则就被大灰狼吃掉,大灰狼离开则连续前进,过了山路到小猪家,把砖块放在小猪家后原路返回,接着其次位幼儿运砖。
(二)幼儿分组嬉戏一次(请一位幼儿当大灰狼),教师对嬉戏状况进展评价。
(三)幼儿分组嬉戏进展竞赛,看看哪一组运的砖又快又多。
四、总结评价。
今日小朋友的表现很不错,很英勇,你们帮了小猪这么大的忙。
活动反思。
本着“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参加者、合、支持者”理念我组织了这次“运砖”活动。活动以嬉戏的形式进展,我为孩子们供应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气氛。开头局部,我借助音乐《劳动最荣耀》歌曲进展活动身体的情境局部,中间局部,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情景的创设,供应材料,推动和引发了幼儿的'合作。使活动有效的得以开展,提升了孩子们的阅历。完毕局部,通过设定规章,保障了幼儿的合作,引进竞赛,使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欢乐。
这次活动整体来说效果较好。活动中我始终以材料的供应者、问题的观看者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让幼儿在操作中发觉问题、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幼儿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意识,并能乐观探究合作方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些许的缺乏和圆满,如最终环节,在设计时考虑预备运两次砖:一次是以幼儿商讨的方法运;其次次是在第一次运砖的根底上,总结好的方法进展竞赛运。但由于园内材料有限,虽自己也加工了一些,但还是达不到预期设想结果,只好转变原先方案,使活动的完毕不像预设的结果抱负。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需要在反复的、不断的练习中才能体悟合作的要领,所以我们以后还要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充分尝试,让每个孩子体验成长、体验胜利、体验欢乐!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出示古诗,读古诗谈理解
春望
国破山河在, 烽火连三月,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 白头搔更短,
恨别鸟惊心。 浑欲不胜簪。
(1)读古诗,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都明白了什么。
(2)教师重点讲解学生普遍不理解的地方,最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故事表达的意思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
(3)背诵古诗。(自己背,小组检查,集体背诵。)
2、由古诗引入新课:
在身处和平年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揭示课题。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出示语文天地中“抄一抄“中的词语)
单调 书籍 浸湿 郁郁葱葱
集体读,指名读,说说自己还有哪个词语不理解意思,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
(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
(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第二课时
体会三名森林警卫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合语文天地d4读一读,比一比。)
1.三个战士谁也不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
2.他们没有立刻拆信,过了好几天,才把信掏出来仔细地读。从这天起,他们经常读信,最后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自己读,想想第一段比第二段好在什么地方?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多读几遍。在班里交流。
如果让你给这些守卫森林的战士们写封信,你会和他们说写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找出最家方案,班上派两名代表执笔写信。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并试着默写《春望》,或把古诗改写成一段话。
板书设计:
送往小木屋的信
战士 为保护森林 克服单调和寂寞 军爱民
指导员 为送信 一路上小心翼翼 官爱兵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三
在歌唱过程中加入节奏朗诵,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表现朝鲜族民族风情的幼儿歌曲《辣白菜》,正是这样一首以说为主,说唱结合,幽默风趣,活泼欢快的好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朝鲜族特色饮食和音乐,拓展和深化幼儿对祖国多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体验说唱结合的幽默风趣。
2.学习使用创编的动作表现腌制辣白菜的劳动和品尝辣白菜火辣辣的感觉。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部分幼儿有吃过辣白菜的经验。
物质准备:朝鲜族生活情境课件、节奏图谱以及要排放在图谱上的相关蔬菜卡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欢快的音乐模仿小鱼、小鸟、大象、乌龟等动物的律动。
教师:小朋友,老师的衣服漂亮吗?(幼儿:漂亮。)。
教师:你们知道我穿的是什么民族的服装吗?(幼儿:朝鲜族的服装。)。
教师:对,这就是朝鲜族的民族服装。
教师:你们会说朝语吗?(幼儿:不会。)。
教师:现在,我们就学习用朝语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你好dd安宁哈些要!(幼儿:安宁哈些要!)。
2.教师播放录像片请幼儿欣赏。
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就欢迎大家一起到我的家乡dd延边做客。
幼儿自然坐成半圆,在看的过程中,教师简单介绍录像片中延边的风情。
(录像片直观、形象,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感受到朝鲜族的民族风情及饮食。)。
教师:画面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幼儿1:有许多人在跳舞。
幼儿2:跳舞的人都穿着漂亮的韩服。
幼儿3:我看见阿姨在唱歌。
幼儿4:我看见在做打糕。
教师:在画面上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1:打糕。
幼儿2:冷面。
幼儿3:辣白菜。
幼儿1:辣椒;。
幼儿2:白菜;。
幼儿3:大蒜。
(从幼儿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相关知识经验)。
教师:我们一起看一看大家说的对不对?
3.看木偶剧表演。
教师:(出示白菜模型)大家好!你们都认识我吧!我是谁?对!我就是白菜,你们的爸爸妈妈都用我腌酸菜吃,或炒着吃。可是朝鲜族的妈妈呀,用我腌辣白菜吃。他们说,吃辣白菜会增强免疫力,会变得更健康的,你们不能忘了我的名字,请你们叫我两次名字,拍三次手。
幼儿:白菜白菜×××。
教师:(出示辣椒模型,用夸张的声音咳嗽)腌制辣白菜少了我也不行,我是谁?对,我就是辣椒,我很辣,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辣椒,你们的.脸红润润的,会变得更漂亮。如果,你怕辣,少放一点儿就可以了,请你们叫我两次拍三次手。
幼儿:辣椒辣椒×××。
教师:(出示大蒜模型)要腌辣白菜没有我也不行。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蒜,虽然味道有点怪怪的,但是能除掉人体内的害虫,让你们的身体变得更强壮。大声喊我两声,拍三次手。
幼儿:大蒜大蒜×××。
教师:我们三个是好朋友,要腌制辣白菜少了谁都不行的。也别忘了添加适量的盐、味素、生姜、虾酱等调料,这样会更好吃。朝鲜族的妈妈要用我们腌辣白菜了。我们该走了!再见!
幼儿:再见!(拟人化的表演,让幼儿初步了解了腌制辣白菜的主要材料,即歌词内容。)。
4.教师:下面让我们玩个拍手游戏吧!说的部分要说一说,拍手的部分要按节奏拍一拍手。
教师一边说歌词内容,一边在白板上演示相应的图形和节奏图谱,并引导幼儿按节奏图谱拍手打节奏。
教师:腌制辣白菜需要什么?
幼儿:×××|×××。
教师:白菜,白菜。
幼儿:×××。
教师:辣椒,辣椒。
幼儿:×××。
教师:大蒜,大蒜。
幼儿:×××。
教师说,幼儿拍;幼儿说,老师拍;幼儿说,客人老师拍:客人老师说,幼儿拍。通过互换角色的形式练习打节奏和有节奏地说词。
(有了直观的图片和节奏图谱的帮助,再通过玩拍手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按要求打节奏、朗诵歌词,幼儿感兴趣,学得很快。)。
5.观看课件画面、欣赏歌曲。
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播放视频请幼儿欣赏)。
教师:听了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幼儿是很难回答的!)。
幼儿1:有辣的感觉。
幼儿2:歌唱得很快,想跳舞。
教师: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节奏感很强,让人一听就想跟着跳起来。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辣白菜”。吃了辣白菜会怎样?(这样的问题也是幼儿很难回答的。如果说“是不是很辣呀?做一个辣得要死的样子看看”,可能会更有利于导向下面的活动。)。
幼儿:好辣。
教师唱“好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问:还想吃吗?(教师表现出很辣的样子。)。
幼儿:辣白菜。教师: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好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大家一起尝一尝。腌制辣白菜需要什么?×××|×××,白菜、白菜×××,辣椒、辣椒×××,大蒜、大蒜×××,好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大家一起尝一尝。
教师清唱一遍歌曲,引导幼儿同教师一起学说歌词。
教师:让我们随音乐边看画面边唱歌曲。(教师播放歌曲课件,幼儿完整地学唱两遍歌曲)。
6.玩拣拾玩具蔬菜游戏。
教师:我们身上都带着什么呀?(幼儿:围裙)。
教师:在那边,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腌制辣白菜需要的蔬菜,请小朋友们一边唱歌,一边捡蔬菜贴到围裙上,但是一种蔬菜只能捡一个。(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边唱歌,边游戏。)。
(设计这个环节原意是想让幼儿通过愉快的过程再次聆听歌曲,但幼儿的兴趣都在蔬菜模型的搜集上,因此这个操作环节没有能够很好地与歌曲的欣赏和表演相结合。)。
7.创编新歌词。
幼儿:洗白菜。老师:那怎样洗?谁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请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并一起做一做。边做边引导幼儿将动作和加工各种蔬菜的动词编入到歌曲中。如:白菜白菜洗一洗(动作)。
老师:咦?老师怎么忘了呢?让白菜变成辣白菜还应该怎么办?
幼儿:洒咸盐。
老师:怎么洒咸盐呀?谁能做一做?
幼儿用动作来表演,边做边说:“咸盐咸盐洒一洒。”
老师:还应该加工什么调料?
幼儿1:大蒜。幼儿2:辣椒。
老师:这些蔬菜怎么加工呢?
幼儿1:大蒜大蒜碾一碾。
幼儿2:辣椒辣椒捣一捣。
老师:大家一起唱一遍新编的辣白菜歌吧!随音乐,教师同幼儿一起边做动作边演唱新编的辣白菜歌。
9.小朋友们品尝老师腌的辣白菜,活动结束。
附歌曲:
辣白菜1=c。
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辣白菜×××。
6d|6666|6666|6d|。
好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
66.|6543|2d||。
大家一起尝一尝。
腌制辣白菜需要什么?×××|×××。
白菜白菜×××辣椒辣椒××。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四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
一、听“曲”(导入 ,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五
书写规范汉字,认识两种新笔顺规则。
能有节奏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大意,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学习两种新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
能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多媒体课件。(教师)
生字卡片。(学生)
师出示第八单元会写字卡片,抽读汉字,重点抽查“小、水、月、问。”
课件演示“小、水、月、问”四个汉字笔顺。
说说上面四个汉字共有几画。
观察课件中“小、水”两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按此规则,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习书写“小、水”。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多媒体课件播放《风》,引导学生欣赏。
老师范读。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学生尝试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教师抽查。
教师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背诵。
将你今天的收获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春节童谣》。
语文园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夯实语言的基础,将学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强调“学以致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一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六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0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