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对某个问题、事件或项目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形式。通过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相关背景情况,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报告通常包含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可以提供给上级领导或相关人员作为决策参考依据。最后,要留出时间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这些报告范文还提供了一些写作建议和技巧,有助于我们提高报告写作的水平。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游戏面临失传。那些以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民间游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悉。其实,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方便、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发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游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游戏的快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期望在课题引领下认真了解、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期望,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2、研究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潜力、情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资料。
1、各年龄班如何选取适宜的民间游戏,如何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
2、民间游戏与幼儿多元智能(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发展的关系。
四、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夏津华夏幼教中心3---6岁(小、中、大班)约3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优展示法、观察法、谈话法。
持和方法指导。如:我们透过研究资料搜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游戏,如“叼羊大赛”、跳花竿等,孩子们很喜欢。
2、行动研究法: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研究。如刚开始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游戏,因为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改造民间游戏,重点发展适合小朋友的非竞赛性质的游戏,老师们提出来能够试试语言类游戏(比如《拍手歌》)和表演游戏(比如《挑小狗》),结果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活动。
3、评优展示法:从全园评选出几个秀的民间游戏活动案例,请老师们一齐观看活动,并当场进行评析,合理吸收和借鉴,然后应用于实践。这样进步十分快。如,我们在xx年x月观看了杨杰的《百变神圈》,老师们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大家发现,民间游戏配上民族乐曲,感觉很美!xx年x月我们又观看了蒋岩岩的《齐天大圣》,我们又发现,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表演游戏交融渗透,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就这样,大家经常交流,互提推荐,一点点提高。
4、经验总结法:将同做“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课题的其他幼儿园的成功经验合理吸收,取得对课题开发有启发好处的经验,概括出支持课题研究的先进方法并加以利用,对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很有益处。上级课题组给了我们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利津一幼的“资料收集”和烟台蓝天幼儿园的论文写作都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启发。
5、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游戏的观察评析都以此为依据。我们会在主角游戏中发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究竟怎样,还会在体育游戏中发现孩子的运动潜力如何------记录下来,便于又针对的实施教育。
6、谈话法:主要用于游戏之后,和小朋友交谈,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以及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便及时对游戏规则做出调整。
七、研究实施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
a、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周兢《中国民间游戏》、皮亚杰《儿童心理学》,重点学习学前儿童游戏的专业论著,进一步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并了解民间游戏由来和各种玩法,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思考如何让民间游戏深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民间游戏。
b、确定人员分工和各时段任务:
我们这个课题由园长常红喜亲自督导,教研组长宿军全面负责,精选我园秀的骨干教师:、
具体安排如下:
起止时间要解决的问题负责人。
20xx.1------3月活动发起,搜集素材,分析归类。
20xx.5------9月结题阶段,提升经验,巩固成果。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步:召开课题组会议,制订各阶段目标,明确各自的任务。第二步:利用图书文献、学前教育网搜集民间游戏的相关资料;召开班级家长会,请小朋友和家长都参与收集相关材料的活动中来。
第三步:资料汇总,研究、分类,确定哪些游戏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选取一个适宜的民间游戏,介绍给小朋友,大家一齐做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课题组根据幼儿的状况和老师的意见召开教研会,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广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收集文字资料、影像资料。
第五步:对活动中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分门别类存入档案。
第六步:提升经验,重点引导参与课题的教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相互学习。
第七步:结题,向上级课题组呈交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我园于20xx年x月被董旭花教授主持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定为课题研究实验园,结合幼儿园实际状况,我们选取的子课题是《儿童传统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在从事课题研究的两年多里,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用心实践,大胆创新,在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教师的教研潜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获。
同时,还积累了超多的游戏活动资料,编制了自己的园本教材。华夏幼教中心的孩子爱游戏、玩游戏已蔚然成风。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列举如下,请总课题组检查验收:
1、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
我们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共收集四十多个民间游戏,分为体育类、益智类、语言类、艺术类并对这些游戏作了相应的创新改编,并已经汇编成册(见《夏津华夏民间游戏集锦》)。其中三篇被收入20xx年x月淄博总课题交流会《阶段性成果集》。
2、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
我们对开展的每一个游戏都进行了多元价值分析,发现透过丰富的游戏,幼儿的社会交往潜力、智力、体能都有较大提高,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提高很快。
我们已经制作游戏观察幻灯片5个,整理出论文十余篇并编印成册,其中论文《亲子游戏在家园联系中的作用》已在《幼教园地》20xx年第一期发表;课件《捉不住的小鱼》、《我和报纸做游戏》获“解读儿童游戏,走进童心世界”课件大赛一等奖。透过教师的分析总结,我们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很多外地参观交流的老师都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远远高于他们的年龄!”
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很受欢迎,在校园里,不论是体育运动、文艺表演、学习知识还是与人交往,他们都出类拔萃,应对自如。
3、做游戏、爱游戏构成幼儿园的特色。
我们根据游戏活动的经验,编制了分年龄段的案例设计集(《夏津华夏民间游戏集锦》),并保留了幻灯片资料;根据孩子们爱游戏的天性,我们把每年的四月为“游戏月”,每年x月举办“亲子运动会”。每一天下午4点后,全体小朋友都参加户外游戏,游戏已真正成为华夏幼教中心的传统和特色。
4、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课题研究是一条线,我们不断针对实践中的难题开展教研,从一开始的游戏筛选、游戏组织到之后的游戏观察、游戏评析、整理论文,老师们的专业潜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参加课题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她们说:“此刻,读专业书籍的多了,游戏时拍照的多了,向幼教刊物投稿的多了,会制作课件的多了。”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我更有体会,老师们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到会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她们已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些都得益于总课题组的引领,我们确实在课题活动中学到很多。
九、反思。
我们是新成立的幼儿园,这是第一次做课题,所以在刚开始时觉得困难重重:
课题活动开始后,怎样写反思?怎样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怎样提升经验,汇总成优秀论文?幸好,有总课题组的帮忙,我们从其他幼儿园也学到了很多,最后从实践中摸索出一点点经验,感谢董教授在课题研究中给与我们的指导,真诚的期盼下次与您合作!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三
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制作的基本原理: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
收集资料人员:
整理资料人员:
制作人员: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四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资料。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资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因此,我们试图透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好处。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资料,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构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资料: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资料。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取活动资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3、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五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六
教师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的撰写。
20xx年度—20xx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专着的引用:作者。书名。出版社,版本及年代。
杂志上文章的引用:作者。文章名。杂志名,xx年第x期。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1。1”“1。2”……。
“1。1。1”“1。1。2”……。
“1。1。1。1”“1。1。1。2”……。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七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
收集资料人员:
整理资料人员:
制作人员: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八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他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我们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为载体,着重研究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本课题按实验、研究、总结、推广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个案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效实施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利民路小学一、二、三、六年级学生。
(一)准备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开展情况,初步拟定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作为我校低年级数学组的主攻课题。
2、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xx年第一学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每学期组织教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
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准备阶段其间,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实施阶段其间,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总结阶段其间,撰写结题报告,撰写由优秀课例构成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论文和创造性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教学设计。
成员分工:
苑兰凤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研究报告的组织和撰写。
杨永良、杨艳蕊、陈丽、(王芳、陈静、闫爱民此为更改人员)负责撰写实施阶段研究报告或论文。
乔梅、师玲雪、张凤杰、(史艳丽此为更改人员)负责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全组人员负责实验执行、研究个案、优秀课例或实践作业资料的收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九
【内容摘要】车祸猛于虎,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人说,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确实,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刚刚在甘肃省庆阳市某幼儿园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了21人死亡、43人受伤的惨剧,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各项管理措施的不到位,正是他们的疏忽才造成了那些可爱的小生命离我们而去。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各种机动车辆陡增,交通事故频发。据公安部统计,2010年4月至7月间我国已有2455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7905名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少年儿童重要安全隐患。每每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哪边又出了车祸,都让我们感到心情沉重。毕竟那都是些活泼可爱的小生命啊!那怎样的交通安全教育才会更有效果,才能挽救更多的小生命,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而幼儿从小就形成交通安全意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以及他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幼儿能成为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这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例如: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日本早在50年前就在小学、幼儿园的教材中添加了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在整个文化中比例占10%,所以这些国家的人们安全意识非常高,一位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朋友讲述那里的交通环境时赞不绝口,没有一个人闯红灯、横越栏杆。在小巷内遇到行人也不鸣笛催赶,只是尾随着走出小巷,这样的文明程度是和从小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向他们一样,我们的社会也会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而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10万人,伤残50万人。其中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学生死亡1767人,受伤10098人;造成小学生死亡2656人,受伤10819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死亡人数的3成左右,80%是因缺少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致。
近几年我国对交通安全的教育也逐步的高度重视起来,特别是出台了新的交通安全法规,更加人性化的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就全国而言我们的交通环境越来越好,今后我国的交通发展趋势将是道路越来越宽、车况越来越好,因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也亟待提高。所以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也就显得刻不容缓。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召唤,使我们幼教工作者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定,对广大公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而“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从小建立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维护交通法规,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幼儿交通安全教育还可以起到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达到全民动员共创和谐社会的目的。
具体到每个年龄段的研究对象其发展目标如下:
通过课题的实施要能够使三至四岁的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要使四至五岁的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五至六岁的幼儿则让他们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并开始建立“自律”意识。
我们调查的数字表明,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路的原因造成的车祸占5%,而由于人的原因造成车祸的占95%,其中属驾驶员的原因的占60%,属行人原因的占30%。这些数字警告我们要减少交通事故就必须先解决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一念之差将造成终身遗憾。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的问题,行为习惯的问题,从小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交通事故的突破点,也是关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事。
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几个方面:
1、调查了解幼儿父母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
2、我园在实施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3、幼儿园、家庭、市交警支队和社会联合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径;
4、幼儿交通安全教育对家庭、社区、社会的带动和影响。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并通过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形成交通安全的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识,知道一些简单的道路交通标识的含义等等。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共分了三个阶段来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011年5月)。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学习了国家制定的新《交通法》,了解新《交通法》的有关内容,了解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剖析了我园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和家长及幼儿自身交通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我们更加明确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活动内容,并且在全园的小、中、大班中各明确了一个班作为课题研究班级。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且制定了各项具体操作的内容、措施,确定了阶段性的任务、重点。
其次,完成了对幼儿家长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并进行特点分析,从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再次,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开展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如小二班的吴慧芹老师让幼儿进行十字路口红绿灯模拟表演,让幼儿认识了“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横道”的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初步的交通规则意识。针对中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同样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对他们实施交通安全教育。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这样,幼儿不仅有了规则意识,同时幼儿的人格取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四班周燕老师组织的亲子交通安全模拟表演,非常有特色,让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了交通安全意识。而大班幼儿由于已形成了初步的品德行为,并开始建立了一种“自律”意识。因此,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并和和他们一起制定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一些规则。这样,幼儿既能建立规则意识,又了解了相应的交通法规,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创造力、语言表达及辨别是非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在园长室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还在全园开展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交通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一、听交通警察介绍交通安全知识。我园请来了大丰市交警大队的干警到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交警叔叔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交通法则和认识交通标志;结合实际事故发生的案例分析,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危险的;还让幼儿和交警叔叔一起指挥交通,通过学习指挥交通的手势,培养孩子尊敬交警、热爱交警的情感;一起学习交通安全儿歌:《交通安全拍手歌》。
活动二、在园结构区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灯、斑马线以及其他交通标志等;又如在班上张贴形象有趣、易理解的交通标志等图片;在语言区设立“娃娃从小懂交通”园地等。这些和交通相关的环境的创设,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活动三、提供实践场地进行模拟演练,在游戏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通过角色游戏将“知”转化为“行”。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幼儿来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游戏中;又如让幼儿或教师作为交通警察来模拟实践,把所学的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游戏中得到运用。
活动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幼儿园出面协调,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把幼儿交通安全落到实处。
活动五、教学延伸活动。教师带孩子上街进行实践活动,观察交警指挥交通和为交警叔叔献花、认识马路上的标线和红绿灯、当义务交通员看看有谁的行为违法了等等。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聘请孩子当义务交通宣传员,把交通安全知识告诉爸爸妈妈,监督爸爸妈妈的交通行为是否合法…….
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我园还注重加强幼儿园周边交通的治理。在交警部门的配合下重点解决我园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的状况,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经过整治,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大为改善,每个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都能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我们还能突出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从十月份起我们就开始着手课题研究的完善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在自我总结的前提下向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结题自测、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和相关课题材料的收集完善工作。最后在报请上级检测、评估、鉴定。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的预期成果已全部达到:
1、完成了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相关基地建设,其中展室、十字路口红绿灯模拟岗亭等已初步建成,普及了我是小小交警的韵律操,创编了幼儿交通安全儿歌。
2、幼儿园环境建设体现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不管是课题的实验班级还是非实验班级的室内环境都能体现这样的一个氛围,其次园内的楼道、走廊及园内外墙饰等也无不体现出其育人的功能。
3、完善了课题实验方案、结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家长调查报告等,各种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无不反映出我们的工作扎实和具体措施的到位。
课题研究中的存在问题:
1、依靠幼儿园的宣传力量还很薄弱。
2、少数家长思想改变还有过程,只要管好自己和家人就行了。
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关于交通安全的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宣传力度,让幼儿带动家长,让家长带动全社会,让大家自觉形成维护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为争创交通文明城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就应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透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潜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透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好处。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潜力。课题结题报告。
5、透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状况,用心撰写学习笔记,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校园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资料、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资料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必须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资料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就应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资料,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透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构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透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透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二
三
四
五
六
(三)阅读面分析。
透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资料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推荐。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构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潜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个性是语文课内外教材资料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本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长城赞》一课时,如果像以往低段教学中教师喜欢借助小故事引出问题一样,只从长城的一些相关小故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会很低。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依据对联本身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这样一个对比性问题:一篇介绍长城的短文和对联比起来谁更能揭示长城的伟大?(《长城赞》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长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考的起点也有所提高。因为这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脱离思维的辅助来处理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讲授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带着这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阅读课文时,学生就会非常顺利地抓到课文的主线。需要强调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为了得到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去故弄玄虚,而是真正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让问题在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中自然产生。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例如,北师大教材第十册《奇异的激光》这一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映衬课文内容,让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聚焦在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奇异的激光,到底激光奇异在何处?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理解了激光的神奇之处,而且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奇异的激光》这一课的行文特点,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在这种特点之下有什么用途?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即先去找说明事物的特点,再去找相关的用途。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生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例如在讲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教师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学生所提出的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问题,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许多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知识储备相映衬。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在理解本文主旨时,思维便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果这篇课文换成对低年级讲,教师还如此创设情境,中心问题不但不能出现,无论教师如何降解,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也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要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而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献你一束花》一课,就可以从课文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开头就利用作者成名的回忆假设出一段故事:一位成名的音乐家,全世界都问其大名,但是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时,万万没想到这个人不是父母、不是同学、也不是朋友,而是一个耳聋之人。这段故事充满文学意味,而且其中设置了悬念,这样语文气息浓厚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一个耳聋人有什么特殊之处让这个平凡的人成为全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样的故事来源课文,有悬念性,言简意赅尽显语文的魅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相对完整地确定了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发现,背景资料的引入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作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时机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创设情境,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其效果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体现出来。效果呈现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否灵活上。例如:在六年级《大自然的秘密》一课的实际教学前,教师找来相关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介绍了加拉帕戈斯完美的生态系统和美丽景色。这些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放给孩子们看的,孩子的兴趣非常高。在实际授课中,教师的导语将孩子的兴奋点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联系在一起,这样巧妙地利用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了一种情境,之后孩子们的质疑围绕本课重点展开,只要经过简单梳理,学生马上就会聚焦在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进而从这个问题衍生出的学习主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平行班中没有看过此片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直击要点,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中心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也没有触及到文本本身所应有的深刻内涵。
作用上,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它所产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是学生综合学习的产物。学生在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发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甚至是互相矛盾之处,在这个过程可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成吉思汗和鹰》这课讲的是成吉思汗误杀宠鹰的故事,但学生在预习中查找的资料很多是记述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内容。在此教师指导学生从背景资料入手质疑,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这么伟大,怎么还会犯错误?教师顺势而导,分析成吉思汗犯错误的过程。于是乎在课内课外相互看似相互矛盾中的问题的牵引下,理解了本课的主题。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所指的矛盾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的知识不匹配的表现。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手段使之外化出来,进而成为学生的自主动力。
矛盾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可以产生矛盾的地方,有时可能就是题目本身,有时可能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使矛盾外化,成为疑问。这种外化的载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外化矛盾:
(1)讨论法。
利用学生的讨论聚焦点,教师加以提取主要观点,形成问题。学生讨论前,教师要善于导引,讨论中要及时总结,讨论后可以辅助学生总结。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献你一束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出现的问号,即:1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2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3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样学生的焦点马上聚集在这个课文的矛盾之处,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这三个问号能够使你想到那些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加以梳理。例如鲜花是属于谁的?失败者有资格受到人们的赞扬吗?教师抓住这个外化表现,板书应该怎样对待失败者?这个问题马上统领了众多疑问,成为本课学习的主线。
(2)辩论法。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是使矛盾直接外化的有效方法。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黑孩子罗伯特》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f15呀!可是他也很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f15,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罗伯特捐钱以后为什么哭?总结学生发言观点有二,一是心疼自己的钱,二是为了丽莎而伤心。教师顺势而导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辩论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所营造的情境,这样关于罗伯特善良本质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3)表格法。
有些课文的矛盾之处并不在于一个点上,而是存在于课文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如果分解去看,那么矛盾之处很难产生,如果教师借助填表等方法使矛盾在直观效果中凸现出来,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了,《一枚金币》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给出表格(表格如下),通过填表的方式总结出主人公面对金币被丢到火炉之后的不同表现,前两次都是笑着走开了,而最后一次反映非常激烈,填表之后,再让学生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纵观青年人的表现直到发现他最后的表现迥于前两次,立刻质疑为什么他最后一次受不了,而前两次是笑着走开了?。通过表格直观的显示,直接把文本的矛盾点外化,从而使学生抓住文本的要害提问质疑,这样的质疑也是有效的。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二
5、造就了一支能进行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有20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省市德育论文奖。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2011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9~2011.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1.11~2011.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6、在调查“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这一问题时,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14%的学生选择了“不希望”。
7、在调查“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这一问题时,3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的”,5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9%的学生选择了“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8、在调查“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13%“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说话”。
9、在调查“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这一问题时,7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12%的学生选择了“没太注意”。
10、在调查“别人讲话时你能认真听吗?能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题时,7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4%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1、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
2、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待口语交际课较为重视和认真,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口语交际课更为生动有趣。
3、在调查学生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发现一小半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对联系学生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
4、在调查学生“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时能”,说明自己在引导学生说话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5、《大纲》开设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服务,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好,首先自己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日常中指导联系的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联系实际这方面对学生渗透不多,从而使学生自身也不太会把口语交际课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建议自己今后在这方面要进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整理,将好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题之中。
9月份至今我积极准备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教学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多赏识儿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多让儿童体验生活,留心生活,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生活。(3)多和儿童聊聊他们喜欢的生活话题。
2、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学生在说或表演时,其它学生不屑一顾、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试问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
3、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将“口语交际”引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参加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参加校干部、班委竞选;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这些活动将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锻炼和展示,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学习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生活是大课堂,教室是主阵地,我们做教师的要处处留心,做“口语交际课”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学一招》一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近来男生喜欢玩溜溜球,女生喜欢编绳子等。于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互学本领。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本领,其次让学生说说学本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本领最高,看谁把学的过程讲得最清楚,最后鼓励本领高的学生当老师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地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口语交际。
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不爱说,不敢说的孩子有了表达的信心。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为练习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迷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我带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还带两个班的思品课,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在进行研究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本学期小课题的研究时间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仅仅通过结题报告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这个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徐颖小学语文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韩艳梅教育评论。
4、《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构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互动环境》姜亚杰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漓江出版社。
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费蔚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孟庆茂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四
xx年xx月,我校承担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实践与探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那么写话也就成为低年级学生最恐惧的一项作业,如何能降低写话的难度,让学生爱上写话,有话可写,成为低年级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我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发现,每次训练学生动笔写话,都是正正规规的,可学生却觉得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从下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写话要求过高,如规定字数,还要写生动,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提笔无言。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所以写起来难度就更大了,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到“易、趣、活”?如何让学生把心中所想到的内容通过文字写下来就成为写话的难点。
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现状,有部分教师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就会写了。要么有的教师直接开始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写作方法,而这些方法难以被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每次写话的时候,也是学生最头疼的时间。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自然不对,但“拔苗助长”的方式同样也帮不了学生。因此学生的写话陷入了两难境地,怎样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话,成为低年级教师最头疼的难题。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和其余几位老师于xx年xx月申报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探究》一课题,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进行写话配画训练,让学生自己画自己写,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二)理论意义:
1、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指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于孩子们的配画不追求是否完美,重在激发他们画的欲望。
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
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三)实践意义。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其实文学与绘画结合,自汉代开始就有。苏轼评王维曾说过,体味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欣赏王维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成为民族艺术的一个特色和优良传统,至今还在发展。我们尝试与美术老师结合进行《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有效指导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让学生为日记配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xx年xx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拥有广阔的宣传阵地,比如宣传栏、校广播室,教师墙壁等。
(三)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形成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观摩课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实验班的写画结合训练已很见成效,并形成“以画促写,配画写话”的写话模式,孩子们乐写、愿写,喜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仅仅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在日记本上,只能让全班五十几个同学欣赏,已经不是我和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宣传栏校园广播这些好平台,为孩子们的“涂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欣赏,同时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以便于孩子们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配话写话中来。实践证明:在广阔的空间里,孩子们的视野更辽阔,参与度更广,写话的劲头儿更足。两年时间里,孩子们张贴发表共计20xx余篇,有的孩子已经超过100余篇,虽说数量并不能代表着什么,但至少证明孩子们在不懈地努力,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有时也是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的领导要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保障实验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1、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无法对学生的绘画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点拨,导致学生的配画总处于游离状态,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和美术老师进行协商,让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但总觉得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存在有“两张皮”的嫌疑,不能使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写法指导上,真的有点“深不得浅不得”的感觉,“深”了怕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浅”了达不到写法指导的目的,这个力度还真不好把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学生的惰性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虽然孩子们喜欢上了写话,虽然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总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五
写作时注意参考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可以略写,也可。
以省略)。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这部分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明课题研究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主要写本阶段做了哪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开题会等情况。
2.进入研究阶段。主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定,在各个实施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开展的观摩教学、进行的研讨活动等。这部分在写作时,要注意参照“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况,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等。
这三个阶段在课题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规定,在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时要同研究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做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客观情况。
(三)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主要写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情况及经费的投入情况等。
(四)结尾。
概括地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署名和日期
把报告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写在标题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报告的`日期。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六
1.1选题的背景。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不论是《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是上级下发的文件中,都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指导,一些校园精心打造阅览室,设置阅读课,举办阅读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课外阅读行列中来。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是对课外阅读重视了。而其实呢,从很多老师和孩子口中得知阅读课就是大家所公认的副科,他们从来就没有转变过以往的看法。
原因可想而知,首先是老师们的观念还没来得及转变过来,孩子们也只是学着老师的口吻人云亦云罢了。其次也许是从事阅读课教学任务的老师所上的课或者所推荐的书目吸引不了孩子眼球的缘故吧。
1.2课题的实践好处。
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得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的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一下子就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2、有效的导入能够铺设桥梁,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3、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情绪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方向前进。4、导入对整堂课起总领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对对教学过程的驾驭和教学资料的总体把握上。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王宝大的导入技能。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宝大教授在《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课堂导入的一系列目的: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境等等。
2.2胡淑珍(1996)的课堂教学理论。
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2.3阎承利(1999)的课堂导入艺术。
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
2.4爱伦的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包含对课堂导入技能系统研究,给出了导入技能的定义:教师用以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
2.5c.特耐提出的导入功能。
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资料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好处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2.6《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务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料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取,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构成。
3、课题主要研究资料及方法。
在阅读课教学时,透过多种形式的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使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1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3.1.1趣味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课堂之所以务必搞笑味性,并不是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而就应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用心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们往往会在简单愉快中到达默契交流。
3.1.2发展性原则。
用贴合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开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情感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入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孩子在高效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原有的知识水平,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过程优化,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的不断发展。
3.1.3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适用于实际教学中,由两方面需要兼顾:一方面要针对教学资料的特点而设计。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潜力、兴趣爱好等而设计。如低端能够从讲故事、做游戏等入手,中高年级能够从比较、设置悬疑、朗读、创设情境等方面入手。
3.1.4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内心状态,就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期间所学的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用心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必能引起学生对新学习资料的热烈探究。
3.1.5创新性原则。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跟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好处,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来说,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就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3.2课堂导入的形式。
3.2.1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音乐、绘画等多种手段,制造一种贴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力,使学生处于用心的学习状态之中。
罗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书时,先让孩子们看一段视频。孩子们在观看这段视频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狐狸一家的安危,当看到挖掘机一点点地捣毁狐狸的家时,孩子们的神情变得越来越紧张。罗老师就在这时把视频戛然而止。之后,它让孩子们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在孩子们说到狐狸一家正遭受着灾难时,罗老师紧之后让孩子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狐狸一家躲过这场灾难孩子们纷纷说了自己的办法,罗老师没有多作评价,只是说孩子们真会想像,帮狐狸一家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之后她把话题一转,说:“孩子们都别着急了,老师告诉大家,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狐狸爸爸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狐狸一家躲过了这场灾难。你想明白这个好办法是什么吗请你赶紧拿起书本阅读吧!”罗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教室里只能听到了孩子们翻书的声音,可见,孩子们对此刻的阅读是多么渴望。
3.2.2温故知新导入法。新课导入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结。透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导入新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在师生共读《西游记》一书时,为了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在开课前,先让孩子们回顾了此前所学资料,为继续阅读作好了铺垫。“话说孙悟空大闹天空激怒玉皇大帝,被如来佛祖擒拿,压在五指山下。这五百年来,孙悟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你能来说说它都吃了哪些苦吗”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畅所欲言了。有的说他连水也喝不到,真可怜;有的说只能靠路人丢给他的东西作食物;有的说成天吃不饱,还挨冻;有的干脆找出书中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我说:“是阿,大家和老师一样,也都十分同情孙悟空,想帮忙他摆脱眼前的困境,是吗”孩子们表示赞同似的点点头,我紧之后说:“之后,孙悟空盼星星、盼月亮,最后等来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想明白他是怎样得救的吗赶紧翻开书,看谁最先明白,告诉我们大家。”如此一来,不但复习了旧知,同时激起了阅读新资料的兴趣,大家还在憋着劲儿地比,谁先明白答案,好告诉大家。
3.2.3表演导入法。导入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之前先排演好阅读书籍中的一个场景,然后进行学习,能够燃起孩子参与阅读的激情。
如在推荐《木偶奇遇记》一书的阅读时,顾老师采用了先让孩子们表演书中的一个故事《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给了小木偶一个“笑”的表情后,小木偶出门了。它首先碰到了小红狐,小红狐设法骗走了小木偶的红背包,但因为它只会笑,结果被熊警察、小兔子等动物误解,以为小木偶在撒谎。小木偶委屈极了,可又没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它感到很郁闷。之后,小木偶碰到了蓝鼻子女巫,神奇般地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表演完后,顾老师让孩子们说看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孩子们一边观看表演,一边就在阅读书中的故事,在嬉笑声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顾老师说:“小木偶拥有了人世界所有的表情以后,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能够去阅读《木偶奇遇记》一书,书中将会告诉你更多搞笑的故事,你也将会表演更多的故事。”在顾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阅读的兴致高涨。
3.2.4质疑导入法。质疑导入法也叫设置悬念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就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提出对孩子来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我在推荐《再被狐狸骗一次》一书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先出示狐狸的图片,让孩子们或说说对狐狸的认识,或讲讲自己所明白的一个狐狸的故事,把孩子们对狐狸的评价写在黑板上(字体较小)。然后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其他孩子对狐狸的不同评价(字体较大),同时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之后陈述老师的观点:你们的评价老师觉得有道理,他们的评价老师也觉得有道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你仔细阅读《再被狐狸骗一次》一书中的两个故事《瞎眼狐清窝》和《再被狐狸骗一次》,读后说说你的感受。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新书的阅读当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方法不仅仅启迪了孩子的思维,也起到了推荐阅读的目的。
3.2.5背景介绍法。介绍作者、主人公、时代及写作背景等来铺垫主题,导入新课。
登)4)封面上这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就是故事中三个重要的主角。这只个头最大的猫,名叫亨利,是一只忠诚、憨厚的猫。这只老鼠叫塔克,聪明机灵略带一点市侩。(把金钱看得很重),但是应对朋友,他还是把一生的积蓄贡献了出来。还有一只看似不起眼,但却是文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来自康州乡下的蟋蟀柴斯特,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它展开,柴斯特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大家再猜猜这本书讲述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开始阅读吧!在介绍完这本书的封面以后引导孩子们阅读,激起了孩子阅读的渴求。
3.2.6朗读激趣法。配乐朗读书中的一段话,阅读分析后导入新课,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如在推荐阅读《昆虫记》一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下面的昆虫中你最喜欢谁你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一孩子说喜欢萤火虫,我就立刻出示了书中写萤火虫的精彩片段。
萤火虫稍稍探察了全身都藏在壳里,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儿的捕猎对象,认为能够开始工作了。这时萤火虫打开它的工具,这工具很简单但细小的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出来。这是两片编程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从显微镜里能够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这便是它的工具。
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就仿佛和蜗牛逗着玩,而不是蜇咬。用一个“扭”字来形容萤火虫对蜗牛施行的手术比较恰如其分。萤火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扭着,每扭一次,还要稍加休息一下,似乎想了解扭的效果如何。牛的次数不多,至多扭六次蜗牛就无法动弹,没有知觉了。萤火虫的方法是这么迅速奏效,几乎能够说是闪电般的,毫无疑问,他利用带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传播到蜗牛的身上了。这些看似温和的蜇咬,却能产生快速的效果。
如果蜗牛的壳和它的支持物没有贴紧,这么一来,萤火虫就能够安静地美餐一顿。
请你读读上面这段话,说说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受(生说阅读感悟)。紧之后告诉孩子们这段话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此书里面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喜欢的同学就赶紧去阅读吧。上面出示的这段文字主要呈现的是萤火虫捕食蜗牛的过程,读来饶搞笑味,孩子们也挺喜欢。让书中的文字自己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确实是个好办法。
3.2.7故事导入法。老师们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资料时,学生的用心性很高,对这些资料个性感兴趣,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资料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引导阅读《斑羚飞渡》一书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突然发生了火灾,大火迅速包围了森林,烈焰腾腾、火势凶猛。就在这火海里一大片黑压压的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骤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它们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内部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生存下来。这小小的蚂蚁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同样,书中一群温顺的斑羚也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伟大壮举,这天我们就要共同来读一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书。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孩子们阅读的激情很快被点燃了。
3.2.8游戏导入法。导入艺术生动,活泼,搞笑,即借助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巧设悬念,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透过游戏后的提问,提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性。
在引导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时,我先给孩子们做了个游戏。先由一孩子蒙上眼睛,表示看不到世间的任何事物。另外一些孩子则分开蹲在教室的各个地方,当作花草树木。然后由蒙着眼睛的孩子来到花园里,寻找春天……(尽可能多让几个孩子体验失去光明的痛苦)紧之后让刚才体验过的孩子来说说看不到光明的感受。小结:一个人假如失去了视觉,失去了听觉,失去了语言,永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那将是多么的可怕和不可想像的事阿。海伦・凯勒,就遭遇了这样极大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而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姓;一位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的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以其勇敢的方式和杰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和人类的“精神楷模”。那么,海伦・凯勒巨大的生命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奇迹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们找到了答案。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去品味这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给我们展示的丰富情感。
此外,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解题导入法,巧引诗文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不管是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取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转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
导入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导语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必须要精练、灵活、新颖,让它更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为点燃学生的阅读心灯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是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一个教育前沿课题,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是为了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根据瑶海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9月申报了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的子课题,经过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的审批,成为瑶海区首批18所“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之一。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经过近五年来的摸索和实践,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课题结题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各级教学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改革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各学科各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发掘、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探索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研究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的应用方法。
(2)学习资源及案例的研究:具体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加强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突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形成整合课的教与学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具体项目;研究评价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具体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方法。
1.组织管理。
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学科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领导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学科课题组应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一)研究准备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题组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区教育局、东北师大联合组织的课题开题会议、在长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学校、东北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还邀请东北师大专家解月光教授、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刘茂森教授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课题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课题组长负责制、学科课题组研究制度、结对研究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学科组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以上仅供参考,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补充。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篇十八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0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