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总结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总结的奥秘,共同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一
摘要。
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咨询和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和讨论。着名的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我们再次呼吁,根据中国原则,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安排彼此的交往,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进行政治关系的实际探讨。
关键词:精准认识大陆与台湾关系形势。
从总体格局来看,祖国大陆紧抓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为:。
2.继续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发表,实行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进一步创造了有利于控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结构。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为具体的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20年左右围绕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具体来说,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放置争论,大陆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记载:恢复协议后,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在两岸最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了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见,近年来两岸关系转折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和如何坚持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邓小平当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地位,整个对台工作的全局对未来的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规范,基本上是双方处于汉贼不双立,彼此以军事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的两岸关系状态。事实上,自1979年大陆建立和平统一目标以来,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适当定义台湾当局在国际法律上的地位问题,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独特案例,国际法律上交战集团、政府认可、继承理论等无法有效正确处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法律范畴,成为法律和政治的交织,双方都需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参考文献:
[2]解德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j].职业时空,2011。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二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生怕什么事不能站到美国阵营中,甚至连美国为首的西方污蔑新疆“强迫劳动”都要掺和。这一切表明,他们面对越来越向前头的统一进程十分痛苦。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中了,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如此,现在统一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两岸没能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所以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目的是修宪,在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在国际上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建立“海岸警卫队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其直接后果就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问答时刻。
1、坚定的理想信念。
2、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4、无畏的担当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管党治党、美好世界。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微讲堂,能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三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4.2012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四
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谐统一台湾台独发展祖国历史规律问题正文。
近段时间以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就目前的两岸局势,总的看来,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而之所以中国如此重视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不仅是因为祖国统一势在必行,更是因为台湾问题由来已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了中国,之所以还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人民内在有关,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胜利。然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毅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集团镜像了长达3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战败的国民党残余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支持下,造成了两岸关系如今的局面。
(二)美国政府的介入。
根据台湾地区相关法律规定,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任期为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领导人由所在地区全体人民直接选举产生。2011年1月14日下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投开票结束,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成为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马英九的连任使得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前景一片良好。这主要得益于:
(一)继续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共识的核心是和灵魂是双方共同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暂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从而面向未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进行务实的对话与谈判。
1600.3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两岸贸易总额的5.2倍。事实证明,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两岸协商,谈判,对话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应把握机会,以积极的作为打不向前推进。胡锦涛特别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动两岸民众交往两岸关系自2008年发生重大变化以来,近两年更是百尺竿头,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阶段。目前两岸交流涉及领域之多,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形成了“两岸大交流”的局面。(四)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巩固交流合作成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的共同意愿。几年多来的事实一再表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得到广大同胞的支持。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两岸同胞携手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极力要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或障碍。“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的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得不到稳定,两岸关系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或倒退的危险。除此之外,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以下三点。
(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和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的“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可小视。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日根据所谓的“大国威胁论”,不断的以各种随着中国经理由干涉中国内政。更是借两岸关系大做文章,使得两岸关系紧张。
(三)岛内民意走势复杂。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不断受到“反共”和“台独”的宣传影响,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有很深的误解。这也深深严重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中国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有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统一是符合历史规律和两岸的共同利益的,因此,我们坚信两岸关系定能朝着人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读本》。
《中国近现代史》。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五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在互信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就无法建立两岸和平结构。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将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台海局势缓和的重要里程碑。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也已经准备充分,但真正谈起来仍然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复杂的。特别是台湾领导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对“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三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两岸都应该致力于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沃壤发展两岸文化,并以此作为重建两岸关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国大陆吸引台湾的情形下,统合才可能发生,而这只有在中国是繁荣且民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已是全球化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分工关系如果能够有更规范的制度,两岸互补互利、各取所需,双方往来的风险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占有更枢纽的的位置。与此同时,激活文化的论坛式对话与互动,尤为稳定两岸形势的重要途径。
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这过程中间时而冷冻,时而回暖。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有分裂势力的阻挠,我们也要做最大努力促进两岸发展和平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一个包括两岸三地的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1]王元聪.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群问天地.2011(07)。
[2]李立.两岸交流蓬勃发展,势不可挡[d].台声.2007(12)。
[3]陈必滔.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f].东南学术.2009(04)。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六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门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时事,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沟通合作向更广泛、更大、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加快两岸关系新起点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关键词:两岸关系、历史问题、交流、台湾问题、新形势。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内地方一直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告诉台湾同胞书》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内地方为促进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先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做出了历史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发展了对台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内地方对台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新的措施,给台政策带来了新的内涵。反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将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合法化,在表达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的同时,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决心。
自《告诉台湾同胞书》发布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离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结构。1992年,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首次举行了王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了历史会谈,实现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了罕见的历史机遇。自2008年5月以来,基于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寻求同存异象、共同创造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和平发展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频繁,经济联系密切,文化交流活跃,共同利益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承认中国结构不断巩固和发展。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壁垒,推进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为相互促进、相互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着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非常有关系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所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这是两岸大学交流的缩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的学生学习等文化合作,增进两岸的相互理解,深化两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对提高国家民族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底蕴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强化这个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强化两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谐发展。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促进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的政治问题暂时搁置,给两岸人民特别是两岸青年带来良好、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良好条件。
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要启发我们,把两岸和平发展引向和平统一方面,不仅要放置争论,还要站在赢得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战略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提出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解决问题、开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执行胡锦涛的六点意见已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台湾人民,特别是基层人民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构建基础扎实、支持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加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赞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4】《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前瞻》,郑必坚。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七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岸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方面两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新突破:陆资入台。
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二是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四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八
“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由此可见,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只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所以,胡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二)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全面落实“一中原则”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话精神、从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有关变化来看,以往一中原则单纯强调两岸关系的“法理内涵”,对台湾当局政治地位采取绝对排它性的否定态度;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在坚持一个中国法理基础的同时,为一中原则注入了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事理内涵”,以及以人为本、尊重包容的“情理内涵”。全面把握与落实“新三句”包含的法、理、情三重内涵,是我们正确坚持一中原则、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综上所述,两岸关系事有千端,全面地、坚定不移地落实一个中国原则是核心所在。它一方面要求台湾当局更加明确地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更加明确在排除人们对台湾未来走向上的疑虑;一方面要求大陆进一步合情合理地看待台湾当局应有的政治地位,并继续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历史当口,双方均须戒慎恐惧,小心呵护,务使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巩固发展。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两会商谈达成18项协议,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各界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两岸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
其中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1、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加强;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产生与显现了重大的积极性作用;3、和平发展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4、两岸间政治互信有所建立;5、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开放政策;6、国际社会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要坚持的方针政策有: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原则;3、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除此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第一,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第二,积极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第三,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第四,切实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第五,探索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开创两岸新局面。
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今日的两岸关系来之不易,要认识到马英九的执政期是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们修复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机遇,机遇在前,我们应倍加珍惜。
当然,“先经后政”作为两岸的基础,也是应该建立得更扎实一点,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我们总会面对众多政治难题。可是“先经后政”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从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经后政”也化为选民的选票,不正说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更关心另外45%的选民,也要求台湾在野的民进党要正视现实,理智地面对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潮流,诚实的面对“九二共识”与“宪法一中”,不要甘作“为反对而反对一切”的反对党,要有理性的两岸政策,否则只能永远沦为在野党。即使偶然再度执政,也一定是不稳定。
(二)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两岸同胞普遍肯定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有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意愿;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发展,这些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望迎来新的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全面理解党的关于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包含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判断和战略决策、新形势下推进对台工作的主要目标。
中央强调要坚定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信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愿望和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全面辩证地把握和平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联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九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近年来,黄河两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在开展学习黄河两岸发展的过程中,深感到了黄河两岸的繁荣和振兴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益。
回顾黄河两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困境到振兴的转变。过去,由于频繁的洪水、河道变迁等问题,黄河带给两岸地区的是破坏和灾难。而在近年来,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黄河两岸逐渐实现了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无论是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青海格尔木,还是河东的山西太原、郑州,或是河西的宁夏银川、陕西西安,这些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段: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黄河两岸的发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启示。首先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在黄河岸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复河道,建设生态湿地,保护黄河生态系统的稳定。这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只有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黄河两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黄河两岸的地区间存在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学习黄河两岸的发展,我深感到一个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而要实现区域的振兴,就需要各个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的理念,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更加关注黄河两岸的发展动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所在的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五段:结尾。
通过学习黄河两岸的发展,我对于地区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思考方式。黄河两岸的振兴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发扬黄河两岸的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为我们所在的地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
1.坚持“3细”原则。
所谓的“3细”原则也就是细研究,细分析,细思考,这是我支局员工通过日常工作的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首先对于要发展的过程指标我们自己要仔细的研究,研究懂,研究通,研究透,这样才能为客户更好的讲解和解决使用中的困难,从而留住客户,维护好客户;其次是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学会仔细的分析,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总结症结与经验,不断完善营销思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同时提升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凝聚力;最后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仔细思考,思考客户需要什么,客户想要什么,通过这些思考学会抓住顾客的心里变化,从客户的角度去推荐,去发展,让客户更容易接受,更愿意选择。
2.坚持“2高”原则。
所谓的“2高”原则也就是,高目标,高开口率。首先每日晨会柜员自定目标,我们支局的柜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均高于局内今日应完成的目标数,形成你追我赶的局势,高目标才有更大的动力,柜员每日三次向过程指标负责人汇报已完成数量,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计划安排;其次是高开口率,开口是完成整个过程的前提,我们柜员通过办业务过程中的查询,通过聊天、案例列举等方法拉近与客户距离,确保对未加办的客户百分之百开口,并及时做好厅堂联动,确保开通激活说明无缝衔接。
3.坚持服务至上原则。
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良好的`服务才是不断吸引客户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平时支局建设以及晨夕会向员工灌输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意识,让这种理念在员工意识里扎根,让优秀的服务成为一种习惯。用平时优质的服务,维护好客户,留住客户,让更多客户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帮客户养成来我支局办理业务的习惯,形成客户效应,构建起农村支局所特有的客户关系网,方便后期相关业务的发展与跟进。
总之,一项业务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分析,不断实践的的过程,更是一个大家和支局一起成长的过程,只要愿意付出,愿意努力,方法对了,所有的业务都会遍地开花,丰收硕果。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一
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和两岸和平框架的建立,只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或过度性安排,而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目标与结果。统一(和平统一或非和平统一)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完全崛起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岸没有统一,就不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与中国的真正崛起。
一、相关情况
1.大陆援例发表新年贺词,于去年底透过大陆媒体表示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今年元旦,胡又在大陆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局面。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推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更好维护台海和平。
大陆国台办主任王在今年第1期《两-岸-关-系》杂志发表题为《两岸同胞继续努力,再创和平发展新局》新年寄语,展望2017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前景,展现新希望;两岸同胞应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加强合作,再创新局。期待两岸双方增进政治互信,把握正确方向,保持发展势头,拓宽前进道路。
王说,“我们深知,两-岸-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深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2.2017年12月30日,北京举办胡六点周年座谈会,大陆全国政协主席在会上表示,胡提出的六点重要意见,有利于双方共同探索和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全面贯彻落实六点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能够行稳致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就能够逐步建立。 贾表示,要继续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密切交流合作,不断排除各种干扰,不断拓宽前进道路,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稳步扎实地推进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发展进程。要积极推动两岸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积极探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还应当着眼未来,积极稳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他还表示要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切实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为台湾同胞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3.马在今年元旦祝词指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海峡两岸隔海分治迄今六十年,确实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交往来相互了解。现阶段任何躁进的政治选择,不论急统或急独,都会引起严重的对立与纷扰。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这不是消极地维持现状,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
马说,两岸协商始终坚守对等、尊严的立场,始终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原则,凡是有损台湾主体性或对人民不利的事,绝对不会去做。
马于元月二日治国周记指出,台湾从“麻烦制造者”变成“和平制造者”,全球都看到台湾海峡冲突的引信已被拆除。他认为,两岸和平对于台湾提供一个“创造崭新局势,分享和平红利”的机会。新局势一旦形成,一定会为台湾拓展许多新的空间,例如参加国际组织或签订多边协议等,“这样的路线也可以为台湾找出活路、开创新路,更能让我们的尊严与“主权”获得体现”。“中国大陆对我们当然是威胁,但也是机会”。
二、情况研析
1.2017年12月下旬,江陈第四次峰会在台中举行,签署了三项协议,并商定今年在大陆举行的第五次会谈中,讨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和智慧财产权保护两项议题。这次议程原订四项协商议题,出人意表的仅签署渔船船员劳务、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三项协议,至于避免双重课税和税务合作的议题则触礁,为两岸复谈以来首见。外界传出未能签成的原因一说是涉及“主权”争议,一说是技术性问题;论者甚且以蜜月期结束来形容两岸互动将迈进另一阶段。其实,据北京权威消息,此一议题卡在对税源认定的`分歧,无关“主权”问题。
两岸自从复谈以来,海基海协两会迄今举行了四次江陈峰会,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各举行两次,共签署十二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成果丰硕。
江陈四会未能如过去“全垒打”,让外界颇感意外,然这正表明两会协商形成制度化,成熟、务实且日臻完善;不能为了签而签,成熟一项就签署一项,没有共识就不急着签。两会领导人对此已达成共识,双方将会尽快安排后续协商,达成一致即适时签署。
2.今年两岸仍会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稳步推动两岸协商及两-岸-关-系发展。ecfa议题在两岸之间已形成相当共识,两方研究机构已就ecfa广泛交换意见、完成初步结论和建议,现已列入下一回合两会协商主题。由去年底江陈会协商经验观之,并非列为协商议题就一定签署协议;关键是主客观条件成熟,获得人民支持,届时即可水到渠成,顺利签署。
马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淡化成见。而胡-总-书-记亦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只有最广泛地实现两岸同胞大团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大有希望。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期望,两方主政者坚持和平发展的主轴,成功拆除台海冲突引信,让两岸走出阴霾迎向朝阳,人民已能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面成果。不容否认,台湾内部存在一些不同声音,尤须耐心作政策说明,加强沟通交流,争取支持。
3.展望今年,大陆方面坦承两-岸-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应着眼未来,积极稳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两会顺利建立协商制度化,主要奠基于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务实地搁置争议,进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当前两方犹待继续累积足够政治互信之际,若云展开涉及政治地位、国际空间、军事安全等政治协商,时机恐尚未成熟;盖此系双方今后努力的方向,实非一蹴可及。
事实上,大陆国台办2017年底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在新的一年,衷心希望两岸同胞继续携手努力,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文教交流,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并非把政治协商提上日程,这正体现其正视现实的务实作法。贾讲话也重申“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协商原则,毫未显露对启动两岸政治谈判的急躁态度。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二
开学到现在,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了评估,现小结如下:
一、健康领域。
在健康方面:开学近两个月我们班的小朋友从“小皇帝”、小公主“逐渐过渡到现在已经能够初步完成自己的事自己做,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洗手、进餐、穿脱衣服等生活卫生习惯。小朋友每天参加晨间活动、户外自主活动,在走、跑、跳、爬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细动作和综合运动技能方面欠佳。我们将会在下学期中投入穿纽扣等精细活动到区角中。
二、社会领域。
在社会领域方面现在大多数孩子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交往。现在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礼貌训练及礼仪教育,都知道要把“老师早”“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在游戏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并能积极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但个别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有所欠缺,会与同伴发生争抢玩具。
三、科学领域。
在本领域中,我班幼儿还是有所欠缺的,幼儿对自然的认识、空间、时间、数的概念的发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会为幼儿多提供这方面的玩教具,并加强引导。
四、语言领域。
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班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安静的倾听老师及同伴讲话,愿意用普通话将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并喜欢参加儿歌、故事等语言活动,他们的阅读兴趣渐渐的浓厚起来,同时我们还培养幼儿如何翻阅书籍、取书、收书等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都不差,但在倾听习惯和正确姿势方面做得不够。
五、艺术领域。
孩子们能跟着音乐拍手做动作,在绘画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能耐心的涂色,能画简单的物体(气球、小草)。通过撕画、拼贴画,幼儿在艺术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使用剪刀方面需注重培养。
我们根据五大领域,以操作,表演,作品分析等方式对我班孩子进行了这一系列的观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我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情况,使我们对今后的保教工作更加明确、细致和完善,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和谐、全面的发展!
措施:
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针对五大领域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以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1、班内老师注重一致性,多交流、沟通讨论,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对个别特殊幼儿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并及时跟家长联系,做到家园配合,取得一致性。
3、开展良好的常规培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多表扬,少批评,养成习惯要坚持长期性。
4、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孩子进行各方面的锻炼,加强自信心。
5、老师要刻苦钻研新教材,同时加强理论学习,积累更多的小小班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三
形势是指人员力量和弱点的消长事物的发展不同于“发展”表单”。《文子·自然》:“人和事物都有胜利,但道没有胜利。因此,如果没有赢家,那也是因为它的情况无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摘要。
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咨询和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和讨论。着名的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我们再次呼吁,根据中国原则,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安排彼此的交往,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进行政治关系的实际探讨。
关键词:精准认识大陆与台湾关系形势。
从总体格局来看,祖国大陆紧抓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为:。
2.继续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发表,实行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进一步创造了有利于控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结构。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为具体的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20年左右围绕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具体来说,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放置争论,大陆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记载:恢复协议后,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在两岸最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了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见,近年来两岸关系转折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和如何坚持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邓小平当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地位,整个对台工作的全局对未来的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规范,基本上是双方处于汉贼不双立,彼此以军事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的两岸关系状态。事实上,自1979年大陆建立和平统一目标以来,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适当定义台湾当局在国际法律上的地位问题,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独特案例,国际法律上交战集团、政府认可、继承理论等无法有效正确处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法律范畴,成为法律和政治的交织,双方都需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参考文献:
[2]解德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j].职业时空,2011。
摘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道德国际伦理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own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2]。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文章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国家利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度[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situationalethics)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并且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须符合根本的道德伦理”[12]。“应用于个人道德的共同原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1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englishdictionary)中的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历史唯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国家)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得具备”?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其服务对象的利益。”“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健康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国际社会或世界社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kenneththompson)而言,这“并非是对与错之间的争论,而是对与对(rightsand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200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作为的美国也于2008年4月17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并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15%并且从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orbis,fall,2005,pp.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于《欧洲》2002年第1期,第1-11页。
[3]k,“rationality,morality,andimpossibilitytheorems”,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74,no.2,1980,pp.373-384,ton,“rationality,morality,andexit”,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86,no.2,1992,pp.418-431.
[4]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6]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8],g.(1954).realitiesofamericanforeignpolic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4,p.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0]jackdonnelly,“twentieth-centuryrealsim”,,eds.,traditionsofinternationaleth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p.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第2页。
[13]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16]on,“moralvaluesandinternationalpolitics”,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vol.88,no.3,1973,pp.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115页。
注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岸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方面两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新突破:陆资入台。
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二是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四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四
1.1949年,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建立新中国,蒋介石先生带领国民党重要人物逃往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处于对立状态,并且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关-系都是冰冻状态。但大陆一直不断努力想要改善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
2.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对于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领导人始终以缓解两-岸-关-系、推动和平发展、力求台湾回归为目标处理两岸事务。
3.1999年以来,通过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从最初的冰封状态开始融化,逐渐升温。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果,首先要靠大陆长期以来不断的努力;其次得益于大陆对台政策深得许多台胞的民心,使台胞成为反“台-独”的主力军,而各界同胞皆心系祖国、团结一心以反“台-独”为己任;再次,邀请了许多台湾重要人士访问大陆、促使两岸反“台-独”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最后,“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及尊重,因此“台-独”势力越来越孤立。
4. 2017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平发展理应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四点建议”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至高点上,继往开来,着眼大局,审时度势,是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四点建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中国和平统一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台湾政党中,以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现状和
统一、认同包含台湾的中国;而以民-进-党及台联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主张台湾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登上世界的舞台。因此,台湾的执政党属于泛蓝阵营还是泛绿阵营,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2.大陆对台政策从原始的武力解决到现在的和平解放,提出了许多对台湾发展有绝大利益优势的政策,最重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方针上,这都建立“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上。对待两-岸-关-系,大陆以民为本、惠利台胞,帮助台胞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照顾、维护台胞的合法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台胞对大陆的看法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3.台湾是个海岛,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于经济成长;但台湾善于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经济,形成了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经济。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如何利用经济的发展来加深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为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经济基础,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4.台湾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四流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台湾拥有如此多文化融合的产物,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但中国传统文化在面临如此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证其占有的主流地位,让台胞产生文化归属感,已经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台湾在民众平均素质程度上虽占有优势,具有很强的创新及工作能力,商业观念强于大陆民众;但台湾因土地面积狭小及诸多其他因素,经济发展陷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国际化得步伐明显放缓,内需市场缩水,劳动成本的提高制约了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而大陆在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而属于自己创造的产品太少,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拥有许多廉价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广阔,具有很明显的发展优势;但劳动力的科学素质相比台湾来说要低,世界资讯方面较为闭塞,创新能力弱。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来自各方的投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大陆与台湾可以在经济领域达到互补双赢的局面。
在对待台湾问题的方面,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积极探求台湾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如同中医所说的“治本”、“对症下药”。目前而言,长时间的分-裂导致很多台胞产生了台湾能独立的思想,虽然“一国两制”政策十分诱人,但无法完全取得台湾民众的认同感,所以如何提升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让台胞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是当务之急。
《两-岸-关-系与发展前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五
一、引进推广台湾优良品种和技术,扩大农业合作成果。
今年来,依托福清台创园新引进台湾水蜜桃、木瓜、芦笋、芒果、杨桃、柠檬、日本锦鲤、台湾真柏、“富贵红”火龙果、黄金笋、“金钻”凤梨等农业优良品种24个,示范种植面积3800亩;带动发展了68家本地现代农业企业,充分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已安排就业人数达2万人以上(本地和外地),年增加农民收入亿元以上。
二、继续做好台创园服务工作,推广示范效应凸显。
福清台创园管委会用足用好政策,优化服务引导,悉心为台农台商营造优质的创业投资环境。目前,全园已有38家台资独资、融台合资及合作农业企业,20xx年产值达27.215亿元,同比增长15.4%,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28亿元。福清台创园发展建设在全国28个台创园中第三方评估优秀,排名全国第五名。
三、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深化人文交流互惠。
积极组织县区及农业企业参加农业对外合作的政策培训与研究,协调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农业对外合作方面的政策措施,在项目推荐上向海丝沿线国家倾斜。组织春申股份有限公司和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项目,是福建省第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项目。
四、做好政策和资金扶持,创新项目合作机制。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六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七
1、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三年不再做大的调整,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评定薪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日常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
4、推行薪酬管理,完善员工薪资结构,实行科学公平的薪酬制度;
5、充分考虑员工福利,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雇员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6在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参考先进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正常运行,并保证与薪资挂钩。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性、有效性。
7、大力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8、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9、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党的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的关于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思想和理论。它的提出不仅是时代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丰富的理论和思想渊源演化的成果。它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两岸关系的所有重要领域,全面回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的两岸统一理论,是以和平统一为导向、分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两岸统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下文简称“和发理论”)是指党的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根据国际、国内与两岸关系形势发展变化,在科学总结两岸关系发展规律与祖国大陆对台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与大政方针,逐步提出并形成的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思想和理论。和发理论抓住了两岸关系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撷取了两岸与国际社会三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坚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以及台湾同胞的特殊心理,力图通过和平发展逐步解决两岸关系当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有力地指导了对台工作实践,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文将对和发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内涵特点、主要意义进行分析。
(一)和发理论是在新世纪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与主题。这既使我们面临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壮大,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与遵守,任何旨在分裂中国领土主权的主张均行不通。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冷战幽灵仍在游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玩弄“以台制华促变”把戏,企图以台湾为筹码牵制我国,企图促使大陆朝着他们所期待的方向演变。两岸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新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和平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张完全符合时代主题,符合台海两岸与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利益,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这一主张将时代潮流与和平统一的既定方针相结合,将两岸的主题与世界的主题相统一,在理论上占领了道义制高点,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赞同。
(二)和发理论是在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刻提出的。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对台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各项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张正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暨处理两岸关系的体现。关于和平统一战略要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问题,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对此就做过论述。他说:“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建设搞好”;“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1]。两岸关系的长期和平与稳定,可以避免台海发生危机,防止台海局势过多牵扯中央精力。这对于维护和延长大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发理论的提出正是以此为主要出发点和着眼点的。
(三)和发理论是在两岸关系与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提出的。两岸关系自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特别是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岸在经济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宗教对话等方面十分热络,为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复杂历史因素造成的两岸之间的结构性敌意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改变,两岸现阶段立刻实现统一的时机并不成熟。台湾政局急剧演变也使中央重新思考对台政策和部署对台工作,将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稳定台海局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重点。蒋氏父子在其统治时期,虽坚持立场和推行本土化政策,但始终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李登辉在其主政前期坚持蒋氏父子的立场,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成立了半官方的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展开接触谈判协商,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快速发展。但在其主政的中后期,李登辉推行“分裂、分治”路线,致使两岸关系屡屡陷入紧张状态,一度濒临战争边缘。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台独”路线,不仅大搞“去中国化”,挑拨制造族群对立与仇恨,而且大搞“正名、制宪”、“公投自决”等活动,有计划地向“法理独立”目标迈进。“台独”分裂势力所进行的这些冒险挑衅活动给台海地区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形成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胡锦涛全面领导对台工作到2005年3月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个阶段,中央针对“台独”势力活动猖獗,直接威胁台海和平和大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2003年3月胡锦涛就做好对台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力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首次提出了“团结两岸同胞”的概念。2004年5月17日,针对陈水扁连任的严峻形势,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发表声明,对“台独”势力发出严正警告,首次提出了“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发表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此次谈话有许多重要的新提法,例如对“四个只要”作出“庄严承诺”,为和发理论注入了新元素。
(二)第二阶段:从2005年4月国共两党北京会谈到2008年3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这个阶段,鉴于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效、“台独”政权在岛内日益不得人心,台湾泛蓝阵营三党领袖相继大陆行,国共两党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简称“国共五项愿景”),中央在加大对台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理论论述。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参加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方代表时首次明确提议:“两岸同胞携起手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使我们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时期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对台工作行动纲领,主张在“一中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三)第三阶段:从2008年4月“胡萧会”至该年底胡锦涛发表“1231讲话”。这个阶段,鉴于中国国民党在岛内两场关键选举中获得大胜,中央抓住机遇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部署,并及时提出一系列新的论述。2008年4月12日,胡锦涛在博鳌会见台候任副领导人萧万长时指出,两岸在新形势下应做到“四个继续”。同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同年5月28日,胡锦涛会见国民党**吴伯雄时指出:首先要建立互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同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231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深刻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就如何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提出六项重大主张。“1231讲话”标志着中央关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历经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逐步臻于成熟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和平发展是以人为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情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共五项愿景”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1231讲话”进一步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
2.和平发展是促进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胡锦涛在2003年就指出:“中国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是全体中华儿女之福。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家和万事兴。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强盛、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去奋斗、去拼搏”[2]。“1231讲话”进一步指出:“回顾近代民族之艰难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民族之光明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中央领导还反复强调:两岸同胞的前途命运归根结底系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实现民族夙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3]。这些论述总体表明一个意思,就是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团结奋斗,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共创民族复兴的最大根基。
3.和平发展是中国大陆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世界历史,传统大国的崛起几乎无一例外要靠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进行掠夺。中国现代化之路究竟怎么走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人担心中国大陆的崛起会重走传统大国的老路,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中国共产党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盛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和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选择。
4.和平发展是通往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条件准备。和平发展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必要过程。“1231讲话”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问题,从而“既确定了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主题,又表明了我们坚定不移的努力目标”。换言之,除非有外力干预和“台独”分裂势力挑衅打乱和平统一的部署,否则大陆不会中断和平发展的进程,主动发动台海战争。
(二)如何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和发理论擘划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1231讲话”提出的六项主张上。
(1)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1231讲话”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坚持“一中原则”首先应该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其“核心是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即求一个中国之同,存政治分歧之异”。两岸当年正因为有“九二共识”,才有了1993年“汪辜会谈”的举行,以及两会先后所达成的若干个促进交流合作的协议。国共两党也正是基于“九二共识”,才在2005年达成了“五项共同愿景”,并在2008年后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步上和平发展的轨道。因此,“九二共识”是寻求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务实做法,是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产物。20年来的实践证明,“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也是两会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否定“九二共识”必然会导致两岸关系动荡不安,造成两会协商谈判的中断。
(2)必须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理应经济先行,特别在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更应如此。祖国大陆从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就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主张政经分开,主张将经济交流放在各项交流的首位。事实证明,两岸经济合作有先天之利,两岸经济交流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互惠,有利于“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4],还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朝着制度化、机制化、正常化的方向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交流与和平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岸民众的生存发展呼唤经济交流,经济交流需要和平发展,而和平发展又极大地推进了两岸经济的交流合作,直接造福两岸同胞。
(3)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经济是联结物质利益的纽带,文化则是联结精神和情感的纽带。实现两岸关系持久和平良性发展,文化同样不可或缺。正如中国国民党荣誉**吴伯雄所说,经济交流使两岸手牵手,但只有文化交流才能使两岸心连心[5]。两岸一个多世纪的疏离,半个多世纪的敌对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使两岸的意识形态和情感认同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乃至对立。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加强经济交流,还要增进文化交流,而两岸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就是最好的抓手。“1231”讲话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4)必须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6]“两岸关系的转变,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7]两岸交流应当以两岸民众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和地域之别,应当遍及城市和农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广泛开展两岸各界交流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众直接交流,有助于增进了解、积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为两岸关系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打下更坚实的民意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1231”讲话指出:对于那些曾经主张、从事、追随过“台独”的人,“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可见,两岸关系要实现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必须大和解大团结,加强交往、促进交流是先决条件。
(5)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在和平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又适度满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需求及愿望,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现有国际法体系下使分而未裂的两岸能在国际社会“和平共处”,包括如何定位过渡期的两岸政治关系,如何处理与政治定位相关的国旗、国歌、称谓等。“1231讲话”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指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6)必须促进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以正式宣布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作为重要标志。两岸一日不这样做,和平发展就一日没有制度保障,就存在倒退的隐忧。鉴于此,“1231讲话”呼吁:为了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总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应是两岸共促和平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2.和发理论明确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思路。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近年来胡锦涛提出的3个“16字箴言”上。
(1)关于“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8]。这是2008年4月胡锦涛在中国国民党获得台湾大选胜利后会见连战时所提出的,因获得国民党方面的高度认同而成为国共两党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其中“建立互信”是16字的核心,“关键是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9]。“搁置争议”就是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暂时搁置双方有高度争议的问题和难题。“共创双赢”就是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摒弃冷战零和思维,最大限度地寻求双方利益的交汇,照顾彼此关切。
(2)关于“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10]。这是2009年5月胡锦涛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一周年之际所提出的。中央领导多次反复重申这16字箴言,其原因在于两岸关系错综复杂,两岸关系发展经纬万端,既蕴含巨大潜力,又为各种复杂因素制约。因此,必须在推进和平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协调各领域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把握节奏时机”;“从解决两岸民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做起,从两岸双方有共同意愿、有合作条件的领域开始”。这既符合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做事情的规律,也体现了对台工作以人为本的主旨,是“已被实践证明的有益经验和可行途径”[9]。
(3)关于“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11]。这是2008年6月胡锦涛在会见江丙坤率领的海基会复谈代表团一行时所提出的,以此作为开展两岸协商谈判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指出:平等协商就是在商谈中双方要平等相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善意沟通就是在商谈中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多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想法,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积累共识就是要不断扩大共识、缩小分歧,这样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务实进取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做到行稳致远。这16个字可以说体现了祖国大陆积极推进两岸复谈的态度。
和发理论是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运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台湾问题所提出的新论述,具有鲜明的风格。
(一)最大限度地寻求两岸与国际社会三方利益的公约数。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两岸统一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符合两岸与国际社会三方面的利益,既有利于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争取台湾同胞的支持和世界舆论的同情;也有利于我们抓住时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伟业,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因而是上上策。
(二)抓住了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两岸关系的角度来看,台湾问题长拖不决的原因复杂,但主要矛盾是两岸发展不平衡。大陆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体现,解决台湾问题的筹码还不够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自己。因此,中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和平发展作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主题,抓住了解决台湾问题暨两岸关系问题的关键,有助于统一全党的认识和作为。
(三)把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奋斗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来,中央所有公开发表的涉及对台政策的文稿几乎无一不提到“团结”、“共同”等字眼,使用频率之高为2003年以前所罕见。以胡锦涛“1231讲话”为例,其中28次提到“共同”一词,3次提到“团结”一词。这既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体现,有助于团结两岸同胞,形成共促和平发展、振兴中华的合力。
(四)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和发理论体现了“两手并用”的策略思想,使“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例如:一方面强调要以人为本,将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落到实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努力为台胞排忧解难,推动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另一方面则明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11]。对台工作正是秉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宗旨,在两条战线上都展开攻势,才激活了两岸关系一盘棋,推动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和发理论奠定了对台工作和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发理论涉及开展对台工作、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目标、主题、宗旨、依靠力量、途径、步骤、方法等,涵盖了两岸关系的所有重要领域,较全面地回答了两岸同胞所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和平发展两大问题,提出了解决两岸关系发展当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新情况新问题及症结难点的新思路新办法,指导了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使党的对台政策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
(二)和发理论使祖国大陆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发理论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出发,从海峡两岸的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大陆、台湾和国际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寻求和谐社会、和谐两岸关系与和谐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理性务实、重信守诺、追求双赢的良好形象,从而极大地争取了岛内民心,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情,也使“台独”分裂势力失去攻击的着力点,使我们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三)和发理论较好地回答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问题。和发理论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走出僵局、实现和平发展的办法与措施,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两岸和平统一找到了一条务实可行的道路,即寓振兴中华、和平统一目标于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过程之中,通过后者来创造实现前者所需的条件和能量,以量变促质变。和平发展、共创双赢与振兴中华、和平统一相辅相成,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反之亦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都落到实处。和平发展阶段的实质是由敌对状态向最终统一过渡,是和平统一的低级阶段;和平统一则是和平发展的高级阶段及必然走向。和发理论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的两岸统一理论,是以和平统一为导向、分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创新。
总之,和发理论孕育于反“台独”斗争尖锐之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党对台湾问题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现阶段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总体形势的把握更加准确,对由“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等更加有数,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思考更加清晰,对现阶段对台工作的任务、重点更加明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并将继续指导对台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g]//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十九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度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我们即将面对的是找工作或者是再过一次独木桥---考研。没有人知道一年后我们又会在什么地方,就像谁都没有想到三年前我们会从四面八方相聚在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已经步入尾声,而我们的人生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一些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掌控,自己来负责的人生正无可逃避地向我们走来。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发现是充实、丰富多彩的,自己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亲戚朋友和所有支持关心我的人。因为他们,时刻教导着我,时刻支持着我,时刻鼓励着我,所以我在校的四年,一直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学习,使我更加的自信,使我更加的进取。
大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我学到了很多。现将各方面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在思想品德上,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一个人的价值能否实现,决定于这个人的思想好与坏。我深深的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学院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坚决拥护独立自主原则及“一国两制”的方针,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时刻学习身边党员们的优良作风。在2011年12月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岸发展的论文篇二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继续与大陆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的问题,造成了多年来两岸的紧张形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为两岸人民所支持,两-岸-关-系也将越来越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两-岸-关-系一直都是我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意义重大,将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新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消散、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陆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是“一枝独秀”,大陆市场将为台湾经济发展继续提供广阔空间,台湾将从大陆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获得发展利基。同时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也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我们都在目睹着祖国经济一天天的强盛,看到我们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祖国明天的经济有足够的信心,更有无比迫切的希望。祖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定会给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来说,“文化“将成为连接两岸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新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将是两岸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提升根亲文化内涵,加强两岸情感认同:两岸根亲文化,也是宗族、宗亲文化,是两岸之间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也是最容易被两岸民众认同的两-岸-关-系亲和力。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的“破冰”之举就出于福建省旅游局做出的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旅游的大胆创意。当相隔半个世纪的分居海峡两岸的白发苍苍的夫妻在海峡西岸的“寡妇村”团聚之时,两岸同胞无不为之动容。当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之所以接受海峡西岸释出的善意,很快做出开放台湾居民回闽寻根探亲决策也有根亲文化的因素在内。20多年之后,要进一步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还必须提升两岸根亲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难得持续发展5000年的世界几大古文明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随着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原文化在闽台两岸积淀,并且保持“活化石”的生活状态。
其次,我们应该揭示海洋文化源流,加强两岸开放协同:国内外都有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看作是封闭保守的陆地文化,为了使两岸同胞都认同祖国大陆是开放文化之源, 促进两-岸-关-系在开放背景下形成和平发展共识,必须揭示我国海洋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尤其海峡西岸是世界东方海洋文化发祥地的历史事实。
《关于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4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