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下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学会平移物体,同时学会数物体之间是平移了几格。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移现象的感知、理解。
教学难点:
物体之间平移了几格的数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看一看
师:同学们,老师领你们到游乐场去看看,好吗?
游乐场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你们看!(课件展示)
2、 做一做
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
你能给这种动作起个名字吗?平移(板书)
物体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叫平移,
3、 找一找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像小火车跑,小朋友滑滑梯,观光梯的运动等这些现象都是平移。
还能举出生活中平移的现象吗?
二、探究新知
1、 移一移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平移小房子的小游戏,好不好?
2、课件动态演示小房子的平移。
三、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格子图(蚂蚁搬家的小故事)
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
小提示:我们先做个小记号,看记号移动了几格,物体就移动了几格。
四、课堂练习
练习七的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
五、小结
师:同学们学的非常好,我很高兴。请同学们欣赏我带来的图片。(课件播放)
同学们这节课玩的高兴吗?那你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在游乐场里发现了许多平移的现象,游乐场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现象,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30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平移》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内容: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情:
此内容作为新课程中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然而虽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经常看到很多平移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二、说教、学法:
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 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观光电梯、抽屉、窗户、扶手电梯、电脑光盘区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平移现象,得出平移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平移的`例子,用动作表示平移现象,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平移的特点。
(二) 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由“点”的平移再到“面”的平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
首先出示一个格子图,创设帮小圆点找礼物的生动情境,通过正方形的提示明确礼物的方向,让学生在疑问中得出:确定位置,不但只了解方向,还要知道距离。然后补充长方形的话,明确距离,让一生上台边找边数,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规范数点的标准,即起点表示开始,是0的象征,不能算作1。然后再跟着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面的平移。
对于三角形的平移,我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礼物所在的具体位置,然后让他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片先试着自己进行平移,让一生上台展示他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在跟着电脑老师演示完毕之后,我让他们按住平移后的三角形片别动,沿着三角形片的边用虚线把三角形画下来,这个过程不但能让学生先感知平移后图形的画法,而且为接下来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素材。接着让他们同桌讨论,拿开三角形片,你能一眼看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吗?怎么看?看哪里?在学生交流中,得到规律:只要根据一组相对应的点就能判断了。
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随后接着抛出问题:想要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单单找一个点平移够吗?学生会发现单找一个点在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方便起见,可以找出所有的点,然后一个一个移点,最后用虚线连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用自己的话小结画的方法,然后用方法实践,巩固画法,这样一来,难点自然攻破,剩下的只需仔细认真就够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首先全班一起解决小树图,得出看箭头确定方向,根据一组对应点确定距离,然后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已解决轮船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把课本中的小鱼练习题拿来,首先让学生自己先把能和红色小鱼重合的小鱼涂上颜色,然后让他们说说能重合的是怎么进行平移的,而不能重合的又是为什么?再一次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找找游乐园中的平移现象,并揭示另一种特殊的运动现象——旋转,让学生明白其实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很多,平移只是其中一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空间与图形更需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能让抽象变生动,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但我也觉得疑难问题一定要找到症结所在,如何设计,化难为简,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下教学设计篇二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早上几点钟起床?起床后又做了哪些事呢?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2、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她叫芳芳,和大家一样,今年她也上一年级,每天清晨是芳芳最忙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芳芳清晨是如何度过的?
3、有次序地展示文中几幅图画,放录音,伴随《上学歌》。
1、看图练说,在情境中认知
(1)指引学习第一行
①师展示闹钟和小鸟的组合画面(播放小鸟的喳喳声、闹钟的叮当声)
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小朋友真聪慧!出示:小鸟 闹钟
②谁来读准这个词语?指名认读词语:小鸟闹钟(重点指引读准三拼音、后鼻音)
③小鸟在唧唧喳喳叫、闹钟在叮铃铃地响,你们看,太阳公公也被叫醒了。(出示红红的太阳,随后出示词卡:太阳)
④同时出示:太阳闹钟小鸟,看图学词:男生——指名读,女生——齐读。
(2)指引学习第二行
①过渡:太阳公公张开了笑容,闹钟正在鸣响,小鸟欢乐地叫着,小朋友新的一天开端了。那么太阳、闹钟、小鸟它们三个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原来它们在催小朋友早起呢!谁来读准这个词?(出示:起早)
②(展示图片:一名女生起床穿衣)看,这个小朋友听了太阳公公、闹钟、小鸟的话,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她赶快做什么呢?
出示:穿衣下床,指名认读、男女生分读。
③出示:穿衣下床起早,大组赛读。
(3)同桌一起把第一行与第二行连起来读一读。
(4)出示第一、二行组合的画面,连起来说说画面的意思,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词。
2、自主识字,在体验中获知
(1)指引学习第三、四行
①过渡:小朋友按期起床了,接着她还会做哪些事情呢?
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词语。
刷牙洗脸早餐
上学升旗做操
②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呢?
学生自由认读。
③请同桌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几个词,可以看图学词,可以连起来说一、两句话,也可以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反馈沟通,给学得好的同桌嘉奖各一颗“五角星”。
④这些虽然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平常小事,但只要我们居心去体会,也能发现小事中也储藏着无限的乐趣。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一起去寻找快乐吧。
学生再读词语,以为快乐的多读几遍。
1、自由尝试将词语连起来读,逐行指读。
2、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儿虽然是一个一个的,可是你们连起来读呀,让人听起来感到很美,就像是一首小诗。所以,我们叫它“韵文”。
3、请生看图,齐读一遍。
4、小朋友们,你们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指出鸟、早、操的三字的红色韵母,原来它们都是ao,所以很押韵。
5、师配乐范读,告诉学生读好的秘诀: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放电影,想象自己每天清晨都是怎么过的.。
6、同桌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7、竞赛读,进行表演。
8、齐读。
1、教学四种笔画及名称。
2、笔画描红。
3、进行评比、展览。
《识字2》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四行12个词语,分别从表示清晨到来、小朋友按时起床、洗漱用餐、上学参加升旗做操这四个方面,表现了小学生在新的一天开始的生活场景。我觉得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因而教学本课,我创设情境,把认识事物和认识词语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起早的乐趣。如听小鸟的唧唧喳喳声、听闹钟的叮叮当当声,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从而导入读词语“小鸟、闹钟、太阳”;从交流太阳、闹钟、小鸟说些什么,导入词语“穿衣、下床、起早”的认读,既认读了词语,又让学生感受了健康生活带来的乐趣。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认识了词语,提高了能力。
二下教学设计篇三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9页例题2,“做一做”1、2题。
1.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扩展到了36)。
2.进一步理解“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求商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巩固。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3×7=6×6=5×2=4×6=5×6=4×4=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6=6÷2=12÷4=8÷4=9÷3=10÷2=
二、情境引入,探究新知。
(一)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图,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1.设置情境:今天李老师去买早餐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有6个蒸笼
(2)每个蒸笼装4个包子
(3)有24个包子
3.问题1:任意选择2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有6个蒸笼,每个蒸笼装4个包子,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24个包子,每个蒸笼装4个,需要多少个蒸笼?
(3)24个包子,平均分到6个蒸笼里,每个蒸笼装几个包子?
(二)经历“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求商过程,掌握求商的方法。
1.问题2:谁能解答这些问题?怎么列式?(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板书:4×6= 24÷4= 24÷6=)
2.小结:一幅图,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根据这副图,我们列出了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3.问题3:
(1)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乘法算?4和6在情境图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果是多少?(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板书:4×6=24)
(2)提问: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算?24、4、在情境图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用乘法表示这三个数的关系,怎么列式?((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板书:4× =24)
(3)提问:“想几的乘法口诀能确定表示的数?”商是多少?(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板书:想四(六)二十四)
(3)24÷6=(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1提问:为什么用除法算?(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2提问:24、6、在情境图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3提问:用乘法表示这三个数的关系,怎么列式?
(3)-4提问:“想几的乘法口诀能确定表示的数?”商是多少?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板书:6× =24板书:想(四)六二十四)
3.问题4:比较观察,24÷4和24÷6这两道题分别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想几的乘法口诀是由什么数决定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4.小结: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想乘法口诀确定商)
三、随堂练习,巩固技能
1.任务1:课本第21页第5题。
(1)独立完成:看图列式计算。(一图三式,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请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2.任务2: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1题——想乘法口诀确定商。
(1)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3.任务3: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2题——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1)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2)开小火车回答。
(3)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怎样能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指名回答)
四、开放活动,拓展延伸。
游戏:乘法口诀,变!变!变!
你能根据乘法口诀算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一)根据一句口诀算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开小火车)
1.二六十二2×6=12 6×2=12 12÷2=6 12÷6=2
2.四六二十四4×6=24 6×4=24 24÷4=6 24÷6=4
3.三五十五3×5=15 5×3=15 15÷3=5 15÷5=3
4.五六三十5×6=30 6×5=30 30÷5=6 30÷6=5
(二)体会两数相同的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1.出示:四四十六学生回答:4×4=16 16÷4=4
2.提问:为什么这句口诀只能算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指名回答:两数相同,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或交换除数和商的位置,并没有变化,所以只能算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3.问题5: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中,还有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6=24
24÷4= 24÷6= .
4× =24 ×6=24
想:四(六)二十四,想:(四)六二十四,
商是6。商是4。
二下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掌握“破十法”。
教具学具:
3捆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12-5)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小组讨论):
想加算减:5+7=12 12-5=7
破十法: 连减法:
(3)小结。
12-5=7有3种算法,分别是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十几减几算法是一致的。在计算时,选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1-4=?”“12-3=?”“11-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作业:
1. 口算。
11-5= 12-5= 13-5= 14-5=
11-4= 12-4= 13-4= 14-4=
11-2= 11-3= 11-8= 11-7=
2. 连一连。
12-7 11-3
11-2 13-8
15-8 13-4
16-8 11-4
板书设计:
二下教学设计篇五
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
二下教学设计篇六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二下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法和操作法。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6、7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8,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二下教学设计篇八
1节课
表格环绕方式;特殊符号的插入;表格行高和列宽的调整;删除行和列。
1、通常学习,掌握如何设置表格环绕的方式、会在word中插入特殊符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并且可以删除行和列。
2、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格的调整
表格行高和列宽的调整、表格的选中
多媒体电脑室、远志广播教学系统
一、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表格制作幻方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做课本第8页的图1中的5阶幻方。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制作5阶幻方。教师巡视。
二、表格环绕方式
师:寻找幻方是一种很有趣的数学游戏,为了便于比较、寻找相邻阶的幻方,我们需要把他们排列在一起。要怎样才能拖动表格,使他们排成一排呢?
活动一:
1、让学生先动手试一试!教师或者会的学生来讲解方法。
2、请学生们用学会的方法,将表格拖放成一排。期间会遇到问题,无法完成排列的任务,教师讲解如何设置表格的环绕方式。
3、请学生们修改表格的环绕方式,再拖动一次试试。
师:在word中,环绕方式会影响到表格以及图片等的排列,所以当大家在排列上遇到问题时,请先试一试改变表格或者图片的环绕方式。
三、表格的调整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活动二:
1、请同学们制作一个4行4列的表格
2、为了美观,要求把表格中的每一个单元格都设置成正方形
师:正方形有什么特征?课本中那些内容可以教我们,如何设置出正方形。
设置中可能会涉及到表格选中的问题,学生尝试失败后,讲解表格选中的.方法。
3、在完成前两步后,要求学生在表格中的任意位置插入6个五角星。用4次的删除操作使方格中不再有五角星。试试看,可能吗?
删除方法参照课本第12页的操作。
四、练习
1、完成课本第13页的试一试。(提示:注意表格的行数和列数)
2、完成任务一后,可以在word插入20×20的表格,并通过特殊符号中的黑白圆圈走五子棋。
移动符号
选中表格
选中的部分呈现黑色(即高亮状态)
二下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
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全班交流)
预设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
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一
1.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同学、老师、家长画张像,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2.介绍画中的人物,用文字为别人画张像,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图和例文是怎样抓住任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协作的。
2.彷例,为同学、老师、家长和想象中的人的画像,并学习例文的写法来写一篇作文。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任务特点的.写作方法。
介绍自己画中的人物,写出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走出教室,师问:刚才走出教室的是谁?
2.讨论:说一说他的外貌以及穿着打扮。
3.请这位同学走进教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师问:你能把他画下来吗?
4.教师指导:我们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1.(出示武建设同学的画像),你们看,这就是赵建设为他的朋友武建设画的画像,谁来说说武建设的外貌?(这是他的外貌特征)
2.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武建设有什么爱好吗?(这是他的特点)
3.我们在画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画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谁。
4.学生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别人画像。
1.小作者是怎么介绍武建设同学的这些特点的呢?我们来看看赵建设同学写的作文。
2.指名一生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想,想一想:小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武建设同学的特点?
3.学生讨论,指名交流。
4.教师小结:介绍画像中的这个人,可以写他的外貌,也可以写他的性格和爱好者,但都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
5.学生分别练说自己画像中的人物。
6.集体交流。
7.教师评点指导:为抓住人物的特点,在介绍他的性格、爱好时,可举一两个例子。
1.明确要求:向大家介绍画中的人物,要抓住他的特点,写清楚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也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语句要通顺,要把话说清楚。
2.习作顺序:先介绍他的外貌,再写他的性格、爱好。每写一部分用一个自然段,要有条理。
3.练习成稿,修改评议。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二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学习采访的几个注意点:
1、要有目的性。
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写自己最想写的。
2、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重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难点:充分发挥想象,把句子写具体。
建议3课时
同学们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最想干的事是什么呢?一定是童话吧,一定也想大显身手,编自己喜欢的童话吧!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编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吧!
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
2、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故事讲清楚、明白。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哪些内容与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同步,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这样读与写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入手来写。
1、说说你最想写什么?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2、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提意见,相互改进。
3、鼓励学生要大胆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
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想好的内容,说说自己最新奇的创意。
2、学生把自己课外收集到的'好文章读给同学们听。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
1、这次习作是让我们编写童话,所以语言一定要生动、活泼。
2、在修辞手法上,可多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使读者更易理解。
3、想象要大胆、丰富,内容要具体。
以“我想……”为题。练习写两种不同的开头,同桌相互评议。
学生总结借鉴了其他同学哪些好的写法。
讲评交流材料,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并试着修改。
点评上节课交流的材料,重点点评习作的可接见和修改的地方。
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指导学生轻声读自己的习作,并尝试试着修改。
评析学生习作
从学生的习作中抽两篇进行讲评。可以从学生的构思、立意来讲,以此激发学生的协作兴趣。也可以从精彩的句子、片段入手。当然,对于学生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应该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畅谈本次习作的收获或一些建议,以完善以后的习作训练.
二下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米长。
a、10b、100c、1000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a、缩小3倍b、不变c、缩小9倍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a、16b、48c、32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p.106—107第9、11题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思路及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