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生活的动力,它给予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写总结时要注意文字流畅、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和练习题,供大家进行写作训练和提高。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
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
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填空: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称_________,后人称_______。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____,于诗仙_______齐名,世称_________。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了解内容。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
青:山色。
未了:不尽。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色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
(3)、诗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呢?它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那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凌:登。
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没有,会当、终当。
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绘,师总结。
四、体会每联的作用。
1)、首联:广阔、高。
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
3)、颈联:高俊(云层)。
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抱负,所以,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五、感悟总结。
1、列举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却在山脚。(引导学生要不怕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2、人生也是如此,犹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脚徘徊,缺乏尝试的勇气,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废,而那些坚持不懈,用于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并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只要你用于攀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一览众山小。
联系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带感情齐读诗歌,读出信心,读出雄心壮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八、教学总结。
这篇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将它作为我在今年郫县语文组校内赛课上讲的课文,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习完这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赛课式地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总结。
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望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岳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六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古诗学习,能够比较准确的朗读和把握节奏,但是我们以前接触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比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见,通过本文学习我们要体会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壮志。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九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一课时。
古诗四步法。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首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泰山和作者的资料,并利用工具书自学感悟诗意。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如何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克服困难。其次,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这样不仅充分的相信学生,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三是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技术,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一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
二、教 学 过 程 。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
(三)齐读本诗二遍。 。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
(五)背诵这首诗。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
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阅读思路:读--品---悟
(一)、读:美、高昂、气势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二、品:诗联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题目师:怎样理解题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 “望” (二)、品诗意(合作探究)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要求:我们组选择诗,根据方法:
(一),解说注释
(二)、描述诗联
(三)品析字句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结:“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远望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近望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细望
“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广、高、美)
师小结:我们随着杜甫一步步的观望而下,我们纵览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诗题中有有一个“望”字之外,诗中却不见一个“望”字,而我们却能感受到所望之景,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来,我们踏着杜甫的足迹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发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小结: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此时的他芳龄24岁,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这首诗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师小结:说得好,道出了“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牢记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时能为自己吟上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续写我们没有完成的命题:当杜甫遇到泰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8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