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过载和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宗教领袖对于信仰和和平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和谐共处。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课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含义。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0.8。
1.6。
2.4。
3.2。
4.0。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四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五
课的个人看法: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六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一、揭示课题。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50100150200?......?252468。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y?k(一定)x。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七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八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1)。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0.8。
1.6。
2.4。
3.2。
4.0。
(2)。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三、合作交流(5分)。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八年级数学“一课两讲”,课题为《正比例函数》。每次听这样的公开课,各上课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听完两节课收获如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和画函数图象后的内容。由学生已经熟识的简单问题列出函数式———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画图象的方法———归纳图象的性质———性质的应用。整节课的内容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都能清楚地在堂上呈现,符合教材内容的程序,而且在课件上或学案设计上都很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教学内容。我更加欣赏刘俏敏老师体现直线动态的环节,它更直接地让学习者明确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情况。
当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有不相同。刘老师设计的内容过渡相对较快,对比吴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有些不同:吴老师会抓住本节的重心内容:多画图———正比例的性质———性质的应用。吴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把画图的操作环节设计得更为充实,学生只有在真正自己画出的`图象中归纳性质,才能真正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好处的。正如本节课在对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两位老师的课件均运用了超级画板教学,借助这样的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会出现直线变动的规律景象。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再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处理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度,例如吴慧英老师的课前引入,那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就给本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们也看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度是很集中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我们作为教师每堂课都寄予学生满怀的希望,希望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令学生接受,理解。所以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该如何去学本节课内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在本节课中均很实在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且较顺利合理地设计学生认知的过程,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获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亲手画图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均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吴老师,光明正大地进行小组学习竞比,这种更具课堂挑战胜的合作会令学生的状态处于兴奋和不甘落后的做法,真值得我们借鉴。
听完课后,我们会这样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与这样有心准备的公开课进行对比,的确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学,成为课堂与教学的决策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鼓励者和友谊的启发者。最后,我们应该向吴慧英老师学习,学习她那满怀激情的笑容,给学生的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这,也正是我们课堂的需求之一吧。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和()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最终,引出正比例的意义及确定的依据,并让学生用自我的话说一说的的理解:如何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确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
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的`比值是否必须。
可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当学生在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
部分学生读出时:一分之四。这样读其实也不错,可是严格分析背后原因,学生比较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掌握的还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学生对如何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据的思考。继续让学生经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相互之间、小组之间说说对正比例意义及确定依据的理解,到达对该概念的内化。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正比例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中,我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师的情景诱导下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本节课内容当中,通过问题式的探究,使学生自己研究和小组的探索、讨论来解决问题,再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的点拨、总结进行知识归纳,然后老师再出变式练习,检测学生在本节课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使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困惑。整堂课学生发现,探索,质疑,实践,归纳,练习,环环相扣,严谨有序,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效果良好。不足之处教师讲解引导多,没有真正把课堂给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8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