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总结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档,我们需要学会提炼和归纳。"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一
同学们,超市的叔叔阿姨要把非常重的一箱货物放到货车上去,斜面教案。你认为用什么办法最好。生答:各种办法师:哪个办法更方便省力,更轻松呢。师:是啊,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个办法借助了一个斜的铁板就完成了,像这个斜板一样,抬起它的一端而形成的一个斜坡,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我们称为斜面。(斜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简单机械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1、请同学们模仿搭铁板把货物运上车,利用桌上的木板和木块动手搭一个斜面。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实验。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一下。
1、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汇报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
3、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强调: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时,要匀速拉着物体上升。
4、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生:各组的拉力不同,说明省力情况不一样,教案《斜面教案》。师:这是为什么?
7、在物体提升高度不同的情况下,学生根据测得的不同数据结果进行猜测,互相交流看法。学生尽量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找出坡度不同这一主要的影响因素。
1、师:在种种猜测中哪个原因才是主要的因素呢?
生:坡度的大小事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小组汇报,并说明假设与设计的理由。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6、师:比较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大小影响用力大小。斜面的坡度越大,物体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反之就越小。
1、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螺纹。
2、出示螺钉,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盘上公路和螺钉上的螺纹就是变形的斜面。
斜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斜面?学生举例。
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探究怎样才能比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坡?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二
本文从一节试卷讲评课展开,分析课堂内外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做了积极的探求.
作者:陈红梅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树人中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课堂内外试卷讲评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现。
abc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123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四
1、使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斜面的作用,知道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搜集事实、事实、研究事实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1、重点:研究斜面作用的过程。分析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演示材料:投影片。
2、分组实验材料:带提环的木块、长木条、长短不同的三块板、测力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帮助解决。(出示油筒、卡车的投影片)。
2、学生想办法。
(1)学生已经学过杠杆、滑轮、轮轴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这可能会提到的办法有:用杠杆、轮轴、滑轮、在地面和车之间搭一块木板、直接往车上搬等。这时老师可以提问"你认为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好?"这样使学生认识了斜面的,并引入了要研究的问题"斜面有什么作用?"。
(2)如果学生只提到在地面和车之间搭一块木板这种方法,可直接引入斜面概念,提出问题。
(二)利用已有材料设计实验、搜集事实。
1、活动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斜面,看会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搜集丰富的数据资料。
(三)数据资料。
1、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此处学生可能得到的数据资料有:直接提起重物用的力;沿着三块长短不同的斜面拉重物用的力;在粗糙的和光滑的斜面上拉重物用的力;学生还有可能改变提起重物高度,用同一块木板搭斜面,得出不同的数据。老师把学生的数据都记录在黑板上。
(四)研究事实,得出结论。
1、活动要求:仔细研究这些数据,会得出哪些结论?
2、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依据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鼓励学生汇报全面,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发现斜面可以省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如果学生有更多发现,如:斜面虽然省力,但费时;斜面也不能太光滑等。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五)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斜面的应用。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斜面比较少,因此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为他们投影片(如:桥、盘山公路等)进行分析,最后再一些实物,分析其中哪些应用了斜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斜面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斜面越平缓越省力(记录学生收集到的数据)。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五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题。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小卷测试讲评课。
课型。
试题讲评。
课
1.知识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能辩证地分析自己地成绩,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以良好的心态备战高考。
2.学情分析:高三(1)班是我校的文科实验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好,但学生间的差异性大。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有些欠缺。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习--------题训练,但缺乏答题规律、方法的。
总结。
与升华。对主观题学生有为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教学。
重
难
点
题
方
法
分
析。
教学方法。
点拨引领学教案应。
合作探究用学。
多
媒过。
发散思维。
体
应
用
程
导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与
点
图
拨
提供必要的数据统计,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对典型错题的解题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同类提提或供供变。
式实热问战。
点题的演。
再练情。
训
练
题
境
--------自主进行试卷评析和答题分析,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主纠错,生生互动。阐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困惑。陈述典。
型
错
误
思
维
过
程。
探究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讲解对试题的分析过程及解答过程,互相交流。
真正掌握解题通法,克服贯性思维。有新启发、新思考、新收获。
运用方法,完善思维过程,内化为解题能力。
自主提取信息、链接知识点、思考命题视角、并提供参考答案。
及时自学反主以致。
馈探用。
究,,培。
错反养。
创因思新分提意。
析
升
识
典型错误剖析矫正。
激活错误,改变认知。
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用方法提高能力。
自主创新,思维拓展,提升凝练。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从此次测试反馈中再次体现出:
1.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一定要对每一考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部分学生仍然只停留在机械记忆,因而不能灵活自如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点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考点理解的重要性。
2.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要快速读题、认真审题,准确抓关键词,获取最有效的信息。但学生仍然只是停留在看,而不是用笔把关键词画下来,因而遗失有效信息。
3.学生对对主观题仍然有为难情绪,不愿去写,有懒惰思想。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解决主观题解题方法,着重于学法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到用方法提高能力。
课中。
反
思
课后反思: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六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达到考试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考试后要及时搞好试卷分析,有效地进行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拓宽思路,提高能力等重要作用。
因此,上好讲评课对提高整体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自己上试卷讲评课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考后及时分析学情,做好讲评课的准备。
试卷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是对分数的统计与分析,更是对试卷的正误情况进行统计。对教师而言,要提前“知错”,仔细记录错误:
(1)、每一道题出错的人数。
(2)、出错学生的层次。
(3)、比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4)、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类型。
(5)、各层次学生出错的'特点规律,对学生在试卷中的表现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但绝不要在试卷讲评课上说分数。
二、讲评课要突出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
讲评应把出错率高的题作为重点,挖出出错的根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出错少的可一带而过或小组合作解决。个别的可以单独辅导,以帮助他们彻底弄清没有弄懂的问题。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以上是我对试卷讲评课的一些反思,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怎样使试卷讲评课更有实效性,仍是我在这节课后继续应该去思考,在实践中继续不断去摸索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七
在大学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试卷讲评课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型。它要求教师遵循试卷讲评的原则,课前做好试卷分析准备,重视和优化讲评过程,适时进行点拨、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巩固知识与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这种系统的讲评方法,感觉从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东西。
一、表扬鼓励,增强信心。好的成绩,能让学生欢欣雀跃,增强学习的信心;反之,则使人垂头丧气,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试卷讲评课上,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当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对于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则要时常肯定其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根据他们的不同,加强个别辅导,循序渐进,使之不断进步。
例如这次测验,同学们考的还不错,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我便狠狠的表扬了大家,瞬间感觉到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我立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讲明白有个别人存在有骄傲,散漫的情况,让大家有所思考,从而克服缺点再接再厉。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英语学科来说,若讲评的时候面面俱到,逐题讲解,教师至少需要一个多课时的时间,这无疑会造成师生双方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科学的做法是:有的放矢的讲解。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对学生普遍性错误以及错误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科学指出,试卷正确率在60%以上的试题大可不讲,低于60%的题目则要精讲。因此,我把时间大部分都放在了难度较大的阅读理解和单项选择上,一道道题精讲;至于那些很容易一眼就知道答案的如单项听力题等,我就直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并没多讲,节约了不少时间。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讲评试卷的时候,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型,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其解题技巧是:结合题干分析备选项,用识别法,排除法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则要指导学生注意精读文章首句,善于从文章每段的首句来提取有效信息,学会理解文章句子间的深沉含义,学会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意思等。我们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四、形式多样,不落俗套。千篇一律、平铺直叙的试卷讲评课,听起来难免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试卷讲评课,开发新颖的授课模式。一般来说,一套试题的讲评不一定要教师全部讲述,适时让思路较为清晰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作示范讲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今天上课时,我就让班上一名成绩很好的同学试着讲解,不仅让其他学生有了新鲜感,更加用心听讲,而且还能及时了解该名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或是侥幸猜对,起到了很好的检测作用。
同时,若所涉及的知识源于课本原句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本,这样既能起到巩固课本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背诵课文的好习惯。
一次考试,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程度,还能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得失。我们在分析试卷的时候,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弱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八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作文的指导。感谢这次同研一节课,让我对作文讲评课有了新的体会。反思这堂作文讲评课,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这中间,教师要擅于调控课堂,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中的一员,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再次,教师要擅于评价和鼓励,用精当的评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本课里同样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环节上还有些把得死,想放开,可是不知道学生会说什么,怕驾驭不了,所以设计的时候还是走了保守的路线。这说明还是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锻炼并加强学习。在方法的总结上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说明写作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及角度还是把握不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促进学生的写作、评价水平都能提高一个新高度。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作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我将尽量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的活动天地和思维空间会使他们的一些做法显得有些幼稚,想法有些天真,但那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按照“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在作文评价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学生的作文,尊重学生的意愿.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要具体明白、具有真情实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同时促进他们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欣赏的眼光,科学评价学生的作文;作文讲评不是单纯的教师评、学生听,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评议、修改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要想使评讲课上的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才能使作文讲评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欣赏的眼光来,首先要善于肯定。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讲评过程中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欣赏环节,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等,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还要注意肯定学生自己的相对进步,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进步和成绩的机会,使被评价者通过他人的赞赏而受到激励。另外我们还可让学生的表现延展至课外,如鼓励他们投稿等,让他们充分“炫耀“自己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赏中有评”。一是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迪性、商讨性、趣味性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评评好在哪里,妙在哪里,欠缺又在哪里;二是教师要善于激发提高,唤起学生“我要修改、我要写得更好”的心理需求,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值得提出的是,在学生动手修改、互改前,教师一定要强调“三分文章七分读”,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切不可草率过场,敷衍了事,这样在具体的欣赏、评析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羡慕之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别人的优点为榜样,吸收其中对自己需要的东西.自觉投入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去。第三教师要抓住共性、突出重点。学生作文出现的'共性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够通顺;二是应用文的格式存在问题;三是记叙文的“四要素”不全;四是议论文的论点不突出;五是文章的结构顺序比较混乱;六是记“流水帐”,不能突出重点等。这些共性问题,其实都是学生作文的基础问题。评讲中,如果不注意这些共性问题,草草过场,往往它就成为我们作文教学路上的绊脚石,这点不容忽视。但我们又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每次确定一到两个重点进行落实。
三、引领学生自改、互改,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因此,在讲评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自改、互改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减轻老师工作负担和压力,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等多方面能力的好举措。首先教师要明确修改方向、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自改;其次学生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互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又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在互改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从而达到相互沟通、交流的目的。再次教师要引领修改,对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评改和交流,用这种引路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亲临社会实践,把笔尖探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强化情感。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够抓住关键环节,在讲评作文时讲究科学,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育人环境,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九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和3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新偏旁“风字旁”和生字“飘”。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初读指导,学习生字。
一、古诗导入 ,创设情境。
3.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过渡: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二、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1歌歌颂、赞美水乡,所以题目是——水乡歌。
2课题:21。水乡歌。
3好课题。
过渡:你们也想用这首诗来赞美水乡吗?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三、指导初读,感知美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轻地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并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边不行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
(3)实物投影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说哪几个自然段。
过渡:傅老师听说二(3)班的小朋友读书特别好,我来考考你们。
2.初读第一自然段。
(1)读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
a师在课文中点出生字:连、荡。
b出示生字卡片,读好生字。指名读,评价;学生领学生读(谁当小老师)。
(2)读容易读错的词语(大家来当啄木鸟医生)。
a卡片出示容易读错的词语:水乡、什么、处处。
b读好词语。指名读,评价;男女生比赛读,互相表扬。
(3)读自然段。
a指名读,评价。
b齐读。
(4)小结学法:小朋友想一想老师刚才请大家先读了什么?(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再读了什么?(几个容易读错的词语)最后呢?(把一段连起来读)。
过渡:老师觉得小朋友刚才读得很不错,我们还用这个方法来读第二段吧。
3.初读第二自然段。
(1)读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
a学生在生字表中找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在课文中加点,再读一读。
b反馈:学生说,师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指名读,正音,齐读生字。
(2)读容易读错的词语(大家来当啄木鸟医生)。
a学生找词,自读。
b反馈:师在课文里画出,具体词语机动,指名读,齐读。
(3)读自然段。
a自由练读。
b反馈:指名读,“打擂台”,齐读。
过渡:刚才学第二自然段我们也用了先读生字,再读词语,最后读自然段的方法,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读第三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分小组读,看看大家会不会合作。
4.初读第三自然段。
(1)分四人小组练读,要求:按先读生字再读词语最后读自然段的顺序练读,读完后交流,可以全组展示,也可以推选代表展示。
(2)反馈。推选朗读小能手和优胜小组。[因位能都读没平出]。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又读得这么好,一定读懂课文了吧。
四、说说课文大意。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五、学习生字。
1齐读生字一遍。
2情景激励:课文中有许多的船,你要是学会一个生字,老师就让你在一条船上挂上你的帆,并在帆上写你的字,这条船就是你的了,你还可以给它取你喜欢的名字,比如“知识号”、“雏鹰号”等。
3学写“飘”(1)学习新偏旁(2)看书上的笔顺描红记笔顺,在田字格中描红。(3)用简便方法记一记。“换衣服”、“搭积木”等等。(4)容易写错的地方来提醒同学。(5)在习字册中把字写漂亮,描一遍、写两遍。(6)投影反馈(7)小结方法。
4同法学习其他字。
5把漂亮的字挂到船上。
六、课堂小结。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作用”,积极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让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从读书活动实践中,作“情感的感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运用”,“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下面就以《水乡歌》为例,谈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运用。
片段一:(创境导课—感受水乡美)。
(课前)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去了趟水乡,老师发现小朋友们在浏览的过程中收集了很多有关水乡的资料,赶快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交流,反馈。
生1:(资料)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从中知道了江南水乡的“莲多”、“鱼多”。
生2:(资料)“江南好,风景旧曾暗,……”我从中了解到江南风景美。
生3:(资料)“小竹排,顺水流,……江南鱼米乡……”我从中知道江南不但美,而且是鱼米乡。
……。
(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个个情绪高涨,如数家珍地将已学到的知识一一汇报,看来学生进入“悱情”的状态。)。
(课始)师:你们收集的资料挺丰富的,可是许多小朋友觉得水乡太美了,仅仅去一趟一点儿也不过瘾!那好吧,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水乡,去细细欣赏那儿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播放水乡风景“各式各样的桥、曲曲折折的回廊、大大小小的池塘等。(这时只见个个孩子凝神望着屏幕,想必被秀丽的江南水乡给吸引了。)。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什么?
生1:江南的桥多、桥美。
生2:我看见水上古老的房子,许许多多、各式各样。
(此时班上小手如林,学生争相举手发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水乡的美景,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就会发现水乡还会给你留下另一番不同的感受,打开书本,读读课文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学生迫不及待打开课文,一时间读书声此起彼伏,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神情)。
片断二:(精读品味——体验意境美)。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船,问:画好了,老师画得够多了吗?
生1:不够。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2:千只、万只。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说明水乡船多。那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生读,评价。
生: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师:那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评价。
(只见学生个个神情专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
生1:我看见渔民们在船上捕鱼,鱼儿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2:我看见水乡的人们在采莲……。
(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
片断三:(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美)。
师:水乡美,我们家乡也很美。
播放课件:太姥山风光,丰富的物产图片……(学生不由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我们家乡有海上仙都的美称,前岐四季柚是世界奇果,家乡的风景也美不胜收,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模仿诗歌的语言夸一夸我们的家乡。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生1:我的家乡什么多?柚子多,柚树林一片连一片,世界奇果美名扬……。
(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骄傲的神情,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案例反思:
在《水乡歌》一课教学中,我认为较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外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授课伊始,通过《江南水乡》影音资料的播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在如诗如画的水乡的风光中,学生直观感受到水乡风光的秀丽多姿。这样不仅较好地弥补了学生对不乡感性上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影象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情趣与内驱力,当对学生说对“欣赏了水乡的秀美风光,如果同学们能在读一读水乡歌,一定会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读教学中,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教师作画,通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画多些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有感情读第二段。先自读第三段,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关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二.开掘文本,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这便是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加深学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读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他发现船不仅多而美时,我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之后。启发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什么”、“这么多船在干什么?”“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说“我看到了渔民们在船上捕鱼”、有的说“水乡的人们坐在帆船上采莲”、还有的说“我看见船只正载着一箩又一箩的虾、蟹”等,学生丰富的想象及时填补了本小节的空白,从而较好地领会了文本所要表达“水乡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着”这一内涵,同时也为领会第三小节“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超越教材,催化创新。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与教材本身,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催化创新。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学习理念。片段三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水乡美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水乡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进而播放太姥山风光、丰富的物产图。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模仿文中的诗句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有了文本学习的“厚积”,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时学生便“情动而辞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随之迸发。于是就有了,“家乡什么多?柚子多。柚林一片连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扬。”的妙语佳句……这些都是学生自主读书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知识迁移,虽经教师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超越教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催化知识创新的过程。由于这过程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感兴趣、愿学、乐学,收到“课尽情亦浓”的效果。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一
两次聆听了王艳老师的语文课《灰椋鸟》,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给了我一个相同的感受: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我就围绕这感受具体说说:
在复习导入后,王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在批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王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教学“先回来的鸟……汇合。”部分时,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王老师让学生再读句子并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鸟儿在相互交流一天的经历,有的说父母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回家……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每个环节中王老师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能不能把灰椋鸟‘排空而至’的转观气势读出来?”、“很神气吧,想来读一读吗?”、“你想不想来欢呼一下?”……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提点建议:
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那么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于每位学生的独特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但都只用“不错”、“很好”这些简单的词,笼统地做了评价。如果以个性化、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还会萌发出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他们更能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读出感觉,读出情趣来。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二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学生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测量的物体,尽量让学生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能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别不大而影响学生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教学建议。
《斜面》是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我市科学评优课上课率较高的一个单元,但是课程内容含量大,内容较为深奥,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杠杆》、《滑轮》和《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教材上以“情景―问题―猜想―实验―记录―结论”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科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理念,建议以实验为基础,重体验的方式教学。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三
《斜面》是在《杠杆》、《滑轮》、《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时,出现了直接提起小木块用的力与利用斜面拉小木块用的力相同的情况,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有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还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细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为木板与小木块的表面光滑度不够,摩擦力较大,影响了实验效果,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后边的实验,我及时调整了方案,把小木块改为滚轴,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相对变小,于是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虽然用滚轴代替了小木块,减小了摩擦力,但由于滚轴质量轻,产生的数值差距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下次再上这课时,把滚轴的质量变大,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四
今天的这堂课有点特别,并不是因为教学的内容。而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随堂听课。
快上课时,教导处的陈老师突然宣布下节课来听我的课。顿时,我的头皮有点发麻,尽管已经备好了课,但是,对于这一突然来袭,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总感觉准备不够充分。今天是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单元所要学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经常出现和用到的一种简单机械。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联系第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使用工具》中的一个问题“如何将油桶搬上货车”。我以此为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画,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出我们的新课,了解斜面的概念,还能加深学生对之前选择工具知识的理解。
针对设置斜面搬油桶这一方法,学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呢?于是乎,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不断的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回答如何设计这一实验方案:通过对比沿斜面和竖直方向拉同一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较小,就可以得出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我稍加点拨几个注意点,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强调“缓慢”和“平行斜面”两点。接下来各组同学可以相互合作,进行实验的探究,随后各小组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坡度与省力的关系,我以攀登高山为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让同学选择攀登的方向。这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一观点。那么是否正确呢?沿着第一个实验的思路,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轻松的设计出这个实验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点,对这一方案给与一定的完善和记录的说明就可以了。经过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已经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对省力程度的影响。接下来,回归到我们的生活,让他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楼梯、上下高速……一连串的回答从同学们的口中冒出。寻找斜面对他们而言非常简单,于是我还是以那座山为题,提高难度巩固加深。“当个设计师”来帮我们设计一座通到山顶的观光山路。让他们理解,另一类“s”型的斜面。并以两个螺纹疏密的不同螺丝钉为例,判断哪个更省力?这样一来,整节课得出的两个推论,都可以得到应用和加深了。
上完课,我的心里很没底。这节课下来,我曾经几次强调过课堂纪律。个别环节的进行,感觉还不是很顺利,需要修改。于是,趁下节没课的机会,我赶紧请教旁听的两个人——我的师父与陈老师。这次我真可谓受益匪浅。一段时间的教学下来,我并没注意过自己的教态和语言习惯。原先,我习惯了初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还是过多地注重于知识点的获取,甚至有点心急得去带领了学生的思维。而小学科学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和兴趣的培养,从观念上我要重新体会和把握。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共同去研究发现某个科学知识的。这一方向性的偏失,给我实验探究上的时间分配也造成了影响。经过师父的指点,我明白了一搬一节科学课的开展,它的实验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钟之间,而本节课我只用了7分钟,过于仓促。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馈环节。这节课的两个实验都是属于探究验证型的,这样在汇报反馈的时候。每个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组得出的数据是否能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几组下来清晰明了,也可以反问有没有能够证明推论错误的观点,更加有说服性。对于我而言,还有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就是课堂纪律。部分调皮的男生总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实验当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说话还是存在些问题,欠缺技巧。比如太急于想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就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虽然简短,但是效果不理想,还给人感觉高压的形式,不够走进学生。另外,还有些语言过渡等的细节问题都要引起注意。
总之,评完这节课,我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个极为普通的副科,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够了。但现在,我觉得真正上好一节科学课是多么的不易。走进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寻找科学的足迹,激发科学的积极性。小学科学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岖等待着去跨越和超越!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五
我听了黄老师的课,我的总体感受是谆谆诱导,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引导,然后学生在进行思考,想法设法的给予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的机会,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着重训练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的能力。我在科学的教学的方面应该多加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应该分别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而且更加有兴趣的进行学习。我想在未来的下面的科学学习中,我将科学各种能力进行专题训练,比如在四年级的上册的教学中,我将其中《我们的食物》、《饮食与健康》和《植物的身体》作为资料搜集和信息整理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训练学生的信息整理的能力。这个是个专项,指导学生进行专门的练习,而其它的各种,我想主要训练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这样能够非常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的思考和设计能力。同时老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的预设,预设学生出现的答案,以便合理的有效的进行引导。
在我的教学中,出现了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进行回应的情况,我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不足的。我想还是在准备上再下功夫。而黄老师的教学,他对于学生的各种反应基本上能够较好的予以应对。我想在这个方面我要下一些功夫,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我可能就会较好的处理课堂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
还有就是黄老师提到,在两个班上课的时候,学生小组反应的不同。这个和学生的小组长的组织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和小组的自身的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想在教学中,对于小组的选择,我要更加的细心,并且着重培养小组长。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在这个方面我下一些功夫。现在我在思考是否再下学期的教学中,我班级中的小组,由四个人小组,转换为三个人的小组。这样在小组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活动去做。能够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就是在教学中注意领头羊的作用,领头羊在小组中既是引领作用,但是又有掩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更加注意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
还有就是分层次教学。因为一个班的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异的。因此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注意分层次进行教学,这个方面我需要再思考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法。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六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叶澜老师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个灵活性、变通性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优势选择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去选择工具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定位为科学探究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体验的机会,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活动更具自主性、个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行使探究的权利,在教师予以一定指导下自主探究,才有可能让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因此,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七
在叫进行实验设计的阶段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基本上都能够想出沿斜面向上拉的方法,但是少数的小组没有对比实验项目。这样设计就没有对比就不会得出斜面省力的结论。虽然,在猜想的时候,我已经做过铺垫,将学生猜想的省力,更加进一步的提问比什么省力。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出现的问题,说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实验设计经验较少,没有经历,因此设计不合理。现在想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虽然此过程可能会浪费比较多的时候,但是我认为有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上课的时候,我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活动,并且问他怎样进行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做能够达到验证猜想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容易进行设计实验。最终实验方案基本出笼。在汇报实验方案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回答的较为模糊,我及时的提问第二学生予以补充较为容易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的时候,首先学生先说,但是学生没有回答。出于时间的考虑,我没有给以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在多媒体直接出示相应的实验注意事项。并且找学生进行没有读出给大家听。着重解释了实验的操作注意的问题。
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每个小组做一组数据,学生们都较为容易得出数据。为了更好的进行汇报,并且引出下文我知道每个小组的做实验的所用的坡度不同。这一点需要老师注意,在试讲的时候,我曾经忘记。
然后就是汇报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数据竖直拉和眼斜面拉的力的大小。学生们较为容易的出结论,斜面比竖直拉的确省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竖直拉的和斜面拉的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观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位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问题。
斜面教学设计评课篇十八
在区实验小学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斜面》一课。这节课教学以学生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工人叔叔往卡车上搬运油桶”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研讨设计并操作实验,,然后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各种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了“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反过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斜面拉动木块测量拉力”的实验活动,体会到“动手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最后,“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上陡坡?观察生活中斜面。”这一环节与本课的引入首尾照应,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实验、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9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