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8:54:18
2023年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1-16 08:54:18     小编:字海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珍宝,通过学习文学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独特魅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突出重点,不要泛泛而谈,保持内容的精炼和有力。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一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二

最早对主述位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修斯,他把一个小句划分为主位、述位及连位。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位。

他认为主位是话语的起点,述位是对主位的解释及补充,而连位起到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作用。此后,韩礼德对其划分加以完善,最后提出主位述位理论。本文将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加以研究。

主位的分类。

主位是话语的起点,往往表达的是已知信息。根据主位结构本身的复杂程度,韩礼德将主位分为以下几类: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及句项主位。然而,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只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他们认为韩礼德所说的句项主位在本质上也是单项主位,因为句项主位通常只包含概念成分。此外,根据有无标记性,还可分为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一)单项主位。

胡壮麟等人认为,单项主位是指那些只包含概念成分而不包括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通常,这些主位由传统语法中所说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者介词短语充当,在数量上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此外,如前所述,句项主位通常指包含概念成分,所以小句也可以是单项主位。

(二)复项主位。

与单项主位不同,复项主位通常包含一个以上的语义成分,即概念成分、语篇成分以及人际成分。其中概念成分指的是主题成分,在句子中必不可少。另外,如果三种成分同时出现在主位结构中,那么它们的排序如下,语篇成分在前,人际成分次之,概念成分最后。

(三)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判断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是否与传统语法中所谓的主语一致,如果二者合一,则该主位为无标记主位,反之,则为有标记主位。有标记主位的使用主要是起到强调某个成分的作用。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三

中國英汉对比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的各种结构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以探寻探求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为我们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对于英语和汉语的词语,是能够从语法以及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语言中充满了文化活动的印迹,语言的各个层面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心理、无不隐含着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语言的人文属性,也是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每个文化个体的行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文化行为准则,即使某些文化个体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动时,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衡量对方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文化行动场中,交际双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动依据。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为方式时,则需要将这些行为方式放置到第三个行动场,也就是包括各种陌生文化行为符号的交际行动场。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第三交际行动场中,双方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方式,尝试合理阐释对方行为,捍卫自己的行为,最终通过协商确定可以为交际双方所认可和接受的交际行为。这个交际场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跨文化误会和冲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际场景中需要交际双方不断思考和协商的部分。该部分存在于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际中,如对话、示意等,以及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物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最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予以传达和确认。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一)双语角度。

北外陈文伯教授就是从双语的角度进行对比,出版的《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英语习语趣谈》这两本书,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习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异进行描写分析,在语言国情学和国俗语义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外语工作者纷纷从事汉外的国俗语义词语对比研究,探索两种(或更多)语言中民族文化词语所包含的语言文化现象并总结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了解其民族文化涵义。其实英语中的词汇是有以下差异性特点的:词汇的并行、冲突以及词汇的空缺、偶合,这样情况下就导致生活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

(二)语义角度。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老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刘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语语言学的微观部分主要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两个研究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音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修辞学、英汉比较文体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用学等这几个部分在应用部分就是要将这些理论应用进去还可以进行英汉语义的比较和英汉语法以及教学、语篇等的比较这就能够得出英汉语言学的比较范围是很宽泛的。连淑能学者也是认为文化的积淀就是词语是能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文化的特点的汉英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就是对于语用、语篇、语法、语音、语体以及语义等等与文化相联系的部分。

有关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而且成绩非同凡响,英汉词语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建设,促进了语言的教学和语言间翻译的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仅让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知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当做一种“意义”,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进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讨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别,重点分析了词义、成语和典故,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委婉语和禁忌语,敬语和谦语,文体,言语变体,身势语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植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在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一样的,比如汉语中的“玫瑰”,在我国古代就有无数关于它的绝美诗词,唐代诗人徐寅的“橄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不仅赞赏它的鲜艳,更将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现代,玫瑰都依然表达着着美好的爱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实际上,很多中英文的词汇还是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种纯洁、高雅,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因为荷和合时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着和谐和平和团结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语的表达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肃然是意义相同,但是英语中的lotus却是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中希腊神话,代表的就是忘忧果的意思。

汉语和英语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词汇:它们意义相近,但是含义不同。比如“柳树”,一种表示植物的词汇,在汉语当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别离,正是因为“柳”、“留”两个汉字虽然声调不同,但是拼音确是一样的。但是willow在英语当中却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柳树和英语文化中的willow有着极为不同的意思,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忧伤的心情,最亲爱的人离开了,然而,柳树在汉语和英语中所表达的涵义却是不一样的,一个表达的是中性词,另一个表达出来的却是情感消极的词语。

(二)数字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一开始的时候,数字代表的就是一种计算的符号,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数字在两个国家之间就代表了本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化里面,因为“四”和“死”虽声调不同,但是拼音一样,所以也是谐音,人们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气。这和西方人迷信忌讳“十三”,忌讳“十三”如出一辙,假如某个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礼拜五重逢的时候,人们更是觉得祸不单行。

(三)动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义当中,虽然有的动物词汇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但让人联想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在汉语当中,龙所代表的就是积极的意思,也就是真龙天子的代表,但是在英语当中,龙虽是和汉语所表达的意义一样,但是给人们反映出来的联想意义却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认为龙是残害生灵的怪物、魔鬼,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当中所表述的不同含义,有些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中,有一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表示动物的词汇,也有一些联想意义相同的词汇,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猫头鹰,在两个国家的意思中,都有着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猫头鹰也表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意思,希腊女神雅典娜就是和猫头鹰站在一起的,所以说在英语中有一句aswiseasowl,就是表达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词汇中英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国象征的就是勤劳的意思,英语中也有像蜜蜂一样忙碌的语义,asbusyasabee,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词汇的联想意义也是一样的。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文化交际随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和研究,不仅对语言的教学、社会交往、语言文字翻译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母语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对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语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因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中,对比语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交流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

[2]张彦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3]张雅楠.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d].长春工业大学,.

[4]王磊.语言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5]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布占廷.英汉语言学书评语篇中的负面评价对比研究[d].山東大学,2014.

[7]苏章海.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四

在以往学术论文语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这一亚体裁提出了它的研究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对英汉论文摘要进行了分析.根据学术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与功能,作者提出了英汉学术论文语篇的宏观结构.结构中各语步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同时他们又都是为了实现学术论文摘要的总体交际目的服务的.英汉论文语篇各自的宏观结构表明的是英汉学术语篇所要取向的不同的潜在的抽象的结构,它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潜意识中的不同的文化观念.

作者:邓丽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1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年,卷(期):“”(33)分类号:h059关键词:学术论文摘要交际功能宏观语篇结构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五

2论题观点的来源及论文的总论点:

在互联网上有一条新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可谓出人意料,并发人深思。本人想通过此新闻透露的信号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对秘书写作的影响并具体提出网络语言在秘书写作上的应用问题。

3论文结构。

3.1为什么要在秘书写作中运用网络语言。

3.1.1.1网络语言的特点及优点。

3.1.1.2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及影响力。

3.1.1.3网络语言的新变化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

3.1.2秘书写作的语言方面需要创新。

3.1.2.1秘书写作语言方面的创新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3.1.2.2秘书写作语言的来源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3.2如何在秘书写作中规范使用网络。

3.2.1对待不同的写作文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3.2.1.1公务文书中网络语言运用要谨慎。

3.2.1.2新闻稿、消息等宣传性文体可多用。

3.2.2不同的阅读对象,网络语言可以与运用程度可不同。

3.3结论。

网络语言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秘书写作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与时俱进。不过在秘书写作中网络语言要规范使用,目的便于读者阅读,准确有效的表达写作意图。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六

所谓对比,是指文章的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对照比较关系。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现在和过去,或现在和未来相对比,通过对比显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横比是此事物同彼事物对比,或同一事物在此方面和彼方面的对比,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说明某种特征。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写于1886年俄国最黑暗的年代,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过着苦难的生活。文章通过鞋铺当学徒的凡卡的苦难遭遇,反映沙俄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家为了突现文章的主题,多处运用了对比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文就此作一些浅探。

一、诉说与回忆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主体部分,是以凡卡写信的内容和穿插其间的两个回忆构成,信的内容与两次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老板与爷爷的对比:

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向爷爷诉说了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凡卡再三恳求爷爷接他回去,是因为他不但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而且挨冻,“晚间睡在过道里”,还无缘无故地挨打,有一次老板用楦头打他的脑袋以致打昏。凡卡觉得自己“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老板竟这样虐待他。

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事。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65岁的老头儿”。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尽管生活艰难,他们祖孙相依为命,爷爷是多么慈爱。

文章通过老板与爷爷的对比,突出了凡卡悲惨的遭遇,显露出资本家凶残、狰狞的面目。

2、伙计与旧识的对比:

凡卡在鞋铺常常受到老板无缘无故的毒打,有几次是因受了伙计们的捉弄。伙计们利用凡卡的年幼,打发他上酒店去打酒,还叫他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伙计的捉弄,致使凡卡身心备受摧残。

在凡卡的信中,几次提到他在乡下时的旧相识:求管家让他擦皮鞋,求菲吉卡答应让他帮放羊,还让爷爷问候阿辽娜,独眼的艾果尔和马车夫。他们中大多也是像凡卡一样的穷苦人,凡卡忘不了他们。

在这里,伙计与旧识的对比,并不那么直接,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伙计们的势利和冷漠。

3、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凡卡在信中还向爷爷谈到了莫斯科。“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教室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凡卡还因好奇而偶尔问问店铺里的事,“伙计们不肯说”。莫斯科实在不是穷人呆的地方!

凡卡记忆中的乡村,“白房顶”,“烟里冒出来的缕缕轻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林,雪堆”,“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空显得很清楚。”乡村景物是多么美啊!

这样,城市与乡村形成对比,表现出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对穷人而言却是一个“地狱”,孤寂的凡卡对自由生活是多么向往。

二、现实与虚幻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以写信前后凡卡的心理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这两部分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1、神像与楦头的对比:

在这里,神像和楦头形成对比,突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富人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却是走投无路。

2、无望与希望的对比:

显然,这是一封无法投寄的信,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然而,即使爷爷收到他的信,也无法来接他回去,因为,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像爷爷这样孤苦伶仃的穷老头儿,不可能改变可怜的凡卡的命运。这似喜实悲的结尾,以冷酷的无望与甜蜜的希望形成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3、担心与满意的对比:

文章以“担心”开头,“满意”结束,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读者预感到,不等梦醒,更大的噩运将会再次落在这九岁孩童的头上。命运为什么对这穷苦孩子如此不公?首尾反照,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发人深思。

契诃夫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关心人民生活,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丑恶,有助于人们了解并憎恨那个罪恶的制度。他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凡卡》中对比的运用,可算是一个突出的范例。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七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

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中美商务谈判中通过“面子观”分析恭维语。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解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里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外交翻译中的语言的准确性探讨。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坏消息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从逍遥骑士看美国反正统文化-嬉皮士。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调查。

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原因分析。

探析西方洋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影响直译与意译方法选择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个性和命运。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中英禁忌语比较。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理想主义的破灭。

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

简•爱的爱情观。

翻译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句法特点研究。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物化的原因。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养儿观念差异。

认知策略在初中课堂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地铁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语用预设和大学英语听力。

通过课堂观察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技巧。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委婉语的时代性。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广告双关语。

外交辞令中模糊策略的应用。

英语权威词典语音标注研究。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xx中学个案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及其引申意。

翻译中的反向思维---以英汉反译为例。

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技巧。

论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极乐至福精神。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

从禁忌语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紫颜色中莎格?艾弗里的多重角色。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焦虑调查—xx中学初三年级为例。

五四时期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背诵课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及修辞特点研究。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金色笔记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家族相似性对介词教学的研究。

but的用法与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口号的汉译。

从语言经济原则视角看报刊标题中的歧义现象湖南方言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红字中玫瑰的象征主义_英语论文。

论白鲸中的象征要素。

中国菜名的命名及英译。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央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析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中美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英语移动学习研究。

归化与异化翻译。

互文性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八

摘要:自对外汉语学科成立以来,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国文化的正面输出,对外汉语的教学管理无疑是应该思考的一大教学板块。语言是文化的传声筒,词汇又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材料,只有把握住词汇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推动对外汉语的发展。本文将从词汇对教学管理的作用、词汇教学管理现状、词汇教学管理策略研究三方面出发,以汉语颜色词为例,对词汇的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力求在词汇的教学上有所创新,从而带动对外汉语教学管理上的突破。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颜色词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1词汇对教学管理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历来对汉语词汇的研究见仁见智,使词汇的研究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尤其是针对汉语词汇如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管理的实践,无论是对外汉语课型中的综合课、会话课、听力课,或是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员,更是一条文化的血脉,是它收藏着人们的审美喜好,保留着地域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的图腾和信仰,词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借助这一工具,我们才得以进行交流,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处在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往往无法通过片面的理解来获得全面的内涵信息,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管理当中,仅仅只注重传递词汇本义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词汇内在的象征意义的教授,理应成为词汇教学的侧重点之一,这是由词汇的地位和其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所决定的。研究词汇,继而探究如何正确全面地进行词汇教学,对对外汉语的教学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词汇教学管理现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该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外汉语当中的词汇教学部分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改学科建立之初教材不完备、师资力量匮乏、基本投入不充分等情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一些矛盾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在词汇的教学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当硬件设施已到达较高水平,下一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应该转向内在的教学管理,只有改变词汇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成功的实践进行和反思,对外汉语的教学才能继续保持方兴未艾的态势。现阶段,词汇的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方法单一。

2.2文化比重不足。

3词汇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词汇形成和使用包含着物体本身、人类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因此在教学当中,寻求良好的词汇教学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3.1教材编写和教学工具的设计。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工具,教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的走向。教师在授课时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教案从而组织教学。在目前通用的几种教材如《发展汉语》《成功之路》中,在词汇部分的编写上已经到达较完备的程度,但是其文化部分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会对词汇内涵的重要性判断失误,從而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在词汇使用时出现交际障碍。建议在教材中提高文化的比重,如在颜色词的部分,明确道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指明因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诸多影响,表现在颜色上的理解,感受,表达和使用也千差万别,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诸如此类,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文化教学更具系统性,制定统一的大纲,将词汇的文化意义作为独立的教学部分而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教材编排还应该由易到难,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水平层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改变词汇编排的现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缺陷。根据教材所分的初、中、高三个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阶段、学习基础来确定词汇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词汇编写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工具的设计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教学课件的运用使得对外汉语课堂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因此提倡将直观的视频手段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方式相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工具性作用。

3.2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与实践。

词汇的教学如果单单学习词汇的音、形、义,是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还应该加入用的部分,即文化内涵的讲解与实践。笔者认为,这也恰恰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管理的盲点。许多学者和对外汉语从业者往往将词汇的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来考量,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文化占比较少无可厚非,但是在中高级阶段,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词汇的讲解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如在颜色词红、黄的讲解当中,应该告知学生红、黄二色本身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中国的民族特征,红色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颜色,而黄色也是一种中华儿女有着长盛不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颜色。如果不强调词汇的象征意義,汉语学习者就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的偏误或文化不理解等问题。只有体会了词汇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对外汉语的课堂的内涵才得以深化。

通过词汇当中的文化讲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丰富对外汉语的课堂,促使汉语的学习者增加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把握住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跨文化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词汇,有效减少误会和矛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不仅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宣传汉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对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跨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有正面帮助。

3.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对外汉语学科逐步摸索出一系列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法,确定了较为通用的一些教学模式。然而,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等待着我们去创新,还有许多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去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管理。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对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的要求。考虑到教授的对象均为外国学习者,且年龄阶段、汉语基础、心理特点各不相同,针对认识、技能、技能三大领域,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较为固化思维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较为灵活,易于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当中,不仅仅充当传授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有时也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将适当将主动权交由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讲解他们所理解的词汇,包括词汇背后的文化,引导并启发学生对词汇的认识,加深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对外汉语教育是光荣的、造福于时代的事业,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它的新期待、新目标。词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词汇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开放的、包容的。词汇的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当在我们对词汇进行教学的时候,只重本义和语义,而忽视了文化的教学,那就会造成偏误和误会而贻笑大方。

通过进行探讨,对对外汉语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对外汉语教育的管理上,只有分析现状,反思教学,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对外汉语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中国文化才能通过对外汉语这座桥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吴月荣.红与red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吉林大学,.

[2]杜舒.中西色彩词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探究[d].河南大学,.

[3]王朱芳.汉英语基本颜色词对比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1.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九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思维基础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基础思维支持为“辩证法”,而在英语中的思维支持为“形式逻辑”。

(1)辩证法。

汉语语言的主要思维模式是来自于辩证法,而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哲学着作《易经》中的主要思想,其是我国传统文明之一。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阴阳对立”是主流思想,在《易经》中很多文字和语言思想都是阴阳对立的。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太极、阴阳、道”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因此,不难看出,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阴阳两气交感运动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就是世界”的观点成就了我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很多古典思想的来源都是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在自然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人们的生活。

(2)形式逻辑。

英语语言形成的思维基础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提出者是西方古代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这种形式逻辑在西方思想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们东方人,他们利用便利的海运,商业开展得非常早,因此,数字逻辑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他们往往是“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因而,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在语言的构成中,这种形式逻辑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是用来辨别句子陈述与事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体系,其就是我们逻辑学中接触到的三段论,三段论的重点在于概念的外延,从外延再进行各种关系的演绎和推理,最终得到客观真理。

正是由于在东西方这种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在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是以“两点论”为主要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是以“三段论”为主要思维模式。

二、思维根源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1)汉语语言同辩证法的关系。

在汉语语言中,无论是句子组成结构,还是语言组成模式都存在着辩证思想的影子。首先,汉语的两分结构。汉语是一种语义句法,力求一句话能够把思想完整的`表达清楚,在汉语中,一个句子通常都是由话题和说明两个大部分组成的,而构成话题和说明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这要看所表达的内容而定。其次,意合语言。在汉语中如果你脱离了语言环境去单纯地分析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很难分清楚的,也就是说,“汉语句子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够从句法角度十分清楚地加以界定。”因此受辩证思维的影响,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句子形式上是松散的,但是表达出来的内容却是集中的。同时因为汉语语言在语言形式上的限制非常少,所以,其变化性非常大,其联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句子所要表达的“意”,句子和文章的中心线索都是“意”。“汉语这种言简义丰、跳跃式的语感,可以使汉人自由表达,而不会致使语义含混不清。”最后,对偶句。在汉语中这种“对偶句”是我们思维的一种镜像反应,无论是表达何种内容,都可以灵活地应用对偶句。这是我们古典思维中“联系”观点的体现,对偶是用来烘托句子氛围的,并不构成句意组成,换句话说,去掉对偶中的一个句子也不会改变句子愿意。

(2)英语语言同形式逻辑的关系。

第一,三分结构。这是受到三段论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三分结构主要指的是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现代英语中各种句型结构都是从该结构衍化而来的,动词通常是英语句子的中心,其就是三分结构中的谓语;而在其前方肯定会有一个施动者,这是句子的主语;在动词之后会存在一个受动者,这是句子的宾语。这种句子构成模式就表达了西方严谨的形式逻辑思维,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句子都是错误的,自然也不会明了地表达出句意。第二,形合语言。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英语中,句子如果缺少主谓宾,或者关系不一致,格式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句子或者文章表达不正确,因此,英语句子具有明显的“形式化、格式化”。英语不同于汉语不受句子形式的限制,在英语中,非常重视布局谋篇,因此对各种连词的使用也是比较多的。第三,三项并列语言结构。英语总是在“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变化形式中进行理性思维的表达,无论是在句子构成还是在文章排列中,总是采用“三项并列式”,就比如段落会分为主题、扩展、结尾等三部分。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同化发展,思维方式也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语言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会随着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因此,了解不同语言思维根源的差异性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辩证法可以给西方思维带来新的启示,西方的形式逻辑思想也有利于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高效性和客观性。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

隐喻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形式组成,同时又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些特征使得将隐喻引入外语学习过程显得既有可能又有必要.本文尝试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在隐喻基本概念及其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价值的研究得出隐喻思维创造并影响语言的学习,隐喻思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为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

作者:张茵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9(2)分类号:h3关键词:隐喻思维认知功能外语习得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徐丹.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罗卓琳.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

[3]梁承玉.《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郑州大学。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二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三

选题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选题意义: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悄无声息地步入了千家万户,新兴的网络词句也逐渐以流行语的方式融入到了普通群众的日常用语中。与此同时,近几年来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也引发了种种社会现象,并对传统语言带来了冲击。因此,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了解其来源、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就成为当下研究网络语言现象的必要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研究主要内容和预期结果(说明具体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结果和形式,如在理论上解决哪些问题及其价值,或应用的可能性及效果):

主要内容提纲:

一、课题的确定: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与发展。

二、什么是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网络流行词汇的来源。

(二)网络流行句子的来源。

四、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一)语言学角度。

(二)传播学角度。

(三)符号学角度。

五、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语言的发展趋势。

六、余论。

关键问题: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与发展。

预期结果:借助参考文献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概括归纳出既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特征,并基于此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论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的进度与计划):

研究方法:本人已具备查阅文献资料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在四年的语言文字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本篇文章运用语言文字学、传播学中的部分理论,采用例证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进行分析论述,并基于此对网络流行语的未来进行展望。

研究进度与计划:

20xx.12.1-20xx.12.31:搜集整理研究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找出突破口,准备开题。

20xx.1.1-20xx.3.1:查阅相关资料,最终确立论文题目,同时开始摘抄、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写出论文提纲并开题。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四

从大学田径教学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上不难看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大学田径教学,并依据田径运动和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大学田径教学,笔者在下文中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改革的对应举措。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结束语。

因为田径教育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高、功能强,因此伴随新时期大学田径教学需求和培养需要,目前大学田径教育教学的问题也正在不断涌现。如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摆在大学师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田径改革的技巧和方法,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为大学田径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五

随着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信息数据的互动共享和互联网社交圈的广泛形成,互联网网络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语言的类型分类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和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与人们的认知能力、主观思想、社会观念、民族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所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网络语言在民族属性和语言属性上的对比会更加鲜明。傅轶飞编著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6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便是一本经典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比研究英汉网络语言的专著。该书有三个研究关键词:“英语网络语言”“汉语网络语言”和“认知语言学”。前两个是研究对象,后一个是研究方法。全书一共分为6章,层层递进地论述了英汉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现状、网络语言的理论基础、英汉网络语言的词汇研究、英汉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研究、英汉网络语言的构词规律研究,以及认知上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这对我国英汉双语语言教学以及英汉文化交流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来对比当前英汉网络语言的发展状况的话,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英汉网络语言共性。

在认知语言学中,不同民族的语言往往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群体特性而产生不同,英汉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诞生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和交际情境,是互联网中网友约定俗成和互相认同的语言形式,因为其精炼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引申义而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英汉网络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它的认知性更加显著,往往简单的词汇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背景,但从语言的表面形式是很难猜测到网络语言的正确意义的。也就是说,英汉网络语言的社会认知性都较强,与互联网语言交际实践的环境、心理、文化、事件、使用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英汉网络语言都有用数字、字母、符号等替代原有字符,如汉语中的“粉丝”(现也指fans),英语中的“iheartyou”中的“heart”指代“love”。笔者认为,英汉网络语言中的许多语言创新方法是存在共性的,因此,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网络创新语言的预测和引导。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英汉网络语言差异。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架构中,英汉网络语言都根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社会认知性,但从具体的构词规律、语言特性和表达目标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一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不同造成网络语言变形的不同。在英汉网络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缩写词,但是两种缩写方法却呈现着明显的认知差异。比如,与idk(idon’tknow)等常用的保留所有单词首字母的变形方法相比,它的随意性和符号性更强,也就是说,社会约定俗成在这个词语诞生的时候所给予的认知压力更强。关于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汉语网络语言更加生动,含义也更加丰富。汉语是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文字,而英语是纯粹的表音文字,因此,在网络交际中的意义拓展和词义辨析变形中的应用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是由语言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二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规律上的不同造成了网络语言特征的不同。在该书中作者指出英汉网络语言在创新性、通俗性、简约性、数字化、符号化、隐喻性、诙谐性上基本相同,但是英语的单词构词相对更加灵活,网络语言甚至会制造出一批全新的词汇,比如watergate类似网络词汇的'创新和形成;而汉语的单个文字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不同单词的词汇组合在象形、表意和表音上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汉语网络语言内涵引申义相对来说更加丰富,它的阶层性、情绪化、戏谑化和娱乐性也是英语网络语言所欠缺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它们都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动态变化的语言现象,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言变异和融合的典型研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繁荣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都给英汉网络语言提供了强大动力。而该书是从社会学角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英汉网络语言形成、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专著,它的意义就在于透彻地分析和总结了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为英汉双语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从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根源,对网络语言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六

思维支配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不能使用固定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所有的内容.本文从分析英汉思维差异入手,探讨翻译中必须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

作者:张君周美青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威海,264209刊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inform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方法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craft,moonbounce,lunardust,lunar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and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black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toplaythe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王蔷《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756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