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合理的教案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一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二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课后小结: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三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四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授后感:
1、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五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六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八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
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
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
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
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影响:
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
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
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
五.鉴赏任务形象。
1.了解三绝是谁。
2.鉴赏曹操。
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欣赏关羽。
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一:复习。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诸葛亮。
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
(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诸葛亮的智和忠)。
3、说说还有哪些鲜活形象。
还有勇猛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周瑜圆滑睿智有心计的司马懿。
三、赏析精彩场面。
1.与三有关的情节。
(打出幻灯片)。
2.精彩的战争场面。
(打出幻灯片)。
四、名著的启示。
合作探究:读三国的启示。
老师点拨: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归纳。
(打出幻灯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再读《三国》有必要吗?(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正确即可)。
(给出名人名言,倡导读书)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三国演义》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作为一名中国学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吗?那就赶快投入到读书行列中来吧!
六、总结反思: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那麽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
成也罢,败也好。都随这滚滚的长江水烟消云散。但是不变的是他们那不朽的生命价值凝聚的历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本节课。)。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九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十
要说我们班的女生啊,那个叫惨不忍睹。楚国,赵国,秦国,经常大战,苦死我们女生也!
“你给我放手!”“不放!你小子能拿我怎么样?”“你们两个,说有什么用?咱秦国凭的是实力!不逞口舌之能!”“你给我闭嘴!别说风凉话!”瞧瞧瞧瞧,他们三国国王又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了。唉哟,这回又为了什么事啊!经过一番打听,弄明白了,他们是在争夺一本书哪!不知道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说:“爱书是好事,你们那么喜欢看书啊?”话音刚落,大家主动让开一条道,道的尽头就是那个倒霉的家伙那。“揪他出来!让他长长记性!”在这种事上,三国国王倒满有默契的,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有好戏看咯!三国国王没让我们失望,那个说话的家伙立马就被揪出来一顿打。大伙幸灾乐祸地看着,即使有不满也不敢出声,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变熊猫啊!所以一个两个袖手旁观。
倒霉的家伙被打完了,三国之间的气氛有紧张起来。看来这次战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我可以隐约看见三国国王的眼睛中冒出电光火石。教室里弥漫这战争的硝烟。这里的中午静悄悄。“上!”一群人围成一团,开始“厮杀”。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简直是警世恒言啊!好像是什么:战争一打响,受苦的'总是百姓。对极了!教室里不时有课本扔出来,一个不留神,你头上就会起个大包。这场战斗算是到了高潮了吧?大家都静静的,一声不出。可是“老班”过来了,于是,三国之间的斗争也被迫停止了。
下课了,三国国王理所应当地被“老班”请到办公室喝茶,又理所应当地被请了家长。现在啊,他们跟瘟鸡似的,垂头丧气。哼,谁喊他们打架的?这叫自作自受!
不知道各位同学的班级里,有没有这种事发生呢?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二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加强民族融合。
(2)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课后小结: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加强民族融合。
(2)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第课三国鼎立教案篇十四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8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