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2 15:50:34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14篇)
时间:2023-02-02 15:50:34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一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学习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两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三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预习、方格练习本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桂林

山 水

(奇秀险) (静清绿)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四

课件采用分支式结构,通向每个分支的按钮及“退出”按钮始终都显示在画面上,不会消失。这样使使用者随时可以进行跳转,非常方便。每个按钮的名称就是该教学环节的名称,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由于所有分支使用背景相同,本课件使用影片剪辑来区别分支。

运行该课件,首先,出现的是课题界面,课题界面中包括:教材、课题、制作人等信息。在课题界面上有一个与界面一样大的透明按钮,当单击鼠标,则会跳转到主界面,主界面中右侧有交互按钮,单击相应的按钮,跳转到相应的分支。

根据教学设计,课件共有6个分支:学习目标、美景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最后一段、相关资料。

本课件在制作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很多地方设计的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认知与能力:

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⑵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出课题、读题。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1、多媒体课件配课文录音,学生畅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适时请a生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及时给与鼓励。

1、轻声读课文二、三小节,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2、学习描写桂林水的句子,体会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3、学习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体会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4、学生质疑、解疑:

⑴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与关注,给与点拨,让a生知道课文第二节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⑵在伙伴的帮助下,让a生尝试朗读有关句子,体会句子之美。

1、教师创设游客游览桂林山水的情景,启发学生当导游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

2、学生自由准备。

3、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在学生准备过程中,教师对a生给与个别指导,能说出桂林水和桂林的山的各自特点。

1、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机动,如举手就请a生。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摘录课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背诵。

3、学当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

4、小组合作,收集桂林山水的相关资料,自制旅游小报。

鼓励a生选1~2题作业独自完成,如有困难,可请伙伴进行帮助。

注:a生为随班就读学生沈某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课本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整体感知课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边放桂林山水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一边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通过这样的画面,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风光之美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鼓励a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努力创造机会让她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她敢于发言时,教师则请她回答,多加鼓励,让她感觉到成功的愉悦。

在学生学习重点段落时,要求学生能找到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通过品词品句来理解课文,体会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对于a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在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通过伙伴的帮助和教师的个别指导,让a生知道课文第二节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部分教学时,虽然老师没请她回答问题,但通过个别辅导,让她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另外,在创设情景,学当小导游,练习表达这一环节中,教师、伙伴仍继续关注她,帮助她,让她说几句简单的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她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总结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再次谈谈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我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再加上课外收集的资料,对桂林山水的意境之美、文本之美一定会有一个认知上的飞跃,此时,让学生谈感受一定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针对a生的实际,则分层教学,放低要求,只要求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行。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差异,始终考虑到随班就读生学习,努力体现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一理念。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五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

(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

⑴ 检查生字、新词。

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⑶ 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⑴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⑵ 反馈:

(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⑴ 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

(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⑵ 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⑶ 练习:

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⑴ 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⑵ 仿写:

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六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们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播放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镜头)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们心中的问号早已荡然无存,此刻,取而代之的是――

生:感叹号!(异口同声地)

(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加上重重的感叹号)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欣赏桂林美景后创作了诗歌散文来赞颂它。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这样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时此刻,你也一定很想来赞一赞吧!

(学生在插图旁写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树红花山水间。云雾迷蒙围山顶,竹筏小舟荡漓江。(刘佳敏)

师:刘佳敏成小诗人啦!祝贺你!(带头鼓掌,其他学生也以掌声祝贺)

生:奇峰、秀山、险石,是桂林的山;如镜、如练、如玉,是漓江的水。山围水,水映山,怎能不叫人感叹!(王姬)

师:散文化的语言!如果把“感叹”换成“赞叹”,更合适。

生:碧水平如镜,翠山尖似笋。空中云雾飘,江上小舟荡。(黄科)

生:连绵不断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画不愿归。(王佳沁)

师:桂林的山连绵不断吗?还有,老师只听说过“如痴如醉”“如诗如画”。改改看,好吗?

生:拔地而起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醉不愿归。

生:山绕水,水映山,云雾迷蒙桂林的山。绿树红花山间缀,竹筏小舟江上飘。(曹一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风光无虚名。云雾迷蒙绕山头,绿树红花满山谷。桂林因其山水翠,成为千古之胜地。(徐敏诚)

师:想不到,我们班竟会有这么多的小诗人!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交流。那么,就请誊写在练笔本上,让老师好好欣赏。

师:同学们,正因为作者善于发现美,才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发现美了吗?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语言很美。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句式都差不多的。

师:这种写法叫做排比。

生:我还发现在写特点时,都是先概括讲特点,再把特点写具体。

师:很会发现!(多媒体映示语句框架:真啊,。)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几句话吗?下列话题供大家参考。

(多媒体映示:

家乡的银杏树真啊,。

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我们的校园真啊,。

今天的天气真啊,。)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我整天呆在空调里走不出去。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连小狗都伸着舌头直喘粗气。

生: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我穿了羽绒服还直打哆嗦。

生:我们的校园真静啊,静得能听到绣花针掉落到地上的声音。

师:哦,这么夸张?用来描写安静的教室比较妥当。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粗啊,三个人拉起手来,才能把它围住。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高啊,有四层楼那么高。

生:大兴安岭的岭真多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没看完。

师:说得真好!说明大家能熟练运用这样的句式了。大家不但能发现美,还能运用美。老师还发现另外的美呢?

看,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起,然后分别写水和山的美,最后总写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总结。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师边陈述边将板书用线条联结起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师: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七

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初悟课文扣重难点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

引疑疏导点拨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讨论。

(1)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桂奇

林秀

香山山险

b、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桂林山水

大海 静…..

水清……

西湖 绿……

(美)

泰山 奇……

山秀……

香山 险……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八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九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录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1、师:这么美的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我相信同学们能读得好!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回答: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1、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2、“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1)、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桂林山的独特美。)

(2)、你打算怎样来读桂林的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文)

(3)、播放课文配乐(学生配乐读文)

(4)、说一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奇、秀、险。)

(1)、播放录像片断:游客成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学生感受情境

(2)、假如你也乘着竹筏荡游在桂林山水之中时,你想把那般情景描述一番吗?请带着你的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配乐朗读)

(3)、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和录像,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学生就产生

了初步的感受,然后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自己揣摩着读,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在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探究文本之美。)

师:通过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画面的感受,对描写桂林山水文字的朗读,在你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那就动手画一画吧!画完后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作画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作画,学生又一次亲历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交流中相互探究促进,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1、师: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不胜收,大家都很喜欢吧?你们也想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吧?那就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美言几句吧!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诗,可以是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也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1、假如你是桂林山水的导游,你怎样想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2、学生自主组织导游词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转换角色、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为将来走向生活进行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活跃了学生思维,启发了学生创新。)

师: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

学生欣赏诗歌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1、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2、观察一处风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并全班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十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5 o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十一

1、导入。

2、板书:桂林山水。

1、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

2、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随机板书:

甲天下:水

画中游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⑵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把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交流:

①请学生说出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

师随机板书:

静、清、绿

②句子练习:

师: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静、清、绿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应该怎么说?漓江的水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又可以怎么说?

③通过换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出示文中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换句比较,加深体会。

在原句下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句子中每一小分句都是先介绍漓江水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地写出这种特点,让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不仅要说出事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采用这种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方法,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仿句训练,出示:

桂花真香啊,香得()

夏天真热啊,热得()

()真()啊,()得()

⑤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写漓江水的这个句子,看看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指导朗读:

⑴自读。

⑵指名读。

⑶引读。

4、仿说:

仿照这种排比句式来赞美自己喜欢的景物。

5、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好处:

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漓江的水,开头还写了大海和西湖,它们又有怎样的美?

文中主要是来写漓江,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引导学生明确;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更能衬托出漓江独特的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学习运用这种对比的手法,有时巧妙的对比更能衬托所写景物的特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对比的句子。

6、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体现桂林山特点的词语并想想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师随机板书:奇、秀、险

⑵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随机学习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主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通过打比方,对比、排比来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朗读。

⑶当学生谈到打比方的句子时,特别是写桂林山的形态时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想象一下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形态?(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后再想象。

7、补充并欣赏写桂林山的小诗。

8、抒发情感:

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的桂林山水。

9、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对这段话中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能样理解的?

小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这句话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从古到今,桂林山水这方水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开发桂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国家旅游事业的一大课题,现在老师建议同学们为桂林山水写个广告词。

1、请你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来写一篇《桂林山水》导游词。

2、请你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3、搜集并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十二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 静:

① 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 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 齐背。

⑷ 绿:

① “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 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 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 奇:

① 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导朗读。

⑶ 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 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十三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桂林山水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比喻、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审美,读写结合。

1.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桂林的资料。

生1:桂林在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湘桂铁路经此,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生2:桂林以风景秀丽著称,独秀峰,象鼻山,七星岩等为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

生3:……

2.师相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桂林的了解还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桂林的了解将会更深。板书课题。

1.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地读文章并在书上写好旁注)

2.师:谁想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一)学习桂林“水”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找到写桂林“水”的段落进行朗读。

2.指导学生提问题:

a。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b。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水”的?

3.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桂林“水” 清

绿

5.指导学生 朗读写桂林水的有关语句。

(二)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找到写桂林“山”的段落进行朗读。

2.指导学生提问题:

a。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b。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山”的?

3.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桂林的“山”

5.指导学生 朗读写桂林山的有关语句。

(三)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段落。

1.学生 再读2、3自然段。

2.学生 试背2、3自然段(背不出来的学生可看书)

1.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仿写。

2。根据本文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风景。

桂林山水的教案与反思篇十四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1、 全班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基础

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

提高

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第6题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预设导学 预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86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