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在写心得体会中,可以提出具体建议或改进方案,为自己和他人的进步提供思路。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如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论及各方面的生活之道,其中也不乏关于为政之道的探讨。通过深入研读其中关于为政的部分,我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以德治国”、“学而时习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和而不同”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五个方面,简要记录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以德治国是论语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如果领导者本身无德可言,德行低下,那么他所采取的任何治理措施都是难以取信于民的。可见,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以德治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忠诚。
其次,学而时习之是为政之道的重要一环。孔子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不断锤炼自己,才能在为政过程中取得成功。一个领导者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三,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要有长远的眼光,避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有时候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忍耐不住脾气,采取捷径或者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这样长远来看,只会影响大计、破坏大局。
第四,君子和而不同。在为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意见的人和不同立场的人,君子则能够以礼待人,尊重别人的观点,与不同意见的人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不搞个人崇拜和排斥不同声音,尽力达到共识,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为政之道中,用人关乎治理的成败。孔子认为,一个果敢而明智的领导者应该慧眼识人,正确判断每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将其安排在适合的位置上。同时,他们也不应该轻信谣言和诽谤,要坚守正义,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深入研读论语的为政之道部分,我进一步领悟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善于学习、有远见、尊重不同意见,并且善于识人。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适用,也对今天的政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国家领导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只有牢记为政之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取得成功。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二
人生之道,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追求的路径。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经历中,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认为人生之道应该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的精神、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善待他人的品质以及保持自我成长的意识。以下是我对这些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积极向上的心态。
首先,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人生之道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我生活中的实践中,我发现有时候事情并非如我所愿,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当面临困境时,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转变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的心态使我能够积极面对困难,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从中寻找成长的机会。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段:努力奋斗的精神。
其次,努力奋斗的精神也是人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中的成就往往是通过努力和奋斗取得的,而不是咸鱼翻身的天上掉馅饼。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始终坚持着努力奋斗的精神。不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成果的甜蜜,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取得的成就。同时,努力奋斗的精神也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使我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持续地前进。
第三段: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除此之外,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是一个有效实践人生之道的关键。时间是宝贵的资源,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意识到时间管理对于我的生活至关重要。我学会了制定合理的计划,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使我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合理安排时间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时刻保持对时间的敏感和重视,让我更好地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第四段:善待他人的品质。
另外,善待他人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品质。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善待他人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影响。善待他人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宽容和包容心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尽可能地关心和帮助他人,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不足。善待他人的行为让我体验到了无私的快乐和责任,也使我收获了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第五段:保持自我成长的意识。
最后,保持自我成长的意识是人生之道的重要一环。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保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参加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保持自我成长的意识让我在面临变化和挑战时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应对。
综上所述,人生之道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的精神、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善待他人的品质以及保持自我成长的意识。通过积极实践和努力,我逐渐理解这些道理,并体验到了它们带给我的改变和成长。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这些人生之道,我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实现更好的自我。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三
学习传统文化以来,对照圣贤的教诲,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自省、修身。所谓的修身,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这颗心,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和行,不断地改错,改错就是同过去的那个“小我”的决裂,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也是痛苦的。
改错难,知错更难,找到自己本性中的顽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自己好几年来一直在原地打转转,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最近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性子中的缺陷,那就是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考虑对方的感受,陷在自我中不能自拔,归根结底就是自私。我知错了,冷冻多年坚硬无比的心,终于有了一丝融化的迹象。记得王老师在课上问我们:你知道家人的需求是什么吗?王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与反省中。我的女儿对我说:你就做个没啥说的、天天乐呵呵的老太太就行。原来女儿的需求就是让我没说、没事、不挑剔,做个心态平和,性情温和的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下决心听从家人的要求,感受家人的需求。女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家庭琐事我都听女儿的安排,让女儿做主,我又省心又省力。最后发现女儿所有的安排都是为我着想,和女儿的相处变得其乐融融,孩子尽了孝心,我尽了慈道,一举两得。
这让我认识到:放下自我,不是失去,而是收获,收了满满的幸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提出论语的重要性和交友的重要性)。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至理明言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交友之道。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秉承论语的交友之道,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至关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强调了与好友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了“友”,他认为,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成长和进步。因此,一个好朋友应该是对我们有所补充和启发的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他强调了人们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要想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便需要像孔子那样具备睿智和眼光。首先,我们要善于选择朋友。一个良好的朋友应该是对我们有学习和启发的人,能够给予我们正能量。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在交友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和礼貌,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最后,我们要勤于观察和了解他人。只有通过了解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关系。
秉承论语的交友之道,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好处。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与有趣、友好的人相处,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其次,好的朋友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我们开阔视野,获得成功。
第五段:总结。
总之,借鉴论语的交友之道,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善于选择朋友,寻找对我们有所启发和补充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通过秉承这一交友之道,我们将会享受到良好人际关系带来的种种好处,获得更加美满和幸福的人生。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五
星期一早上通过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但是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他更好,于是想了一块牌:“说是全国最好的布”,第三家店老板则挂的是:“这条街最好的布”。于是第三家老板生意最好,听完后,我就明白了一个事理,凡事要从眼前着眼,不要好高骛远。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六
人生之道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一道普世之题。无论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平静,还是实现个人的价值,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触摸。正是因为这个道题的存在,我们才对人生充满希冀和困惑。而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也将回顾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有感而发。
第二段:面对选择的智慧与勇气。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时候,这些选择似乎轻而易举,而有时候则似乎难以抉择。尤其是在面对关乎自己未来的重要决定时,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权衡利弊,寻求最佳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取得的是智慧与勇气。智慧使我们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找到最合适的答案;而勇气则给予我们克服困难和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
第三段: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生的道路上,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师生关系,都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和需要,理解别人的处境和需求。只有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包容、理解和宽容。
第四段:心态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挫折,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变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能够让我们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寻找到新的机会和可能性。而在顺境中,我们也要保持谦虚和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己。
第五段:感恩与奉献。
人生之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恩与奉献。作为一个与他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我们要懂得感恩于社会、感恩于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回馈社会。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精彩和意义。
总结:
人生之道是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通过智慧与勇气,我们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恩与奉献,通过回报社会,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对人生之道的热爱和探求,去追逐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幸福与成就。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约200字)。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之学的代表作之一。《论语》一书以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其中也涉及到了关于交友之道的精髓。交友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十分关键。因此,深入探究《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第二段:交友之道的原则和要求(约250字)。
《论语》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交友之道的原则和要求。首先,孔子强调重视品德,他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才值得结交。其次,他强调志趣相投,即交友双方应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此外,孔子还强调交友要谨慎选择,要慎重地对待与他人的交往,避免进入到错误的人际关系中。
第三段:交友之道的实践方法和经验(约300字)。
除了提出了交友之道的原则和要求,孔子还在《论语》中分享了一些交友的实践方法和经验。首先,他认为交友要忍让和宽容。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计较小节,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善待他人。其次,他提倡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通过与贤者为友,以提高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此外,他也建议与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如智者、勇者等,从他们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和智慧。
第四段:交友之道的意义和价值(约250字)。
正确的交友观念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与高尚的朋友结交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其次,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真诚的友谊,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此外,选择正确的交友对象也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因为与有才干和智慧的人为友,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
第五段:结尾和总结(约200字)。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交友观念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是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功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当重视品德和道德修养,选择志趣相投、高尚的朋友,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我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交友习惯,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快乐。让我们以《论语》中的智慧为指导,走出人际交往的迷雾,与真正的朋友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它是孔子的教诲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关于交友的论述,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笔者通过阅读《论语》,体会到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帮助我正确选择朋友,建立了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首先,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子路》),意味着我们应该向着外界敞开心扉,积极地结交朋友。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组成部分,几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这也是交友的目的之一:在人际关系中寻找到共鸣、友谊、互助、共赢。正如圣人所言,一个社群的繁荣与否,直接取决于其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生活,需要通过积极主动地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会圈子。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道义关系。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学而》),意味着在困难时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朋友的珍贵。这是因为,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克服困难,战胜逆境。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困难时期倾诉自己的痛苦,寻求理解和安慰。同时,我们也要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这样的互助关系才能真正得以建立,使我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牢固和深入。
第三,通过《论语》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与道德品行高尚的朋友为伍。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意味着我们应该与有学问、有品德的人为友。与这样的人为伍,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世之道。他们能够指引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落入道德和精神的低谷。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和选择朋友的品格,培养和他们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交友时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去私没见功”。这是他对交友的要求之一: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无私无畏、真诚和值得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期望而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也不能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自己的内心选择,我们的交往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快乐和满足。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交友的智慧和体悟。我们应该向外界敞开心扉,积极地结交朋友,与他们建立起互助关系,通过与有学问和品味的人交往,提高自己的兴趣、格调和品质,同时也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健康、积极投资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九
听说《论语》是一本语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因为不太喜欢古文,从没认真学习过。当学校发给我这本书,我曾经压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还看这些没用的玩意浪费时间,心里在想学校也不怕花钱,在开教研活动前李艳艳老师还依依不舍的拿着《论语》在看,并说这本书很好看,之后有时间我就看一看,通过学习,我才开始走进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本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于丹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如果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在《论语通译》中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作出反应,我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在很多篇章都论述了有关于教与学,但我对孔子的这两段话记忆犹新,可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上课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吸收进去,并且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知识能举一反三。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却不知已神游何处。学习的时候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把里面的整理、题目当成救命丹,公式怕记不下来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张纸上,临考前再强迫记忆。平时考试时可能结果不错,不过真要他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孔子一句“不复也”道出心中无限“悲凉”,但现实中我们的老师能那么轻易放弃吗?不能。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教给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十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要得到百姓的爱护,就首先得爱护倔们。所以,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严肃,那么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对他们表现出了孝顺父母,慈爱子弟,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才会忠诚于你,你选拔录用贤良的人去教导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奋斗了。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十一
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为政之道的讨论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在借鉴其思想的基础上,我深入思考并总结出一些关于为政之道的心得体会。首先,为政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自律和谦逊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为政者应善于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同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实施政治决策。此外,为政者还应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决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最后,为政者应始终保持谦虚与进取,不断学习与改进自己的为政之道。在推行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且繁荣的社会。
首先,为政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为政者应当自律和谦逊的重要性。自律可以使为政者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只有首先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为政者,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谦逊也是为政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谦虚的为政者才能倾听各方意见,做出更加明智公正的决策。因此,为政者应不断审视自我,发扬道德价值观,以此作为为政的基本原则。
其次,为政者应善于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依靠民众的力量实施政治决策。这一点也是论语中几位思想家的共识。孔子强调了秩序和规范的重要性,而曾子更是强调了制度与治理的必要性。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为政者约束自己的权力,避免滥用职权,公正决策。同时,民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唯有民主与协商,才能让政策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增加可行性和依从性。
此外,为政者还应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决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人人都应具备同情心和善意,才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政治决策应以公正为出发点,致力于消除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为政者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往往被忽视,需加以保护。只有保障每个人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为政者应始终保持谦虚与进取,不断学习与改进自己的为政之道。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为政者应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的理论和制度,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为政之道。同时,为政者应保持进取心,勇于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国际环境。只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为政者才能引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
综上所述,为政之道是一个复杂而庄重的事业,需要为政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善于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依靠民众的力量实施政治决策。同时,为政者还应秉持公正和善意,努力解决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最后,为政者应始终保持谦虚与进取,不断学习与改进自己的为政之道。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且繁荣的社会。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十二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其中对「为政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我阅读论语之后,我深有体会地认为,为政之道的核心是以仁为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要持中立态度处理政务,推行和谐稳定的政策。因此,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使之在现代政治实践中得到价值的体现。
论语中强调政治需要以仁为本。仁者,为人之本质也,故应贯穿于治理之道。孔子说:「君子以文事,不以临也。」这句话表明君子应以温文尔雅的品质来处理政务,而非专横跋扈。仁慈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为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应秉持的原则。只有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次,「为政在得民之心」也是论语中重要的指导原则。在任何时候,一个政府必须密切关注民生、解决困难和社会问题,以赢得民心。孔子强调:「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告诉我们,为政者应该重视公义,而非个人私利,应当以正义、公正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准则。只有符合民心和社会的利益,才能博得人们的赞同和信任,从而更好地进行施政,促进国家的繁荣。
此外,在「为政之道」中,持中立态度也格外重要。孔子强调:「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话警示我们要持中立态度,不被个人私心驱动,同时要敢于做出公正的行为。在政治中,持中立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立法合理,行动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此,政府才能镇压腐败并树立起公正的形象,以此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论语还提到了家国关系的重要性,指引我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孔子强调「父母树之,夫妻系之」,这是作为一员大家庭的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家庭和睦、夫妻和谐的环境,能够培养下一代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在治国之道中,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最后,为政之道还需要持久力和勇气。孔子说:「务民之无暇非我能也。」这句话说明为政者必须积极投身于民生利益的问题,为人民奉献,为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治理国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久力和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治理者在推行改革时,可能会遇到阻力和反对声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正义,最终定能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论语中对「为政之道」的探讨提供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政治实践的重要借鉴。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需要以仁为本,重视民生、持中立态度,同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十三
孝敬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于丹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对于孝敬这一主题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丹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思也;朋友之交,不可不谋也”这一名言,从而以孝敬为核心,谈论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支持。在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和于丹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探讨孝敬之道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孝敬。
首先,为了理解孝敬之道,我们要先明确什么是孝敬。于丹认为,孝敬是对于父母的尊重和关怀,在情意相通的基础上,与父母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真正的孝子,应该关爱父母的身心健康,为父母着想、分担他们的忧愁与痛苦。而不只是在孝敬大典上虔诚地叩首,声言自己的孝心。
第三段:孝敬在实践中的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从个人实践中来观察和实践孝敬之道。作为现代人,在城市的纷繁高楼中忙碌奔波,时刻挂念着父母,但却常常顾不上距离遥远的父母。尽管我们常给父母打电话、视频,但真正化繁为简,为他们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或者减缓他们的压力,却往往身在远方的我们所能做的却很少。于丹的孝敬之道,是真正从内心出发,多一分牵挂,少一分无助。唯有在实践中,我们的孝心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四段:孝敬与传承。
最后,孝敬之道在传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关注。孝敬之道,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基因,能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在教育子女中注重孝敬之道的传承,让他们从小懂得尊敬和关怀父母,同时也从孩提时代就树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第五段:结语。
总之,孝敬不仅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观念。于丹的孝敬之道,源于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理念,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财富。实践孝敬之道,是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自觉中开始,从孝敬父母到汇聚孝悌之德,以孝敬之心践行“以德立身”之路。
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体会篇十四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能够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的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一种描述,他说自己是“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人要做的事情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的价值。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这么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镌刻成什么样的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只不过就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地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么好学习的人确实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向学时候的心情。
今天我们知道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了,关于学习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其实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标准,大家过去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如说,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的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所以孔子的这种学习要求,早在多千年前,他所提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学以致用”。其实我们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比五岁也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有很多孩子会背圆周率,能背很多很多位,有很多孩子在客人面前能够背长长的古诗,但是背圆周率对他的这一生真的就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也出自《论语》,《论语》其实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可以说,学院的那种教育它是有一个规范长度,但是长度是确定的,宽度是不定的,每个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学到什么,也许孔子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只有走过这样的一个光阴,这样的一个历练,逐渐逐渐地提升,有所感悟,才能抵达他所说的三十而立。
我们就来说说三十而立。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可能在都市里,在一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三十岁还被很多人称为叫男孩、女孩,那么人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而立呢?一个“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呢?其实大家知道在哲学上,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一种“正、反、和”三个阶段,人最早所接受的教育,人的信念都是正的,人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小学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话,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娇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光芒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忧伤。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但是长到十几岁时候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会觉得成人世界对自己欺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丑陋、委琐,充满了很多卑鄙和欺诈,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到了这个时候,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逆返心理。那么走到三十岁,其实三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几岁时候觉得一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候觉得一切惨淡。三十岁而立,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这是中国文化中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个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
【于丹心语】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它不再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与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永远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并不是一种夸张地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的一座峰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是不大提及的,这就是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学生问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也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曾经有他的学生去问鬼神,【画外音】“老师天上有鬼神吗?那些鬼啊、神啊究竟是怎么回事?”“人间的事你还没有做好,为什么要考虑鬼神的事?”那么老师淡淡地告诉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间的事你侍奉好了吗?你这种学习还是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学会人际关系,别去考虑鬼神。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
【画外音】“老师,人总会死的,那么死亡是怎么回事呢?”“生的事你还没有弄明白,干嘛要想知道死呢?”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跨越山却,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转身走了。为什么?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再流失过去,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其实关于惑这个概念,我们在《论语》的不同场合看见过阐述,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怎么样才能够真正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是越容易迷惑的。
【于丹心语】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45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