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引擎,它能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总结时可以参考已有的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以下是一些关于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一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它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和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本文从糖尿病定义、典型症状、分类、饮食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原则运动。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3.2慢性病法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dm)的临床分类: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约占病人总数的5%—10%。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约占病人总数80%—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型。
(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mrdm):包括蛋白质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纤维结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两类。
(4)其他类别糖尿病:包括糖尿病继发于或与其他疾病或综合征。如: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异常,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等。
(5)糖耐量低减(igt):分为肥胖、非肥胖和伴有其他疾病或综合征。
(6)妊成糖尿病(gdm)。
5、糖尿病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础治疗(饮食调养、身心调养、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含针灸、气功)和其他疗法。
6、饮食原则。
饮食疗法是目前被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无论是何种类型、有无并发症、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6.1内容包括:
(1)限制过食米面、水果(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品(限制脂肪的摄入);
(3)少食咸盐(低盐饮食);
(4)不吃芳香辛燥助火化热的饮食;
(5)禁止饮酒;
(6)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
7、体育运动。
日常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许多好处:
(1)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
(3)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4)防止骨质疏松;
(5)有利于降低血压;
(6)消除紧张力;
(7)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8)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9)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理能力;
(10)改善自我形象。
8、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糖尿病(dm)是慢性终生疾病,对dm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探讨如何开展dm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旨在寻找最佳教育模式帮助dm患者有效掌握dm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qol),让dm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严重危协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5月发表的《19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xx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1]。而全面有效的控制dm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dm患者的教育在dm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出恰当的健康医疗决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真正实现病人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可是在目前的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开展不够深入,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欠佳[3]。因此,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8.1.dm的教育模式。
教育程序和护理程序一样也是有五个步骤组成,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但侧重点不一样。护理程序是以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来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最后评价病人的状况;而教育程序主要以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来制定计划,实施对病人的宣教,最后以病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来评估教育效果。教育程序中更强调病人参与的重要性。协同教育模式[4]就能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教学互动,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宣教。协同教育模式分如下五个步骤:
8.1.1评估并确定病人和家属的教育需求。
在病人的健康教育中,通过与病人和家属的交谈,参阅病人的医疗档案,除了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内容外,还建议让病人自评心理状况和自护能力以及对dm的了解程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
8.1.2共同建立教育目标。
根据病人的评估资料,应与病人及家属充分讨论后,共同制订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类。近期目标为帮助dm病人了解dm一般知识,营养学常识,检查和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等;远期目的为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同病人一同制订饮食运动计划,减轻或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dm病人生活质量等。
8.1.3选择教育方法。
根据病人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我们应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可分为视觉为主的方法,听觉为主的方法,和触觉为主的方法[5],综合多种感官刺激来加深印象。对认知情感领域的学习内容,如dm定义,临床表现、饮食知识、运动疗法、并发症的纺织、足部护理知识进行讲解、讨论,辅以实物模型、图片、手册和幻灯片等教学工具。对精神运动领域的学习内容,如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尿糖测定,采取示范、实物模型和图片为主的方法。
8.1.4协同执行教育计划。
在确认病人及其家属对学习有充分准备,并在生理上无障碍,心肺功能稳定,心理无焦虑状态下采取适当形式实施计划。国外目前采用的教育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多为三种并用[6]。集体教育属于开放式教育,多采用演讲会、沙龙、俱乐部、电影会、试餐会等方式,进行宣教、解答,亦可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小组的形式自由,可为一个病房病员间交流,小组的优点是允许患者讨论、提问,组员之间可互教互学,还可亲自实践注射胰岛素、练习测血糖等;单人教育可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dm知识的病人,结合各种技术指导对患者进行更深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伴有活动能力丧失,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或个人隐私情况较多者,要反复耐心教育,用病人听得动的语言来讲解,例如用圆圈来解释细胞,用钥匙和锁来解释胰岛素对细胞利用糖的作用,用等边三角形来解释饮食、运动、药物三者平衡在控制血糖中的作用。在按计划实施教育外,大量的教育工作需随时进行,非正式教育融合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日常铺床、服药、注射等护理活动,直接作用于病人身上,使他们得到心理支持,也能取得明显效果[7]。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个性化,更要注意病人的反应,双向化施教,教育要坚持持续化,还要有必要的考察办法,如引导患者复述,提问,出院时进行知识问卷考察[8],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要广,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加大教育的力度[9]。
8.1.5进行质量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病人教育计划及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时患者出院前的问卷调查或自护能力测评,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或者出院后复诊或随访情况,电话回访[10]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病人易接受的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家里的有效手段,是了解患者对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主动程度。
9.dm健康教育内容。
dm教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并发症防治教育五大方面。
9.1dm心理教育。
糖尿病的发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而社会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由于dm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即便初次入院,患者也会出现否认-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的心理应激过程,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因此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并给予细心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实践中发现,dm患者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悲观等[11],在这些心理状态下,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于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密切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认识的改变必须经过未仔细考虑期、考虑期、行动期、维持其、巩固期和反复期[12],我们应把握患者各个时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9.2dm饮食教育。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决不能忽视对饮食疗法重要性的教育。除了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还要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忌吃甜食,有报道说多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饮食控制对远期达标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战略意义。当然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水果是绝对不能吃的,可以少吃,控制总的热量是必要的,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
9.3dm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能使病人异常糖代谢状态得到改善,运动可参与肌肉对葡萄糖作用增加,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也可改善脂类代谢。但运动一定要接受专业医生护士的指导和制定运动处方。首先要全面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是否有禁忌症,以此决定运动方法[13]。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医生指导结合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运动强度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14],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措施。运动时间也应注意,i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90min运动降糖效果最好,餐后60min次之,而餐后30min最差[15];ii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不限。运动中要注意适量、持续,更要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老年病人更要严格掌握运动指征。
9.4dm药物指导。
不管是住院患者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医生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方面加强病人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将同类口服药物同服的错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在出院前教会患者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岛素,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对待经济富裕或视力差的老年人,可推荐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笔式胰岛素注射器,简单易懂,携带方便。目前还有更为方便的胰岛素泵,也可对病人推荐指导。不管用何种药物治疗,都要讲科学系统,切忌讲迷信,仅凭一面之词而中断正常治疗,贻误病情,有的病人对胰岛素认识不够,认为注射胰岛素与吸毒一样,会成瘾,而去相信某种功能治愈糖尿病,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
9.5dm的自我监测与并发症防治。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可引起多方面损害,对眼睛,肾脏,末梢神经和血管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所有的dm患者都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及早识别并发症。测量血糖、尿糖的方法简单易懂,但要教会患者识别正常值。需要注意的是,目前dm知识教育中最薄弱的关节是糖尿病足的护理[16],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知识。
在欧美国家,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非创伤截肢病例的35%-50%[17],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上不能彻底预防[17],加强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进行足部护理才是最重要的措施。assal指出通过正确指导,可显著减少患者的截肢比例[18]。对于老年dm患者建议经常测试足部感觉,包括关节位置觉、足部振动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等[19],有关人士指出:糖尿病足部护理应坚持一特制(即要穿特制大小和式柔软舒适的鞋子)二帮助(即请家人帮助检查足部,如有异常请医生帮助就诊)三必须(即每日必须检查鞋袜是否平整,每日必须查看足部皮肤是否完整、足部感觉是否完善,每日必须用温水泡脚)四不宜(即不吸烟、不赤足行走、足部不用刺激性药物、不宜用热水袋或火炉暖脚)[20]。
结束语。
糖尿病属于终身治疗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良方妙药,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下降,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随之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三分治七分养”,将药物治疗、饮食、娱乐及健身于一体,可起增强体质、治疗疾病、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为糖尿病患者康复提供切实可行有效途径。百年人生不是梦,健康长寿应为真。让患者掌握祛病强身之法宝,摆脱疾病缠身的折磨,是医患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的糖尿病患者自身保健基本需要单。
1.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为检查下列尿项所用的物品:
(a)尿糖(葡萄糖)。
(b)尿酮体。
(2)记录检查结果和体重用的本、笔(或表格)。
(3)当必要时,口服降血糖药物。
(4)糖块或其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同上尿检查物品。
(2)记录结果的本、笔(或表格)。
(3)按医嘱备的胰岛素(加上保存胰岛素的冷藏设备)。
(4)注射器(消毒盒)和针头。
(5)消毒设备。
(6)消毒用棉。
(7)清洁剂。
(8)糖块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3.基层卫生保健站所需设备。
(1)上述自身保健所需设备。
(2)体重计。
(3)血糖监测器和检验试纸。
(4)静脉注射用葡萄糖,如果可得到还应备高血糖素。
(5)印刷的简明教材。
(6)保存病历的地方。
附录二:
目测八联试纸检测法。
目测八联试纸即八种不同试纸薄片粘附在一个塑料条上,供测定尿液中的隐血、亚硝酸盐酸碱度、尿胆元、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和酮体。这一种医用快速检验试纸,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消化道各种出血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慢性肝炎、酸中毒、碱中毒、酮酸中毒等患者的早期临床检测。具有快速、简便、价廉和准确的优点。对疾病早期发现和病人临护提供了方便。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参照说明书使用。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和治疗方法,一般病情稳定者可每周测一次;病情变化大或治疗方案有调整者可每日测一次。
使用方法:
1、取清洁小玻璃瓶取被检者任何时间的新鲜尿液。
2、手持试纸条,将条上八种试纸全部浸入被检尿液中,浸透约1秒后取出。
3、1分钟后与标准色版对照比较即能测出结果。
4、试纸保存应存放在低温环境,家庭最好放在冰箱里保存。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二
[6]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xx,34(17):3482.
[9]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xx,2(3):58.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三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精神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疾病均有明显的递增趋势,乳腺癌、糖尿病就是主要代表[1]。糖尿病合并乳腺癌主要采取联合放疗,对于患者来说身体创伤明显且心理压力大,长期的疾病治疗还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表现,部分患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退出治疗甚至轻生的表现,所以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6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护理,总结人性化护理价值,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是我院在2016年全年收治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总计6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参照组),每组33例,患者及家属知晓实验内容且自愿参与。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年龄均值(56.0±6.5)岁;糖尿病病程均在1年以上,病程均值(4.5±2.0)年。参照组:患者年龄在32岁以上,年龄均值(56.5±7.5)岁;糖尿病病程均在2年以上,病程均值(5.0±2.3)年。两组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对比,p0.05,符合实验数据纳入标准。
1.2方法。
参照组:33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病房、康复护理。实验组:33例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护理人员安排定期培训,并安排护士进修,增加护理人员对专业护理知识以及疾病专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通过学习规范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执行情况,要求护理人员诊疗期间动作轻柔且言谈举止专业、合理,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其次,情感护理。护理人员要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沟通期间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内心活动,更好的了解患者的情绪、需求,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
另外,交流中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通过语言交流拉近护患距离。同时,护理人员告知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最后,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家属学历情况,借助通俗简洁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病因、治疗知识、注意事项宣教。列举既往治疗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血糖指标(入院时、术前、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实验研究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包进行计算。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形式展开,检验;不同时间段血糖指标行形式展开,t检验。统计学数据p0.05,说明实验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52,p,0.0456。
2.2血糖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糖指标值对比,实验组术前、术后血糖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2.3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参照组:切口感染、低血糖、皮下积液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经统计学计算,=5.3455,p=0.020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术后需要补充营养并合理休息,所以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两种疾病合并存在,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还在反复的治疗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消极情绪,影响到临床治疗的开展以及预后效果的实现。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临床护理干预,注重对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护理,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并强化治疗效果。结合本文实验结果,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血糖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另外对比组间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充分说明人性化护理在改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消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符合患者临床护理高标准需求,具有推行价值。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四
350例调查对象中,男170例(占48.6%)、女180(占51.4%),平均年龄(55.3±6.01)岁,平均病程(5.02±3.03)年,空腹血糖为(6.92±1.98)mmol/l、餐后血糖为(10.78±2.98)mmol/l;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占99.4%),伴有高血压者占29.2%、伴有高血脂者占15.5%;平均月收入为1000~4999元者占20.1%、2000~4999元者占50.5%;离退休者占70.5%。
本组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服药依从性的自我管理正确率分别为74.29%(260/350)、80.00%(280/350)、75.71%(265/350)和80.57%(282/350),4项自我管理行为全部正确者仅占32.00%(112/350)。高年龄(55~65岁)组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35~44岁)组,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低年龄组差;女性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
糖尿病是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实施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定期血糖监测及遵医服药则是实现其治疗目的的基本保证;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2]。本次调查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饮食行为正确率均较低,自我管理的4项措施均规范和正确者仅占32.00%;高年龄患者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差;女性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不佳,需要强化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干预,重点是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和饮食行为干预;应采取全面展开、点面结合、因人而异、重点突出、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干预方法。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建章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应与社区糖尿病患者突出存在的自我管理问题相结合,制定干预措施和方法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适合患者的特点,争取患者“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
(3)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合作机制,充分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区卫生防疫站应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4)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中,要使各种干预措施和方法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相互配合,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长期、持久开展干预工作的准备。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五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8年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2010年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一)健康教育概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
(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3)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明白适时适量运动能使异常糖代谢得到改善,使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并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运动时要适量,避免低血糖和糖尿病足的发生[7]。每次运动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应循序渐进。为确保病人运动安全,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等患者,应避免运动疗法。运动可以选择快步走路、慢步跑、爬楼梯、体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踏单车、气功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
(5)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6)药物指导: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映,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
(2)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四)健康教育方式。
(1)专题宣传讲座。利用电视、幻灯、vcd播放光盘,集中收看糖尿病知识的讲座,针对共性问题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病人和家属参加糖尿病专题讲座,并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病人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病人的印象。
(2)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护士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3)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不但为糖尿病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同时也不断地为病人及其家属灌输糖尿病医护健康常识,对预防病患,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8.
[2]柴娟.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4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7]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降糖效果[j].中华护理,2001,30(12):914.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六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故障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并发症种类非常多,糖尿病眼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具有病程长和预后不佳的特点,使得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风险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实验。
总结。
出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规律,没有制正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自身出现低血糖症状;二是因为药物因素,糖尿病眼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时,使体内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继而产生低血糖症状;三是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该研究护理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七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特点。
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概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
(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3)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明白适时适量运动能使异常糖代谢得到改善,使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并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运动时要适量,避免低血糖和糖尿病足的发生[7]。每次运动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应循序渐进。为确保病人运动安全,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等患者,应避免运动疗法。运动可以选择快步走路、慢步跑、爬楼梯、体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踏单车、气功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
(5)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6)药物指导: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映,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
(2)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四)健康教育方式。
(1)专题宣传讲座。利用电视、幻灯、vcd播放光盘,集中收看糖尿病知识的讲座,针对共性问题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病人和家属参加糖尿病专题讲座,并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病人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病人的印象。
(2)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护士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3)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4)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
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不但为糖尿病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同时也不断地为病人及其家属灌输糖尿病医护健康常识,对预防病患,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18.
[2]柴娟.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7(3):4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7]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降糖效果[j].中华护理,,30(12):914.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八
本文通过对我院1月至11月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进行适当的药学干预,记录及分析干预前后关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的情况。干预前、后分别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临床观察数据具有可比性[1]。
1.2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严格参照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标准、用药情况调查、处方点评、医务人员教育以及各方面的改进来实现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干预[2]。着重记录及分析干预前后关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的情况。
具体而言,药用标准主要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中的具体规定及相关内容作为本文临床用药的指导思想。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准则,一方面需要考虑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量、实施方法、用药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等等[4]。另一方面还包含了联合用药以及用药后期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范围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同时制成医用手册,确保人手一本。
用药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对我院全部处方数量进行统计,计算出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比例,并做好对调查结果的评价及分析工作[5]。
处方点评主要是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中随机抽取,然后进行分析点评完成。需要特别注重患者个体的病情、诊断结果,确定其是否符合喹诺酮类药物用药的标准,包括使用的次数、剂量、联合用药方法等等合理性方面。
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借助于用药讲堂实现。根据院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交流,最大程度上提升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提升用药的安全性、科学性。
另外,还需要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咨询热线,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患者、医生、护士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6]。同时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消除实际用药中的不合理情况,从根本上杜绝滥用药、用药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对干预前后临床观察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同时引进t统计量及卡方分布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p0.05来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和干预前相比较,药学干预下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体现在医生及护理人员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知晓率显著提升方面。干预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抗感染药物,依靠其抗菌活性强、口服易吸收、价格较低等等诸多优点,在目前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等等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另一方面,喹诺酮类药物如果出现了使用上的不合理,非常容易给患者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慌、心律失常、呕吐等等症状,严重降低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上的不断推广,起耐药性也在慢慢的增加。为此,必须要加大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确保其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本文研究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影响的结果可以发现,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耐药性的发生率,提升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广运用。此外,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与其耐药性内在的关系是后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九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如血糖控制不佳,极易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心血管等系统的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加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自12月至年11月,我院对初次就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辅以营养干预措施,旨在探讨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80例,均为20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60-81)岁,平均(70.5±11.4)岁,病史(2-15)年,平均(7.6±4.5)年,体重超重者14例,伴有高血压者17例,伴有高血脂者2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1-82)岁,平均(69.4±12.5)岁,病史(1-16)年,平均(7.8±4.3)年,体重超重者15例,伴有高血压者16例,伴有高血脂者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及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及口服降糖药物,伴有高血压及高血脂者分别给予降压及降脂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包括指导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定时定量进餐,告知患者慎食或忌食的食物;运动干预包括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为其制定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每日运动时间依据患者本身耐力及运动强度制定,20min至1h为宜[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营养干预,根据不同患者每日摄入营养素量、每餐热量分配、膳食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制定出适合患者本身的饮食方案,保持每餐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分配比例,以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30%、蛋白质15%-20%为宜,合理控制总热量,不同活动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分别给予热量如下:休息状态105-125.5kj,轻体力劳动125.5-146kj,中等体力劳动146-167kj,重度体力劳动167kj[3]。每日饮食均包括适量谷类、蛋白质及新鲜蔬菜等,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量,保持饮食均衡,定时定量,戒烟酒[4]。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学处理。
2.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因机体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使体内葡萄糖在转运、利用以及糖原合成方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当前治疗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外,饮食干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5]。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相关营养知识,片面追求控制饮食,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患者营养缺乏,机体抵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加强营养干预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6],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充足,既有利于降低胰岛细胞的负荷,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7]。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稳定情况的重要指标,可客观反映患者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及长期血糖控制情况[8]。本研究结果表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常规药物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及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加强营养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膳食方案,在保证三大营养素均衡的基础上,控制热量摄入,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同时,加强营养干预,可有效增强血糖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6。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
3.1心理治疗:对这类患者一般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行为治疗,糖尿病专科医生要同情、理解患者,对患者经常予以肯定和鼓励,应根据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设定病情控制各项指标的不同阶段目标,切忌急于求成,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对治疗失去信心。
3.2对重性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抗抑郁药之间、抗抑郁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抗抑郁药物可增加糖尿病药的血药浓度,导致低血糖发生。一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可改变吡格列酮及瑞格列奈的代谢,同时应用可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氟西汀和氟伏沙明可阻碍格列美脲的代谢。除西酞普兰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都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罗格列酮、格列吡嗪的血药浓度。
3.4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止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及新型抗抑郁剂。前两者不良反应较大,对血糖有影响,临床较少应用。后者不良反应较小,常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等。
3.5降糖药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转化酶抑止剂、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及胰岛素。按照ada关于t2-dm治疗指南,临床常用的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及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性抑郁症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医生周到细致,全面了解糖尿病及抑郁症的治疗新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65~481.
[2]孔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37(4):215~219.
[3]罗雯.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5):459~460.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一
1.临床资料:
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调查对象.6.1~.12.31我院航东社区中心通过片医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
1.2对被调查者采用问卷及访谈方式,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101例,女88例。年龄41~80岁。189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全部为二型糖尿病。
2.结果:
调查表明:由于糖尿病病程长,病人失去耐心和信心;部分病人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无法治愈,不能坚持用药;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执行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以至血糖制约不稳定。
3.糖尿病健康干预。
3.1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社区片医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由我院内分泌科专家到社区进行讲课,提高居民对糖尿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向居民发放健康小册子,制作健康宣传板报指导合理膳食;社区片医定期到糖尿病患者家中进行慢病随访,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营养膳食食谱。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制约体重。
3.2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社区片医对高危人群侧重健康行为的干预.着重转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依据三级预防的原则进行健康干预。一级预防: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知识教育,全方位地宣传并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开糖尿病发病,让人们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避开推动糖尿病发病的现代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对新发现的糖耐量异常者,可通过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阻止和逆转糖尿病的发生。三级预防:在社区片医的关怀下,使患有糖尿病的人达到良好的血糖制约,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
3.3糖尿病饮食干预。
3.3.1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制约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理由不能进食,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时,要适量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所以,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无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计划。。
3.3.2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在制定饮食计划时,要全面考虑包括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是否肥胖、治疗情况、有无并发症。饮食应定时定量,根据标准体重、身高、即劳动强度计算。糖尿病饮食治疗时,限制饮酒、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或油脂,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少于15%,食盐限制在4~6g/日。要多吃粗粮、杂粮及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苦瓜、南瓜等食品。
3.4糖尿病的运动干预首先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健身策略,可选择快走、慢跑、跳绳、骑车、爬山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为餐后1小时开始,不主张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增强体质、降低血压、改善体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制约血糖。
3.5降糖药物的应用。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物治疗是制约病情发展的根本。应注意根据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体型胖瘦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社区片医应确保患者安全使用胰岛素,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注射技术、注射部位,了解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片医可指导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含糖食品,同时应随身携带卡片,注明诊断、家庭联络方式及用药情况,一旦发生低血糖便于抢救治疗。
3.6血糖监测管理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制约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制约仍未达标。只有空腹血糖制约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制约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制约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制约目标,即不仅要制约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制约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制约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监测的结果可反应饮食制约、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定期检测血糖,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对老年患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应增加检测血糖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7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恐惧、多虑、自卑,精神压力大,长期疾病折磨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片医在社区工作中,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情、安慰。使患者对疾病泰然处之,接受现实,积极应对。要使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了解糖尿病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疾病。使社区糖尿病患者充满信心,精神愉快,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讨论。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管理和制约。社区片医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健康干预,降低社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加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在社区片医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使患者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掌握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社区片医对其进行严格正规的饮食管理,使之积极主动长期地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加强自我管理,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糖达标,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二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其基本病理生理为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见烦渴、多尿、多饮、疲乏、消瘦等表现。其病程冗长,病变累及全身:脑、心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危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糖尿病虽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更多见于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在夜间发作,患者治疗不及时将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导致患者死亡,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积极预防低血糖发生,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一、在护理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西医治疗糖尿病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及增加其生物活性,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改善症状较中药稍差。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取长补短,使患者血糖尽快下降,症状迅速改善,并抑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案。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尽可能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发挥其长处。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则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西药控制血糖,辅以中药,既可减少口服降血糖西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又可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缓解症状,共同抑制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加强疾病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中西医护理。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常用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给予干预组患者中西医护理:疾病知识教育: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根据患者实际理解状况采取视频教育、综合授课、发放宣传手册、一对一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患者糖尿病发病机制、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并发症等,及时告知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等,促进患者进行日常自我监控;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指导,告知患者日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用药习惯等,告知患者日常进行血糖检测;指导患者在自觉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糖果等进行自救。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保证患者合理营养供给,在控制患者糖分摄取的同时,也要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可适当食用低糖水果,以杂粮、蔬菜为主,平衡饮食,禁烟禁酒。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状况,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辅助患者正确看待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加强对患者的安慰鼓励,促进患者疏通心理郁结,积极配合治疗。
糖尿病的护理很重要,患者如果想更好更快的治疗好自己的病,平时的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护理事项,首先要坚持测量血糖;定期测量血糖的数值对于医生了解患者身体内的血糖水平很重要,能起到直观的反应作用,这样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给您的身体设立一个合理的血糖指标。其次,每年都要做全身检查,比如体重腰围,眼睛,肾脏,这些位置的情况医生都可以分析出来你身体的状况。然后根据你的`整体身体状况来给你制定一个只是适合于你一个人的治疗方案。再次,参加糖尿病介绍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告诉你是如何得这个病的而且也会帮你分析治疗这些病的办法,还会给你提供一些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是这个道理,你了解了糖尿病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治疗。并且这些知识也可以教会你如何去防治糖尿病,你了解了糖尿病的源头就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
总之,随着当前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受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环境等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糖尿病多因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障碍,引起机体出现的持续性高血糖症状。目前尚无糖尿病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糖,以减少持续高血糖对全身脏器的损伤。皮下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均是当前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患者用药过量时,易导致低血糖出现,引起患者头晕、多梦、无力等,严重时易导致患者死亡。此次研究中给予干预组患者中西医护理,研究结果顯示,干预组患者低血糖症状及发病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在孟凡红的相关研究中,75例患者护理后低血糖症状发生率与护理前相比明显降低,说明采取中西医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综上所述,中西医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低血糖知识知晓状况,促进患者日常自我监护,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防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3]赵晓玲,刘莉,陈小燕,等.老年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139.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三
1.临床资料:
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调查对象.6.1~2010.12.31我院航东社区中心通过片医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
1.2对被调查者采用问卷及访谈方式,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101例,女88例。年龄41~80岁。189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全部为二型糖尿病。
2.结果:
调查表明:由于糖尿病病程长,病人失去耐心和信心;部分病人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无法治愈,不能坚持用药;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执行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以至血糖制约不稳定。
3.糖尿病健康干预。
3.1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社区片医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由我院内分泌科专家到社区进行讲课,提高居民对糖尿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向居民发放健康小册子,制作健康宣传板报指导合理膳食;社区片医定期到糖尿病患者家中进行慢病随访,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营养膳食食谱。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制约体重。
3.2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社区片医对高危人群侧重健康行为的干预.着重转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依据三级预防的原则进行健康干预。一级预防: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知识教育,全方位地宣传并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开糖尿病发病,让人们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避开推动糖尿病发病的现代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对新发现的糖耐量异常者,可通过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阻止和逆转糖尿病的发生。三级预防:在社区片医的关怀下,使患有糖尿病的人达到良好的血糖制约,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
3.3糖尿病饮食干预。
3.3.1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制约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理由不能进食,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时,要适量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所以,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无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计划。。
3.3.2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在制定饮食计划时,要全面考虑包括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是否肥胖、治疗情况、有无并发症。饮食应定时定量,根据标准体重、身高、即劳动强度计算。糖尿病饮食治疗时,限制饮酒、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或油脂,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少于15%,食盐限制在4~6g/日。要多吃粗粮、杂粮及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苦瓜、南瓜等食品。
3.4糖尿病的运动干预首先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健身策略,可选择快走、慢跑、跳绳、骑车、爬山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为餐后1小时开始,不主张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增强体质、降低血压、改善体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制约血糖。
3.5降糖药物的应用。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物治疗是制约病情发展的根本。应注意根据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体型胖瘦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社区片医应确保患者安全使用胰岛素,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注射技术、注射部位,了解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片医可指导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含糖食品,同时应随身携带卡片,注明诊断、家庭联络方式及用药情况,一旦发生低血糖便于抢救治疗。
3.6血糖监测管理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制约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制约仍未达标。只有空腹血糖制约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制约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制约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制约目标,即不仅要制约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制约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制约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监测的结果可反应饮食制约、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定期检测血糖,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对老年患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应增加检测血糖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7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恐惧、多虑、自卑,精神压力大,长期疾病折磨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片医在社区工作中,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情、安慰。使患者对疾病泰然处之,接受现实,积极应对。要使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了解糖尿病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疾病。使社区糖尿病患者充满信心,精神愉快,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讨论。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管理和制约。社区片医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健康干预,降低社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加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在社区片医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使患者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掌握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社区片医对其进行严格正规的饮食管理,使之积极主动长期地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加强自我管理,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糖达标,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四
目的了解综合性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5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和观察,干预组在常规药治疗、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合并教育性干预、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和音乐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仅常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测定.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均有显著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孙富根方润岑程剑赵志刚作者单位:孙富根,方润岑(中国.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二附院,453002)。
程剑,赵志刚(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科)。
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healthpsychologyjournal年,卷(期):10(6)分类号:b845关键词: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综合性心理干预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五
摘要::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4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9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6.5岁,平均病程4.5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中国论文网。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2结果。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达标。
百分比(%)。
观察组。
45。
42。
93.3。
对照组。
45。
25。
57.8。
犬猫糖尿病论文篇十六
1.1病历资料。
98例我院随机从9月到9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资料情况为:男52例,女46例,平均年龄为(60.2±12.5)岁,平均病史为(10.5±5.0)年。9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入院的思维清晰、神志正常,可正常进行语言沟通,具备学习能力,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用于研究。
1.2方法。
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治疗、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等知识。观察组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行强化糖尿病足护理教育,一对一讲解糖尿病发生原因、危害、早期筛查方法、高危因素,也可发放糖尿病足护理知识手册。具体措施为:
(1)教育患者每天要检查脚部的变化情况,查看是否有割伤、擦伤、水泡以及其他变化,检查时,也应查看脚趾缝隙,若下肢有割伤、发红、水疱、局部发热、破溃等症状,及时对应处理。
(2)叮嘱患者每天要用温水泡脚,温度计测量体温,体温不能高于37°c,不能用热水袋烫脚且控制泡脚时间不能太长,足部有裂口者,更不能长期浸泡,擦干脚后,在脚面涂上滋润膏,趾间不需要。
(3)教育患者鞋子一定要舒适宽松,大小超过大拇指半寸即可,穿鞋前,查看鞋内是否有异物,运动时患者要穿上袜子,尽量选择棉质的,袜边尽量保持宽松;定期修剪脚趾甲,老年患者可由家人代为修剪,修剪时也不能太短。
(4)足部要保持干爽,出汗量如果过大,在鞋、袜、脚趾缝间撒上爽身粉。
(5)指导患者足部按摩、下肢锻炼,促脚部血液循环,防止组织坏死以及足部发冷。
(7)严格戒烟。
(8)尊医嘱用药及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水平。两组患者的教育为一周一次,一次1h,连续实施6周。每月到门诊复查一次,1年后评价糖尿病足护理知识、行为以及足部情况。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干预前后的足部情况(足部皮肤损伤、足癣、自我感觉等);评价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日常足部护理评分。认知评分共5项:早期筛查知识(3项)、糖尿病认知水平(6项)、正确修剪趾甲知识和行为(3项)、合适鞋袜选择知识和行为(25项)、日常足部护理知识以及行为(14项),一项1分,正答1分,不正确0分,共51分。足部护理评分:运动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感觉神经功能、下肢大血管状态、趾甲、足部畸形、足部皮肤,异常一项1分,正常0分[1]。1.4数据学分析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8.5软件包分析,用x2、t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糖尿病12例(24.5%),1级2例,2级3例,3级5例,4级2例,观察组糖尿病3例(6.1%),均是1级,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分别为(18.70±5.52)、(17.81±2.92),观察组分别为(19.00±6.10)、(17.22±3.20),护理后,对照组分别为(26.75±4.95)、(14.11±3.52),观察组分别为(33.30±5.90)、(10.12±2.82),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护理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统计,当前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不断提高,做好其防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糖尿病足发生后,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溃烂,临床治疗时,患者多因足部伤口小,而护理做好护理,容易诱发感染,出现溃疡、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针对性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糖尿病足的护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发病原因、危害的了解,教育患者做好检查工作,有利于早期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糖尿病足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糖尿病足认知评分有明显提高,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强化糖尿病足的护理教育,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49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