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一
一开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记人名和身份,外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还一会儿用姓,一会儿用名。刚开始看着真是头大!为了记清楚,甚至还做了人物笔记…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书我大约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当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内容确实非常吸引我,看的过程中真的不想停下来(第一天看到晚上12点多,怕接着看会害怕的睡不着觉,所以就没有往下继续看。第二天一醒来就开始看,直接看完)。
再说说文章的内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无关联的十个人被莫名其妙的约到了一起: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但仔细读过后却发现他们又有着微妙的联系。一个人一个人紧紧相扣,谁都不能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处在法律边缘的罪人——即虽然并没有直接杀人犯法,甚至旁人看来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其实却是间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凶手。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不为所知的、阴暗的角落。
当这些人被聚在一起时,我们更看出了他们个人的自私、怀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怀疑与不信任,加上各自内心的罪恶感,使他们在岛上仅短短的一个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溃的地步,到最后竟是无一人能生还的悲剧。
在阅读的时候,我一度觉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读者的内心。当你觉得凶手就是某个人的时候,接下来作者就把他写死了,你只好接着往下看。如此反复。只有看到了最后,通过作者的揭秘,才惊叹:哦!凶手原来是他!原谅是这样的手法!不可思议啊!
我觉得: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吸睛之处——猜不到的发展情节。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悬疑推理类小说,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对这类小说的兴趣。期待!
另附上书中细思极恐的童谣: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二
《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写的一篇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一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药物和毒物知识。因此在她的侦探小说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杀人的片段。
《无人生还》讲述了一个孤岛杀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两位仆人分别收到了邀请信,被邀请到士兵岛做客。十个人各怀心事的去到了岛上,登岛的当晚,即遭遇恶劣天气,因此被隔绝在孤岛。
随后更是一个个遭遇了离奇事件。每间客房里都挂着写有关于十个小兵人的童谣的镜框;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瓷人。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一八六九
随后,十个人一个个按照童谣的死法死去。每有一个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会少一个。人们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气很糟,岛上没有离开的办法。
荒岛很小,四周没有躲藏的地方,凶手只能在他们中间。人们之间彼此怀疑,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风浪停息,警察上岛,只有十具尸体。
这篇侦探小说没有其他侦探类型小说所共有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叙述。
随着小说人物的一个一个死去,事件的进展却越发显得悬念丛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对杀戮有这无比强烈的欲望。做了一辈子法官,却认为法律约束了他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因为“有的凶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时的一首童谣,设计了一桩完美杀人事件。
家庭教师维拉:她为了心爱的男人获得遗产,故意让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让人们认为是意外。
修女布伦特:佣人与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赶出家门,后投河自尽。
医生阿姆斯特朗:开始行医时业务不熟练,造成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将军麦克阿瑟:下属和妻子有染,于是让下属执行一次他明知有去无回的任务。
上校隆巴德:干过一些不到的勾当,可能在一些地方杀过人。
公子哥马斯顿:撞死两个小孩却毫无悔意,社会危险分子。
前警察布洛尔:作伪证,导致他人死亡。
佣人罗杰斯夫妇:主家有严重疾病,发病时拖延治疗,随后占有其财产。
后9个人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被老法官以正义之名制裁了。道德虽然也能约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约束。法律虽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觉并制裁。小说里的“凡罪恶必会遭刑罚”也只是一种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已。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三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四
大概5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收尾了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侦探小说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读的更仔细,发现更多疑点(虽然最后还是搞错了凶手,不过最后几个人的死亡顺序我还是分析出来了滴。
这部书是很精彩的,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这部书不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运用大量对话,展现凶手的心理,也就是杀人动机;又不像《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样分析杀人的手法(当然这部作品与以上两部并不属于同一个系列,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无人生还》在最终揭秘了凶手,并且让我觉得跳进了一个坑,读完才想到:怎么就不能假死呢?这部作品逻辑非常清楚,并且在具有逻辑性的同时展现了十个人十种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其实是展现了罪恶与正义的'辩证关系:正义者是否应该始终秉承自己的正义之道,有时或许超过法律限制,去审判一名罪恶者的死亡?另一个角度说:罪恶者真的是有罪吗?在这里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兴趣并且觉得胆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侦探》的“恐怖童谣”和“又是漂亮惹的祸”这两集加在一起就是《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五
图书馆中,在书架漫无目的地找,也始终未挑出心里中意的书。读东野圭吾的书多了,也难免会有些乏味。一本黄色的画着小兵人的书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这本《无人生还》。
我边看边理解,从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惊肉跳,仿佛我也在静静听着这首死亡之歌。“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作者在书中,不,那位侦探女王在书中创造出了一个千古谜案,至于结果,恐怕也只会草草结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实际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触犯了法律却逃过法律制裁的`底细,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来惩治这些人。他以尤、纳、欧文的名义邀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犯有杀人罪的人来到士兵岛,用童谣的方式杀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位“客人”,警察来了也只能发现十具尸体,误以为是天谴离开了,而这个幕后凶手也写下案件经过,成为一个漂流瓶漂向远方。
读着读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写的一句话:我正在寻找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牺牲品。”仿佛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缜密的思维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简直天衣无缝,尽可能地还原童谣中的死亡方式,令众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变得神秘莫测。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惩治犯罪,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恶如仇,犯罪的人绝不轻饶,不放过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谜局的幕后原来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对法律的无奈。
我相信,这个谜团会一直保存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不愧是侦探女王,她将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虽然剧本并非现实,但也找不一丝破绽,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六
据说犯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尔摩斯般的刑侦人员也梦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当他这个梦想最终实现时,小福同志握着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不过相比于柯南道尔,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写起犯罪来更加地迷人而优雅。英国人那种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精细的变态。那些鲜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讲来,沉稳而缓慢,带着英国的雾气,阴冷潮湿,慢慢地在你周围弥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题材本身就偏灵异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让人惊叹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这部《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长的那种,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被困在一个地方,谁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个个死去,未知的恐惧紧紧相逼。后来的金田一、柯南之类不过都是从阿加莎这里学到了这种手法。在这个故事中,十个人分别受邀来到一座孤岛度假,但很快的,他们发现这是一场阴谋。在一卷播放的录像带里,一个陌生的声音历数每个人的罪行,表示要一个个杀掉这些人来洗涤罪恶。可是这时孤岛与外面的联络方式已经完全切断,没有人出得去也没有人进得来。凶手一定就在他们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愤恨、抱怨,人在面临绝境时的种种开始本能地上演。而随着一首诡异的歌谣,十个人陆续地以童谣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个人,放置在客厅中的十个小瓷人就消失一个,恐怖就这样蔓延开来。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师枪杀了一个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见了已死了的人,最终上吊自杀了,但很显然,她不是那个凶手:
她打开门……倒抽了一口凉气……那是什么悬挂在天花板的钩子上?一条结好了活扣的绳套?还有一把椅子摆在下面,一把能一脚踢开的椅子……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当然也是那首诗的最后一行。“一个也上吊,十个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归西天……”小瓷人从她手里掉下,它滚动了几下,撞碎在壁炉边。维拉机械地向前走去。这才是结局——这就是那只冰冷的湿手(当然是西里尔的手)曾经触到她喉咙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块礁石去,西里尔……”这是谋杀——多么简单的谋杀。可是以后你永远也忘记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梦游者似地茫然凝视着前方……她把绳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视着她,看着她走上这条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开了椅子……
当警察到达这个孤岛时,只发现了一首诡异的歌谣与十具按歌谣方式死去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人离开过这座孤岛的痕迹。读到这儿迷题似乎变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却依旧泰然自若地给了整个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柯南道尔身上有着英国人认真而可爱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笔下的故事则表现了英国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这个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笔下,这个世界则多了太多的不确定,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会忽然理解为何古板严肃的英国会有吸血鬼的故事,会有那么多的古堡传说。那是一种在伦敦的'大雾里时隐时现的潜在欲望,正如开膛手杰克夜行于街头时所挟的那把明亮锋利的手术刀。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七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八
一首古老的童谣,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有一天,它却成了一场连环谋杀案的预言。在一个孤岛上,十个人接连死去,像那首童谣中所描述的那样。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风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要;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聊此生,一个也不剩。
那运用职权擅自判人死刑的法官;那被爱冲昏头脑溺死无辜孩童的女教师;那为求自保而害死二十一名东非部落男子的上校;那高举道德大旗致他人于死地的老小姐;那故意送情敌上战场的将军;那酒醉误事的医生;那让孩童命丧车轮的公子哥;那作伪证害人的警官,以及为钱财而害死雇主的管家夫妻。当不知从何而来的审判之音响起时,这十个逃脱于法律之外的罪人开始逐个被处刑。与此同时这个风景优美的度假小岛也开始一步步变成阴雾弥漫的人间地狱。而那首古老的童谣也成了这个小岛的背景乐,配合这海上的暴风雨,带着一丝阴冷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无形的恐惧。
一起预谋已久的孤岛杀人,当岛上仅有的十个人接连死去的时候,剩下的人明知凶手就在身边,却不能确定到底是谁,不知道该相信谁,也不知道该独处还是群居。也许,正如书中所言:
杀人狂可不一定都是面目可憎、全副武装的样子。大部分杀人狂看起来安静斯文,随和极了。
真凶以自裁落幕,留给赶来岛上的警方与读者一个永无答案的谜题。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艺术家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创造艺术。他渴望自己的艺术得到世人的青睐,这是人性使然。
他向世人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也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九
2018年5月31日凌晨两点,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本《无人生还》。
最先知道这本小说是通过作者群里发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也正是这本小说的精髓所在,那是关于十个小瓷人的童谣谋杀故事: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弗南克·格林1869
这本小说一开始读起来平淡无奇,所以放在床头快一个月了还未读完。可是读到一半的时候,岛上的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死亡,而且每死一个人就会有一个小瓷人消失。
其中有段文字描述的特别生动:这就是平静——真正的平静。万物归隐,不再继续躲藏……对,这就是平静。
从看上瘾之后,大概两天的时间便看完了,对于看书慢的我来说已经相当神速了。
本以为看到最后就能知晓结局,能够找到最后的真凶,怎料结局都死完了,凶手却不是最后一个死的人。我怀疑的人总是死得太早。后来才发现死得早的人是因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比较轻,死也死得比较轻松。死的越晚的人罪孽越深,而且总是活在折磨中。整个故事有点像孤岛求生的感觉。
网上搜了下,有人说法官是假死,最后的真凶就是他,他就是欧文……
不得不说这本小说太刺激了,而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它,有种看恐怖片的感觉,所以以后看这类小说最好还是白天看吧。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不看到最后等作者解密,无从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策划者。因为书中刻意描写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每个人都是无辜的,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整本书情节精彩,环环相扣,看书的时候,连自己的呼吸都是小心谨慎的。
整本书讲了十个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人因为他们的过失死掉,但是他们却躲过了法律的制裁),在同一天,因为受到邀请然后怀着各自的目的去一个他们从来没去过的小岛。关于小岛的传闻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十个人一来到岛上就被一个留声机宣布了他们曾经的犯下的罪行,然后按照某种计划,一个一个被暗杀掉,过程对于当事者来说当然充满了恐惧,猜疑和挣扎。但是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制裁,他们还都是一一死掉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疑惑当然是“到底谁才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同时为那十个人中大部分人犯下的罪行或惋惜,或气愤。他们这帮人就因为心中的私欲,践踏他人的生命,还利用自己的缜密心思或者社会地位逃脱法律的制裁,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他们每个人(除了那个策划者,这也是最后作者解密的时候才知道的),每个人都死有余辜。等他们都死完了,真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看完整本书,心得有二,一是人真是不要做恶,除非运气一直都很好,否则难免遇到更厉害的狠角色,就会遭报应。二是,希望可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一个聪明又内心强大的人,既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尽可能地去伸张正义,打压坏人。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喜欢侦探小说。小时候看过很多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还有《重案六组》系列。上高中后,又在高中图书馆看了很多东野圭吾的书便越发喜爱了。
上大学又接触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之前读的是她非常有名的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小时候就知道这部作品,但是因为胆子太小,不敢去读。长大后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发现两本书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人物非常非常的多。基本上每本书都有十个左右的常驻嘉宾。开头都会非常细致地描写他们的外貌、神态、性别、职业等等。而且因为是外国的名字,所以十分冗长。我如果不记下来一些关键词,或者画一个他们之间的思维导图,在后面就会跟不上侦探的节奏了。当然,虽然很烧脑,但是书中的主人公越多,怀疑的对象也越多,破案难度更大,情节也就更为精彩了。
与其他的侦探小说、悬疑推理小说一样都会让读者非常有代入感,忍不住和他们一起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然而我觉得这两部著作之所以能够闻名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的情节多么的波折,结局是多么的意外,更重要的是两本书不只是在带给读者探案的刺激而是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一心向善。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二
初拿到这本《无人生还》,乍以为是一本常规小说。翻了下作者简介,顿时发现自己错了。本书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多年,共创作80多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无人生还”的源起是一首童谣,“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作者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一座无人到达的孤岛上,通过邀请信的形式,约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来到岛上的别墅,为信里的“邀请人”服务。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着法律难以约束,但无法逃脱道德的制裁。最终的结果,十个人“离奇”在岛上死亡,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前来调查的警察也束手无策。
故事的最后,作者通过死亡策划者的自述,以“飘流瓶”的形式将故事真相进行了告白——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语来说,就是细思极恐。作为读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构思与细致描述,特别是对人物心理和人物对话的口语化描述,令人不忍释手。
除了那有些冗长的姓名,《无人生还》确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佳作,值得一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三
《无人生还》无需赘述是推理小说世界中的瑰宝经典名著。用当代推理小说分类那《无人生还》无需思考肯定属于本格派诡计重于动机。歌谣杀人诡计并非阿加莎首创是美国推理大作家范达因在《主教谋杀案》中开创的诡计,但《无人生还》无疑是推理小说黄金年代乃至整个推理小说世界歌谣诡计的王冠作品,是每一位推理小说迷不容错过必读的推理圣经。《无人生还》中阿加莎的代表风格乡村田园派荡然无存,用开篇阿加莎自己的话说故事很难写,情节不能过于荒诞,凶手也不能过于明显。阿加莎的创作心思全部用在诡计上。本书出版于1939年参考阿加莎写作生涯,1939年是阿加莎创作的黄金期最后阶段。我不敢评价《无人生还》是阿加莎最后一部经典,但《无人生还》之后的作品鲜有与之比肩。
《无人生还》聚齐了歌谣和无人岛本格推理(古典推理小说)永恒的两大关键要素,我不知道阿加莎是不是把这两大推理要素合成的第一人,但绝对是第一个将歌谣无人岛题材写成不可磨灭名著的第一人,位后世本格推理作家建立标杆树立榜样的第一人。此后歌谣和封闭场所(无人岛)就成了每一位本格推理小说家必须完成的挑战,写不出一部优秀的歌谣及无人岛作品的推理作家是不配称为本格派。
阿加莎作品很多当代读者认为通篇人物对话废话较多枯燥乏味当然其中也有外国人名带来的阅读障碍,而正是细微的描写将人物刻画立体,话语间也能看成人物的心理活动。被当代一味追求暴力刺激推理小说惯坏的读者是品味不出乡村田园派的神奇魔力。本书前两章用了38页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写了十个士兵因何而登岛,看起来是老妇人啰里啰嗦,实际上寥寥数笔开篇人物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与阿加莎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因为本书重点在于精妙诡计而非以往的阿加莎标志性的人物性格心理分析,全书要死十个士兵后面确实没有太多的篇幅,容不得阿加莎慢慢悠悠一点点交代写人物性格了。
第三章节奏瞬间加快直接进入到高度紧张诡异的气氛中。十个士兵中性格最单一没有可塑空间飙车撞死人的纨绔子弟第一个成了刀下鬼,在凶手的自白中这位纨绔子弟的罪孽是十个士兵中最轻的对他的惩罚是最仁慈的。颇具讽刺意义是从阿加莎时代到今天,富二代纨绔子弟缺少管教放飞自我的坏是丝毫没有改变,男人都抵御不住飙车的诱惑。阿加莎在设计牺牲品的先后顺序时无疑是按照人物的性格复杂性来排列的,下一个牺牲品作为管家附属品得太太。
第三位牺牲品是老将军,老将军通过内心自白能看得出是岛上十个士兵中单纯的人。他得罪是利用职权杀死了和自己爱人出轨的下属。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老将军其实早已付出了后半生赎罪。老将军惧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失去情人的太太郁郁而终,从此失去此生挚爱的老将军生命光彩褪淡,最终历经半生在士兵岛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死亡,从而欣然接受死亡。
第四个士兵是管家。正如其他士兵所推断的,管家太太是管家的同谋,早已经过不起良心的谴责濒临崩溃。称职尽责口碑极好的管家见财起意犯下了不可饶恕得罪,管家才是罪恶的主谋。管家夫妻违背一生职业操守在杀人后心安理得还能一如既往的尽职尽责令人费解。在凶手利用唱片拔出每一个人的罪恶后,所有人处在焦虑惶恐中渐渐揭开自己罪恶面纱。而管家看起来丝毫不受周围紧张环境影响照常工作,对于自己太太的死亡更是变现的太过冷静。管家是因为过于敬业处变不惊了吗?还是管家夫妇仅仅一时鬼迷心窍犯下了违背职业操作的罪恶?在管家身上读者看到了人性的矛盾复杂。
第五个士兵是笃诚信仰严于律己观念传统保守的老姑娘,她没有用双手犯过罪,她把一辈子活成了道德典范。只因为道德观的不同,她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关闭了私生活不检点的小姑娘求生大门。老姑娘是英国保守传统的遗留物,一定要说她的恶那就是对周围人要求过于苛刻缺少怜悯之心,这样的人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存在。阿加莎生活的日不落帝国正在从巅峰滑落,英国人保守的道德观开始改变。阿加莎本书借老姑娘的灰色罪恶批判传统保守道德观实属罕见,要知道阿加莎自己就是一个保守的人,她笔下名侦探马普尔小姐也是一位保守的老姑娘,唯一的不同是马普尔小姐对他人充满了怜悯之心。
阿姆斯特朗回忆自己从医可不是高尚的治病救人,而是赤裸裸的追求名利。豪赌一把采购了大量新设备专门为富人看病,一次偶然的机会巴结治好了阔太太儿子的病,从此成了富人圈里的名医。阿姆斯特朗就是庸医一名,没有任何医德可言把金钱地位看的比病人的生命更重要。喝酒做手术失手杀人后,毫无愧疚之心竟然只担心自己的好名声。与他人相处是以身份地位来区别对待,正是阿姆斯特朗的人性被凶手看透利用才能顺利完成了连环杀人诡计。要说十个士兵中谁的罪孽最重,阿姆斯特朗这个庸医当之无愧。第八个士兵是警察。毕竟阿加莎写的都是推理小说题材注定书中警察形象正面多负面少,其中也有《波洛圣诞探案记》中的另类坏警察。布洛尔这种贪污腐败的黑警现实社会中早已见惯不怪了,书中作伪证间接害死别人已经是很收敛了。身为上层人士思想保守的阿加莎是不会批判权力机关的,本书中对法律缺陷的质疑绝对是破天荒了。在波罗最后一案1975年出版的《帷幕》中阿加莎明确表达了法律无法惩治所有罪恶的观点,是阿加莎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第九个士兵是残暴的殖民者。日不落帝国离不开殖民者的贡献,阿加莎既怀念过去的辉煌,也对殖民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阿加莎笔下的殖民者全部是流氓强盗亡命徒,这本身也符合历史事实。隆巴德是一个典型的亡命徒,眼里只有金钱没有道德,只要给钱什么坏事都敢做。殖民者隆巴德不把土著人当人看,为了自保牺牲了十五名土著人的生命,在殖民者观念中这是理所当然根本不是罪恶。最后隆巴德被一介女流杀死可不是阿加莎随意写的,讽刺殖民者都是外强中干只会用武器伪装自己的强大。
十个士兵中有一个主角,那就是最后一个士兵女教师维拉。全书维拉的笔墨篇幅最多心理活动描述最全面。前期维拉和老姑娘形影不离,如果说老姑娘得罪还有待商榷,处于白色正义和黑色罪恶的中间地带灰色的话,那维拉无疑是黑色的罪人,她的罪是为了爱谋杀了一个孩子。长久以来折磨摧残她的是为了爱人杀了人,却没有得到爱人幸福。这就是女人的感性致命的缺陷,被爱冲昏了头脑可以付出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犯罪。维拉是个可怜的女人,也是十个士兵最受折磨的人,最终落单孤零零被逼疯,悬梁了却此生。全书写到这里还是一部本格派重手法诡计小说,一切直到结尾才让我豁然省悟,原来这还是一部阿加莎最擅长的犯罪心理小说。
《无人生还》是以无可能完成的连环杀人诡计青史留名成为推理爱好者必读圣经,而我却不同意这个观点。全书如果没有最后的凶手瓶中信,那本书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精妙诡计,但是瓶中信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部小说风格。信中凶手白纸黑字写的再明白不过了,警察倒推找出十个人中表里不一伪装者,所谓的精妙诡计便不攻自破。伪装的凶手可是阿加莎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了,伪装的凶手总会在细微的行动中露出破绽让侦探识破其谎言,这是典型的阿加莎犯罪心理写作风格。阿加莎给读者设了个小圈套或者说是用自己擅长的风格写了一部伪诡计小说,没有最后的13页本书是本格派推理,有了最后13页还认为本书是本格派的读者就中计了是彻底没看懂本书。瓶中信交代得很清楚了,法外执行者所谓的不可能完成手法,其实就是在孤岛封闭的环境故意营造出一种莫名恐慌情绪,利用每一个人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乘虚而入轻松完成了连环杀人,根本不存在什么奇妙本格手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回顾来说全书内容绝大部分还是阿加莎标志的通过人物自白和人物日常行动来描写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精彩之处是每一个对于自己罪恶的看法。阿加莎对于读者是公平的,回头来看十个士兵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凶手从始至终并没有承认过对他杀人的指控。本书真正写的是十宗罪,十个士兵代表当时社会的十大罪,《无人生还》还是阿加莎标志的心理罪案推理小说。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四
起初,听到这个名字时,我顿时内心咯噔了一下,不禁在想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绝望,竟然无人生还。于是我带着疑问一气呵成地把这本书由头到尾细细品读了一遍,心中更激起了千层浪,久久不能平复。
我并不是第一次读悬疑小说,但都没像这次一般深陷其中,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营造的紧张氛围所吸引。故事大概讲述十个陌生人被邀约到一座适合观光度假的“士兵”岛上,根据一首童谣的顺序相继死亡,岛上并无其他人,说明凶手就在其中,究竟是谁呢?每个人都在互相猜忌。
小说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深刻描写了十个人在岛上共进第一顿晚餐时心底的秘密被公诸于世的羞愧、愤怒,也描写可每死去一个人,剩下的人不安和猜忌的心里,还有临死前撕扯着神经的恐惧,细致入微,使人身临其境。环境优美的小岛与罪恶感和猜忌交织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设置了很多的悬念,根据童谣你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但却总是弄不懂凶手作案的手法,也不知道谁是凶手。
我在想作者也许在这里是想暗讽社会其实有些罪恶真的很难被察觉,但它的的确确存在,这些罪恶也许是法律的手臂触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回归正题,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被邀请来的十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犯了违背道德,但法律又难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说十人中有一个医生醉酒帮病人做手术,手术失败但把它归结为医疗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传统观念较强,无法忍受行为不检点的女佣并将她赶出家门,女佣后来因为这件事而自杀了,等等的故事。而凶手自以为是“替天行道”,但最后的自述书中可以体会到人性的扭曲罢了。在我看来,从书中得出,从十个人的角度出发,人性之悲哀莫过于做事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种罪恶感会一辈子困扰着你不得安宁。例如某些商家为降低成本,本来浓稠的洗发水变得稀疏,一样的价格是一样的洗发水吗?从凶手的角度出发,他是法官,他懂法却不能执这些人的法,有些无奈,只好自己动手,但杀人是犯法的,我相信上天自有惩罚这些人的一套,因果循环,恶有恶报。真的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替天行道,这样做会让人感到悲哀。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五
布伦特为维护声誉,逼死了未婚先孕的女仆;
布洛尔为了好处作假证害死兰道;莫里斯贩毒,诱惑少女吸毒,导致少女自杀。
这些罪恶之徒为了钱财、私心而埋没良心,侥幸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过法律的制裁,而作为法官的劳伦斯・瓦格雷夫有一种极端变态的杀人心理(尽管都是些该死之人),于是策划了这一起连环谋杀案,最后再自杀。
看了几本书发现阿加沙系列的基本前期乏味,精彩的都在结尾,相比之下还是东野圭吾系列的好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6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