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受到专家认可和推荐的高质量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查阅。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一
教
学
活动安。
排
第
周
星期三。
教学内容。
数学《认识圆形》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赏。2、问题解决。(1)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活动过程(2)让幼儿在教室找一找圆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儿一起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滚滚的,光滑的,没有角的。(3)用圆形泡棉和圆形印章进行操作,再次感受圆形的特征。3、巩固拓展。4、集体检查操作结果。5、表扬能找到圆形物品和说出圆形特征的小朋友,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园内活动:游戏:圆形变变变。
教学反思。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二
小班《认识圆形》的教学反思《认识圆形》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抛皮球的游戏,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物体和这个球的形状一样的呢?借助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孩子们给小兔送生日礼物的办法了解,圆形的特征,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并且在动手将圆形的物体从许多物体中拿出来,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紧接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 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私奉献者的襟怀及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深沉”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要求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
明确: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双线的马路边的树。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牙龈 烟囱。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3、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通过什么方法体现行道树精神品质?
2、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值得你回味?
明确:1、对比手法。
生活环境情况。
生活态度。
作用。
山上的伙伴。
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
吸露 玩云。
展现了行道树自我牺牲与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突出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
马路边 烟尘中。
城市里的人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习惯污浊。
行道树。
寂静 黑暗 孤独。
迎接太阳 制造清新。
2、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各指什么?
明确:神圣指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指一身烟尘 孤独寂寞 夜晚苦熬。
深沉指默默奉献 以苦为乐。
快乐指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这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这些人都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四、小结。
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行道树吗?她歌颂的是什么人的形象?
以苦为乐的勇敢者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六
这是一节小班认识圆形数学课,刚开始我准备了圆形教具,孩子们只在刚开始很好奇,整节课效果不好。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小班年龄很小,对图形的概念完全没有。所以我选择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领着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圆形,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教具吃的、玩的、用的、穿的。因为是孩子们了解的,所以他们兴趣很高。领着他们发现所有圆形物品共同的特点。等他们了解以后,再带领他们寻找圆形,这时孩子们就能准确的找到生活中的圆形。整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从中我发现,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接受起来比较快的,记得比较牢。
小班认识图形《图形食品品尝会》教学反思。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以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一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认识图形《玩手帕》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是认识图形的延伸课,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加以巩固,教具学具是孩子们熟悉的小手帕,天天与孩子们做伴的小手帕,还能变出其他图形,这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也是本节课亮点。平常的小手帕在孩子们手中会变出各种不同的图形,随着折叠的方法、折叠次数不同,可以把手帕变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我的启发下幼儿又变出了其他图形,孩子们边变边说兴趣很高。从而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还不能顺利折出其他图形,在我的提示下最后可以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七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角。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师:数学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好朋友,好帮手。你能在数学课本上找到角吗?(生上台指角,纠正学生指角的动作)
师:大家真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 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幻灯片出示三幅图)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它们是什么?
(剪刀、钟表、红领巾)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角藏在哪里?
(生汇报完后,幻灯片演示由三幅图抽象出的角)
2.直观认识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三角板,来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
师: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尖尖的点叫做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师同时演示摸角的过程)
师:你摸到的角有什么样的感觉?
(1.尖尖的,很扎手2.边直直的)
3.画角
(板书画角)
(板书:角1 ∠1)
4.指一指
师:下面的图形中有很多角,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并将它们标出来。
三、课堂活动
1.活动角
师:活动角在活动的过程中,角有什么样的变化?
(变大变小)
师:那角怎样变大,怎样变小?
(张开的时候变大,合住时变小。老师要提醒是两条边张开或合住)
小结:因此,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师:现在请大家完全展开活动角的两条边,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比一比
师:现在大家把手中的活动角固定住,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
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和同桌比较大小的?
小结:我们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不仅要让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而且要其中的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张口大,这个角就大。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刚刚讨论出来的方法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吧。
四、回归生活,总结认识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学会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角,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能找到它们。
在本节课堂上,经过课下自己的反省和思考,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个优点和不足,优点是:相较于过去,我的课堂组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我会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通过与各位教师的集体教研以及个人反思,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2.耳麦声音有些大,造成课堂气氛稍显嘈杂,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3.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没有眼神的交流,孩子得不到老师眼睛的反馈。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去调整自我,更好地吸收知识;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更加温和亲切,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亲切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充分调动全身机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上课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自己,同时老师也能从学生的眼睛中得到教学反馈,有助于促进课堂和谐共进。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二、自主建构。
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
1、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课时。
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课件展示:
堕落 点缀 苦熬 贪婪 姊妹 冉冉 雏形
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个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几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
思考三个问题:
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注意几个问题:
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
2、联系上下文。
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关键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
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
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就像作者张晓风,他的深沉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篇课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树面前视而不见,而他却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为人们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人们,将他们的崇高精神与行道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深沉,它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样的,张晓风不仅在《行道树》这篇文章中体现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段深沉的影子。
(如果没有时间则让学生读一遍即可。)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散文的方法。即通过线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1、按照课堂上所学方法学习《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写第九课生字词。
3、完成《新学案》第七课。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学会用尺子画角.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熊出没?今天上课光头强带了借个东西过来()课件展示图形)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展1: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
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二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敏捷性;
1、小兔拼图。
2、1个大骰子。
3、保龄球、统计表。
4、磁性数卡。
1、玩拼图。
幼儿根据每块拼图卡后的数找到底板上相应个数的几何图形框为好,拼出小兔图形;
教师问:穿红衣的小兔有几只?不带蝴蝶结的小兔有几只?
幼儿回答。
教师请幼儿将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统计表内。
3、玩骰子游戏。
教师示范撒骰子,当骰子停下以后,面上是几个点,幼儿与教师就做相应的拍几次手。
如:面上是5个点,就拍五次手。
4、玩保龄球。
老师首先介绍游戏规则:幼儿轮流打保龄球,其余幼儿点数或目测打中的个数,比一比谁打中的保龄球最多。
幼儿分为两组进行比赛。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三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
一、情景导入: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把角都找到了,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角”,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物品,他们也有角,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这些角,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线叫做“边”?(教师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
4、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5、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发言后,教师将角的特点再总结一次。)。
三、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师:认识了角,我们下面来自己制作“角”,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还有一些别的工具,开动你的脑筋亲手做个角吧?赶快动手试试!
2、成果展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3、角有大小。
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四、比较角的大小。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朋友互相讨论。(学生会提出复写、折纸、器具去量等方法)。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3、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1)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说明。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认识行道树教案篇十六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3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