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6:37:14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范文(19篇)
时间:2023-11-17 06:37:14     小编:笔尘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不紊。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应该清楚自己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什么知识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学习他人。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谈、提高协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怎样读好课文,做到感情真挚。

让学生情景表演,综合应用语文,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生如何与别人谈论天气。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并通过课外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谈了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写雪的文章。板书:第一场雪。

这是峻青爷爷写的,写于1962年,(板书:峻青1962)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师问:课文的写作顺序什么?写了那些内容?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小王:兄弟,你还别说,这天气预报还真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可不是,你看前几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就是,你看今天,这天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是呀,你看今天,这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

小李:……。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孙子:爷爷,这雪可下的真大呀!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不就是一场雪吗?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

孙子:……。

真不错,刚才我们表演了两段对话,它是那两部分的内容?(雪前、联想)。

那谁能总结一下雪前这部分的情况。抓主要词语。

联想部分:

板书:寒风凛冽天骤变。

更喜瑞雪兆丰年。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那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这是下雪的前半段,白天雪下的很大,到了晚上还能看见吗?晚上怎么办?手势(听)。

生说“听”真富有诗意“听雪”好!

那晚上听雪有什么特点?一个字“静”

既然是静,那就一定要读出静,用轻重两种方法读,指导读出“静”。

既然是这么静的,为什么还要搞出那么多声音来呢?(指导用反衬的写作手法)。

静中微响更觉其静。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看雪、听雪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村雪夜图”,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山村夜静(听)雪漫天(看)。

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抓住这关键的一句话,你马上会明白?学生找。

这句话是怎么写?(总写、概括写)。

以后呢?(具体写、细致写)后面写了三个细节,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银条、雪球、彩虹、

写了银条、雪球、彩虹、三个细节。读的时候,写整体的句子要读的壮阔一些,雄壮些(范读)后面就要读的细腻一些(范读)。

学生练习读课文。

男女分组读老师指导。

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那是个怎样的世界?还可以说成怎样的世界?

学生回答。

引导板书:粉妆玉砌。

这样的美景中人们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人欢笑。

指导读出高兴。

出示读书歌:

读书做到有感情,

讲说语气要记清。

体会作者心中想,

设身处地入情境。

轻重缓急要分清,

抑扬顿挫要分明。

下面你们就用这个秘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课。

指名读。

读的不错,现在来看看老师的板书,象什么?写什么的诗?

读一读。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古人写雪的名句:

出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二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肩上()。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肩上()。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肩上()。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三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2005年8月12日。

作者邮箱:shyu6136@。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五

1、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第一场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播放课件,配画外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后的世界吧!去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你们喜欢雪吗?把表情写在脸上!

二、自主学文,披文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美如画卷,那作者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可以快速阅读或默读,也可以自由轻声读)读完后选一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2、交流并指导朗读。

3、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背诵。

4、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5、这么美丽的雪景,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从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6、交流并总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才把雪后的景色描写得这么美丽。并从中流露出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合作学习,情文相生。

1、看到这么美的雪作者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结合课文,归纳写法。

1、同桌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2、全班交流,并归纳总结。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地观察景物,用眼、耳、鼻去感受景物。

(2)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产生合理的联想。

五、运用所学,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1、小组互说:现在,先请同学们闭目静思:a、前几天,我们依次去了哪些地方寻找秋天?b、在那儿,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c、在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景色是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互说一说。

2、全班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通过横向比较,弄清这一景物不同于其它景物的特点,同时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3、创意表达。谁能用一句最美的语言来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看谁说得最新颖、最有创意。

(二)描绘秋天的景色。

2、运用《第一场雪》的写作方法,写秋天。小组交流自己怎样运用。

3、老师小结。

(1)要有顺序地观察。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观察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等。

(2)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秋天有特点的景物有: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成熟的果实和庄稼的形、色、味……总之,要抓到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3)要大胆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4)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拟写初稿。

板书设计。

18第一场雪。

雪大、美十分及时。

(景)(联想)。

动、静喜、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六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3、有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进行演唱歌曲。

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

2、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唱准切分节奏︱55.︱56i︱的演唱。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

随《大雁湖》伴奏音乐进教室。

2.学做简单的蒙古基本动作。

2)教师随《大雁湖》伴奏音乐跳一段舞蹈让学生说说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3)看了之后说说你们喜欢哪几个动作。跟随老师做做动作。

总结:同学们舞姿跳得很美,那你们的歌声会是怎样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歌曲《大雁湖》,让同学们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尽情歌唱同时我们领略一下那里的风景。

二、寓教于乐。

1.听录音范唱感受音乐的风格和情绪。(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

3.听教师范唱歌曲。

4.歌曲短小让学生自己随琴唱唱。

5.学唱难句:大雁湖好风光啊哈嗬。(先听教师范唱,教师在啊哈嗬下面划出节拍,学生跟老师一起边唱边划拍。)。

6.大雁湖那么我们用心的赞美以一下再跟琴唱唱这一乐句。(衬次“啊哈嗬”表达了蒙古人民的粗犷豪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指出切分节奏xxx的唱法,歌曲有几个这样的节奏并唱唱切分音。

8.随琴慢速轻唱歌曲。(数次)。

9.师生接唱。(分组接唱)。

10.随音乐伴奏唱唱歌曲。

11.请个别同学唱唱。

12.随琴慢速唱唱曲谱。(教师帮助学生碰到有困难的乐句一起纠正唱唱。)。

13.师生曲谱接唱。

14.再次完整有感情的唱唱歌曲。

三、创造表现。

1.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多情不自禁的动起来了。你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达这首歌曲呢?(开始学过的蒙古动作加进去)。

2.放音乐全班学生随音乐做自己喜欢的蒙古动作。

3.跟随老师的琴边唱边做动作。

4.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舞蹈,其他同学伴唱。

总结:同学们唱得那么好,舞得也那么精彩,你们还会创编歌词吗?

5.以《大雁湖》的旋律创编歌词。(提醒学生旅游过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或者我们自己家乡等好地方值得你赞美的。)。

6.请创编好的学生念念歌词,再随琴唱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7.假如让你们随音乐画画你会画出怎样的一副画呢?学生自由说说。

四.完美结果。

同学们不但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蒙古族的热爱,还用了美妙动听的歌声抒发了对大草原赞美之情,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编出更多更好的歌词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随《大雁湖》音乐边唱边出教室。

课后反思。

1、优点:

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很多的形式方法来完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很集中。

2、缺点:

有些地方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明显。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也做的不够。

3、改进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段的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虚心请教,不段的提高教学水平。成为创新教育中的新型老师。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八

一、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方法与过程: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三)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

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

(五)总结。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

目的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一、二段内容。

重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难点:理解一、二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看雪景图。(单击课题)。

二.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

2.生讨论后,师总结。(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讨论分段。

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这段也是按时间发展顺序写的,用看到的和听到的把下雪的情况写出来了,有形、有声、有色。

八.布置作业。

1.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难点: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议论。

(1)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雪大、雪美、人欢)。

(2)“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怎样写雪大?进一步理解词语“罩”“粉妆玉砌”。

(3)为什么柳树上的雪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的雪为什么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了解原因后,指出这里写的是静景。

(4)一阵风吹来,树上的精致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树枝轻轻地摇晃”到“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指出这里写的是动景。

(5)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6)“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人欢”)。

(7)概括段意。

三.讲读第四段。

2.“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作者对第一场雪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

4.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概括段意。

6.小结。

“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叫谚语。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总结,含有科学道理。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预见到来年小麦将会丰收,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谈话。

1.复述全文内容。

2.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第一场雪雪景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之情。

3.学习写作方法。

(1)文章叙述顺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大的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写,小的雪前和雪中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后两段是按景和情、理和情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寒流来时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雪后落叶的柳树和不落叶的松柏不同的特点表现的非常准确。

(3)景中含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把“严寒”写得很美,透过美显示爱,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四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前:冷--云--风。

第一场雪中:大片大片一会儿就白了。

后:雪大景美人欢。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二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读--悟--说--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男女同学赛诗。

情景导入。

师:播放“风”的录音,让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风。

师:板书:“风”,同学们,能说说对风的感觉吗?(平时你感受的风,是什么样子?)。

生:自由说感受,略。

生:能。

师:好,我们来一起学习画风。(板书)“画”

巩固生字。

师生:小火车呀,开出来呀,一开开到,你这里呀--。

师:出示生字卡片。

生:朗读7个生字,并组词,

涛--浪涛;波涛;海涛。显--显得;大显身手;各显其能。

(寿)(湿)。

丹--丹心;丹青;丹砂。宋--宋国;宋朝。

(舟)(荣)。

赵--(猜名字):赵雯(同学);赵玉伟(同学);赵本山。

陈--(猜字谜):陈设;陈旧;陈述;新陈代谢。

艺--(猜名字):刘艺(同学);曲艺;工艺;手艺;文艺;艺术人生;

(乙)。

师:引导交流识字方法。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不加字、减字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检查朗读课文。

生:评议(略)。

师:相机指导。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说(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画风)。

师:相机点拨、点评、表扬。

板书:赵小艺陈丹宋涛。

师:这三个小同学,又是怎样把无形的风画出来的呢?

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8),画出你们的答案。

生:分别说明自己的答案。

师:能不能把他们三个,换成我们的三个同学的名字呀?

师:先自己读读这些句子,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要求:要读出有风的感觉。

师:板书(边引导边板书)。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我们是否能听得出有风在飘动呢?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有风在飘动呢?请用绘声绘色地朗读告诉大家。

你觉得应该怎样画风呢?

师:哪位同学能朗读出有风的感觉?

想一想,你是风中的一棵小树……如果你觉得已经读出风的感觉来了,请你把眼睛“秀一秀”!看看神奇的风,是不是就藏在你们生动地朗读中。

师:哪位同学能读出有风的感觉?

生:读。

师:指导“飘--弯--斜--呼呼--转”的读法。

指板书:看老师画出有风的感觉了吗?(同学们表扬老师的简笔画)。

师:红旗飘、小树弯、风车转、雨丝斜,这些情景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被画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画那些与风有关的事物或景物,来间接地表现出风的存在来。

品读课文深层体悟。

生:四人一组,分配角色朗读课文。

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展示朗读的表现力,由听朗读的同学们评议。

师:相机指导朗读中对人物语气的把握。

宋涛:谁能画风?(有难为别人、挑战别人的意思)。

陈丹:谁也画不出来。(是十分肯定的语气)。

赵小艺:我能!(敢于迎接挑战,十分自信、自豪、肯定,语调应高一点,声音要大一点)。

宋涛:是风,风把--……。(要用惊喜、兴奋的语气,受到启发,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样画风!)。

赵小艺:我还能画!(更是非常自信、自豪的语气)。

师:全班分配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角色。

声:分角色集体朗读。

驰骋想象动手画风。

师:刚才学习了课文中的三个同学画风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敢不敢挑战他们,也来画画看不见的风?看看谁最有创新?(播放“风”声的录音)。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起风了,呼--,哗--,

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风中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师:指板书引导,像老师这样,画出简笔画就可以。我们看谁画得好,想得妙?想象一下,风中的小草、教师的窗帘、晾晒的衣服、头发、红领巾、湖面等。

生:画风(两分钟)。

生:展示简笔画--“风”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说,也可以仿照课文中,宋涛同学的话说:“起风了,风把……吹……”

生:得意地描述自己创作的简笔画“风”。

拓展延伸。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古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写的,可是这首诗还没有名字,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帮老师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师:朗诵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你从哪里看出是写风的?

生:自由说(略)。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听了风、画了风并且感受了风,同学们还描述了自己创作的“风”的简笔画,收获可真不小啊。

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要记住事物都是相互连联的。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直接用文字描述的事物,可以间接地、巧妙地借助于其他事物来描述,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默读课文查缺补漏。

生: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三

教学目的:。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小雨点、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春姑娘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百花都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

2.春姑娘为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瞧她又给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

3.指导看图:小朋友们看,天空中你见了什么?(很多雨点聚成了一场雨)。

(雨点出示、齐读)。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题就叫做“雨点”

二.讲授新课。

一看图学词。

2.那么这些雨点娃娃究竟落到了哪里呢?(自由说)我们来看看图上这几个雨点娃娃落进了那里。注意要从左往右依次来看。(指说: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相应出示、齐读)。

3.我们一起再来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雨点娃娃落进了这些不同的地方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把课文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检查自读:

1落进雨点散步。

池塘江河海洋。

2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自读—找规律—指说—开火车—齐读——自读课文)。

3池塘里睡觉(散步)。

(自读—找规律—指说—小老师领读——互读课文)要求:不读破句,不复读,不唱读。

3.范读课文。

4.小朋友,谁来说说看,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同桌交流)。

(池塘里:睡觉;小溪里:散步;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跳跃)。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贴字齐读。

6.看图试背(男女生比赛)。

三.教学生字。

1.出示“海洋”齐读。

2.今天我们要来学写这两个字,哪位聪明的同学能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左右结构、三点水)。

3.学生说笔顺书空,教师范写。

4.描红。

四.作业 。

1.习字册。

2.读课文。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四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

我爱(),

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五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教后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用一两句话文中的哈默,从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六

《信任》一课上完后,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主要采用了三进桃林的办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一进桃林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桃林的特点---充满信任。二进桃林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三进桃林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其中二进桃林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进桃林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但仅限于此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感受去寻找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信任的左右两边填词,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被人信任或信任别人的经历,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对信任的理解等来加深学生对信任的认识。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是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少的遗憾,如侧面描写是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并且要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虽说在课堂上已介绍得十分清楚,但通过课后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侧面描写,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了,这就没有达到读中学写之目的,所以在后续指导中应补充一些侧面描写的典型例子,或者让学生尝试进行一次侧面描写的小练笔,以便对侧面描写有更全面的认识。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的原因,课堂上还是缺乏足够的等待,以致于课堂上仍存在部分优秀学生主宰课堂,而另一部分孩子始终处在跟和赶的角度,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写了“我”与丈夫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被人信任的喜悦之情。

说到这里,我环顾一下课堂,还是没有人举手发言,是他们没遇到这样的事例,还是没思想准备想不起来呢?于是,我让同学们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下子,课堂气氛可热烈了,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说自己的例子,说身边的故事——生1说:我借东西给同学,是对他的信任,我感到很高兴;生2说:老师逢周三晚修时,让我们自我管理,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感到很自豪;生3说:我们选择嘉信西山小学读书,是对学校的信任,对老师们的信任,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一份快乐……信任之花顿时在课堂上绽放,同学们畅所欲言。

孩子们通过交流、汇报,达到强化情感体验,分享被人信任的快乐,也使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性。正面的德育渗透,希望能在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的是美好的印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个性和品格。《信任》这一课就是要求学生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果园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的地方,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先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反复诵读屋前木桌上的纸条上的句子,挖掘纸条上获得的信息,初步感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再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语“等待到来——撒腿领路——带回原地——热情道别”;最后将“小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热情好客”结合起来添加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加深主人信任客人的理解。在理解“客人信任主人”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引读,让学生体会客人被信任的喜悦,以及自觉付钱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3.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比较法;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体会、讨论、交流。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复习(默写词语)。

1打开书,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板书)从哪几方面表现大猫性格古怪?出示填空辅助说:

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有时——(勇敢),有时(胆小),所以说猫的性格很——(古怪)2.上节课初步感受了猫的性格特点,而且学习了用典型事例表现特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生动具体,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

二、重点研读,感受“古怪”

(一)我们先来读读描写大猫的部分。

1.老师读猫的特点,你们读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内容,好吗?师: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生接)。

(1)指名读写贪玩的部分。出示句子。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猫很贪玩?(3)学生反馈,(如:一天一夜,感受到玩的时间长,所以说贪玩等)教师点红的只有“任凭„„也„„”(这一组词一齐变红)。

a.“任凭„„也„„”,可以换成什么词?(无论„„都„„,不管„„也„„)是呀,不管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b.教师引读:

任凭老舍先生怎么呼唤,——任凭老舍先生的夫人怎么呼唤,——任凭老舍先生的儿子怎么呼唤——这只猫实在太贪玩了,——读全句。

a指名读,发现这句话用词有什么特点吗?(不能发现直接点红吧呀呢,一齐点红)。

女生读带语气词的句子,男生读不带语气词的部分,琢磨一下这只猫性格有什么古怪?

师生对读,你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注意:1.问题问准确;2.过程要充分;3.要让学生在读中自觉悟出来)。

(预设要点:语言朴实,像平常说话;老舍先生很喜欢猫,爱琢磨这只猫,猫很古怪难以捉摸。关键:感受老舍先生语言平实质朴;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第三点说不出来就算了。)。

c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像口语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设置情境进一步感受口语化的表达:

(1)我们继续读写猫尽职的语句。老师读特点,学生读具体写特点的句子(随机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蹲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请你们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了猫的尽职?(给学生读书和思考时间)。

(2)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提示。(顺学而导,点红重点,学生找不到,直接点红)。

a“屏息凝视”是什么样子,你能表演一下吗?请一位表演像的同学到前面表演。同学们明白什么叫“屏息凝视”了吧?谁来解释一下?对,控制住呼吸叫——屏息;聚精会神叫——凝视。将每个词的意思连起来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注意教法的灵活,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与总结)(3)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猫很尽职?(随机将关键词语分别点出颜色,并出示填空:

它屏息凝视,一蹲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专)心(耐)心(决、恒)心。

你能不能用三个“心”来尝试概括猫尽职的三种表现。(可以同位同学商量一下)。

(4)多尽职的猫儿啊!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它很尽职吗?师:听出了它很有耐心,你还能读出它的决心吗?师:好像还不够专心,谁再来试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读出味儿来,耐心、决心学生应该较容易读出来,“屏息凝视”引导重点读,读出彩儿)。

4.第1自然段我们通过重点词语感受到了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每一种性格都为我们展现一幅幅可爱的画面。请同学默读第2、3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细细品读,看看哪些词语特别突出了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可以圈出来。学生默读,画词语。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读句子,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说到“蹭”时: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面(根据时间决定要不要“蹭痒”的画面),细细品读。

(1)出示句子:

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

饿了——,痒了——)。

(1)出示原句读,紧接着出示: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2)(发现与原文不同后)同学们都笑了,“梅花”指的是什么?“印几朵小梅花”和“踩几个脏脚印”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交流应充分,应找2-3位同学说说)(若说不出来,再引导: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老舍先生什么感情?怎么表达出来的?)(板书:优美修辞)。

老舍先生看到这小脚印,会怎么想?(给我一个奖章,给文章加了一幅插图,是一道美丽的装饰„„)。

(3)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老舍先生浓浓的爱猫之情,指名读出喜爱的感情。6.回归第一部分整体,结合板书小结:老舍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准确的词语、优美的修辞描绘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写出了猫丰富而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特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引读课文)。

老师读猫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读具体表现猫可爱的内容。(其实第一课时应该理清这些关系)。

大猫的性格很古怪,小猫呢?(生:很可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可爱的小猫。

(二)感受小猫的可爱出示一些可爱的小猫的图片。

1.读一读,小猫可爱在哪里,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以在旁边写下批注。(坚强、淘气、顽皮、生气勃勃等;引导如:从哪儿看出坚强或怎么坚强?)2.这么可爱的小猫,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的读一读。(找个合适再活泼点儿的音乐)。

三、口语交际。

小明想养猫,可是他的妈妈不同意,请你帮助小明说服他的妈妈,用上老舍先生的语言。

(老师当妈妈,一个学生当小明,全班同学都来帮他说服妈妈)。

四、作业:请你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通过典型事例,写一写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用词生动。

古怪语言平实。

修辞优美。

猫喜爱。

可爱。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八

课时目标:

1、2、掌握品析精彩语句的一般方法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并学会经常自我反省,以便自我完善。课时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思想感情,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2、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概括第三只猫的特点。(板书:丑猫懒猫忧郁的猫可怜的猫)。

这第三只猫着实可怜,它来得可怜,活得可怜,死得更可怜。如今这只猫还被牵扯到一桩刑事案件中,成了犯罪嫌疑人,它被怀疑偷吃了主人家的一对芙蓉鸟,请看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多媒体展示猫和芙蓉鸟的图片)今天,同学们来帮忙重审这起案件。(提示学生审案要客观公正)。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三)品析精彩语句多媒体展示课件:

1、2、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一口咬定,语气强烈。“立刻”突出了我的冲动武断。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4、比较“我开始觉得我错了。”和“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的表达效果。(“是”字加强语气,更能体现我的愧疚与自责之情。)。

5、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

1、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2、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还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五)探究主题。

1、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家里也养了芙蓉鸟,鸟也被咬死,我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

2、真相大白后,从作者的忏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3、作者希望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尊重生命关爱弱小)。

(六)拓展延伸。

4、对生活中的可怜猫我想说……(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可怜猫”的图片)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在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七)布置作业。

动手写写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不少于500字。(八)板书设计。

可厌的猫。

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篇十九

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

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

它把那金币摇落一地,

然后又轻轻地把它们抛起;

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

一只一只,多么美丽!

秋天到。

八月秋天到,

天转凉,风变爽,

蟋蟀把歌唱。

九月秋收忙,

鱼虾肥,瓜果香,

田野翻金浪。

十月寒霜降,

枫叶红,菊花黄,

大雁排成行。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乘着凉爽的风来了,

骑着洁白的云来了,

踏着落叶来了,

唱着秋歌来了。

秋天手捧一个宝瓶,

把神奇的颜色向大地挥撒:

金黄泼向田野,

雪白注入棉花,

天蓝涂给大海,

紫红染给葡萄。

美丽的大自然,

展露着丰收的笑脸。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蛐蛐”,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地听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秋天的味道。

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有着特殊香味的秦艽花,街上仍有人在卖。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乡下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村庄周围弥着煮新粮而生成的炊烟,使你不禁产生一种亲切,幸福的感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谷粟瓜果,都以成熟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秋与冬,正暗暗地交接。

我想把院子里的葡萄架收拾一下以便过冬。忽然,我在一堆半枯黄的藤叶片后面发现了一小串葡萄!中秋节前一个月,葡萄便成熟了,节日吃的几串还是特意保护下来的呢!不知怎么竟遗漏了一小串在这里。这串葡萄只有五粒,每粒都硕大无比,闪着鲜艳的紫红色。我小心地摘下,在手上细细品玩了一番。那色,那香,态引你馋涎欲滴。皮薄得仿佛一碰就破,表面一层白霜,任何翡翠玛瑙都不及这大自然的结晶真实鲜活!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粒送入口中,顿时,一股甘甜清香使我醉倒了!我尝过那么多的果品,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如此纯正,浓烈的滋味!那香,那甜久久不去,令人脑清目明,为之一振......这时,我自然想到了满足这个词。

这一小串葡萄吸收了整个秋天的精华,当然就蕴涵着浓浓的秋香。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火红的枫叶。

今天,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想寻找一片火红的枫叶。

每当我拾起一片枫叶的时候,总以为找到了一片最红的。然而不久,我又找到了一片更红的。

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他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它的样子也好看,就像我的小小手掌。

我把这最红最红的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做成了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爱的老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353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