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学评课稿(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6:38:15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优质14篇)
时间:2023-11-17 06:38:15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总结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档,我们需要学会提炼和归纳。创造性地运用总结范文的思路和结构,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见解。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题。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小卷测试讲评课。

课型。

试题讲评。

1.知识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能辩证地分析自己地成绩,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以良好的心态备战高考。

2.学情分析:高三(1)班是我校的文科实验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好,但学生间的差异性大。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有些欠缺。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习--------题训练,但缺乏答题规律、方法的。

总结。

与升华。对主观题学生有为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教学。

析。

教学方法。

点拨引领学教案应。

合作探究用学。

媒过。

发散思维。

导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供必要的数据统计,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对典型错题的解题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同类提提或供供变。

式实热问战。

点题的演。

再练情。

--------自主进行试卷评析和答题分析,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主纠错,生生互动。阐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困惑。陈述典。

程。

探究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讲解对试题的分析过程及解答过程,互相交流。

真正掌握解题通法,克服贯性思维。有新启发、新思考、新收获。

运用方法,完善思维过程,内化为解题能力。

自主提取信息、链接知识点、思考命题视角、并提供参考答案。

及时自学反主以致。

馈探用。

究,,培。

错反养。

创因思新分提意。

典型错误剖析矫正。

激活错误,改变认知。

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用方法提高能力。

自主创新,思维拓展,提升凝练。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从此次测试反馈中再次体现出:

1.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一定要对每一考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部分学生仍然只停留在机械记忆,因而不能灵活自如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点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考点理解的重要性。

2.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要快速读题、认真审题,准确抓关键词,获取最有效的信息。但学生仍然只是停留在看,而不是用笔把关键词画下来,因而遗失有效信息。

3.学生对对主观题仍然有为难情绪,不愿去写,有懒惰思想。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解决主观题解题方法,着重于学法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到用方法提高能力。

课中。

课后反思: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在柏林》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课文。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肌刻骨的场景,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的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4.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读中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举动神志指手画脚不假思索(2)指名读。(3)男女生读。(4)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句子: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读句子。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

(男子都上前线去了。)(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生交流。

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师: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二)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1)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3)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发言。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6)融入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指名回答。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人物的刻画上,数量极少而俭约的细节将人物的个性表露无疑。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的隐忍,重复数着“一、二、三”的神志不清的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善良。每个笔力所及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生动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四、

总结。

全文,深化主题1、师总结: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象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无疑《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词语书写美观。2、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六、板书设计在柏林老妇人。

身体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两个小姑娘。

嗤笑傻笑老兵说出真相车厢里的人们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三

期中考试试卷六月的段考已经落下帷幕,数学科目从分数的反馈来看,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期间学得并不算好。本周周一至周三,我们组织进行了青年教师试卷讲评课,各位老师都进行了积极认真的准备,也都有不少自己的特色。周四年级对我们的课进行了总结,并且进一步对我们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试卷讲评课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指导,受益匪浅。本次讲评课我的课堂存在以下问题:

第五,缺乏合适的导入过程,后面要加入导入,可以让孩子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七,试题讲评课,尤其像数学这样的理科科目,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孩子掌握得更好,本次讲评课只有一处留白,太少,后面要适当增多留白时间。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四

下面,我就韩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韩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韩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韩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韩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

总之,韩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五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提问,评点。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六

为进一步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导处组织毕业班教学督导活动,从10月27号开始,经过三天的时间听完了六位数学老师的课,当天下午在会议室由教研组组织评课,整个活动安排的有条不紊。活动中各位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另外同科教师都参与了听课。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对每一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点评,无论讲课人还是听课人从中都有很大收获,现总结如下。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精神饱满有激情。

2、板书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设计合理、简要,有逻辑性。(如李乃全、潘继于老师)。

3、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驾驭教材能力强。

4、课堂教学组织有序,能灵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变与调控能力强。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维品质、思想教育等方面体现。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并体现学科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并能抓住关键,以简取繁。

大部分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核心,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特别是赵永镇老师。

授课老师都能正确使用教材,有的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所授内容贴进生活,很有趣味,这方面潘继于老师做得很好。

授课老师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师生互动启发,引导有讲、有练、有小结、有作业。

很多老师都做到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每节课基本能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运用一问一答式,分组讨论式,合作探究式,在授课中也时隐时现。总之每位老师授课各有特色,优点很多,只是我学知眼拙,没有发现,表达不好,请大家谅解。

通过这一轮的听课,每位老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这方面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共大家参考:

1、教师基本功还需加强,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尤其数学更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2、老师授课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一点我们落实的都不好,可能这就是农村教学形成就该这样,放手学生不动,不会不放手,不符合学前教学形式,老师左右为难。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课能让学生动起来,能以学生为主体,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接受,能力得到发展就行。

3、我们老师在授课的方法上要多动脑筋,如何使复习与新课衔接,如何过度才自然,水到汇成,如何随机应变,如何组织学生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主动,获得学习的成功的快乐。

4、我们应该在学生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上下点功夫,多传授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授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先培养学生能力,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个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关键在教师。

5、我们应该说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博学多识,能在三尺讲台上纵横驰聘。

6、要提高认识,自己压加,报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

这次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教师的队伍,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既反映出了教师较高的基本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也暴露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组织常规、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问题、如何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问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不断改进。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七

这堂由周秀娟老师执教的《风来了》一课,是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常规教学做出了大胆的探讨,体现出教师重主体、重体验、重创新的教学理念。由于教法得当,美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从中得到的德育方面的学习也收获不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德育的有效化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手段:

本课的特点我认为体现在“趣”、“活”、“序”三字上,是一堂有特色的美术课,同时,我也就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

学习活动也是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并最终形成学习兴趣的出发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周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本课一开始,教师借用电风扇给学生送来了神秘的“礼物”--原来是凉爽的风。这个有趣的“礼物”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风,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愉悦轻松的心情。新颖的导入给这堂课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教师通过调换电风扇的风档,让女同学的长辫子和红领巾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从微微飘荡到高高扬起,再到迎风乱舞,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观察、寻找变化、发现规律,并总结出:不同的风可以用不同形状和方向的线条表示以及同一画面中物体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看得出,在教师努力营造的愉悦、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确是学得轻松而投入。

不足: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交互动画游戏,即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哪些物体在风来时会变化,只要学生点击该处,便出现相应改变。这个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风的认识。但教师一定要坚持把最后一个能动的地方找出来,因此而花费了一定时间,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游戏了。如果一个活动中学生没有了质疑、反思、探索,那么我们可以果断地停止,因为它是没有教学价值的。

体验。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更容易被激活,流动起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这个意思。周老师运用电风扇让学生感知体验风的特点、在模拟的情境下表演风中的情景……都是在帮助学生唤起原有的生活经验,深化、提炼对创作有用的素材,取得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不足: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说了说风的种类,表演了风来时走路的样子就没有再深入,我觉得还不够,是否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对风的记忆、感受或者是跟风有关的有趣难忘的经历。我的学生是这样描述风的:“春天有风的时候我们去湘江桥上放过风筝,漫天都是各种各样的风筝。”“冬天的寒风一吹,我的脖子就缩起来,走路象这样(学生模仿)”“上次阳台上晾了好多衣服,突然刮好大的风,奶奶和我追着被风吹走的衣服到处跑。”“下暴雨前的风最恐怖,白天突然变成黑夜,好多小树枝都被刮断了。”……这样能唤起学生更丰富更有趣的生活经验,赋予“风”以情感,也能让学生创作中可以有更多样的题材。

能,不然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表达。周老师设计了几次练习,循序渐进,层层落实。第一次:学生回忆、讲述,并在黑板上随意画风,学习用线条表现风。第二次:学生观察,并选一个物体(电灯、柳树、衣服中的一个)画出风来了的情景,学习借用物体的变化表现风。第三次,学生给别的作品找“碴”,认识画风时要注意风向一致的问题。第四次即学生作业,学生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表现风的方法,如画飓风、龙卷风一类的,有的用大面积交织缠绕的'螺旋线条和断裂的树干来表现,有的则用海啸的场景来表现。还有用飞舞的树叶、被风刮起来的物品等来表现不同的风。

不足:在很多学生的作业中都出现了人物,比如表现人在风中行走时头发、衣服等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也组织学生表演过模拟的情景,但教师疏忽了对学生进行人物动作描画的指导,因此学生中大部分都没有准确表现出来。

此外,风自古以来是人们吟咏、寄情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有意地进行意境的提升,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时表现一定的情感。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这节课的结课环节。可能由于是比赛课的原因,周老师设计的环节和容量比较多,而且绘画课业完成所需的时间也不少,因此留给学生作业评价的时间就很短,教师以很快的速度展示完几张作业并做概括评语而结束。这样的评价意义不大,似乎只是完成该有的程序。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应该给评价环节留比较充足的时间。象本次课业可以采取分类自评的方法,将展板划分为不同类属,如创意新、粗犷美、细腻美、单纯美、有进步等,让学生自己张贴,这样学生能找到自己作业的一席之地,有成功感。当然这需要老师做一定指导和甄别。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样的作业才是优秀的,知道自己的作业还需要修改哪些地方就能达到完善,下次往这个方向努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做到更好,永远是我们教学者的追求。这堂课瑕不掩瑜,体现了教师一定的教学功底。而通过听课、反思、评课的研讨流程,我也深深体会到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美真正成为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八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算、最后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很到位。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对比、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面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建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九

1.该同志人生目的明确,信念坚定执着,工作敬业积极,学习认真踏实,生活简约充实,为人豁达宽厚,情绪乐观平稳,不愧是一个好同志。

2.×××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大局观念强,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勤政廉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其分管的**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老师一贯认真服从安排,扎扎实实、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政治学习中,她认真听、仔细记、积极发言,总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学习。教研、进修活动中,她以行动珍惜着每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力争于己有提高,对同事有贡献,最终惠及学生。

4.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5.在工作中,该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能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与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效果。

6.该同志在生活中,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7.该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师德修养。遵守劳动纪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8.×××注重学习,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能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勤政廉政,较好地完成了校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其分管的**和***等工作呈现出不少新的亮点。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十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十一

昨天我听了彩虹城小学韩玉婵老师上的《麦哨》,感到不仅文章很美,韩老师的课也很美。韩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文中出现的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中流连忘返。我想学完这节课后,像“嚼嚼”、“吮吮”、“一忽儿”、“茅穗儿”、“麦穗儿”这些有趣的词语,还有句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以及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排比句,会久久地留存在孩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韩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文本语言的品读和积累,她还关注到了语言的表现形式,关注到了文章的拟题、谋篇布局。课堂中不时闪现出亮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老师问学生:“课文中写麦哨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

师:大声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处都有“呜卟,呜卟,呜……”的声音。

生2:前面和后面首尾呼应。

生3:我发现它们结构一样。

师:既然是呼应的,那我们也来呼应着读一读。我来呼,你们应。好不好?

接下来,老师就和学生一起呼应着读文本开头和结尾的文字。在读麦哨发出的声音时,老师不断变化着腔调,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学生立即呼应老师发出的声音,老师长,学生则长;老师短,学生则短;老师高,学生则高;老师轻,学生则轻。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对“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忽高忽低”这样的`词语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这种理解经久不会遗忘,而且还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结构完全一样。这是多么宝贵的发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当老师呼读“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学生迅速做出了反应:“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老师接着呼读“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学生齐声应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老师再读“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应和着“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这样一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好处,但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师生合作朗读中,其实已经体会到了首尾呼应的妙处所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事实上,我的师傅几年前就已在不遗余力地倡导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语文教学必须指向语言表达形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韩老师已经在路上了,尽管在本课的教学中“语用”还只是一些渗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在师傅的引领下,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践行中,我们的语文课由阅读走向阅读教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听完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语用点”挖掘得再深入一些,再透彻一些呢?比如,排比和比喻是这个文本中最突出的语言现象,这样的修辞手法是孩子很喜欢也应该学会运用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不能仅限于朗读和感悟。就拿排比句来说吧,虽然对于这样的句式必须朗读,但是在这里朗读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是为了揣摩排比句在语言的节奏上、气势上,在前后文字的对应上、用词的准确精妙上与不用排比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最后都是为了指向学习语言运用。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十二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2.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3.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情境: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十三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在肃宁县举行的小学数学听评课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中由11位教师展示的11节数学课,及各位教师的精彩点评,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我一直认为应用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回事,只不过是换个名称而已。听了专家的点评,我终于明白二者不光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有质的区别。应用题关注的是它的结构,重点要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列式;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团体操,列方阵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本次活动,几位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2、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

什么时间合作学习?必须在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时。几位教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3、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时间作保证。

合作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

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总之,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柏林教学评课稿篇十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教师展现才能的良好舞台。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于20xx年9月7日10月22日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第六轮听评课活动。这项活动主要经历了:宣传与学习准备与展示互评与总结三个阶段。根据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校考核小组的反馈总结,一句话:有成绩,有问题,今后更需努力!

1、学校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特意要求将每位教师的授课日程以校信通的方式传达给全体教师,望大家都能积极听课,参与评课,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另外韩校长、吴主任、刘主任等学校领导也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中去。

2、广大教师行动上倍加努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随意性较大,如先上课后备课、不带教具、不写板书、不用普通话等现象均有发生,但在这次听课活动中这些现象均已消除。代之以新的是带着教案、带着教具、甚至自觉利用多媒体上课,语言也精彩了,书写也规范了。比如:吕会玲老师、刘吉晓老师、邢玉红老师、王会丽老师、樊晓娟老师等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刘巧红老师、王会丽老师等课堂上语言优美、抑扬顿挫,倍受学生的欢迎。所有现象表明,教师们的行动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广大教师要求上倍感严格。“六步”教学模式是我校的教学。

特色,从被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可看出,我校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模式进行施教。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实验课都是如此,而且还运用的灵活自如。如吕会玲老师的化学课《制取氧气》,是一节实验课,真正做到了规范学习和灵活运用。

4、广大教师方法上倍觉灵活。思路就是出路,方法就是成果,创新就是成效。我校教师李艳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改革创新,敢于大胆尝试,形成了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平均分配各组成员,指定小组长,任务角色分工明确,将“六步”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其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效果显著。这种学习方式深值其他教师效仿。

1、觉悟程度不到位。对于这次听课,个别教师思想落后,认识不到位,错误地认为学校开展这项活动是给教师添忙加乱,是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其实,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是长期的,其真正目的是促课堂有效、促质量提高、促学生进步、促教师成长。

2、备课深度不够。有部分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照搬往年的旧教案,思想仍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不去学新的知识,不去创新,就不会有进步。学生要一杯水,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长流水。

3、课堂教学激情不高。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融合在一起相互学习的大舞台。教师要充满激情,要能灵活驾驭课堂,使沉睡中的学生清醒过来;使迷茫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洗礼。

4、教学效度不明显。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都展示了最出色、最优秀的一面,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课堂效度不高,目标达成率低。课下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长此下去,学生负积累就会越积越多。

5、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率不高。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尽快适应新时期对我们的新要求,不要做电脑盲。

1、全体教师要“学”字当头。千困难、万困难,唯有学习才能解决困难。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本学科知识,学习外学科知识,学习自然知识,学习社会知识,是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为我囊中之物,为我所用。

2、全体教师要“干”字当头。说千到万,“干”是根本。教学要的是真功夫,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参杂施假。要干就要俯下身子干,真正坐下来做学问,钻进去钻学问,坐之愈稳,获之最多,钻之愈深,获之最大。

3、全体教师要“实”字当头。常言说,纸包不住火,雪包不住太阳,空口袋难以自立。教学成绩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表面上平淡无奇,而内涵有多种多样的解读,不是自己说好就好,说坏就坏,不让别人知道别人就不知道,外界自由公论。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长期的,更是实在的。

有的教学规则的基础上,开拓性地灵活的进行施教,即有规则而不拘泥于规则。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更是创新的。

5、全体教师要“效”字当头。抓效率就是抓根本,抓根本就是要抓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和规律的寻找,要轻负担,高效率,以质取胜。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不能把每一节可都上成优质课,但要上成规范课,是每节课都有坐标点,都有坐标系,切切实实的把教学质量提高上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根本所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望我们袁庄初中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共创美好的明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357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