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成功的教案还应该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案而困扰,不妨参考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经验。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继续在市局“平衡发展,重视全体”,“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三.情况分析。
本人所教的九年级6、7、8三个班中,6班、7班的基础比较差,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弱,8班的基础整体很好,已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并能灵活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
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初二、初三的物理知识。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5节以上。
六、教学进度:略。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20--年--,我将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标准,以教材、指导丛书为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总复习。
二、复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师生互动;
2、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4、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复习任务;
5、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三、学生现状: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力学、热学、光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在初二时学习物理还没有入门,初二时每个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分层辅导不能落实,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熟悉初中物理的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新课改需要的各种技能,复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的具体情况如下:八班为普通班,有尖子生,也有学习困难极大的学困生,知识掌握的好坏的差距极大。六班为艺术班,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比较浮躁,有的学生已经挤进年级三十名,有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物理知识都不知道。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深入细致的总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从2月16日至4月13日,约7周28课时。
2、第二轮复习从4月15日至5月11日,约4周16课时。
3、第三轮复习从5月14日至6月15日,约5周20课时。
五、复习内容、要求:
从2月16日至6月15日这总共四个多月,16周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注重效率,以期取得的复习效果。
我拟将整个复习按“双基过关”、“能力提升”、“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将平时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分专题进行有序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双基过关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查漏补缺,力争“双基一分也不丢”。能力提升重视知识的把握与整合,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应试水平。综合创新关注新题,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公式、定律等。原则上每个章节配两份练习题,习题全部由备课组教师商定:一份以基本概念为主,紧扣课本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习题量以45分钟为限,可作为随堂复习笔记,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另一份,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习题量以45钟为标准,可作为本章检测试题,命题主要由组内教师轮流完成,题目主要从备课组的几本资料和习题库中选取,提前两天交文印室印刷,重点章节适当再加一份检测试题。
第一轮复习按照电学、热学、光学、力学四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
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至第三周:电学部分。
知识点有:电荷量、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能和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发电机、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共计21个;分项细目有51个,其中14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8个:1、会用电流表测电流;2、会用电压表测电压;3、会读电能表示数;4、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5、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6、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7、会读电阻箱示数;8、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和电流方向。
主要措施:以电学综合题的训练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电和磁(1课时)。
2、电流和电路(2课时)。
3、电流的定律(6课时)。
4、生活用电(1课时)。
5、综合测试(2课时)。
2、第四周:热学部分。
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动理论、内能、热量、比热容、热机、能的转化和守恒,共计10个;分项细目有33个,其中2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2个: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主要措施:以探究题、实验题、图像题为训练形式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
1、热现象(1.5课时)。
2、内能和热量(1.5课时)。
3、综合测试(1课时)。
3、第五周:光学部分。
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及应用,共计6个;分项细目有11个,其中1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1个: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
主要措施:参照近5年中考试题,以作图题、联系实际题来训练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0.5课时)。
2、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1课时)。
3、光的折射(0.5课时)。
4、透镜及成像(1课时)。
5、综合测试(1课时)。
4、第六周至第八周:力学部分。
知识点有:质量、密度、力的概念、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惯性及惯性定律、摩擦、压力、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浮力、阿基米德、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声音的发生及传播、乐音及噪声,共计27个;分项细目有77个,其中28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9个: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称质量;4、会用量筒(量杯)测体积;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6、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7、会查密度表;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9、会画力臂。
主要措施:采取分块复习的方法,以典型例题的讲解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1、测量(1课时)。
2、质量和密度(1课时)。
3、力(3课时)。
4、运动和力(1课时)。
5、简单机械、功和能(3课时)。
6、声现象(1课时)。
7、综合测试(2课时)。
(二)第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以专题为引导的能力提升。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同时备课组每位老师出一份综合测试题,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题型专题,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比例、方程等计算专题”等;第二类是难点专题,如:“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综合能力训练”等;第三类是热点问题专题:如“开放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综合类型题”、“应用题”、“科学方法题”等。本轮复习重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以县内模拟考试和城区中考练兵题为主进行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上做法,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练习试题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四)做好四月下旬的毕业考试的辅导准备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容面对中考。
当然,根据两个班级的各自的特点,在总复习中,复习计划还将有随时的微调,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使学生通过总复习,每个人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四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教 具: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讲解、举例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教师解释原因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教师讲解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教案。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结论:。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件:不受力;。
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六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七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阶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富发展。
2.正确认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3.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什么?
导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新授:
第一目高举伟大旗帜。
(一)____。
总结:____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突出贡献是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因此,党把____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_。
以_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____。____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邓小平理论。
1.感悟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歌词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2.探讨: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1)理论系统回答了在我们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____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
(三)“中国特色”
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规律的发展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目“三个代表”在身边。
1.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flash。
2.交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含义: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努力体现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基本要求:逐一举例分析。
(1)先进生产力。
(2)先进文化。
(3)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地位。
提示关键词:“强大思想武器”“根本指针”“写入了宪法”
5.读名言,悟道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归纳总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八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与圆相离;。
(2)当时,圆与圆外切;。
(3)当时,圆与圆相交;。
(4)当时,圆与圆内切;。
(5)当时,圆与圆内含;。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回顾知识点时,可互相交流.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发现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九
18.2.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a.j/s·h/sc.v·ad.w·s。
【答案】d。
【解析】。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v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2.5v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2.5v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a.24ω0.67wb.20ω0.8w。
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60wb、36v25wc、220v40wd、110v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探究方法。
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
(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
(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
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
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欧姆定律。
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达为:i=u/r。
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一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二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三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
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四
1.关于电池的电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干电池只有接入电路中它两端的电压才是1.5vb.电池不使用时没有电压。
c.不论电池是否接入电路,电池两端都有电压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估计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为1.2-1.5v,如果用双量程的学生用电压表去测量,为使测量结果较准确,所选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应该是()。
a.一定要选0-3v的量程b.一定要选0-15v的量程。
c.要选1.2-1.5v的量程d.哪个量程都一样。
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测l1两端电压b.电压表测l2两端电压。
c.电压表测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d.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5.学生喜爱的便携式单放机通常需要的电压为6v,它需要____节干电池____联使用,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____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____v.
6.220v=________kv;0.39v=________mv;250uv=________mv.
7.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是()。
a.灯l1两端的电压b.灯l2两端的电压。
c.灯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d.电源两端的电压。
8.如图所示是两只电压表的刻度盘,已知电。
压表v1的示数为4.5v,v2的示数为2.3v,请。
在图中标出两电压表指针的位置。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五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1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六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片杨能力.
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高低的认识,要从具体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认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认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能做到.如果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实验加以说明:
如图2,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动.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动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挂图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4.5v=______mv.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七
实验目的:
1.知道太阳能的利用之一是光电转化,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废液等污染物,是一种绿色能源。
3.知道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实验步骤:
1.用美工刀削出三块边长约1cm的小正方体橡皮,把两个三角板平行放置,中间夹入橡皮,在橡皮上涂少量502胶水。
2.把两三角板的斜边固定在两把长塑料尺上,做成一个电风扇支架。
3.把三块太阳能电池串联,用铬铁焊好,如图。
4.把两根线焊接到玩具电动机的两接线柱,再按照下面电路图连接实物。
5.把小扇叶安装到电动机的转动轴上,可以涂点502胶固定扇叶。把小电动机固定到风扇支架上。
6.闭合开关,观察电风扇是否转动;把此装置移到太阳下,观察当太阳直射时、斜射时电风扇的转动情况。
操作提示:
1.实验中使用到502胶水,注意不要把胶水弄到手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防止受到伤害。
2.在使用美工刀时,注意安全,不要划到手;不要被电铬铁烫伤。
3.太阳能电池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电池板串联,要选择输出电流相同的;电池板并联时,要选择输出电压相同的电池板。无论串联还是并联,其输出功率等于各块电池板输出功率之和。
4.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或并联时,要注意其正负极;使用中不要弯折,不能使电池板短路。
5.此电风扇只有在太阳照射下才能有较快的转速,光照强度改变时,电风扇的转速也会改变。
6.小电风扇如果放在有风的地方,还可以把电动机当作发电机,把太阳能电池板换成发光二极管,二极管会发光。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八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九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十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十一
浮力的概念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反思: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
反思: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当学生猜与深度关系时,可用学生分组实验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学生说完自己看法时,没有及时的形成或结果型激励评价等等。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十二
1.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c)。
a.太阳内部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b.太阳内部大规模的核裂变过程。
c.太阳内部大规模的核聚变过程。
d.太阳内部可燃性物质的燃烧过程。
2.关于太阳能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太阳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b.太阳能是地球所有能量的来源。
c.太阳所有释放的所有能量都被地球吸收。
d.太阳还能释放能量的时间约为50亿年。
3.关于太阳能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太阳能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它是一次能源。
b.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处处可利用。
c.太阳能安全、清洁,利用太阳能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d.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十三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十四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3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