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范文(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7:16:04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范文(22篇)
时间:2023-11-17 07:16:04     小编:琴心月

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在总结中,可以采用排比句和比较句等修辞手法,增加表达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一

2022年7月12日,我参加了尼勒克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课堂展示活动。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反思了自己。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仅做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目标的制定者,探究问题的整合者,重疑点的点拨者,学法的指导者和促进学习精彩的生成者。

1、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哪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老师执教的习作课《难忘的泼水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由玩游戏入手,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课堂气氛自然、活泼还井然有序,让学生说过程、说感受,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得到了情感体验,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存有遗憾的艺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实践——也唯有此,才能使遗憾不再是遗憾,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永葆青春。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二

在这一次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中,我收获了很多。和20xx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方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恰恰是我们需要研读,需要重视的地方。

在本次课标的修订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同时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双减”这一背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尤其是在课程内容部分,我感触最深。在2022版课标中,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强调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些年中高考的改革,以及从上到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它们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更有效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

通过这次研读课标,我发现小学语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怎么读字词句,他还是文化传承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爱国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漫,追着韩星,聊着美剧的时候,当家长们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学西洋乐、跳拉丁舞、说英语的时候,当爱好二胡、武术、戏曲被人认为是土老冒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对中国文化都没有了认同,民族尊严,爱国热情又从何而来呢?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像很多孩子都知道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却不知道在中国牡丹花、莲花、丁香、桂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可是六上的《丁香结》这篇文章,带着孩子通过文字领略了丁香这种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独属于我们的美好感受,以后他在读到《雨巷》的时候,欣赏国画、服饰等等的时候,就能立刻悟出这其中的独特韵味。其他还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老师应当好好用课标来解读文本,借文本来引导学生。

语文课要既有语文味儿,又有中国情在其中啊!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三

我们教育界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局领导一行xx多人去烟台参加了为期x天的第x届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短短的x天时间里,除了开幕式闭幕式、领导讲话的惯例外,我们听了xx节主题阅读示范课。观看了一场xx小学的第一届主题诗会。

1、进一步认识了主题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生阅读时间有限、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内容鱼龙混杂、教师指导缺乏有效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课外阅读一直缺少抓手和着力点。主题阅读应运而生。所谓“主题阅读”,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在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理会研习和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文本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的阅读实践活动。它主x在实际阅读实践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阅读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整合。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思想主题,也可以是知识主题或文化主题。聆听了刘宪华校长和专家们关于“主题阅读”的报告及专家点评,我被她“塑造心灵的阅读”的全新思想所折服,被她“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所吸引,为她“以藤串瓜,整体施教”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而惊叹——这是一个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语文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这是一场语文教学的新革命!

2、主题阅读的特点是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去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3、主题阅读以读为主,从读中领悟文章中的精髓。从不同形式,不同声调,不同理解去领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陆恕老师所说的“一读解千愁”。

4、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在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训练要扎实有效;采用合适的、不同形式的读,使语文课堂书生琅琅;课中课后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主题阅读”提倡“三少三多”,即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少做题,多读书。这样的教学思想让《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了充分的落实,从而保障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有效完成,让我看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曙光。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我们听不到老师繁琐的讲解,琐碎的提问,听到最多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最多的是学生专注的自学。有主题的阅读与随意读,不求甚解的读。的.确,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和“单元主题教学法”在潜移默化中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进行着心灵与思想的塑造。我想,这也正是“主题阅读”能够成为“深度阅读”和“心灵阅读”的根本所在。我坚信,这样的课程能够扎实、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观摩了十几节“主题阅读”展示课,课堂上师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何谓“口诵心为”。在与“主题阅读”近距离接触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主题阅读“情感诵读”的魅力。

5、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总之,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的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带领我的团队更加努力,认真做到语文教学体现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加强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及方法、策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于永正老师说: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得阅读者得天下,成阅读者成一生——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得到阅读之“乐”就得到了语文的魂。这正是xx校长倡导的“主题阅读”的宗旨。今天,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道路上,心若在,梦就在,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天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所爱的学生。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诗人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到,“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心头的重担无法释怀,我相信,我们河曲教育战线有这样一班热衷于主题阅读的领导集体,有这样一批痴心追求主题阅读的教师,我们一定会将“主题阅读”进行到底,“主题阅读”也将会在我们河曲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破茧成蝶、凤凰涅槃最终必将结出累累硕果。造福河曲人民。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四

今天,我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感受颇深。就其中的几点,谈谈我浅薄的认识。

《语文课标》中告诉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对学生就放不开手脚,心里总想着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比如,我在教学生仿句时,总觉得他们写的不够完美,不太尽人意,总想把自己认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展示给他们,唯恐他们特别是中下等生答不出来。其实我这么做事没啥太大的必要,学生有时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很有创新能力的。如学生在仿句中这样写到“当一个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忘记了2希望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忘记了学习知识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责怪别人的时候,他忘记了宽容他人是一种习惯”等等,而且有些中下等生写的也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说,这个时候,老师就不要给学生记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而是顺势积极鼓励学生,给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我们会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而讨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时我也会注重这一点。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对本文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不但没听懂,而且也不会运用。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是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再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进行赏析,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悟,在书上做好批注,各抒己见,教师对他们的见解以鼓励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小练笔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新课标》中也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应该贯穿始终。这样就有必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五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泰安市小学语文(人教版)远程教育研修,感觉收获颇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现将研修体会总结如下:

观摩阅读教学课后,我觉得名师都很好的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每位名师都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在本次研修中,专家们的阅读教学教学建议,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掌握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朗读、默读;掌握阅读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的空间。

1、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明确编者的编辑意图,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并有超越教材的可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调整,直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2、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教学的专家报告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人教版)远程教育研修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研修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六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利用学的知识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虽然学习很繁忙,但是能在这样充实的时间里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希望每一位同仁都有这样的同感。希望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得到领导、家长、学生的认可。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因本人才疏学浅,也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七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八

通过这几天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让我对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甚至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在要求着人类必须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对自己曾经的知识和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授课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次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似乎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脑。以下就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小学一年级,则侧重于识字和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其次,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识字。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祖国的`文字,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积极主动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探究,致力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而努力奋斗。

目前最迫切转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要由纯粹地完成教学目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教师逼着学生学;要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知识转变为探讨性的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变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的来说,就是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仅要转变教师授课的模式,更要转变学生学习的形式,让教与学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在考试中对人才选拔,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肯定不止学习成绩这一条,教师不能单凭学习成绩这一条而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我们的评价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当学生学成踏出社会之后,得到社会人的评价是,“这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挺好”,这样才能证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标准没有出问题。现在社会不仅仅要求语文人才具备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可的能力。

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下,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新的挑战,对于此,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九

20xx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为帮助工作室成员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5月6日,徐开伶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共同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讲座。

本次讲座吴教授对比了2011年版和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吴教授解读了新版课标构建语文素养课程目标和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中我们老师重点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语感和经验;意识和能力;内涵和情感。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这三组词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吴教授在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性评价、学段衔接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评一体化式的学习任务群评价,帮助老师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吴教授的解读使工作室的成员们拨开云雾见月明,听完讲座后,大家讨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陈均老师谈到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也为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依据,不断督促老师如活水般培育新一代。杜利娟老师谈到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关注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前备课要扎实,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要紧紧围绕语文素养展开。

我们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引中以理论学习促进课堂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不断探索。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

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xx教授围绕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xx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一

在假期里,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下我就围绕自己学习略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深切体会了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们凡上课又特别是有人来听的教研课,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师找不准合作探究的问题,把一些不该探究、不用探究、也无法探究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番,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二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三

我有幸线上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全新解读,对于如何将“教育践行在有效学习路上”我有了更新的体会。

十年一改的新课标,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不仅仅要求我要仔细研读,更要求每一个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20xx年版课标中我们详细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新增加了课程内容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也是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最后的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新课标对课程育人的导向进行了强化,接下来我将就这一点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新课标的修订在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新课标将关注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在课程理念部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参透需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不断践行,结合“双减”政策,让新的教育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四

劳动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而且,劳动教育也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关,密不可分。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就是“德育”;让孩子们思考劳动的原理与奥秘,改进与提升劳动效率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劳动教育可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能的作用时,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关于劳动的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是美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那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而这,才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各国劳动课都重教烹饪。

“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之一。英国是较早将劳动课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国对下层民众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政课程就被纳入初等教育系统,但初衷只是“为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女孩提供烹饪技能培训,以便为她们将来从事家政工作或成为家庭主妇做准备”。

1870年英国教育法出台,烹饪、缝纫、木工和金属加工等实践活动被纳入学校课程,此后,包括烹饪、缝纫、洗衣服在内的家政课成为女孩必须修习的课程。1892年,烹饪课程在《公立小学管理条例》中正式确立,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开始实施,将之前作为独立课程的木工、金属加工、家政、纺织等统一归入“设计与技术”科目。在这一阶段,由于对是否开展实用教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课程偏向于设计与工艺,实用性减弱。

为了解决肥胖问题,英国发起了“烹饪执照”项目,使烹饪教学实践再度受到重视。“烹饪执照”项目围绕基本的烹饪技巧、饮食与营养、食品安全与卫生、消费意识四项关键能力展开,旨在让青少年在烹饪营养餐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该项目从209月开始,内容是向11岁至14岁的学生提供至少16小时的烹饪体验,3小时关于饮食与营养的学习,以及5小时的在线差异化互动教学。尽管这一项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术教学,但事实上“烹饪执照”项目已成为中学实用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政策变化导致资金短缺、合格教师缺乏等问题,这一项目只维持了3年。

英国开始实施的《国家课程纲要》将烹饪实操与营养、设计等理论结合起来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中要求:“作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烹饪并掌握营养和健康饮食的原则。激发学生对烹饪的热爱将为学生打开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之门。烹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使学生在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经济的方式养活自己和他人。”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以国家课程文件的形式明确烹饪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次年9月“烹饪与营养”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11岁至14岁的学生每周有1小时的烹饪课程旨在提高烹饪教育和学校食品质量并促进学生在14岁时至少能够独立完成20种菜肴的烹饪同时鼓励孩子在家里参与或独立做饭。此外烹饪技能还与升学挂钩考试不及格的需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

德国也是欧洲劳动教育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期,著名教育改革家凯兴斯泰纳正式提出“劳作学校”的概念,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道德的适应力和工作本领”,他强调“应把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引入学校,这也标志着该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式诞生。随后,教育部门明确提出,7至级必须开设劳动课程。课时安排通常为每周2至3节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每周还可以再增加选修课,劳动课程包括家政、技术、经济、职业规划四个领域。小学阶段的劳动课一般被称为“常识课”,除了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外,还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常识与生活技能,比如编织、木工、手工制造陶器等。

为了使学生获得劳动经验和职业体验,德国中小学还与一些工厂、商店、餐厅等建立联系,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进行考察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跟随专业人士完成一段时间的实习,以便了解不同职业、工种的具体内容、生产流程,掌握操纵设备的基本技能等。除了面向未来职业选择的企业实践活动,家政劳动也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参观面包店时,要跟随专业师傅学习选择面粉、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体验劳动,进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学后,还会学习生活和家庭相关的课程,生活是207课时,家庭是115课时,统称为“家政课”。日本《学校教育法》设定了8个目标,基本每条都与家政课程有关系。例如“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养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习惯,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等。家政类课程会讲解如何切菜、烹饪,如何购买食材,进行垃圾分类、缝补修改衣服、整理家务、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学还有专门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兽医的指导下,学生和教职员进行动物的喂食、换水等饲养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萌生出责任感、爱护生命等健康价值观。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五

线上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全新解读,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内容,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都得到了一种彰显,在这里可能老师们也一直在关注这个,实际上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强调语文课程它的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这样的一种体现。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在这个课程标准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两个体现是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那么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到底是和我们原来的课程目标有什么大的差别或者是差异。结构化的这个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标准里做了很多的探索。那么这样的一些探索,我们到底怎么来理解和认识?以及我们在未来如何落实?这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变化。

课程标准当中可以看到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我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强调了实践主线。那么实践的主线,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整合,强调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也就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表现。

主题统整和强调情境这方面,我们强调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那么我刚才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真正的落实。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课标修订的过程当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六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七

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20xx版课标的异同之处;第三遍,听取了xx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2、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3、小学三个学段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20xx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20xx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逐步推进的。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xx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1、如今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2、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xx教授认为,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期。xx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到了初二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4、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结合xx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就不予重视。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xx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让学生有兴趣,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3、注重自由阅读。xx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那就不能强来,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同时,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八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对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让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

[1][2]。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十九

一、新课程标准的双重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拥有了流利漂亮的英语,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会让自己光彩照人。但英语的人文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的很少。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标志性建筑物、食品、交际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人文素质,这符合新目标的要求!

但是西方文化怎样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呢?我们的教材中有编写一些西方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感受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氛围,很难理解某种文化的意义及对研究这种文化的兴趣,所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妨尝试着用单独的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制作、收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道具,来演示一种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要学会联想,要会举一反三,如学习了单词cow,在学习单词now,学生要有能力自己拼读出来,以及还有那些单词含有ow,让学生一一联想出来。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对可以快速记忆,有可以快速忘记的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的教材编写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内容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因此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思考,学会总结积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三、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课堂应该是活波生动的,学习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会加倍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玩游戏、tpr、唱歌、模仿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方面做的不够。

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新课程学完的一节课中,很难讲知识得以运用。

2.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复习巩固学生的音形义、句子的问与答为主,少有让学生去脱口而出。新课标告诉我们,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做事情,将语言运用于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语言的用途,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行的学习。

四、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

1.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价值、性质、理念,思考如何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好榜样。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二十

今天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大咖xx师范大学xx教授的线上讲座,她是真正懂语文、懂孩子,还能站在未来看教育的人。

她先就20xx年版和20xx年版课标目录进行了一番对比,从大方向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深度剖浙了此次新课标的五个主要变化,分别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

听完xx教授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实际上是在解读语文学科的改革定位是什么,只有重新认识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作为一线的我们才能理解该怎么带孩子,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堂和资源引导。通过语文学习,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我们要关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习任务群是多重对应、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不同,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国家现在倡导的是真正情境化的语文学习,通过“单篇阅读、阅读单元、学习单元”线性学习,围绕一组课程内容,提炼一个学习主题,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让学习主题成为一个统整的、典型的`学习活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优化了知识结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打通课程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的联合,发展学生的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学语言和用语言,让学生丰富语言运用经验,逐渐探寻自己的语言风格,实现语言运用的提升。

我们应该更好地解读语文新课标,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时做到终身学习,聚焦问题,研训一体,努力开发和利用有特色、系统化的课程资源,用更大的格局来定位自己的科目,定位自己的教学,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好方向。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二十一

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21世纪的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21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只有加强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开发者。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是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当然,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青少年知道: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

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这个渠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树立了法制观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规则的意识。

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行标准是教育部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这个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从8月底到10月初,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教师问卷200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80%强)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内容是否吸引人”,“对生活是否有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感兴趣,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学生明确表示更关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对离学生较远的法律规定兴趣较弱。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内化为心理和思想品质。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国家、社会命运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每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件依据。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标准研制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实质。我们主要的文件根据有: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在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基础上,根据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分析,制定了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尤其注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标准的理念和内容之中。可以说,标准通篇都充分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对国外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建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总结各国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开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其经验教训,建构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内容却往往包括在《社会》(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伦理等课程之中。为了便于阐述,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梳理:(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主要发达国家;(三)前苏联和新加坡。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经过讨论,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2)摈除暴力;(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总之,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

为了培养世界公民,教科文组织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可见,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个人权利的公民的团体,它还组成了一种共享的命运,一种首先在学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学会共存和相互尊重,从而为和平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题,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题。这些教育主题和上述教育思想实质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内涵所在。

进而言之,以上关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一脉相承的。即,人类应该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基于此,在此次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21)》明确指出:应该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第78―87页)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在培养世界公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认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它能够增进个人之间及种族、社会、文化、宗教群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能够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对于公民教育的这一最新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捕捉并充实、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之中。

(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美国。

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德育的忽视,相反,美国的德育不但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这一点在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施政纲要和多次演讲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品德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份量增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但上述课程却在实质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它们在塑造美国国民的“美利坚精神”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2.英国。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个是由威尔逊(johnwilson)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试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根据自己的强调道德思维的课程理念设计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个机构是由麦克菲尔(petermcphail)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计划。经过努力,“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与专门的德育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关系,也构成了当代英国德育的新景观。

3.法国。

法国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课。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会、结社权、表达权和劳动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课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为:学习古今伟人业绩并体现出有关人的优秀品德;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意识到人的潜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间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纵览包括希腊、基督和法国文化、犹太先知和东方智慧在内的人类价值,体会人生的深刻意义。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日本学校除了开设道德课之外,还有社会科,其中初中阶段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义与现代生活、国民生活的提高与经济、日本政治与国际社会);高中阶段讲授现代社会、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此外还设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概括起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能够承担责任、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现代化素养。就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点来说,主要包括:(1)注重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2)课程编制注重科学性,注意从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安排课程;(3)注意德育课程的特点,强调对于情感、态度、技能环节的影响,强调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水平的提高;(4)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当然,各国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平民化,英国的宗教色彩,法国对于人权教育的侧重,日本对于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等。可以说,德育或公民课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1)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和霸权主义色彩;(2)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无法克服这一缺陷,其教训值得我们记取;(3)课程指导思想上的价值相对主义使得德育或公民学教育沦于一种混乱、无序、本末倒置的状态,它们的功效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种种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必须加以警惕并进行自觉防范的。

(三)前苏联和新加坡相关课程的情况。

1.前苏联。

前苏联一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学校成为列宁所说的“培养人格的工具”,前苏联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都贯穿了这一主旨。

1984年苏联发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党力求做到使我们培养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练的知识持有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一个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他不仅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品行修养。”《方针》第10条规定:“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苏联学校最重要的、坚定不移的任务。”而1988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为苏联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谓“民主化”,主要是指:(1)学校要从部门的、本位主义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面向社会的和个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学校模式,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无视个性、单调一致的状态,使之展现无限的多样性;(3)解放教育关系,从根本上摆脱服从、对立的体制,转入合作的关系;(4)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学校要面向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尊严,信任儿童;为挖掘和发展儿童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确立,创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条件;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儿童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信“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三,倡导教育内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学科的精神内容和人性的实质。第四,突出课程教材的“弹性化”。苏联国家教委认识到,“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和教养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在“客观上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须要打破“单一思想”、“单一模式”。

总之,围绕着前苏联教育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主义思想性,高度的科学水平,尊重社会主义法制,作好劳动的准备”,前苏联德育在道德知识的灌输、共产主义态度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前苏联德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这种德育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学生在接受起来有较大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态,这势必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发挥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与改革,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放松、阵地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改向,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构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对学生既进行社会教育,又进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开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学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则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这成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外,《儒家伦理》课程也值得注意:这一课程分别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内圣外王,以及仁、智、勇、义、礼、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现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又有所深化。

总之,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德育方针,它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其它民族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视野开阔、立足国情、求同存异、强调特色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政府的重视,强调德育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审慎的态度,以上种种都使得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成绩斐然。当然,新加坡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也有其不足,比如对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对公民的参与意识重视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加坡的民主化进程。但毫无疑问,新加坡的德育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篇二十二

今天聆听了xx师范大学x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解读,有些许收获。xxx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第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进行解读。为我们解析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理念。尤其侧重强调了核心素养,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最明显的变革是增加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相应的教学提示,给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进行了解析。语文任务群的特点更加注重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他们的关系是整体推进侧重发展相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整合型的。

第三,从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解析。xx教授先从学业质量的研制思路向我们阐明了20xx版新课标的诞生。接着从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其目的'就是为了关注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

第四,从增强指导性方面进行了解析。主要从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两大板块给我们解释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更重视。尤其是注重学习任务全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

第五,从加强学段衔接这方面进行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虽然独立但内部之间有相互牵连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

听完xx教授的这堂讲座,让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又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为我指明了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470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