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专业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9:03:13
最新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专业13篇)
时间:2023-11-17 09:03:13     小编:纸韵

感悟是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领悟,它能够使我们更加独立思考,提高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多读书多思考是培养感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些关于感悟的书籍和文章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一

陆书记本名陆秀兴,2014年主动放弃企业高薪工作投身农村建设,现任古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我在农村土生土长,又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乡村发展做贡献。”陆秀兴说。

上任伊始,陆秀兴走村入户,摸清“家底”,决心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做起。她带领村里的党员和干部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改造旧厂房地块,引入第三方建设产业园。

2018年底,古灶村探索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度,村里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2019年,化解科创园厂房土地纠纷,村民小组集体收入和村民分红大幅提升;2020年,通过司法拍卖程序,回购约5万平方米的物业并顺利出租,年租金收入近千万元……近年来,在陆秀兴的带领下,古灶村陆续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闲置土地资源被激活,古灶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大增,2019年首次突破1亿元。去年,古灶村人均分红超过1.2万元。

有着近20年党龄的陆秀兴深知,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必须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只要广大党员带头,再难的事也不难。”

通过探索推行党员亮相、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楼长制等办法,古灶村推动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成功蝶变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年,陆秀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好人等。

当选党的___大代表后,陆秀兴自我要求更高。加快土地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平日里,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还要处理大量家长里短的琐事。

有人问陆秀兴:“图个啥?”她微微一笑,“服务村民,助推乡村振兴,我很有成就感!”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二

在揭阳,也有这样一片水稻田,因与袁隆平院士结缘,凭借院士工作站的技术力量,成为创造“水稻神话”的“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时间回到2018年1月5日,市科协牵头揭阳市灿邦农业有限公司(简称“灿邦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签订共建“揭阳市乡村振兴灿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采取“政府推动,院士参与,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建站,开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同时,袁隆平团队计划在揭阳开辟超级稻试验田,筛选水稻品种,并对当地的产量、土壤、气候、抗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估。

2018年10月26日,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协调推进乡村振兴院士工作站顺利落户揭阳。

2019年1月26日,广东山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赵伟携旗下子公司——广东灿邦农业有限公司领导班子一行,应邀到海南省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双方就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等进行了交流和会谈。在本次会谈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阳是个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温控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希望工作站和揭阳的农民、技术员合作,努力攻关,共同努力实现超级稻在揭阳亩产超过1000公斤,晚稻实现800公斤,两季一亩地能够产1800公斤!”

2019年3月2日,灿邦公司以位于揭东区新亨镇大坪埔乡后的农场为实践基地,与当地农民签订关于灿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阳实施超级稻“湘两优900”的种植合作协议并交付种子,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在揭阳开发实施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工作的落地。

2019年5月,广东省科协授予灿邦公司“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牌子。

2019年7月25日,在揭阳“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基地里,金色稻浪一望无际,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级杂交稻“湘两优900”,品种优质,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下长势良好,农户喜获丰收。尽管当时由于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计划晚了近一个星期,但产量却没有受影响,湿谷亩产平均达1000公斤。

2020年,市科协推荐灿邦公司向省科协申报建立了“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继续与袁院士团队合作,为社会做贡献。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三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

“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四

医者,怀悬壶济世之仁心,行救死扶伤之仁术。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症患儿生命“临界之地”。在钱素云30多年从医生涯中,长达26年守护在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为一个个年幼生命托举希望。

钱素云是党的___大代表,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内科教研室名誉主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领头人。

钱素云一直忘不了这一幕。一名叫小颖的12岁女孩因严重肺结核、真菌感染,同时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当地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不见效,病情持续恶化,最后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当时,身高一米六五的女孩体重只有35公斤,最严重的时候全身上下插着8根管子。

作为小颖主治医生的钱素云,每天和同事仔细研究小颖的病情变化和影像学特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阅读文献,调整呼吸机等仪器的参数……经过整整98天的精心治疗,小颖奇迹般康复了。

1年多后,小颖的母亲来到医院,给钱素云带来了孩子最新的照片,一个如花似玉、笑盈盈的姑娘映入眼帘。钱素云说:“看着孩子们带着最纯真的笑脸走出重症病房,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3年成立的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承担着重症感染、中毒、创伤、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危急重症儿童救治任务。在钱素云看来,重症监护病房是其他临床科室的坚强后盾,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能是对这支团队的基本要求。

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珺说,儿童重症监护专业风险高、强度大,孩子的病情瞬息万变,一个决策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钱素云始终强调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水平。

近年来,为培养后继儿科人才队伍,钱素云还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本科阶段儿内科的开篇讲者。她从“小儿科”实为“大学科”讲起,让学生们感受儿科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鼓励大家投身儿科事业。

从课堂到病房,从模拟到实战,钱素云的每堂课都是用心设计、精心准备;带教时,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有时寥寥数句、几个问题,就让学生脸红、冒汗,感到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产生强烈的紧迫感。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是钱素云的第一个研究生,她对导师的执着、严格、果敢深有体会。

“钱教授带教查房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总是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关注每个细微的环节,不能浮于表面。工作中,她总能让你有一种成就感,从而理解重症医学科对于生命的意义。她的每一个果敢的决策背后,都是出自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这是让我触动最深的。”

“党的___大代表这个身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着30年党龄的钱素云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我将一如既往专注儿科临床中最迫切的问题,永葆初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五

“滴滴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icu病房里,心电监护设备不停传出紧张的声音,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正紧张忙碌着。14年来,她精心护理危重病人,用自己的专长和爱心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icu护士是在生死边缘守护生命。”徐芙蓉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句话:责无旁贷!”

2020年2月11日,在新冠疫情的紧急关头,徐芙蓉主动请战驰援湖北黄冈,“我有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历,我先上!”

抵达黄冈后,徐芙蓉临危受命,担任湖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短短3天,她和同事们建起一个“战地icu”,接收了首批15名病情最危重的患者。

“我有经验,我来!”面对吸痰、气管插管等与病毒“贴身作战”的危险操作,徐芙蓉总是积极承担。

42天里,徐芙蓉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49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事故的目标。

离开那天,看着夹道送别的黄冈人民,徐芙蓉热泪盈眶,“我们再辛苦也值得。”她说。

2020年5月11日,从黄冈归来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徐芙蓉再次主动请缨,还是那句话:“我有经验,应该去。”她作为中国(湖南)抗疫专家组成员、护理专家,远赴非洲抗疫。

在非洲,徐芙蓉和队友们先后走访了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的70多家机构和单位,与专家组成员一起下基层、访社区、进医院,指导他们改善分诊流程、优化诊疗方案,深入隔离病房与当地医务人员讨论病例。

回国之前,徐芙蓉和专家组成员向两个国家各提交了长达一万二千字的《新冠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这是我们留给当地群众的礼物。”徐芙蓉说。

“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请战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世卫组织代表加沙西拉博士向徐芙蓉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从容回答:“在中国,国家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冲在最前面,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这应该是已经融入血脉的一种自觉。”

“这次你摘下呼吸机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希望明天表现得更棒!”这是徐芙蓉为在icu治疗的患者记的日记里的一段文字,她记录了患者汤先生与死神搏斗的95个日日夜夜。

2021年2月,34岁的汤先生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住进徐芙蓉所在的科室。陌生的环境、严重的病情一度让他感到无助,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

在徐芙蓉的带动下,icu的护士们每天鼓励他,给他积极治疗的信心。出院那天,汤先生拿到这份特别的日记感动地说:“这本日记写到我心里了。”

如今,徐芙蓉和团队已经为19名患者记录下icu日记,这样的关怀让icu病房有了温度。“把病人放在心中,就会时时刻刻落实到行动中。医院的服务怎么样,病人最有话语权。”徐芙蓉说。

记者了解到,徐芙蓉和团队还在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把服务延伸到医院外,为一些有需求的老年人、慢性病和肿瘤病人提供服务,在长沙的患者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就会有网约护士上门服务。

得知自己当选党的___大代表后,徐芙蓉说:“党代表对我来说是无上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六

32年前,年轻的刘伯鸣走进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如今,已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依然奋战在厂房里的国产1.5万吨水压机前。

32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和团队专心打造大国重器。

在他师傅范友国眼里,“伯鸣是个急性子,肯钻研,天生就是个‘打铁人’”;他的徒弟张欣宇说,师傅“胆大心细”,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青年职工。

记者日前走进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的厂房采访,刘伯鸣正在指挥操作手通过水压机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这些锻件将被应用到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水压机每一次锻压的时间、强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就在这间厂房,刘伯鸣带领团队突破外国技术封锁,为中国核电锻件制造擦亮了招牌。

核电锻件是核电机组建设的关键部件。彼时,核电锻件制造是世界范围内绝对的高精尖科技,也是我国急缺的关键技术。

“造出来,我们不仅能突破封锁,更能降低成本,赢得广大的市场!”刘伯鸣和工友们立志要为撑起中国制造业脊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支撑国家重要核电项目的关键部分,核电锻件吨位大、质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当复杂,从冶炼、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无损检测、性能检验……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250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凯歌频传的日子。世界最大715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伴随着一项项成果产生,刘伯鸣团队也探索出了刘伯鸣不同步走步法、关键点控制法等核电锻件制造技术,保证锻件制造一次合格。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刘伯鸣说,培养接续奋斗的大国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现在,“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业务研讨,“传帮带”蔚然成风。

“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琢磨,就没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东西!”接受完采访,刘伯鸣又重新迈进重锤起落、铁臂穿梭的厂房。那里记录着他的创新与坚守,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火热年华。

刘伯鸣,是共产党员,是打铁的人,更是“铁打的”人。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七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今天,20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共有13名纪检监察干部获得表彰,其中3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0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纪委副书记许彩芸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三人之一。9月,吴起采油厂南庄畔女子采油区队成立,许彩芸立下“军令状”:如果一年管理不好区队工作,主动辞职。靠着不服输的劲头,许彩芸带领着150人的“娘子军”高质量、高标准地管理着300多口油井。有人称她为油区的“山丹丹”,在哪儿生根就在哪儿盛开;有人称她为“智能螺丝钉”,自我更新,永不生锈;有人称她身上有“铁人”的影子,是埋头苦干精神的传承者。面对诸多赞誉,她说,“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石油女工,只想着把工作干好。”

纪检监察干部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一部分。仔细梳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有的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脱贫攻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的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有的执着专注,锐意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家的岗位不同,但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一组数据展现了源自中国劳动者的力量与担当:以来,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751.8万件,技术革新项目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的项目64万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项目64.5万件。

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北斗全球系统组网成功,率先实现经济由负转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再次突破万米海试,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劳动的汗水、响彻着奋斗的足音。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是每位劳动者的前行方向。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八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隆重表彰。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全国劳模”第一次被写进历史。

“这次参加全国劳模会,是咱们工人阶级的光荣。过去咱受尽压迫、剥削,谁把咱工人阶级还当人;有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咱们工人才有了今天!”

195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我对大会的感想》的文章。文中的“大会”指的是当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从这一天起,“全国劳模”这个称号成了见证中国劳动者汗水与荣光的勋章。

1950年的中国,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取得了全国范围的伟大胜利,大规模的恢复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为了表彰英雄和劳动模范,鼓励全国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于9月25日同时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为了赶赴盛会,各地英模纷纷登上去北京的专列。9月22日,全国代表们成功会合,同乘“毛泽东号”专车,从丰台站抵达北京前门车站。列车进入车站时,喧天的军乐声与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这趟“毛泽东号”机车上,来自吉林的李永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列车的司机长,也是被奖励的首届全国劳模,《我对大会的感想》一文就出自他的笔下。

在李永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中国首批劳模的风采——解放战争期间,他冒着被轰炸和扫射的危险,以娴熟的驾驶技术同敌人周旋,有时一个月出车20趟,每次都出色完成军运任务;担任司机长之后,他推行包乘负责制、新行车制和循环运转制,研究出省油的新办法,使“毛泽东号”首创每月安全行车7500公里的全国最高纪录。在30年铁路工作中,他成功避免了三次恶性事故。

和李永一起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还有463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他们之中,有面对爆炸危险,挺身保护国家财产的大连建新工厂的普通女工赵桂兰;有率先在企业建立严格生产责任制,依靠工人和工会组织迅速恢复供电的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厂长刘英源;有勤学苦练,迎难而上成为我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的辽宁大连铁路机务段“三八”号机车女司机田桂英……这些代表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引领着全国人民奋勇前行。

15次大会31515个闪亮的名字。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生刘文清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826个全国先进集体和1213名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接受表彰。24岁的刘文清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但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在这一年,刘文清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带领科研团队专注做好“一件事”: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对环保领域的需求结合,特别是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光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集成创新研究。刘文清团队研发了20多种常规污染物、污染源,vocs,颗粒物,环境安全,水质污染在线监测技术设备,为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环境自动在线监测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知道自己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之际,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文清百感交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中国梦’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

从1950年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10667个先进集体,31515位先进个人。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咱工人是码头的脊梁,一定为中国人争口气”“当看到我们生产的火箭把一颗颗卫星发射升空,这种自豪感无可比拟”……几十年来,无数劳动者在岗位默默奉献:有“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人发明家”包起帆等。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九

“一个移动充电枪覆盖6个车位,如果安装5个,就能覆盖30个车位。”在创新工作室,党的___大代表、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同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围坐一起热烈讨论,身旁的一叠纸上画满了设计草图。

讨论间隙,张黎明向记者介绍他最新的创意——“移动共享充电桩”。

“开展电力志愿服务时,我发现基层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想到设置固定充电桩,再配上可移动的充电枪,尽可能满足更多老百姓绿色出行需求。”

“努力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多高层次智能化成果。”在创新工作室显眼位置,悬挂着张黎明写的这句话。这是他30多年如一日矢志创新、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

张黎明说,从他工作第一天起,师傅就反复叮嘱,“抢修工作,‘抢’的是时间,‘修’的是技术”。长期实践中,张黎明练就了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可以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和线路状况等,迅速准确判断出故障成因、确认故障点,为及时恢复送电争取宝贵时间。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

高压刀闸新型防护装置、可摘取式低压刀闸……今年8月举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张黎明携这些年的创新成果参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人智慧。“虽然我只是中专学历,但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一样能取得成绩。”张黎明说。

创新工作室摆放着张黎明带队研发的“拳头产品”——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尽管我国已经实现机器代替工人开展高空带电作业,可抢修工人还需要进行高空辅助。瞄准更智慧、更轻便的目标,前几年,张黎明反复试验修改,第四代机器人终于问世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到20个省份。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勉励更多年轻人创新。

目前,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已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带领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已发展成为由30个分队、400多名队员组成的常态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这几年,张黎明始终奔波在急难险重一线。2021年初,河北省新冠疫情出现反复,张黎明主动请缨,带领17名队员成立“抗疫保电突击队”,星夜奔赴河北;去年7月,他又前往河南支援抗汛。

“能够当选党的___大代表,我感到光荣而神圣。”张黎明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创新,要坚持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奋斗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坚定不移走好创新之路。

“我将继续扎根一线,为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充电。”张黎明说。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十

“最近晴天多,棚内温度高,每隔几小时必须浇一次水,保证幼苗生根所需的正常土壤湿度。”一大早,在海拔2200多米的高原温室内,党的___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弓着身子,用水壶给胡杨苗浇水。

胡杨是张锦梅目前攻关繁育的树种之一,也是这位和林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实现“让高原绿起来”的最新研究。扎根高原30多年来,张锦梅潜心培育适生树种,繁育推广播绿高原,践行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青海高原部分地区常年植被稀少,植树造林难度较大。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土树种,抗旱耐寒防沙的青海杨成了赋绿高原的首选,但因分布散落、牛羊啃食,处于濒危。

2008年,得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的杨树沟还有一片天然青海杨,张锦梅和同事立即动身前往。找到零星散布的青海杨后,张锦梅赶忙做标记、采种条、采花序,连夜将枝条带回西宁。

采集枝条是第一步,后续要经过3轮无性繁殖扦插,选出优势种苗,再进行区域栽种对比,待成熟开花,才能选出良种。“一切顺利至少要8年,开展花粉杂交的有性繁殖,至少还得再等5年。”张锦梅说。

经历十多年的繁育和比对,张锦梅终于选出“树干通直、生长量大”的青海杨良种,并探索出“大树采穗、单采单繁、无芽扦插、当年初选、次年复选”的选育方式,将杨树育种周期缩短3至5年。

随后,张锦梅带领团队先后建立了杨树良种繁育、城镇绿化大苗培育和花灌木培育3大规模育苗示范基地。育苗生产总规模达到57.3公顷,培育各类花卉苗木品种30余种,年生产各类花卉苗木50余万株、杨树种条100余万根。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一

11月24日上午,20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两千余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起出席表彰盛会,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授勋与接见。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与鼓励,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从1950年至年,中央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70沧桑巨变,劳动模范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引领时代奋发向上的中坚力量。在此次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强调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目标。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劳模精神。

新时代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此次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黄立始终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践行企业家的劳模精神。

在2020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黄立积极履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以身示范,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带动和感染着高德团队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指引奋战在抗疫一线。在抗疫初期,他紧急联动高德各部门成立应急工作小组,24h加班加点轮班生产,克服了封城物资短缺、人员物料调动难、感染人数激增等重重困难,保障红外人体测温防疫物资按时生产交付。他们说“选择不过节,是为了让更多人过好节!”他们选择以一己之力与公司共同奋战。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黄立将红外技术运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带领着高德人奋战在全国抗疫最前线,为公众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

追求极致,弘扬工匠精神。

“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作为民营企业家,黄立为实现“一流企业”,与研发团队追求红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匠心研发之路仍感染着每一个高德人。

从高德红外创立初期,他便开始将全部事业、积蓄及青春投入到国家红外成像“高、精、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不满足于某个环节的单方面创新,致力于打通整个红外产业链。从原材料的提纯,到红外探测器的成品,中间是上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以黄立为首的研发团队日复一日,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科技攻关,他带领团队攻克红外探测器核心芯片研发生产技术并达到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摆脱西方多年封锁,解决了红外芯片“卡脖子”问题,实现了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然,以黄立为首的高德红外企业匠心发展之路,远不止于已获得的成就。随着国内ai、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新兴民用领域的应用需求十分迫切。为了让红外科技惠及大众,黄立又带领公司科研团队研发团队攻克了晶圆级封装关键技术,实现了红外热成像的低功耗、小尺寸和低成本,为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创新领域的合作集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作为企业的党委书记,黄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发扬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以“科技立国、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带领企业战胜困难,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引领企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公司党委获得“湖北省双强百佳党组织”荣誉称号;个人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营企业家100位杰出贡献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湖北省优秀企业家(金牛奖)”等称号。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黄立会后感言:“这次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高德红外的荣誉,更是武汉市民营企业的荣誉,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崇尚劳动、崇尚奉献。我们伟大的国家就是靠广大劳动者,一点一滴辛勤建立。今年,武汉经历了一场大疫,同时体现出武汉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我们在伟大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在抗疫过程中,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实际上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比我们做的更好,但是这份荣誉给了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勤奋,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紧跟党中央,为这个国家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添砖加瓦,用劳动来回报国家,建设国家。”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是榜样,也是一面旗帜。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

作为先进生产力推动者的民营企业家也是新时代劳模组成部分之一,无数实业报国的民营企业家用自己实际行动演绎着新时代劳动者的本色,谱写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风采。董事长黄立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也代表着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未来,高德红外将以此次荣誉为新的起点,牢记“科技立国、产业报国”的使命,深耕红外技术,践行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二

在安徽巢湖,150年未遇历史高水位的危急已经远去,20余万名紧急转移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然而曾连续奋战96小时、救出2600多人的安徽庐江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陈陆,却牺牲在7月22日决堤的洪水之中,年仅36岁。

“他有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陈陆救出的当地村民、孕妇解启霞泪流满面。

“陈陆朝我们吼过两句话:出发去救人时候喊‘我打头’,他的领航艇遭遇漩涡时喊‘快掉头’。”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说,是陈陆的大吼,救了其他十几名救援人员的命。

选择消防、扎根消防基层15年,陈陆在救援一线1次病危、2次晕厥、8次负伤。但对陈陆来说,“火焰蓝”就是他心目中英雄的制服颜色,“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就是他选择成为的英雄模样。陈陆一片灼灼初心一直燃烧到了最后,只为每个生命无恙。

人物风采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三

“我从小就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要很细致,做出来的茶才又香又耐泡。”祝雪兰说。

以“红、浓、陈、醇”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的六堡茶因产地得名,“茶船古道”舟来楫往的盛况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坐落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坪村,有着种植六堡茶的天然优势。然而,曾经的山坪村并没有因茶而兴。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成为天然的掣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坪村一度成了自治区级贫困村。

2008年,祝雪兰当选为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立志要寻找一条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一件事,我想到的就是修路。”祝雪兰说,有了路,产业才能发展。经过多方协调,她争取到修路的项目资金,一条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此后十几年,修路、架电网,种茶、种八角,祝雪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开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

如何让通村水泥路变成“致富路”?祝雪兰与乡亲们商量决定,还是要做“茶文章”。

传承千年的六堡茶,有一套高标准的制作工艺。但山坪村各家各户的制作工艺却并不统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一套好的制茶工艺,往往是镇上一些家庭秘而不宣的致富“绝招”。

出生在“制茶世家”的祝雪兰从小就浸在茶香里。看着村里漫山遍野的茶树,她决定公开家里的制茶技艺。

“祖传的手艺怎么能传给外人?”想法初提出,便遭到家人反对,但祝雪兰有属于自己的坚持。

“产业要发展,单打独斗当然比不上抱团发展,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的把产业做好。”祝雪兰说。其实,理性考量之余,她还有着一份感性的热忱,“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永远记得入党时的初心。制茶是好路子,不把手艺传给大家,我们村怎么走出这六堡大山?”

自家炒茶的平房成了“教室”,祝雪兰办起了“茶园讲堂”。山坪村和邻近村镇的民众都慕名前来讨教,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了传统制茶工艺,村落里六堡茶的茶香愈发醇厚。

山坪村六堡茶制茶技艺从此逐步推广开来,村民种茶、制茶的积极性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也增强了。2016年,山坪村成功脱贫。成熟茶园从10年前的300亩扩大到如今的2600多亩。2021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8万元。

“这10年,山坪村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祝雪兰说,看着翠绿的茶山,她准备把茶文化、瑶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发展,开发“茶文旅”的新路子。

带领着山坪村不断孕育振兴动能,祝雪兰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22年,祝雪兰当选为党的___大代表。

“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压力,是对我十几年来践行初心的一份肯定。我要守着我的初心,继续做好‘茶文章’,带着山坪村继续前进。”祝雪兰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829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