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竖式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1:51:10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1-17 11:51:10     小编:字海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集束化管理和评价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编写教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借鉴学习吧。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

课件:43÷7=?

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二

课型:新授课。

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三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四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五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习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平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 师:对,一样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生: 读课题《平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平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六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63页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七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2)沟通关系。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1、复习p1例1、p2例2。

2、p4第1、2题。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该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二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19×()37()31。

2.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30÷6=35÷7=。

二、自主学习:

2.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小组内交流回报。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四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5的设计形式与例4相同。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后,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总课时:1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五

准备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篇十六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381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