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桥梁,它对于塑造公众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和罗列无关信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以下是专家对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一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 关爱人类》的第二节第一框,是基本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重点阐述和分析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于人口众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构成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许多直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明确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当代青少年肩负的重任。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学生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相互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以达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材料及数据,是学生获得多样化的的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导入新课
用动画首先敲响人口警钟。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
议一议:以上这些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意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将基本事实转
化为基本观点,以进入思维方法状态。
2、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口众多,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多媒体提供两段材料
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可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人口众多,影响劳动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数据资料。
提问: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典型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联系社会上的下岗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是因为体制转轨以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众多造成的。
第三、人口众多、增长过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让学生就身边的事实举例。这样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也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联合国预测老龄人口的情况,并帮助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可加深理解。
(三)小结
通过小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反馈检测
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通过反馈,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多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色。
棕色。
黑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色。
黑,卷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少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渡]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四
第九册教材中《可持续发展》分为三个框题。第一框题“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讲述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第二框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讲述了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环境的现状,使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三框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讲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由于各种报道,学生了解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也懂得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我国人口、环境的现状等也有所了解。但在认识方法上也有偏激、片面、非理性的问题。本单元力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情、国策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策,懂得制定这些国策的依据,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支持国家的各项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计划生育政策。
知识目标: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数据分析的方法,学习预测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重点是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思品课思想性、时代性、开放性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基于本框题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与评价、分析与归纳、自主与探究、总结与反思。
1、用视频导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宋丹丹回忆刚结婚时的幸福和现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
2、通过图片和数字让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数字使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
3、通过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掌握我国的人口状况的特点
4、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压力
5、宣传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在讲课时也可以解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含义
6、课堂小结、练习巩固知识。
板书主要是一个线索,便于导学,便于理清思路。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五
首先非常感谢组织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
(1) 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学习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 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政治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政治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政治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后一章中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突破】1.结合生活具体案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变繁为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学生的.身边的直接经验的来理解课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好的感知和接受课本的知识。
2.从具体的案例中引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并加以对比,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重难点;特别是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在教学的设计上大胆的将历史材料,政治背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以具体的历史人物经历为支撑点,构建国际人口迁移的完整过程;以具体的古代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
(三)学情分析与对策
1、知识方面: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但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能力方面: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但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方法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快乐但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我在使用传统的讨论法,对比法的同时又努力体现自己的亮点。
1、预先案——教学案——巩固案模式。
利用预习案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状况。
利用巩固案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相衔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2、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案例呈现中,我先后思考了三种表现形式,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竹简。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让学生们无形中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也适时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后面教学思路部分我会详细介绍我的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第一轮有生上课恰逢端午节放假后第一天上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果断的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开场,以端午——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导入本课课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课堂。
【设计理由】
整个导入过程约3分45秒左右,整体略微有点长。但在我看来却很有必要。拉家常一样对学生的端午生活的问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离骚》更是高中学生高一阶段的必背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制的“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作为人类已知可能最早的人口迁移,不仅体现出人口迁移的历史悠久,更在时间的轴线上对后面一系列时间段的人口迁移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于动态画面的捕捉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尽快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可谓“环环相扣,一举数得”。
(二)新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2】实例分析:通过做题更好的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2、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1】以欧,亚,非三个具体的人物真实经历为线索,探究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2】以国际务工信息广告为材料分析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3】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为背景,讨论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设计4】以知情下乡视频和自身经历为案例,对比分析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
我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将每一个活生生人物的最终命运穿插其中,激励学生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练,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材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六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
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课时(40分钟)。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1、 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 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 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 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 “世界人种分布图” ),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 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多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 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 色
黑,卷 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少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 渡]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 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人口和人种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八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 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 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最大的省区
人口密度 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 界线 最小的省区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九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最大的省区。
人口分布界线最小的省区。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了:
1、读图分析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讨论法
4、资料归纳法
5、运算法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算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几幅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用一个教学活动和六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材料,通过活动与材料的紧密衔接,来完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展示了需要学生动手计算的3个小材料,这样设计的意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运算,感性的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以及13.71亿这个数字的庞大与震撼。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对材料3的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展示材料一: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我精心设计了3组资料,分别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四位国家的情况表、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和人口密度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法和资料归纳法,认真阅读三组资料,并能归纳总结出从材料一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环节三:活动: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此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活动的展示,我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就是让学生读图,然后谈一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我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展示材料二:20xx年新增人口柱状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才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快这一人口突出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3个小问题即:人口过多的好处、人口数量过多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过少的危害。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积极的讨论得出我国人口过多、过少给我们的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并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等方式来验证讨论结果的真实性。此环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质疑、资料展示等方式的紧密衔接,突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与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节五: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版块:
(一)控制人口数量:
这部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计划生育的宗旨,并通过图1.10, “晚婚5年,100年少生1代人”的展示,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二)提升人口素质
对人口素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陕北放羊娃的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抓住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从而得出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分别展示材料三、四、五。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证实陕北放羊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材料四、五的阅读,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展示材料六:学生通过阅读,并谈读后感受。从而找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两大版块的设计意图:都是遵循读——思——谈——感,这一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及反思,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设问推进等方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的。
3、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以上是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教材的认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并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一
1、通过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出生地、汉语汉字、民俗民风的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国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
3、通过学习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1、中国政区图。
2、课前调查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通过学习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活动一1、说出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2、出示中国政区图;
3、在政区图中找出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活动二1、看中国人的图片,说出他们的外貌。
2、揭示我们的祖先是黄帝和炎帝。
3、听故事。
4、4月5日祭祖。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充满了自豪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出生地、汉语汉字、民俗民风的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国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
活动三1、表演。(开学了,父母带着自己去商店是怎样买文具的。不准说话)。
2、谈感受。
3、再次表演(可以说话)。
4、再谈感受。
5、教师总结。汉语——联合国使用六种关方语言之一;说普通话;
汉字——最早的汉字。
汉字的演变:结绳——篆刻。
活动四1、连线。
2、区分中国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
3、介绍父母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4、表演节目:(老人与孩子)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5、说说自己父母的生肖;
6、生肖小故事。
课后反思:学生对我国的文明很感兴趣,尤其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兴趣浓郁。对我国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二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m。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来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这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他们都在这些作品当中,感知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与细思。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议论文当中的驳论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
存在的问题:。
1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3、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三
中国人是重家的,家及回家是构成春节的又一个要素。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人如果游离家庭之外,便会游离社会之外。回归家庭,才能“找到组织”,才会有安全感。
俗话说,“大年三十吃一顿,正月初一穿一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犒劳这一年来的辛劳和汗水。现在物质丰富了,丰盛的饭菜和漂亮的衣服不再是奢望,维系春节的内核随着岁月演绎为亲情。亲情是源自血缘和养育的感情,亲情是父母的叮咛,是兄弟姐妹的牵挂,是挥之不去的温暖。我相信世上没有哪一种感情比亲情更可靠稳固。有人盛赞爱情的美好,但爱情只有经过岁月的积淀,变成了亲情,方才坚不可摧。
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
首先,春节是一个物质的节日。临到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蜡肉腌起来,饺子包起来,所有的辛劳都围绕着一个字:吃。回家和长辈的在一起,多半会唠叨起你听过无数次的那一年春节怎么样吃了一点好东西怎么样幸福难忘。你在听的时候,会感受到饥饿在他们的记忆里是如此的鲜活,几十年后那细节都如在目前。于是乎,我有点顿悟的感受到,今天隆重的春节是对前三十年,不,不止前三十年,而是几千年饥饿的纪念。因为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的那一顿好饭,就是这点油荤,就给了国人极大的幸福和期盼。那洋溢着幸福的脸上啊,你都看不到平日里生活的愁苦。
其次,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团圆的概念在吃饱饭的后三十年达到了高潮,应运而生一个新词儿叫做春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短时间的人口流动,密密麻麻挤满了车厢和车站。因为很多人,吃饱饭的代价是骨肉分离,一年到头在外奔波,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晒晒全家福团圆饭。但是,难道一家人不应该生活在一起?特别是孩子,难道不应该在父母身边成长?中国有700万留守儿童,这是什么概念?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足以让人心痛!因为孩子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难以感受爱,不知道什么是爱长大之后也不会爱,自己痛苦亲友痛苦最终社会也痛苦。人是精神性动物,没有爱真的是活不下去的啊!前三十年的夫妻分居,后三十年的留守儿童,都是极为不人道的。
过年要做什么。
1.贴对联福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2.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特别早的。
3.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4.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
5.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到八点的春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春晚的频道。
6.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染造成的。
7.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依依小时候就是半夜再起来吃饺子的,坚持到十二点实在有点困难。
8.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
9.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短信群发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关于过年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它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板小学语文第一册中“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二单元第九课《漱口》。本课共分儿歌和声母音节学习两部分,我今天讲得是第一部分儿歌学习。儿歌生动地描写了小朋友吃饭后漱口的情景。儿歌虽然短小但是很有童趣,特别是“清清水、咕噜咕噜”等词语特别具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拿、喝、抬、闭、吐”这几个连续的动词,点出了“漱口”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会拼读儿歌中出现的音节。
(5)知道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口、手、杯”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位置。
(2)通过儿歌朗读初步了解“拿、喝、抬、闭、吐”5个表示动作的词。
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知识面较窄、活泼好动、无学习意向的特点,我特定制定了符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1、交流法:通过师生谈话式的语言交流,让学生从比较了解的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知道“漱口”原来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卫生习惯。
2、师生合作学习法:根据一年级学生只会问不会说理由的特点,在学习中老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
3、实物演示游戏法:出示制作的教具(用彩纸做了五个小茶杯),让学生通过游戏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认识5个生字,而且能熟读成诵,并且初步了解几个动词的运用。
4、课堂练习法:在读、说、演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也了解到学生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比如:在哪儿看过,或者通过怎样的象形等。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赛读、演示读等。在练习上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动眼、动脑,个个争当“我最棒”。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谁说说饭前、便后都要干什么?(洗手)那么,请问你们漱过口吗?平时在什么时候会漱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说明:从学生了解的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引入,为学习儿歌“漱口”也是我们要养成的一种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2、出示课题:9漱口(齐读课题)。
随机学习生字“口”。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口”向我们的面部上的哪个部位?(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记住“口”。只要学生说的接近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3、引导学生书空“口”,请学生给“口”找朋友。(漱口、口中、口水)。
(二)整体感知、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要求: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2、师教读,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思考: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他做了哪些动作?)。
板书:拿、喝、抬、闭、吐。
师:简述每个字的特点,“拿、抬”与我们的手有关;“喝、吐”与我们的嘴有关;“闭”与门相似,“才”进门就合起来了。汉字这么有趣,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三个,大家肯定喜欢。
(说明:通过先听,后读,再思考,大概了解儿歌内容,再从5个动词的形象记忆上引起兴趣,为下面学习“手、茶、杯”3个生字做以铺垫。)。
4、出示生字卡片:手、茶、杯、口、吐。
(2)教读生字,口头组词。
(3)书空生字。
(4)范写“口、手、杯”。(边写边说要点,“手”的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比较长;“杯”的第四笔是“点”。)(说明:在范写时只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不要怎样。比如:写“杯”时,就不能提示“不要把第四笔写成‘捺’。”
因为往往越是提醒的地方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5、再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叫号读、游戏读。)(说明: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减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枯燥,加强记忆。)。
6、送生字宝宝回家。(在句子里圈出生字,同桌相互查看是否正确。)(说明: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动眼能力,发挥同桌之间的合作精神。)。
7、指导朗读儿歌。
8、出示实物5个茶杯,请5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朗读儿歌。(说明:通过演示游戏,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
9、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读得好,而且表演的也不错,那么,我们来集体背诵儿歌肯定没问题!
10、师由板书引导背诵儿歌。
(三)课堂训练。
1、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师巡视辅导。)。
2、指名到黑板上写一写笔顺。(说明:第一,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笔画掌握多少;第二,通过少数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审查自己是否会写。)。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会描写3个生字。不仅会读儿歌,而且还知道饭后漱口是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1、抄写“口、手、杯”三个生字各四遍。
2、回家当一回小小卫生宣传员,督促家庭成员养成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板书:
9漱口。
拿
喝
抬
闭
吐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板小学语文第一册中“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二单元第九课《漱口》。本课共分儿歌和声母音节学习两部分,我今天讲得是第一部分儿歌学习。儿歌生动地描写了小朋友吃饭后漱口的情景。儿歌虽然短小但是很有童趣,特别是“清清水、咕噜咕噜”等词语特别具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拿、喝、抬、闭、吐”这几个连续的动词,点出了“漱口”的过程。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会拼读儿歌中出现的音节。
(5)知道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
(1) 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 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1) 初步掌握“口、手、杯”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位置。
(2) 通过儿歌朗读初步了解“拿、喝、抬、闭、吐”5个表示动作的词。
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知识面较窄、活泼好动、无学习意向的特点,我特定制定了符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1、 交流法:通过师生谈话式的语言交流,让学生从比较了解的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知道“漱口”原来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卫生习惯。
2、 师生合作学习法:根据一年级学生只会问不会说理由的特点,在学习中老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
3、 实物演示游戏法:出示制作的教具(用彩纸做了五个小茶杯),让学生通过游戏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认识5个生字,而且能熟读成诵,并且初步了解几个动词的运用。
4、 课堂练习法:在读、说、演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也了解到学生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比如:在哪儿看过,或者通过怎样的象形等。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赛读、演示读等。在练习上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动眼、动脑,个个争当“我最棒”。
1、 师:小朋友,谁说说饭前、便后都要干什么?(洗手)那么,请问你们漱过口吗?平时在什么时候会漱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说明:从学生了解的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引入,为学习儿歌“漱口”也是我们要养成的一种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2、 出示课题:9漱口(齐读课题)
随机学习生字“口”。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口”向我们的面部上的哪个部位?(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记住“口”。只要学生说的接近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3、 引导学生书空“口”,请学生给“口”找朋友。(漱口、口中、口水)
1、听课文录音。(要求: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2、师教读,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思考: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他做了哪些动作?)
板书:拿、喝、抬、闭、吐
师:简述每个字的特点,“拿、抬”与我们的手有关;“喝、吐”与我们的嘴有关;“闭”与门相似,“才”进门就合起来了。汉字这么有趣,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三个,大家肯定喜欢。
(说明:通过先听,后读,再思考,大概了解儿歌内容,再从5个动词的形象记忆上引起兴趣,为下面学习“手、茶、杯”3个生字做以铺垫。)
4、 出示生字卡片:手、茶、杯、口、吐
(2) 教读生字,口头组词。
(3) 书空生字。
(4) 范写“口、手、杯”。(边写边说要点,“手”的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比较长;“杯”的第四笔是“点”。)(说明:在范写时只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不要怎样。比如:写“杯”时,就不能提示“不要把第四笔写成‘捺’。”
因为往往越是提醒的地方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5、 再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叫号读、游戏读。)(说明: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减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枯燥,加强记忆。)
6、 送生字宝宝回家。(在句子里圈出生字,同桌相互查看是否正确。)(说明: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动眼能力,发挥同桌之间的合作精神。)
7、 指导朗读儿歌。
8、 出示实物5个茶杯,请5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朗读儿歌。(说明:通过演示游戏,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
9、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读得好,而且表演的也不错,那么,我们来集体背诵儿歌肯定没问题!
10、 师由板书引导背诵儿歌。
1、 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师巡视辅导。)
2、 指名到黑板上写一写笔顺。(说明:第一,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笔画掌握多少;第二,通过少数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审查自己是否会写。)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会描写3个生字。不仅会读儿歌,而且还知道饭后漱口是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1、抄写“口、手、杯”三个生字各四遍。
2、回家当一回小小卫生宣传员,督促家庭成员养成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9漱口
拿
喝
抬
闭
吐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7z。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7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