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35:07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模板19篇)
时间:2023-11-17 20:35:07     小编:JQ文豪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简练,尽量避免冗长的描述。如果你还对总结写作有些困惑,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一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创设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看懂问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分步计算,也是可以的。以学生所列综合算式为例,研究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脱式步骤,说明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三、巩固与应用。

试一试:

第1题:其中第2小题是带有中括号的算式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一下四月份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

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进行计算。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张收费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问题,再独立解答。

四、总结。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重点讲解。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三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四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五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六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13+×7。

××0.49×+9×。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七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1)42+6×(12-4)(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八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九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一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张、小棒。

前面我们学过直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征。(学生回答)

现在请大家用直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直线)

(一)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画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二)认识平行线。

1、归纳:像这样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课件展示)

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3、这两条线也可以说互相平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互相。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三)认识垂线。

1、将相交的两条直线中一条沿着交点转动,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直角?(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和三角尺去验证)

3、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1、判断题。(抓住平行线的关键词)

2、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填一填。

4、折纸游戏。(p68、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在备课时希望让学生多自主探索、多动手研究,但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动手,自己讲得过多,引导过多。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对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特征会理解得更好。许多教学的方法在备课时设计上了,可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老是不用。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指出这节课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xxx,培养xxx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xxx。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xxxxx。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

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xxxx。

学生活动:xxxx。

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xxxx。

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xxxxx。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家庭作业。

xxxxx(尽量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适当的完成书面作业,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升华。

六、板书设计。

xxxx(题目)。

1、xxxx(知识点)计算推导等(教学过程)例题1:

2、xxxx(知识点)例题2:

设计意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三

1、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会简便计算。

2、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重点:学会“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周末你都去哪里玩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安仁的景点吧。(ppt出示)

爱好旅游的李叔叔听说咱们安仁有这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也想早点过来瞧一瞧。这次李叔叔为了旅行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到书店买了一本《安仁自助旅行》的书,回到家就迫不急待地看了起来,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齐:会。

师:好,请同学们先自己列出算式。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交流,汇报。

a、234—66—34

=168—34

=134(页)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c、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师:有道理。

师: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请你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现在我们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师:希望同学们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了这么多方法,我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下面进行一次实战演习。

课本第21页“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学以致用。

五、课堂评价,全课总结。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四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 3计数单位

8 2 0 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 0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五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六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学过程:

1、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谁能说说“升”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较引“毫升”

分别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问:这两个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

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

1、感知1毫升。

(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

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

每小组实验两次。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

(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

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事先是听了师傅上过后,自己再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首先谈谈满意的地方:

1、教学导入方面: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正值秋游回来,问学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乐扣杯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2、探究新知过程方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乐扣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3、巩固练习方面: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4、课堂总结方面: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其次谈谈不足的地方:

1、由于学生们对于教具演示过程的好奇,导致在我演示的时候,有很多后面的学生纷纷跑到讲台边上观看,导致纪律有点松散,一下子难以收回。课后我在想,借用投影仪等仪器,会不会效果好点,使全部学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线等。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与师傅上课的班级学生相比,非常的活泼,所以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看到老师操作的每一步骤。所以我在这点上,考虑欠缺。

2、在对于毫升到升的引导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引导语还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够好,导致上课过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两者之间的换算。我再进行实验,效果有点不佳,思路有点混乱。

3、在对于提高题中,时间所剩无几,我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还不知道他们掌握的如何。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搞促销的问题还不是很能理解。

本节课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上课的,因此上下来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实验这一块,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颖,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感,也使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七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就要不间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作用,积极地探究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八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绘本教学设计四年级篇十九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547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