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应该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些教案范文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展示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意实践。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一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二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三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五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平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六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七
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古诗词歌赋中汲取养料,让学生通过吟诵提升文化素质。开展古诗吟诵的校本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幼稚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引领他们漫步经典诗歌的长廊,发现美,欣赏美。倡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尽情吟诵中,追求真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质量,激发文学的兴趣。
开展古诗吟诵的校本课程是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有效措施。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诗律等简单结构以及古体诗的对仗、压韵等。
3、掌握几种古诗吟诵的方法
4、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会赏析、吟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词。
6、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培养学习古诗的乐趣和愿望。
1、“读故事学古诗”。因为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是与诗句一一对应的,这些句子又恰好是诗句的最好的解释。让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2、“重吟诵增积累”。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3、“做比较深感悟”。通过比较吟诵,让学生从中产生移情体验,进行知识牵引,拓展视野,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4、后期力求让学生“在吟诵中学会唱”。老师利用“半吟半唱”伴随手语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教学,帮助学生领略诗境的美,陶冶情操。
5、在黑板一角上,开辟“古诗角”,由值日生上课之前带领同学吟诵,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并且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让古诗词的吟诵声充满校园。
6、通过丰富多采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诗、背诗、赏诗中培养读书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九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1课时
一、预习检查
把“预习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平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便利,发展符号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用简单符号语言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经历由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有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和学生交流植树的事情,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未知数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1.结合“盒子里放小球”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初步感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
2.通过练习引出含字母式子的简写形式并适当练习。
(二)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年龄问题让学生深入感知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学案中训练卡的1、2题。
四、总结提高,深化新知。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字母-----------未知数任意数。
字母式----------运算结果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字母表示数”是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讲本节课着重围绕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明白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三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年龄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含字母的算式怎么去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在设计本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这一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数学认知上从数向代数的一个转折,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本质上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抽象化后的表达方式:即学生只有在这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上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后,他们才会在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中用数字和字母、符号建构起一些数学模型来。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用简易方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除了内容比较抽象以外,其中的规律探寻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首要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一开课创设和学生一起去植树的谈话式导入。其次,借助所学知识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另外,课上通过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1、课堂节奏把控不到位,学生没经行独立练习。
2、小组合作的方式没能完全带动起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一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二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三
[复习内容]:课本第103、104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重难点]:。
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
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准备]:课件。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
1、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
(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
(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x头。
奶牛:
3倍。
草牛:
20头。
让学生看图说题意,提出数学问题。
二、找等量关系。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
三、解方程。
2x-6.8=3.5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
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页的第11~15题。
教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0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五
知识目标: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七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八
当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购物小票作为购买凭证,可以用于退换货。如果你无法提供购物小票,就难以退换,非常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初级用法2】:精细记账的凭据。
相信很多精于理财的女人们,平时都有记账的习惯。但每个人记账的习惯,都会略有不同!
有些人是随手记(实时记账),而有些人是凭记忆汇总账,还有些人是依据“信用卡对账单”来记账。
其中,随手记(实时记账)较为麻烦;凭记忆记账,则容易出现偏差;信用卡对账单,则只有消费金额和消费地点,但对所购之物没有明确标示。以上三种记账方法,都存有潜在的bug!
所以,请暂且保留好购物小票,无论是超市消费的,还是商场购物的。在完成记账精细说明后,再妥善处理这堆购物小票。
【中高级用法】:只买折扣商品。
姑娘们肯定都有过小编接下来描述的类似经历吧?!
刚刚买完某件奢侈品大牌家的衣服,几天后再去逛商场时,你会愤怒地发现那件衣服“居!然!打!折!了!!”(而且折扣幅度很大!)。
而自己刚买的那件,早已剪了标签…穿过2次…洗过1回。想退换,那真心是没办法啦!瞬间整个人哪儿都不好啦!心里各种觉得那叫一个亏!
所以,请暂时保留好你的购物小票!
此时无需再愤怒啦!你只需让营业员包好那件已打折的、跟自己之前购买的那件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用折扣价,把它买下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
不,重点现在才开始!——然后,退了它!(退货时,使用购买之前那件——非折扣衣服的购物小票!!)这样你就能得到非折扣的退款啦!
如果文字描述你没看明白的话,请看图示说明(如下图所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十九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二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二十二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解答:5根
小学四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二十三
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7页。
本节课以xx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读、写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万级、亿级等更打的数,了解了数位顺序表为本节课学习大数的读、写奠定基础。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具:课件
学具:自制数位顺序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多少?你知道我们河南的`人口数量吗?这节课我们就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学习《人口普查》(板书课题)。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境调动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1、读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北京、安徽、香港人口数都很大,那么如何读这些大数呢?同学们可以借助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先独立思索,然后跟你的小组成员们交流交流!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总结读法:先分数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无论是哪个数级都按照各级数的读法来读,然后再每级的后面添上“亿”或“万”,个级可以省略计数单位“一(个)”
2、写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广东、台湾、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刚才大家探索读数方法的精神头可是值得表扬,那你能写出广东、台湾、澳门的人口数吗?借助刚才的读法和数位顺序表自己独立探索吧!
找生在黑板上扮演出三个城市的人口数。
总结写法: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大数有几个数级,每级是多少个、多少万或多少亿,然后一级一级或一个一个地写。注意,千万位和万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的要用0来占位。
3、讨论巩固如何读数、写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读数时,可以从低位起分出四位一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写数时,要高位起分出数级,一级一级地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0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