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7:13:0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8 07:13:09     小编:紫薇儿

总结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有机提炼和整体把握,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到客观、真实、全面。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些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三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四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

2、 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术世界的实体。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

3、 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 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4、 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

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根据课文内容、意境剪辑的视听光盘。

3、录音机。

赏读课

1、 请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关“水”的词语。

(1)、教师示范举例。

(2)、学生举例。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启动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挂上钩。

(1)、明确朗读应注意的技巧。

(2)、听著名播音演员赵兵朗读的课文。

(3)、学生散读。

(4)、集体配乐齐读。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涵咏来初步感知文意。

(1)、根据文字,呈现图景。

(2)、依据情景,品读、欣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6)、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全文,配以视听光盘,营造欣赏的气氛。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中闪现文意的画面,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来品读、感悟、赏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赏写景小品的特点。

(1)、朗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印发资料)

(2)、思考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说明] 本教学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欣赏写景小品的能力,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五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作者邮箱:tgdll197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六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七

教学目的。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八

学生收集有关珍珠鸟的材料及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事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自学成果。

(一)小组内交流(提示: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进行展示。

(二)班级交流(提示:别组展示时,应认真倾听,并做好点评,别组已经交流的不再重复)。

2、教师引导梳理。

(1)学会的知识。

(2)提出的疑问。

小鸟本来都是非常怕人,为什么本文的珍珠鸟却一点也不怕?

作者既然喜爱珍珠鸟为什么文中却四次说珍珠鸟是“小家伙”?

三、合作探究。

四、再次交流,重点的点拨。

(一)预设过程。

点拨: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爱珍珠鸟?(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这些语句。

(2)作者怎样写出珍珠鸟从怕到不怕的?学生读。

(板书:鸟笼四周、书桌、肩上)。

3、学到这谁能说说“作者既然喜爱珍珠鸟为什么文中却四次说珍珠鸟是‘小家伙’?”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小家伙”表达的意义)。

点拨:(1)信赖、不由自主的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会“不由自主”?

(3)“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文中的人与鸟的和睦相处)。

(二)教师总结引申。

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

四、创作性展示。

1、教师充满深情的引导: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学生激情辩论: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归纳积累,课外延伸。

1、学习课文,你现在又了解了什么?

(小结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收获)。

2、现在,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

六、全文总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

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一、对比欣赏,激发读文热情。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

1、出生读课文。华初步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然后多读几遍。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三、品读语言,构建形象画面。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b.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深读课文,达到积累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1)我会读(有感情的品读课文)。

(2)我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开国大典》设计思路(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

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

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苏教版课标教材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二

《珍珠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还有课文《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他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二)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整体感知法。

2.朗读型美读鉴赏法。

《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它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

3.讨论法。

4.提问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音频播放、flash剪辑。

(ppt展示:鸟类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语设计简单大方,直入主题。

(二)提问设计。

第一板块:感知美。

1.师:有一天,作者的朋友也送了作者两只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下,它们生了一个可爱的雏儿,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赶紧打开课文,读读看!

生:描述这个故事。

2.那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即主旨句是哪句?大家找到了吗?

3.师:信赖是谁和谁的信赖?是一开始就这么信赖的吗?一开始是怎样的?(提示:文章中有一个词)。

设计意图:主旨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二板块:探究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2.师:起先,小珍珠鸟在哪活动?随后呢?

师:板书。

生:一会儿在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师:那你能不能为我们读出珍珠鸟的这些特点?

生:朗读。

3.师:渐渐地小鸟又飞到哪了?

生:书桌上。

师:板书。

生: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和上一段一样,让学生反复品读。

4.师:有一天,小鸟又飞到哪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三

西安市唐华四棉中学孟雪。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4][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四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

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

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苏教版课标教材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五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3课时。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教学行为调整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362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