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调研报告(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54:14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8 08:54:14     小编:QJ墨客

报告可以帮助组织和团队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报告的结论应该紧密围绕问题进行阐述,有力地回答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或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写报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一

根据县精准办8月6日召开的精准扶贫工作调度会精神,对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调研,我镇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对调研工作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抓好落实,通过召集分管领导、驻村领导召开座谈会,到村召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上户走访贫困户和一般群众代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查找不足,思考对策。现在将精准扶贫工作群众反映情况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进行总结如下:

1、群众对于精准扶贫政策了解不够。大部分农户受到的教育不够高和许多老人对于政策的改变不太了解,对于农户讲解政策不够通俗。还有精准扶贫工作和扶贫惠民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多,向一般群众宣传少。有的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了解不多,对我们出台的扶贫政策、采取的工作举措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知之甚少,导致接受调查时群众满意度不高。

2、帮扶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帮扶工作不认真,走访过程中走马观花,与贫困户交流聊天少,与贫困户交朋友少,无法了解贫困户真正的困难,对扶贫惠民政策宣传讲解少,没有与群众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得到实惠做得不够,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帮扶工作不满意,影响群众的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非贫困村受益少。当前,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主要集中在“十三五”贫困村,其他村的项目资金很少,一些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没有项目资金,导致非贫困村的群众意见比较大,影响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4、医疗惠民政策没有具体情况具体落实。贫困户全部纳入了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提高了慢性病的报账比例,贫困户住院治病的费用控制在了10%以内,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患病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特别是患癌症等恶病、重病的一般群众代表,医疗费用负担重,又不可能临时纳入贫困户,导致有的群众认为不公平,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5、部分群众对贫困户“等靠要”的表现不满。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差,不愿主动发展生产,也不愿打工增加收入,满足于依靠低保、五保收入过日子,依赖政府的救助救济。部分群众对这种“好吃懒做”的懒汉有意见,认为政府扶贫不应养懒汉,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1、抓实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认真抓好帮扶干部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懂政策、会帮扶、愿帮扶的帮扶干部队伍,帮扶干部不仅要保证帮扶次数和时间,更要注重帮扶质量和成效,特别是要通过实实在在为贫困户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与贫困户“三同”,真正把贫困户当亲人、当朋友,增进感情,与贫困户交朋友,用实际行动赢得贫困户的理解和认可,让群众参与和知晓,以便提升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和干部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2、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和开展的扶贫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贫困户开展宣传,将各类惠民、扶贫政策详细分类,认真制作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彩页发放到户,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认可精准扶贫工作、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精准扶贫工作浓厚氛围,扩大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面,对于当地无法理解相关政策的农户与老人,可以请村委会的人员配合工作,将政策通俗化进行讲解以便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群众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扶贫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兼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扶贫项目的安排过程中,在突出贫困村这个重点的同时,兼顾好非贫困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和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所需项目资金,项目的安排要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要兼顾好一般群众代表的诉求和合理意见,要加强改善路、水等基础条件,实现村“七有”,让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广大非贫困群众,来弥合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

4、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针对部分群众对“好吃懒做”、依赖政府救助救济的贫困户存在意见,认为政府扶贫养懒汉的问题,引导这些懒汉要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和转移输出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成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还要大力开展智志双扶、道德教育活动,建立问题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开展针对性强的批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成立道德促进会,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扶贫先扶志,塑造贫困户良好精神风貌,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5、处理好政府推进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扶贫攻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对扶贫资金的使用、项目资金的管理等要公开上栏公示,做到公开透明,特别是规划制定、质量监督、工程验收要群众参与,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xx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二)行路吃水用电困难依然存在。这些村普遍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坑洼不平,部分村主要街道路面简单硬化且已破烂不堪,群众出行不便。太村镇、马栏镇等通村路坑洼严重,群众来往经商,发展产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同时,普遍存在用水困难,部分群众要在露天泉眼取水,遇到阴雨雪天,生活用水很难保障。部分低压电网改造还没有实施,缺电导致群众家中电器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三

近年来,县审计局在县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坚强领导下,领导班子及全体审计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严格依法审计,着力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紧紧围绕扶贫对象是否精准、项目安排是否精准、资金使用是否精准、措施到户是否精准、帮扶是否精准、脱贫成效是否精准开展审计监督,加强对扶贫资金项目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揭示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中的风险隐患,高度重视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bai和“四风”问题,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审计监督保障。

一、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一)持续开展了对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和饮水安全等一系列重点、热点问题,结合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10余次。审计发现,个别地方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个别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或比选,少数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部分农村分散供水工程建后管护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未按规定筹集维修养护基金等问题,审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处理处罚,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36条。

(二)认真开展了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为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特色产业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低保、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资金的审计力度,重点揭露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揭示机制、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残疾人保障金专项审计、就业再就业资金审计、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粮油高产创建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农民工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20个,对发现的36个问题进行了处理处罚,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61条,移送案件线索3条。同时,配合市审计局完成县-扶贫资金审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处罚。

(三)扎实开展了对扶贫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促进扶贫项目建设,大胆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重点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促进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挥效益。完成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村损毁沼气恢复重建工程、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优质粮油基地重建、巴山新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审计项目113个,送审金额11.78亿元,审定金额10.22亿元,审减金额1.56亿元。

(四)组织开展了对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审计。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扶贫资金的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扶贫建设有关的农、林、水、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脱贫攻坚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共完成对财政、扶贫、国土、住建、交通、农业、水务、环保等部门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18个,对发现的46个问题进行了处理处罚,并提出建议意见39条。

二、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监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内容较为单一。扶贫资金自上往下,逐级下拨,涉及的部门多、链条长,既需要对资金进行全面的跟踪审计,更需要对分配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和合规进行重点关注。要全面开展审计,就需要对财政以及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务、扶贫等业务部门全部进行审计。当前对扶贫资金审计往往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

(二)审计专业力量较为薄弱。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如决策分析评估人士、土地专家、环保专业人才等,我们目前的审计力量和水平还不适应开展此类综合性审计。现行审计技术大多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三)问题整改难度较大。目前的扶贫资金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项目完成了,才开展审计,问题已经既成事实,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难以纠正。

三、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提升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实效。

(一)创新审计理念,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审计理念上,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工作目标上,要重点检查纠正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把握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在审计技术上和方法上,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从审查财务资料为主向审查业务流程手续为主转变,从账面审查为主向延伸调查为主转变,从手工审计为主向计算机审计为主转变。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深化道德教育和学法用法,着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工作作风硬的审计队伍。

(二)审计关口前移,全面开展扶贫资金和项目跟踪审计。对扶贫资金和项目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变阶段审计为全程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违规问题,避免损失浪费,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突出审计重点,努力提高审计监督效果。重点检查项目计划落实情况,有无冒领补助资金和损失浪费,是否改变资金用途,以评价其达到的效果;配套资金筹集是否到位,分析项目的进度以评价其项目的效率性;分析项目的经营收入和成本,以评价其经济性。对人民群众关注或反映较大问题的审计,应在全面熟悉扶贫政策法规基础上,对照有关责任状或协议书,看有否及时按协议兑现有关扶贫款或补助资金,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四)大胆探索,积极开展扶贫资金效益审计。对扶贫资金的审计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并通过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五)健全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根据扶贫攻坚实施计划编制滚动项目审计计划,加强项目审计计划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和宏观指导性,实行常规项目轮审制。对于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农民最关注或反映较大问题的重大民生项目,争取每年进行常规性审计,实行重点项目常审制。将轮审和常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发生重复审计,也要避免遗漏,从而实现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四

按照《xx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市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x脱领办发〔20xx〕x号)文件精神,对照《xx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县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x脱贫办〔20xx〕x号)要求,我镇高度重视,庚急组织落实,现将“扶贫日”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按照市、县关于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方案安排,我镇召开“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专题会议”,对扶贫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要求全镇干部职工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日系列活动,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方略、政策举措和典型经验,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坚定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决心,确保全镇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以“汇聚全民扶贫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为主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自愿捐赠、特色扶贫等系列活动,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对全镇已脱贫的x户x人、已退出的3个贫困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全镇各项脱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坚持引导,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四个意识”,牢牢把握主旋律;加强政策引领和舆论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着力推进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组织,各村支两委密切配合,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进一步统一认识;不断加强公益宣传,营造社会共同帮扶氛围,采取多渠道开展捐赠活动等方式,结合本乡镇特点,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和舆论声势。“扶贫日”期间,全镇共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6次,共计150余人参加;走访贫困户、困难群众、困难党员、高龄老人x人次,发放慰问金x元。

(三)抓好宣传,捐款捐物。把10月10日—17日作为扶贫集中宣传周,各行业相关部门、联系帮扶单位及镇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脱贫攻坚大政方针、精准扶贫政策、“五个一”驻村帮扶、中国社会扶贫网宣传推广等多个主题,通过悬挂标语横幅、制作墙报、设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五

根据《塘洲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就所分管的脱贫攻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2、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适当奖励。对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县里将给予合作社进行奖励,对扶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还可以进行嘉奖。对贫困户则按出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由各村安排收益资金给予鼓励性奖励。

3、对就业扶贫车间进行帮扶,扶贫车间用工量大,场地占用多,可引导他们进园区,协助他们招工,让更多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六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密切联系村民以良好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中对全县108个扶贫村安排了挂点县领导和挂点单位,县司法局被确定为挂点乡村。接到挂点任务安排后,司法局立即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走村入户,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xx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xx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由于全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是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务工的工作都是靠用苦力,没有职业技能。因此,邀请县职教中心或专业技能专家到村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并鼓励村民就近就业,协助村民到井开区、县园区或镇里的企业工作,也有利于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量,进一步促进村里的和谐稳定。

通过向省市县相关部门走访,寻求项目向村倾斜,为该村的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结合新农合、医保、低保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新农合、医保、低保,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七

为了解掌握村情民意,找准帮扶工作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按照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工作三队的安排和要求,市畜牧局驻x寨村帮扶工作组自4月1日进驻燕寨村后,通过与村两委座谈、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实地查看村容村貌等形式,对燕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摸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燕寨村位于稻庄镇中部,东西南北分别于高刘、西家、宋寨、小高刘四个村壤。全村现有155户,533口人(其中农业人口520人,纳入低保人员5户;非农业人口13人),耕地面积628亩。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和个体运输业,另有部分经商户,70多人外出打工。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两作;个体运输业以六轮农用车为主,现有22户,运输沙石料,另有3辆大型货车,从事物流业。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800元(20xx年人均纯收入5400元,20xx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该村无集体收入。该村现有党员22名(其中70岁以上1名,60以上-70岁以下7名,50以上-60岁以下8名,40以上-50岁以下2名,30岁以上-40岁以下3名,30岁以下1名;女党员1名。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1名,高中学历4名,初中学历7名,小学学历8名),20xx年7月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支部、村委会分别于4月17日、5月9日村完成换届。换届前村“两委”为3人交叉兼任。现村“两委”基本情况是,支部成员3人(燕传祥,59岁,为连任支部书记,伤残军人;燕居庆46岁,支部委员,兼任村文书;燕传敬,50岁,支部委员,在大海集团务工),其中原支部成员2人(燕传祥、燕居庆),新当选1人(燕传敬);村委成员3人(燕居增,43岁,村委主任,在正和集团常年开油罐车;燕本朋,45岁,从事个体经营;孙青,女,31岁,中共党员,原村妇女主任、计生主任)全部为新当选人员。其他群团组织健全,作用发挥好。

市畜牧局上一批驻村工作组,通过联系市县体育局和村在外人员出资出物,建立文化广场;捐赠1000余册科技致富、农村文化书籍,帮助村民科学致富;先后投资105万元,对全村30条胡同,2条街道路实施了硬化,硬化面积120xx平方米,舒挖、新修排水沟7800米;投资5万元,栽植树木2500余株,对全村3条主街、30条胡同和围村路及村文化广场进行了植树绿化;联系动员在外人士出资出力,协调资金220万元,为家乡实施农田灌溉和集中供水工程;村内及农田共铺设管道23000米,地缆4000米,安装出水口241个,安装水表160个,建设机房5个,保证了集中供水和628亩农田灌溉需要。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该村基础设施已实现了“五通”,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村所有适龄儿童全部统一乘车到乡中心幼儿园、学校上学,无辍学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培养出了40多名大学生,其中5名研究生。村里现有5户困难户,全部享受低保。该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安居乐业,治安良好,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失火、盗窃、打、砸、抢、斗、赌等违法事件。该村连续多年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xx年,被授予“县级小康文明村”荣誉称号。

二、发展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优势。

经过近两年的结对帮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发展方向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作为社区试点纳入村之一,档案室、医疗卫生、文化、超市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尤其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土地整齐、肥沃,便于发展高效农业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了解,燕寨村在加快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村无集体积累和村办企业,村办公益事业全靠村民集资和能人扶持。

二是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除3户搞物流运输、22户搞短途运输、7户搞日用百货批发外,其他多在外打工和在家务农。

三是受地域限制,在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积累难题上点子不多,路子不亮。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两年的包村帮扶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开展好“民情百分百”主题调研活动和“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公开承诺活动,在继续深入调研,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强班子、找路子、办实事、帮民富、做示范、带周边”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借鉴往届驻村组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新村“两委”密切配合,与群众和睦相处,以向群众承诺、向组织承诺、自身承诺为主题,以办实事、解难事、树形象、促发展为目标,着力强化全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实干意识,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争当全市驻村帮扶工作排头兵。

(二)搞好党建帮扶,增强班子能力。把党建帮扶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内容,发挥好局党总支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组织局党员干部与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当前开展的“两评一树”活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真正发挥好现任新村“两委”新班子、新成员、热情高、力量大的优势,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分期分批适时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到经济发展快的村、小康文明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强村两委、党员团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三)实施村庄绿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在原有村庄绿化的基础上,适时对部分街道、门前两旁绿化树木进行补植,重点对部分主要街道高规格设计、高规格定位,实施全村绿化,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打造成全市绿色、生态样板村。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农田灌溉工程优势,通过政策宣传、外出参观、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形式,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在区域帮扶、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科技帮扶上实现新突破,促进被帮扶村及周边村、镇、县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帮扶效益的最持久和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能人领办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规模经营,并加强同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村组织建设,重点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彰显村规民约。积极开辟活动阵地,开展创建活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争创市级小康文明村,做全市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充分发挥文化大院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八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那么村子的扶贫情况如何,我们来看一下相关地区的扶贫调研报告吧。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村子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xx县xx乡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xx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xx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xx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xx村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xx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xx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范文二

槐树湾乡位于金寨县中心地带,辖10个行政村,215个村民组,29432人;其中农业人口7226户,28184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现有可耕田地8369亩,人均 0.31亩;山场12.2万亩,人均4.5亩;可养水面2.1万亩,库区群众人均1.1亩。xx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6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尚有贫困人口户2426户、7596人,属于库区一线乡镇、重点贫困乡镇。

一、贫困原因

(一)长期战争影响对槐树湾乡生产生活资料造成了很大破坏。槐树湾乡是革命老区,境内是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小组、支部、特支。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立煌、中共立煌、中共立煌中心、新四军立煌办事处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万余名英雄儿女参加革命,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受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槐树湾乡就走出了七位,皮定均为,丁世方、马宗璜、陈宏、胡鹏飞、詹大南、康烈功为,xx年皮定均之子皮国湧被授予少衔;陈绍禹(王明)为槐树湾籍人,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桂伯炎为近代民主文化人士;国民党中槐树湾籍的也有6位:桂丹墀、桂振远、桂超、陈钢、陈铁、吴沧洲。抗战时期位于槐树湾乡的国民党省政府金家寨受到日军的多次轰炸,槐树湾境内也是国共两党长期拉锯战的战场,百年林木基本被焚毁殆尽。长期战争影响,使槐树湾内工农业生产资料蒙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二)修建梅山水库,使槐树湾变成了库区一线乡镇。50年代修建梅山水库,淹没了曾是鄂豫皖结合部最繁华的金家寨。金家寨,无论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个行政单位,今天已然从中国的现实版图上消失了,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且这种损失不仅仅局限于金寨,消失的是皖西及大别山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商旅繁华。槐树湾乡也从昔日的城郊变成了库区一线和偏远山区。建库槐树湾人民无私奉献了2万余亩良田、数万亩经济林,占两库淹没土地的五分之一,1万余移民就地安置,一线群众13077人,占总人口的46.4%。仅槐树湾一个乡的移民就超过梅山水库库区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现在槐树湾的十个村全是库区一线村。山下群众上移到了山边,肥田沃土变成了贫田瘠地,“山是山尖子、田是地边子,冲是冲坳子”,库区一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其中码头村街后村民组总共只有可耕地0.5亩,人均不到0.5分,连吃菜都困难。而当时户赔偿大多只有几百块钱,一间瓦房只赔150元,牛栏猪圈一概不赔。库区农民长期缺粮。那时的槐树湾乡库区移民,只获得极少的补偿但却义无反顾地支持水库建设,如今一部分靠库区养殖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又为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库区水环境保护,将已形成产业并成为库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的库湾养殖业压缩直至关停,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库区人民又一次作出了巨大贡献。兴修梅山水库使槐树湾乡人均耕地减少了近一亩肥田沃土,成为全县人均耕地最少的乡镇,这是造成槐树湾长期贫困的主因。

(三)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详细了解贫困户贫困现状,xx年我们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2426户、7596人的主要贫困原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做好做准备。调查显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2426户贫困户中,有850户因家中有人患病致贫,占比35.04 %。心脑血管、肿瘤、哮喘等已成为农户致贫的三大疾病,占因病致贫农户总数的61%(519户)。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但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所限,当农户特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遭遇重大疾病时,多数家庭均选择到县级、市级甚至省级医院就医,致使医疗费用总额增加而报销比例降低,还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一部分农户家庭因病支出大幅攀升、收入大幅减少,从而陷入贫困境地。因学致贫。有291户因学致贫,占比12%。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读高中或升入大学,或有多名子女同时上学,难以承受连续多年费用高昂的教育支出,部分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倾尽所有积蓄,缺口部分只能四处借款。“三缺”致贫型。有610户因缺少劳力、资金或技能等发展要素致贫,占比25.14%,发展缺劳力,或者劳动能力差,表现在家中没有男性劳动力,或者男性劳动力因故不能就业,而女性劳动力主要精力要用在照顾家庭、孩子、老人,既难就业、又就业难;就业缺技能,表现在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出门务工没有职能技能,只能“土里刨食”;项目缺资金,表现在村、户两个层级经济基础薄弱、很少或没有资金积累,缺乏项目发展必需资金。如老湾组诸多贫困户想发展香菇种植,有劳力、有技术,但无资金。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劳动缺劳动技能,务工和发展生产均很困难。因残致贫。有254户因家中有残疾人致贫,占调查总户数的 10.47%。有先天残疾的,有后天致残的,主要是由于打工或劳务中发生工伤事故、交通意外车祸等。有的残疾人虽不属于重度残疾,但由于劳动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工厂企业招工大多不选择这部分群体,他们只能打零工,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因老致贫。有131户因年龄大体质弱,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占比 5.40%。此类农户,大多年事已高、子女成家,本人不能务工务农,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子女大多自身收入较低,只能给予少量赡养费,提供一些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农副产品。其它致贫型。有290户属其他类型致贫,占比11.95%。

从走访摸底情况来看,尽管绝大部分贫困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但总体生活还比较贫困,离生活宽裕、全面小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特因户依靠自身发展已难以走出困境,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一)危房改造拉开了槐树湾乡扶贫攻坚的序幕。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库区人民亲切关怀。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任六安地委书记的朱成林同志怀着对老区和库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先后19次来到库区一线,经他多方奔走,筹资320万元,大面积改造了槐树湾乡的危房,槐树湾群众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二)道路建设改写了闭塞的历史。xx年8月17日,原国家副主席xx来到槐树湾乡板堰村,与干群亲切座谈。xx副主席到金寨,开启了金寨“两路”建设的新篇章。槐树湾的交通现状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观,两路在槐树湾凌空飞架,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闭塞成为历史,到合肥、武汉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道全面硬化,现在正在向自然村庄延伸,“毛细血管”变得更加通畅,纵横交错的路网,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整村推进使贫困村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实施了15个村次的整村推进工程,共投入扶贫资金650余万元,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兴修村级水泥路42公里,通组机耕路30余公里,修建桥梁28座,兴修渠、塘、堰、坝54处,新建改建村级文化室8处,修筑河堤xx余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四)产业扶贫到户使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创新扶贫方式,精准细化到户,变大水漫灌为滴灌,从xx年开始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响山寺村发展连片茶叶335亩、苗木基地50亩,养猪40头,养鱼40亩,其中80%为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延伸了产业链条,帮助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

(五)光伏扶贫使“失能”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xx年,我们进一步将产业扶贫工作向纵深延伸,两期共扶持103户贫困户,在实施光伏扶贫,特别是第二批光伏扶贫到户项目时,重点扶持因病、因残、无劳力的“失能”特困家庭,选户做到“四看”:看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了解劳动力状况;看住房情况,了解生活现状;看生产条件,了解农户收入情况;看家庭成员是否健康,了解家庭贫困状况,进行精准选户,坚持不符合条件的坚决调整,确保了扶持户是特别困难户。(六)旅游扶贫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乡境内有丰富的红、绿、蓝旅游资源。作为梅山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山、碧水、古寺、名人等元素形成山地—水体—自然环境—历史影响组合优势,打造“湖光山色槐树湾,将星璀灿金家寨”名片。以响山寺和上码头为中心,打造杨桥—响山寺—槐树湾—上码头旅游观光轴,形成四大旅游、休闲、观光、垂钓、养生目的地。

杨桥处于合武高速古碑下道口,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美好乡村走廊。

将响山古寺、廖磊墓、李开文故居、王明祖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宗教文化和名人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旅游区。整理革命古迹和抗战古迹,彰显红色旅游元素;依托响山古寺,打造宗教朝拜和古色旅游景点;以开文美食红烧肉、响山素斋、水产河鲜、山珍野菜系列菜为主,打造美食小集镇。

开发上码头旅游观光区。通过对上码头柯家湾—碾子湾周边环境的整治和低密度开发,恢复金家寨老镇的历史风貌,形成开文饮食街、绿色农林休闲园、上码头滨水游憩带、张公山宗教文化点,形成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中高档度假村。

以梅古路沿线集镇为轴,以槐树湾集镇为轴心,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形成25公里板栗带、农业产业和美好乡村观光带,打造槐树湾沿路旅游观光长廊。

(七)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新农村。以构建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为主线,大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人的“美好乡村”中心村庄。杨桥美好乡村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着力建设响山寺、槐树湾、上码头等美好乡村。

槐树湾乡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xx年减少贫困人口1566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0元,下一步我们将绷紧扶贫开发这根主线,以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为抓手,精准细化扶贫到户,全面改善贫困乡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新农村。

根据上级安排,近期我区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全区扶贫到户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是1999年六安撤地设市设立的新区,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山、岗、湾畈各占三分之一,辖19个乡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80个行政村,总人口100.4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淠河、汲河贯穿全境,著名的淠史航水利枢纽工程座落我区,上有佛子岭、响洪甸等五大水库,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有8个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全区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6.75万户,22.83万人。

二、扶贫到户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为着力点,以基础建设、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以互助资金试点、“雨露计划”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整村推进。实施第二轮扶贫开发以来,我区编制了《xx区xx-xx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规划》,启动了第二轮10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其中省重点村80个,国家级重点村20个),按照国家级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不少于500万元、省级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不少于300万元的标准,xx年从首批到区148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整村推进项目49个,计1213万元,按照因村而宜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安排上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相对偏远、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主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主要突出产业化扶贫,以龙头产业为依托,让其给贫因户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茶叶开发、油茶开发与我区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项目时都附加规定有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计划,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产业扶贫。坚持在册贫困户“首扶制度”,进一步强化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的扶贫力度,全面放开承贷机构,方便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贷款发展生产,增收脱贫。自xx年以来,累计投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0.3亿元,贴息150万元。目前我区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37家,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品牌20个,无公害产品11个,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242个。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1.5亿元,贴息450万元。

3、互助资金。xx年以来,我区深入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通过民政注册成立村级扶贫互助社85个,投放试点资金1000万元,入社农户8462户,其中贫困户4007户,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问题。xx年投入互助资金100万元;在1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贴息贷款85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个60万元。建立健全扶贫帮扶责任制和扶贫档案。

4、“雨露计划”。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退伍军人培训以及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扶贫助学,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有了较大提高。xx以来,区直多部门合作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扶贫专项培训3.5万人(次),设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处,开展农村退伍军人“碧桂园”专项扶贫培训260人次,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475人,资助金额240万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资助贫困高中生350人,资助金额达225万元。xx年,我区进一步拓宽了“雨露计划”培训领域,投入资金156万元。一是狠抓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全年的培训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向各乡镇和培训机构下发了培训意见,调整了培训工种,提高了补助标准。全年完成培训1300人,占全年培训任务的100%。二是按每人每年4000元至3000元标准,给全区xx年211户在册贫困家庭考入大专以上的大一、大二大学生发放了教育资助金,资金总额达90万元。三是扎实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举办油茶、茶叶、板栗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次,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

5、社会扶贫。一是注重加强与中直、省、市直机关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力支持,如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区的教育、道路、卫生、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截至xx年末,累计向我区贷款余额达10480万元,支持建成了xx区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城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苏石大桥建设等一批项目;捐款574万元建设建成一批供水、公路、桥梁、教育、防洪等公共项目,解决了项目地群众饮水难和行路难等问题;累计捐赠318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累计捐赠两节送温暖资金38万元。如淮南矿业集团帮扶狮子岗乡南岳庙村做好美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1477.85万元。央企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对口帮扶xx区狮子岗乡康家埠村,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80万元;二是抓好区直单位的扶贫帮扶工作,每年确定550多名副科职以上的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xx年以来,区直单位和个人累计向贫困户扶贫捐款330万元,捐赠物资折款450万元,投资200万元用于贫困村改善道路、村部改貌、生产发展。三是抓好扶贫宣传工作,动员一批企业和我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参与我区的扶贫开发事业,他们在我区修建“村村通”水泥路、村部改貌、学校改貌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累计捐资达600多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扶贫到户认识有偏差。从目前扶贫到户的实践来看,工作中存在着扶贫措施不过硬,部门配合不紧密,干部工作不合拍的现象。溯本求源,这是思想认识不统一的具体表现。一是重视不够。组织领导是做好扶贫到户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少数地方对扶贫到户工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一切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因而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大项目、大投入等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工作上,对扶贫到户工作只停留在一般的形式上,缺乏实质上的重视和关心。二是部门认识弱化。扶贫到户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但是在具体运行操作中,乡镇以及相关部门对扶贫到户工作兴趣不浓,片面地认为扶贫到户是群众自己的事,到户工作实施起来难度大,群众工作也不好做,以至于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出现了“回避”和“踢皮球”现象。三是群众认识有偏差。大部分群众对扶贫到户的真正含义不理解,认为扶贫到户无非又是扶几个农村能人和产业大户,与自己关系不大,有“贫困是命”的落后宿命思想。还有部分群众认为扶贫到户就是把钱直接分配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思想认识不到位,部门认识弱化、群众认识有偏差,导致扶贫到户工作“效果不佳”。

2、扶贫到户政策不完善。现行扶贫到户工作机制的政策有: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小额贷款贴息、贫困村互助资金、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这些方面的政策设计是符合扶贫到户方向的。但是,有些政策规定定在扶贫到户的具体工作中难以落实,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大量的扶贫资金不能发挥扶贫到户的应有作用。特别是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对现行产业化扶贫运行机制意见很大。“企业+基地+农户”的现行产业化扶贫模式,设计虽好,但缺少对扶贫企业和大户的有效监督和问效。从而导致大部分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壮大和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关联度不大,甚至使本来属于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变相转为扶富扶强,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意见很大。

3、扶贫到户体制不够顺。扶贫到户工作的项目、资金渠道和参与部门都很多,如信贷扶贫资金由农行管理,以工代赈资金由发改委管理等,不少项目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扶贫系统只是间接参与。也就是说扶贫部门虽然是执行扶贫开发政策的单位,但在项目建设、资金调度等方面,只能做协调工作,无法从整体上调控。而且,专项扶贫资金安排,首先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大局需要,区扶贫办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这就造成了扶贫系统只有实现扶贫目标的责任,而没有调控扶贫资金的措施和手段。由于体制不顺,导到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四、扶贫到户机制的几点建议

1、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系。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就扶贫开发而言,解决当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贫困地区在安排扶贫资金、选择扶贫项目时,要解决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在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不应将扶贫重点转向更大范围的低收入人口。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早日脱贫致富,是当前扶贫开发的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

2、建立扶贫到户的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社会对口帮扶。区委、区政府要统筹区直部门、乡镇、村的力量,形成一个“以区政府为主导、区扶贫开发部门总协调、乡镇配合、村委会为实施载体”的扶贫到户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社会对口帮扶。一是加大区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对口帮扶贫困村力度。扶贫部门积极牵头组织社会成功人士开展“一对一”帮扶。二是明确帮扶重点。要重点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问题,核心是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致富项目,要结合贫困农户实际和国家现有的扶持政策,实现因户制宜,不提倡救济式的简单做法。三是强化帮扶责任。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定点帮扶贫困户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明确到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人实行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保证每一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将帮扶情况登记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整合扶贫资源,转变扶持方式。首先要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扶贫管理体制,明确有关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实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管理,统一制定扶贫规划,统筹安排扶贫资金。采取搭建“平台”、“拼盘”的办法,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各负其责、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其它支农资金,加大对贫困农户扶持力度。通过整合各方资金,放大扶贫资金扶持效应,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转变扶持方式。主要是转变扶贫资金投入方向和扶持方式。在当前国家大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情况下,扶贫资金应该转变投入方向,要从过去主要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重点扶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上来。大力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支柱产业、适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根据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不同需要制定帮扶规划,确立投资发展方向,实施优先扶持发展战略,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力争做到50%以上的扶贫专项资金直接投向贫困户,重点扶持贫困农村产业发展。

4、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和小额扶贫贷款到户覆盖面。互助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是扶贫到户的有效政策,效果明显:一是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单位数量和资金规模,力争每个贫困村都建立生产发展互助资金;二是增加扶贫贴息资金总量,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到户规模。区级贴息资金安排应不少于150万,贴息利率应该不低于5%。在扶贫贴息工作中,牢记扶贫宗旨,面向农村,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5、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考评考核制度。首先要完善建档立卡制度,做好农村低保对象与扶贫开发对象的有效衔接,全面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基本情况,真实地反映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脱贫愿望,乡镇政府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建立扶贫到户项目库,报区扶贫办备案,以利提高扶贫到户的有效性。直接扶贫到户的项目可分为“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发展项目和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培训项目”三大类。由贫困户“看单点菜”。一是对扶贫到户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启动、分批扶持。二是安排扶贫到户专项资金,建议省里从每年财政扶贫资金盘中,专门切出一块,与整村推进到户资金、“雨露计划”到户资金捆绑使用,并纳入考评。三是对贫困户直接扶持的无偿资金额度以1000—5000元为宜,所有扶持的项目,必须来源于项目库,纳入扶贫专项资金年度计划范围。四是在对贫困户的资金扶持投入方式上,通过多年的摸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比较好,先办事后给钱。项目由乡镇、村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因户制宜安排,待验收后由乡镇财政所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其次要建立帮扶到户工作考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一是以区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村,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在扶贫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对扶贫工作领导不力,进展缓慢,年度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村,取消下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二是乡镇、村要把扶贫到户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与干部职务晋升和奖励挂钩,通过严格的考评考核来促进扶贫到户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九

为推动xx县健康扶贫工作,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8月,县人大代表教科文卫民族专业小组深入县卫计局、民政局、人社局和定安镇、潞城瑶族乡、者苗乡、六隆镇等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健康扶贫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健康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出台《xx县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医疗保障联动工作方案》《xx县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实施方案》《xx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厘清了专业部门职责,明确了各专业部门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并将健康扶工作纳入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内容。二是精准识别到位。以核实核准的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集中对扶贫对象前期患慢性病、大病情况进行进村入户调查筛查,摸排识别,精准统计,确保不漏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为实施医疗健康救助和动态监管奠定了基础。经动态管理核实后全县建档立卡因病致(返)贫贫困户x户x人,因病致(返)贫下降幅度x%,达到了健康扶贫考核指标“每年因病致(返)贫数应逐年下降,下降率需达到1%以上”的规定。

(二)强化政策落地,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xx年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数x户共x人,每个贫困人口享受城乡医保缴费补助每人108元,x人缴费补助总金额x万元,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二是住院报销比例逐步提高。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及医疗费报销比例分别为:一级及以下,报销95%;二级,报销80%;三级,报销x%;自治区三级,报销x%。三是民政救助全面落实。城乡特困人员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x%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5%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20xx年1—8月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累计支出x万元。

(三)强化三大保障,提升健康扶贫服务能力。

1.落实“三个一批”,集中精力抓统筹保兜底。一是加强医疗救治,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目前全县患有9种大病的贫困患者x人,已集中住院救治x人,救治比例x%。二是实施公卫提升行动,推进慢病签约服务一批。20xx年上半年,管理高血压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糖尿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结核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三是健全医保提升机制,推进大病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进一步整合政策、统筹资金,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健康扶贫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健康扶贫不落一人。

2.实施“五个一行动”,全力推进医疗扶贫。通过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提供一份健康教育处方、落实一名家庭签约医生、建立一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购买一份健康扶贫保险等“五个一行动”健康扶贫措施,实现五个100%,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大病保险覆盖率100%,预防保健覆盖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健康扶贫保险参保率100%。

3.优化诊疗程序,实现结算便捷化。实行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新模式,农村贫困患者住院无需缴纳押金,与医疗单位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即可住院治疗。20xx年1至8月,农村贫困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住院x人/次,住院总费用x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x万元,大病保险赔付x万元,民政医疗救助x万元,民政临时救助x万元,政府兜底x万元,报销比例x%。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统一建立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

(一)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一是配合意识不强。少数乡、村、组干部认为健康扶贫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职能,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度、配合度均较差,基层干部作用发挥效果不好,导致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二是理解政策有偏差。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限制性条件缺乏理解和支持,从以前的“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到片面理解政策,主动要求“小病大治”,甚至为了解决个人自付费用问题,出现盲目要求住院、要求长期住院等与医疗行业规范相悖的现象。三是对政策研究不透彻。大多数基层干部对健康扶贫政策也只是概面了解,面对群众具体的政策咨询也说不清道不明,政策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村卫生室硬件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卫生室墙体损坏、天面漏水未得到及时维修,不能正常使用;基本设备简陋,信息化办公设备缺乏,不适应当前业务要求。二是村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县165个行政村共有157个村卫生室,实际配备村医132人,25个村卫生室无村医。其中,68个贫困村卫生室虽均配有村医,但具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只有2人,其他均为乡村医生资格;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仅4人,其他均为中专或相当于中专学历;年龄45岁以上25人,60岁以上2人。村医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欠缺。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县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达100%。基层医疗单位以健康扶贫门诊慢病筛查为抓手,同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签约率虽达到60%以上。但真正投入的专业医师较少,提供的服务内容缩水,服务质量偏低;交通工具严重缺乏,给随访服务带来很大不便,出现重签约轻服务现象,签约服务流于形式。

(四)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医疗保障政策差距较大。部分贫困户利用“先诊疗,后付费”的便利及住院报销更加优惠的政策,本来门诊就诊就可以解决的却选择住院治疗,小病大养;有的贫困患者一个月因小病就来住院3次,把医院当作疗养院。这既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将造成医保基金缺口更大。健康扶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出台优惠政策多,报销标准高,减免幅度大,“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相比之下,农村非贫困人口享受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各项报销优惠减免均与贫困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病保障方面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一旦患大病即面临极大的致贫风险。由于医疗保障政策有差别,导致非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不达标,只能由当地乡(镇)政府来填补,给乡(镇)政府增加不少压力。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并不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独立责任,是被涵盖在全县扶贫政策内容之一。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政策培训,强化宣传针对性,形成健康扶贫政策全社会大宣传、大普及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发挥政府在政策宣传资源和力度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宣传动员,采取网络平台、微信、qq等信息手段,扩大宣传。组建由乡镇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共同组成的宣传队,深入村屯、农户进行宣传,让广大的贫困人口知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必须兜底保障,总费用报销达90%以上,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二)切实解决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做好村卫生室建设用地、房屋提供等基础性工作。县卫计局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在专业技术设施设备配备等标准化建设要求方面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大投入,每个村卫生室要达到面积80㎡且分有治疗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四室的标准要求。二是夯实队伍,着力提升乡村医生能力。按照20xx人口以下的村须有1名村医、20xx人口以上的村设有2名村医并持有村医证的要求,高度重视和推进乡村医生的招录和培养,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缺乏问题。解决好乡村医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医疗规范落实差、诊疗能力及水平低等关键性问题,提升村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建立健全村卫生室各项制度并上墙,明确职责任务;严格村医上岗准入制度,确保村医在岗,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期药品及时下架,严禁违规开展输液业务。

(三)切实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健康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是脱贫摘帽必须核验的内容之一。因此,抓紧抓实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一是定期开展随访活动。按照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的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季度至少随访一次,每年至少随访四次。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随访活动中,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做到“一人一策”,对症下药,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不约,约而未感”等问题,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成效。同时,要在随访时填写好家庭医生签约手册,完善签约手册的每一项内容,并做好每一次随访的记录,包括随访活动的影像及文字记录,以备查阅。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建议建立健康扶贫app,方便家庭医生随时了解签约对象情况,患者也可以随时向家庭医生咨询病情,以达到信息推送“零距离”、对接帮扶“零障碍”。四是做好基本公卫、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提供用药和就医方便,满足签约居民健康需求,提高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感受度。五是整合交通工具资源,缓解随访服务用车不足问题。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的监管。严格按规定落实医疗机构控费管理,切实减轻贫困对象就医负担;积极做好贫困对象引导工作,针对贫困人口对多品种、高品质药物期望与基本医保结算政策限制的矛盾,加强政策宣讲和引导,杜绝“小病大养”,真正发挥健康扶贫政策基本保障作用。积极推进人、财、物等医疗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投入,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研究出台非贫困对象医疗救助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对非扶贫对象年度住院费用巨大因病致贫的给与政策支持和专项救治。

(五)进一步完善规范和宣传推介“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一是完善规范“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和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已推行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给贫困人口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启动“一站式”窗口较晚,相关业务人员对系统操作不熟练,县卫计部门要加强对各卫生院相关业务人员的指导,不断完善和规范“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做到县域内“一站式”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县域内报销不跑腿、县域外住院报销只跑一次、出院时自付10%以内的费用后即可出院的目标。二是加大“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的宣传推介力度。“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是我县健康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如何将成功经验向区内外宣传,是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创新的重要任务。建议组建宣传团队,策划宣传方案;组织专人总结我县“一站式”模式成功经验,向区内外各媒体发表;邀请市、区,甚至是国家媒体到我县体验、采风、采访,作为专题在市、区及国家媒体上播放、刊载,做到电视有画面、报纸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网络有阵地,不断扩大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影响力,展示我县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风采,进一步推介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十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x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x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x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xx”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十一

我连认真贯彻团关于扶贫帮困工作精神,按照“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总体要求,突出“政策保障一户不漏,专项救助一个不少,社会帮扶一刻不松”三条主线,狠抓“帮扶体系完善,帮扶资源整合,帮扶资金到位,帮扶标准提升”四大关键,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态化的扶贫帮困工作机制,使连队低保户、特困职工等所有困难对象都得到有效的帮扶救助,使他们的困难状况得到一定改观。

1、政策保障,应保尽保,稳定人心政策保障,应保尽保,我们在全面调查、摸清困难职工底数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对新致贫的困难职工符合标准的纳入低保、专项救助,做到应保尽保,一户不漏,今年,全连低保对象14人都享受到了相关福利。同时,按照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新增的低保对象开始向低保边缘户延伸,逐步扩大了低保受益范围,同时将全连无固定收入的重残人员全部列入了救助范围。优抚对象按照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了保障制度,普遍提高了优抚群体的生活水平。

2、专项救助,济贫救急,凝聚人心专项救助,济贫救急,我们以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患重大疾病无自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大病困难的职工,设置医疗专项救助金,同时对全连特困家庭危重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贫困患病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1了救助、帮扶、介绍家人就业、做工等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社会帮扶,雪中送炭”暖人心“社会帮扶,雪中送炭”为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在继续实施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的基础上,我们动员干部、社会能人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对每一个困难职工落实至少一名帮扶人员,使所有困难职工都有人帮、有人助。为使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我连专门成立了扶贫帮困领导小组,落实了帮扶结对,建立了结对帮扶情况台帐,对全连扶贫帮困工作进行决策部署,指导协调和督察考核。并通过召开会议、专栏宣传等形式,营造人人参与扶贫济困、个个争当爱心使者、定期深入走访的浓厚氛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扶贫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指导劳动技能,发展高效农业,介绍就业岗位,为困难职工减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款、为贫困农户子女资助学习费用等,切实减轻困难职工的负担。

今年的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面对的'任务、压力仍很艰巨。职工因病因残或因灾因祸致贫在所难免,加快困难职工脱贫致富步伐,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尤其是使困难职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他们自立自强,生产自救,提升全面小康的受益面和满意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扶贫帮困工作更要在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2态化的工作体系,拓宽社会援助渠道,广泛筹措扶贫帮困资金,发展慈善事业,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帮困,我们还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十二

为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着力发现和破除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问题,根据主题教育有关要求,近期,济南市钢城区纪委监委调研组一行3人深入艾山街道、里辛街道、钢城区高新区部分村居,围绕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现场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部分贫困群众及村民家中,听意见,摸实情,掌握了一手情况,共走访低保户7户,危房改造户8户,精准扶贫户4户,访谈党员群众30余人次。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各街镇、功能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上级扶贫政策,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规范申报、审批、抽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困难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群众对政策落实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访谈中,很多困难群众反映:“多亏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现在生病住院能报销,慢性病有免费药,每年还能领到补助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对当前取得的成绩不能高估,离基层困难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在政策落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还具有一定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按照政策要求,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按月享有免费送药的政策,腿脚不方便、无法领取的贫困户,可由乡医上门送药,生病住院除用新农合报销外,符合救助条件的可申请大病救助。但是从访谈情况看,有些贫困户不知道免费送药的政策,导致没有按时领取;有的不了解大病救助申请的条件和程序,致使应享受的政策没有享受,增加了就医负担。此外,有村民反映其家庭很困难,却没有评上低保户,对村干部心生不满。但经了解,其妻在外务工,年收入明显超出低保标准,说明在低保、危房改造、贫困对象评定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产生误解从而心生怨言,影响了扶贫效果。

(二)信息公开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扶贫政策落实中,优亲厚友的现象明显减少,群众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但访谈中,有的群众反映,低保、危房改造、贫困户的选定只对结果进行公示,而不公开过程,群众因不了解评定对象的家庭状况和收入情况,对评定结果产生质疑。

(三)民主决策效果不佳。

按照要求,低保、危房改造、贫困户的.评选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从监督执纪实践看,大多数村能够做到按程序研究上报。但经了解,有些村的村民代表选定程序不够规范,有的甚至直接由村“两委”成员指定,导致民主决策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一)强化政策宣传。

各街镇、功能区、村(社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相关政策的内容要求、标准条件、申报程序等,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注重宣传效果,既要通过发放宣传册、村内广播、入户走访等传统方式,深入讲解有关政策要求,也要注重运用微信公众号、单位网站等新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实现政策可查看、信息可查询。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村(社区)在开展低保、危房改造、精准扶贫工作中,除公开评定结果外,也要对评定过程进行公开,充分吸收群众参与,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开展,打消群众疑虑。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核查力度,增加核查抽查的范围和频次,及时公开核查结果。

(三)推进民主决策。

各街镇、功能区要督促指导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选出群众代表,坚决防范和纠正选举中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选举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突出代表性,注重将群众威信高、敢于仗义执言、公道正派的党员群众选为群众代表,真正让民主贯穿决策全过程。

(四)加强监督检查。

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优亲厚友、虚报冒领、侵占挪用、截留私分等违规违纪问题,严厉问责失职失责行为,为推动国家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十三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

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20xx年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

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

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

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

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

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8.43%;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76.4%;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0.6%;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59.1%。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19.8%,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29.4%,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64.8%;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劳动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8.3%;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1.5%;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11.8%;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5%;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22.5%,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24.4%;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14.6%,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10.3%;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14.3%。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

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18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

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

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58.8%,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7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40.7%;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26.2%;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60.7%;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篇十四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宝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基本无忧的生活。

尽管当前已在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适当的比例给予生活保障。至少帮助他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行社会救助、结对帮困等办法,从而真正让这少部分人摆脱贫困。

对这种贫困户,不能像平常那样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则,越扶越懒。要采取“逼”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由乡、村两级负责,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帮助教育他们自食其力,自己找饭吃。对经过帮助仍懒惰不干的贫困户,不再列入帮扶范围。

同时,应当发动企业、单位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像“希望工程”那样,自愿参加,自找对象,结对帮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新型运作机制。

以上几种方式方法只是对今后扶贫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种思考,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关键是效果,关键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乡(苏木)两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扶贫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678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