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让我们在文字中倾诉心声,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感的纠结。那么我们写读后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9.下面是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一
我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窗边看看书,偷得浮生半生闲。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便就这样度过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身上的每一处都还存留着暖暖的阳光,这样,便十分满足。
看《千年一叹》,我很喜欢跟着余秋雨先生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古文明,听余秋雨先生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坚守着“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的信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数万公里,考察文化遗产。期间,他贴地穿越了许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探寻了许多陨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首站是希腊,其实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腊,对她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以前听过的希腊神话,她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朦朦胧胧,无法窥见其全貌。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想要去探寻面纱后真实的希腊:看到了浩大温和的爱琴海,海边屹立着许多石柱,让我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属于希腊的“轴心时代”;来到了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迈锡尼王城,这里城墙颓败,单调而干涩,原因就在于穷兵黩武只会迎来自我毁灭;也不错过永恒的地标——奥林匹亚,感受着希腊人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将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这么多的文明遗址,不禁让人惊叹到希腊的盛极一时,也哀叹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腊,人们所崇尚的是闲散第一。希腊人会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既然辛苦过后还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腊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叹:“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这也使我对中华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叹其好,随着年岁的增长,中华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强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个满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样古老又神秘。现如今它的文化也渐渐衰落,它在全盛时是怎样的辉煌我们更不得而知。看着这些零落破损的遗迹,心中总会泛起一阵痛楚。也同时感恩中华文明直到现在还能得以发展延续,不会只留下一些时代的碎片。我们至今能从古书中,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许多的地方,看了许多的文明遗址,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断,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书的比较后,余秋雨先生也结合着这次漫长的经历做了分析,可能是我们的地理环境、也可能是我们的文明体量等等原因,中华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这一趟旅行,说是探访古文明,实际上也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个文明所发出的诧异和叹息,同时也是通过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个文明是如何从辉煌到衰败的。这本书所表达的不仅是这些灿烂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遗忘。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现存的美好,它没有消失,没有经历那些自然淘汰,国泰民安,文明与时代共同前进。它已经奔腾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历史仍在延续,现在也正走向更远的未来。回望以前,心中会更加坚定,我们终将走向更远。现在的文明,正以它饱经风霜的姿态再次显现,已经荒凉与寂寥。它的出现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它会以更加厚重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二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路程从希腊到埃及,从巴以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
这一程,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每天都提着脑袋仓皇赶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脑袋掉了。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结尾部分探讨了其衰落的诸多原因,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读来令人震撼、叹息。
两千年前的几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赘述。在此,只写写作者从中找出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一、远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
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当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泪教训,也会主动出击。开始时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征战渐渐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战一旦胜利,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另一方面,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他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须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内容,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并且,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败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这种破坏也包括侵略者在动员和组织战争时对本国文明进行军事化的搓捏。即使没有战争,文明自身也无法抵拒失序趋向。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确实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都与此有关。
三、迷昧。
文明需要钻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而种种小迷昧如果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这种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渐渐在内外争逐中发生蜕变。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还会发动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宗教纷争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麻烦,而到下个世纪也很难乐观。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中华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当保守的,这使它一再地产生危机。但是,它又隐藏着一种内在弹性,使保守不至于抵达脆折的程度。这种内在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对古文明深刻的精华解读。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千年一叹》,令我受益匪浅。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三
这场千禧之旅始于希腊,终于尼泊尔,喜马拉雅雪山脚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它们都灿烂过,也都已衰落。
几大文明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们应该属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于中华文明,可是无一逃过这个魔咒。原本是它们占有先机,更有可能传播发扬,通向永恒。
千年一叹,这中间叹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还是在叹导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实在不值得。因为枯萎属于正常。
一个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荣扩大,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手段。虽然残暴血腥,但确确实实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这必然会遭到反抗,由于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个小小的缺陷便会引起整个文明的坍塌,随后就是被替代。有旧文明的枯萎,就会有新文明开始它的统治。新旧必将更替,因此枯萎属于正常。
其实想要不枯萎也有办法,那就是包容。它不会太过野心勃勃急着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自信,却不会极端。永远温和,永远中庸,不断删去杂质,适应大环境。它会选择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保存了生命”。
有太多因素决定了一个文明。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放在宏观中什么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异数。宇宙的形成是个异数,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如果膨胀速率再小十亿亿分之一,宇宙就会重新塌缩;地球的存在是个异数,它因为地磁场,才得以留下大气层;生命的出现更是异数;智慧生物的出现实在只能归功于幸运。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无数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文明才能延续下去,一点点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这是何等的严苛。
最初我只以为,一个文明的产生必有它的理由,却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着合理。
至于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用心维护这般脆弱的文明,让它存在的久一点再久一点,把多余的全部舍去。不以武力强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这或许很慢,但是和平,是一个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养。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题记。
久久尘封的记忆像碎裂的冰河,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是虞姬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妙的身形,是虞姬依偎在项羽怀中那凝重孤高的神韵,也是虞姬高举长剑豪迈自刎的,骇人心魄的场景。那段历史,没有无人问津的孤寂冷清,也没有万人追溯的堂皇富丽,唯有醉者自醉,醒者自醒的从容和淡定。像一卷卷满布灰尘的竹简,静默在时光的玉案上,等着你慢慢翻阅。
听过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虞姬,一个千古流芳、倾国倾城、外柔内刚的女子,生时常伴于君王左右,死时亦追求矢志不渝的爱情。项羽,一个英姿勃发、策马奔腾、至死都不肯踏过江东的男子,既有君王威武的气魄,又有男儿的血性与柔情。他们共同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个男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为自己深爱的女人倾情所唱的一曲悲歌。“虞姬虞姬奈若何…”每当我听到这一句,就好像听到项羽那沧桑的心声,带着深情款款的怜爱,穿越了千年,来寻他心心念念的美人。
透过冰冷的时光机,执着的去看一眼那倾倒红尘的英雄与美人的相遇。美人抱着琵琶,在一群铮铮铁骨的男儿之中,柔柔地唱着《楚歌》,一位秦国大将故意刁难,欲杀之。就在此时,项羽也唱着《楚歌》,缓缓向她走来,道一句,姑娘此曲只应天上有,我心仪之。他伸出手,问道,我带你走,你可愿意?美人稍有迟疑,但还是牵住了他的手,决心从此要和他天涯海角,不离不弃。
放眼天下,英雄逐鹿,虞美人在浩浩狼烟之中幸运地找到了终身的依靠。其实在她眼里,项羽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给她乱世中的安宁。她随着项羽征战,但她并不是只会躲在雄鹰羽翼下的弱女子,她是能够掌控住自己的命运的,从不被所谓的宿命所禁锢。
秦三世子婴在位时日不长,项羽率军攻破咸阳。此时的虞姬,置身彭城,但她思君心切,决定独自到咸阳去,深入敌军的腹地。明知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但为了心爱之人,她可以无所顾虑,可以如此勇敢,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正是在咸阳,虞姬第一次遇见刘邦,刘邦气宇轩昂的王者风范,竟然和项羽有几分相似,但她很清楚,刘邦是名副其实的权谋家,将她安置于此处,必定另有所谋。攻城之战拉开帷幕,刘邦若坚守咸阳,虞姬无疑就成了刘邦和项羽谈判的筹码。若刘邦真用虞姬来威胁项羽,那虞姬就在项王攻城之前自尽,她决不能让项羽心软。
项羽邀刘邦赶赴鸿门宴,虞姬有胆有谋,刘邦不得不在赴宴之前将她归还于项王。英雄与美人分离数日,终于团聚,那不是他们最长的一次分离,也不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但相聚时的四目相对,很快地消弭了相思之苦,长天大地,牵手的一瞬间在他们的眼中亦可以是一辈子。因为有爱,就会让孤独之人找到最温暖的慰藉,有爱,也会使坚硬的心变得柔情似水。
喜欢听虞姬唱的那首《楚歌》:
烟雨蒙兮花又开,
春风吹上小楼台。
我的家,如世外,
总有雨伞等着你回来。
烟雨蒙兮花又开,
梦回走上小楼台。
我的心,在云外,
每当明月爬上来,
尽是故乡风采。
男儿志在天下没有错,心系佳人也没有错,但是当男人对权力的欲望如大海般深沉,浩大,连自己都无法驾驭时,就会被自身的戾气所伤。
公元205年,项羽将义帝斩杀,刘邦趁机率军攻打彭城,明为替国君报仇,实则是为了实现他一统天下的野心。待刘邦大军压境,虞姬与项伯等人誓死护城,绝不降刘。她的项王正在为她搏击一个天下,而作为王的女人,又怎能辱没王的名!虞姬接过项伯手中的剑,毫不犹豫地抵在自己洁白如雪的颈上,纵然是死,也不会死在敌军之手。任何人都不能决定她的生死,唯有项羽一人,能让她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心无悔意。剑划破了她的咽喉,她从高耸的楼台上摇摇欲坠,仿佛一只孤雁,不知何去何从。虞姬的刚烈骇然了刘邦大军,在此时,项羽快马飞奔到心爱之人的身旁,他惊慌失措地抱起满脸是血的美人,失声叫道,虞姬!!
虞姬不惜生命,守住了彭城,所幸剑伤不深,并没有伤及性命。做王的女人,就好像一朵娇柔的花从盛放走向了凋零。虞姬告别了女性的软弱,从一个无人爱怜的乐妓走到了今日受人尊敬的姬妾,为了追求一份真挚而长久的爱情,心中无悔,亦无惧。
英雄生在乱世,是天下之幸,却也是美人的不幸。男人为了天下而战,美人只为男人而活,就像每一只飞翔的蝴蝶,都是花的灵魂,当蝴蝶不再在花海中展翅,花朵也就不复存在。
项羽刚愎自用,鸿门宴上让刘邦全身而退,猛虎回归山林后,养精蓄锐,终于要卷土重来。刘邦集齐王韩信、魏相彭越之兵力,南下围攻楚军,彭城沦陷,楚军被逼至垓下,十面埋伏,形如天罗地网。垓下之战,楚军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项王泪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歌声不绝于耳。虞姬在此时从项羽的腰际将剑拔出,豪迈自刎,血洒营帐。她身穿鲜红罗衣,宛若一次最美的绽放,又似旭日东流,欲在毁灭之中得到重生。
死亡带走了项羽最爱的人,却带不走坚定不移的爱情。次日,项羽骑乌骓行至乌江,刘邦穷追不舍。耳旁好似响起了虞姬美妙的歌声,听着虞姬的歌声战死,也未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一具具身躯向他冲来,他的血越涌越多,化为沐血归来的阿修罗。项羽为战场而生,终要回归到战场上去。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虞姬与他过往的种种,温柔尚在,缓缓从天上的北辰落下,点缀了项羽眼角的泪。
对于英雄而言,失败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放下、懂得。不论成败,他依然是所向披靡的王者。
历史转眼成了传说,须臾间,沧海也是桑田。项羽眼里的虞姬是红尘万丈,虞姬眼里的项羽是化外一方,醉笑陪君三万场,莫诉离殇。团聚时刻尽情享受相爱的温存和快乐,与爱人执手,共看苍凉大地,不去想离别时的伤感。这样,万里江山也是美人的笑窝,不必空叹英雄的岁月,有多寂寞。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五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
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六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恐怖组织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过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七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路程从希腊到埃及,从巴以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
这一程,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每天都提着脑袋仓皇赶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脑袋掉了。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结尾部分探讨了其衰落的诸多原因,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读来令人震撼、叹息。
两千年前的几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赘述。在此,只写写作者从中找出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一、远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
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当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泪教训,也会主动出击。开始时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征战渐渐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战一旦胜利,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另一方面,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他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须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内容,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并且,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败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这种破坏也包括侵略者在动员和组织战争时对本国文明进行军事化的搓捏。即使没有战争,文明自身也无法抵拒失序趋向。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确实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都与此有关。
三、迷昧。
文明需要钻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而种种小迷昧如果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这种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渐渐在内外争逐中发生蜕变。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还会发动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宗教纷争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麻烦,而到下个世纪也很难乐观。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中华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当保守的,这使它一再地产生危机。但是,它又隐藏着一种内在弹性,使保守不至于抵达脆折的程度。这种内在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对古文明深刻的精华解读。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千年一叹》,令我受益匪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八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当余秋两先生患上与卢梭一样的毛病时,他便用脚下的路去探寻那些千年一叹的文化遗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著的怀抱,用一支笔记录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
而这整个的行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课程。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渐渐被惊惧所替代。这四万八千里的漫途潜伏着种种危机,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难而上化身为马可波罗,写下游记《千年一叹》,在各文明废墟中思索、探寻,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它彰显着古文明的辉煌,又见证着文明的衰落,在阵阵唤叹中又老泪纵横……这些悠久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永恒的坐标,在希腊庄重的巴特农神庙驻立;在埃及老泪纵横的门农凝视;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听;在印度梦幻的泰姬陵静卧……可惜,辉煌饱经沧桑,文化走向衰落,历史被风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的提醒,成就著作业千年一叹》!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备有各的不幸。”而在这场文化之族中,历经10个国家,却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谓是:“千年一叹,一叹千年”。虽然我以未出过国门,但字里行间是余秋雨先生面对遗址时的心寒语塞,曾经的辉煌与现实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虽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强烈对比,实在令人惋叹!
然而,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过于伤感。因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复复,由盛转衰沉淀于历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书中说道:“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但至少,它们曾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它们遗留下的古迹,也更成了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笔重墨!但万事总有异数,中国就是这其中例外。在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统一与普及,这还多亏了秦始皇,让我们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无人解读而走向湮灭,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轻松诵读古典,兴致高雅时朗诵一首诗歌。当然,除了这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外,余秋雨先生根据一路考案,还得出另外四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阻隔,喜马拉雅山脉天然的屏障阻断了其它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童而导致的互征互毁;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中华文明在诸多内战下,没有遭受根本性的伤害,也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赖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而四是科举制的推崇,避免了社会失序,文化失记,使本体文明得到长久的延续与传承。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潜心钻研的成果。他更是把这些苦心钻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未知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我也因此认识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叹》中,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九
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寻访在古文明的文明之旅,看似一份求之不得的美差,其中却蕴含了多少沉痛、悲楚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有时真感到自豪,自豪中国是四大古国中唯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暂且不评论秦始皇其人,他统一国家和文字便能让文明得以传承。俯瞰中原大地,感受祖国的心跳,我们在追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文明对我们似乎很渺茫,几乎所有古文明光芒都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若没人来唤醒我们的心灵,也许中国终究也会如此不堪入目吧。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近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平……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一
世纪之交之时余秋雨先生,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跋涉的四万公里,以记录的形式将这些上古文明,遗迹,思考铺展在了这日记之中。
它不单单是个人的日记,它是对历史,对文明,对世界的思考,跨越千年的流转轮回,化为今世的一叹。
余秋雨先生叹的是什么?是在旅途中忧闷的悲痛,还是因见到如此古迹,从而兴奋、激动发出的长声,亦或是对世界历史文明发出的吟咏。
书中的文字厚重而平实,优美却也伤感。
他们走过的十个古国,各有各的颜色,蓝色的希腊,黄色的埃及,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黑色的伊朗,油腻中带有棕黑色的印度,绿色的尼泊尔,还有连余秋雨先生都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巴基斯坦。
这些千年的古文明,它们不同却又带一致性,都只是剩下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冲刷的残根,但它们的年岁,却也成就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
先生由它度己,联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文明,同样是千年的古国,为何如此不同的际遇,或许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生与灭如同它的`文字一般,中国是很神奇的“一贯型”;埃及是不幸的“中断型”;波斯是睿智的“化装型”。
余秋雨先生称得上是伟大的文人,他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在这件事之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要命的危险,但居然全部都奇迹般通过了,真的是万幸了。
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和他口中的法显和玄奘一样,都是伟大的人,不过他们又有很大不同,法显和玄奘可以途径几万公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支撑,先生呢?或许是那颗对待文明发展史的心吧!一路上他叙说了许多智慧的故事、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想想或许真的是,文明和野蛮是不分界限的。
惭愧了,忧国忧民本不是该轮到我思考的事,不是无心,更是无力,我感觉我就像先生途径恒河遇见的那个女子,无辜的在举目四望着那污浊的河流。这样说,都感觉高估自己了。
别说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民众了,在人类历史文明面前,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余秋雨先生尚且觉得生命微若草芥,何况你我。不过至少可以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思考而思索一番。
它们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二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语言诙谐,直白易懂,就是这种目之所及加之心之所想写出来的文字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地让人身临其境,只是走的地方实在太少,如果有机会,真希望沿着作者笔下的风景一一阅读,想来那种感觉会让内心更加充实震撼。这本书看了几个月的时间,是电子书,读来有些漫不经心,却是因为是电子书,所以可以对内心感到共鸣震撼的.文字划线收藏及写下我尚浅显不足的理解。文中文明的起始与毁灭让人发之深省,读到文末作者的总结又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留下的确实太多,也太幸运。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作者一样,走一走历史遗迹,读一读史实,记一记心中所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三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仅限于苦了,到达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礼貌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明白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明白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礼貌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礼貌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15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四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文明的本质,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抚摸那些斑驳的碑铭,去体会那些传承千年的神秘文化。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千年一叹》就是访问北非中亚和西亚等地与古中国齐名的文明遗迹,去感受那不同寻常的美,去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中国。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这便是余秋雨先生写作的动力。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过了埃及,走过了希腊,走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几千年前几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衰亡。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哀希腊》,浩大温和而蔚蓝的爱琴海静静地躺在文笔流转之间,洁白庄严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书页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他们的智慧如爱琴海倒影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伦的诗句在我耳边回响:“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之手?”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去的希腊文明的哀悼,也是对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唤。爱琴海上柔和的海风拂过岸边哲人的身体,抚摸过石柱上的斑驳的.遗迹,最终吹过浩大神秘的海神殿,吹进了我的心中。
《千年一叹》让我畅游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华文化的传承,最后,请允许我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当做结尾“不是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篇十五
2017年第十八本书。余老这本书给五颗星我都觉得少了[呲牙]。这本书兼具历史,人文,写实,情感于一身,余老的学识和文笔自不用说,对于环境的描写词汇恰当犀利。风景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东地区的历史和残酷现状,宗教的发展和演变,种族的矛盾和相互之间的`仇恨,一次次朝代更替,一桩桩彼此残杀,触目惊心。对于中东地区形势,我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放下种种仇恨,求同存异并不是不可以的。最后感想,因为余老的文字,让我真切感受到身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是多么幸福,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多么自豪,感谢祖国,愿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和谐幸福,社会主义万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1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