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准确的词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灵感。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一
通过为期一周的茶艺实训,我学到了好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从对茶文化一无所知的状态里走了出来,不仅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甚至发展至海外,而且茶的种类有六种之多,每一种茶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泡制更是有深刻的考究,饮茶的意境也有讲究,饮茶还有营养保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知识的作用,这些对我走向工作岗位,对人对事的态度有重要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也仅限在家里,从地里回来饭前往往会泡一壶茶,但是即不讲究茶的种类和质量,也不讲究茶的泡制和品茶方法,只是平常意义上的喝一杯有味道的茶,解解渴而已,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对茶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也从没有研究,就把它定义为家用茶水,后来见到的饮料如绿茶,冰红茶也并不知道它们同属一类,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到学了茶艺之后才开始了解并认识茶文化,体会茶的意境和精神。
茶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多样,泡制也十分考究,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一定的借鉴。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炒青,烘青等每一种里面又有使用工具和手法的区别,制作出的茶的色泽,形态等也不相同,而且泡制时应用不同的方法限制时间和次数等可以把各种茶的味道达到最佳。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特点的作用,所以在做的时候也要用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从事公共关系,就必须要学会应对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的人,要想取得好的业绩就需要灵活的应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从而把工作做好。同样的处在相同领域的人其处事方法和做事原则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选择的应对方式和原则也要因人而异,学会和他们相处好的同时也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也是一种智慧。
喝茶还要讲究周围的环境同时体会茶所代表的文化和意义。饮茶之风是由文人雅士发展到宫廷之中再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其间茶的种类也有了明确的分类,茶艺也日趋成熟,茶礼也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文人在饮茶时往往会选择一处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精心泡制茶种,以静气凝神,同时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领悟人生法则,有人还会突发奇想吟诗作画,在古代就有以茶会友的说法,请客人饮茶也就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成为一种礼数,同时有清政廉洁,远离污秽,消除杂念,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茶也就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象征,这就是所谓茶的“廉”,“美”,“和”,“敬”,尽显茶的本色。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需要静心静气,以平和的方式待人处事,静乃和之根本,我们工作本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往往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困扰,导致心情烦闷,甚至改变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过的不愉快,所以以静待人的同时也要以静待己,这样生活才会丰富而精彩。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作为一名茶艺师,我有幸接受了专业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艺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实践和体验,我对茶艺的魅力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培训经历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训经历(250字)。
在茶艺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从基础知识开始,了解了不同种类茶叶的产地、生长环境和采摘方法。我们研究了如何正确保存和存放茶叶,以及茶叶的分类和鉴别方法。通过品尝不同的茶叶,我们学会了感受各种茶叶给人们带来的不同口感和香气,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茶叶的美妙之处。
随着培训的深入,我们开始学习和练习传统的茶艺表演和服务技巧。我们探索了传统茶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习了如何准备和使用茶具,以及如何进行传统茶艺的礼仪和仪式。在模拟实践中,我们学会了正确冲泡茶叶和倒茶的技巧,并学习了如何与客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提供独特和优质的茶艺服务。
通过茶艺师的培训,我不仅仅学习了茶艺的技巧,更是培养了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通过茶叶的色、香、味、形、器等方面的表现和组合,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无声沟通。每一次品茶和表演,我都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茶艺艺术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通过学习茶道的礼仪和仪式,我体会到了谦逊、平和、尊重和感恩的重要性。在茶艺表演中,我通过专注和细致的态度,培养了仔细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能力。通过倒茶的过程,我学到了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以及如何从小事中体现出尊重和关怀。
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传承和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味。通过茶艺的修炼,我提高了自己的内省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学会了平和待人、随遇而安。茶艺师需要时刻保持艺术家的心态,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完美。
第四段:茶艺师的未来发展(200字)。
作为一名茶艺师,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茶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更多的人们生活中。茶艺师可以通过开设茶艺班或茶艺沙龙,将茶艺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并加深人们对茶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此外,茶艺师还可以在酒店、餐厅等场所提供茶艺表演和服务,为客人带来别具一格的茶艺体验。
同时,茶艺师也可以通过开设个人创业茶馆或茶叶品牌,将自己的创意和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创新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为茶叶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茶艺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在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茶艺师的培训,我收获了茶艺技能和茶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茶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味。作为茶艺师,我将继续追求卓越和完美,将茶艺的魅力和人生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三
你对茶艺师了解吗?茶艺师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一、从态度深刻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参加中级茶艺师培训之前,我对茶艺师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泡茶技能,能对客人进行茶艺表演与服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懂得,茶艺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对茶的珍视和对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专业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至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我国茶文化体系形成,并使之传播四海。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渗透,互融互补。首先与儒家思想的“礼”。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其次与佛家思想的“悟”。茶与佛的核羽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通过品茶、喝茶提神、清心、去欲。再次与道家思想的“无为”,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茶文化中视茶为天地自然之精华,为“天含之,地载之,人育之”之灵物,从而在制茶、烹茶、品茶过程中,追求美感,追求意境,追求哲理。三、提高了茶艺服务操作技能。在16天的学习中,共学习了茶的营养成分与功效,乌龙茶、红茶、黑茶、绿茶、花茶的冲泡程序,每道泡茶程序都经过了反复的观摩、练习、考试。
四、提高了教学能力。此次培训中,我作为一个教师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而且用心观察农大茶艺实验室的建设,各位老师的授课风格,收集了一些教学文字与影像资料,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茶艺服务》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四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每个茶艺师的手法不同,流派纷呈,但茶艺之美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首先,茶艺师自身要静,心平气和,静若处子。先要静下来,才能开始泡茶。当心里浮躁时,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全身放松,几秒钟就会慢慢静下来。
然后,用你静的气场,去影响别人。最美的茶艺是,当你开始沏茶时,周围嘈杂的声音,都会慢慢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神都跟随你的动作,集体进入“定”的状态。
美的茶艺,动作要匀速、平稳,如行云流水。
茶艺师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要随各种外界环境因素改变而改变。不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器物用得不称手,就泡不好茶了。要体会茶艺根本的.原则性的东西,才能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茶艺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茶更好喝,然后才能谈美。茶艺师首先要学会按茶性泡茶,不同茶类、不同老嫩程度、不同陈放年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器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温度去冲泡。不能为动作漂亮而不顾科学。科学的泡好茶是茶艺的基础和前提。
美的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有道理的,如茶艺当中常见转腕动作,如不是因为要运用太极的转乘启合,借力借势,更好的泡好茶;而纯碎为了所谓好看而转腕,那看上去会“浮”,而不觉得美。最美的茶艺,要做到动作加一分则多余的境界。
茶艺,是为品饮者服务的,不同的品饮者,对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时时注意品饮者的感受,随时调整水温、浓淡、或更换茶品。毕竟,茶艺是要品饮者觉得美,才是真正的美。
茶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将观者带入化境,让观者的心随你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美的茶艺,是一次茶艺师和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处无声胜有声。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五
第一段:介绍茶艺师培训的背景和目的(大约150字)。
茶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沏茶的技法熟练,更需要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为了满足市场对茶艺师的需求,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茶艺师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入了解了茶文化的内涵和技艺的精髓,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讲述茶艺师培训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大约250字)。
茶艺师培训班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我们首先学习了各种茶叶的知识,包括它们的产地、品种、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等。然后我们逐渐学习了茶叶沏泡的技法,包括水温、水质的掌握、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与客人进行茶艺表演和沟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看茶艺师的示范和亲自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第三段:谈论茶艺师培训的收获和提高(大约300字)。
通过茶艺师培训,我积累了大量的茶叶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提高了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了茶叶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认识到茶艺所蕴含的艺术和人性的品质。通过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交流,我学会了与人沟通和表演,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茶艺师培训不仅是技艺的提高,更是思想的升华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第四段:谈论茶艺师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大约300字)。
在茶艺师培训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最初,我对茶叶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浅薄,这给我学习带来了困难。然而,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我逐渐克服了困难,增加了对茶叶的了解。另外,茶艺表演需要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自信心,而我在这方面一开始并不擅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断地在镜子前练习,加强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演技巧。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克服了困难,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
第五段:总结茶艺师培训的意义和价值(大约200字)。
茶艺师培训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入了解了茶文化和人生的哲理。茶艺师培训通过严密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我在茶艺方面的技艺和知识,也让我提高了自身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茶艺师培训让我感受到了茶叶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我会将茶艺师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践中,不仅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够将茶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茶艺的魅力和品味。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六
作为茶艺师,我们不仅仅要熟悉各种茶叶,还需要了解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方法。培训茶艺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们实现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茶文化素养,我报名参加了一期为期一个月的茶艺师培训班。在这个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茶艺师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在培训班上,我们首先学习了茶叶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的种类、产地、品质鉴别和选择等。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工艺,了解了茶叶的生产过程和品饮技巧。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茶艺师的礼仪和服务技巧,比如如何为客人泡茶、如何与客人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个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并能够用专业的方法来制作和品饮茶叶。
培训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注重实践与体验。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茶叶制作和品尝的实践,学习了不同种类茶叶的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知名茶叶产地,亲自体验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这些实践与体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茶叶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使我们对茶叶的品饮和服务更加熟悉和专业。
在茶艺师的工作中,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班上,我们进行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活动,比如分组制作茶点和茶叶品鉴。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如何共同完成任务。在茶艺师的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客人,我们需要善于沟通和交流,能够根据客人的需求和喜好来推荐和制作适合的茶叶。因此,培训茶艺师不仅仅是学会茶叶的制作和品饮知识,更要锻炼自身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段落五:培训茶艺师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茶艺师培训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茶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茶艺师的责任和使命。茶艺师通过独特的手法和丰富的知识将茶叶的魅力展现给客人,让人们在品饮茶叶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我相信,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茶艺师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我也将把茶艺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为茶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通过这次茶艺师的培训,我不仅仅学到了茶叶的知识和技能,更深入理解到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茶艺师不仅是一个技术工作者,更是一个传承者和传播者。我将会努力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茶艺师素养,为更多人带来茶文化的美好体验和享受。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七
茶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作为一名茶艺师,我不仅是在用心泡好一杯茶,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在每个杯香中感受到了茶艺的魅力。
首先,在茶艺师的职业生涯中,我意识到茶艺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有独特的品味和审美观。茶叶的选择、水温的控制、冲泡的技巧等等都需要仔细斟酌,这些都离不开茶艺师对于茶叶和饮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这种了解和品味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我们才能领悟到茶的千姿百态,将茶的生命力和美妙之处展现到极致。
其次,茶艺师需要有高度的耐心和细致的功夫。一杯好茶需要经过许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的细致和耐心。比如,冲泡一杯龙井茶,需要先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然后倒入恰到好处的水温,再等待茶叶逐渐展开,最后慢慢品味。这个过程中,茶艺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细节,注意每个步骤的掌握,才能泡出一杯香气四溢、口感独特的好茶。而这种耐心和细致心态也可以铺展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再次,茶艺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茶艺不仅仅是为了泡一杯好茶,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每个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体验。在服务客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偏好,灵活调整泡茶的方式和茶叶的选择,以便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满意的茶品。在这个过程中,茶艺师需要与客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这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使我们更加关注细节,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培养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最后,茶艺师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茶艺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艺术,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突破,我们才能在茶的世界中愈发深入,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茶艺师需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茶叶知识、感受茶香、调整泡茶技巧。只有带着一颗对于茶艺的热忱和坚持,我们才能跨越每一道难关,不断成长和进步。
茶艺师心得体会,是我在茶艺世界里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对于茶艺独特的理解和体味。我们需要有品味和审美,细致和耐心,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还需要坚持和毅力。这一系列的要求使茶艺师塑造出一副美好的形象,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将茶艺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们。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茶艺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示给世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八
茶艺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源远流长。作为茶艺师,我深深感受到茶艺之美。在追求卓越的茶艺道路上,我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体会到茶的精髓。茶并非简单的饮品,而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液体艺术品。和茶为伴的时光,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融。茶艺师的心得体会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段:造物之奇。
茶艺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倒茶斟水,更是一位茶文化的传承者。在茶艺表演和品茶过程中,我领会到了茶的造物之奇。在每一次品味茶汤的时刻,茶叶的神奇之处得以展现。茶的茶香、苦味、回甘,每一种味觉的变化都是如此微妙而有趣。而在茶艺表演中,每一次高手倒茶的瞬间,都是对茶艺师技艺的极致追求。茶造物之奇的体现,让我深刻认识到茶的独特之处和无尽的魅力。
第三段:心境和礼仪。
作为一名茶艺师,我深刻体会到在品茶的过程中,心境和礼仪的重要性。品茶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品味到茶的真正滋味。此外,茶艺还强调一定的仪式和礼节。从净手、温杯、沏茶到斟茶,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的讲究和规矩。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到位,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茶艺的精髓。因此,在茶艺的实践中,我不仅追求技艺上的精进,更注重培养心灵和修养。
第四段:茶与健康。
茶的独特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其饮用的美味上,更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上。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等。适量饮用茶能够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减肥,抗衰老等。在茶艺师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茶与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茶的饮用过程中,茶香缭绕,茶气弥漫,不仅舒适宜人,更能够达到心灵的静谧与安宁。这种将健康与品位结合的特质,使得茶在当代社会中备受青睐。
第五段:传承与发展。
茶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千年的历史。茶艺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使命。在茶艺的实践过程中,我不仅注重传统礼仪和技巧的学习,也致力于将茶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茶艺形式。茶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茶艺师加倍努力,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让茶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茶的魅力和益处。
通过茶艺师的心得体会,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茶艺之美。茶的造物之奇、心境和礼仪、健康和传承与发展都是茶艺师最为关注和追求的方面。茶艺师的实践既需要艺术修养与技巧的结合,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茶艺的美妙和价值之处,将一直伴随着茶艺师的探索与奋进。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九
第一段:介绍背景和原因(200字)。
我是一名大学生,对于茶艺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今年寒假,我有幸得到一个客串茶艺师的机会,参与了一家茶馆的运营,并与资深茶艺师一起学习和展示茶艺技巧。这个机会让我对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领略到茶艺师的职业精神和技艺的奥妙。
第二段:学习茶艺的过程和体会(300字)。
在茶馆里,我通过观察和学习,逐渐掌握了茶叶的品种、制作和保存方法。我还学会了使用茶具和茶具的清洁维护,并能够根据客人的需求泡出不同口味的茶。茶艺师要善于用心感受茶香,掌握合适的水温和冲泡时间,给予每一杯茶最佳的味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细细品味着茶的风味,感受到茶的品质与泡茶技巧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种茶叶。
第三段:茶艺师的职业精神和态度(300字)。
茶艺师的职业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技巧,更需要有一颗平静、专注的心。茶艺师要能够在传统茶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顾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茶艺师要有耐心和恭敬的态度,虽然每一杯茶只需几分钟泡制,但在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全神贯注,做到每一次提茶、倒茶都能体现出专业和细致的水准。而且茶艺师要能够与客人产生互动,通过与客人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口味偏好,从而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泡茶参数,并赋予茶叶独特的味道。
第四段:茶艺师对生活的启发(200字)。
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茶艺师的职业精神,还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茶艺师专注、细腻的态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通过用心去对待,从而达到更高的品质。泡茶时,细致地选择茶叶、调整水温,甚至提茶、倒茶的动作都是一种细腻的熟练技巧,它们都是茶艺师为尽善尽美的追求。我在生活中也尽量抛弃懒散、草率的态度,更多地用心体验、品味生活,从而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无限美好。
第五段:茶艺师的价值和意义(200字)。
茶艺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传承和文化。茶艺师所传授的茶道技艺,包含着对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坚持自我,持重正直的价值观。茶艺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茶香与品茗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平衡。茶艺师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纽带,他们将茶道的精髓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种独特的生活艺术。
总结:我通过客串茶艺师的经历,对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茶艺师所拥有的职业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段经历不仅仅让我学到了泡茶技巧,更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茶艺师的专注、认真和细致的态度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品质取决于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会将这些体验应用到我的生活中,用心感知和品味生活每一个细节。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一
每家茶艺培训学校,不管是茶艺培训,还是茶艺师培训,都离不开茶艺表演培训,有茶艺表演培训的地方,就需要茶艺表演解说词。天晟茶艺培训学校提出了茶艺师首先要懂茶,茶都不懂,哪来的茶艺呢?简单而有道理。
台湾十八道。
喝茶可分为三道:一苦、二甜、三回味,品茶在于自我品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下面先给大家简单介绍泡工夫茶的器皿,以及它们的用途。
茶壶:古称“孟臣罐”泡茶用的茶盅:亦称公道杯。
茶滤:综合过滤茶渣,能使茶汤浓淡均匀。
闻香杯:闻香用的,因为它造型独特能使香气集中往外冒品茗杯:亦称“若琛杯”用于鉴赏汤色、品茶茶海:装不喝的水茶巾:沾壶底的余水杯托:放闻香杯和品茗杯茶道:
茶漏:置茶时放在茶壶上,防止茶叶往外漏茶匙:置茶时使用的。
茶捏:捏洗闻香杯和品茗杯,以及茶壶里的茶渣茶则:用于鉴赏茶叶的外形,以及度量的作用酒精炉组:烧泡茶时用的水器皿介绍完毕,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泡工夫茶的十八道茶道:
1、清泉出沸:要泡好一壶好茶,水质是很重要的,我们所选用的是经砂石过滤,较少矿物质污染的纯山泉水。
2、茶壶淋霖:起烫壶的作用、烫盅。
3、若琛出浴:若琛是景德镇一位制杯能手,因为他制的杯小、白、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品茗杯也称若琛杯。
4、倾茶入则:
5、鉴赏佳茗:请看看你们本次所选的茶叶的外形。
6、乌龙入宫:我们把茶壶比喻成宫殿,呈现出乌龙茶的身价。
7、悬壶高冲:高冲有利于激荡茶叶,使它的色、香、味更加容易挥发。
8、推泡抽眉:把壶里的泡末推掉。
9、重洗仙颜:冲洗壶身,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激发茶性。
10、游山玩水:把壶底的余水沾干抹掉。10-。
1、(观音出海)。
11、关公巡城:平均分配茶汤。
12、韩信点兵:滴滴是精华。
13、鲤鱼翻身:把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中。
14、喜闻幽香:请将闻香杯轻轻提起,将空杯触及鼻端,深呼吸,喜闻幽香。
15、三龙护鼎:艺术上端品茗杯的姿势是拇指与食指轻抚品茗杯沿,中指顶住杯底。
16、鉴赏汤色:请看看茶汤的颜色是否明亮。
17、细品佳茗:一杯茶可分为几小口,慢慢啜(chuo)饮,会感到口鼻生香,喉底回甘。
18、重赏余韵:重赏品茗空杯余香。十八道介绍完毕,请大家慢慢品饮。
安溪铁观音茶艺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铁观音,体现了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时尚追求。
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安溪铁观音品饮艺术,讲究茶叶之优质,泉水之纯净,茶具之精美,茶艺之高雅,茶境之和谐。
安溪铁观音茶艺,源于民间工夫茶,浓缩着中华茶艺的精华。细腻优雅的动作,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安溪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神妙境界,使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启发人们走向和谐健康的新生活境界。下面请大家欣赏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
(一)神入茶境。
端正几容、仪态大方,表情亲切自然,愉快地走入茶境。
(二)茶具展示。
下面向大家展示的是安溪铁观音功夫茶具:酒精炉、水壶、若琛瓯、茶杯、茶罐。
(三)烹煮泉水。
好茶需要好水,山泉上、河水中、井水下,由于铁观音的外形颗粒紧结,为了使它更快地释放出香和韵,冲泡时水温必须达到沸点。
(四)沐霖瓯杯。
在热瓯暖杯的过程中,先洗白立杯,然后把小杯放置小茶盘,摆成圆形,再把盖瓯洗净,这不但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起到消毒暖杯的作用。
(五)观音入宫右手拿起茶斗,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颗粒不丢的装入瓯杯,我们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六)舒展香茗。
冲泡中,第一次冲水马上倒出,因为铁观音的外形颗粒紧结,为了加快香和韵的舒展,必须加温再加温。
(七)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瓯杯的水柱保持均匀而有力度,怒地是使瓯里的茶叶均匀地吸收水分。
(八)春风拂面。
左手提瓯盖,轻轻地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掉,然后右手拿起水壶把瓯盖冲净。
(九)瓯里酝香。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生产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是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结合,茶叶入瓯冲泡,必须等待一至两分钟,放能斟茶。
(十)三龙护鼎。
(十一)行云流水。
(十二)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把茶低斟,倒得均匀。
(十三)点水流香。
把瓯里的点滴香茗分在各个小杯,浓淡调匀,以表达对品茗者的平等和尊敬。
(十四)香茗敬宾。
接下来敬请各位嘉宾品赏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品赏时,首先看它的金黄色的茶汤,接下来闻它天然的独特香气,最后呷(ga)上几口缓缓品啜,您会觉得味道甘鲜,齿颊留香,味无穷。
从来佳茗似佳人,喝茶要喝铁观音。安溪铁观音茶艺,演绎的是和谐自然,体现的是健康快乐。
谁能品出铁观音的特殊香韵,那真是人生的一件快事。愿今天的茶艺表演能给各位嘉宾留下美好的回忆,愿铁观音的香韵永驻您的心田。
炒青绿茶茶艺表演。
绿茶是我国的主产茶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制茶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茶类,也是我国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
按加工过程中干燥方法的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炒青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炒青绿茶茶艺表演。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心平气和,通过这支香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并达到驱除妄念的目的。
鉴赏圣泉水。
下面请大家欣赏清澈的纯水,好茶还需配好水。明代茶专家说:“七分茶配三分水,这茶就十分”所以说茶和水是密不可分的。
叶嘉酬宾。
叶嘉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既是请嘉宾欣赏茶叶的外观形状,高级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紧实匀称,油润银灰绿。
冰心去凡尘。
冲泡绿茶一般选用玻璃用具,这样能够很好的欣赏茶艺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不断变化。我们选购了这套晶莹剔透,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了高度品味的玻璃茶具,下面把原本就是干净的玻璃杯再烫洗一遍,以示对嘉宾的尊敬。
玉壶养太和冲泡绿茶宜用80℃的白开水,玉壶养太和就是将开水预先倒入玻璃壶中,放置冷却一会,从而避免绿茶熟汤失味。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佳人,下面用茶叶投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即向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高档绿茶极为细嫩,所以冲泡的水温为80℃,用这样的不温不火的水泡的茶才能色味极美。
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使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间断,这样的冲水技法称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凤凰在向嘉宾点头致意。
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中是传说观音菩萨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象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二
日常工作:
顾客来到茶吧后,简单的介绍,冲泡,清洗茶具等。
员工工资2000元以上+提成,包食宿;
岗位要求:
身高1.60以上,形象气质良好,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喜爱茶艺工作,性格开朗,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公司进行统一免费茶艺培训)。
面试自带简历,1寸照片,学历证明,身份证及复印件。
任职要求:
1、年龄18—23岁。
2、身高1.65米以上。
3、学历中专以上。
4、形象气质佳。
待遇:
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工资3000元/月+提成(业务),转正后基本工资3500元/月+提成(按业务),提供住宿。公司负责统一培训。转正后,给上社保。公司简介:
北京美月茶艺文化有限公司是美月旗下一家专门以茶为基础,以养生为理念,以“传播健康生活,缔造养生传奇”为宗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立志于发掘中国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茶艺文化公司。
公司注重茶艺文化及中国茶道的推广。集中了茶史、茶艺、茶制作及茶具界的多名精英,构建了一支具有渊博知识、丰富经验兼备传统与创新精神的团队。
未来,美月茶艺将从文化、艺术上出发,以直营的“美月茶艺馆”和加盟连锁的“美月茗茶坊”为基础,立足老北京,辐射全中国。逐步建成自己的茶园基地,茶叶产品加工,包装茶食品,茶饮料等附属机构;也将逐渐将形成以品茶、茶艺演示、茶园观光、茶园实景演出、各类茶文化寻根活动以及茶家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链。
目前集团旗下还有“上海美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美月之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
上海美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以生物基因工程为基础的公司,并得到国家“七五、八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公司以“以提高生命质量为核心,实施健康改善系统工程”的宗旨。其主打产品“hgh”由中科院权威专家研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逆转衰老的基因食品,该技术领先于同行业欧美各国,并已通过双盲临床试验,获得多项荣誉。
上海美月之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为宗旨,是一家集大型影视作品拍摄制作发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大型体育活动、大型会务会展活动的策划及承办,企业文化的创意制作以及全方位的文化培训等多种服务项目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文化公司。
御上品连锁品牌(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囊括了御上品茶业有限公司、御上品牌(顾问与设计)机构、御上品餐饮策划管理有限公司、cumi古美时尚首饰连锁品牌,是一家香港背景,主营业务内地高成长的集成型集团企业。
御上品连锁品牌(香港)有限公司旗下深圳御上品茶业有限公司是以茶艺策划管理为核心业务的连锁品牌,由兄弟公司御上品牌(顾问与设计)机构倾力推广,致力于将国粹茶道与餐饮美食完美结合模式化生产。“唯有大器方能容大物!”御上品拥有优质的管理团队,高效完善的管理机制,快捷利时的配送保障,科学专业的茶艺师培训系统。依托国内经济强势增长,御上品亦稳趁时机,疾速拓展,与国内众多的星级酒店、顶级酒楼食府达成了广泛的合作项目,具体包括香港丽晶酒店、白金五星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白金五星深圳茵特拉根大酒店、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威尼丝酒店、深圳顶级商务酒楼逸和轩、深圳长沙好世界国宴、北京大宅门酒楼、武汉丽都酒店等餐饮界明星企业。
御上品于2007年成功登陆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并在上海和北京先后设立分公司,负责区域业务运作。按照2008年的拓展计划,御上品以香港为总部,放眼全国,以深圳为全国运营中心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基点,将北京作为半渤海经济区的基点,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基点,呈放射状逐步攻占周边一二线城市,逐步打造出御上品强大的品牌网络圈。
公司宗旨:传承国粹、弘扬茶艺、成就品牌。
管理理念:站在高处筹划未来,立在低处精耕细做。
经营理念:互利共赢,创造价值。
服务宗旨:把服务当作一种境界去做,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企业愿景:行业第一、美誉品牌、优质成长。
企业文化:快乐工作,享受人生,创造精彩。
欲了解更多,请登陆御上品官方网站:。
敬请关注御上事业群成员品牌:。
御上品牌(顾问与设计)机构:。
cumi(古美时尚首饰品牌):。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三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第3页共7页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四
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茶艺师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那么茶艺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呢?下面为大家分享的是茶艺师基本知识——茶的类型,欢迎阅读!
按茶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茶类不同,茶叶的品质特征各异,质量好坏的标准也不一,所以先要了解各类茶的品质特征,才能鉴别茶叶的好坏。即使是一类茶,因鲜叶原料的大小和品种的差异,炒制温度与手法的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各异。
茶的色泽分为干茶色泽、茶汤色泽和叶底(冲泡后的茶渣)色泽。
1)绿茶类
银白隐翠型 又称银绿型。从多茸毛品种上采收的细嫩原料(指芽尖到一牙二叶初展,下同)制作的成品茶,叶色翠绿,外表披满白毫,如保靖岚针、巴山银芽、凌云白毫、乐昌白毛尖、高桥银峰、洞庭碧螺春、敬亭绿雪、望府银毫、双龙银针等。
翠绿型 又称嫩绿型。早春或高山采收的细嫩原料,只炒不揉或轻揉,有的花色在干燥时要将外表白毫摩擦脱落,干茶色泽绿中微带黄,如西湖龙井、顾渚紫笋、安化松针、古丈毛尖、信阳毛尖、六安瓜片、江山绿牡丹等。
深绿型 又称青绿、苍绿、菜绿型。细嫩采原料,品种叶色较深或炒制中揉捻较充分,干茶色泽青绿不带黄,如天日青顶、望海茶、婺源茗眉、青城雪芽、滇青、南京雨花茶、太平猴魁、古劳茶、高绿茶等。
墨绿型 嫩采制作的名茶,如涌溪火青;适中采原料(指一芽二三叶及相应对夹叶,下同)制成的炒青、烘青以及精制成的眉茶、珠茶、雨茶等。
黄绿型 适中采制作的名茶,如舒城小兰花;或原料以一芽三叶和相应的对夹叶为主,制作正常的中、下档烘青、炒青。
金黄隐翠型 俗称象牙色。以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如黄山毛峰等。
黑褐型 粗老采大叶种原料(一芽三四叶,且对夹叶占较大比例,下同)制成晒青,精制成半成品后,经过湿热渥堆,促进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转化,形成黑褐色,如普洱茶等。
2)黄茶类
嫩黄型 细嫩采原料,制造中有闷黄工序,干茶嫩黄或浅黄,茸毛满布,如蒙顶黄芽、莫干黄芽、建德苞茶、平阳黄汤等。
金黄型 细嫩采原料,芽头肥壮,芽色金黄,芽毫闪光,如君山银针(有“金镶玉”之美称)、沩山毛尖(俗称“寸金茶”)、远安鹿苑、北港毛尖等。
3)黑茶类
黑褐型 粗老采原料,有渥堆发酵(微生物作用)工序,在湿热作用下,使可溶性小分子聚合成不溶性大分子,干茶呈黑褐色,如黑毛茶、湘尖茶、六堡茶等。
4)红茶类
乌黑型 适中采原料,制成的高级工夫红茶(即高级条红茶)和中、上档红碎茶,干茶乌黑有光泽。
棕红型 适中采原料,如用转子机或c.t.c制成的红碎茶。
黑褐型 中、低档红茶及火砖茶(红茶末制成的砖茶)。
橙红型 细嫩采原料,芽叶多茸毛,发酵较重,偏红类型,如白毫乌龙等。
5)乌龙茶类
砂绿型 又叫鳝鱼色。粗老采原料,火功足,干茶色泽砂绿并光润,俗称砂绿润,铁观音、乌龙茶等。
青褐型 粗老采原料,叶张厚实,干茶色泽褐中泛青,如水仙、武夷岩茶等
灰绿型 粗老采原料,轻发酵,偏绿茶色泽,如翠玉乌龙等。
6)白茶类
银白型 单芽或一芽一叶原料,多毫品种,保毫制法,如白毫银针等。
灰绿型 细嫩采原料,毫心银白,叶面灰绿,如白牡丹等。
灰绿带黄型 适中采原料,外形芽心较小,色泽灰绿稍黄,如贡眉,其中品质较差的称寿眉。
1)绿茶类
浅绿型 原料细嫩,轻揉捻,制造及时,大部分名绿茶属此类型,如太平猴魁、庐山云雾、高桥银峰、惠明茶、望海茶、望府银毫以及各种毛尖、毛峰。
杏绿型 又称嫩绿型。原料细嫩,鲜叶黄绿色,炒制得法,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天山烘绿等。
绿亮型 包括绿明、清亮、清明。原料细嫩,揉捻适中,如古丈毛尖、安化松针、信阳毛尖等。
黄绿型 适中采原料,炒制成的大众化绿茶的典型汤色,如烘青、眉茶、珠茶等。
橙黄型 以绿茶原料制成的紧压茶,如沱茶等。
2)黄茶类
杏黄型 或称淡杏黄色。鲜叶为单芽或一芽一叶,为高级黄茶的典型汤色,如蒙顶黄芽、莫干黄芽、君山银针、建德苞茶等。
橙黄型 细嫩采或适中采原料制成的黄茶汤色,如广东大叶青、沩山毛尖、黄大茶、平阳黄汤等。
3)黑茶类
橙黄型 湿坯渥堆做色蒸压的黑茶,如茯砖。
橙红型 湿坯渥堆做色蒸压的黑茶,如花砖、康砖。
深红型 干坯渥堆做色或成茶堆积做色的蒸压或炒压茶,如方包茶、六堡茶。
4)红茶类
红亮型 适中采原料制成的工夫红茶的汤色。
红艳型 原料较嫩的工夫红茶或用快速揉切制成的高档红碎茶的`最优汤色。
深红型 原料较老制成的低档红碎茶、工夫茶及红砖茶。
5)乌龙茶
金黄型 俗称茶油色,如铁观音、黄金桂、闽南青茶、广东青茶等。
橙黄型 如闽北青茶、武夷岩茶等。
橙红型 火工饱足的乌龙茶及重发酵乌龙茶,如白毫乌龙等。
橙绿型 轻发酵乌龙茶,如翠玉乌龙等。
6)白茶类
微黄型 高档白茶的典型汤色,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黄亮型 一芽二三叶制成的贡眉,品质不如前者。
黄褐型 贡眉中品质较差的寿眉即属此型。
1)绿茶类
嫩黄型 如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涌溪火青等。
鲜绿型 蒸青绿茶的特有色泽,如恩施玉露以及高级煎茶。
绿亮型 包括绿明型,如浙江旗枪、休宁松萝以及高级烘青。
黄绿型 适中采原料制成的舒城兰花以及大众绿茶。
2)黄茶类
嫩黄型 高级黄茶的典型叶底色泽,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莫干黄芽等。
黄褐型 包括黄暗型,如方包茶以及中、低级黑毛茶。
棕褐型 如康砖、金尖。
黑褐型 包括暗褐型,加工中进行渥堆或陈醇化,如黑砖、茯砖、六堡茶。
3)红茶类
红亮型 优良工夫红茶的典型叶底色泽。
红艳型 是红碎茶最优的叶底颜色。
4)乌龙茶类
绿叶红镶边型 为乌龙茶的典型叶底色泽,如武夷水仙、安溪铁观音、闽北乌龙、闽南青茶、凤凰水仙、广东色种等。
黄亮叶镶红边型 部分乌龙茶属此型,如黄金桂、浪菜、闽北水仙等。
橙红型 发酵程度重而原料细嫩,如白毫乌龙等。
5)白茶类
银白型 用多茸毛品种芽头制成的白茶,芽周围披满银白色茸毛,如白毫银针等。
灰绿型 用多毛或中毛品种芽制成的白茶,叶面灰绿色,而叶背披茸毛,有“青天白地”之称,叶脉带红色,如白牡丹等。
黄绿型 用中毛或少毛品种的适中原料制成的白茶,叶脉、梗带红色,如贡眉、寿眉
因茶叶鲜叶品质、加工方法的不同,成品茶的香气类型可分为:
毫香型 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制作正常,白毫显露的干茶泡时有典型的毫香,如白毫银针以及部分毛尖、毛峰。
清香型 香气清纯,柔和持久,,香虽不高但缓缓散发,令人有愉快感。嫩采现制的茶所具的香气,为名绿茶的典型香气。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摇青做青程度偏轻,火工不足的乌龙茶也属此型。
嫩香型 香味清新,有似熟板栗、熟玉米的香气。鲜叶原料细嫩柔软,制作良好的名优绿茶香气,如峨蕊、泉岗辉白以及部分毛尖、毛峰。
花香型 散发出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有兰花香、栀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铁观音、色种、乌龙、水仙、浪菜、台湾乌龙均属此型。各种花茶因窨制用花的不同,各具不同的花香。部分绿茶天然具有兰花香,如舒城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祁门红茶则有玫瑰香。
果香型 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蜜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橘子香、李子香、香橼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型,红茶常带苹果香。
甜香型 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枣香、桂圆香)、蜜糖香等。适中采鲜叶制成的工夫红茶有此典型香气。
火香型 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和锅巴香。鲜叶原料较老、含梗较多,如黄大茶、武夷岩茶、古劳茶等。
陈醇香型 原料较老,加工中经渥堆陈醇化过程制成的茶,均具有此种香气,如普洱茶及大部分紧压茶。
松烟香型 在制作过程的干燥工序中,用燃烧松柏或枫球、黄藤的烟熏出的茶,带有松烟香气,如小种红茶、六堡茶、沩山毛尖等。
清鲜型 清香味鲜且爽口,鲜叶原料细嫩,制造及时合理的绿茶和红茶,如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南京雨花茶、都匀毛尖等。
鲜浓型 包括鲜厚型。味鲜而浓,回味爽口,有吃新鲜水果的感觉。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制造及时合理,如黄山毛峰、婺源茗眉等。
鲜醇型 包括鲜爽型。味鲜而醇,回味鲜甜爽口。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揉捻较轻者,如太平猴魁、顾渚紫笋、白牡丹以及高级烘青,还有揉捻正常的高级祁红、宜红。
鲜淡型 味鲜甜,较淡。鲜叶嫩而新鲜,因原料内含物含量和加工工艺所致,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浓烈型 有清香或熟板栗香,味浓而不苦,富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芽肥壮,叶肥厚,嫩度较好的一芽二三叶,内含物丰富,制茶合理的均属此型,如屯绿、婺绿等。
浓厚(爽)型 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细嫩采原料,叶片厚实,制造合理,如凌云白毫、南安石亭绿、舒绿、遂绿、滇红、武夷岩茶等。
浓醇型 收敛性和刺激性较强,回味甜或甘爽。鲜叶嫩度好,制造得法,如优良的工夫红茶、毛尖、毛峰以及部分乌龙茶。
甜醇型 包括醇甜、甜和、甜爽。鲜甜厚之感,原料细嫩而新鲜,制造讲究,如安化松直、恩施一露、白毫银针、小叶种工夫红茶。
醇爽型 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鲜叶嫩度好,加工及时合理,如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莫干黄芽以及一般中、高级工夫红茶。
醇厚型 味尚浓,带刺激性,回味略甜或爽,鲜叶内质好,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均有此味型,如涌溪火青、高桥银峰、古丈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色种、铁观音、祁红、川红以及部分闽红。
醇和型 味欠浓鲜,但不苦涩,有醇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中级工夫红茶、天尖 (包括贡尖、生尖)、六堡茶。
平和型 清淡正常,不苦涩,有甜感。粗老采原料,芽叶一半以上老化,低档红茶、绿茶、乌龙茶,以及中、低档黄茶,中档黑茶。
陈醇型 陈味带甜。制造中经渥堆陈醇化,如普洱茶、六堡茶。
茶的形状类型可分为干茶形状和叶底形状。
针型 茶条紧圆挺直,两头尖似针状,如白毫银针、安化松针、南京雨花茶、恩施玉露、保靖岚针、君山银针、蒙顶石花等。
雀舌型 茶条紧扁圆挺直,芽尖与第一叶尖等长,顶部似雀嘴微开,如顾渚紫笋、敬亭绿雪、黄山特级毛峰等。
尖条型 干茶两叶抱芽扁展,不弯、不翘、不散开,两端略尖,如太平猴魁、贡尖、魁尖等。
花朵型 芽叶相连似花朵,基部如花落,芽叶端部稍散开,如白牡丹,、舒城小兰花、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等。
扁型 包括扁条型和扁片型,如龙井、旗枪、大方、湄江翠片、天湖风片、仙人掌茶、千岛玉叶等。高级龙井扁平光滑,挺直尖削,芽长于叶,形似“碗钉”,即两头尖,中间为韭菜扁形。
卷曲型 条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如洞庭碧螺春、高桥银峰、都匀毛尖、蒙顶甘露、汀波绿等。
圆珠型 包括腰圆形、拳圆形、盘花形。颗粒细紧滚圆,形似珍珠的有珠茶;腰圆形的有涌溪火青;茶条卷曲紧结如盘花的有泉岗白、临海盘毫;拳圆形的有贡熙。
环钩型 条索细紧弯曲呈环状或钩状,如鹿苑毛尖、歙县银钩、桂东玲珑茶、广济寺毛尖、九曲红梅等。
条型 茶条的长度比宽度大好几倍,有的外表浑圆,有的外表有棱角、毛糙,但均紧结有苗锋。如:绿茶中的炒青、烘青、晒青、特珍、珍眉、特针、雨茶;红茶中的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中的白毫等;黑茶中的黑毛茶、天尖、贡尖、生尖、六堡茶等;乌龙茶中的水仙;名绿茶中的韶山韶峰、休宁松萝、庐山云雾、青茶莲心以及各种毛尖、毛峰。
螺钉型 茶条顶端扭成圆块状或芽菜状,枝叶基部翘起如螺钉状。顶端扭成圆块状的,如闽南青茶、铁观音、乌龙、色种等;顶端扭成芽菜状的,如闽北青茶、武夷岩茶等。
颗粒型 紧卷成颗,略具棱角,如绿碎茶、红碎茶中的花碎橙黄白毫、碎橙黄白毫、碎白毫等。
碎片型 屑片皱褶隆起,形似木耳,质地稍轻,如红碎茶中的橙黄白毫、白毫片等。屑片皱褶少而平,形似纸屑,如秀眉、三角片。
粉末型 体形小于34孔/英寸的末茶,均属此型。
束型 在制造过程后期,将一定数量的芽梢用丝线(或棉线)捆扎成不同形状,最后烘干定型。有束成菊花形状的,如墨菊、绿牡丹;有扎成毛笔头状的,如龙须茶。
团块型 毛茶精制后经过蒸炒压成团块形状。有长方形的黑砖、花砖、茯砖、老青砖、米砖等;有枕形的金尖和砖形的康砖、紧压茶;方形的普洱茶和碗臼形的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方包形的方包茶;圆柱形的六堡茶。
叶底即冲泡后的茶渣。从茶渣的老嫩、整碎、色泽等方面可以判断出原料品质和加工中的问题。同时,在名优茶冲泡中,常欣赏冲泡过程中的茶芽舒展情况和叶底形状、色泽。
芽型 由单芽组成的叶底,如君山银针、白毫银针、蒙顶石花等。
雀舌型 一芽一叶初展的原料炒制后,芽叶基部相连,端部如雀嘴张开,如黄山毛峰、莫干黄芽、敬亭绿雪等。
花朵型 叶底芽叶完整,自然展开似花朵,如涌溪火青、太平猴魁、白牡丹、江山绿牡丹、龙井、旗枪、舒城小兰花、各种毛尖和毛峰、泉岗白等。
整叶型 由芽或单叶组成,如六安瓜片、炒青、烘青、红毛茶等。
半叶型 经精制加工切碎,叶片断碎多呈半叶状,如工夫红茶、眉茶、雨茶等。
碎叶型 经过揉切等破碎工艺,如红碎茶的碎片型茶、绿碎茶等。
末型 体形小于34孔/英寸的茶末。
茶艺师培训心得篇十五
为推动茶艺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茶艺从业人员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完成《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以下简称《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参加《标准》编写和审定的专家及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以下简称《教程》)。
《教程》紧贴《标准》,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结构上,针对茶艺师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5个级别进行编写。《教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涵盖《标准》的“基本要求”;技能部分的章对应于《标准》的“职业功能”,节对应于《标准》的“工作内容”,节中阐述的内容对应于《标准》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基础知识)》适用于对茶艺师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指定辅导用书。
本书由余悦、谭波、郑春英、李靖、刘清荣、龚建华、连振娟、柏凡、赵玉香、谢丹、曾添媛、程琳、龚夏薇编写;陈文华、余悦主编;姚国坤、刘启贵审稿。
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目录。
第一章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同时代的不同职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茶艺服务中的具体体现,是评价茶艺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总准则。其作用是调整好茶艺人员与客人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热情友好、信誉第一、忠于职守、文明礼貌、一切为客人着想的服务思想和作风。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同时代的不同职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茶艺服务中的具体体现,是评价茶艺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总准则。其作用是调整好茶艺人员与客人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热情友好、信誉第一、忠于职守、文明礼貌、一切为客人着想的服务思想和作风。
一、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
1.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
茶艺人员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休养是其整体素质和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休养能够激发茶艺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使茶艺从业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热情待客、提高服务质量,即人们常说的“茶品即人品,人品即茶品”。
2.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茶艺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茶艺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它必须依靠加强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全体茶艺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来逐步形成。反之,如果茶艺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就会给茶艺行业良好道德风尚的行成带来不利影响。
3.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茶艺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提高茶艺从业人员的个人修养,形成茶艺行业良好道德风尚,而且能够提高茶艺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茶艺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茶艺馆的形象,只有奋发向上、情绪饱满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行业形象,才可能被公众认同,茶艺事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在整个茶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道德在茶艺工作中的特殊内容和要求,不仅包括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且还包括反映职业道德本质特征的道德原则。只有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深对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去做。
1.职业道德原则是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规范。
原则,就是人们活动的根本准则;规范,就是人们言论、行动的标准。在职业道德体系中,包含着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而职业道德的原则,就是这一系列道德规范中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准则,它是茶艺从业人员进行茶艺活动时,应该遵守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指导整个茶艺活动的总方针。
职业道德原则不仅是茶艺从业人员进行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是对每个茶艺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同时,职业道德原则也是茶艺工作者茶艺活动动机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从保证茶艺活动全局利益出发,另一个人则从保证自己的利益出发,那么虽然二人同样遵守了规章制度,但是贯穿于他们行动之中的动机(道德原则)不同,那么他们所体现的道德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2.热爱茶艺工作是茶艺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热爱茶艺工作作为一项道德原则,首先是一个道德认识问题,如果对茶艺工作的性质、任务以及它的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等毫无了解,那就不是真正的热爱。
茶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它已成为一种行业,并承载着宣扬茶文化的重任。茶是和平的象征,通过各种茶艺活动可以增加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开展民间性质的茶文化的交流,可以实现政治和经济的双丰收。可见,茶艺事业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是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茶艺事业能促进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茶艺事业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了茶艺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品了香茗,而且增长了茶艺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另外,茶艺从业人员在茶艺服务过程中处处为品茶的来宾着想,尊重他们,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而且诚实守信,一视同仁,不收小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对于茶艺从业人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这些,才能从内心激起热爱茶艺事业的道德情感。
3.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是茶艺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尽心尽力为品茶的来宾服务,不止是道德意识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要落实到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所谓服务态度,是指茶艺人员在接待品茶对象时所持的态度,一般包括心理状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和服饰打扮等。所谓服务质量,是指茶艺人员在为品茶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应达到的要求,一般包括服务的准备工作、品茗环境的布置、操作的技巧和工作效率等。
在茶艺服务中,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茶艺服务是一种“面对面”的服务,茶艺人员于品茶对象间的感情交流和互相反映非常直接。其次,茶艺服务的对象的一些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人,他们在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上不但比一般服务业的宾客要高,而且也超出他们自己日常生活的要求,所以他们都特别需要人格的尊重和生活方面的关心、照料。再次,茶艺服务的产品往往是在提供的过程中就被宾客享用了,所以要求一次性达标。从茶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来看,也要重视服务态度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茶艺人员不断增强自制力和职业敏感性,形成高尚的职业风格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培养职业道德的途径。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正确的理论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是培养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认为,社会实践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也指出:“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们群众的革命实践。”
所以说道德修养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要求茶艺从业人员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茶艺活动的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在实践中时刻以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
茶艺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其职业的崇高意义,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并把它转化为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动力,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干好各项工作。茶艺人员应该明白,良好的言行会给品茶的宾客送去温馨和快乐,而不良的言行会给他们带来不悦。所以,茶艺工作者应时刻注意理智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促进自己心理品质的完美,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
3.开展道德评价,检点自己的言行。
正确开展道评价既是形成良好风尚的精神力量,促使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又是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道德评价可以说是道德领域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可以在茶艺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和帮助,又可以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
对茶艺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来说,自我批评尤为重要,这种修养方法从古至今都具有深刻意义。
4.努力做到“慎独“,提高精神境界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便利条件时,具有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的能力。茶艺人员在工作中除了为品茶的客人服务外,还要出售茶叶、茶具,为客人结账,而每个人在工作时不可能总有人看着,所以会有做坏事的机会,因此要特别强调“慎独”。茶艺人员应自重自爱,时时刻刻按照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尽职尽责,经过长期的锻炼,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
第二节职业守则。
职业守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茶艺服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补充。因此,它既是每个茶艺人员在茶艺服务活动中必须尊循的行为规范,又是人们评判每个茶艺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
一、热爱专业,忠于职守。
热爱专业是职业守则的首要一条,只有对本职工作充满热爱,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工作。茶艺工作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茶艺工作,对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以及满足消费,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茶艺人员要认识到茶艺工作的价值,热爱茶艺工作,了解本职业的岗位职责、要求,以高水平完成茶艺服务任务。
二、遵纪守法,文明经营。
茶艺工作有着它的职业纪律要求。所谓职业纪律是指茶艺从业人员在茶艺服务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正常进行茶艺服务活动和履行职业守则的保证。
职业纪律包括了劳动、组织、财物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所以,茶艺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有服从意识,听从指挥和安排,使工作处于有序状态,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考勤制度、安全制度等,以确保工作成效。茶艺人员每天都会与钱物打交道,因此要做到不侵占公物、公款,爱惜公共财物,维护集体利益。
此外,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茶艺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茶艺人员要在维护品茶客人利益的基础上方便宾客、服务宾客,为宾客排忧解难,做到文明经营。
三、礼貌待客,热情服务。
礼貌待客、热情服务是茶艺工作最重要的业务要求和行为规范之一,也是茶艺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体现出茶艺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也是做好茶艺工作的基本条件。
1.文明用语,和气待客。
文明用语是茶艺人员在接待宾客的、时需使用的一种礼貌语言。它是茶艺人员用来与品茶客人进行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同时又具有体现礼貌和提供服务的双重特性。
文明用语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说话的语气、表情、声调等。因此,茶艺人员在与品茶的客人交流时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热情友好,这一方面是来自茶艺人员内在的素质和敬业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训练自己。运用好语言想、这门艺术,正确表述茶艺人员的思想,会更好地感染宾客,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在、效果。
2.整洁的易容、仪表,端庄的一。
二、态。
在与人交往的好、过程中,易容、仪表常常是“第一印象”。待人接物,一举一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茶艺人员来说,整洁的仪容、仪表,端庄的仪态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一部分,更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茶艺人员在工作中精神饱满、全神贯注,会给品茶的客人以认真负责、可以信赖的感觉,而整洁的仪容、仪表,端庄的仪态则会体现出对宾客的尊重和对本行业的热爱,给品茶的客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3.尽心尽职,态度热情。
茶艺人员尽心尽职就是要在茶艺服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处处为品茶的客人着想,使他们体验到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茶艺服务。同时,茶艺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倾注极大的热情,耐心周到地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通过茶艺服务传达给每一位宾客,使他们感受到服务的温馨。
四、真诚守信,一丝不苟。
真诚守信和一丝不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种社会公德。对茶艺人员来说它是一种职业态度,它的基本作用是树立自己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道德形象。
一个茶艺馆,如果不重视茶品的质量,不注重为品茶的客人服务,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那么这个茶艺馆将会信誉扫地;反之,则会赢得更多的宾客,也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五、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是对茶艺人员在业务上的要求。要为品茶的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使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因此,自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就成了一种必然要求。如果只有做好茶艺工作的愿望而没做好茶艺工作的技能,那是无济于事的。
作为一名茶艺人员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接待品茶的客人,了解不同品茶对象的品饮习惯和特殊要求,熟练掌握不同品茶的沏泡方法。这与日常茶艺人员不断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有很大关系,它不仅要求茶艺人员要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愿望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学好茶艺的有关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两条途径:一是要从书本中学习,二是要向前人学习,从而积累丰富的业务知识,提高技能水品,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实践,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也就是茶艺的操作技能,更好地适应茶艺工作。
第二章。
茶文化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在中国的应用过程,若用人的“生命历程”作比喻的话,就可以分为三个相承启的阶段:药用、食用和饮用。药用为其开启之门,食用次之,饮用则为最后发展阶段。但茶文化却是因其而得以发扬光大。当然,三者之间有先后承启的关系,但是三者又不可能进行绝对划分,现在主要是以品饮为主,但同时又有茶之药用和食用。在我国茶用早期,药用和食用难于进行明确划分,古人有“药食同源”之说,可见茶的药用阶段与食用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相对而言,人们最早认识的还是药用而已,因而切不可将三者完全孤立开来看。
一、药用。
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作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荼”,又称“苦茶”,为茶的古字。至公元7世纪即中唐时期,才以“茶”字代替“荼”字。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既不是“诸子之言”,也不是史书,而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龙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茶”之条目。
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与伏羲、燧人氏并称为三皇。传说他不仅是中国农业、医药和其他许多事物的发明者,也是中国茶叶利用的创始人。神农氏不仅教老百姓农业知识,还教会老百姓识别可食用的植物和药物。神农氏采摘草木的果实,尝其汁液,中毒70多次,都是用“荼”解的毒。可以说,是神农氏最早认识了茶,并以茶为药,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
有关神农氏,《庄子》一书中有“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干干,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记载;一些史书中也有神农氏(即炎帝)的说法。可见,神农以茶解毒的传说应发生在夏商之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时期,距今有5000来年的历史。因此,如果以神农氏为中国使用茶叶的鼻祖,那么中国人食用茶叶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
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以医治多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更是把茶的药用功能说得异常清楚。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更全面论述了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名医李时珍则从医药专家角度将茶的品性、药用价值一一道来:茶味较苦,品性趋寒,因而最宜于用来降火,如果喝茶那心中火气就会被茶汤减去,如果喝热茶那火气就会随着茶汤而挥发。并且茶汤还有解酒的功能,能使人神清气爽不再贪睡。清代汪汲庵《本草备安》说,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更记有:“茶禀天地之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纤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炙灼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消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从利于害两个方面阐述了茶的作用。
除去以上一些专业人士对茶的药用功能的阐述之外,尚有许多好茶的文人们也对茶的药用功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大诗人李白就有“破睡见茶功”的诗句,赞赏茶叶提神醒脑的功效。唐代刘贞亮概括饮茶好处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致。他不仅把饮茶作为养身之术,而且作为修身之道了。闻龙《茶笺》说:用浓茶漱口可去烦腻、健胃,又可坚齿。宋代吴淑在《茶赋》中说:“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效不在眠,功存悦志,为芳茗之为用,益饮食之所资。”
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而言,茶的药用功能更为突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宁可三日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的谚语。这是因为,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因为都是居住在高寒地区,日常主食都是牛羊等肉类之食,不易消化,而茶的促消化功能对于他们而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了。在《明史•食货志》中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之语。《滴录漫录》记载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清代《续文献通考》中,也有“乳肉滞隔,而茶性通利,故荡涤之故”的论述。可见自古以来,茶叶的药用功能对于边疆民族是多么重要。
以上是古人凭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茶叶功效的论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的成果,使我们对茶叶的功效有更科学的认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对人体的药理功能,主要是因为茶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茶叶的功效有更科学的主要成分,目前已经发现500多种,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元素已经发现29种,即: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铜、铝、锰、硼、锌、钼、铅、氯、氟、硅、钠、钴、镉、铋、锡、钛、钒等。其中多数含量少,称微量元素。在茶的化合物中,又分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发现的有450种,其中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酶、茶多酚、糖类、有机酸、脂肪、色素、芳香物质、维生素等。无机化合物总称灰分,约占干物质的4%~5%。茶叶的无机成分含量较多的是磷、钾,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硫等,其他都是微量元素,如锌、铜、锰、硼、钼、铅、铋、钛、钒等。茶叶中的这些化学成分,由于加工过程的化学变化,鲜叶与干叶含量不同,茶叶加工后的各类茶也不同。但经沸水冲泡过后,很大一部分都溶入水中,人们饮茶之后,这些微量元素也随之被人体所吸收,从而给人们身体带来益处。
二、食用。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
早期的茶,除了作为药物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作为食物用品而出现的。这在前人的许多著述中都有记载。事实上,虽说巴山蜀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以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已出现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可见古人将茶叶摘下煮作羹饮而食确有其事。三国魏张揖《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湖北与四川交界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若是叶老的茶饼,必须用米汤处理方可。想煮茶喝时,先烤茶至黑色,在捣成末,放在瓷器中,加入沸水,又用葱、姜、橘子作配料。喝了这种茶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
《广雅》中提到用葱、姜、橘子等作料。喝了与茶一起烹煮,在其他资料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做法。宋朝《太平御览》:“茶丛生,真煮饮为名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从这两则材料中记载的煮茶的方法当可窥见唐朝以前古人用茶之一斑,即将茶的叶子与其他佐料混在一起,煮熟后者食用。这种煮茶方法一直延续到唐朝,唐人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改进。
以上是古代的食茶之说,流传至今的,除了品饮之外,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仍为现代人所享用。例如,食用擂茶。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实际上,“三生”也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味汤”“七宝茶”等名称。大体制法为:先将茶叶、芝麻放入特制的陶擂钵中,以茶子木或山楂木作杵,不断擂磨,在将用水浸泡过的黄豆、绿豆、花生、米灯加入其中,并放适量凉开水,用力擂碎,擂成乳白色糨糊状物,称“擂茶脚子”。然后冬天加热开水冲饮,夏天则加白糖用凉水调匀饮用。据说有解暑、消食、润肺之效,延年益寿之功。擂茶也并不是生食的,有一种是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粥了,故古时有“茗粥”之称(一般而言,擂茶有两种状态:一为浆状,一为粥状)。而今除在桃花源等少数地方还保存着生食的擂茶面貌外,大部分地区已见不到带生食痕迹的擂茶了,普遍都将原料制熟后再擂。
吃擂茶的地区相当广泛,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的风习。在南宋时,据黄升《玉林诗话》中载路德章《盱眙旅社》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并记杭州人非常热衷于吃擂茶,由于擂茶时很废棒杵,故而当时还留下如此俗谚:“杭州人一日吃三十丈木头。”每天擂损的木棒竟然达30丈之多!这当然是夸张,但从中正可看出古时杭州人吃擂茶的风盛。而其实,袁大《牗闲评》则记:“余生汉东,最喜啜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之余喜啜此,则往往煮以相饷,未尝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烂研,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苏东坡诗云:‘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者是矣••号‘茗粥’。”如此可知北人也吃擂茶,并有粥状者。北宋苏东坡也十分喜爱。这确实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茶品。还有一种简单化的“姜盐豆子茶”: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冲泡即成。它简捷方便,颇合现代人胃口,但已失却原有的那份浓浓情趣,其实是一种已失古风旧貌的“现代姜盐豆子茶”了。
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江西南昌有首名为“芝麻豆子茶”的童谣:
摇橹叽哑,撑船河下,河下做什么哩?
河下看丈母,丈母不在家。姨子倒碗茶,什哩茶?
芝麻豆子茶。你屋里芝麻豆子茶就在吃,我屋里芝麻豆子茶没开花。在吃的是煮熟的芝麻豆子茶,没开花的是还长在地里的“茶”,颇有些原始意识。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是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它的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三、饮用。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巴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华阳国志•巴志》又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纻香茗。”即指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野生。这说明,当时已有人工种植茶,西周初年,茶事在巴蜀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明代杨盛《郡国外夷考》中就有:“《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葭萌是本地名,蜀人称茶为葭萌,因为葭萌郡是当时的茶郡。可见,汗时蜀地已有固定的茶叶产地。生产供应是应消费的需求而产生的。既然如此,汉时巴蜀必定已具有对茶叶的消费需求。这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之录》中写到:“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指出饮茶风俗是在秦吞并巴、蜀之后,随着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日益加强而从四川传出。秦汉之后,巴蜀饮茶风俗沿长江流域逐渐向外传播,首先在与之毗邻的湖南、广东、江西一带蔓延开来。《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孙皓每宴会臣下时,都要强迫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免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这则材料也从宁一方面说明东吴孙权时代,任然还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民间可能很少饮用。
巴蜀茶风的对外传播业包括向北方的传播,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那时,茶同样只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品。《汉书•赵飞燕别传》中有记载:“成帝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荼。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含啜此荼。”长安宫廷及官宦人家虽已知饮茶,但茶事也仅囿于这一小小范围之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东晋、南朝建康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北方的皇族、贵族。世家纷纷过江南迁,在江南一带侨居。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中国饮茶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时期。不同的阶段,饮茶的方法、特点都不相同,大约可分为唐前茶饮、宋代茶饮、明代茶饮、清代茶饮几种。唐朝时期,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的配料烹煮成茶汤。随着贡茶的兴起,贡焙产茶声明远扬,成为早期的名茶,如吴兴紫竹茶等。陆羽《茶经》的问世为饮茶开辟新径,唐人对茶的质量、茶具、用水、烹煮环境以及烹煮方法越来越讲究,饮茶方法有较大改进。唐代饮茶不仅在宫廷风行,在明间也很普遍。饮茶方法也以团茶、饼茶为主,饮时碾碎烹煮,有加调味品,也有不加的。同时,出现蒸清法制成的散茶。江南成为主要产茶区。人们饮用时,开始注重茶叶原有的色、香、味。斗茶盛行,斗茶中获优胜的茶成为名茶。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饼茶被散茶代替,饮茶也改为泡饮发、法,对饮茶的方式更讲究;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茶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品类齐全。当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第二节。
饮茶方法的演变。
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
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而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富足,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饮茶提供了物质保障。
唐王朝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这种开放的风气使唐朝不仅能继承六朝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敢于突破这些传统,同时不断采撷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说唐王朝的文化独具开创性,使饮茶风俗在唐朝发展到新的阶段。佛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唐朝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的表现。
佛教自天竺传来后,历经汉、魏、南北朝而流传甚广。又经隋文帝的大力提倡,到唐朝时发展到顶峰,使中国文化的佛教禅宗兴起。僧尼在学佛时,尤其是在“坐禅”时,很少吃饭和睡眠,故常依赖于茶叶。禅宗的兴盛使饮茶习惯在上至皇族世家,下至士大夫文人百姓中风行。
唐朝王室自称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后裔,并有意识的扶持道教,使道教在一个时期内得以大兴。道士女冠在修炼时,须清心寡欲,聚精会神。为了达到提神、解乏、保健的目的,他们常常在道观中饮茶。这也对饮茶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了以上原因,唐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浓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陆羽之前,虽然饮茶以从南方传入北方,社会上饮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一本专门介绍茶叶的书,人们对茶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应有的了解,许多人不知道茶叶的性能和饮用方法,至于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制作工艺,知道的人就更少。鉴于此,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茶经》中对种茶、采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的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茶的发展是从以茶为药开始,以茶为羹再到茶之为品饮的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里程碑就是《茶经》。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评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中叶盛行煎茶。陆羽在《茶经》中力倡煎饮法,对煎茶方法做了详细的叙述。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再通风的地方或用余火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地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像蛤蟆背一样的疙瘩时,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如果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来,则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箩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另外,烤茶的燃料用炭最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栎等类的木柴。像烤过肉、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之类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
烧水用的燃料也是如此。木炭要用挝打碎,再投入风炉中烧水。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先将水放到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水的选择,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再次之。
煮茶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沸”。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这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尝尝水味,不要因为味淡而多加盐。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着,溅出许多沫子时,也就是第三沸了。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时,要把茶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而且“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已煮老,不能再饮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则味道就淡薄了。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是茶汤上面的沫饽。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像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间新生长的青萍,又像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像浮在水边的绿钱,又像散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
然后开始酌茶,即用瓢像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从锅中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味永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西。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的时候用。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饽要均匀。想要喝到鲜香、味浓的茶,除隽永外,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一等的最多煮到第五碗。若有数个客人,则五人可分酌三碗,七人可分酌五碗,六人则按五人记,不要计较碗数上是否差了一个人的,只要用隽永补给喝不足的人。若到十人,就应煮两炉。
饮茶要趁热,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沫一起喝下去。茶汤热时,重浊的物质凝结下沉,精华则浮在上面。如果冷了,精华就随热气散发掉,没有喝完的茶,精华也会散发掉。
唐代的饮茶法除煎茶法外,还有庵茶、煮茶等。将茶叶先碨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为庵茶。“庵”(音yan淹)字原意为半卧半起的疾病,在此用来称庵茶,是夹生茶的意思。在唐代庵茶法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乐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另一种饮茶法是唐以前就盛行的煮茶法,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种方法在唐代已经过时,陆羽就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就如同应倒在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人一向的习惯就是这样的。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茶饮的方法程序化,并辅以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所以说,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二、宋代点茶。
继唐代的辉煌之后,中国茶饮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尽管当时政局动荡,它却未衰反盛,依然延续下来,至宋代更为盛行。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风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包括下层平民。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以广为流传。总之,宋代茶艺已经“飞入平常百姓家”。
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熁盏、点茶等一套程序。
宋代点茶用饼茶。饼茶也需炙烤加工后使用,炙茶的过程与煎茶相同,也是用炭火烤干水汽。然后将碾碎成粉末,再用叉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叉罗十分细密。候汤则是要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这是点茶成败的关键。掌握水费的程度,冲点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只能凭点茶人的经验来完成。另外,唐人煎茶时所用的“盂”在宋人煮水时被体积较小的茶瓶代替,在点茶之前,还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
点茶尤为不易。先要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注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杂任何杂质,并且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点茶一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所以人们饮用时要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与唐代煎茶相比,宋人更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帝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又经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
宋代饮茶之风炽盛,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闻名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后来被广泛传播,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仅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低。
宋代斗茶选用的茶以建茶(福建建安所产)中的白茶为最佳,一般是加工精细的茶饼要坚密、干燥、纯净,然后碾茶、过罗、置于盏中、加注沸水、用茶筅搅动等程序,直到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
斗茶即为斗,就一定要决出胜负。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汤色指茶汤的颜色,当时的标准是以纯白如乳为上,其他色泽等而下之。汤色是制茶技艺的反映,如果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制作精良;色泛红则烘焙时火候太过。民间一般将汤色纯白如乳的叫冷面粥,因为这种汤色的茶汤会像白米粥一样冷却后稍有凝结,所以茶面通常又叫粥面。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要求是一致的。汤花泛起后,如果茶末未研碾细腻,点汤、搅动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就可紧咬盏沿,而且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叫作咬盏。汤花散退较快的叫云脚涣散。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与汤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宋人称之为水脚。汤花散退较早,先出现水痕的为负。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最后获胜。不过,斗茶决胜负不限一次,如果共斗三次,则以两胜为最后胜利。
斗茶所用的茶盏以建安产的兔毫盏为佳。建安建窑以出产黒釉瓷闻名,黒釉瓷釉色黑如漆,莹润闪光,条纹细密如丝。因其结晶所显斑点、纹理各异,故分为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鹧鸪斑釉、鳝皮釉等品种。兔毫盏为其中珍品,因纹理细密,状如兔毫得名。它大口小底,形似漏斗,造型凝重,古朴厚实。因其黑,而衬出茶汤之色白,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因其厚实,预热之,则热难冷,易使茶香散发,所以斗茶者青睐兔毫盏。
宋代斗茶之风普及民间,不仅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骚人墨客,连市井细民、浮浪哥儿也喜斗茶。宋徽宗赵佶经常在宫中召集群臣斗茶,直至将他们全部斗倒为止。
与斗茶同时,宋代还流行一种泡茶游戏——分茶。分茶有称茶百戏,始于宋初,帝王与庶民都玩。玩时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乳变幻成图形或字迹。茶汤在泛出汤花时,汤花在转瞬间就消失殆尽,要使汤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显现出奇幻莫测的物象,需要高超的技艺。还有一种方法更是技高一筹:此法只需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盏之中,茶面立即显现出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分茶法今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古代文献记载当中去感受这种高超的技趣。三、明清泡茶。
中国茶饮在经历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明清时期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茶叶的品饮技术都发生了变革,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茶饮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处于这两个高峰之间的元朝,在我国的茶饮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代作为唐宋两代的过度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饼茶的使用主要在宫廷贵族之中,散茶的消费则主要在民间。除了继承前人的饮茶方式外,元代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唐之前至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香料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人们摒弃,而代之以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据《饮膳正要》中载:“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内研匀,百沸汤点之。”只不过用茶末而非今日我们常用的焙干的茶叶。
尽管元代立国时期短暂,但在中国茶饮史上仍是个不可忽视的阶段。这一时期在饮茶方式上的改变与革新为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再创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功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饮茶方式发生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此举是从体察民情,减轻负担的方面来考虑的,但却对元朝以来“重散略饼”的趋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散茶散茶技术的发展。从饼茶生产向散茶生产的转型是茶品生产工艺由繁到简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型而来的则是茶叶方式的简约化。
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传统的茶具和茶艺的是明朝的宁王朱权。朱权的“崇新改易”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但较之宋朝的极其讲究,朱权的煎汤法更易掌握。朱权对点茶的要求与宋人要求大同小异,又不似宋人那样十分重视点茶效果;朱权烹茶使用的器具也简易了许多,除保留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如茶炉、茶磨、茶碾、茶架、茶瓶之外,他还自创了“茶灶”一具。虽有所增创,比之陆羽的“二十四器”以及宋人的茶器,还是大大减少了;此外,古人对于茶具多崇尚金银制品,朱权却追求自然、简朴,偏爱石、竹、椰壳等自然之物;他们对于茶的要求,也以叶茶为最。朱权倡导的简约的叶茶风气影响后人而形成了瀹饮法。瀹饮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在使用的饮茶方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叶茶的方法。
明朝前期煎点法仍是主流,直到明末清初瀹饮法才成为品饮的主要方式。瀹饮已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茶叶即可。首先要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务鲜务洁。然后以热水洗涤茶叶,水不可滚,滚则一洗无余味矣。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少倾开视,色清香冽,急取沸水泼之。
候汤仍是重点。辨别汤是否成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外观上辨别,如果汤中只冒出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般大小的气泡,此时仅是除沸,直到汤中沸如腾波鼓浪,水汽全消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纯熟。第二种方法从水的响声来辨别,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初沸,到水没有响声是才是纯熟。第三种方法则是从水的冒气情况辨别,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则都是水刚开的样子,要气直冲贯方是纯熟。投茶有序,先茶后汤,称为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称为中投;先汤后茶,称为上投。春秋季气寡。
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在水中加盐,茶汤中加作料或果子之类,都会使茶汤失其真味。
随着冲泡散茶的兴起,茶具中出现了茶壶,且以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味不足,太迟则已过。窑器中又以宜兴紫砂为最,古朴雅致的紫砂茶具由于瀹饮法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由于瀹饮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
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除绿茶外,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瀹饮法只要懂得茶中趣理,具体程序不像前人煎茶、点茶那样严格,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明清以来,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
四、当代饮茶。
随着沸水冲泡法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罐装茶、冷饮等。
1.清饮。
当代饮茶方式之一。以无拘无束,潇洒自如,趋向生活化、大众化为特征的品饮艺术。系选用条茶,用开水冲泡,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和茶炉、茶具,茶中不加奶、糖等作料,在品饮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慢斟细啜时领略优雅闲逸、洒脱自然的情趣。
2.调饮。
当代饮茶方式之一。相对于清饮法。在茶汤中添加其他物品,如酒、水果汁等。一般为现调即饮,也有加冰块冷饮。
3.袋泡茶。
当代饮茶方式之一。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茶饮料。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另一类是添加香料或果汁混配茶饮料,如薄荷茶、柠檬茶、荔枝茶、奶茶等。饮用方便,适合作为旅游饮品。
5.冷饮。
当代饮茶方式之一。相对于热饮而言。用冷开水冲泡茶叶或待沸水冲泡茶冷却或在冲泡好的茶饮中加冰的饮用方法。冲泡茶类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方便快捷,深受当代年轻人喜爱。
第三节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
一、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也因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物器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相当于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它是文化的核心。
具体到茶文化上,其四个层次就是:1.物态文化。
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3.行为文化。
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词,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能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4.心态文化。
即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是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因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因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的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茶,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二、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的背景下的一个分支。
作为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陆羽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佛教茶礼讲求安寂,幽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宫廷茶道富丽多彩,政治色彩尤为鲜明;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普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深刻的内涵。
唐代茶道以人文为主体,至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统化,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基本程序,追求的是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薄清尚的风度。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等特点,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和“使汤纹水脉为物象者”的分茶。
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权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饮茶法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为简单,但茶道仍追求用水、茶具、茶叶俱佳。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6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