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结构(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15:12
策论文结构(精选19篇)
时间:2023-11-18 14:15:12     小编:文轩

做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突显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而非罗列事实。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

策论文结构篇一

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措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方法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

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

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

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

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

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

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

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

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经验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

“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

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

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

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

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

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

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策论文结构篇二

摘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特点之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内蒙古gdp总值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章从内蒙古以来的数据分析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研究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问题,得出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内蒙古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化。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第一产业分析,20至,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9%到10%的水平,比较稳定。从第二产业分析,年至20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51%至56%的水平,说明第二产业依然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第三产业分析,2010年至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在34%至40%之间,这种小幅波动说明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递增的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依然比较落后。

(二)内蒙古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品。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2010年至,内蒙古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也是逐年递增。工业构成方面,从2010年至,基本维持在70%至71%,重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内蒙古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存在对能源资源产业依赖严重的问题。表1中只选择了内蒙古产量较高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其中原煤的产量最高。从产量来看,原煤、发电量、钢、成品钢材、生铁、水泥是内蒙古的主要工业品,原煤的产量更是达到106603万吨,20受国际国内需求影响,产量开始下降。与原煤的产量趋势一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从2010年到20逐年递增,年达到64027.06万吨。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趋势保持一致,也是逐年递增。但从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并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构成。

从表3中我们发现,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整体占比达到50%以上。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教育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为2.3%,卫生和社会工作所占的比例为3.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所占的比例为7.6%,加总起来还不足18%,所以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的比例比较低,而且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二、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需求意义重大。

农牧业作为内蒙古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增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8年实施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投入资金3.63亿元,累计创建高产示范片2256片,累计创建面积4257.3万亩,基本辐射到了全区12个盟市所有的农业旗县和重点乡镇,涵盖了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103.1亿斤。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提升本地畜种的保护与改良技术、良种畜的引进繁育技术,推广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以及接早羔技术等,从而有效增加牲畜存栏数量,提高牲畜的个体品质。然而,在农牧业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农牧民的收入受需求价格的影响,收入增长幅度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小规模低效率种地养畜只能保证基本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进。

(二)第二产业内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抓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机遇,依赖资源优势,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经济从2013年开始下行,经济增长速度跌破两位数,2015年降到7.7%。进入新常态以来,内蒙古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和风险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几年的产能削减过程中,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产能关停兼并提速、信贷违约风险以及就业裁员等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两类企业产生的失业人口增加幅度可能增大:第一类是产能低下,依靠资源生产初级和中低端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影响较大的企业。

(三)第三产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待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内蒙古第三产业产值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近55%,而在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的比例比较低,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农牧业创新发展,扩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牧业的创新发展,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首先,应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并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其次,因地制宜搞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生态化,创新产品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理念。再次,鼓励农牧民结合自身条件,在保证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区建立与农业相关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共享经济利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居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配套服务保障,促进共赢发展新局面。

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选择在钢铁、煤炭两个领域先行突破,并建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转岗安置,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内蒙古政府应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引下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保障,促进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去产能、促发展和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首先,设置各级“援企稳岗”政策领导小组,对新常态下出现的企业因产能过剩亏损减员、移交人员问题等涉及民生的新情况做好预案,合理落实“援企稳岗”工作,及时协商解决相关的资金缺口。其次,对困难企业进行实地摸底考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等。

(三)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

对于传统服务业,要创新管理方法、采用新技术、塑造新理念,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附加值。对于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拓展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关系民生的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和体育业的扶持,通过新兴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总而言之,要注重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为服务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要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策论文结构篇三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韩国明确提出于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高一国或某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整体效率。

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高。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顺应世界潮流,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国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关键。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主动权,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顶尖的位置,并出现了被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的现象。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2.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经济的兴起,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使各产业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的目。第三,通过实施产业战略性重组,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投资开发力度,抢占各类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先机,加快我国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高起点,以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为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技术进步缓慢,设备、工艺陈旧,因此,不仅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更要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高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要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要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订完善的风险投资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始终应是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在集中力量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过程中,要加快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态结构调整。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还可以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一部分,按新的运行机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4.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全球资源配置过程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体现该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整但产业技术结构多层次的大国,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分工格局正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要争取主动、赢得市场,就必须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实施产业差别化策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一部分一般制造业将从发达国家中淘汰下来,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把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内在质量,形成新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占领世界市场。一些幼稚产业也要立足高起点,注意规模效益,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整体素质,成为能替代进口、增加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从目前具有的比较优势环节入手,逐步向核心技术领域推进。

5.产业结核调整要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

国内市场,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适度开放,引进外国农业技术、资金,通过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引进”的同时应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将国内成熟的工业技术转移到海外,加大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

策论文结构篇四

摘要: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给予重大关注的经济要素便是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gdp的数据,系统的阐述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广西玉林市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位于广西东南区域,和广东接壤,背靠祖国的大西南地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对接协调广西沿海城市和广西区内腹地经济区最为重要的端点城市之一,作为中国大陆走向“东盟”的最重要大陆通道和节点,依靠多个经济圈互相重叠的巨大优势,玉林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能够帮助玉林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1广西玉林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现状。

1.1.1产业结构的涵义对于产业结构的涵义,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我国目前将产业按一定标准划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主要有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其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不同于物质需要的需要,主要包括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1.2玉林市产业结构比率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原则上按“三二一”模型的产业结构比例来调整和优化。具体调整模式为:逐年调整第一产业,使其比重逐步下降;以及调整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使其比重增大;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拓展优化。2016年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9:42.7:39.4。可见玉林市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第三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也较大。当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三次产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玉林市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1.1.3农业结构方面玉林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以工业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带动生产总值增长,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上升。玉林市的农林牧渔业变化不大,与2013年的总值404.75亿元相比,2014年总值增长到426.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41%,林业产值占6.1%,牧业产值占42.4%,渔业产值占4.4%,其他相关占6.1%。1.1.4工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占据玉林市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产品产值迅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2014年玉林市工业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2337038万元增加到14299751万元,占玉林市gdp比重大,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推动着全市的经济发展。1.1.5第三产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大力投资项目,扩大对外贸易,拉动内需,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以及形成多样化的新市场格局。消费市场逐渐兴旺,第三产业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71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62.8亿元。第三产业总值由2013年的428.0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1.08亿元。

1.2玉林市经济增长现状。

1.2.1玉林市经济发展现状玉林市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等大型活动的优势,利用原有基础优势以及政府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打造新产业基地。制定战略部署,以玉柴为主导企业,建立汽车动力制造基地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带动工业企业发展;建立以服装、皮具、编织主体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发挥玉林市大量劳动力资源;构建以玉林制药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生产基地,以陶瓷产业为主体的陶瓷产品生产基地,还有水泥生产基地,以及将农产品发展成食品加工基地,加快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基地的构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群,促进玉林市经济发展。1.2.2经济总量增加,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从2014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4年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41.7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4%。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了248.8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9%;第二产业比上年增加长了591.6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3.3%,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第三产业比上年增加了501.2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9.8%。全市的财政收入则达128.17亿元,比同期增加了12.6%。总体来说,三次产业发展迅速,玉林市的生产总值逐步上升,2013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0年实现十位数以上,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至个位数。这些数据说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关系。

由数据分析可知,玉林市第一产业比重在逐年降低,但比重相对来说偏大,其劳动生产率也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大,数据表明工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效益没有最大化;第三产业发展较落后,且是由玉林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发展的,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相对缓慢,并且产业结构内部之间存在矛盾和不足之处。将玉林市产业结构和广西产业结构相比较,广西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37.9%、39.2%,到2014年的15.4%、46.7%、37.9%,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呈上升趋势,而玉林市产业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但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变化是有区别的。

2.1第一产业。

2014年玉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高于广西,数据表明玉林市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城市。分析其部结构,2014年玉林市农、林、牧、渔业或其他相关的比重为41%、6.1%、42.4%、4.4%、6.1%,传统农业所占的比例仍较大,其他产业比重有所增加。虽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比例降低,其他产业比重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在农业运用上受到限制,农业的发展在区域上有所限制。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备,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且分布不合理,以及农产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化不足、经营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使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上的供需求变化,即使玉林市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大,但在收益上还是有所偏低,不光影响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影响玉林市的经济增长速度。

2.2第二产业。

玉林市的工业在持续发展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大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增加,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工业对玉林市的增长贡献不断地提高,拉动全市的经济发展。比起广西工业贡献的水平,玉林市第二产业比重是偏低。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小型企业多于大型企业,先进技术有限,即使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地提高,实际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内部结构升级和转型慢,在技术和创新上的水平是很低的,新兴产业少,传统工业比重偏大。玉林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方面发展缓慢,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2014年工业增加值来看,玉林市的新兴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加快玉林市工业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

2.3第三产业。

玉林市第三产业比重是37.4%,低于广西水平。玉林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内外理论上情况相符合,且其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玉林市以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所占比重偏大,发展意识不够强,在其他市快速发展时,玉林市许多行业处于劣势,竞争力压力大;新兴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缓慢,数量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竞争力水平也较低。即使现代化服务业中,如信息服务、电子科技、金融、新闻、出版社等信息化行业发展较快,但其发育不足,吸纳就业潜力还未得到充足的发展。

3对策建议。

玉林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若玉林市科学、充分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和本市的区域优势,对产业结构采取恰当的措施,则能更好地实现本市经济良好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整体规划,注重产业结构内部协调,制定适合玉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遵循“增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升华第三产业”的指导方向,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

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某比例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引导产业转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制度,定时对现有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由所得结果,采取相关措施,使各产业按经济规律相互竞争达到动态平衡,有效地实现动态优化。

3.2从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和优化。

3.2.1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化。因地制宜,发挥玉林市地区特色,加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从品种多样化、技术创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强力打造玉林市主导农业。大力引进投资,发展产业;通过各渠道进行筹资,建立农业园、示范企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3.2.2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玉林市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形成产业群。目前,玉林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园区,引进投资,优化传统,提高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发展机械、健康、水泥陶瓷、服装皮革四大行业,打造玉林市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产业全面升级,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兴型工业转化。3.2.3优化第三产业,促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制定适当的优化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对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加快对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尤其是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通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掘服务业新优势,提高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参与交易会、博览会、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大型活动,以及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促进玉林市经济、创意发展,将东部第三产业向玉林市转移,提高新兴服务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超,李宇普.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0(5).

[2]岑佳霖,邓国和.玉林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3]刘松竹.柳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

[4]梅文文.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北大学,2015.

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策论文结构篇五

一、并列式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如福建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a.沉稳从志而来,b.沉稳从难而来,c.沉稳从无欲而来”。这三个分论点共同证明了中心论点,论证充分,结构清晰。

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例:

说“思”:

1.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

2.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3.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4.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二、对比式结构。

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比式。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例:

说“思”:

1、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

2、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

3、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

4、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再如江西一考生的《公则生明》本论部分先引作文材料以做反面典型,由此带出两例正面典型事例。这样,三个事例一反两正,对比鲜明,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三、递进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例:

说“思”:

1、“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2、“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3、还要“善思”(怎么样)。

再如高考作文《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文章先摆出女学生拒绝广告的现象,接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再评论女学生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层层递进,说理深刻,从而透彻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四、“总-分-总”式结构。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这是文章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方式。在论证思路中,有的是先总说后分说,有的先分说后总说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这就是“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例:说“思”:

1、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

2、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脑筋(分析问题)。

3、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

如满分作文《诚信所至,金石为开》开头引用古语,提出论点,这是引论。本论先说诚信的作用,再说诚信的适用范围。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是典型的“总一分一总”结构,显示出作者较高的谋篇水平。

五、“正反式”结构。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才更透彻。有些论点可侧重从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可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

例:

说“思”:

1、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

2、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

3、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六、“归纳式”结构。

先摆出一系列能说明总论点的事实,然后归纳得出总论点。归纳式往往用于段落里对某个观点的论证,而用作全文结构形式的较少,一般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

例:

说“思”:

1、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实例一)。

2、瓦特从观察烧开水到发明蒸汽机(实例二)。

3、马克思从观察商品交换到发表剩余价值学说(实例三)。

4、凡事必须多动脑(归纳)。

七、“证明式”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之。层次安排与归纳式正好想反。(实例略)议论文是每一个命题,几乎都可以按这几种结构形式构思。多进行“一个题目,多种构思”的训练,有益于开拓思路。当然,以上只是议论文的几种基本结构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要求灵活变通,驾驭自如。

策论文结构篇六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在第二产业中主要表现为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的转变趋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正常趋势相吻合。第一产业以为其比较优势差而基本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经过略微的波动后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随着资源型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的总值总体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农业比重在不断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牧业比重逐年增加,说明资源型城市牧业、养殖业发展趋势很好。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一直较弱,林业比重在波动中下降。

2.第二产业。大同的第二产业呈现出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状态。从产量来看,工业产品以原煤及相关产业如焦炭、洗煤等为主,化学原料、钢材产量较低。随着原煤产量及增速的波动,与其相关的产业产量及增速也相应地有所变动,这说明原煤行业对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

3.第三产业。资源型城市高科技类型、高技术类型产业所占比重偏小的结构缺陷。交通、物流、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业、零售业及餐饮业是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少,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总体规模不足。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小,总体发展滞后。由以上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三种产业存在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出现“两端小,中部大”的局势。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实现途径。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限制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文化古城、资源能源大城、地域区域名城”三大优势,将大同打造成有北方特色的农业产区、现代加工工业基地、物流商贸集散地风景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设生态产业强市。重新构造产业体系,走一条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煤-洁净煤、煤-发电-高耗能产品、煤-焦化-煤气-发电-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加快中海油煤基清洁能源等项目建设工程,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二)以旅游、商贸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以云冈石窟———恒山为两翼,辐射四区七县的文化旅游大格局。实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模式,吸引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加大城市开发,进行古城修复工作,如华严寺、代王府、北魏都城三大殿的.复兴,充分展示大同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三)加固农业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作为我国著名的高寒杂粮生产基地,特色的农产品如黄花、黄芪、苦荞、花麦、荞麦和糜黍等为大同发展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增加蔬菜、杂粮以及优质名特产品的生产,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要建设一批行业带动性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项目形成小杂粮—小杂粮加工—小杂粮包装营销、林草—畜牧—畜牧产品加工—畜牧食品包装以及中药材种植—加工等农业产业链,形成绿色农业体系。

四、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多元化。把推动国有经济战略转型与发展个体、非公有制经有机结合起来,消除政策障碍。开放市场,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加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转型提供可靠载体。

(二)充分利用调产中的“煤炭因素”。煤炭和与其相关的行业在大同的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主体地位,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煤炭因素”。以同煤为核心的晋北煤炭生产基地,在西煤东运中以大秦线为核心的煤炭运销,全国重要的电力输出基地的同朔地区的建设都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应抓住煤炭战略地位提升的有利时机,积聚煤炭反哺资金,为调产积累资金。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可持续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要求。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发展不景气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大同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从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着手,利用“名城、资源、区位”的优势,将原有产业链条延伸和新兴产业逐渐接续原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

策论文结构篇七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随着建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继诞生了许多新的结构体系。这些结构体系使用方便,受力更加合理,既经济又便于施工。混合结构体系和组合结构体系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混凝土墙-钢框架体系。

体系中,现浇混凝土墙具有较大水平截面,而且沿高度是连续分布的,因而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在水平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墙承担大部分水平剪力和倾覆力矩,框架部分承拉由于变形协调所分配的小部分水平剪力。

2、混凝土芯筒-钢框架体系。

“混凝土芯筒-钢框架”结构体系,是指出钢筋混凝土芯筒及铰接或刚接钢框架所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3、混凝土框筒-钢框架体系。

“混凝土框筒-钢框架”体系,是指由外围的混凝土框筒和内部钢框架所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靠钢筋混凝上外框筒抵抗水平荷载,内部钢框架仅需承担竖向荷载。钢柱可以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使截面尺寸达到最小值。外框筒也可以起到围护作用,省去了外墙板及安装工作量。在施工方面,内部钢框架的安装和外圈钢筋混凝土框筒的绕酒,可以交锗进行,从而避免厂劳力密集型的施工作业。

4、混凝上墙—钢框筒体系。

“混凝土墙-钢框筒”结构体系是指由钢框筒和嵌置于钢框架间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所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钢框筒是一个空间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它的整体抗弯能力甚强。但用于抵抗较大的地震作用时,两腹板框架在楼层地震剪力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整体剪切变形,从而降低了框筒作为空间结构的抗推效果。对于高烈度的情况,一般通过沿房屋的纵向和横向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办法,来减小外框筒的水平地震剪力。即利用外钢框筒承拉地震引起的倾覆力矩,而地震剪力大部分由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承担。它是一种高效的空间抗推结构体系。

5、混凝土芯筒-钢框筒体系。

“混凝土芯筒-钢框筒”结构体系是指由现浇钢筋混凝土芯筒和外圈钢框筒所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该体系的典型布置内部利用中心的竖向服务井,做成钢筋混凝土实腹心筒,外筒采用钢框筒。整个体系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水平剪力大部分由内部钢筋混凝土芯筒承担,倾覆力矩大部分由钢框筒承担。由于钢筋混凝土抗震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呈弯曲型,而钢框筒里密切型,通过楼板协同工作后,会使结构的受力更均匀。由于芯筒比较瘦高,故墙体的弯曲应力较大,容易出现水平裂缝。通常解决的办法是在混凝土墙内设h形钢,形成暗柱来增加墙体的抗弯能力。对于总层数超过50层、楼层平面为圆形或矩形、当楼面采用核心式建筑布置方案时,可以采用这种结构体系。

1、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

型钢混凝上结构(src结构)又称钢骨混凝土结构,也叫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是指梁、柱、墙等杆件或构件,以型钢为骨架、外包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1)钢筋混凝土与型钢形成整体,共同受力;2)钢筋混凝土不仅企刚度和强度上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对型钢起防锈和防火的作用,增强了耐久性,同时节省了经常性的维护费用;3)与全钢结构相比,可节约钢材1/3左右;4)施工时,型钢骨架可作为临时支架承担上面若干层的施工荷载,也可作为下面楼层浇灌混凝土的操作平台.造价比全钢结构降低较多。

型钢混凝土结构,除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地面以上的结构以外,还经常用于高层钢结构的底部转换楼层:一般的高层钢结构房屋基础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刚度较大。如果直接与上部钢结构相接,楼层刚度急剧变化,会引起地震塑性变形集中,同时钢柱与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复杂。因此常将地上一、二层改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过渡。

钢骨混凝上结构的适用范围较广,凡是适用于全钢结构和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的各种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结构均可采用。这种结构体系比全钢结构构造价低,更适合于我国的经济状况。

2、钢管混凝上结构体系。

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在钢管中填入混凝土后而形成的。这种结构最宜用作轴心受压构件:其主要特点如下:1)构件的承载力大大提高。当钢管中灌入混凝土形成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构件后,钢管保护了混凝土,使它三向受压,延缓了混凝土受压时的纵向开裂,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了。而内部的混凝土却保证了薄壁钢管的局部稳定,两者相互弥补了彼此的弱点,使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混凝土的破坏通常属于脆性破坏。核心混凝土在钢管的约束下,不但使用阶段工作对改善了它的弹性性质,而且破坏时已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由脆性破坏转变为塑性破坏;在基本性质方面起了质的变化,使钢管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经济效果显著。与钢结构柱子相比可节约钢材50%左右,造价得到了降低、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它不需要模板,并可节约混凝土50%以上,减轻了结构自重50%以上。4)施工简单、工期短。与普通钢柱相比,构件少,焊缝短,而且柱脚构造简单。近年来国内研究成功了高位抛落无振捣及泵送顶升混凝土施工工艺以后,不但进一步缩短了工期,而且还确保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由于钢管混凝土具有以上的特点,特别适合我国的经济状况,应用前景广阔。钢管混凝土柱除了用于工业厂房、设备构架、塔杆等以外,还应用于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策论文结构篇八

1.并列式:

(1)并列分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

2.对照式:

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

3.层进式(递进式)。

策论文结构篇九

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需求导向、立足省情、顺应大势”三个原则。所谓需求导向,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对这种需求的判定应基于对国际国内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分析;所谓立足省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河南省情,包括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粮食第一大省尤其是夏粮占全国的1/4、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部区位、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能源资源型产业占的比重大和经济总量大人均水平低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现实基础;所谓顺应大势,是指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谋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趋势、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二元三向”导向。

“二元三向”中的“二元”,是指河南产业结构要重视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存量”,是指现有的产业基础。河南现有的产业基础,是建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的结果,是与河南的发展水第一文库网平和各种要素基础紧密相连的。结构调整,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河南产业结构中的“重”,是和河南的资源优势紧密相连的,如何在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环境之下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需要研究。“增量”,是指需要新拓展的产业或新增加的产业。通过增量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是新形势下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所在。

“二元三向”中的“三向”,是指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个方向是存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现有的产业努力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河南食品、有色、建材、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竞争力,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一个方向是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好“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与河南成长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相联系、与河南要素资源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我国也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河南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提升”保障。

一个“提升”是发展环境的提升。着力于转换机制,创造环境,奠定基础。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机制,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培养一种文化,事事追求效率,人人讲究效率。

一个“提升”是要素素质的提升。通过政府规范培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市场要素、资源与市场机制、体制、竞争、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化互动,提升要素资源的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资源优势,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支撑。

策论文结构篇十

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我国采取率最高的抗震设计思路,在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时,对制定结构性能目标、选用参数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建筑结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的抗震方案。

1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思路具有多样性,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成为大多数人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设计目标过渡到具体量化的多重子目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上,建筑使用者具有广泛的选择范围。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进一步验证实施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实践中的论证,通过对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采用现阶段新结构体系及材料,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在影响建筑实际操作的综合因素,根据不同程度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与建筑目标相符合的技术及抗震措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外在环境、实用性能等因素,确保在强烈震动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小于设计预期。

2我国针对抗震性能水平的界定。

为使震后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得以延续,控制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抗震性能水平是指在人为设定的地震作用外力下建筑结构的预期抗震水平。针对其预测性的数据,建筑设计者在结合历次地震情况的前提下,预估未来会发生的最大地震级数,进一步明确建筑设定抗震目标,抗震目标的设定在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需结合建筑物建成后的具体使用方向,设计者综合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建筑整体条件的抗震方案,保障建筑物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体系,粗略的将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分为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及不屈服、大震弹性及不屈服,运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建筑结构的多重复杂性,基于抗震性能水平的评估,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优良。

3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地震强度,设计者有效借助反应谱,进一步计算出建筑底部剪力,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与其它荷载有机组合,设计建筑结构的强度水平,保证建筑各构件均能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水平。较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贴合实际、性能理念清晰,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借助大量的静力分析,保证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调查显示,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弹性反应的理论基础,不能将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系数进行科学地折减,导致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落不到实处。

较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相比,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以位移数据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虚拟出发点,设计者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位移谱得出建筑结构的周期,对其实施结构分析,实现配置符合建筑最大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基于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需设计者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知识,方案设计前期的精力投入较大,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算的精确性有一定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明确各结构性能水平,在建筑实际抗震应用中最大程度发挥构件目标性能水平。

基于以上两种确定因素的抗震设计方法,能量也可作为设计者抗震设计的数据基础。设计者将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假设为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及内部相关设施造成破坏所接收的能量受地震与构件耗散能量共同影响。以能量守恒为理论基础的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不同等级地震的'潜在破坏力,但其操作过于繁琐,存在较多人为无法把控的因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策论文结构篇十一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案设计是完善我国建筑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设计者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目标性能进行细分,分化出多个具体量化目标性能水准,结合建筑物的重要程度,预估在震后建筑结构修复、完善所需支出,通过对建筑结构前期成本投资及未来震后损失等综合因素深入分析,制定合理的预期方案,确保建筑性能优良。进一步加强对概念设计实施的宏观把控,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建筑结构整体的规则性,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结合多级程度震动外力下建筑构件的实际承受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强度设计。建筑设计者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预先进行综合评估,以变形指标为设计方向,整体把控建筑结构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在实际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提升建筑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能水平,大幅缩减建筑结构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资金投入。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方法的研究与完善是我国建筑发展的趋势。我国应逐步加强对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内容的重视,对基于抗震设计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及分析,在全面考虑建筑构件的综合性能的同时,运用可靠的计算数据,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抗震方案,为我国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策论文结构篇十二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质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的结构,从横向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林、畜牧、渔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比例和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缺陷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性以及结构升级、演变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落后性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层次低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应性、滞后性是指农业结构演变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升级动作迟缓,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节奏[2]。

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4.1%,占湖南省比重2.2%,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0.7%、3.6%、4.6%和5.8%。农、林、牧、渔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由的66.5∶7.2∶24.1∶1.6调整为69.8∶5.9∶22.2∶1.5。从总体上看,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1995—20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3.5%上升到年的69.8%,林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下降到2010年的5.9%,牧业的发展不稳定,有升有降,先由1995年的26.1%上升到30.5%,再下降到2010年的22.2%,渔业比重由1995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5%。以当年的价格计算,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95年的3025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091万元,年均递增11.4%。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9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900万元,年均递增12.8%;林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27万元,年均递增14.4%;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337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143万元,年均递增7.9%;渔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61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60万元,年均递增2.6%;农业、林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快于农林牧渔的增长速度,牧业、渔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缓慢。

1.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和层次较低,畜牧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不断下降,其他各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国家(地区)或资源禀赋类似的不同国家(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越大,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低[4]。2010年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占到69.8%,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0.71%,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4.38%,高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牧业的产值比重占到22.2%,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32.25%,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29.52%,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如表2所示),湘西州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层次还是比较低的,畜牧业比重过低,不到总体的1/3。

2.种植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2010年湘西州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8.87千公顷,饲料作物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10.8%,相比以前种植面积降低了,且同畜牧业的发展相比也是不适应的。在种植业内部,一方面烟叶、椪柑、药材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5%,另一方面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占到56%,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

(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增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品种,打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现阶段,一方面,应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小麦以改善品种、品质为突破口,通过产量提高来稳定总产。玉米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专业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玉米品种的调整力度,适度扩大高蛋白、高油、高赖氨酸、鲜食等优质玉米的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如油料、烟草、茶叶、药材、柑橘和猕猴桃等,以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要在稳定猪鸡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牛羊等草食型、节粮型动物的发展,适度发展奶牛、水产及特种养殖业,加快饲草资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扩大经济林的种植范围,加强“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力度,增加义务植树基地个数,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要保护发展生态林,改善扩大干、水果经济林,推广新优苗木品种,推广粮果、果药、果菜等间作模式,适度发展用材林。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加快村间道路硬化建设,完成200个行政村村间道路硬化,加强村级公路管养,提高村级公路养护标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集雨节水窖1000口,抓好1700万元的烟基工程建设,完成25座病险水库治理、2万千瓦小水电装机,继续实施四县亚行防洪工程;抓好人饮安全工程,新解决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生态建设,造林1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5.1万亩,中德合作森林经营4.3万亩,长防造林0.6万亩,搞好“八百里绿色行动”抗旱保苗、补植造林、抚育培蔸工作;积极发展农业装备,完成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面积220万亩,向上争取农业补贴万元以上,推广新农机具8000台套以上。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在湘西州7县1市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运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2.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机制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在机制的核心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等,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公平的利益分配。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提供和培训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

策论文结构篇十三

高考作文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占考试总分值比例五分之二。高考作文除考查考生语文基础能力之外,更重视对考生多元智力的考查。总的来看,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已突破了“政治挂帅”的唯意识形态,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命题立意上逐渐向能力立意与素质立意上转变。高考命题向能力、素质立意转变是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如何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与考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文学素养、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尊重学生这一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始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提出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要求。“深刻”指的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所阐述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此方面要求体现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丰富”指的.是材料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指的是词语生动、形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则指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一要求正是对高考作文强调能力、素质的注解。

其次,在命题内容上趋向于社会问题与个人生活相结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杜威要求把学校办成小型社会,就要把教育溶解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接受服务于大社会的熏陶与训练,从而将来能更适应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3方面内容的整合。如果我们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尽管命题者竭力避免材料的政治化和直接涉及当年的政治热点、焦点话题,但又总是或远或近地关涉着社会、关涉着人生、关涉着时代、关涉着生活。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始终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思路,要求考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拼搏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打击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事实上,社会热点与个人生活从来都密不可分,社会问题可以折射出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个人生活也总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如何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反映个人对社会、自然乃至生命的关怀,或者从社会问题出发,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

第三,在命题形式上强调限制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自起,“话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它能给学生较充分的写作自由。自选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四自”要求解除了过去命题作文中暗设的种种限制,为审题开放了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对象、角度、中心,自如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但这种话题作文因过于宽泛,也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从这一角度而言,几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将代表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由限制严格的材料作文向限制宽泛的话题作文再到限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作文”将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代表形式。

总的来看,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将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更加侧重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同时,随着地方卷在保持与全国卷靠拢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地方特色,相信高考作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态势已成定局。但是只要考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辩证而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就能写出新颖别致的、有个性色彩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作文。

策论文结构篇十四

(一)。

在本体论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客观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对本体论范围内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物质范畴加以概括的。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与之相对立的意识范畴则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7页)可见,在本体论领域,作为客观存在的只能是物质现象。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中“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周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一些观点,就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客观存在”这一命题的。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主观意识现象,无论是人类意识的整体,还是单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是“客观存在”本身。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说,只有物质才是客观存在的,才是世界的本原。如果把意识也当做“客观存在”,就会背离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导致唯心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一个绝对的、独立存在的“理”,这个“理”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理论上是根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要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使实践获得成功,就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所谓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工作方法等主观的东西。与此相反,如果在工作中不是力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是从主观出发,用主观去剪裁客观,必然会违背客观规律,导致实践的失败。

显然,在本体论领域,在涉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同主观的意识现象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在这个范围内,别人的思想当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

(二)。

在认识论领域,“客观存在”除了泛指作为总体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外,还具有特殊的规定性。

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规定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首先,认识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主观的思维和意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着的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作为社会基质的物质性的人同具有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人的统一体。

策论文结构篇十五

命题是教师应有的基本功,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促使你自觉研究课标和考纲、认真钻研教材、让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现就如何打造“好题”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感知好题(好题之初体验)。

好题往往具有以下之特质:

1.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凸显人文性。

2.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清新自然之感。

3.能从历史、现实等不同角度设问,彰显学科综合特色。

4.设问有梯度,学生有话可说,试题总体较平实。

5.试卷开放有度,设问指向明确,答案具回归性。

6.能力立意突出,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答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二、探究好题(好题之再判断)。

我觉得打造好题可以从这些维度去努力:(附结构图)。

1.有“魂”

“魂”就是目标指向,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考试要求: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的考查突出综合性和人文性,思想品德的考查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命题要求: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段各类学校选拔新生。

为此要依据课标命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体现“四性”,即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2.有“思”

即有思想,思想决定高度,国际上比较流行的pisa理论,主要从三个维度衡量学生的阅读等能力。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否从所阅读的图文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三是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有“度”

要处理好试题的长度、难度、开放度、区分度、广度、信度,使试题科学有度。

4.有“生”

有“生”是指心中有学生,试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不能太成人化。

有“生”还要注重生活化,背景材料应贴近学生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生态化:除非试卷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否则都要简洁明了。

5.有“型”

有“型”是指要注重试题的有效呈现方式,即题式,它属于材料、设问、立意的外在形式,是开放性问题的载体,是题目内容的表达形式。考试的呈现方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题式设计上,我们要力争求新求变,图文并茂,体现新与活的特点。我在命题实践上也作了如下探索。

以下是学生小芳的心情日记,请回答问题。

(1)结合“心情一”,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谈谈表哥这样做的理由。

(2)运用所学知识对汪峰的行为进行评析。

(3)评析小芳想暴打该青年的行为?

(4)“权大”还是“法大”,请判断并说说你的理由?

6.有“效”

既要考查出其所要考查出的东西,内容效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根据课标制订考试目标,课标把考试目标分为a、b、c三级。

(2)从考核的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上明确要求。

(3)通过“命题多维细目表”进行控制。

(4)原创试题,科学性高的更能体现信度。

7.有“序”

要倒序命题,先主观题后客观题;要先易后难;学科内容排列也要有序,各学科知识要相对集中。

三、打造好题(好题是可以复制的)。

1.知识储备。

源于对课标的`学习研究和教材的分析。要多学习,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

2.材料储备。

(1)源于对热点素材和学生生活的持续关注;平时要多积累。

(2)掌握充足的素材是命出好题的基础。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学会理“材”

对于积累的命题素材,要掌握“理材三步曲”的要领。

(1)简化(概化)。

剔除无效信息,留下与教材知识和考点有关联的内容;

(2)精化(细化)。

提炼组合再加工,使材料和考查的知识相结合;

(3)美化(活化)。

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活泼化,图文结合,生动鲜活。

4.技术储备。

源于对优秀试题的分析和命题实践。要多分析,多实践,多捕捉灵感。

策论文结构篇十六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作者:郭建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名:学术论坛pku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forum年,卷(期):“”(6)分类号:g02关键词:旧邦新命别共殊文化类型抽象继承

策论文结构篇十七

马上就要交卷,我的作文仍一个字没动。都怪我太失算了,前面的基础知识题就花了我90分钟,当我看到手表指针指向10:30时,我大叫不好,差点喊出来让监考老师听到了。到那时,我就不用担心作文写不完了,因为我肯定已经被逐出了考场。

五分钟后,我的心出奇的静下来了。紧张,是没有用的,那玩意不能让我写出一篇作文来。我得仔细地构思一下,以山的沉稳的心态。嗯!一个绝妙的念头(至少我认为是绝妙的)在我脑海中一纵即逝,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水的灵动。

嘻嘻!我狡黠地一笑,继续构思起本人的大作来。无意中扭头一看,天哪!就剩四十分钟了,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可是苦读了十一年啊!可不能让一篇作文把我即将到手的正果给毁了。

我继续静下心构思起来……。

嗯……差不多了,还有半个小时,估计够写,美中不足的是,得为我的大作起个名字。一个平凡无比但又非常实际的题目呈现脑中,我一激动就写了上去。

我的心终于完全静了下来。哈哈,看来我也是具有山的沉稳这一个性的嘛!即使偶然会山崩或滑坡,也掩盖不了我沉稳的本色。对了,我肯定还有水的灵动的优点,很明显嘛,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写出如此大作来。

至于最后评卷时,评卷老师喜欢不喜欢,我倒不甚介意,因为究竟我把作文写出来了。这是我的成功,高分谁不想得,但那是要凭实力的。

策论文结构篇十八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笔者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我们看看高考优秀作文《走出旧框框,冲破习惯势力》(1988年全国卷)的结构:

第一段,追根溯源,引出习惯:千年历史,沉重习惯。

第二段,初举一例,习惯可变:人们习惯了“迪斯科”。

第三段,连举三例,强调危害:爱迪生、赵王和猿人。

第四段,辨证分析,指明危害:缺乏创新,永远落后。

第五段,冲破习惯?安于现状?正反对比,敲响警钟。

第六段,联系实际,习惯沉重;呼吁冲破,焕发潜能。

此文就是六段定“乾坤”,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策论文结构篇十九

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还应注意构段,毕业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适当的容量。

(一)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段,有规范段与不规范段。规范段是指统一、完整的单义段。.所谓统一,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完整,是一段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样的单义段叫做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和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而在实际表达中是应该不再分段,把它集中在一个段里写完的段。

在一般文章中,规范段与不规范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特别是文艺写作,随着事件(或情节)的发展,人物、景物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现,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的运用是大量的。

毕业论文的构段则要求统;、完整的规范段。这是因为毕业论文是逻辑的构成。从整篇文章来看,毕业论文是由一个基本论点(中心论点)和若干个论据(其实是若干个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和论证组成。从文章中的一个小的局部来看,它也是由一个论点,若干个论据和作者的论证构成的。这样看来,毕业论文的一个小的构段单位,除了少数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之外,一般的段应该是有着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即使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所以,毕业论文的构段,由于这种逻辑构成上的要求,应该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把表达一个意思的论点、论据、论证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这样构段的好处是:对作者来说,一个意思写成一段,这就要求他在动笔前必须对表达的意思想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这是有助于明确观点的。同时,由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成,势必要求他严谨地考虑每个段的组织安排的完整。对于读者来说,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规范段是便于阅读、理解的。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读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是最感头痛的。

许多毕业论文都是用规范段来写作的。甚至有些学术论文,在严格的规范段前加上序码,以表示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习的。

(二)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

段的中心意思是段旨,也叫段的主题,段的论点。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

毕业论文中的段是逻辑构成,最适宜于以段中主句来显示段旨。这无论对于作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

段中主句对于作者的作用。作者先把一段的主句定下来,这是一段的主题、中心。作者把握住它,以它为中心铺陈、展开,不致把话说到别处去。段中主句能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有了段中主句,可以避免段的不统一和段中的观点发生变化。

段中主句对于读者的作用。它能鲜明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中心写的是什么,它能使读者不致误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善于读文章的人是很会寻找段中主句,把握一段要点的。

段中主句在段中的位置:

1.通常在段首。

就是在段的开头第一句。段首是个题目的位置,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目,把段中主句放在段的开头处,以领句地位出现,领起下文,这不但对于作者来说,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同时,也便于读者,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2.有时在段尾。

就是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把段中主句安排在一段的末尾是顺理成章的写法。

3.也有时在段中。

段中主句在段的中间以腰句出现,这不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但有时确有这种必要。当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好放在段的中间。段中主句放在段的中间是比较少见的,总是由于叙述条理的必要,万不得已时才安排在这里。

4.兼置于段首、段尾。

长段,为了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常常把它放在段的开头领句位置,又让它在段的末尾,以结句再出现一次。这么前后照应,对段旨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段中主句的写法,要求概括性。要以短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那么,一个句子很难概括出来怎么办?也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接着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说的意思说完全。

(三)适当的容量。

这是谈段的长度问题。段,究竟应该有多长,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者因为,段的长短不能从形式上规定,而应该由每个段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二者因为,段的划分有伸缩性,是可长可短的。因为全体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而不同。有人把可以分开的几个小段并到一起,写成了一个大段;有人把一个可以合拢的大段又劈开写成了几个小段,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毕业论文的分段,一般说来应该长一点。这是由它的内容的充实性所决定的。在一个小段里,很难对某一论点展开周密、细致的论述。如果用几个小段来论述一个观点,有时又会把论点、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割裂开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还是并列一起写成一个大一点的段为好。

有的毕业论文在写作上分段过于零碎,妨害了内容的表达。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毕业论文也不是一律都得写成长段,特别是写很长的段。段过长也不好,不便于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段的容量要适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682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