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快开始写吧!剧本的创作需要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处理有深入的思考。这些范文是根据通用原则整理而得,可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一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设定、模型的优化和估计,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水平作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的较难学的课程。从学这门课应具备的知识条件入手。分析了学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要学会建模,要懂得几种参数估计的方法,还要明白模型检验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以统计知识、数学方法为基础,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现在很多专业都开设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要求的应用手段高,所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且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学好这门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学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且缺一不可。
(一)对统计学而言,为了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量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以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等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因此,统计学就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参数估计代表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对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建立,就是以不同的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为前提的。此外,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对数学而言,为了将经济理论和客观事实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多个因素之间静态或动态的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人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与矩阵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的建模工具。如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利用到微积分中的极值原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要用矩阵理论推导参数的性质,在搜集资料时要用抽样理论等。现在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志。这种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如微分学与边际理论,优化方法与最优配置理论,所以,数学是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关键。
(四)对计算机技术而言,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已普遍运用到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多数方法复杂,计算工作量大,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就必须要有厚实的统计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否则,分析问题时将会很困难,甚至分析不下去,即使分析出来,结论和实际也会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和实际经济运行规律相违。
其次,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注意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
(一)几个基本假定是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的任务是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常用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简称ors法,为保证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性质,就需对模型提出几个假定。如果实际模型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如果实际模型不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其它方法来估计模型。因此它是运用ors法的前提。
几个基本假定是:1、假定解释变量xi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且之间互不相关。(是第i个解释变量);2、零均值假定,即,其中为随机误差项;3、同方差假定,即,其中为方差;4、无自相关假定,即cov;5、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即;6、随机误差相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假定,即。
(二)几个基本假定是贯穿计量经济学的一条主线。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检验,目的是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一般是检验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解释变量是否是随机变量,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这几个基本假定而来的,即如果违背了同方差假定,模型就存在异方差,即;如果违背解释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即0;如果违背随机误差项在不同样本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自相关问题,即0;如果违背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的假定,那么模型就存在解释变量是随机变量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因此,就有不同的模型检验、处理和估计的方法,所以学生要特别注意把握这几个基本假定。
第三.学生学这门课要了解为什么要建模.以及如何建模?
检验。再有,经济预测时,要提供预测的精度,凭直觉的方法通常会阻碍预测结果置信度的数学度量。所以,只有通过建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建模?建模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因为它主要依赖建模过程中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判断又没有清楚的准测。一般建模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二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图,由相关图现实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如果相关图中的点大致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如果大致呈一条指数曲线,就建立指数曲线回归模型;三是如果数列是时间数列,可根据时间数列的特点确定模型。例如,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k次差大致为一常数,一般说可考虑配合k次曲线模型,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对数一次差大体为一常数,可考虑配合指数曲线模型;四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可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段模拟,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这几种方式都是对理论模型的初步设定,在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过程中还需逐步调整,以得到一个函数形式较为合理的模型。一个合理的模型应包括三点:(1)要符合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2)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参数的估计方法要科学;(3)数据要真实可靠。
第四.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掌握几个主要知识点。
这门课主要学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又以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模型的检验,这些其实就是这门课的主要知识点。模型的建立前己述过,这里主要谈谈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模型的检验方法。
(一)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建立以后,要想在实际中对经济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就必须估计模型的参数。参数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系数,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它是未知的,需要估计。因此参数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原理构造不同类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方法有:。
1、普通最小二乘法(ois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估计的参数具有线性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即参数具有优良的性质。这种方法是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的其它估计方法的基础,如加权最小二乘法、折扣最小二乘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它的理论前提是各实际观察值与理论估计值离差平方和最小。
2、最大或然法(ml法),也称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是从最大或然原理出发发展起来的一种估计参数的方法。虽然其应用没有最小二乘法普遍.但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原理是当从模型总体中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之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联合概率最大。这个联合概率又称为变量的或然函数,通过对或然函数极大化以求得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3、高斯—牛顿迭代法。对于有些不能转化为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模型,估计参数时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去近似地代替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迭代去多次修正回归系数,使回归系数不断逼近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佳系数,最后使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它的程序是:(1)选择初始值;(2)把泰勒级数展开;(3)估计修正因子;(4)检验精确度;(5)重复迭代。
(二)模型检验的类型。参数估计出之后,模型便已确定。但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释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是否最大限度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类型包括:。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各个参数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数值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例如,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一般与收人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收人与价格的参数估计值分别应取正值和负值,如果结果相反,就应调整模型。又如,食品支出的恩格尔函数:其中:表示人均月食品支出水平,表示人均月收人水平,那么的取值区间应在。到1之间,因为食品的增长幅度一般低于收人的增长幅度,如超出这个范围,则不能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2、统计检验,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推断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法、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法(f检验法)和解释变量检验法(t检验法)等。统计检验是对所有现象进行回归分析时都必须通过的检验。
3、计量经济检验,主要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如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基本假定)的检验、模型的识别性检验等。
模型如果通过上述检验,则表明所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于定量分析。若有些检验未通过,则表明:或者模型设定有错,或者搜集的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重新设定理论模型或重新搜集统计数据。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是在对经济现象做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理论,探讨如何运用统计模型来定量描述经济变量关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教材知识体系不当。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不利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种是教材过于数理化,另一种是教材过于实用化。前者充满了大量的数学推导,但相关的案例分析不够,对案例的经济学背景阐述也不充分。后者以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为中心,对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涉及不多,理论知识前后联系不足。
2.网络资源数量不够。
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库,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辅导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文件包括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参考文件;教学辅导包括学习指导、作业练习、历年试卷、答疑解惑及案例库等辅导资料。上述资料一般都有纸质版,但网络平台建设普遍缺乏导致资源不能及时上传网络,学生网络可利用资源偏少。
3.资源动态程度不高。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线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网上资源大多仍然是以文本教学材料(课程介绍、各章重难点、习题及期末复习、软件使用说明等)或是教师授课ppt为主,o2o资源较为缺乏。已有网络资源的更新程度也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动态学习需求。
4.资源建设目的不突出。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应该着重突出资源的层次性,资源建设应就不同的专业体现出资源的专业差异性。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网络资源,没有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出发来设计出团队学习、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主要网络学习模式,缺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学习界面、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形式。
二、基于pbl混合教学模式的《计量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思路。
pbl(problembasedleaning),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教师通过设置与现实问题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挂钩,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来解决问题,并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确定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框架。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以及科学哲学原理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育中pbl教学的机制、目标和基本手段,从课程设置目标、学科基本特征等角度出发,构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构架。
2.构建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pbl课堂同步教学和网络异步教学两大教学形式的优势,从课堂教学时空一致性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出发,构建pbl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实现pbl课堂同步教学和网络异步教学的有机统一。
3.设计和开发网络资源平台。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法,将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数据、文献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资源支撑平台,为《计量经济学》pbl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导向性资源。
三、基于pbl混合教学模式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流程。
从pbl教学模式过程可以看出pbl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与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有很大的不同;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pbl教学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要求。第一,学生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研究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参考网络资源中的案例、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第二,学生需要确定问题分析框架,从而区别于“就事论事”的非专业方式的训练,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第三,问题研究是对宏观经济理论、原理在具体条件下的应用,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漫谈,使学生体验到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问题研究是针对某个经济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不是简单进行指标计算,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五,问题研究结束之后,学生还要撰写研究报告,并制作ppt进行口头汇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四
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仍然是一门难教难改的课程,其原因是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突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重点培养对现实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关于应用型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含义由来已久,但将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真正的独立范畴,主要是从乔伊斯和威尔等人的研究开始的。目前有关教学模式意义的界定比较多,乔伊斯和威尔等人在其《教学模式》的著作中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在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而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
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从定义来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一项或者某一课程的教学模式至少具备以下特点:(1)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2)需要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并加以实施和完成;(3)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法策略。总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不同,功能也就具有差异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蕴含、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模式就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为目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原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模式,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实践中。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让学生感觉该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相比其他课程的应用性更强,不但强调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更注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目前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以理论方法的讲授为重点,缺乏对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很多老师更多地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方法和理论论证上,但对如何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如何应用和进行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
因此,虽然学生学了很多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的理论方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只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模型做出估计而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重理论模型的推导,轻实际操作。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以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很多的数学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推导上,不但事倍功半还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充满恐惧,不像理科生,数学推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也对推导过程不感兴趣。比起数学推导过程,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现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必要的数学推导也是难免的,而数学公式的推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基础,尽量避免课堂上只进行理论推导的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缺乏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相对都比较完备,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许多经济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理论化而不易让学生接受,加上有些学生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加上课时所限,实验课程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教学已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革新教学方法。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主要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理论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搜集经济案例,以专业期刊为辅助参考,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型,引入学科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该模型的意义。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展开讨论,同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解答,找出解决办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资料调查、思考,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此外,可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革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的应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取,并有繁杂运算过程,但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运算,既耗费时间和人力,又没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运算都需要辅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应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论课程以外,应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学生通过上机训练,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各个模型与公式,领会运算结果的概念并判断运算结果是否合理。此外,还需利用便捷的网络,将教学的大纲、计划、应用软件等教学必需资料放于网上,将各个教师的联系方式放于网上,以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学习,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以应用为主,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测验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进行案例分析、随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方式,这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需要通过考核方式的革新来进行测试,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现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实验,侧重于软件应用和模型参数估计;课程论文写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理论考试相结合,课堂测试应包括随堂讨论、问题探讨等,上机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最终将测试定为平时测试、上机实验、课程论文和理论考试四部分,并进行加权综合评定。这样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真正激发出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凭借课程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四)革新学生学习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筛选的成本,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建设相适应的案例集或案例库。其中有几方面需要引起关注:(1)所选择的案例需是接近现实情况,且易被学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所选择的案例需体现出计量经济学科的含义、方法及原理;(3)所选择的案例需具有时代前沿性和广泛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可以吸引不同的学生,同时还体现出了学科用途的广泛性;案例跟随时代经济不断变化,这也体现出了学科的适用性,更加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其求索精神。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发学习,将内在的无限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硬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案例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如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采用双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列举事实来具体分析,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增加多媒体教学分析,增加实验比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五
摘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要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引言。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的必修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明显落后于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双重困境,对于这样一门教和学难度都很大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发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理论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经济理论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的选定上,要推陈出新,引进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的经济范例。同时,鉴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强化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和启发,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反向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发现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理解的经济问题,带到课堂向老师请教,在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教学手段的丰富不仅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创新理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因素,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因而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引导其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须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经济规律做出解释,能否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与规律,能否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是评判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但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学习,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有实验教学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在每一章都有一个综合案例,既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计量软件操作。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建模方法贯穿于具体的经济范例分析之中,将枯燥而乏味的理论分析变为生动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3.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要适当地引导并激励学生,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既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师多接触社会,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多了解社会,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3重视探索性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切忌照本宣科,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并清晰地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核,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失却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内在依存性和统一性。我们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探索———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4.1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
首先利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较好的体验与感受计量经济学,而不只是空谈理论。利用案例来提出计量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共同探讨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4.2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阅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学术论文探讨模式应注意论文的选择,既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讨论,这可对有学术兴趣的同学进行启蒙,而且学术论文的精读是把握计量经济学前沿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研读学术论文更是一种将其引入计量经济研究的有效方法。
4.3项目团队学习模式。
由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基于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六
1.案例不够丰富,没有思考专业差异。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状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资料,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透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2.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
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行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3.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超多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4.课时安排偏少。
透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超多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必须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务必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理解潜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透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5.实验教学效果难。
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
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必须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资料。能够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校园能够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能够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资料;另一方面教师能够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个性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透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用心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料,提前定下讨论资料,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取好专业方面的问题。能够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能够透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务必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推荐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取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潜力和实践潜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是教学改革的驱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在调查中,有63%的同学反映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资料是跟不上课程教学的原因之一。学生不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资料,一方面可能是学风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眼下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一是要增加上机测试,二是对学生独立完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计、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模型检验和提交数据分析报告等环节也在评价中给予必须比例的分值。推荐上机测试、课程论文各占15%的分值,理论测试占70%的分值,这样的改革能在必须程度上改变学生在考试前透过短期突击应付理论考试的现状,把工夫用在平时。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七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石并结合统计学、数学而产生的计量经济学从其诞生到现今短短几十年所发展完善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类各学科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中,成为指导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证工具。计量经济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理论教学具有强烈的专业性、针对性。在理论教学中,包含着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大量数学公式推导,各类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繁杂的数据演算,复杂的模型参数计算与检验。但当在实际中面对着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时,理论教学方法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算法便很难解决冗杂的数据运算问题,限制了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计量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为以理论课程为指导的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抄袭,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专业针对性过强,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师资不足,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各类软件安装完善,但由于种种限制,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剖析问题,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走出计量理论桎梏,重视实验教学,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跨越“计量经济学”,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通过群体的讨论,共同协作与交流,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为主”,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xx(1).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6).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4、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12).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xx(10).6、朱强,夏艳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xx(12).*本文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201019。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八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盲从教师和教科书的话语,绝对相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老师在上课时的表述,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特别是,学生能否根据上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和辨别,能否从中判断计量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时,能否联想到中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学生们能否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中的经济增长,首先提出最近的经济增长下降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费增长下滑,还是投资或出口下降?进一步,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提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之前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否相同?教师在讲授上述计量模型时,能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产生不同经济现象背后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学生们加深对计量模型的现实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所用计量模型之间适应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关键。
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习惯于分析教科书上已有的计量模型或者是成熟的模型,而对于相对陌生的计量模型和研究领域,学生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明显要弱于对既定计量模型的分析能力。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是否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性、尝试性分析。我们知道,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适当的抽象,选择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比如,在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的关键变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国是一个城镇和农村区别非常明显的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与西方标准的教科书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模型可能有所不同。再比如,贝克尔在研究一个地区有关犯罪的经济模型时,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如罪犯花在犯罪活动上的小时数、从事犯罪活动的小时工资、合法就业时的小时工资、其他收入(如财产继承)、被抓的概率、被抓后证明有罪的概率、证明有罪后预期的判刑以及年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合适的计量模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能力特别重要,就是学习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能力上的一种升华。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航员和引导员的角色,在具体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学会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概念学习中。在讲授参数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需要采用这种假设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回答或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尽快地进入角色,熟悉上课所讲的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授课内容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比如,在讲解经典回归模型中的样本回归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为200个家庭中随机选择20个家庭作为样本,然后根据不同的样本估计出不同的样本函数,并进行选择和比较。让学生自己随机选择样本,自己绘图,自己得到最后的估计结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他就会切身的感受到什么是样本回归函数;为什么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样本参数估计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做法,最后通过比较、鉴别,得到一个相对最优的结果。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当前经济现象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中出发,选择一些能够提炼出计量模型的案例,然后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到一个具体案例的始末,从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到各种假设检验,如t检验和f检验。师通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完整地讲解上述计量经济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同样一个关于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同时,也可以研究产业层面的行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函数问题,这种生产函数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的适用前提和假设条件,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经济学含义。
传统的笔试考试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这种机械式的背诵既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期末考核经常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且论文必须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为在课程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建立模型、数据收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到模型预测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九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资料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潜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潜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透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好处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好处。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状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校园选取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一)改善理论教学,培养应用潜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潜力。指导学生透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此刻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能够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透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应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潜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能够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还能够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自己校园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校园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资料,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认可。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学课程,由于其使用较多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它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和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经验,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处理、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基本思路和数学过程的关系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教材的采用。
目前,在版本繁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可按编者的国籍分为两种:一种是翻译版的国外教材,作者主要为伍德里奇、格林、古扎拉蒂等;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着的教材,作者主要包括李子奈、赵卫亚、王维国、李长凤等。国外教材特别注重具体的商业或经济案例分析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案例生动有趣。教材强调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课程主要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工具;针对具体案例,使用较大篇幅的文字进行解释和说明,较少使用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知识,可读性强,适合入门学习。国外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适合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直觉,尤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能力;但由于不够重视数学理论的教学,影响学生解释计量经济学结论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效果。
国内教材大多更重视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相对较强,数学公式繁多,但案例相对缺乏且关于案例的经济解释和说明较少,综合性较弱。国内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使得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由于看不懂数学公式导致学习难度偏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部分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即使较好地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进行经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一定具备敏感的经济直觉,无法很好地使用计量经济学来解释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国内教材,难以一概而论认为哪一种教材更好。总体来说,对于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国外的教材更加合适;对于将计量经济学仅仅作为工具的研究人员,国外的教材更加实用;对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国内的教材更加适用。总之,教材应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选择,尽量避免盲目地选用名气大的计量经济学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除了一小部分教学研究人员本科毕业生并且正在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硕士博士,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鉴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科阶段,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应当定位于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基本应用;应该强调现实的经济背景,增加现实的经济案例,尽量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应强调其数学推导,繁琐的数学推导可以安排在研究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使学生更多感受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数学课程;本科教学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可以概括性地介绍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而更多的计量经济学新发展、新领域应放到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定位,一定要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掌握数学和计量方法又熟悉经济学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的能力,可要求每一个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独立完成模型构建,编写研究报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论文,并将这些定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注重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前现状是十分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而对应用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数据通常是非实验数据,而且常常存在数据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寻找相关的数据来替代缺失的数据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些问题的讲授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如tsp、eview)s的实际操作训练也是薄弱环节,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软件的应用,或不能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限制了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所以,计量经济学教学应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两者要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结合案例讲授和加强软件操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使学生能够使用计量经济工具分析一些经济现实问题。
四、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
运用计量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通常有6个步骤:理论或假说的陈述;经济数据的收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经济模型参数的估计;经济模型的假设检验;运用模型进行预测。可以看出,任何一个计量经济模型赖以成功的要素有三个: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经济理论是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经济数据是所研究对象活动水平、相互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反映,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研究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计量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研究方法经常是重点。研究方法的水平往往是一项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衡量依据。同时方法的研究也是最难的,因为方法的研究均涉及高深的数学理论,而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学习计量经济学同时要重视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缺乏经济学理论、不了解经济行为规律不可能建立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选取收集合适的数据样本。许多学生虽然数学水平比较高,但受经济理论的制约,而不能深刻领会计量经济学的精髓。经济数据同样重要。经济数据是决定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数据质量已经成为制约计量经济学发展的瓶颈。虽然互联网为数据查找提供了很大便利,但许多数据是不公开或需要收费的;而在大量数据中找到对研究有用的数据则更为困难。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兼顾理论、方法与数据,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一
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好处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齐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齐分析,透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能够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透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透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潜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带给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明白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就应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二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潜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潜力。
在理论教学资料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透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贴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学适应和贴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个性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潜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潜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思考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状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资料,使之更加贴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资料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个性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潜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透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资料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忙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资料。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潜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构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潜力。透过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潜力。一方面能够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到达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资料,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资料,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资料,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比较、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资料,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透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资料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三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是本科院校经济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基础,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定位和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是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不合理,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较一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上机实习,增强对计量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检验和应用。但是,在独立学院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不够明确。
在计量经济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常常被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脱节,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是薄弱环节,未能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完各种估计和检验的方法,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或者对计算检验结果无法做出清楚、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未能有效提高。
(二)实验教学形式设置不够合理。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模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验证某种理论认识或者假说是否合理、正确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缺点在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性实验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今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过度重视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索性实验的问题。这样造成学生学习完课程,依然不会独立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缺乏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过多,范围过大。实验的内容即包括经典的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等内容,还包括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内容。而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独立学院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理论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很多理解不透的方面,实验课学习的时候更加是无从下手。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计量经济软件是首次接触,而广泛使用的eviews、r语言等都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再加上本科学生的统计学专业英文词汇欠缺,造成学生读不懂软件分析过程和结果,甚至读不懂联机帮助内容。
(四)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不够完善。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考核主要是课堂考勤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在实验授课时主要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没有足够的精力监控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验内容;其次由于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有些实验报告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在课后另花时间完成,这也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后抄袭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因此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五)实验学时设置不够充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计量经济学总共设置48个学时,理论教学学时40个,实验教学学时8个。这种学时的安排严重的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安排的内容,往往在不少学生还没有练习、掌握好一个操作就进入下个实验操作,这样造成不少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计量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过程中注重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等一系列的流程。
(二)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形式。
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动性不足的特点,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后,拓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回归分析内容为主,包括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软件的使用上,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的eviews软件。
(四)完善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计量经济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实验课堂作业三部分组成。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结构要完整,包括四个部分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分析。实验报告的内容丰富,实验的结果准确、合理。同时为了减少偷懒、抄袭的现象,对学生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布置实验作业,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并随机抽出书本上的一条习题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讲解整个实验流程,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
(五)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学时。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较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个,实验学时16个。这样实验学时较充分,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每一个软件操作和实验项目,这样整体的实验教学效果将能有效提升。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四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是本科院校经济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笔者一线《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教材选取,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材选取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料过多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种状况,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务必具备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以及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前,务必开设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是因为教学体系安排的缘故,有些经济学专业在同一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差,讲授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老师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讲解的知识资料过少以及过于简单。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缺乏足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选取不合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课本资料注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介绍,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说明甚少。另外虽然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书籍资料体系完整,案例资料丰富,但是思考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较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教学资料设置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包括经典计量学知识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主要以回归分析为主,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包括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等。独立学院教师上课时选取的教学资料偏少,只包含回归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不涉及任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种教学资料的选取使得学生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进行板书推导。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良性的师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差,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效果普遍较差。
(五)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或者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或者60%。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不全面。同时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很难综合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因此最终得出的成绩很难综合评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整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应的推荐: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资料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时间上,计量经济学适合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上,提前安排微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料上,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时,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应用性,以帮忙学生更快构成对经济学整体资料体系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量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
(二)合理选取教材。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教材选取不恰当,会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状况,一般不适合于选取国外的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一般来说选取一些国内的专家编写,逻辑结构比较完整,应用资料相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比较适宜。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庞皓编写的《计量经济学》。该教材逻辑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案例详实,浅显易懂,很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合理设置教学资料。
计量经济学包含的资料十分的丰富,即包括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也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教师在选取的教学资料不能过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较差的状况,能够以经典的回归分析的知识资料为主,辅以时间序列分析。在讲授资料的时候,以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理论的证明推导为辅。讲授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资料讲授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件展示主体的教学资料,板书展示理论的演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教学。要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关心的,并且了解的案例材料;讲解中注重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忙学生构成一套完整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能够增加小组课程论文,并要求每组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组所做的论文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提问,并给与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考核加分。
(五)创新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校园,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就应以这个大方向为基准,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随堂作业,并规定完成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用心性。第二,增加小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对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这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李文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3(30).
[3]郭学能.关于“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校科技.
计量经济学小论文篇十五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
(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
(2)样本数据的收集;
(3)模型参数的估计;
(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98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