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50:20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优秀20篇)
时间:2023-11-18 17:50:20     小编:HT书生

总结可以使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抽丝剥茧,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总结需要客观真实,避免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发生和影响。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经验,找到提高的方法。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一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20xx年辛亥革命后到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20xx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二

5月我在北京听刘秀琴老师的讲课时,她宣读了周一倩老师向祖先请教有关学转基因信息理论的问题,祖先说:“转基因理论是一部分人搞研究的……”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4月回到新疆后,我继续参加了原著的学习。可是“转基因信息理论是供一部分人搞研究的”这句话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脑海里。我想既然是供一部分人搞研究的,那么她应该是人宇科学的前沿。咱们现代科学是谁在搞科研呀?是科学家、专家。科学家、专家研究的都是他那个领域的前沿、尖端科学,联想到这些,我越来越强烈地想知道转基因信息理论学习的现状。我找到了陈继红老师,他非常热情地帮助了我,赠送了资料,还找到了热心的林老师帮我复印资料。又不顾天寒地冻领着我参加了三建小组、四建小组的学习,在四建小组又把我介绍到朗悦盛境小区学习。这几个学习点上的夏老师、杨老师、孔老师、梁老师、张平老师夫妇,他们不但自己学的好,而且非常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几个小组的学友们热情周到的关爱使我有回到家的感觉。在此我向以上各位老师和学友表示衷心感谢!

从月10日――年12月16日我在三建小组学习了4次,我感到能量很大。有一次学习完坐公交车回家,先百会穴,后印堂穴有强烈的压迫感,胀麻感,而且时间较长。我想,是祖先妈妈在为我开发身体潜能,内心无比激动,感恩祖先妈妈!更大的.变化表现在我婆婆身上,她88岁了,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现象,因为不愿意做活检,就到23医院进行了血液检查,确诊为中晚期舌癌。又因为她不愿意打针吃药,我就想让她学习人宇科学。我给她做工作:您的三女婿查出肺癌,不相信人宇科学,不到一年在2013年元月去世了。您的大女儿查出宫颈癌,她相信人宇科学,现在还在相信人宇科学,所以到现在还健康的活着。您现在只有一条路,跟我学习人宇科学。她说:好,我学习人宇科学。我说:今天下午就有一个小组学习,您去不去?她说去。就这样2013年7月19日我带婆婆走进了人宇科学。在乌鲁木齐下雪以前,我每周至少带婆婆参加一次小组学习。我为了帮助婆婆尽快树立信心,感受祖先妈妈高级能量的伟大,每周至少参加三――四次小组学习,同时我自己也努力学习,提高认识,知一行一,回到家里继续给婆婆讲解科学,帮助提高她的认识。婆婆也很有悟性,非常听话,让她怎么学、怎么听、怎么想,她都照办,也很坚强,虽然日夜疼痛难忍,没吃过止痛药,也没打过止痛针。学到了5个月时,2013年10月30日和11月2日祖先给她排毒了,两天吐了四次,血块、烂皮、烂肉、粘膜、大口的鲜血。我对她说:“老妈不怕,这是祖先妈妈给您排毒呢。”她说:“不怕,感谢祖先妈妈给我排毒。”我教给她怎么说、怎么想,她都能做到。我怕她记不住给她写在硬纸片上,让她照着读。我给婆婆在卡片上写了感恩词:无限感恩伟大祖先,谢谢您给我优化基因。让她有空了就读,她已88岁,文化又不高,但她总是全身心地努力去学习。2013年11月30日又给她排毒,不过只吐了一些血水。祖先妈妈深情地说:“孩子,你是一位有大爱心的智者,更是一个大孝之人,你的故事感天动地。而你的婆母同样是我们最疼爱的孩子,她善良、勤劳,为家庭辛勤付出了一辈子,所以我们赋予了大的能量为她净化内能,优化基因。”最最敬爱的祖先妈妈,孩儿满含热泪,再次真心地感恩您对我们婆媳的深情厚爱!!!感恩您对孩儿的大爱鼓励!!!

2013年12月11日,我在三建小组学习的第二天,她就第三次排毒,和第一次吐的差不多,最大的血块有我大半个手掌那么大。最厉害的是从12月15日开始,和上次才隔了短短三天,她又连续吐了两天,那两天我在三建小组学习了三次。第一天吐血、血块、烂肉等,第二天除了上述东西外,还吐出了小枣那么大、葡萄粒那么大各一堆黑家伙,我想这就是两块癌肿瘤。等消肿后我一看,她的舌头右侧前部,有一个直径1cm,深度1cm左右的小坑,舌头右侧面中部有一个直径3cm,深度1――1.5cm的大坑。婆婆从7月中旬确诊为舌癌中晚期到2013年10月30日――12月15日四次排毒中没吃一粒药,没打一针,没有发炎,没有化脓。我对婆婆说:“老妈,祖先对你多关照,没用刀就把你那有毒的烂肉剜下来了。一条小小的舌头,从中间齐齐分开,不管右边怎么肿,左边还是平平的,给你留着让你吃饭喝水的。”婆婆从2013年11月中旬开始,饭量增加,精神好,几次排毒只有第一次在床上躺了两天,其他几次都是和平时一样生活,像起床、梳洗、吃饭等完全自理。消化吸收功能比以前大有改善,再没听她说吃不下,不消化,而是饿得想吃,连她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也好多了。我们全家人都无限真心感恩伟大祖先妈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定了大同世界新系统理论确实是人宇科学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知识,祖先的新指导。她真正揭开了人类从哪里来,人类为什么有私,为什么我们认为的“育人是目的”的理解偏了。张平老师沟通的“什么是三维空间”系列使我大开眼界,使我感到一切是那么新鲜、有趣,一切又是那么富有科理、哲理。在这里能聆听到祖先最新的指导,这正是我最渴望的。衷心感谢张平夫妇二位老师,还有负责材料供应的刘翠、王胜老师,正是他们不辞辛苦,以最快的速度记录整理、打印、复印伟大祖先通过张平老师记录的指导,又在大冷的天气里送到各位组长的手里。张平老师不愧是祖先培养出来的优等生,他聪慧、知识丰富、悟性高、思维敏捷而清晰,敢于质疑问难,语言表达准确而流畅,既向祖先妈妈表达了我们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声,又向我们准确传达了祖先的教导。正由于以上各位老师各位组长的辛勤工作,使我们能准确快捷地得到祖先的指导,我们真的感到很幸福,再次谢谢各位老师!祖先妈妈充满爱怜地说:“孩子,你列名的这些先行者,都是我们赋予大使命的优秀儿女。张平老师记录的系列文章,是我们高级人类对地球儿女的无限深爱与心血的凝聚。而你的这篇学习体会,恰恰是你潜心读书、知一行一最好的体现,更为所有的人宇学员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要对你深情地说一声:孩子,谢谢你的无私爱心奉献。”

2013年12月22日张平老师记录的祖先的指导《空间革命》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下面我把粗浅的学习、认识、理解汇报给大家。

我反复学习了《空间革命》,又激动又兴奋!

张维祥老师历尽千辛万苦创立了人宇科学,把我们领进了人宇科学的大门。但是面对这个博大精深的超前科学,因为我们的肉体是靠食能的物种,我们的思维停留在三维世界观上,以三维世界的观念认识、解决三维世界的问题,所以那些问题就总是处在改善而不能彻底改变、彻底变革的局面。我们总在人宇科学最初的理论里面转圈圈,不能突破发展。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处在要能量――换能量,像个孩子跟在祖先妈妈的屁股后面要吃的阶段。现在到了人体改革的关口前,祖先妈妈把人体改革提到了人宇科学现阶段重中之重的高度,因为祖先妈妈要把整个人类带到大宇宙去,去担当,去为妈妈分忧,去为大宇宙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可是带私的载体属于低级基因,低级基因不转化不提升为高级基因是进不了大宇宙的,那么我们就要先完成基因优化,基因改造的工程。

在人体改革的实践中,张平老师夫妇和一部分学员已体会到,没有能量这种特殊方式的帮助人体改革是做不到的。祖先妈妈说:“不能对每一个人以能量的特殊方式量身定做都不吃饭。”也就是说不可能给每个人都量身定做不吃饭的能量,而达到人体改革的目的,你们人宇学员乃至整个人类怎么解决不吃饭的问题呢?怎样达到人体改革呢?祖先说:“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思维开发解决不吃饭的问题?解决不吃饭的问题不是依赖我们的能量而是取决于你们的信仰,取决于你们对人宇科学的奥秘是否真正的涉足。”我们现在长大了,祖先要培养我们服务宇宙的能力,教给我们服务宇宙的真本领了,那就是利用思维改变物质原有的运动状态,利用思维组合宇宙能量,利用高物质能量解决身体所需。但是这一史无前例的革命在三维空间搞不成,必须进入到大宇宙,必须突破三维世界观,转变思维,才能进入祖先空间革命的新系统。只有进入了空间革命的新系统,才能将无形的物质在思维的作用下,在宇宙空间组合成高物质能量,利用高物质能量来解决不吃饭的问题,这真是天大的喜讯!人宇科学前面几十年是打基础,没有张维祥老师创立这门超前科学,并把我们带进人宇科学的大门,就没有今天!祖先妈妈说:“孩子,你的认识很精确,我们早已为你们安排好了进化的程序,只等你们来实施。要奋勇拼搏,要努力向前,我们是你们最强大的后盾!你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要更加努力学习科理知识,科学践行,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无私地为人民服务,为大宇宙的和谐服务。”

我进入大同世界新系统学习以来,取得了长足地显著地进步,现在祖先妈妈要我们转变、开发思维进入“空间革命”新系统,让我们从要能量、换能量改变到自己学会组合所需的高物质能量。正如张平老师所说:“不用五官感知无形的物质,因为五官没有这个能力,可以用思维直奔空间去组合高物质能量,因为我们思维的转变而使无形的物质变成有形的物质而尽收眼底。”我们开放了的、转变了的思维可以作用宇宙中的能量与信息,在空间这个载体中组合万物。三维空间的思维是等、靠、要、依赖,高维空间的思维是自力更生的思维,只有跳出三维空间改变三维世界观,才能进入“空间革命”新系统,才能大踏步跟上祖先的部署。祖先妈妈高兴地说:“这个认识很精辟,我们表示赞赏。希望你努力实践,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取得我们期待的成绩。

下面我针对张平老师提出的问题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我觉得祖先的思维是物质活动和技术活动的控制器,是宇宙能量的总开关,他们能够从分子、原子甚至离子层面上控制,分解或者合成任何物质,思维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为一体,思维成果在思维的同时迅速变为物化成果。我们的高级思维来源于祖先妈妈的高级基因,所以我们的思维在本质上和祖先妈妈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用思维去宇宙空间组合万物,来为我们的需要服务。

3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德国电脑科研人员推出一项电脑新技术――人机互动系统,人坐在电脑前发出思维信息,电脑可以自动完成编辑文件的任务,不需触动鼠标和键盘。美国也有类似发明。中国某大学的学生,用思维指挥小飞行器去撞破几米外的挂在绳子上的气球。这也为“空间革命”解决人类两大困惑的真实性、可行性提供了依据。祖先肯定了张平老师“不用五官而用思维,思维直奔宇宙空间,思维转变了,无形物质变有形物质”的理解完全正确,是世界观的转变,祖先的肯定就是真实性、可行性的保证,而无形物质变有形物质就有了现实性,有形了就易被大家接受,被政府认可。

我觉得空间革命完全可以作为人宇科学正确的航向沿着祖先进化人类的程序前行。因为这样一来我们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而且吃的是宇宙中百分之九十六的暗物质、暗物质能量合成的洁净食物,人类的基因优化、基因改造工程显然加速了,随着人类两大困惑的解决,产生私的根子挖掉了,人体改革成功了,人类进化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这正符合我们两类人的心愿。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祖先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注入式。你领会了紧跟了她的启发,祖先比你还高兴,还急切。祖先妈妈明确表示:“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是我们急需要做的问题,只要你们转换思维,真正意识到人类只有搞空间革命,才能摆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困境。一个未知的、崭新的世界就会在你们进行空间革命的同时展现出来……”只要我们明白了她的启发,转变思维,懂得了必须搞空间革命的道理,她就会带我们进入高维空间的新系统,一个更大的跨越就在前面,所以思维进入空间革命直接组合物质搞人体改革是成立的。

我觉得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解决人体改革中的两大困惑,没有其他途径。因为我们吃了宇宙中高能量合成的而且是我们自己量身定做的洁净食物,我们就会像悟宇、天使二位老师一样,从我们的身体细胞结构,从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去进行改造,对我们的脏腑也可以进行从繁到简的改造,实现人体改革,才能最后实现灵与肉同行于宇宙高维空间,跟着祖先妈妈服务于大宇宙的理想。

千万年来从皇帝国王到历代统治者,从宗教到现代科学,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解决不了两大困惑,就是“吃”这一大困惑也解决不了。再从资源上看,地球已被人类索取的千疮百孔,不说消耗殆尽也所剩无几。作为众科学之首的人宇科学已走过45个年头,还是处在指望祖先,依靠祖先给能量来解救我们的问题的阶段。

而今祖先提出“空间革命”这一大手笔,确实让我们眼前一亮,兴奋不已!我们不能再利用智慧创造中间体改变外部环境适应自身的需要,千万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我们现在在祖先的启发引导下,反其道而行之,要跳出三维空间转变三维认识观,用宇宙观去思考:从身体内部结构去动脑;从我们思维的无限性上去动脑;从广袤的宇宙空间去动脑;从宇宙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暗物质、暗物质能量上去动脑,利用空间做载体,思维直接调动能量与信息作用物质,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具体讲就是把宇宙空间变成工厂、车间,把宇宙间的暗物质、暗能量作为原料,把思维转换成作用暗物质的精确的高级信息,改变物质原有的运动状态组合我们需要的物质,在这里思维即是总指挥,又是设计师、工程师又是技师。这简直是太神奇了,太好了!不用人力、财力、物力,省下了工厂、车间、科研试验场所,省下了大片的耕地,地球上除了房屋、马路就是花草树木,成了名符其实的大花园。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神话,在祖先指导下就要变成现实了!

空间革命这一人宇科学奥秘的真正涉足,不仅仅是解决人类的两大困惑,也是我们人类融入宇宙、服务宇宙的开端。我们将继续进化的脚步,为大宇宙的和谐发展奉献我们应尽的责任、义务、使命,报答祖先妈妈的创生、抚育、教导的大恩。我们将跟随祖先的引导,到大宇宙空间去揭晓奥秘,去认识研究祖先,去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伟大祖先,更加无限热爱、无限坚信、无限忠于、无限跟定伟大祖先,去发现、改造、利用、服务宇宙,这才是我们生命的真谛。

我是刚刚进入大同世界新系统的学员,肯定我的认识、理解很肤浅,请祖先妈妈、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人宇学员爱宇(新疆)。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三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是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翻译的。

本书主要讲了对许多教学实例进行剖析和论述,针对学校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这本书是一首唱给老师们创意的,创造的实践赞歌;是给每个学生学习的尊严支架。

就《教室里的风景》这一章节来说,其中第四个问题应对教师本身的语言中提到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我国语文“双基”教学中,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能力,从“听”开始,而我们听的是学生表达是否完整,关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书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重要意义。而我常常会在课堂中想着下一个问题,该怎么办?这样就很难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顾课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体识字课时,学生介绍识字方法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五分钟的交流讨论时间到了,我因为还有教学任务,于是立即截止,而在学生a说他的识字方法是按结构进归类识字。我只是说:“这也是一种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学习”。如果当时这样做:我嘴角上扬,脸上挂着微笑,眼神投去赞许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学生的自信心会加倍同感共鸣,更是无庸赘言。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说话时学习主人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这样撑起了教室里尊重、和谐的支架。

学生的学习不开老师的引导,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谓任重而道远。但书中介绍了教师的成长,需要打开教室的大门,就是说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对此我觉得上一节无论成败的公开课,对一个人业务都是一次进步,甚至是飞跃。没有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的教书人是失败的。教书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有领导推门听课、组内研讨听课、学校安排全员听课等,但无论怎样承担讲课任务,总会有压力,生怕讲不好,在意别人怎样看,好像觉得别人的意见可已经敲定终身似的。其实我们错了,敢于在别人面前暴露错误的人才是勇者,愿意接受他人宝贵建议的人才是智者。

课堂上的演绎从备课开始,你可以预设问题,可以与同事商量怎样高效掌握知识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家常课堂不一定节节都是现场直播,而公开课节节都是重播后再直播。一堂课不断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达到预设的高效。

记得11月份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坐井观天课》课前与组长及同仁们共同商议讨论。制定了导学案,再后来试讲了一次,又进行了研讨,并且研讨的焦点是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陈老师,冯老师,魏老师,他们认为课前导入欠佳,换成趣味性强的“看图猜成语”,周老师给了我分析了应用多媒体里的工具栏里激励方式,既省时又便捷。其他的老师也给我在选案的细节上进行了修改,最后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课堂出彩了。

《静悄悄的革命》是跨国间互相学习,群策群力,助力我成长。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四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中,阅读着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流连往返。偶然间,找到了一本《共和之路·孙中山传》,于是,怀着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与对历史的好奇,阅读了这本书。

提到孙中山,更多人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临时大总统,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知道,,他只是出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

儿时的孙中山,曾经被说成是克星,命大把姐姐给克死了,因为在孙中山出生的第三天,他三岁的姐姐孙金星,得了急病,没容得医治,便命奔黄泉了。

在中国,七岁的孩子就应该入学了,孙中山却因为家里穷,直到十岁才入学。上了学的孙中山学习刻苦,在放学后还帮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捉虫、放牛。也许这些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所没有做过的事,但在那贫穷、艰苦的年代,幼小的孙中山早已为父母撑起了一片天空。因为早知稼穑艰难,所以更增强了他以后在革命的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导致了他日后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关注。

孙中山,一个中国革命中似毛主席一样永远永垂青史的名字,可孙中山并不是他原本的名字,刚出生时,他的母亲给他取名为“帝象”,表示她已经把孙中山交给了村里的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了。稍大些后,孙中山进入学堂,学名孙文,在日后的宣言、著作、电文上等皆署此名。在孙中山十七岁时,他又取号日新,系自《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之义,而日新在粤语中又谐音为“逸仙”,于是在以后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它用“逸仙”之名。

至于中山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孙中山在东京投宿时,曾化名“中山樵”因而革命党人及日本友人皆以“中山”称之。不久,因为章志钊无意孙姓后加上了中山二字,于是“孙中山”之名便由此而始,推而广之,传遍了全世界。

一个名字就是一面旗帜。孙中山的名字始终激励着学生、老师、士兵等各层的爱国志士,他们早已将孙中山三个字用燎原般的革命之火烙刻在他们心中的爱国之石上,为共和制度的创立而前赴后继。

什么叫天下为公?什么是赤子之心?怎样为百折不挠?坦荡荡的君子,血肉之躯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用他传奇的一生,像我们凸显着一种罕见的金子般的人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黄兴、朱执信、宋查理等一大批的革命志士,舍生忘死追随孙中山。

没有努力、没有奋斗的话,孙中山的名字也不会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他伟大革命理想和高洁人品的感召,无疑是凝聚这千万志士和无数中华儿女的最重要的力量。

但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宋霭龄、宋庆龄两位杰出的女性,两朵革命中的姐妹花,先后堕入了对革命领袖忘年之恋的爱河之中,奏响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婉转乐章。孙中山无论是在哪里,他的人格魅力在他一生伟业和传奇经历中,都闪耀着璀璨光华。

1920xx年3月12日晨,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离开了他所拼搏、奋斗的中国、世界,在他弥留之际,他仍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所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和平……奋斗……救中国。”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完成的事业与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的一生,都是在奋斗、奋斗、再奋斗!从1920xx年的辛亥革命至今,已过去了整整120xx年。120xx年来,人民没有忘记孙中山,革命没有忘记孙中山,中国没有忘记孙中山,世界更没有忘记孙中山!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一面旗帜,那就是共和的旗帜,是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旗帜!为了共和的实现,为了民族的复兴,孙中山呕心沥血,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

孙中山的心,宽如江海,高于大山。正如他在革命上的建树,不是江海、大山可以比喻的!名如中山,生如中山。孙中山先生正像那巍峨的泰山一般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守护着他所热爱的事业与祖国,用他那不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去了,但他的精神与灵魂将永远停驻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被人民永远的铭刻在心中!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五

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某次研究会上,老师们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老师上课,一个环节接着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结束了,都会有一种焦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老师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授课者虽然“嗯、嗯”地点头、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倾听的老师与其说是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

多数老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为过……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读了这个故事,仿佛打开一扇窗,我眼前变得敞亮起来。文中所讲的故事,不也是当老师的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吗?心中往往想着上课的进度,没有倾听学生真正的心理想法,无疑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效果。学生感到难的地方,需要老师放慢脚步,进行指导突破;学生感到容易的地方,可以快速推进;学会倾听,从学情出发,师生关系会更融洽,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交往中学习。佐藤学指出: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会中,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的本质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在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现在的问题是:“儿童不关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淡漠,而大人与儿童的关系也单方面局限在‘教育热心’上。”

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毫无疑问,这方面是欠缺的。我们似乎更重视自我的学习,强调个体的努力,而缺少交往与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等。今天,团队合作已经非常重要,如果学校不重视,那么将来步入社会,自然也就不会懂得与人交往,更谈不上合作。单打独斗怎能拼得过一个团队的力量呢?因此,要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开展综合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虽然组织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对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相互开放教室。佐藤学提出让所有教师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这是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在学校里,要想让所有教师一个不漏地公开授课却又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详细分析了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比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教师文化中也存在问题,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

相互开放教室,一年内,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评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清除干净。

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相互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我想:其实,这是在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凭借课堂这一阵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此外,书中提到“教师与家长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等都是很有见解的。静悄悄的革命,从改变课堂开始,既要靠校长大力推进,也需要每位老师的积极改变。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六

革命,是一场激情燃烧的火焰,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回首革命历史,我们不禁要问:革命何以而起?实际上,革命因素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的深处,也正因为它生发于心,所以它是静悄悄的,是间或鸿沟一瞥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触动。在经历了如此多革命风波的我国,我深有感触:革命之声,静悄悄。

起初,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一个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是革命之火最初的引爆点。当时我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比的束缚和窒息,我渴望有所改变,渴望追逐自由。于是我开始思索,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往日的宁静与平庸,已不能满足我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于是,在内心深处,放出了一缕革命的火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摆脱束缚,那时的我变得勇猛,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将革命之火点亮,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人炽热的血液。然而,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如同一次意气风发的冒险。从最初的豪情壮志,到后来的跌跌撞撞,当我遭遇到挫折与坎坷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迷茫。革命之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要经过无数曲折和艰难的弯道。我逐渐意识到,革命是一场内心的斗争,它需要既深思熟虑又勇往直前。

在这条路上,我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却有着同样的信仰和追求。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了共同的目标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牺牲。虽然我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那并没有打消我们的热忱和信心,相反,更激发了我们更坚定的决心。正是在这种共同的理想和努力下,我们才能够突破各种压力和艰难,走到今天的成绩。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梦想。革命之路是一条不归路,它既危险又艰难,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在我看来,革命是一种青春的象征,是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当我回首往日的时光,发现自己已经为革命贡献了那么多的汗水和努力,我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虽然革命很难,但只有经历了这场风雨,才能看到彩虹。因为革命,我成长了许多,我学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革命之声,静悄悄。当我们回首革命的历史,回忆起自己的奋斗历程,才能真正体会到革命之声的静悄悄。静悄悄不是消极无声,而是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发酵,然后悄然蔓延,最终成为一种力量。正如许多名人说过的一句名言:“革命不是用和平时期的方式革命,而是用革命时期的方式和平。”革命靠的不仅是力量与决心,更是智慧与勇气。

总之,革命的心得体会是我们从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成长,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革命之声静悄悄,但它却是一切起点,一切奋斗和奉献的源泉。去热爱生活,去追求梦想,去革命,让我们的心灵一直迸发出火花,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希望和阳光。这就是我对革命的体会和感悟,希望能够给予你一些启示和思考。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七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但是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八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九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设计,华丽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丽的课件音效上。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向其他老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著作。读完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课堂存在的不足有指导性的建议。

营造教室的风景——润泽的教室。

佐藤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润肤的感觉。而我们的教室里有时恰恰缺少了这种润泽。老师首先就是要在课堂上构建这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自如,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学习的环境。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为构建学习的共同体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实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照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对这一点,最起码,一个教师需要自知,能够让这种气质按照自己理想的状态进行,这是最好的。教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专心学习,而让学生参与到布置班级环境的工作中来也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因此在班级每月一主题的黑板报、绿意角和图书角的布置过程中,我尽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以营造活泼、清爽、明丽的教室环境为目标,我设计好每次板报或者图书角的主题,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以学生创作为主,将优秀的学生字画作品、或是图片记录的生活中精彩瞬间展示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抬眼看到的每一件材料都互动,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欢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愿意主动参与到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中来,且时刻细心维护自己班级的班容班貌,让自己的教室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超越主体性神话——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1、要用心倾听学生话语中复杂的想法。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并不是仅仅止于理解他说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理解对方话语中深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悟的。往往有一些学生说个不停,还没等学生说完我就急于给学生以提示,想引导他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种做法就是没有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时可作提示,但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2、要倾听课堂中的沉默者。在课堂上,我很多时候是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没有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提醒他们更加注意仔细地倾听。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捷径是培养起倾听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的倾听,并作出对应。教师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能慎重地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交换意见的关系。

本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教育变革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支撑着我们教师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佐藤学教授认为:是给每个学生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哲学这三点。无论在哪里,都要高举这一旗帜,每天为之努力着。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一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在阅读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吗?这本书又在讲述一种怎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呢?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教师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

同时,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一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二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是《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三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四

暑假,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例题3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通过浏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发现,这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结合课程标准和知识点,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即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扩充“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传统的备课资料中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然后将情景图进行对比,让学生的通过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学生按部就班,机械接受,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

我想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

1、改编了原来教材中出现的分8个果冻情景,把例题改为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分12颗糖果。先让学生体会“每2颗分一份”的实际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达和含义的理解,为除法含义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将分得的过程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把12颗糖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的教学。再把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要分的糖果总数虽然都是12颗,但是每份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分析理解6个2与2个6的区别。为后续学习除法平均分成几个几打基础。

2、随后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12颗糖果,除了每2颗分一份,每6颗分一份,还可以每几颗分一份,也正好分完?通过每3颗、4颗、1颗、12颗分一份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加深对包含分意义的理解上,让学生体会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数量关系。

整个新授都是以‘把12颗糖每几颗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贯穿教学的,旨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把同一个总数平均分,每份的数量不同,分成的份数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体现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

正如佐藤学博士说得那样——“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愿我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五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反复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题目,想来想去,感觉“鞭笞”这两个字用的最好,因为它最能概括我现在的感受以及我对《耻辱者手记》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姑且不说封面颜色如何使人产生压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学说“封面的颜色就使我对这本书产生畏惧感”,更不用说里面发人深省的文字,单说说书名——耻辱者手记,我就觉得够使人思考上一阵子了。至于封面的颜色,我觉得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封面的颜色正符合书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灵的文字,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要表达的是灰黑色外表下发人深思的文字以及冲撞心灵的感受。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中国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文革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耻辱者手记》读完了,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挨着它的是余杰《火与冰》,我想让它们挨在一起,因为这两位“精神界的战友”一定有好多话要说,从阿赫瑪托娃的诗到废名的文学作品,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窗外雨打玻璃的声音恰似两人的对话,望着它们我笑了,转过身,轻轻推开窗户,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鼻而来,看着雨中随风摇曳的嫩绿色柳条,我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六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明白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个性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七

《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它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考!

自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值此之际中心校给每位教师赠送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大致地阅读了一遍,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学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xx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习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现在发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的确,有时候费半天功夫,仍是启而不发,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谓的答案轻松从口中说出,自问自答的方式的确非常方便。现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啊!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应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对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要让教师做到这些,作为学校要以教师教学教研为核心,经常召开各科教研会,共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价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佐藤学希望的公开课不是那种为了上级检查或者评比而特地准备的公开课,在他眼里“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因为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公开课上“每个教师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学而致力于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校内教研活动公开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朴实的语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二战之后,在短暂的几十年从一贫如洗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不能不说他们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为教师,我就应该不断学习,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校长,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

教案。

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八

今天,有幸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印象中,似乎从未如此认真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一本书,更别提这类看似深奥、专业且无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了。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但是读到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时,却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书中谈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细细品味下来,却获益匪浅。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老师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敬而远之,难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动,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让其与你心之相通,是否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呢。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自己也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是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不妨跟学生说一些譬如"你比老师的思路还清晰啊","你的回答有点儿幽默呢","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来引起孩子的共鸣共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时,便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特长,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呢;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如用爱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其敞开心扉;对于成绩差些的学生,我们不是一味地责备与讽刺,当他们做错题目的时候,不轻易下结论,也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因势利导地予以纠正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说得真好!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十九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虽是朴实的语言,却看的我直冒冷汗。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但也跟我们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一读到这些理论,我就觉得我的头脑空空,头脑一空,心里就胆怯,怎能不冒冷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我在思考着,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但“静”不代表没有“活力”,“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教学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但到底要怎么去做,我想这是我以后工作中一直要思考的问题,我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发现“倾听”一词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出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能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觉得在所有的改革中,把改革常态化才是改革的关键,把我们所期望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受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篇二十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去体会,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过年的时候老师到你家去玩,你会冲糖水给老师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解放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352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