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51:03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优秀8篇)
时间:2023-11-18 20:51:03     小编:紫薇儿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一

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是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文明和谐程度。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实地察看、座谈、走访等形式.每到一处详细听取乡镇、街道办的工作汇报,并深入农户耐心了解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掌握实情,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20xx年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经过1年的集中整治和建设,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大大改善了东安城乡的整体环境,脏、乱、差面貌初步得到整治,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1、强化领导,制定方案,明确职责严格问责。20xx年5月,我县召开了县城综合整治和城乡清洁工程动员大会,谢书记亲自参加,陈县长亲自安排部署,并成立了陈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东安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乡镇、街道办都及时建立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目标责任制,成立了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做到严格职责,明确分工。目前,各乡镇、街道办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舆论监督直面问题。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各乡镇、街道办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清洁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良好氛围。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同时对一些问题进行曝光,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实施了县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将县城15条主要街道由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我局大力协助县城建投资公司先后完成了八角街、舜皇大道、火车站路、公园路、同心路、建设路、东新路、滨江路和湖塘路等县城15条主要街道的路面补损、人行道改造和沥青摊铺;并全面更新了东安大道、舜皇大道、建设大道、同心路等10条街道设置了的交通标线,划定了 18000m2 的小车停靠区;设置交通警示牌40块,设立交通护栏 5500米 。

二是开展了县城综合整治“六大攻坚战”,

一垃圾集运秩序整治,清理清运陈旧垃圾1.28万吨、清除卫生死角650多处、清洗街道36.8万平方米。

二市场秩序整治,我局先后取缔了龙溪南路、建设北路、石矿路口和东山步行街等地的马路市场,启用了陆家湾市场和城东市场等两个新建市场;市管中心开展了市场环境卫生整治,使市场环境卫生得到了改观。

三城乡结合部秩序整治,我局和白牙市镇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进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陈旧垃圾40余吨,拆除违规厂棚38个。

四交通秩序整治,我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交通宣传教育活动1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份,纠处各类交通违法4820人次,行政拘留严重违法人员13名,媒体曝光交通违法行为22起,共教育处罚乱停乱放车辆20xx多台次。

进一步严格渣土管理,坚持对渣土乱倒行为实行严管重罚,有效遏制了车辆在运输过程丢弃、遗撒渣土行为。此外,我局还狠抓了城区改线改水工作,大力规范城区主次干道的供电、通讯、有线电视和路灯等各类线路,确保进入地下管道或实施规范整束,现已规范线缆6580多处,清除更换破损线缆83000多米,敦促县电力部门完成了八角街、舜皇路、建设路等县城主要街道的架空线缆规范整理和同心路管线下地工程,有效地杜绝了乱挖滥架现象。三是实施了乡镇清脏、清乱、清差大行动,各乡镇共出动15000余人次,出动机械235余台,清扫面积160000平米,清扫道路63公里,清运垃圾约19000吨,粉刷墙壁3万平米,清除街道小广告20xx余处,设垃圾点149个,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4、强化考核,推进整治。为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县政府与各口、各乡镇都签订了环境卫生整治责任状,并建立了严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在整治过程中,县领导带队检查8次,县爱委办带队检查15次,通过督查检查,大大提高了我县环境卫生的整治进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单位领导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单位和个别乡镇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上的懈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被动突击,应付检查。部分群众对城乡环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识,积极支持意识不强,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职责不明,责任包片不清,部门配合乏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少数部门主动履职不够,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牵头部门不愿牵头、不主动与配合部门沟通,未形成整治合力。

(三)规划管理滞后,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足如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

二是我县未按县域规划修建垃圾集中处理场,城中村、城边村垃圾倾倒困难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清洁工程的步伐。

三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如垃圾池、修车、洗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影响环境卫生整治。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为真正把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向纵深发展,改善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爱护环境、享受环境的良好氛围。

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宣传领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市民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自觉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整治城市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氛围。

(二)合理制定规划,进一步推进综合整治。

首先应明确职责、全县应实行部门包段、干部包户、县级领导挂包乡镇、部门定点帮扶等制度。

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县域规划修建垃圾集中处理场,解决城乡垃圾倾倒难的问题。

实行软硬件结合投入机制,切实搞好环境整治;

城乡(街道办)、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着力解决“脏、乱、差”和清除卫生死角。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制定整治措施,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逐步完善。

(三) 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城乡环境管理办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执法机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执法的力量。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县人民政府每年要适当增加财政预算,确保城乡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落实好保洁员、清洁员的工资待遇问题。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二

摘要: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剧增,小区停车难问题令众多有车族,尤其是没有车位的车主苦不堪言,甚至引发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间关系的紧张。在以前家用汽车很少的年代,汽车多停放在相对宽敞的院子里或者放在车库中,停车并不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现在则不同了......我走访了杭州部分小区,对私家车大量的私车无“家”可归。

关键词:

一、车场和地下车库,小区的车辆也从最初的12辆(含公家车)发展到了如今的350辆。......不少业主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只好采取换房的方法。

二、造成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原因

(一)旧小区规划车位“真空”

以前大家都没有私家车,社区里没有停车位的概念。最近几年,小区里的住

户私车突然多了很多,回家晚了就要跟人抢车位。小区在建设时根本没有规划正规的停车场,连正规的车位都少的可怜,车只能往楼下的小区通道上停。在几年前的经济条件下,有车的人很少,因此早期规划的小区,很少考虑到停车位的问题,有车的业主只需将车停在地上画出的停车位上即可。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车的数量近几年骤增,停车位就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因此才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

三、对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

(一)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

当前,居民购买汽车的势头迅猛,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几年“停车难”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让我们一起看吧。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财富,贫富差距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现在想要发财,可不是仅仅靠努力就可以达到了啊!十几年来中国的税收不断地增加,特别是房改后,国家本来可以通过征收房地产税进行资金再分配,取之于民而用于民。但是由于中国征收的房地产税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政府卖地,还有房地产买卖中的交易税,而不是征收房地产者的占有和使用税。这样的结果是富人买了房子以后,占用了国家资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缴税,一劳永逸。假如将房子租出去,他还可以将买房子的成本通过租金转嫁给房客(穷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过房地产的增值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那么富人就越来越富。而穷人买不起房子,就得不到这样的好处。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负担减轻,应该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减少。这样整个社会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是非常严重的现象。还有失业社会保险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资改革,近年来,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员、教师、军队的工资。也就是说,属于政府的雇员,不管是学校的、还是军队的、政府的,他们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财政那么大的一笔收入都再分配给了与政府相关的人员,而跟政府无关的,不但从工资上没有得到好处,而且国家财政在对他们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减少。在中国,教员和医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其他职业,而且这种收入增长中,体现为工资增长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课时费、班主任津贴,或者病床费、手术费的形式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员批改学生作业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员用于“家教”的时间增加;同样道理,大部分医院的常规诊疗水平下降,但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此类只有靠“责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质量的职业,沿用工厂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办法看来都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职业服务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尤其在90年代以来减额非常大。所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驱使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四

中国的城乡贫富差距很悬殊,下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报告,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五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为使农村低保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准确、公正,确保国家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全县贫困百姓,为保证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市对2009年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多伦县属国贫县,全县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辖2乡2镇,7个社区,64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

2006年全县启动农村低保工作,截至2008年12月有农村低保对象4578户,6388人;自2008年起,实施了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制度,根据低保对象家庭情况将低保对象分为1、2、3三类。2009年1类低保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10%,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924元/人/年,增长到1200元/人/年;2类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70%,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600元/人/年,增长到800元/人/年;3类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20%,补助标准由438元/人/年增长到600元/人/年。同时,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三类低保档案,加大了低保对象管理力度,狠抓了农村低保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健全乡镇、村级低保工作组织,规范了村委会接受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复查、张榜公示上报、乡镇核查公示、民政局抽查公示等一整套工作程序,使基层的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强化了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各乡镇组建了农村低保审核领导小组,全县64个行政村均设了民政协理员,大大提高了监管力度。

此次调查要求乡镇民政所和村级民政协理员共同参与、积极配合。首先全面宣传调查的目的、内容及检查方式,村委会提前合理安排调查时间和路线,充分做好迎查准备。其次民政助理和村协理员积极参与入户、寻访、暗访及低保户家庭生活状况、家庭实际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以备调查汇总时提供可靠证据。第三调查结束后民政所及协理员负责对未查户的复查工作,并及时上报调查组,对低保户进行核实认定。

理”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议定低保救助对象,结合实际拿出享受人员及类别调整方案。彻底解决上访和部分村干部优亲厚友的现象。经过6个月的普查,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836人,新增低保对象344人,农村低保人数由4157户,6294人,调整为4246户,5802人,占农业人口的8.4%。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低保工作的深入推进、低保户优惠待遇的增多、低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引发出各种突出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思想观念存在误区。部分干群对农村低保的意义、运行程序和管理方式了解不全面,理解不透彻。有的群众把农村低保误认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对其社会功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农村五保、身残、生病、天灾人祸、子女上学的都要求享受低保,解决不了就发出标准太低、覆盖面太窄的怨言。少数低保对象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少数群众不履行赡养和扶养义务,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推向政府。

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定居政策的实施,城镇周边失地农民和进城定居农民因无固定收入来源,需要救助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县级配套资金不足,导致低保工作的范围和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调查核实收入难,是实施“按标施保”政策的最大阻力。传统的入户调查工作方法无法准确核算家庭收入,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务工收入不确定和个体经营者收入不固定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的核定难以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不如实申报,隐瞒家庭收入现象比较普遍;再者,有些小企业、小作坊出于对工人的情感,不肯如实告知他们收入的真实情况。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大地影响了低保动态管理工作的成效,低保对象进易出难、进多出少的问题普遍存在。只靠民政部门的微薄力量很难准确掌握家庭收入。

四是动态管理动不起来。各别村村两委班子干部因顾及老亲旧邻、涉及选举等问题,存在低保对象只进不出、或易进难出,新增好增、取保难取,出现动态管理动不起来的现象。

二、农村低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了动态管理措施

第2/5页

民政局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到乡村户了解低保对象的实际生活状况,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纳入,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清退,并且及时掌握了低保对象致贫原因、基本信息和生活所需,使救助工作有的放矢,实施救助有理有据,分类调标合情合理,低保金额足额到位,使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分类施保得以完善,使动态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低保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低保工作更加“阳光透明”。民政局采取措施大力宣传农村低保申请程序、保障标准等政策,使村民知道“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原则,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鼓励困难村民及时申请低保,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保障对象及时举报,严格了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政府审核、民政局审批的三级评议、审核、审批程序,确保低保工作健康、有序、规范运行。更好的完善了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提高了低保工作效率和水平,有利于农村低保宏观操作,进一步提升了低保工作水平。

三、当前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存在“错保”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保”现象普遍存在,个别乡镇为了便于操作,以年龄长者作为低保享受的硬性条件,严重歪曲了保障原则;二是保障对象属实但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见不到本人,无法核实家庭收入、生活状况或无法确定是否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均衡保”成为村级低保工作人员充当“和事老”的万全之策,多表现为将低保指标平均分配到各组或各户,而不计贫富差别;四是低保终身制,低保对象脱贫不能及时取消,而继续享受,严重违背动态管理原则;五是出现了“继承保”,是保障对象已经死亡,有劳动能力的家属顶替死亡低保对象继续享受低保待遇。

2.存在“漏保”的现象

由于农村低保制度启动较晚、宣传力度不够,个别困难家庭由于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低保申请的条件及程序,而不能及时得到救助,造成漏保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漏点,一是个别村民由于平时在村组寡言少语、足不出户,很少与他人或村组沟通,即使生活困难,在低保评议过程中,往往被排挤或遗漏,而不能被及时纳入低保待遇;二是由于暂时投奔子女或亲属谋生,低保评定时没能及时返回而被忽视和遗漏;三是村干部不准确掌握和上报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情况,在审核时无法得知或者高估申请人生活状况及收入,而得不到审批通过;四是由于“年龄保”影响,盲目认为享受低保就必须有年龄限制,使一些因病、残或子女上学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享受不到低保待遇。

第3/5页

3.家庭经济收入核定难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低收入农户的隐形收入难以合理核定;二是农户外出务工或临时收入有相当的不稳定性,计算起来比较困难。

4.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不足,对低保工作的开展影响较大。村级又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少、任务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今后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结合此次农村低保工作调查,切实找出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农村低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1.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低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要加强领导。县人民政府要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低保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要健全组织。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低保评议组织,加强对低保户的民主评议,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三要完善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统计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管,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工作透明度。

通过此次普查发现,加大了低保政策宣传。为了加强城乡低保工作政策、救助程序、救助标准的宣传,同时加强正面宣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督促基层严格执行好、落实好低保公开制度,对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家庭人数,保障金额等情况采取定期的全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乡、村两级要设置相对固定的低保工作宣传栏、意见箱、监督电话,将申请低保的条件、所需材料、审核审批程序广为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全面了解有关农村政策、措施和程序,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特困群众,支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

3.完善操作程序

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坚持村、乡镇、县三级公示制度。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及时调整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变化的低保对象,做到低保对象该进则进、该出则出,低保金该增则增、该降则降。

4.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进一步强化动态管理,按照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原则,用“造血”式的救助方式取代“输血”式的救助方式,协调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采取送岗位、送技术等形式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户上岗就业,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改变家庭现状,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同时,建立完善与低保制度相配套的就业、就医、养老等多种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七

为加快许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xx市委、市政府于20**年年初作出了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战略部署。根据推进区内要围绕“三个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着力实现“六个一体(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全市优先抓好了“三个集中”之一的“居民向社区集中”建设。

一、基本情况

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涉及xx市、xx县、xx区、xx区的9个乡(镇、办)、72个行政村、120560口人,从业人数59031人,其中18岁以下28884人,60岁以上16769人。土地面积165193.23亩,其中村镇建设用地28762亩,工矿商服务业用地9605.9亩,教育事业用地1991亩,基本农田93540.18亩,一般耕地35112亩,未利用土地1233亩。截至底,企业数695个,其中二产353个,三产345个,现有职工17675人,本区域内职工8804人,预计3—5年内可发展企业700个,预增职工7658人。

(一)xx市。推进区辖3个镇(办),19个行政村,包括和尚桥镇12个村,老城镇4个村,金桥办事处3个村(社区)。人口33453人,从业人数20743人,其中18岁以下5444人,60岁以上4973人。土地面积43741亩,其中村镇建设用地8116亩,工矿商服务业用地4823亩,教育事业用地726亩,基本农田23953亩,一般耕地25621亩,未利用土地330亩。截至20底,企业数211个,其中二产113个,三产98个,现有职工6719人,本区域内职工3666人,预计3—5年内可发展企业323个,预增职工4266人。

(二)xx县。推进区辖3个乡镇,37个行政村。包括尚集镇22个村、苏桥镇10个村、小召乡5个村。人口58321人,从业人数31643人,其中18岁以下18194人,60岁以上8004人。土地面积86565.23亩,其中村镇建设用地12926亩,工矿商服务业用地1531.9亩,教育事业用地99亩,基本农田61096.18亩,一般耕地201亩,未利用土地60亩。截至年底,企业数234个,其中二产156个,三产81个,现有职工8030人,本区域内职工3293人,预计3—5年内可发展企业219个,预增职工2629人。

(三)xx区。推进区辖高桥营办事处7个行政村,人口10649人,从业人数2220人,其中18岁以下2281人,60岁以上1279人。土地面积14927亩,其中村镇建设用地2170亩,工矿商服务业用地5669亩,教育事业用地180亩,基本农田5335亩,一般耕地944亩,未利用土地643亩。截至2007年底,企业数202个,其中二产52个,三产150个,现有职工1840人,本区域内职工1370人,预计3—5年内可发展企业129个,预增职工540人。

(四)xx区。推进区辖半截河办事处5个社区、邓庄乡4个社区。人口18137人,从业人数4425人,其中18岁以下2965人,60岁以上2513人。土地面积0亩,其中村镇建设用地5550亩,工矿商服务业用地1922亩,教育事业用地986亩,基本农田3156亩,一般耕地8346亩,未利用土地200亩。截至2007年底,企业数48个,其中二产32个,三产16个,现有职工1086人,本区域内职工475人,预计3—5年内可发展企业29个,预增职工223人。

二、进展情况

居民向社区集中、推动居民“上楼居住”是一个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样做不仅可以释放和盘活大量土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促使居民向市民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政府来说,释放和盘活土地意义非同寻常,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不少企业面临着想扩大再生产却拿不到地的境遇,而由于用地紧张,部分占地广的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户,如果动员农民“离土离房”,进行大规模动迁,实现上楼居住,就可以将旧村进行整治,释放和盘活大量的土地。以xx市为例,经调查,于井村占地面积为1000亩,通过居民向社区集中,可以置换土地800亩,杜村寺占地面积1000亩,可以置换800亩,辛庄占地面积600亩,可以置换550亩,坡杨占地面积280亩,可以置换200亩,范庄占地面积800亩,可以置换700亩,金庄占地面积400亩,可以置换350亩。对于xx市来说,这绝非是一个小数字,政府可以由此获得大量的可利用土地来夯实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居民向社区集中的主要途径,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即先行启动三大城区组团(xx市城北组团、xx县新城组团、xx市城南组团)内急需改造的城中村,着手改造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沿线及魏武大道沿线的重点村庄,以后改造城区及“两道”周边撤村并点的中心村和剩余的其他村庄。

(一)规划情况

1、高桥营、板桥社区规划已按照xx市推进区规划要求通过市规委会评审,正在完善详规。

2、俎庄社区控制性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评审。

3、辛张、金湾社区规划已交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控制性规划设计。

4、xx区与市规划局结合,已委托北京北达天工设计院负责xx区北推进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方案的初稿已经完成,正在修改完善。

5、赵湾河湾社区“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已经市规委会批准,孙湾、大坑李、十里庙社区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控制性规划编制。

6、武店村总体规划已经市规委会审批通过,正在协商编制修建性详规。

7、xx市坡杨村改造总规、控规和改造方案已报xx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各项统计结果正在公示和征求群众意见。

(二)社区改造情况

1、尚集镇武店村现有户数603户,人口2240人,行政村用地面积2808亩,其中村庄占地520亩,现有各类建筑11.7万平方米。武店村采用整村改造模式,由瑞贝卡公司投资对村庄进行改造,规划120亩用于建设居民住宅小区,投资概算8000万元(包括小区建设费用和村民补偿)。目前,规划小区内的地面附属物已经清理,围墙已施工,文物地质勘探已完成,正在施工3、4、14、16号楼,武店村村庄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已经村两委、党员代表会讨论通过,正在提交全体村民讨论。待该方案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后,将按照方案要求,与村民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八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提高渔农村民生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市把经济强镇作为战略节点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经济强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委〔2008〕1号)和《关于加快金塘、六横两岛开发建设的决定》(舟委〔2008〕7号)等重要文件,大力培育经济强镇,努力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经济强镇发展工作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决定,为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推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海岛型特色块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经济强镇发展工作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和提高渔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为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破除城乡分割,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x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432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