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29:08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1-19 07:29:08     小编:灵魂曲

10.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在探寻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非常重要。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用方法,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启发。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一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xx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各项主要数据稳步增长。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接待国内游客68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其中,旅游创汇15526万美元,同比增长15.02%。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5.09%。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牡丹文化节,秋有河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牡丹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9%、119.27%。说明旅游在香港澳门一带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以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中台湾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驾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

3.“龙门石窟”这个全市唯一的5a景区的发掘利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龙门山色”历来就居于八大景之首,景区虽然不大,但景点的大气、典雅是境内任何一个景区都无法比拟的。不然武则天也不会在那里开凿石窟群,把自己的形象立在那里。龙门山色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步移景挪的效果,水光山色,堪称胜景。所以对外宣传应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色相提并论,不能突出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忽视了自然景色。自然风景有时也需要提醒,如果不提醒,很多人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忽视了良辰美景,自然风景也有密码,在很多人未解其中玄妙的时候给以提醒,则能帮人理解景区,使其得到自然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加深对景区的印象。

4.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应应给以更高的重视。市每年在旅游宣传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宣传把游客请来了,如果景点没有吸引力、城市没有吸引力,游客只是简单浏览一番,然后就做了匆匆过客,那样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有时候与我们前期做出的努力相比甚至是产出没有投入大,这样就做了赔本生意,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要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不仅要从城市硬件设施上做好工作,同时也要从深层次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找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要请得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从这一点来说,开发建设以龙门风景区为中心的隋唐文化中心很有必要。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二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而且并没有行业约束机制。对于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办展,参展商必须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入场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是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参加,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各式各样的人随意出入,鱼龙混杂,秩序混乱无章,严重地影响到了展会的质量。在有多年会展业历史的发达国家中,想要举办展览是必须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才可以开展,这也是大多发达国家会展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二)会展业机制还尚未规范化,对于开展会展活动的地点、频率都没有明确的约束内容,包括在同一城市内同一类型的会展可不可以办很多次,或者是在同一个开展会展活动的场馆可不可以连续举办同类会展活动,这些问题都没有规范化的机制来进行约束,因此对一些展会的信誉有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就很少出现,因为他们的展馆是会遵循商业信誉及行规行约的,例如,不能把展馆租给两个时间相距很近的同类商品举办展会,但是这一点我们既没有行规行约来约束,自身又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诸多问题频繁发生。

(三)会展规模较小,我国目前的会展业还没有专业化。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展览大国,主要原因就是世界各地的展商都会选择把大规模的展览在德国举办。德国的展会规模通常都是在几万平方米以上,而我国一般以中小型的展会规模为主。即使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展馆,但是往往都是展馆面积小且设施也很落后,服务水平低,所以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以现在的状况看来根本没有能力接办国际性的名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展馆都只能举办一些低档次商品的展览,没有统一的布局,只是为了从中获得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了同类型低档次的展会活动举办的过多过滥,降低了对展商及参展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展会质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声誉和企业经济效益。

(一)要想让我们的展会能够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让展会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宣传。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十分的单一,就是通过寄发邀请函,或者是在一些报刊上刊登广告,以此来吸引商家及观众的注意。随着会展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及展会组织者对于宣传策略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配合了各种宣传手段,比如在报纸以及杂志版面上投放一定数量的广告,还制作了电视广告短片在不断播放,并且大量的往外寄发邀请函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质管理的规范是会展能够健康有序发展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发达国家会展活动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地去制定并完善会展业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明确的得到规定主办单位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资质条件,会展市场又是什么样的准人才能入场入,使会展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发挥展览业协会作用,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展览业重要的经验总结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成立全国会展业管理协会,加强对会展业的统一管理。

(三)建立并完善展馆及配套设施等硬件设施,良好的展馆及配套设施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展馆的规模小、配套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各类商品日益增长的对于大规模展馆的需求相互矛盾。因此,首先我们就要根据实际的具体需要抓紧建设出几个大型甚至巨型的展馆。另外,展馆对于区位条件的要求十分高,不同区位的场馆从中带来的效益也不同。总之,针对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和改善。因为会展经济的发展程度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远大目标的实现。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大力的发展会展业,使会展经济最大化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信我国的会展业一定会从挑战中赢得机遇,从应变中实现跨越,对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不朽的贡献。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三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身市场巨大,而且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借助发展会展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对于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共识。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今年g20杭州峰会的即将召开,对于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杭州会展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却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一方面会展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度旺盛,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又极度缺乏能真正适应会展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人才。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杭州会展企业做大做强。

一、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问题及分析。

1.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杭州会展企业管理层访谈、员工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缺乏专人负责的培训职能部门。杭州会展企业除极少数上市公司以外,基本不设立专职培训部门,一般由人力资源部兼任培训工作。

1.2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杭州多数会展企业不知道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仅仅局限于以师徒制、参加协会和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课程为主,缺少针对个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

1.3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杭州多数会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鉴定和评估很少依据诸如评估指标等客观数据的支撑,而主要来自公司高层主观判断。极少通过客观评估的方式,以客观数据来支撑人才评估。

2.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方面存在问题分析。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组织架构不完善。杭州会展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业务单一,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承接政府、行业、企业为主导的会议、展览、节庆和活动等。组织架构多采用项目型组织架构,企业高层大多关注业务工作及政府关系的维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甚重视。从而使得企业缺乏完善组织架构的动力,特别是针对人才培养的组织部门。

2.2自身人才培养主观意愿低,资源投入不足。会展行业在国内属于朝阳产业,大多数会展企业还不成熟,中间管理层严重缺乏,跳槽、同行挖人现象突出。此现象在杭州特别突出,导致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培养自身人才,资源投入占比较低。

2.3决策层对于人才评估体系不了解。杭州会展企业决策层多以业务部门出身,对于业务管理具有较高的能力。而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才评估的体系建设则不甚了解。而企业本身因规模较小,很难引进高级别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致使企业人才评估大多以中高层主观判断为主,员工缺少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晋升通道,进而难以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度。综上所述,杭州会展企业想要借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契机,在全球化竞争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首先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公正客观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而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更须以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为基础。

二、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建构。

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建构,横向应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公布五个方面来构建。纵向应采用分阶段:调研摸索阶段、部门试点运行阶段、全公司推广运行阶段三步走的形式来构建。

1.人才培养评估机制横向建构。

1.1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会展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求的状况以及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执行状况;二是从状况的分析中了解企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总结和改善。

1.2评估主体。会展企业的人才培养评估主要应该由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被评对象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比单方面评价更为科学、公平和客观。

1.3评估内容。会展企业人才评估内容只有涉及被评对象的内外两个方面,才可能评到位。同时,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被评对象三个评估主体都需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评估内容也应该有所侧重。有了他们的共同参与,评估就能防止单一性,体现多侧面,展示周全性。人力资源部所评内容应该以被评对象整体素质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用人部门所评内容应该以工作能力,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被评对象所评内容应该以自身评价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这样的评估内容安排是由不同评估主体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企业评估内容的周全性特点要求的。

1.4评估方法。包括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等事项。应由会展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和把握,三个主体只能配合进行。避免由三个主体各自进行,导致因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不同而结果迥异,效果不佳。另外,评估方法也因用人部门不同而有所侧重。就以评估指标为例,对于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就应明确要求遵守例如上下班规章制度,但对于非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如业务部门人员评估指标可能就有不同。

1.5评估结果公布。会展企业的人才评估结果必须向全公司公布,只有这样,评估才有实际的效果和意义。评估结果公布一般采取人力资源部在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牵头下,在公司诸如oa平台等地方,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公布的内容既包括值得肯定的成绩,又包括需要整改的不足。立足于这样客观、公正的人才培养评估结果公布,才具有科学性,也带动人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的提升。

2.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纵向建构。

2.1调研论证阶段。通过调研,以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推进发展为目的,了解企业人员能力是否符合公司当前的需求状况;企业人员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比例状况。组织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试点部门被评对象三个评估主体到位。确定评估活动组织主体由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担任,人力资源部执行。围绕试点部门被评对象整体素质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状况;工作能力,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自身评价三大评估内容,设置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了解三个评估主体对会展企业人才评估建构的意见与建议。人力资源部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整改的方案,负责任地给予纠正,以此推进会展企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的逐渐完善。

2.2部门试点运行阶段。评估目的、主体、内容三者不变,对评估活动组织主体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调整。评估方法针对评估流程、评估指标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样本的选择、问卷调查的比例、调查内容的语言导向等进行调整。同时注意人才评估机制相对的稳定性以及适度的变动性。

2.3全公司推广运行阶段。在吸纳前期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公司行政命令正式下文的手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企业人才培养政策及规定,并正式在全公司推广运行。其中,应特别重视的应积极借鉴其他成熟行业好的做法,逐步形成企业自身文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一部分。

三、结语。

随着后g20时代即将到来,杭州会展业将迎来更为蓬勃发展的明天,全球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将成为下一轮会展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会展企业应尽快完成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外部引才向自身培养和外部引才相结合转变,建构会展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将成为会展企业转型升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谢建云。b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体系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60.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四

文章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会展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大连发展会展业的对策.

作者:方玉梅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8)分类号:f293.1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会展业大连对策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五

文章认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其发展将在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作者:刘建其陈剑屏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系;汕头大学社会科学部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8)分类号:f061.3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六

会展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以1:9的产业带动率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纵观世界会展业:作为发源地的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较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更是被誉为世界会展业强国。会展业的直接消费总额为828。2亿美元,并且提供了157万个同等专职工作(fte)。然而,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更大、更深远。会展业的连带影响是刺激了附属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创造了总值2464亿美元的收入,并且提供了300万个同等专职工作。

由于德国会展业发展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在世界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会展体制发展至今渐渐趋向成熟,其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扶持。

德国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共和制度,它对会展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

德国联邦经济科技部每年都对出国展览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而且会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当地的会展公司往往拥有自己的大型会展场馆,公司与会展场馆是一体的,展览公司都是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德国拥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并且对会展业的管理起巨大作用。在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是德国贸易会展和会展业联盟auma。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只是展览业的治理者和协作者,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但是,德国的展览场馆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是展览场馆的经营者,政府还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德国,每个展览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展览公司与行业客户保持经常性联系,由客户提供信息,共同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办展。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却是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2/3的知名展览会都在这里举行。德国之所以成为全球会展中心,是因为它实行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在德国,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的蛋糕”,是一个渗透着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经济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是德国会展业的主要特点。在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目前,德国共拥有室内展出面积24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展览总面积的20%,全球5大展览中心中有4家在德国。全世界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120多个是德国举办的,称其为世界展览王国名副其实。

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动员各个部门来推进这一事业,不仅兴建了展馆,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政府以入股方式组建集体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且会明确资助项目、制定官方参展计划,支持企业海外参展德国经济与劳动部与组展公司合作涉外赴展业务,政府还拨出3600万欧元专门支持国内企业赴海外参展。

三、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运作体制。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这种环境下会展业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大型的国际的展览会通常与政府执行的财政激励方案相似。政府和民间企业参与大型展览会的直接支出对国民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制度已经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任务,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在这个框架内,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决定。德国会展业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同时实现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运营模式,实现了会展业的`优胜劣汰。

德国会展产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专业化,以及相伴随的多样性。德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主要有: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莱比锡、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在这些大中型城市中通常都为会展产业开辟出一个特定的地区,构建专门的展厅。会展的主要形式已经不是综合性的博览,而是带有浓厚的专业性质。具有浓厚专业色彩同时,规模庞大的博览会涉及到各种产业,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的效应,在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的同时实现了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而在各个大型的会展场所与会展公司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四、网络化的推动效应。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德国的会展产业。博览会必须更多地同其它媒体进行较量,特别是因特网。德国博览会经济协会现在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网络体系,在它的网址中,可查到关于德国和国外博览会的所有重要数据,现在的因特网已成为德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德国会展组织者在过去几年中大大扩充了他们在国际网络中的空间,通过利用因特网收集有关博览会的信息,他们建立了大量的客户业务关系。自以来,德国博览会就已经开始通过数据高速公路销售入场券、目录和产品信息数据。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希望通过提供行业信息、市场推销服务、论坛和与展览业务有关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比如德国博览会汉诺威股份公司,即汉诺威计算器及电子通讯博览会和汉诺威博览会的组织者,他们就有自己的全球网上业务信息系统,拥有2万个数据组和4万项产品登记的信息数据库。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德国会展产业的成熟与发展。

五、结束语。

德国的会展业仍在蓬勃发展着,德国各大会展城市每年都迎接着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仍每年都会汇聚在欧洲这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的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足以给我们借鉴,由于我国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府的重视与扶持近几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会展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我们的会展业朝着好的方向稳步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底洛特和特切公司为会议联络协调会(clc)所做的调研。

[2]克劳德塞尔旺,(日)竹田一平著,魏家雨等译。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miltont。astroff,jamesr。abbey。会展管理与服务。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七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解决城市人口激增的住房需求,房屋建筑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建筑施工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地基处理技术作为房屋建筑的需求,在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从房屋地基处理的特点、技术类型和施工流程等出发,对其地基处理技术的要点和主要处理方法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

地基施工是整个房屋建筑的基础,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我们有必要将新的施工技术和传统的处理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基处理技术的规范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建筑产业的发展。为了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讨论。

1.1主要特点。

(1)复杂性。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越范围比较广泛,所以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盐碱地、冻土地等。同时,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地基处理的情况比较复杂。

(2)隐藏性。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对整体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会导致地基处理产生很多遗留的问题,增加房屋建筑的安全隐患。

(3)多发性。目前,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地基施工,就会增加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还会影响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4)困难性。如果房屋建筑的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然后据此对施工计划进行调节。要想让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地基施工质量就是关键。但是地基施工属于地下工程,在施工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发生连带问题,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5)严重性。在房屋建筑中,地基是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在完成地基施工之后,才能开始其他项目的施工。所以如果没有对地基进行正确处理,除了会给后期施工增加困难之外,还会增加施工的资金,进行返修。所以地基处理技术的效果对于建筑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技术类型。

地下环境是地基施工技术的主要根据,先后经过夯实、挤密、换填、排水固结、振密、冷热处理技术,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2.1促进地基施工设计图纸的优化。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施工图纸来完成的,其中包含着设计者对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减少施工技术的复杂性,是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施工环节的关键。

2.2预压处理。

预压处理就是指在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施工之前,就提前利用各种模型,将施工现场能够承载的最大负荷模拟出来,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土体空隙中的水分排出来。通过这一措施来增强地基中土体的密实度。同时,这一措施也能够有效缩小其中空隙的体积,增强地基施工的稳定性,增加其承载力。

2.3实现地基施工技术的智能化处理。

在房屋建筑的地基施工中,虽然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包含很多内容,但是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调节。目前,地基施工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周围的建筑分布情况、地质条件等,并根据现场勘察的情况,制定初步的施工方案。其次,及时将地基施工方案告知承包商,这样才能方便相关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行优化。最后,在开始地基施工之前,技术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根据现场勘察报告,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施工模型,为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1实现多种地基施工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桩基技术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即将地基上部分的载荷传输到深部,通过缓冲的方式来缓解外力对地基产生的冲击力。我们在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时,可以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碎石桩技术,并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明显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同时,通过处理技术的转换和融合,还可以解决地基上部的地层液化现象,所以可以有效缓解地基的沉降速率。

3.2融合碎石桩技术和强夯法。

在地基处理施现场中,要对碎石桩进行良好的处理,可以采用填土层的措施,这样既可以实现地基的排水固结与挤密,有助于确定强夯点,从而将碎石桩有效的击散,还能够沿着碎石桩挤入护土层,形成紧密碎石,和土混合成为硬壳层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

3.3增强钻孔灌注施工技术的规范性。

这种技术的主要适用范围是粘性土和砂性土,如果岩石的分化程度较弱,也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施工技术。这些都是由该技术的主要特点决定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钻孔和成孔的速度较快;第二,人工的工作量较低,可以有效降低劳动的强度;第三,和其他技术相比,该施工技术的精确度更高,有有助于节约施工需要的空间范围。例如,在市政公路或者桥梁的施工中应用该地基施工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导管来完成混凝土的灌注,对成孔的深度进行重复检测之后进行水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复杂性、隐藏性、多发性、困难性和严重性等5个方面对房屋建筑地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概括,同时其主要的技术处理类型和施工流程进行了阐述,从促进地基施工设计图纸的优化、预压处理方法和采用智能优化进行地基技术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施工要点,最后从实现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技术的有机融合、融合碎石桩技术和强夯法和提高旋挖钻孔灌注桩技术的科学性等方面为该技术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作者:曾繁安单位:深圳市鸿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6]张连忠.西北地区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4(02)。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新时期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现阶段要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

(一)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的生存问题即物质生活需要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辩证认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们的劳动虽然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但由于资本家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从客观上讲这样的生产方式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指出,在过去生产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用几乎全部的可供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人们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在通过物质生产活动解决了必备的物质生存条件下,同时拥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

马克思认为人们受职业和分工的限制不能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认定自由发展的问题。一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有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生产统一由社会调节,因此,每个人可以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不会受到范围的限制。二是,马克思对艺术家在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论述,本质上是对未来社会中不受分工职业限制的个人自由发展状况的明确阐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无阻碍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的“全面自由发展”不等于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片面不自由发展”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而抽象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乌托邦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展自己,是获得特定时代所允许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和现实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而随心所欲。

(三)马克思通过对“自由时间”概念的科学分析,对“人的自由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发展的时间,实际上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了个体充分发展的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在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而形成的。而必要劳动时间则是资本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辩证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家强迫工人进行剩余劳动,尽可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尽可能增加,当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时,就挤出了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人的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及其政治结构、经济和文化形式中。人是社会的人,在与人们的交往中,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实现个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统一。二者互为前提,社会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人为本,关注人类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呼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时代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辩证认识,认为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想人类充分发展自身的才能只是一句空话。

现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总体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为人们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关系也不够完善,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现如今,我国仍有许多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处在低于温饱的水平。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真正地实现。也就是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1、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大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与此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报复,通过对自然过渡的攫取,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就无法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2、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从社会属性上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人的发展要以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更好的实现和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一个公正、公平、合理、文明的政治与经济秩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主和法制制度日益健全,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严重妨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在当下,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为精神内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3、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党历来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营造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愈加凸显,因此,构建以“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为精神内涵的和谐人际关系,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九

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人生哲学、生活方式、伦理准则、思维模式等等,如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人不会是执守过去,而总是展望未来,不是用过去来规定今天,而是善于用未来规划当今;他们不只是着眼于目前的现实,而是刻意发现各种可能;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先辈们已经做过的,而是努力开拓未知、未开发的领域;他们一定是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相信自己能使明天变得更好;并且把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自己人生的职责……也只有在这样的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基础上,人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全面充分地萌发,并在一种健康、正确的指向下,以创造性的方式去从事各种工作和活动,并享受创造人生之幸福。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性培养的观点,人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的意义。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十

目前,环江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桑蚕、糖蔗、水果、畜牧、林业六大产业为主。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8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9.1%,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业增加值5.35亿元,占45.3%;林业增加值1.43亿元,占12.1%;牧业增加值4.72亿元,占40%;渔业增加值0.16亿元,占1.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14亿元[1],占1.2%。农业生产是环江农林牧渔业经济的重点。

1.1粮食生产“十一五”以来,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经济作物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格局。

1.2桑蚕生产桑蚕产业是环江主要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在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江桑蚕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8465hm2,产鲜茧1.52万t[1],产值约4.87亿元。目前,桑蚕生产已成为全县广大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1.3糖蔗生产糖蔗生产是环江又一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43万hm2,糖蔗总产量为55万t[1],产值约2.75亿元。

1.4水果生产2010年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8290hm2,水果总产量为2.03万t[1],产值4400万元,农民人均产果68kg,人均水果收入136元。水果产业已逐渐成为环江一大优势产业。

2.1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最大的因素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旱涝保收面积仅7070hm2[1],占44.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二是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高新、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部分农业生产项目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较低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突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2.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较粗放,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较淡薄。

2.4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目前环江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其中制糖业1家,巢丝企业2家,均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

稳定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开发优质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强力推进以糖蔗、桑蚕、水果为主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农业;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挖掘培植农业新产业;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体系;强化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着重加大两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十二五”期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t左右,确保人均有粮稳定在300kg左右;二是加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重点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良种及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主产区超级稻推广面积要达70%以上,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95%以上,确保粮食单产年递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大户,发展农民经济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优质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北部高海拨地区,大力发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2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

3.2.1桑蚕生产到,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13万hm2,养蚕量50万张,产鲜茧1.8万t,产值6.5亿元,生丝产量达到1500t以上,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三高”蚕业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及产业化为途径,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养殖等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桑蚕种等物资的生产和管理,规范生产物资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品牌。

3.2.2糖蔗生产到20,全县糖蔗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原料蔗总产量达95万t,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3.85亿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料蔗生产基地,扩大糖蔗生产规模;抓好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糖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原料蔗砍运进厂环节服务,维护农民利益,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2.3水果生产到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万hm2,水果总产量3万t,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强老果园的品种改良,提高果树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完成果树品种改良1000hm2;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出台扶持倾斜政策,鼓励发展水果种植大户和旅游休闲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种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销售等龙头企业。

3.3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农业新产业。

3.3.1开发桑枝资源优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环江是广西桑蚕大县。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465hm2[1],每年两次砍伐约产出14万t以上的桑枝。据相关资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3],是生产食用菌特别是生产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环保、生态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园可增加产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黑木耳),可满足667hm2规模以上的产业生产原料需求,资源的开发价值达4~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产业。所以,从桑枝资源量看,加上气候条件适宜云耳生长,环江完全具备开发桑枝云耳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出菌后的废菌棒(菌糠)可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实现“桑—菌—肥—田”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措施: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根据原料、气候、水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方案;二是各级政府要认清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3.3.2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季农业环江的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种秋冬种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绿肥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保障农民利益。

3.3.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乡土、回归自然。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充分开发利用环江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4强化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主要措施:一是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充实基层农业专业技术力量,每万名农民拥有农技人员数量达到3~5名,提高科技推广和应用力度。二是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益。

3.5顺应市场需求,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主要措施: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

3.6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重点加强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以及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建设,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轨道。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十一

现代物流业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源。构筑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降本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调整放缓,经营结构深度变革,政策红利酝酿释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将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

一、现代物流面临的发展“瓶颈”

过去十多年物流市场的长期放开,江苏省众多区域物流企业得到强势发展,各类民营、个体物流实体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庞大需求,也一度保持着20%以上增速的骄人业绩。然而,受到物流市场发展局限和运输组织机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的“物流”形态所引发的矛盾也不断暴露。

1.理念与概念的背离。

物流的概念从形成到实践,无一例外地突出了货物运输的全程服务,其中包括了如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等功能。当前,个体私营或依赖个体挂靠为主的货物运输占有绝对比重,各类运输主体间相互恶意竞争、多拉快跑、超限运输等现象层出不穷,主观上发展思路不清、物流概念不明,客观上也难以通过自身资源实现配套物流服务。显然,如此单纯的货物运输并不具备物流的基本特征,更加无法提供真正的物流服务。

2.运能与运量的反差。

以道路货物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呈现多小散弱的特征,并保留着以提供小件快运为主的传统货运服务,单一的起讫点中转形式相互雷同,仅为萌芽式、低层次的经营形式,并无明确的经营发展定位。加之货运市场放开,资质审批相对简单,大量的个体运输组织形成的巨大运能与市场的实际运量形成强烈反差。由于这些货运企业并不具备有效的管理与协调,并多以竞争敌对的状态生存,更促使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3.资源与效率的矛盾。

受到发展思路与运输主体的限制,多数货运企业承继着粗放的货运管理形式,货运服务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向市场反馈,同时也无法迅速全面地获悉市场的货运需求情况,货运服务的买方与卖方市场形成双向闭塞。多数物流企业未能引入互联、动态的物流信息系统,更缺乏互通、高效的运营组织方式,对于物流链中的'仓储、装卸等服务并未实现对接,单一的个体运输企业多依靠人力完成,站场设施无法配套保障,物流设备严重缺乏,低效率的运输组织更难以胜任空港、海港等货物集疏运的重任。

4.能力与动力的牵制。

目前从事货运的人车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物流发展需求。一方面,货运车辆以敞开式重卡为主,普通轻载厢式货车为辅,仅能承接小型企业货运代理或小型市场的货物配送服务,运输工具单一也使其对市场货源的适应性偏弱,无法满足集装箱、保鲜保冷保压等货物的运输需求,迫使其加剧低端货运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多数货运企业为压降运营成本,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货运组织经验,无法胜任网络信息技术岗位,经营者又不具备应有的物流发展思路和对应的业务知识,货运生产的目光、重心几乎都瞄准了低层次的货运买方市场,严重制约了货运向物流的转型发展。

二、现代物流迎来的挑战机遇。

在经济下行压力中,物流业减缓增速。加快转型升级,既有市场调节的外部压力,也有企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必须应对行业本身的激烈竞争。

1.市场物流需求回落。

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量减缓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货运总量、周转量和配送量均出现回落,原有饱和的物流市场配额不足,导致竞争加剧、利润额下滑。

2.物流经营成本上升。

受燃油、土地等要素短缺的制约,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此外,相关安全监管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也迫使物流企业挤占资金,对现有管控模式、设备设施等改造投入资金。

3.发展筹资渠道制约。

由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占据了全国物流企业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市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多、小、散、弱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相互竞价竞争,形成了高成本、低收益的运营状态,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新常态下的物流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由于国家相关物流业的专项规划出台,表明物流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政策利好将在未来几年逐步释放。包括今年全国两会被首次提出的“互联网+”计划,也将为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必将引领物流业向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的模式过渡。全国物流园区的蓬勃建设,也将有效助推物流产业的资源集聚。

三、现代物流发展的应对思路。

从货源组织、运力聚合等资源整合的角度看,强化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应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切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则更具有重大的意义。维持,必须以实践“五个一”来推动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1.围绕“一个观念”

经济发展引领社会化分工向精细化、专业化过渡,第三方物流是传统货运转型的首位概念,要求货物运输服务完全从企业和客户两者中脱离出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其中既包括配套的仓储、装卸、配送等基础服务,也包括货物验收、再加工、保险代理,以及供应链设计、分析或分销中心建设等附加业务。必须要围绕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总体思路,改变传统货运相对独立封闭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定位,立足企业发展资源实际,对现有的资产、业务和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聚合零散的货运资源、资金和技术,逐步发展与货运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系统。

2.明确“一个定位”

现代物流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不仅在于物流服务生产线各环节的集约化,更要注重新常态下的大交通发展思路,更加注重与铁路、港口、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注重物流产业链的高效连接,积极地发挥货物集疏运及相关功能保障。第三方物流需要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发展,就必须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引导下,健全一个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发展机制。要强化物流企业的准入限制,合理引导现有的货运及相关产业进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努力形成规模经营、系统经营、网络经营。物流企业本身也应当从降低运输成本、培育竞争实力为主导,打破单一、孤立的支线运输形式,从提高运输质量、提供专项服务等方面,积极融入大物流系统建设,努力构建科学、系统的物流服务机制。通过高效的运送组织形式,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3.建设“一个园区”

物流服务离不开必要的资源平台,需要设施设备的硬件支撑。货运企业及配套服务商的整合,在一定区域内应当相对集中,以利于将零散的运力、仓储等诸多环节和功能进行高效整合,提升物流服务的总体效率和水平,更好的组织生产,更优的降低成本。然而,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的规模及资金需求较大,并要求能与铁路、公路、海港、空港有效对接。因而,物流园区的建设应由政府牵头规划,一方面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与原个体运输企业土地等资产置换,加强多方协调,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吸引相关个体运输实体进场经营,聚合资源优势。

4.构建“一个网络”

理想的物流网络应当具备“区域全覆盖”和“信息全覆盖”两大特征,而我国至今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应当着力于“信息点”的建设,即以市级物流信息网建设为基础,引入gps、条形码识别、edi等网络信息技术,在物流基站纳入运输服务订购、运行、库存及配送等信息数据,形成以城市为节点的物流信息“孙网”,逐步辐射联通至省级物流信息“子网”。其次,突出以省级“子网”为单元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对接国家物流信息“母网”,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行整体效率,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路线、不同货运需求条件下人车路的最佳契合,实现货源、车源、服务源的最大共享,最终达到集约化调配需求。

5.打造“一支队伍”

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当熟知相关的物流规则和法律,懂得如何通过网络信息互联来实现物流生产组织的不断优化。就物流企业而言,需要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先进物流企业的交流互动,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物流专业人才挖掘,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人才的“选用育留”机制,以先进的人力、智力引入来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素质和生产业务水平,保证现代物流的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十二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的突围。决策层对思想解放的强力呼吁,正是源于一些舆论对改革还有顾虑,一些领导干部不愿真正动脑筋想问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改革要进行到底,思想不解放就是最大的阻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走出新路,才能形成更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总是相互激荡、彼此成就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眼下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恰恰是部分“曾经阔气的”和“正在阔气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主动或被动,经历了改革的变迁,得益于改革的成果。时至今日,部分人变得抱残守缺,惰性成习,有意无意抗拒或回避改革的时代伟力。行进中的中国,呈现出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往往也是部分“曾经阔气的”、“正在阔气的”为了守住和扩大既得利益,钻体制的空子制造出来的。如果继续改革,势必会动他们的蛋糕,革他们的利益。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_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明确了新的标准,彰显出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从严治政的决心和信心。“三严三实”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不仅讲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为基层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找准了方向和着力点。

第一,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强化拒腐防变的意志力。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就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抓牢抓实岗位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深入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对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警示,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扎实推进监督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的制衡力。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牢牢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努力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落得了地、管得了事”。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并且转化成果,进一步推行廉政评估。

第三,扎实推进纠风机制建设,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保持“有所畏惧”的心态,要畏天地、畏法度、畏百姓,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基层党组织就要扎实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各项规定禁令精神,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强化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

第四,扎实推进惩治机制建设,强化执纪办案的威慑力。“三严”是坚持党性的觉悟,“三实”是为官执政的追求,“三严”旨在祛歪风,“三实”志在聚正气,这一切离不开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有了不想腐的教育机制、不易腐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从惩戒腐败的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增加数量多办案,突出分量办大案,确保质量办铁案”的要求,旗帜鲜明严惩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办案机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组织者,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恪守“三严三实”,才能真正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论文篇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

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_性错误。”这里所说的_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262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