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在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列出要点和关键词,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组织思路。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一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
创新,就是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还将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像,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各种锻炼,提高了各种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上述仅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与见解。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捆绑,转变教育理念,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高中的政治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导向,采用教师主导课堂的满堂灌式教学,这样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更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本文将结合高中的政治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例,从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结尾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的政治教学方法。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方法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重点,所以,导入方法一定要灵活、巧妙。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根据高中的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所教授学生的水平,进行选择,本人认为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政治课堂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1引用典型内容导入法。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一些感性强的、有典故有意义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导入,这样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使抽象的根据变得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用“画家画牛”的典故进行导入;在讲“量变与质变”时,用“笨人吃饼”的故事进行导入。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学生能深刻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分组辩论导入法。高中的政治中的内容理论性强,相对枯燥,要想使学生正确的分辩真假,高效地记忆,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在辩论前小组成员首先会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查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考虑辩论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想办法进行反驳,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消化。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讲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记录,辩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相互反驳中发现真相,通过老师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对教材中的知识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应便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2.1培养学生对高中的政治的学习兴趣。高中的政治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只要把老师指出的重点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了,所以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其实要想改变学生的看法,把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难,因为高中的政治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并且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政治课堂,从而诱导他们去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思维。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自然也就会喜欢他教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中的政治中很受用,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试着分析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分析当下的热点话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形式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死记硬背解答不了高考中的政治试题,必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扎实的基础。不论是应对高考,还是今后发展的'需要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讲解当堂课的知识之外,还要深入讲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2.5提高分析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我们一直生活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学习高中的政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课堂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后的书面表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顺应高考的趋向,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总之,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以前的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前来,因此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学校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众多信息技术课教师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谈谈我的见解。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不少同学家里已经购买了电脑,并装上了宽带。电脑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像那么陌生,那么新奇。不少学生已经学会上网,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还学会了多种游戏,所以要从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有了良好的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比如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我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剪贴画》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top2000广播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并且让他们比较和我们以前做的作品是否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在思考中他们知道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都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操作。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将决定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学生是自主探究还是被动接受。因此,设计真实的、开放的、可操作的“任务”能有效驱动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创新。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四
一、观念创新。观念是教学创新的先导和前提。观念创新的实质就是与时俱进,超越习惯、超越自我,以一种向积习、向自我挑战的勇气,自觉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当前的新课改中,最主要的就是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张扬及人文情感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进行重新定位,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于漪语)因此,创新课堂教学先要创新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
二、教态创新。教态的创新是一块吸引学生的“磁石”,它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进而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开朗热情、相容大度、幽默风趣,都会对学生的好恶评价及认知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语言文明、举止大方、端庄诚厚,都会对学生的礼仪效仿及思想观念形成一种无言的教育。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身姿手势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时因情地进行创新设计,以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风采,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积极处世、热情交往的情感。
三、内容创新。同样的内容,钻研的深浅与理解的角度不同,过程的设计与采用的方法不同,其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于漪老师说:“学生与母语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积淀,民俗的生成,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良好的教育能开发宝藏,使潜能变成现实。”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首先要认真钻研,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突出知识文化与人文情感的有机统一;更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认知能力有机结合,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之在主动参与中学到“活”的知识,学到有用的能力,升华人文情感。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既要重视其实用功能,又要重视其发展功能;既要重视其审美功能,又要重视其教育功能,从而达到求知、求真、求新、求发展的教学效果。
四、过程创新。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和共同发展,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过程创新,就是要改变以往惯用的旧模式,对每堂课的教学,从头至尾,都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令学生感到新奇独特,使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方式方法上,要强化因材施教,注重灵活多样,适当采用新科技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结构上,要科学设计各个环节,导入课要富有诱惑性、启发性和情趣性;结尾课要通过练习强化学以致用,把课内学习扩展到课外,引向现实生活,培养其实践能力。教学过程的新,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不变得框框,做到思想解放,方法灵活,富有创造性。
五、板书创新。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对教材概括提炼的精华所在,是体现在黑板上的教学要点,因而,它是一堂课的“眼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板书设计,对其字词的选定、线条的勾画、位置的安排、字体的大小及色彩的搭配等都要反复推敲,既要体现其实用性,又要体现其悦目性;使其清晰美观的布局,工整流利的书写,脉络分明的内容,提纲挈领的要点,既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又给学生一种创造的启迪。因此,教师应多研究,多创新,精心画好每堂课的“眼睛”,为我们的课堂填上精彩的一笔。
教育工作是创造型的劳动,创新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的品格特征。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五
【】现代新课程改革得不断倡导,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文主要是从高中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创设化学有效课堂,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滨海中学进行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建设,需要采取何种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化学教学;有效教学;建设;教学途径。
1.有效课堂的本质。通常所说的有效课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没有效果,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一个有效的发展程度。有效发展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情况。从外延上来说,我们要将教学的课堂活动深化,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加高的收获。
2.有效课堂的具体表现。有效课堂的具体表现就是要使得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的知识上到掌握知识,从知道得较少到获得多的知识;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逐渐喜欢化学这门课。
1.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也是课程资源。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来看,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对于新课程的标准,与现有的教学大纲中相比,在“知识与技能”一致的同时,还要多关注“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另外,课程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的地位是一样重要的,这就拓宽理解了课程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中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认知的水平、知识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而对主观意识进行建构。对于建构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之中,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一个贡献的人。在课堂的教学之中,只将学生的一些方面引入课堂,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问题以及困惑等,这样,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中。
2.教师在不确定情境中的角色定位。一直以来,教师作为教学的计划、教学的大纲、课本的一个被动的实施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情境,教师要具备在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上的丰富。对于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材。为了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不确定的情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高的应变能力、专业和相关的学科素养。
1.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要实现一种动态化的、具有生机活化的形式,这往往依靠师与生一起来创造。一旦处理不当不确定的情境,使得课堂出现一种所谓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形,对于教师要抓好“管”与“放”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管理有度,放宽有格。”在教学中,以科学的探究为指导,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入一些科普、讲座等活动,这样给学生大量的科普的知识,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了,从而养成良好科学探究的习惯。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的兴趣,教师采取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以及自己的想法。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学生、教学的内容、课堂等很多因素引入,适当调控课堂,使课堂开放,构造一个良好的班级课堂的气氛。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说到他的老师,即泰勒,是这样说的,“泰勒思想比较奔放,见解很多。对于他的上课,往往不提前准备,因此,在课堂上出错是经常的。他在别人面前不怕丢丑,只要你说得对,他立刻就改正,然后逐步前进。总之,90%的话里是错的,即使10%是正确的,这10%你的发挥若能够进行下去,则很了不起,这也是很重要的。其实,在课堂的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的一点疏忽,往往给教学带来失误,所以,也应讲求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去纠正,避免文过饰非。
3.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课堂,由于存在有限的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对于那些不确定情境的问题,也没有办法一一给学生答复。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把这些情境、问题写下来,当为研究、学习、开展的材料。设计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等特点进行,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来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动机,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探究。同时,老师提倡学生能够自制一些教具,利用“随手取材”的方式实施探究,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总之,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使得校内、外的资源,网络资源等充分被利用,从而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被突破,以及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情境,包括一些留下的问题,以及提供了学生更广的学习、发展的空间。
[1]陈幸.促进学生自主建模提高化学复习实效性[j].化学教与学.2011(11).
[2]郭要红.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06).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六
为了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
作者:宋伟华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33.96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基础教育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七
孙玉梅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新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即学习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方法、手段的继承和改革,创造性的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所学内容,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或新的知识、观点、思想等。创新学习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当跨入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世纪时,作为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教育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轻松、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本着求新、求活、求实、求精的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创新。
1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系统论中说:“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频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的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的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语文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自由命题作文竞赛、编排课本剧、板报、手抄报制作等形式,来丰富教学过程,丰富语文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2巧设问题,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如对课文《曹刿论战》中庄公的人物分析,学生中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昏君,有的则认为他有别于一般的昏君;对课文《分马》中老孙头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有的认为老孙头自私落后,有的则认为他还有可取的地方。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体会了人物的复杂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鉴赏课中,欣赏《祝福》一文时,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着祥林嫂“捐门槛”和“被迫嫁贺老六,头上碰个窟窿”这两个情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情节是不是写祥林嫂的反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各抒己见到达成共识,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是在组织课堂。(语文教学论文)通过讨论,学生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作品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在教学中还应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写、敢于标新立异,启发学生独立的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要以学导教,实现为学而教。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文本,进行自学,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上积极发言,大胆质疑,从而建立了生动、活泼、好动、互助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诱发了创造的灵感,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现在的“群言堂”。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激励者、指导者、协调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打破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解疑,从而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4优化环节,加强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的设置教学环节。为保证学生占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课前精心备课,设计具有科学性、递进性的问题,课堂讲授不超过二十分钟,其余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去。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这样五个环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梳理、阶段自我测评、独立纠正错误,通过这五个环节的学习运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巧设问题、创设情境,找准主体、突出主体,巧设环节、加强指导,通过这样四点的教学,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上这些只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总之,“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创新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培养出创新人才,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八
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成是工作重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为人们的交际做好准备,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语文的教学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怎样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建构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天地。语文教学要不断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探索语文课堂改革方式,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笔者认为,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相信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鼓励创新行为,提倡同中求异。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4倡导游戏学习,激活发散思维。
对于语文的教学不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里,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巧妙地将课内学习和课文拓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走进语文课堂中,再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当中。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维持、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通过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眼球,开拓学生思维。孩子参与游戏当中,实现玩中学,学习效果会更好。举例说明: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关于赞美家乡和描绘家乡的部分引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结合与家长、亲友的交谈以及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一些关于家乡的信息,包括风景名胜、人文特产、建筑历史等等。然后,鼓励学生将获取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表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导和修改,最后给学生一个汇报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取到了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收集和组织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要亲力亲为,要思考如何获取和怎样获取,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包含了自主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再以识字教学为例,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通过查阅字典给生字标音并组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自主的获取一些新知识,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好的学习模式会带来一种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后会继续进行预习,渐渐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养成,不仅对语言学科的学习有益,也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效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目前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慧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7).。
[2]陆一平.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d].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九
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1.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2.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3.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4.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werethechildrendoing?whenhisfatherwasreadinga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1][2]。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一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创新舞蹈课堂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对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动作训练对提高身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都有显著作用,而且他们对外界的反应速度、适应能力也往往优于未接受舞蹈训练的学生。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形体训练是基础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形体训练,让学生明白这种训练的作用,比如认识到舞蹈形体训练可以增强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过关节的灵活性等等。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骨骼发育,让学习舞蹈的人提升气质。同时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 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达到更加协调地发展。
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期望下,心理健康很不乐观,各种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消极的事件与大学生消极的情绪和心态有很大关系,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往往难以面对,从而导致发生各种无法挽回的事件。舞蹈是情感的抒发,在舞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消极的情感得到发泄,让积极的情感得到增强。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舞蹈鉴赏的内容,尤其是古典舞蹈。古典舞蹈鉴赏是一种以饱含情绪、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学生在学习或欣赏古典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蕴涵在舞蹈形式下的情感内容,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大学生可以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各种心情都会随之得到汗发、抚慰,逐步养成了他们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
根据创新型社会的要求,高校舞蹈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逐渐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造能力是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宗旨, 也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很多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功底扎实,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在独立的舞蹈创作及表演过程当中, 却缺乏创作与革新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这是舞蹈课堂教学改革尤其应该注重的。因为舞蹈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表演,都包含有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的方式,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舞蹈课堂上创设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即兴舞蹈”的方式鼓励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有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创造性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激发了他们具有更好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从而。
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也谈不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显然和社会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舞蹈课堂教学正应该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展群体舞蹈,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一个集体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舞蹈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即每个小组中既有舞蹈基础扎实的学生,又有舞蹈能力薄弱的学生,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自己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让他们认识到集体的价值,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正确适当的表达自己。
高校不仅仅要为社会提供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还需要提供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应该发挥其优势功能,不仅要从舞蹈技巧上加强训练, 而且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二
二、选用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上课效率。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对于采取何种方式来优化上课,往往存在很多的困惑.。
三、课后应做到及时反思只有经常地反思。
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只有多与学生多一点沟通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学习数学.只要他们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信心,我相信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就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所以,这也要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做足这几点文章,已达到在教学上能有更多更大的突破!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三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仍旧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难免出现开小差等现象,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则会导致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欠缺,因为音乐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阶段小学这种教学模式明显脱离了新课改的方向,作为小学音乐的教学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作为一项听的艺术,通过聆听,去发现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并不是生来具有的,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得到提高,比如小学的儿歌《乡间的小路》,通过词的描述,一幅乡间夕阳西下,牧童骑着牛儿赶回家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老师教学过程中,运用ppt对于乡间牧童放牛归来的情景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对于音乐有着较深的认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音乐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不同的歌曲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故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音乐这一特点,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比如歌曲《踏浪》曾经一度作为儿童舞蹈配音的最佳歌曲,在这首歌曲中,所包含的旋律变换较多,因此适宜作为舞蹈的插曲,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使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动作。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音乐的演唱方式是有很多类型的,有独唱、合唱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演唱都有着各自的演唱要求,而音乐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大合唱过程中,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进行大合唱表演,在演唱过程中,使每位同学都参与了进来,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在小学会学习乐理,比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由于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可以采取小游戏的方式,进行接力打拍,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一次次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调整老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采用老师课堂教授知识,对于知识点进行剖析,然后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来衡量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质量,而这种考试虽然达到了量的要求,但是对于新时期的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远远达不到,偏离了素质教育的队伍,现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求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避免过去传统教育制度对新时期学生的影响,因此过去的考核制度可以存在,但是应该加大创新力度,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成绩,所以要调整老师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在传统的学音乐课堂中,老师为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调动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会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更高效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互动的力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在不断实践中,学会更多的`音乐知识,比如老师可以对于一段音乐进行演唱技巧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进行演唱,以小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
(三)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中,往往老师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首要标准,这种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无法突出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理解,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理论,而实践大于理论,所以在新时代的教学中,老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考核制度,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首先老师要拥有很大的度量,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让学生在不断的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进行鼓励,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充满激情与信心,所以在现代化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弱化考核制度,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观念落后和教学技巧欠缺等现象,这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必须对教学方式创新,同时离不开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高效进行,同时老师要对于教学理念及方式进行调整,摒弃过去落后的小学音乐教学的观念,对于教学模式做到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高效率完成。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五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友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走自古以来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炙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已经外化的创造产品,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质疑,探索中关注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规律,从而形成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整体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有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个才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每位教师应该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松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谋略,思路,方法,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斌挥,粗舰儿女人主体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尊重儿童自主精神,又贬低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今天的教学改革,强调建立一种新型教学关系,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两者一方面各自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应该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 动机激发策略
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由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所指的目标相结合而来的动机支配,要实现课堂中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水及社会责任感,没有这些需要作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的问题上升为自己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贵仕感教育是培养创新行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
另外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有表现万式,层次水平的不同,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经历,周围人物创新故事做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随时注意学生中好奇心的萌芽,保护他们的探究欲望,形成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园,由被动等待教师的牵引转变为主动求新,以创新为荣。
二 设疑促思策略
原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不上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来谈及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核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处理方法。这类问题具有发散性,探讨性,发展性特点。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六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要拘泥于名家的结论,提倡好问。设疑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敢于质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去获取知识。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不熟悉教材,认识比较困难,可以用事例比较的方法。例如:冰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煤燃烧是物理变化吗,铁生锈是物理变化吗,为什么?再从教材中引用临摹,开发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可以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把这种欲望和动机加以维持与强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拓宽创新领域。
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如:碳在空气中燃烧,一般是二氧化碳,但煤气中毒的现实告诉我们,还有一氧化碳生成,那么碳燃烧参加化学变化,就要考虑全面,有毒的是一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它的核心体现在灵活性上。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硝酸具有强酸性,但它却与稀h2so4、盐酸不同,硝酸能与活泼顺序表h后的金属反应,与铁反应时,铁的用量不同,产物不同;在离子共存问题上,s2-、i-、fe2+等离子不能在酸性溶液中与no3-共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前后效果的比较,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奇异的光,而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兴趣。选择化学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并将其进行简化浓缩,设计编成课堂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实践证明,这类专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动手的过程实际上是动脑的过程,同样一个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学生的设计、准备不同,通过实验后,找出最佳的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培养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教学常规的同时还要注意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教学生多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出来。例如,铁用fe、铜用cu,煤气中毒的“煤气”用co。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抓,对于优等生一方面鼓励进取,另一方面指导自学,提高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对于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奋起直追。对于差等生要立足于帮助,做到有的放矢。
五、“游戏、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学习化学与伴随而来的愉快情绪交织在一起,大大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让学生计算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首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背一下化合价歌,然后再找一个学生算化合价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进行评判,最后教师评出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能让自己充分展示的教学活动,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了无穷的乐趣,使他们感到学习化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利用化学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小实验、化学小制作的设计研究,如热水瓶中除水垢、从kclo3制取o2的实验药品残液中回收mno2,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取znso4晶体等.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实验,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篇十七
数学课程标准(20xx 版)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见,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创新的摇篮。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处处充满创新的欲望,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要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发现,在学习实践应用中去探索属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能够激发出成倍的能力,创新的潜能也更容易被激活。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情感态度,就会愉快地去探索,学习起来精神也特别集中,思维格外敏捷。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良好的数学情感,从而激活创新的潜能。
1.以情引情,拨动创新情弦。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愉悦氛围能够拨动学生创新的情弦。课堂上教师用信任眼神、和蔼的语言、微笑的表情,真诚地对待所形成的互相尊重平等课堂,以真心实意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情和兴奋的状态,感受到数学课的身心愉悦和思维的自由,就能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激发潜能,大胆去想象、猜想、质疑、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拨动创新的情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始终让思维处于向上的进取状态,激起主动学习的强烈的激情,从而达到创造性地学习。
2.以趣导情,点燃创新火花。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蕴含着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需要他们自己去感知、发现和解决,这样才能学会用数学观点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并激起兴趣,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和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以趣导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起认识需求和思维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学完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后,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食材设计搭配一星期自己富有个性又有营养的早餐。学生用学会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亲切,近距离体验数学的价值。
3.以境育情,搭设创新桥梁。
大量事实表明,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作为切入点,创设出生动有益并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新的思维境界。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围棋棋子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一白两黑、两白三黑等)进行摆放的现象中感悟到数学也有这样的规律,在计算15÷0.125、8.6÷0.16、10÷3 时,从10÷3 中发现数学问题,为什么商会除不尽?为什么商是3.333……?有什么规律?这样的商的小数叫什么?学生带着这种问题去探究,有一种想知道结论的强烈欲望,很快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4.以美激情,引发创新欲望。
美,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冲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的魅力所在,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学完梯形公式后,进行学过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按学过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有一个学生却只用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虽然较麻烦,但对于他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创新,这就是从数学统一美中而引发出的创新。
学生在课堂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就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新源泉才能得到发挥。
1.把课堂的时空给够学生。
一节课的时间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让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掌握方法、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才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的创新。
(1)在探索氛围中创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再发现”。对于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规律、结论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揭示。虽然这些知识,客观上已有现成的,但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而进行探索,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创造出来的,具有创造精神。
(2)在操作氛围中创新:儿童智慧集中在手指上。通过操作能联系思维,思维不同,操作也会不同,显示不同的创造力。
2.把问题的提出还给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学习,自行获取知识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把教材还给学生。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时,要把自己学习、思考时产生的'困惑和想法见解记录书上,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解疑验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而且也开发了思维。
(2)把例题还给学生。例题是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的例题可以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创造。
例如,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例1:3.7-2.5+4.6 3.6 ×6 ÷0.9 例2:35.6-5×1.73 6.75+2.52÷1.2 这两道例题给学生自学、理解,揭示知识内在的联系。通过反馈学生提出问题归纳如下:书上共有几个概念?例1 例2 各有什么特征?各讲明什么知识?例1 例2 共同点是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知识现状去表述自己的问题,再理解感受内化知识。
3.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
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不仅是主动参与学习,也是培养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小数除法56.2÷0.67,在让学生质疑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上的法则是先把除数变成整数,为什么不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呢?例题用此方法也可以计算的。这位同学的见解具有独创的主张和思维,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具有创新精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全班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最终明白书上的法则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主动参与学习,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在实践应用中力求独创。
在解决问题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力求独创。例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设计了一堂数学实践应用活动课《火柴盒的奥秘》,课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十足,火柴盒有什么奥秘?平常怎么没发现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投入到活动中去。随着活动的深入,在计算内盒表面积出现了自己喜欢的算法。特别是计算外盒表面积时除了普遍做法外,有一种解法s=c 底面×h(底面周长×高),具有独创性。这位同学通过操作发现了外盒展开是长方形,它的长正好是外盒的底面周长,宽是高。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创新解法。
2.在实践应用中启迪思维。
在实践应用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变通思维,不受定式束缚,不拘于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构思和思考,启迪思维,才能得出与众不同有创见的解法。
例如,在一堂“看看谁的方法最妙”的活动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修一条15 千米的水渠,已修8 天,还剩全长的2/5。按照这样效率,还要几天修完?”学生共有十种解法。其中:8÷(1-2/5)×2/5、8÷(1-2/5)-8和1÷[(1-2/5)÷的三种方法最简捷独特,思维价值较高,给其他同学有思维的启迪。
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创新的氛围,点燃学生创新的欲望,并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情感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激活创新潜能,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那么,学生创新的欲望就会不断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将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4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