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读后感(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00:06
莲花读后感(优秀14篇)
时间:2023-11-19 10:00:06     小编:翰墨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流畅,同时展现个人的思考和文化素养。下面是一些网络上很受欢迎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莲花读后感篇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拓展阅读:林清玄《凋零的'美》。

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

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

莲花读后感篇二

安妮法宝的《莲花》,述说的是两个年青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因为最近中国独一没有公路通去的地方——墨脱,已经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这本小说。

莲花》,描述了前去墨脱的所见所闻,期间的险境,天然,都让我一度想要往望望。不外,仍是没有书中人的信念与耐力。书中的主人,善生和内河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喜与悲。但是,跟着人的成长,他们各自经历了崎岖与悲剧。

对于善生,内河,我无法判断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真正懂得对方的心,体谅对方,照顾对方,无需言语的表达,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许,现实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这样的精神伴侣。

然而,我觉得善生与内河太寒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痹”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给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善生决定到墨脱探看内河,感触感染到了善生心中对内河的真挚,不灭的感情。

墨脱,恰是善生和内河两人感情的栖息地,没有杂质,纯净。

莲花读后感篇三

12月24日安妮宝贝的《莲花》,述说的是两个年轻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国唯一没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脱,已经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这本小说。

《莲花》,描述了前往墨脱的所见所闻,期间的险境,自然,都让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过,还是没有书中人的信念与耐力。书中的主人,善生和内河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喜与悲。但是,随着人的成长,他们各自经历了坎坷与悲剧。对于善生,内河,我无法判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真正懂得对方的心,体谅对方,照顾对方,无需言语的表达,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许,现实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这样的精神伴侣。

然而,我觉得善生与内河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给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善生决定到墨脱探望内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对内河的真挚,不灭的感情。墨脱,正是善生和内河两人感情的栖息地,没有杂质,纯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莲花读后感篇四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更多。

莲花读后感篇五

花了三个晚上睡前安静的时光读完《莲花》,它或多或少勾起了我年少时孤独而空洞的情绪,如果没看过她之前的`书,或者没有进入社会这几年世俗的经历,我会觉得这本书足以感染并吞噬我,毕竟我们是都经历过韩寒、安妮宝贝、郭敬明那个忧伤的文学时代,所以,理所当然比现在年轻一代的读者对这类作品抱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作为作家,尤其是知名作家,安妮宝贝的地位跟那些写什么霸道总裁、校花校草灰姑娘的网文写手是不同的。

总之,《莲花》如果不是出于商业目的,那就是作者性格上过于“敝帚自珍”了。也许是因为归于俗世,也许是到了瓶颈,安妮宝贝已经无法从有限的人生经历里挖掘更新的素材了。这是很多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并非贬低她的写作水平和技巧。

但是有些作者,他会甘心于一生只成就一本书。

莲花读后感篇六

人活着,难免会有诸多的事宜来扰乱你,没有人会做到波澜不惊,一直抱着平常心去对待这些事。但最好是在遇到棘手的事时少一分鲁莽,多一份镇定,少一分失望,多一份从容。

镇定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一般的人说:镇定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地解决任何事情。徐达等名将说:镇定就是在兵败之时,仍旧能有条不絮的指挥队伍撤退,并且不造成重大伤亡的能力。

有一群这样的和尚,他们每天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却在禅悟着一切,“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这才是禅悟的最高境界;有这样一群练武之人,他们每天练习,手中的剑却越练越短,最后直至“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这就是自己,一个真真正正的自己。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从容、镇定。

一位禅门弟子日夜参禅却收效甚微,便向师父请教如何悟禅。师父交给弟子葫芦一个、粗盐一把,说:“你去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让它尽快溶化。”

弟子照办,过了很久,他满头大汗地抱着葫芦跑回来,说:“水太满,摇不得;葫芦口太小,筷子也无法伸进去把盐搅化。”

“倒掉一些水,再摇它一摇吧!”师父说。

于是,弟子倒掉一些水,只摇了一会儿,就没了盐块在水里碰撞的声音。

“用功是好的,但参禅也须从容;不然就像装满水的葫芦,既不能摇又搅不得,该消释的东西又如何消释呢?”师父说。

这就是从容,也许你感觉这并不是太难,但实际做起来却难得许多。有很多人因为最终做不到这一点而失败。事实就是这样,不努力就要被大自然淘汰掉。于是,经过无数年的蜕变和进化,人类出现了。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进化学说》。

心静,则本固;心平,则本静;心动,则本凝。

莲花读后感篇七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看不见你头颅高悬,眼神轻蔑。

世界在旁人的雨水里变得安静,变得孤独,变得寂寞。变成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星球。

曾经绚烂过,就别说一切是枉费。

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资料。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曾经绚烂过,就别说一切是枉费。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青石长阶,染尽生离死别。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莲花读后感篇八

安妮的书几乎都有一个同样的字眼――死。她一直没有放弃对死亡对生命的探索。以最平静缓慢的口吻低吟浅唱。

就像黑暗中慢慢渗出了温柔的光,照亮前路――通向真相的路。

安妮说,死亡是最真实的真相。她一度认为生是为了死。我不否认这种观点,但我觉得生命因生而更加丰富,更具意义。你可以选择你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像死亡那样无法预知。

我不惧怕死亡,如安妮所说,死亡是一种超脱,超越肉体,凌驾于痛苦之上,向着另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而去。

像安妮一样,对一切坦然接受,我们终会得到穿越生命后的幸福。

莲花读后感篇九

彼岸的绝望之花开满蔷薇的岛屿花朵。对于花朵,安妮总有一中割舍不断的情结——莲花。"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污垢,在黑暗中趋于光。一个超脱幻想的世界的诞生。"。

《莲花》讲述了庆昭和善生,在陌生和偶然中邂逅,然后结伴前行墨脱,运着善生心中的女子苏内河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但其中关于每一个人:变幻的心里,隐秘的叙述却在荒芜苍凉的旅途中大篇大篇的展开,想读者诠释每个人千疮百孔的内心,最终所有的繁华,疯狂,挣扎,绝望,都在宿命的掌心中得于平息。

读到安妮的文字,总会被她的情绪所导引,被她的情感所震撼。在她的笔下人生犹如一场苦行,在这苦行中有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追寻"是莲花的主题,绝决它的基调。文字简洁朴素,仿佛写在清冽的水中:——庆昭,善生,内河——故事浮现在眼前。这一过程仿佛是一场巨大的倾诉,发生在对话中。但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独白,寂寞的大段独白。表面平静无澜,但内心早已暗涌成大海。无一例外,在安妮的小说中,必定有一个这样的女子:身处边缘,清冽暴力,分裂的生长,能把一切世俗的东西才在脚下,不懈一顾,但同时有需要大量的感情来填补内心的空缺。那种矛盾的痛苦以及性格的缺失,不喜欢担任何责任的存在,就如同身处绝境边缘,极端危险,却兀自迎风而笑,把正个世界抛在身后。内河,《莲花》中最大大的谜,也是承载关于一些边缘生活的载体:在她身上,我们再次读到她有别于众人普通生活的人生:没有亲情的独自成长,过早涉世,不被应许的爱情,颠沛流离———自由,孤独,桀骜,漂泊,人生。而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善生,正如内河所说,整个人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因为他根本就不爱自己。善生的大半生,都背负着别人的夙愿与天长地久,沿着传统意义和主流世界设定好的人生轨迹慢慢滑行。工作,结婚,生儿育女。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然而,却无奈,疲惫,空虚,厌倦生活,厌倦一切,直到最终放弃一切,失去一切。墨脱,内河,这是一个路途,唯一的,最后的,属于他自己的路!

安妮作品中的人物仿佛永远都逃脱不了宿命的掌心。她在内河身上寄予了一种神秘的气质,受到命运的支配。关于内河的出生,她也描绘得相当唯美:母亲看到的河,由高山顶上的雪花和雨水融化而成,平静宽阔,闪烁只宝石半摧残的银亮光芒,跋涉过山峦平原,穿越过村庄,漫过家里的门槛,当穿越而过的时候,河面上绽放了大朵大朵的花,像粉红的灯笼,漂浮着远行。大和就如蛇一般缓缓滑行,除了后门,蜿蜒而去。这无意是对内河一生的概括:精彩,丰满,多舛!而善生,那一个同样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生命,一株失踪于晚石炭热带雨林中,从盐化石中被临摹,然后复活的植物:细而寂静的叶尖,独自不能被参照的意志。命中注定,他将从时空中消失,杳无音讯。毕竟,一开始,他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如同内河!

一如继往,书中的绝望,依旧多情而温绵。

高中时代的内河,幼小的完美主义者,渴望感情,追寻感情,带着火焰扑向他那郁郁不得志的美术老师——一个已婚的男子。她迅猛地扑向他,扑向她的爱情。而她的爱情,不过是拥抱镜中那个寻自我认同以及感情的女子,带者危险的使命!而他,只不过一个失败的容易手幻觉诱惑的人!爱恋如此纯粹剧烈,却终究无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灰飞烟灭,难以挽回。对感情的需索如此卑微真切,不过是需要来自另一个人的重视肯定。十年后,当她奋力推开善生,哭喊着连滚带爬地靠近尸床,紧紧拉着那男人的尸体不放,并持续地沙哑失声的喉咙发出歇斯底里的惨叫时,一切,不明而喻:苦难青春所留下的创伤,依旧明亮!时间终究不能愈合彼时的伤痕!其实,她对他早就没有了爱,也没有任何恨意。在医院,只看到自己沦陷于卑微苦难的青春,无能为力。心中有的,只是怜悯!这是多么虚无的一件事!"我们挣扎的意义何在?"绝望。无奈。

有的人即使在认识多年以后仍然很陌生,彼此之间总是有一种隔膜存在,仿佛走在河的两岸,遥遥相对,不可触;。而有些人在出场的一瞬间就是靠近的。"这是一种直觉!。内河和善生,他们之间不是世俗层面上的爱情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意,包括忠诚,羞耻,疏远,信任,伤害,慰藉,温暖,冷漠。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命中注定他们最终将离去。

"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纪的光明已谢,是否会前往另一个世界。"。

"来,来,来,善生,跟我来"熟悉的声音来自远方的召唤。

内河说自己是一个走钢丝的人,走过去是虚无。命中注定要漂泊一生。一直徘徊在世间的边缘。

莲花读后感篇十

12月24日安妮宝贝的《莲花》,述说的是两个年轻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国唯一没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脱,已经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这本小说。

《莲花》,描述了前往墨脱的所见所闻,期间的险境,自然,都让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过,还是没有书中人的信念与耐力。书中的主人,善生和内河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喜与悲。但是,随着人的成长,他们各自经历了坎坷与悲剧。对于善生,内河,我无法判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真正懂得对方的心,体谅对方,照顾对方,无需言语的表达,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许,现实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这样的精神伴侣。

然而,我觉得善生与内河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给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善生决定到墨脱探望内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对内河的真挚,不灭的感情。墨脱,正是善生和内河两人感情的栖息地,没有杂质,纯净。

莲花读后感篇十一

“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苏内河如是说。她反复向纪善生表示,他们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朋友。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来深化人物的特立鲜明的性格以及命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哭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我听人说,人其实时越活越赤裸的,越成熟越具备付出深情的能力。同时,从17、18时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及理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这得益于我对《莲花》的反复阅读。苏内河那么坦然的说出,她不需要成就。而《血色浪漫》里面的李奎勇在临死之前对钟跃民说的那些话再次印证了内河的坦然和正确性。我知道,这世上的许多人并不是像人想的那样,无知无觉的被利益驱使,最后到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时一场空。人其实是在与旁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外延出来的责任之中丧失自我并变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他或许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配偶,爱人父母的半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老师的学生,最后,是社会的人。爱因斯坦及马克思智慧的揭露了这一点,在赞叹他们敏锐和智慧之余,不得不说,这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尤其是在现代,或者说,任何时候均无差别,太阳之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现在在大学里,确实比高中时闲散了许多,从而变得无所事事起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这种空虚,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跟没有存在过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我,以及所有同类的生命确实是只有一次的,人类除了肉体可以无限循环,确实无法留下什么。我发觉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对自己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没有自豪感,反而迫不及待的想与之脱离关系,这一点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毕竟是真心的觉得人类社会很伟大。

不过,我又很庆幸,属于我个人的观念变得日渐清晰,我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那是独立的理想,而不是被任何人、事、物胁迫,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得知我将不会虚度它,这多么令我畅怀。许多人都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既然这是一种必然,那么最好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更愿意承受的痛苦来承受。所以我发现,我也可以不需要成就。一个人,若真的想怎么样,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的。

庆昭总是不相信与人的情感,这使我不太喜欢她。或许情感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起来确实不太值得相信,或者因为遭受伤害而觉得它弱小、不可靠,而不再值得被信任,但我始终相信,真情实感是这世界上唯一无坚不摧、无坚可摧的东西。人可以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这种维系,它们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情感维系不被所谓的责任义务取而代之、遮盖本质,那么它也将保持其本身的真实性并不使人厌倦、疲惫、感到牵绊。看清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将要离开了。所以我快乐。

莲花读后感篇十二

墨脱。莲花隐秘的圣地。在看安妮宝贝的《莲花》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世上有墨脱这个地方,更没有在地图上见到过,但却一下子喜欢上那里,那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超脱凡俗。

佛家里,莲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圣物,观音与如来的莲花座就是一种圣明的象征,所以听说有一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自是神往。纪善生与庆昭前往墨脱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着路经许多城市乡村都无法面临的危险情况,安妮的描写与叙述让人身临其境。或许墨脱真的是圣地,所以远离尘世,让世俗之人无法接近,也只有庆昭、纪善生、苏内河能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圣地,只是墨脱,到达与不到达都不会有太多的兴奋或是遗憾,因为他们一定会到达。想起那句古老的话,心诚则灵,心若是不诚,即使再怎样身体力行,也无法到达梦的彼岸。所以当许多人都无法到达墨脱而望尘莫及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畏艰难地走过一道道阴霾,穿越风沙,划破手掌,坚定希望,一直到路的尽头。

他们可以算是墨脱最虔诚的朝圣者。

他们的虔诚,他们墨脱的目的地,只因为一个爱字,是爱,不是爱情。当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只有爱而没有爱情的时候,我会想到纪善生和苏内河,所以后来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看着齐铭和易瑶,我想到了《莲花》。

纪善生因为年少时父亲的死去,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内心苦苦地想要挣脱却又一切顺从母亲,从不会反对什么,不做违背母亲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牺牲掉自己的什么。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纳了苏内河。他从不和别人交朋友,从不试着接受一个女孩的爱慕,自闭,沉闷,忧郁,与众人隔绝。他和内河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内河勇于接受,寻觅所有,而善生,只会冷漠地拒绝。所以她带着他在夏令营的一个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对着背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枕着她的长发。后来,即使两个人已经十几年不见,依然通信,见了面,依然谈笑风生。再后来,即使内河死去,唯一可以帮她取走遗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没有爱情,却有爱,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纵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远地截然不同。

善生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几年之后有彼此离开。第二个妻子为他割腕自杀,虽然不曾死掉,可是爱情已经不在了。纪善生不会爱别人,不爱他的母亲,不爱他的妻子,他只会爱自己,如果还有,那就是内河,苏内河。

而苏内河,那个十几岁便与一个大她很多的美术老师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过去让她在别人的心里不再贞洁,加上没有父亲的阴影,除了善生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内河,她曾轰烈烈地爱过,美丽过,挣扎过,但到头来,最最受伤的,仍是当初爱得最深的,内河。

当年幼的苏内河在黑板的角落写下她的名字的时候,善生与她的一生,便注定终将颠覆。几番的风雨周折,寻觅挣扎,爱,受伤,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床上,与善生背对着背,彼此难过,然后黎明的时候,悄悄地离开,又一次寻找没有成果的爱。爱,她一直寻觅,却一直无法得到。两个人彼此温暖,只有爱,没有爱情。因为没有爱情,所以无需彼此折磨,因为有爱,所以善生在内河死后,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领回她的遗物。有爱而没有爱情的彼此。

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诉我们,或者是我读到,世间种种万象,也许有些朋友同事同学,只会永远爱你,关怀你,给予你无尽的温暖,为你提供不需回报的帮助,可是,不能给予你爱情。

爱情不是爱,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苏内河与纪善生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所以会感动,不会感伤,不为爱情的爱。

莲花代表一种新生,超脱凡尘。18岁,不曾有过爱情,不晓得爱情的纯洁,但是,爱的纯洁,感谢安妮,我懂得了。

莲花读后感篇十三

安妮宝贝的《莲花》读毕,仍是有患得患失的怅然。只是觉得在自己的精神也如同绑系在安妮身上必需的绑腿,经历过翻山越岭的跋涉,骤然停下来,原本麻痹的意识便开始清晰起来。

不是那种由于长期连续风尘仆仆劳顿后肿胀的钝感,而是一种尖锐的,实实在在的,蚕食般啃噬的凌迟。整个旅程便是个拖沓的过程。所有的叙述在一路的结伴同行中,将意识深处的苦闷及精神寄托蜿蜒的随着疲惫但不歇的脚步,盘旋着,一圈一圈,延伸上去,抵达心中既定的皈依――墨脱。

是否便是个朝圣的过程?或是这披星戴月的追寻是为了某种由于内心负罪感沉重而刻意选择的救赎。善生,庆昭,内河。叙述的角色便在一个平面上互相转换。很诡异的写法。恣意的任性,很多时候,我甚至混淆了其叙述角度,其中不乏我由于精神高度紧绷或是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带来的如此混淆。我几次的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我的思维称了安妮的本意,在她的意识流的叙述中,盘根错节起来。内河庆昭几次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如洇了水的潮湿的墨迹一样,摊成一团不分彼此了。或许安妮本意便是说,内河庆昭便彼此是对方另外的一个存在,其实本是一个人,只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出现,只是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在其本身便是叙述角度之一,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我们从庆昭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丰满的善生,而由于完成对善生的完整的解剖,对他性格以及行为的具象的剥离,我们却又从善生的梦呓般孤独的叙述中,萃取出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及这人物身上承载的彼此之间的故事。缓缓的回忆之河在阳光辉映下波光粼粼,只是未料及猝然狂风骤雨,水流暴涨,回忆的堤岸,承受不了负载,在几欲崩溃下,倾诉就成了一种感情的流泻,一种郁闷的缓解与分担。于是整个倾诉与聆听的过程便串联了整个故事的脉络筋骨,只是这筋骨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先于彼此遇上之前就带有的宿命的伤害及疤痕。于是你会发现这跟日本岩井俊二《情书》的手法有惊人的相似,都是从一个叙述的主体中抽离出另一个与故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并且由于对回忆的复苏重现,使得整个叙述更丰满完整,更让人喟叹。这是段不能抹杀并在此去经年后仍让你在心痛中闻到芳香的记忆。

只是善生庆昭由于倾诉聆听之后是否便对彼此曾经的认可并产生感情的偎依,书中也很暧昧,没有清晰的暗示或是直接的阐明。不过相信是“爱”了。即使表面看起来,两人的感情官能即爱的能力已经荒废了,毕竟两人看起来都惊人的相似的对周围,对结果冷漠,但对过程沉溺。但相信他们是“爱”了,假如照安妮的定义: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信仰。它是愿意在某段时间里,与一个人互相交换历史,记忆及时间的信任。交换各自生命中重要而隐匿的部分。却对各自无所求。透彻全文,你会发现,原来这由于倾诉的需要而对彼此敞开心扉便是“爱”了。原来在恋人面前我们可以如此的絮叨,即使是自言自语。把握每次倾诉聆听的端倪,我们便更一步一步靠近“爱”了。

天生感情残缺的两人在彼此面前互相坦陈伤口是否便意味着更大的伤害还是由于彼此对伤害的认同感并互相安慰便得以稀释或抵消。不能断言。毕竟感情以及由此带来伤害是不能够用物理科学电磁领域的“负负得正”现象来解释的。“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安妮还是对这世界仍是绝望多于些微的希望,只是表现的形式由先前的在城市石头森林离群索居蜕变成另外的形式:流浪放逐自我。她还是对这个世界信任不起来,决绝得残酷,不由分说就将一切笼罩整个阴晦窒息的稀薄空气,让我们在其中苟延残喘。同样一轮月亮她看到的往往都是亏损晦暗而不是盈满清澈,她一直都是这么坚决的冷酷。宿命,悲观,绝望,血腥,漂泊,晦暗……`一直都是她溺爱的字眼及不曾偏离的观察判断世界的原则跟标准。她一直冷漠得很残酷。于是她更习惯的并一直是咬牙切齿的咽着血腥的叙述。我们从他的文字中闻不到任何清新的气息而只是让我们不得不掩鼻而过的腥味。

只是她的坚强这次似乎有了妥协(抑或是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认为抗争已经变得无谓或是无力),她在放逐流浪的过程中竭力摆脱世俗的羁绊但最终也回归到物化的世界。于是,契机便出现了,庆昭把本属于善生跟内河的书信以及故事连同她跟善生的一起交付了“我”。于是疼痛不再隐私。情绪便蔓延到不相关的人。这违背了她一向的原则。她一直都是孤独桀骜的人,即使是痛也是自己的事情。她一直有不为人知的过去及疼痛,只是不愿意也不屑去透露表现。脆弱的人往往需要一个坚强的外表。我故做坚强是因为我害怕伤害。当你这样孤决的想当然的时候你却承受更大的伤害。我们常常想,我痛苦的很孤单你知道吗?我们急需倾诉。于是,我们便学会交付,交付幸福,交付痛苦。交付生命中任何可以交付的历史曾经并无所求,于是我们学会“爱”了。

看到尖锐的棱角圆滑起来,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看到安妮如下温馨的文字我也会心的舒展下一直紧锁的眉头。“有时候他会想象等到他们彼此老去的时候,再在一起,是否会有更多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界限是,他将不会再试图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做出任何解释。他将会因为隐藏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无能为力而觉得安全。而在他老去的时候,也许他会试图告诉她这一切。他所有的虚空,困惑,失望以及软弱。她也将如此。”

尖锐的棱角逐渐圆滑起来,失了她原本的乖戾跟刺痛,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文字汹涌的猛兽关进了囚笼。不再肆意的张牙舞爪。只是我们要多久才能习惯适应这本不属于她的,异常的我们接受不了的温和呢?她释然了。我是否也可以不揪着不放呢?我不知道!

莲花读后感篇十四

安妮的《莲花》上市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媒体对这个出入一直低调的女人似乎格外好奇,让人好奇的不仅是她的书本本都能上畅销排行榜,还有她行事独立的'坚韧内心。《莲花》的书评,在各种刊物上出现,而我却始终不敢拿起笔来为她写些什么,对于一个我视为朋友的作家,还是灵魂相同的倾诉者,都因为被《莲花》这本书自身所散发的巨大的隐喻所喝退,我始终嗅到静谧的气息和不为世人所接受的事实。

姑且抛开我的一切敬畏的念头,不得不承认,阅读的本身就是一次完美的旅程。一段陡峭的山路诱发的心跳加剧,一条湍急水流带来的彻骨清凉,深陷湿地的双脚有不知落脚点的恐慌,肆无忌惮的蚂蟥恶疮,还有雨季里随时坍塌的山体,让每个闭合双眼的瞬间都在祈祷下一秒的生存。穿插在娓娓夹叙的故事情节中,人物与旅行本身似乎可以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却又因为对旅行意义的不断探寻,对自身及周围复杂事物的不断思考而相交相融。仿佛启程的一刻,注定的不仅仅是所要抵达的目的地,还有我们注定改变的生命态度。一次旅行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改变,我想,旅行的意义不是经历冒险丰腴阅历,不是游览美景大涨谈资,更不是带回各种纪念品联络感情,《莲花》把旅行定位于个人的内心自省,是我们跳出熟悉的圈子重新审视自己,并且获得新知。

然而,当我们面对自然,却不会因为自身渺小而畏惧,只是目的单纯,不假思索,把意志作为前行的唯一动力,目的地的风景或是寄托,在抵达的一瞬,幻化成心中的答案: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其有比动物更高级的大脑,而是那种面对绝境,期待重生,崩发出的精悍的毅力和行动力。

我们太需要勇气反驳生活强加的所谓“安全路线”,这种路线的指引,使得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安全的环境中,却又越来越迷惑的世界里。

忘记生命本原的世间行走,注定是徒劳。安妮在这本书中依旧的低调,没有挑战世俗的看法,只是明镜在心,对于生命和心灵范畴的扩大认知,只适合那些灵魂相通的人来分享;而对于那些观念里还是认为安妮的文字是华丽的不知所云的,血腥的惨烈的朋友们,有的只是静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758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