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一
中国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孕育出了卓越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绘画、诗歌等。在近几年里,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些中国雅文化的表演和艺术品,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并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音乐的魅力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丝弦乐器,被誉为中国人的“智慧之音”。我在一次音乐会上聆听了古琴的演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音乐形式。优美的琴音回荡在整个音乐厅里,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境界。古琴的音色深沉而内敛,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感。通过音乐,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雅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
第三段:绘画的艺术
中国的绘画以山水画最为著名,而“中国画”的魅力则在于它独特的笔触和表现方式。在一次画展上,我看到了一幅富有生命力的山水画,画家用稳重而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高山流水的景象。这幅画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仿佛真的携带着观景者进入画中的山林之间。通过这次的经历,我意识到中国画强调的是意境与含蓄,而不是外表的细节和形式。它让人们去感受自然的美,体验内心的宁静。
第四段:诗歌的韵律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通过阅读诗人李白的作品,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律和寓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其中的韵律以及对自然、人生的表达让我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博大。中国人相信诗歌可以带来灵感和启示,对于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赋予了极高的价值。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我学会了欣赏生活的美好和珍惜当下的心态。
第五段:中国雅文化的意义
中国雅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通过接触中国雅文化,我认识到中国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与创造力。中国雅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保留过去的辉煌,更是为了给当代人以启示和灵感。我深信只有在尊重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之后,一个国家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总结:
通过接触中国雅文化,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音乐、绘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融入了其中,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审美和价值观念,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中国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传统,更是为了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展现更多的创新和魅力。我相信通过学习与传播雅文化,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为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二
昨天下午我参加了在马连道举行的名为:2007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奥运冠军游走马连道,体验中国茶文化”活动。同我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射击奥运冠军李对红,游泳奥运冠军钱红、乐靖宜等10余名奥运冠军。
在主办方的陪同下,我们亲身的体验了中国茶文化,并且还参观了马连道茶城、茶马大厦、京闽茶城、茶缘茶城、得天福缘茶城、北京茶叶总公司、普洱茶都、更香茶叶公司等马连道地区较大的茶城。我们不仅可以和老将军们一起展示书法、交流品茶体会,还可以亲身体验炒茶和制茶的过程。
这次的茶文化节办得非常好,不仅提出了“我饮茶我健康我长寿”的口号,并且将奥运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国的茶文化,而且融入了奥运元素。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三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 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 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四
中国雅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雅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让我感悟到了一种高尚、典雅的生活方式。通过与中国雅文化的接触,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国的深厚底蕴和文化魅力,也提升了自我修养和文化素养。
第一段:雅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雅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源于古代圣贤先哲的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国雅文化包括诗、书、画、礼仪、音乐等众多方面,涵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品味和审美观念。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中国古代优秀的书画作品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感受,展示了中国雅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雅文化的品位与修养
中国雅文化强调品味和修养,它不仅仅是对外在的追求和表现,更体现了内心的真善美。在中国雅文化中,人们注重内心的修炼和道德修养,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通过学习和欣赏雅文化,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也逐渐培养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品味。同时,中国雅文化的修养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形成了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段:雅文化的生活方式
中国雅文化赋予了中国人一种高尚、优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高度追求。在中国雅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谦逊、注重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外在形象的修饰,更体现了人们对待自己和他人时的态度和理念。通过学习和践行中国雅文化,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明白了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优雅、自信和从容的态度。
第四段: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雅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承雅文化需要历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关注,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雅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们的需求,将古代的智慧和精神内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延续雅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雅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第五段:中国雅文化与全球文化交流
中国雅文化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能够与全球文化交流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雅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国雅文化能够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和智慧,也能够使中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同时,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能够丰富中国雅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促进雅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雅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渗透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之中,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增添了独特的魅力。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雅文化,我深入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美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同时,我也相信通过中国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能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五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花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智慧。花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我长久的接触和研究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花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其中的智慧和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花文化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深意与美妙。
第一段:花开富贵,象征繁荣与收获
中国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花的象征意义。花朵开放时的美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富贵的象征也与花的繁荣和收获联系在一起。从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人们喜爱并赋予了花的象征意义,比如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菊花象征高雅和洁静,牡丹象征富丽堂皇,兰花象征高尚和吉祥等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人们在赏花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的哲理。
第二段:花为艺术,创造美轮美奂的景致
中国花文化对艺术的追求是独特而深刻的。花不仅仅是花,更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绘画中常常出现花卉作为题材,画家借助花朵的美丽和花的寓意来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绘画中融入花卉作为一种装点画面的元素,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景致,使得观赏者在赏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花的美丽和花的情感。而在现代,花卉艺术的发展更加繁荣,城市公园、景区等地的花坛和花展常常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带给人们无限的艺术享受。
第三段:花促和谐,融入生活的哲思和情感
中国花文化承载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和对良好情感的寄托。花朵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人们在培育和养护花朵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在追求健康和谐生活的努力。花的美妙和芬芳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世界,红色的玫瑰代表热烈和浪漫的爱情,白色的百合代表纯洁和崇高的爱情,人们通过花与花的象征来表达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关怀和祝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四段:花展风情,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花展是展示和传承中国花文化的重要途径。每年的中国花博会和各地的花展吸引了国内外游人的目光,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花展中的展览作品多样而且具有中国特色,不仅展现了花的美丽和花的艺术,同时也通过对花卉文化的讲解和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花文化的魅力并聆听花背后的故事和智慧。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关爱之情。
第五段:花与生活,协调平衡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中国花文化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花朵需要水、养分和阳光才能生长茁壮,花的美丽和芬芳也是自然给予的馈赠。人们在赏花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保护花和自然的重要性,遵循自然法则,协调平衡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只有人类和谐地与自然相处,才能获得更多的美和智慧。
总结起来,中国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花的象征意义、花的艺术、花的情感和和谐、花展和传承以及花与自然的哲学思考等等,都使得中国花文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和美妙的存在。唯有深入了解和体会中国花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将其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灿烂与智慧。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七
一天早上,因为嗓子痛,泡了一杯胖大海茶放在桌子上,胖大海在开水中越变越大,小朋友都觉得很好奇。问:“老师,这是什么东西?”我回答说:“这是胖大海,是治嗓子痛用的。”周璐鹏问:“胖大海是什么东西呀?”“是一种中药茶。”时宇昊说:“老师,我爸爸也喝茶的,他的杯子里放的是茶叶,绿颜色的。”刘廷钰说:“我爸爸最喜欢喝红茶了,他喝的是云南生产的红茶。”小米说:“老师,这个中药茶苦不苦呀?”……听着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们意识到他们对“茶”已产生了兴趣。但孩子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只是关于茶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经验,他们对茶叶、茶道、茶具的印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美的体验不深。为了让孩子们全面感受我国的茶文化,我们把中国茶文化拓展成一个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全面搜寻了许多关于“茶”的资料,构建厂一个主题网络,开始了全面有关“茶”的探索活动。如果主题是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那么孩子们会非常感兴趣的。
二:主题的过程
“茶”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认识茶场和茶的制作过程;在认识茶的品种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搜集了大量的实物,如绿茶、红茶、青茶等等,利用各色各样的茶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在感知茶具的特性、功能时,我们和孩子一起搜集了许多茶壶、茶杯、茶道工具等,让孩子亲眼观看、亲手制作,感受生活中有了茶的乐趣;回到家里,孩子与家长一起学习有关茶的知识……“茶”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我们开展茶的起源、制茶过程、好喝的茶、茶的用处、茶乐、精巧的茶、茶文化等一系列活动。
“茶”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如,茶的种类、茶具、茶道以及茶文化的美等等,我们利用“整合”这一模式,将五大领域的内容综合在“茶”的整个主题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整体地感知有关茶的一些知识。如在艺术方面,通过欣赏茶具,让幼儿感受茶具的造型、色彩、图案美;在社会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的由来,幼儿可产生民族自豪感,等等。
另外,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生活经验也是我们整个主题活动的一个特色。在“茶”的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如:有的孩子把家中的茶带到了幼儿园与同伴分享;有的孩子带来了家里收藏的茶具;还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茶”的故事……以分享生活经验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但使孩子获取了自身知识结构以外的内容,更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主题探索,孩子们获取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知识,也对茶文化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大胆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其终身奠定基础。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花文化,花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热爱花卉的人,我对中国花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花的象征意义、花的艺术表达、花的文化传承、花的影响力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来展示我对中国花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有着“花好月圆”的美好寓意,花被赋予了繁荣富贵和幸福美满的象征。比如菊花象征高洁典雅,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高尚品格。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脱离不了花的寓意,例如春节时人们喜欢摆放对联和花卉,以此寓意新年的繁荣和吉祥如意。这些都使花成为了一种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化符号。
其次,花在艺术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花作为一种美丽的自然元素,常常被绘制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工艺品中,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的主题。中国画中的花卉,通过精湛的笔墨和技法,将花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花也被运用到中国的传统刺绣、剪纸等工艺品中,成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过花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使花成为了艺术的灵感源泉。
第三,花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花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中国的茶花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传统的茶花表演和品茶仪式为代表,将花与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此外,中国的盆景艺术也离不开花的陪衬,通过栽培花卉和盆景的结合,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传统。花的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对自然的关注更加深入。
第四,花的影响力在中国社会中非常广泛。花的美丽和香气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放松,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办公场所、家庭以及各类庆典活动中。中国人喜欢将鲜花摆放在居室中,用来装饰和调节室内空气。在重要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也会使用花卉来营造喜庆的氛围,例如婚礼上的花车和花球等。花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商业领域,花卉市场的兴盛也反映了花的重要位置。
最后,对于未来,我对中国花文化有着乐观的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花卉市场将会更加繁荣发展。我们可以更加注重花的养护和保护,推动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花艺设计的创新将为花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花文化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的花卉艺术作品和花卉文化传承项目的出现,让花的美丽和寓意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中国花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的象征意义、艺术表达、文化传承、影响力和对未来的展望,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花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努力下,中国的花文化将继续繁荣壮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九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爱猫扑.爱生活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十
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不可避免地被各种新潮事物所吸引。然而,近年来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解不够,是否忽视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我决定参加“文化中国”活动,希望能收获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新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感受美丽传统艺术
参加“文化中国”活动的第一站是参观传统艺术展览。展览中,大量的书法、绘画、剪纸等各种传统艺术品汇聚在这里,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通过观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美和历史底蕴。尤其是细细品味书法作品的墨香和线条,让我对汉字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艺术品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段:领略中华美食文化
在活动中的餐厅里,我有机会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食。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饺子、汤圆、粽子等美食让我赞叹不已。每一种食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风味,也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我对中华美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美食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美食,才能让它们传承下去。
第四段:体验传统乐器的魅力
在参观中,我还有机会亲自体验了一些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不仅在音色上独具特色,更在乐曲中诉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我一手弹奏琵琶时,琴音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我领略到了传统乐器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传统乐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我们要珍惜并弘扬这一瑰丽的传统。
第五段:反思与展望
通过参加“文化中国”活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传统艺术、美食文化、传统乐器等,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让它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发挥年轻人的精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新传承,为中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总结:
参加“文化中国”活动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体会的重要机会。通过观赏传统艺术品、品尝中华美食、体验传统乐器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也深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年轻人要担负起责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十一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十二
我国拥有悠久的花文化历史,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多年的学习和体验中,我对中国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中国花文化注重“养心”。中国人对待花卉的态度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以兰花为例,它被誉为“花中君子”,代表清高、纯洁和高雅。养兰的过程需要耐心与细致,这与我们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让一种花卉经由我们的精心呵护,从幼苗到成熟,不仅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更是对自己心境的自我调节。在观光中感受花的美丽,品味花的馨香,让一份安宁与舒适弥漫在心灵深处。
其次,中国花文化注重“文化传承”。中国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有对花卉的喜爱和研究,许多经典名著中都有花卉的描绘和褒赞。例如《红楼梦》中对牡丹的描述,对花的品味、情感和意境都有着精妙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古代的诗人、画家也常以花卉为题材,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和思索。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使得中国的花文化凝聚了古今中外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在家中摆上几盆颜色鲜艳的花卉,父母与孩子们围坐一起观赏,不仅能让家庭文化焕发出温馨的氛围,也能让爱与美传递给下一代。
第三,中国花文化注重“审美鉴赏”。中国花卉种类繁多,每一种花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美态。例如,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其华丽而富丽堂皇的外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菊花则展示了素净和高洁的美感,是中国园林的代表。同时,在细致观察花卉时,还能品味到其中包含的哲理和情感。中国花卉观赏偏重于内涵的提炼,通过花艺的创作来展现自然美和人文情。与传统的审美观不同,中国花卉审美鉴赏更加讲究“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的表达,使得观赏者更容易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情感共鸣。
第四,中国花文化注重“文化交流”。中国花卉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研究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其美丽和多样性,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智慧。中国的花卉交流不仅限于国内之间,还深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热爱。例如,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花卉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花卉爱好者,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观赏体验,也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跨文化的花卉交流既有助于传播中国花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世界花卉文化的多元发展。
最后,中国花文化教会了我凡事看淡,顺其自然。花开虽美,但终会凋谢;花谢还会再开。这种生命的轮回与循环,使中国人从花卉中领悟到关于生活的智慧和道理。无论是情感的起伏,还是人生的得与失,都有如花的盛衰无常。因此,我们应学会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找生活的美好。这种对花生命的理解,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白自然之态,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心平气和。
总结起来,中国花文化是一门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其蕴藏的智慧和美感深深吸引着人们。通过学习和体验,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花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和人文情感。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花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思考。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十三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国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始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索和学习。我有幸能够亲眼见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关于“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深感震撼。阅读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和著作之后,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和辩证法的独特之处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儒家文化的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而道家文化则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深感敬畏,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知。
其次,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令我着迷。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我曾有幸参观过中国的不同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特色。比如,在北京,我不能错过故宫的壮丽建筑和长城的雄伟壮丽。而在上海,我欣赏到了现代大都市的繁华和活力。中国的不同地区还拥有各具特色的声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兴趣。
另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持续的变革和发展。作为一个近代化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世界各类文化名人的诞生,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盛行的传统节日都表明,中国文化正在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发现中国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自豪,他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令我相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可以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令我备受感动。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这与我所熟悉的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友情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温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我曾与中国人共度春节,感受到家人团聚、亲情和友情的温馨。此外,在中国社会中,尊敬长辈和照顾弱势群体的传统仍然深入人心。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总而言之,我在体验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以及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中国文化,并致力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鱼文化论文篇十四
程 海 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于是,我们可以遨游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风貌,由此当朝掌权者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而这,完全归功于,在那段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众多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学传统。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的确,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的确是惊呆了。除了动态式地呈现画上的每一个场景,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它还延续了某些场景的故事情节。例如,那个大船过桥的画面,在显示屏中,它不仅生动再现画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发生,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原画中并没有夜景的部分,经过专家们对相关史书典籍的研究,他们呈现了汴京城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
也许,由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享受了更多的
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使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并枝繁叶茂。
“尽信书不如无书”,“融”是创新式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异彩纷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9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