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6:45:17
古文观止读后感大全(20篇)
时间:2023-11-19 16:45:17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的内容、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反思。如何写一篇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读后感?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读后感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普等领域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展示了作者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启示,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和交流。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一

早在小学,就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识大体、明大义、不畏强暴的种种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成为了忠义、爱国、智慧、宽容的化身。蔺相如也成为了千古名臣的杰出代表。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蔺相如完壁归赵论》中,却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

历史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对王世贞这种学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经典的精神叫好。像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里还有很多。如:苏洵的《管仲论》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指出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历史本身并非缠绕在我们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枷锁,相反,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但由于历史也是古代史学家撰写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笔直书的史圣——司马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记》中。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曹操的史书之后,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殊不知曹操还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说“不破不立”。我们不能盲从,要从自身的独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古人已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古而不泥古,我们只有像王士贞、苏洵、王安石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敢于“否定经典”,不断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够吸收历史文化更多的“精气神”,从而让历史文化勃发出现代生机。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二

今天,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篇篇精华,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欲居功扬名。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歌功颂德,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读完文章,我顿感热血沸腾。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无独有偶,《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而是大放厥词。

抚今追昔,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论好坏,不加甄别,一律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唯恐不及,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三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四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之后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日在那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

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明白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应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能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能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但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日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五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诱惑,我们教师依旧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天下百姓开创了一个盛世。而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优秀政治家。

首先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么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六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可以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不过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特别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下去,而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人生着实是难以捉摸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命轨迹,但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会是长久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断去寻求真理,在古书籍中去挖掘它们,在实践当中去运用它们。

继续纵观全书,我对《捕蛇者说》以及《沧浪亭记》印象也十分深刻。初读《捕蛇者说》时上初三。《捕蛇者说》究竟就要表达什么,当时并不清楚。四年之后,我对于文章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依稀记得。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岁矣”。这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负。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了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事实却是欺骗百姓的手段。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由此可以看出在《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中所体现中的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制度的不满和愤懑,变成了作者对于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观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到终南山采菊东南下的陶渊明。说他是隐士,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他的不得志,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终南山上孤独终老。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现在看来,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吃不到的葡萄说成酸呢?可是,无论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他能留下千古传扬的名篇则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体验后而蕴发的真实情感,他并无过多的幻想色彩,却照样美丽。

还有的是在《古文观止》中,似乎总是有万古流芳的言论和思想,文人自有办法“立德,立言,立志”!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于是,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书,要是文化底子实在不行的话,就弄个家训什么的,以此来训诫不肖子孙,外人看不到不要紧,至少还有子孙看,要是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可以流传千秋了。立志,这事最不靠谱,有的人就想当木匠,却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写诗,也成了皇帝,这不是事与愿违么,说说普通人吧,要是立志当个清洁工,估计这孩子准是没有家教,别人不说了,你的爸妈,七大姑八大姨都不会原谅你,立志,是有原则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难度,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这样好光宗耀祖,干部是首选,次之经商赚钞票,再次之弄个科学家教授律师什么的,就是不能说自己立志做老百姓!

有能力的人,为了万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东西,修个塔,建个庙,弄个兵马俑。这样的话,后代子孙,也包括不是子孙的人都可以看见了,并有碑文记载:某年某月某人建。穷人家的孩子就给爹妈找块坟地,迷信的也可以找二指先生看看风水再埋。曾经流行一时的“xx到此一游”就是深的其精髓!刻到长城上,就与长城共流芳了。

现在人,一般不这么干了,很多的人房子都买不起,更别说建庙,修塔了,买个墓地几万起,想死都死不起。虽说不好办了,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老传统不能丢,于是乎,我们发明了数码相机,照相机,电影,dv,保管你几万年以后还是活蹦乱跳的。

几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它的内容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均为古典散文代表,尽是传统文明精华。《古文观止》诞生于17世纪末叶,三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它的名气深入人心,在文选类图书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无出其右者。然而,这部著名的中国古文选集并不是由官方组织或授意选编的,而是由民间两位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吴楚材和吴调侯编辑成的。两位小人物编成的古文选集,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特别是基层的欢迎。它不仅成为私塾的蒙学教材,士子的参考读本,民国以后还曾被选用为新式学校的阅读文选。

虽然长期以来学人大多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是它的内容却典雅不俗。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为古代散文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并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况且,这些作品的语言优美,易于记诵,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读后使人终身难忘。即使是学界巨子、文坛大师,也不能漠视它或否定它。因此,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的今天,这部宣扬传统文化的古文选集仍然家喻户晓。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七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八

《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古文观止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四、杜蒉扬觯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

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五、白珩犹在乎?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九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三、为政在于得民。

《》()。《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己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一

余以半年光景,晨读琅琅,阅毕《古文观止》,既是缘分开启此书,大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与熏陶,今颇有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弱冠之年始读,未能启蒙而习之,为生平一大憾事。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后辈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一大憾事;另者,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优劣自赏,观念自谈。读书读心,读人读事。

谈及“观止”,亦论散文。悠悠几百载散文的精华集与此书,虽行文质量偶有偏失,大多值得多番品读。文化之底蕴,在不同年岁,启于此书,皆有所获。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二

《古文观止》的文章简直是宝,寒假没钱到处转,但也不能让寒假没内容啊,有钱的勿笑,哈哈,这就是我穷命的下场,但志向不同,舍与留是矛盾的,志于此肯定就会失于彼,人生总有些事需要有人做,静心学习古之经典也是一种时尚,更是修身的好时机,再不济的光阴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个假期买了十本经典书籍,这次买的都是以前都买过的,不同版本,重复是为了提高利用率,真正的深入学习。

还是老规矩,先看整本书内容摘要,再看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和写作特色,再精阅读一两篇,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读后感,可以熟读精思,这精与泛的阅读习惯一定要养成。

这次主要看了《龙门鞭影》,懂得了它是一本励志的四言短句,上下对偶,主讲人物典故,在了解内容的故事之后,起到了解史事,并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个人修养,在熟悉之后,通过熟读精背了解典故,拓展知识,更为后来更详细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敲门砖,走进一扇大门,打开一个世界!这里面的知识典故庞大,必须长期坚持学习。

再就是《古文观止》的阅读,买了两本,一本简单的,一本更全面的,简单的有更浅白的注释便于理解、复杂的是原文,了解最真的古文学知识,精读了《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心术》,但都还没写感悟,光理解熟悉都花了时间,想法多多,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真是宝贝,一篇我至少可以感悟出上万言,并且特别适用现代社会的竞争,《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以从正反两面去了解这一策略,人的精力有限,抓住最有力的先机,正面一鼓作气,奋力直追,一气呵成,达到目标;反面,三而竭,制敌时不要在气势旺时上,忍一下,等一下。

《心术》就更不用说了,干货满满,几个凡字道尽了治心的真谛,无论是战争、考试、经商、冶学,心为本,控心才能更有利,自己慢慢去体会吧!

《鬼谷子》中更是智慧多多,捭阖第一将现在万言鸡汤打败,一言万言也说不完这聪明的先哲们,各种类型的版本皆来自于这,鼻主哇!随手沾来都是经典学说;三思而行、开合自如、刚柔并济、审时度势、各有所长,是不是很熟悉这些套式的鸡汤,大多出这来自战国时期的老古董;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纵横家的鼻祖。

读经典的好处就是越读越熟,我们不可能成为古代的智者,但至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经典是长期的自我修养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利用点滴时间还你一个宽阔的世界!

当然,经典难读,更晦涩难懂,更孤独无用,但是真正领悟进去,会胜出你交的上千万人,它们是你人生经验的引导者,是智慧启迪的开发者,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者,是人生故事的讲述者,是万千世界的规律总结人,是你与古人对话的指导者,是改正错误的鞭醒者,擅读书是一种福气,与经典的相遇是缘分中最美的风景,听、读、看、写,一个个跳动的汉字就是曾经活跃的心灵,穿越时空给你教导,指引我们前进,有效度过一生!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三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四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五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习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六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一开始,我对古文是厌恶的,这种厌恶来自另一本书,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原先以为高考以后,我就永远和这些艰涩的文字说再见了,没想到,阴差阳错,我成了一个语文老师,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点自己对这本书的体会。

《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而这本由两位乡村教师选编的“教材”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南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简单的谈一点自己的收获。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知道了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一开始使我难以接受。但是逐渐的发现,我们的知识会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这就激励我要不断的学习。

同时我也觉得,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八

《古文观止》,乃古时散文的基础读本,学古文者,入门即读《古文观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观止》,读之,不仅学古文,更应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

初读《古文观止》,摘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眏入眼帘。

这一篇主要讲。

的是庄公与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便是庄公与其母不和的开始。说来这亦非庄公之过,而惊其母,亦使生恶。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较之于庄公,姜氏故而更爱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古时有迷信,则庄公寤生,可谓克其母,而其母恶之。

亟请之而公弗许。从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时的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庄公为嫡长子,位若不传庄公,武公恐国之将乱,故授其位于庄公。

不过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处,若嫡长子不明事理,或骄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则何如?国之将崩欤?立诸太子,应以才华、人品为重,不一定要立长子,甚则,亘古时的禅让制更佳。

庄公于是平安地继了位。于时,其母武姜为其弟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见姜氏对共叔段的爱。这母爱是偏袒一方的,由后文“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可知,姜氏亦爱庄公。

庄公亦孝其母。姜氏请制,庄公封其弟于京,祭仲言之害,庄公以“姜氏欲之”而不辟害。此后庄公一让再让,亦显其孝,然失教于其弟。

大叔非是善类,谋国之大叔,先则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见庄公未动,其欲益盛,如后世秦收六国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将启之,亦为姜氏偏心之处。虽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与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无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沙威之无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处。而姜氏之偏心,不免过重了。

后如庄公之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之语。大叔袭郑,然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无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解释是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大叔段的这个教训,我们定要吸取。

欲成大事,亦应度德量力,观之庄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吕、子封等众;有完备的情报能力、军事能力:“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再者,庄公的智慧较共叔段为高。

知此,共叔段必无机可乘。

战争告一段落,而姜氏与庄公母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想是为母所弃,一时之愤,而此言行,随后而悔。

人,要冷静,再思而后行,不能为了一时的感情波动而坏了事。著名企业家余世维先生每次要开除员工时,都会将开除的通告多在柜子里搁一天,思考是否真的应该做这个决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时脑子发热误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饭,庄公后悔也无济于事。

终于来了救星。

救星者,颖考叔也,是为颖谷封人。一日,公赐之食,食舍肉,遗之其母也。公谓之曰:“尔有母遗,我独无!”语之故,且告之悔。颖考叔授之法。

后有母子,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曰,公入遂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如此,这篇文章开拓了我们对“孝”的理解,孝,不仅对于自身父母、长辈,亦可助人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观止》,读之,学的不仅是古文,更应学孝悌谨逊之德行,学忧国忧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终有所成果,为世之福祉。

读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九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二十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一本经典好书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110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