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身心状态对于实现个人目标非常重要。写总结要注意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地反映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实际表现。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为您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内容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准备。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阴影部分,已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经验。
教学目标:
3:经历猜想、验证、实践等数学活动,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主动探索过程并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以前我曾经听过几节这样的课,感觉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觉得这知识不难,用不着老师多讲了,也就使整节课显得有点单调,枯燥。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直接写出得数:
(1)18÷6=(2)120÷40=(3)2÷3=—。
180÷60=12÷4=10÷15=—。
2、你能从前两组题中回忆起商不变性质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你能根据第三组题说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商不变性质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改为分子、分母、分数值后又怎么说?(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值不变。)分数中是否真有这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通过上述知识的复习,为下面沟通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联系作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折一折,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张长方形纸片。
要求:1)将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将第一张的3份画上阴影,第二张的6份画上阴影,第三张的12份画上阴影。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3)将阴影部分剪下来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师将一份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请这一同学谈谈发现:通过比较,三幅图阴影部分面积一样,因而三个分数一样大。(师板书三个分数相等的式子)。
3、师出示例2的三幅图,
4、请学生写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观察三幅图阴影部分面积,同样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的结论。
3、算一算。
2)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里讨论交流想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汇报适当板书。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大家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呢?
2、师:像右边那样列式行吗?=,为什么?你能将刚才概括出的规律修正一下吗?(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全班齐读一遍。)。
3、师小结: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在课本第四十三页,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你有哪个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在课本上用笔标示出来。(全班再齐读一遍)。
(让学生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分子分母同时乘以0,引导学生发现分母为0,分数没有意义,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同时回应前面的复习练习。)。
三、解释应用,强化认知。
2、第43页试一试。
3、练一练。第44页第4题。
4、判断对错。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把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
(3)3/4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4)10/24的分子加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必须加5。
()。
4、数学游戏“你说我对”(图略)。
(利用以上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四、小结回顾,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复习所学知识和方法,加深认识,深化主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本第44页第1、2、3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支(),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
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五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解决办法: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诵读法谈话法。
幻灯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课题入文,学习生字词,能读,会写,识记。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请你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年轻人、杰克逊)。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欣赏人物--品味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一)、找准切入点,表层解读年轻人。
2.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逃难者的呢?
出示:默读课文,用线画出描写逃难者的句子。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1)请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2)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3)问:那你能从这些描写逃难者的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七
课型:
上课日期:
作者:
单位:
新授。
《初春》1课时。
课前预习:
自读诗歌,积累文中生字、生词,了解作家王宜振相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标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1.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3、培养诗歌阅读能力,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评价任务:
1.识记字词、作家作品常识。
2.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3.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1.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美在。
2.林斤澜先生钟情于北国春风,是因为北国春风。(学生回忆课文,填空)。
(一)、整体感知,读《初春》。
1.从诗中勾画出作者着力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色?(学生边读边画)明确:毛毛雨、小树、新芽、新叶、蝴蝶、蜜蜂、蛙鸣、风筝等。
2.为什么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清新感?
明确:本诗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3.朱自清先生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有哪些相相似之处?(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
明确:(1)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文字风格都细腻、清新、俏皮。
(3)都五官开放,多角度描写。
4.读《初春》思考:语言风格想象特点。
明确:语言风格:清新活泼。
想象特点:想象的导向都是美化,美好的事物都是孩子气的,天真的。
(二)、读三、四节,体会诗歌想象的特点(学生找想象的诗句品读)。
明确:石子---蝴蝶;书中倾听----蜜蜂歌唱;池塘中的蝌蚪----美人的雀斑,甚至想到了夏天的情景。
小结:这样的想象奇特而又大胆,在这样超常的,陌生的想象中传达着初春景色的美好。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一句让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是春天在摇摇晃晃吗?(是作者陶醉在这“小、嫩、新、美”初春的美景中,陶醉的摇摇晃晃。)小结:这样的想象仍然奇特而又大胆,超常而又陌生。
(四)、小诗让我们产生新鲜感的原因(生读诗,探究)。
写作视角: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亲切,清新,可爱取胜。
语言特色:想象中的语言,拟人,比喻,想象奇特而又大胆,超常而又陌生,文字新颖而亲切;以新取胜。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春天的景物和人物在春天的活动,表达出春天的喜爱之情。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初春》,知道了它写了什么,还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这样的方法写写有关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毛毛雨新芽初蛙鸣风筝儿童心理。
春蝴蝶蜜蜂爱春之情。
蝌蚪教学反思。
本课词的学习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预习提纲自学。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学生主动、投。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八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两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https:///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6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书)(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1+2%)=243799。
243799_1.7%=4145。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_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板书)(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展示图片)。
首先,看图1.2整体感知一下,这幅图有几个拐点,被分为几级台阶?(两个拐点,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被分为两级台阶)。
(活动)请学生根据图1.2分析每一个阶段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原因。
(板书)。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提问)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看,那一个时期人口增长特别快?为什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第一自然段和图1.3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因为过去的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总结)通过对两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页图1.4,小组讨论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排序说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少的大洲,排序说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
(3)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排序说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4)人口增长较慢的大洲,排序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
(学生讨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亿人大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较稳定,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都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如果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渡)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大家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包括:材料一:日本计划明年耗资21亿美元鼓励国民多生多育。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个好"--鼓励三人小家庭生男生女都一样。
材料五:印度尼西亚《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
材料六: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2)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
1.观察、认识春天动物、植物、人等显著的特征,从多个方面了解春天的变化。
2.歌颂春天的词语、诗歌。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春天动植物等变化细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亲手制作警示语、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体验等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欲望和情感。
2.通过对保护树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了解春天到来之后,动植物的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关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你们听!(唱《春天在哪里》歌曲)。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啊,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师:歌中的小朋友找到了春天,听说你们也去找春天了,你们找到了吗?
春天到了,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在……发现了……。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图片:(学生自己照的照片)。
这是**找到的春天,他很用心地把它们拍了下来!
2、画春天:已经画好的。
3、写春天:写下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总结:我发现咱班同学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找到的春天真美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迎春花:你们看,迎春花也开放了,金灿灿的,特别漂亮!
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春天的百花园里看看?
(欣赏图片)。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啊?
生:春天太美丽了!
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用我们喜欢的春天的歌,在春风中尽情地享受春天吧!(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积累有关桥梁的知识。
3.激发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思想感情。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课文朗读、品味语言完成
师: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生:学生观看与桥有关的图片。
(学法指导:营造氛围)
师: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文章介绍了哪些桥?
生:学生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
(学法指导: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师:
1.指导学生如何默读。
2.找学生交流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把握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生:
1.默读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概括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学法指导:默读探究)
明确: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师:
1.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生:
1.朗读语句,勾画喜欢的语句。
2.从说明方法赏析语句。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总结方法。)
师:
仿照《中国石拱桥》的写作手法,选择自己最喜爱事物,进行介绍。
点评学生佳作。
生:学生自主写作。
小组合作交流。
佳作展示。
(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1分钟。
1、课堂常规:包括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并强调安全意识。
(二)准备部分:9分钟。
1、慢跑:体育委员带领同学绕田径场慢跑热身。3分钟。
2、徒手活动操:让学生身体肌肉、关节充分活动,预防损伤。3分钟。
3、游戏活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达到认真听课的效果。6分钟。
(三)基本部分:(新授课)30分钟。
教法:讲解、示范、要求、提问、巡视、指导学法:看、听、想、练、论、评。
1、传接实心球比赛。
24分钟。
(1)、头上传球(前、后)(2)、胯下传球(前、后)。
(3)、纵队原地转体传接球(左、右)教学重、难点:传接实心球的方法。
双手胸前传接实心球练习。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做法即要求。
(2)、与老师同做传接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3)、两人一组听信号做胸前传接球练习。
(4)、教师检查、指导、纠错后接着练习要求:出手快、手推拨。
2、双手抱实心球折返接力赛6分钟。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方法。
(2)、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接力赛,并宣布比赛结果。(3)、教师喊口令指挥学生做俯卧撑。要求:遵守游戏规则,听从教师指挥。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整理放松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学生模仿,主动跟随教师做放松操。
2、对本课进行小结;教师鼓励学生,评价本课。
3、收回器材,宣布下课。
教学效果预计:
预计8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本课所学的动作技术,60%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的动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预计本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5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2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55%左右。运动负荷中等偏上。
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1、学生有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不同、学习兴趣点不同,练习节奏不好控制。
2、解决办法:教师因材施教、多关注学习弱势群体,多耐心地引导、积极鼓励学习。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掌握双手从体前向前抛实心球的动作方法;能够运用完整动作,比较准确的练习;。
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用力顺序。
教学难点上下肢用力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学流程解析与拓展。
一、课堂常规。
1.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内容。
2.准备活动:操场慢跑两圈、齐步走---立定。
专项准备:“指腕肘关节”挥摆练习。
二、双手从体前向前抛实心球。
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
强调:蹬地有力,伸展迅速充分。
动作方法:两脚左右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弯曲,两手直臂持球于体前;然后两腿用力蹬地、顶髋、上体抬起向前、向上,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挥臂,将球向前抛出。
2.学生徒手模仿练习,徒手模仿体会。
3.学生持球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纠正易犯错误:
抛球时蹬神不够、身体协调用力顺序差。
三、游戏:超级运送。
游戏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以横队站立(见队形)。听老师哨声,各队排头迅速跑出,至球圈持球返回队尾,并依次传递至新排头,新排头再返回队尾继续传递,先完成者获胜。
规则:1、谁掉谁捡2、依次传递。
1.简介示范,明确方法和规则。
2.强调安全。
3.教师指导游戏。
要求:遵守规则团结合作。
四、总结评价整节课.宣布下课。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喜欢汽车,尝试用各种方法玩汽车。
2、在自己玩汽车和观看同伴汽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1、请。
哦托班课本的教案-开心宝宝家长协助幼儿每人带1~2辆玩具汽车来园。
2、玩具汽车。
1、出示一辆玩具汽车,请幼儿说出它的名称。
2、把玩具汽车放到几个幼儿手中,让他们高高举起并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3、出示大筐玩具汽车,让幼儿自由选择。
4、启发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在地上、墙上、桌上、玩具橱上开“汽车”。
5、鼓励胆子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先看同伴玩车,然后自己学着玩。教师可与他们一起玩,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玩得开心。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抓住现有器材特点,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简单易行、形式活泼、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堂中去。
二、学情分析。
水平三(五、六年级)是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同三、四年级相比,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将自己划分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了。在运动中,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些粗略、浅显的教学内容和幼稚的情景游戏,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枯燥的运动技术原理和规范要求也不大感兴趣,更热衷于“有一些技术含量、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运动和游戏,喜欢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竞争,展现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材简析。
随着水平三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垒球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在发展投掷能力方面的需要。因此,本单元的教材以实心球作为主要器材,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双手推、抛实心球和原地侧身单手肩上推实心球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和技术。同时,也将实心球在跑、跳、游戏、轻器械操等活动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实心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灵敏和协调能力,发展创造力,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投掷教学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四、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教师讲解示范下的学生体验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激励评价下的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方法。另外,根据我校班级人数比较多和投掷教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特点,在分组学习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使学生能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科我们来学习第10课,《捞铁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谁捞铁牛?(你真会思考)。
生2:怎么样捞铁牛?(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生3: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为什么这么惊讶?)。
4、你们觉得打捞大铁牛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猜猜一只大铁牛有多重?出示图片。
5、通过预习,你知道谁捞起了笨重的大铁牛?
生:怀丙(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介绍怀丙。
二、自读自悟(生本对话)。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探究”部分:怀丙和尚为了捞大铁牛做了哪些准备?每一步准备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写出自己的体会。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出示重点句子,进行精讲、品读。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都讨论的非常认真,不错。怀丙和尚为了捞大铁牛一共做了几步准备?(生:4歩。)。
师:对,你说的很准确,说明你读书最认真。那现在谁来说说怀丙和尚做了哪四步准备呢?也留一点机会给别人展现自己哦~a、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
1、师:同学们都找到这句话了吗?齐读一次。你能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步的内容吗?(这一步着重讲了什么呢?同学们拿出笔划出关键字)生:先请(先请人干什么?)(潜水对,所以关键字是潜水)(潜水干什么?)(摸清牛)。
2、相机板书:潜水摸清牛。
过渡:先潜水摸清牛,然后呢?
b、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1、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了抓住关键字来概括内容,那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试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吗?)生:准备装沙(用什么装沙?)(木船)(所以是大木船装沙)。
2、相机板书:大木船装沙。
3、过渡:大木船已经装好沙了,再下来要做些什么呢?c、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
1、师:用抓住关键字的办法来概括,看看谁最厉害!(并排栓船的目的是为了干什么?搭架,所以可以概括为并船搭架)。
2、相机板书:并船搭架。
过渡:最后一步又需要做什么?
d、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1、师:一样的办法,谁来概括?(绳子栓牛)板书:绳子栓牛。
2、师:怀丙一共做了这四步准备,那课文在叙述时是怎么样把这四步准备工作说清楚的?(引导用了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再„又(最后)„)。
3、是的,同学们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时,用上表示顺序的词可以把事情讲清楚。
4、我们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5、从怀丙做的准备工作中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聪明(聪明体现在哪里?)想事情非常的周到板书:聪明、考虑周全。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那怎么样把铁牛给捞上来呢?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1、请同学们结合这一自然段来看一看怀丙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2、为什么要让人潜水摸牛?(是为了摸清牛的位置)。
3、为什么要给大船装沙?(当把船上的泥沙铲掉时,船身会向上浮,这里运用了一个科学知识就是——水的浮力)。
4、为什么要把两只船并排搭架再捞牛?(为了保持平衡,况且一只船也打捞不上来笨重的铁牛。)。
5、为什么要用粗绳子栓牛?(当绳子绷紧时,铁牛才能被拔出来)。
6、师: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运用科学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从这儿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用科学)。
7、第一只铁牛已经打捞上来了,那现在谁能说说怀丙是怎样大佬第二只铁牛的?生:先潜水摸牛,然后大船装沙,再并排搭架,又粗绳栓牛,最后铲沙拔牛。
8、就这样,怀丙让人们用同样的办法,把八只铁牛一只一只地拖回来了。
9、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聪明的古人懂得运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加应该热爱科学、学好科学,让科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五.拓展延伸(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训练)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再组词。
付()()。
本()()。
劳()()夸()()。
生()()。
全()()2.巧填反义词组成语。
()生()死。
()入()出。
眼()手()()奉()违。
避()就()。
天()地()3.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10捞铁牛。
怀丙聪明考虑周全善用科学。
七、教学反思。
完整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科学》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最后一堂复习课。教材在这里安排对一片叶的描述,是对本单元的总结,并对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因为叶子的描述涉及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叶缘、叶基、叶尖、叶柄等内容,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体现新课标中在科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建立有结构知识体系的理念。
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
2.经历对树叶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经历对一片完整树叶拓印的过程。
4.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
5.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
6.感受树叶的美丽,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各种叶的标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
生:这是一棵有三层半楼那么高的大树,树的底部树干很粗,到中间树就分成了很多根大小不一样的树枝。
生:老师,我能描述的比他更多。
师:真的吗?好,那你来吧!
生:树皮的颜色是咖啡色的,有很多的裂缝,树的枝丫上和地面上有小动物。
生:我还有补充,(教师有意识让她回答)树冠像一座小山,树叶是绿色、针形的.。
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师:真能干,把树叶也描述了。我们能描述一片树叶吗?
生:能!
师:那我们描述树叶的什么内容?怎么进行描述写呢?讨论一下行吗?(小组讨论:描述树叶的哪些内容、怎样描述一片树叶)。
师:(教师到每个小组里倾听讨论)有结果了吗?有结果的小组请高高地举起手!
师:(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举起手)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描述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还应该描述叶的边缘和叶脉。
生:别忘了描述树叶的叶柄的颜色、大小、形状、粗细。
师:你选择一片自己觉得最美丽的树叶。
生:你能自己在小组内描述这片叶子吗?
生:能!
师:开始吧?
生:这是一片绿颜色的叶子,它的形状是卵形的,叶边缘像锯齿一样。
生:我有补充,叶子的叶脉是网状形,叶柄很粗。
师:还有吗?
生:有,叶柄的颜色是深绿色,叶柄先粗后细。
(教师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卵形叶、心形叶、披针形叶……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等树叶若干。)。
师:第一、二、三小组先来观察。(三小组有次序地进行观察)。
师:观察好的小组到座位上去思考一下怎么描述。四、五、六小组来观察。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子是一片紫红色的树叶,叶脉是网状的,树叶是卵形的。
生:(表现非常活跃)我请张雨晨来猜。
生:我猜是3号树叶,因为3号树叶是紫红色、网状脉、卵形的。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子是披针形的,树叶是淡绿色的、树叶的叶柄很细。我请叶新海来猜。
生:我猜是8号树叶。
生:不对,应该是5号叶子。五号叶子是竹子的叶子。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是一片黄颜色的树叶、是心形的。我请汪雨崎来猜。
生:是7号树叶。因为7号树叶是三面三片黄颜色叶子中的一片,加上它又是心形的。
师:大家对叶子的认识可真不少。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我们描述的叶子拓印下来,你觉得有几种方法?
生:像拓印树皮那样。
生:用水粉颜料涂在树叶背后拓印。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好?
生:第二种好,因为第二有颜色变化,拓印的也比第一种清楚。
师:那你能说说怎么拓印呢?
生:先在树叶的背面涂上水粉颜料,然后按在白纸上就可以了。
师:(教师不做补充)我们开始拓印好吗?
学生开始拓印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有的由于水分过多无法拓印,学生有的由于树叶不平无法拓印。
师:你们看,他拓印的很好!请他给我们介绍经验好吗?
生:其实我开始拓印树叶没有成功,因为我加的水太多。后来我们小组商量一点点水就可以了。还有不要用手压树叶,用白纸压,这样就不会把底下的纸弄脏。
师:我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在选择一片树叶试试看。
教师将学生自己满意的拓印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最喜欢谁拓印的树叶?
生:我喜欢1.5.7号,因为他们拓印的树叶颜色非常漂亮。
生:我喜欢3.7号,因为他们拓印的树叶形状非常好看。
四、科学描述的延续。
师:我们能不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
生: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4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