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运用。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示范、探究等不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案例,希望对你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
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
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这些亭子可真古朴美丽!
对啊,这边还有大树呢,这些大树枝繁叶茂。大树底下遍地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诗歌中是怎么说这些美丽的小花的?(八九十枝花)
好,现在请你来做一朵花儿,美美地开着。
图上还有两个小朋友,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看到小山村的美丽风景啊,可能决定去逛一逛,瞧一瞧。这么美的风景他们一走就走了多远?诗中是怎么说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气真好,我出门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走着走着,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座古朴美丽的亭子,嗯?什么东西可真香啊!原来是路边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呢!
师:这幅图画真美啊!《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说的就是图上的意思,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说出了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试着朗诵这首古诗吧!(孩子朗诵古诗一遍,强调题目要念,题目和古诗第一句一样)
教师提要求:我们朗诵古诗的时候要慢一些、这首诗写出了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你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样的啊?那我们就用愉快的心情来朗诵这首古诗。(孩子朗诵古诗第二遍)
(孩子试着做动作)那烟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啊?准备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诵古诗第三遍,边念边做动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们表走边看美丽的风景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一首诗就出来了。现在啊,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一回小诗人,一边走一边来朗诵这首古诗。(引导幼儿做动作,读出古诗韵味。请一到两个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个小诗人呢!
师:小朋友,古诗我们慢慢读来还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实呀,我们还可以变一种方式来读古诗呢!还记得我们之前唱过的《静夜思》吗?我们就把它唱出来吧!
现在我们来试试用静夜思的曲调来唱《一去二三里》吧!
嗯,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这样唱出来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来读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还可以怎么读这首古诗。(教师边用积木打着拍子边朗诵诗歌)
原来古诗有这么多种有趣的朗诵方法,小朋友们可以下课之后试着用老师这样打拍子的方法读古诗,你也可以想想还可以用别的来朗读今天学的这首古诗!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的小桥,( )的桃花,( )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三
1、增进幼儿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等多种游戏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1——10的数字卡。
2、挂图:一去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筷子、积木。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1)师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用数字做的'诗吗?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教师用缓慢的语速朗诵古诗一遍。
提问:你听到诗歌中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叫什么诗?
(2)师出示挂图,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1)古诗中有什么景物?
(2)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3)引发思考并回答: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4、教师引领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幼儿回答后,跟念古诗两三遍。
5、教师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幼儿跟着教师打节拍念古诗。
(2)师念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
(3)教师念一句,幼儿接着念一句。
(4)幼儿用筷子或积木敲击节拍,边念边为古诗伴奏。
6、活动延伸:
出示古诗字谱,引出下次活动的内容(认识古诗中的数字)。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图一的挂图,写有阿拉伯数字的头饰或卡片。五幅简笔图,分别画着四块田、五片瓜、七条鱼、九朵花、六个球,图下为词语填空块田、片瓜等。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利用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阿拉伯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让大家读一读。又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三)词句。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其他词语注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必专门解释。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操场有400米的跑道,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操场跑道一圈多一点儿;如果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教室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总之,一定不照搬注释,抽象讲解。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2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从图入手,读文认字写字。
(一)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二)出示课题。
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三)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四)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五)检查自学情况。
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八)巩固练习。
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九)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五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六
1、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在写字过程中,初步认识“横、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竖、竖弯钩、撇、捺”等八种基本笔画。
4、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5、感悟文章内容。
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引领孩子们亲历朗读、识字、感悟、美读、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合作的快乐以及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精心创设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使得孩子们乐于参与,喜欢学习。
谈话引入,亲切自然;形式多样,诵读古诗;合作探究,识记生字;游戏激趣,巩固识字;畅谈所悟,品读全诗;探究指导,书写生字;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1生字卡片。
2写有本课生字的拼音卡片。
3与本诗和谐一致的音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亲切谈话,自然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答。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看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向大家简单的说一说?
生介绍。
师:宋朝有一个叫邵雍的人,跟我们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旅游,他还把他旅游时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识记生字。
(一)形式多样,熟读古诗。
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
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指字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的字的读音。
3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二)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1全班交流,识记生字。
指名当“小老师”,把自己认识的字以及记忆方法交给大家。对于孩子们认读起来较困难的字,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运用生字卡片)。
3师出示识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以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其他同学迅速拿出相对应的卡片,站起来,大声说:我是*,我是*,我是你的好朋友。
三感悟内容,感情朗读。
1齐读古诗。
2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邵雍都看到了什么?
生猜。
3师:(实物投影映示画面)对照图看一看,大家猜对了吗?你们觉得这儿的景色怎么样?
生答(很美,很漂亮)。
4师:那么,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得很美。
师:那就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读吧!
生配乐朗诵,边朗诵边加动作。
四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一)教师引导,认识田字格: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1师指生认。
2师说生指。
3同桌互认。
(二)合作探究,学写“一、二、三、十”。
1教师分别板书横和竖,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
2全班交流: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竖从上往下写,要写直。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四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重点提示:除了要注意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以外,还要注意横要写平、竖要写直,更要特别注意二、三两个字的横的长短变化。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三)合作探究,学写“四、五”。
1教师分别板书横折、横折钩和竖弯,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四)合作探究,学写“六、八”。
1教师分别板书点、撇和捺,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五)合作探究,学写“七、九”。
1教师分别板书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生仔细观察,应该怎样写。全班交流,
生书空。
3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5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6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师: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节日的资料,要交代清楚几月几日是什么节日(注:日期用中国数字表示;其它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请父母帮忙),只要你亲自搜集了,你就会得到一张“搜集资料小绿卡”,积极行动起来吧!
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既亲切又自然,同时,又相机进行了口语训练。
给孩子们足够的读书的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尝试着读,可以使孩子们对自身的认知水平有一个较明晰的了解,增强听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听读的效果。
鼓励孩子们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们去学,相信他们能学会。
在齐心协力争夺“小红旗”的活动中,孩子们会深深地体悟到:互助合作的'快乐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
活泼有趣的游戏,有效的激活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巩固拼音与识字的过程中。
“猜一猜诗人看到了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说出熟读古诗之后的个人的独特感悟。
借助画面,丰富孩子们的个性化的感知,深化他们对古诗的整体感悟。
和着优美的乐曲,孩子们一定会把品读之意、体味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大胆实践中,探索新知,学习书写,获得发展。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七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情景,发现古诗蕴含的数字规律。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电子大书、课件动画等。
一、欣赏图片。
——师: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教师出示电子大书,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小山村)请大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的内容比较多,引导由近处往远处看)
——鼓励幼儿说出看到的美丽景色。
二、学习古诗。
师:宋朝诗人邵康节,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色也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来赞美它。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逐句给幼儿解释古诗大意。重点理解词汇“烟村”“亭台”。
——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绘画活动。
——请幼儿根据古诗的大意,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画下来。
——请幼儿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应变
可以先复习《我们一起跳房子》等含有数字的儿歌,然后再引入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可以让幼儿多接触一些含数字类的古诗。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
区角活动
语言区:制作可以插入文字的古诗图片或图书,即让幼儿在适当位置插入1至10,然后念故事。
环境创设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有中国古代小镇特色的地方游玩,让幼儿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相关链接
《一去二三里》网络视频资料。古诗大意:诗人从别处走来,大概走了二三里路,看见前面有个小山村,有四五户人家,屋顶正冒着炊烟呢。远处还有六七座亭台,围绕着亭台有好多的鲜花,八、九、十数都数不过来。
附录一: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哲学家)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定居洛阳。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梅花诗》等。
附录二:
《咏雪》
清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八
一、课前准备:
学生唱单韵母歌。
二、教学儿歌,认识生字。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2、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一)第一课:一去二三里 去认识这十个生字,它们还介绍两个汉字朋友给我们,请大家翻开书本44页,齐读课题。
3
观察图画:
(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
(2) 师:小朋友,你认为哪里的景色美呢?
(3)师: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童谣。(师范读)。
(4)问:你会读吗?(指名读)表扬: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读书又响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好吗?读得真棒,表扬自己。
(5)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请跟自己的同桌说悄悄话,读一读这首诗。(唱:123)。
(6)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书,看谁拿的红苹果大?
(拿出人像)这是男同学,这是女同学。谁先来?
4、认识生字。
(1)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2个生字,它们藏在诗歌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借助拼音来读读这些字。
(3)师:现在,大家把你自己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认一认这些字。(唱:123)。
(4)师:我们来一个男女识字大赛好吗?谁认识上面的字,把卡片放在这下面。(表扬)。
5、我会画。
师:我们比赛完了,你想不想画画?拿出你的图纸,给生字找出相应的音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表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画画的天才。)。
6、我会唱。
(1)师:正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群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跟我说,要跟同学们较量一下,怎么样,你们敢不敢跟他们唱一唱对数歌呢?(表扬: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孔雀开屏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小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海狮会用头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鹦鹉学话有本事)。
(3)师:同学们真有礼貌,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都是好学生。 。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九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邵康节。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v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v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v中赐谥康节。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字写字。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一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 生活中各种数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复习生字。
了解数字的不通用处,了解基数和序数。
能背诵有关的诗歌、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纠正四和十的读音。)。
2.听写:一、二、三。
如果你还能写其他数字也可以写其他数字。
二、认读笔画“横”
三、认读儿歌。
上节课,我们学习十个生字,还会写了三个字,你们真的都学会了吗?
1.出示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绕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师带读,再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情况跟读。同学互读。齐读。
了解数字使用的不同场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简单的数字也有那么多讲究,我们再来读读《一去二三里》齐读。
你在这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数字?
如果我们都把他们改为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你看合适吗?(不合适,这是中国古代的诗歌,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
谁知道一般汉字的数字和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使用在什么不同的场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数字,除了在特别庄重的场合,如文件的题目、标语;或者是古诗,古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数字的使用。
了解基数和序数。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必须用汉字的数字,那就是数字是表示事物先后顺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么反过来,一般1、3这样的数字就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四、小结知识,拓展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数字的许多知识,其实有关数字的知识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意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二
《一去二三里》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作者:邵康节。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9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