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观看一部电影后,对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作品中的精髓,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机会。我刚刚看完一本好书,有了很多感悟,想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呢。写读后感时可以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读者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与概括,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一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个亲戚家里闲住;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时听说连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没有一个医生。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
寒石山离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专使人叫连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
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连殳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寿材寿衣早已做成,都无须筹画;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2〕,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3〕。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
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连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村人们都咽着唾沫,新奇地听候消息;他们知道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两面的争斗,大约总要开始的,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奇观。
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画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异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口口相传道,“奇怪!他说‘都可以’哩!我们看去罢!”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是无足观了,但他们也还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个,先送了一份香烛;待到走到他家,已见连殳在给死者穿衣服了。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使旁观者不觉叹服。寒石山老例,当这些时候,无论如何,母家的亲丁是总要挑剔的;他却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动。站在我前面的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便发出羡慕感叹的声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钉好了棺盖。沉静了一瞬间,大家忽而扰动了,很有惊异和不满的形势。我也不由的突然觉到: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大家又只得无趣地散开;他哭着,哭着,约有半点钟,这才突然停了下来,也不向吊客招呼,径自往家里走。接着就有前去窥探的人来报告:他走进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两日,是我要动身回城的前一天,便听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发议论,说连殳要将所有的器具大半烧给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赠生时侍奉,死时送终的女工,并且连房屋也要无期地借给她居住了。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
恐怕大半也还是因为好奇心,我归途中经过他家的门口,便又顺便去吊慰。他穿了毛边的白衣出见,神色也还是那样,冷冷的。我很劝慰了一番;他却除了唯唯诺诺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话,是:
“多谢你的好意。”
二
我们第三次相见就在这年的冬初,s城的一个书铺子里,大家同时点了一点头,总算是认识了。但使我们接近起来的,是在这年底我失了职业之后。从此,我便常常访问连殳去。一则,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因为听人说,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虽然素性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见了。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他已经知道我失了职业;但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
“吸烟罢。”他伸手取第二枝烟时,忽然说。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四个男女孩子闯进来了。大的八九岁,小的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
“大良,二良,都来!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孩子们便跟着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一个口琴一拥而出,一出客厅门,不知怎的便打将起来。有一个哭了。
“一人一个,都一样的。不要争呵!”他还跟在后面嘱咐。
“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谁呢?”我问。
“是房主人的。他们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房东只一个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他说着,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问他何以至今还是单身,但因为不很熟,终于不好开口。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4〕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还有那房主的孩子们,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硬讨点心,乱得人头昏。但连殳一见他们,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轻的,于是后来便被孩子们的祖母传作笑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我因为闲着无事,便也如大人先生们一下野,就要吃素谈禅〔5〕一样,正在看佛经。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检点,一味任意地说。
然而连殳气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开口。我也猜不出他是无话可说呢,还是不屑辩。但见他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来,默默地连吸了两枝烟;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时,我便只好逃走了。
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为忘却,一半则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视了,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但这不过是我的推测。其时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样,半仰着头道:
“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
“这是环境教坏的。”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话。但他却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间又竭力地吸烟。
“我倒忘了,还没有问你,”我便用别的话来支梧,“你是不大访问人的,怎么今天有这兴致来走走呢?我们相识有一年多了,你到我这里来却还是第一回。”
“我正要告诉你呢:你这几天切莫到我寓里来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小?这是谁呢?”我有些诧异。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儿子。哈哈,儿子正如老子一般。”
“是上城来看你,带便玩玩的罢?”
“不。说是来和我商量,就要将这孩子过继给我的。”
“呵!过继给你?”我不禁惊叫了,“你不是还没有娶亲么?”
“他们知道我不娶的了。但这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其实是要过继给我那一间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无所有,你是知道的;钱一到手就化完。只有这一间破屋子。他们父子的一生的事业是在逐出那一个借住着的老女工。”
他那词气的冷峭,实在又使我悚然。但我还慰解他说:
“我看你的本家也还不至于此。他们不过思想略旧一点罢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时候,他们就都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你……。”
“我父亲死去之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我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我……。”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总而言之:关键就全在你没有孩子。你究竟为什么老不结婚的呢?”我忽而寻到了转舵的话,也是久已想问的话,觉得这时是最好的机会了。
他诧异地看着我,过了一会,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烟,没有回答。
三
但是,虽在这一种百无聊赖的境地中,也还不给连殳安住。渐渐地,小报上有匿名人来攻击他,学界上也常有关于他的流言,可是这已经并非先前似的单是话柄,大概是于他有损的了。我知道这是他近来喜欢发表文章的结果,倒也并不介意。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一有,一定要暗暗地来叮他,这是向来如此的,连殳自己也知道。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其实,这也是向来如此的,不过因为我希望着自己认识的人能够幸免,所以就以为兀突罢了,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
其时我正忙着自己的生计,一面又在接洽本年秋天到山陽去当教员的事,竟没有工夫去访问他。待到有些余暇的时候,离他被辞退那时大约快有三个月了,可是还没有发生访问连殳的意思。有一天,我路过大街,偶然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到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的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6〕,正是连殳的书。他喜欢书,但不是藏书家,这种本子,在他是算作贵重的善本,非万不得已,不肯轻易变卖的。难道他失业刚才两三月,就一贫至此么?虽然他向来一有钱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贮蓄。于是我便决意访问连殳去,顺便在街上买了一瓶烧酒,两包花生米,两个熏鱼头。
他的房门关闭着,叫了两声,不见答应。我疑心他睡着了,更加大声地叫,并且伸手拍着房门。
“出去了罢!”大良们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从对面的窗口探出她花白的头来了,也大声说,不耐烦似的。
“那里去了呢?”我问。
“那里去了?谁知道呢?——他能到那里去呢,你等着就是,一会儿总会回来的。”
我便推开门走进他的客厅去。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7〕,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连书籍也只剩了在s城决没有人会要的几本洋装书。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脏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只在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我就在桌上放了酒瓶和纸包,拖过一把椅子来,靠桌旁对着房门坐下。
的确不过是“一会儿”,房门一开,一个人悄悄地—阴—影似的进来了,正是连殳。也许是傍晚之故罢,看去仿佛比先前黑,但神情却还是那样。
“阿!你在这里?来得多久了?”他似乎有些喜欢。
“并没有多久。”我说,“你到那里去了?”
“并没有到那里去,不过随便走走。”
他也拖过椅子来,在桌旁坐下;我们便开始喝烧酒,一面谈些关于他的失业的事。但他却不愿意多谈这些;他以为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自己时常遇到的事,无足怪,而且无可谈的。他照例只是一意喝烧酒,并且依然发些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不知怎地我此时看见空空的书架,也记起汲古阁初印本的《史记索隐》,忽而感到一种淡漠的孤寂和悲哀。
“你的客厅这么荒凉……。近来客人不多了么?”
“没有了。他们以为我心境不佳,来也无意味。心境不佳,实在是可以给人们不舒服的。冬天的公园,就没有人去……。”
他连喝两口酒,默默地想着,突然,仰起脸来看着我问道,“你在图谋的职业也还是毫无把握罢?……”
我虽然明知他已经有些酒意,但也不禁愤然,正想发话,只见他侧耳一听,便抓起一把花生米,出去了。门外是大良们笑嚷的声音。
但他一出去,孩子们的声音便寂然,而且似乎都走了。他还追上去,说些话,却不听得有回答。他也就—阴—影似的悄悄地回来,仍将一把花生米放在纸包里。
“连我的东西也不要吃了。”他低声,嘲笑似的说。
“连殳,”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
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我的话还没有完哩。你对于我们,偶而来访问你的我们,也以为因为闲着无事,所以来你这里,将你当作消遣的资料的罢?”
“并不。但有时也这样想。或者寻些谈资。”
“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8〕,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我叹惜着说。
“也许如此罢。但是,你说:那丝是怎么来的?——自然,世上也尽有这样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然而这也没有什么要紧,我早已豫先一起哭过了……。”
我即刻记起他祖母大殓时候的情景来,如在眼前一样。
“我总不解你那时的大哭……。”于是鹘突地问了。
“我的祖母入殓的时候罢?是的,你不解的。”他一面点灯,一面冷静地说,“你的和我交往,我想,还正因为那时的哭哩。你不知道,这祖母,是我父亲的继母;他的生母,他三岁时候就死去了。”他想着,默默地喝酒,吃完了一个熏鱼头。
“那些往事,我原是不知道的。只是我从小时候就觉得不可解。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家景也还好,正月间一定要悬挂祖像,盛大地供养起来。看着这许多盛装的画像,在我那时似乎是不可多得的眼福。但那时,抱着我的一个女工总指了一幅像说:‘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罢,保佑你生龙活虎似的大得快。’我真不懂得我明明有着一个祖母,怎么又会有什么‘自己的祖母’来。可是我爱这‘自己的祖母’,她不比家里的祖母一般老;她年青,好看,穿着描金的红衣服,戴着珠冠,和我母亲的像差不多。我看她时,她的眼睛也注视我,而且口角上渐渐增多了笑影:我知道她一定也是极其爱我的。
“然而我也爱那家里的,终日坐在窗下慢慢地做针线的祖母。虽然无论我怎样高兴地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使我觉得冷冷地,和别人的祖母们有些不同。但我还爱她。可是到后来,我逐渐疏远她了;这也并非因为年纪大了,已经知道她不是我父亲的生母的缘故,倒是看久了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自然免不了要发烦。但她却还是先前一样,做针线;管理我,也爱护我,虽然少见笑容,却也不加呵斥。直到我父亲去世,还是这样;后来呢,我们几乎全靠她做针线过活了,自然更这样,直到我进学堂……。”
灯火销沉下去了,煤油已经将涸,他便站起,从书架下摸出一个小小的洋铁壶来添煤油。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二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个亲戚家里闲住;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时听说连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没有一个医生。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
寒石山离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专使人叫连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
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连殳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寿材寿衣早已做成,都无须筹画;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2〕,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3〕。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
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连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村人们都咽着唾沫,新奇地听候消息;他们知道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两面的争斗,大约总要开始的,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奇观。
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画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异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口口相传道,“奇怪!他说‘都可以’哩!我们看去罢!”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是无足观了,但他们也还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个,先送了一份香烛;待到走到他家,已见连殳在给死者穿衣服了。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使旁观者不觉叹服。寒石山老例,当这些时候,无论如何,母家的亲丁是总要挑剔的;他却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动。站在我前面的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便发出羡慕感叹的声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钉好了棺盖。沉静了一瞬间,大家忽而扰动了,很有惊异和不满的形势。我也不由的突然觉到: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大家又只得无趣地散开;他哭着,哭着,约有半点钟,这才突然停了下来,也不向吊客招呼,径自往家里走。接着就有前去窥探的人来报告:他走进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两日,是我要动身回城的前一天,便听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发议论,说连殳要将所有的器具大半烧给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赠生时侍奉,死时送终的女工,并且连房屋也要无期地借给她居住了。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
恐怕大半也还是因为好奇心,我归途中经过他家的门口,便又顺便去吊慰。他穿了毛边的白衣出见,神色也还是那样,冷冷的。我很劝慰了一番;他却除了唯唯诺诺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话,是:
“多谢你的好意。”
二
我们第三次相见就在这年的冬初,s城的一个书铺子里,大家同时点了一点头,总算是认识了。但使我们接近起来的,是在这年底我失了职业之后。从此,我便常常访问连殳去。一则,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因为听人说,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虽然素性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见了。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他已经知道我失了职业;但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
“吸烟罢。”他伸手取第二枝烟时,忽然说。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四个男女孩子闯进来了。大的八九岁,小的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
“大良,二良,都来!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孩子们便跟着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一个口琴一拥而出,一出客厅门,不知怎的便打将起来。有一个哭了。
“一人一个,都一样的。不要争呵!”他还跟在后面嘱咐。
“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谁呢?”我问。
“是房主人的。他们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房东只一个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他说着,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问他何以至今还是单身,但因为不很熟,终于不好开口。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4〕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还有那房主的孩子们,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硬讨点心,乱得人头昏。但连殳一见他们,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轻的,于是后来便被孩子们的祖母传作笑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我因为闲着无事,便也如大人先生们一下野,就要吃素谈禅〔5〕一样,正在看佛经。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检点,一味任意地说。
然而连殳气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开口。我也猜不出他是无话可说呢,还是不屑辩。但见他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来,默默地连吸了两枝烟;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时,我便只好逃走了。
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为忘却,一半则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视了,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但这不过是我的推测。其时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样,半仰着头道:
“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
“这是环境教坏的。”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话。但他却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间又竭力地吸烟。
“我倒忘了,还没有问你,”我便用别的话来支梧,“你是不大访问人的,怎么今天有这兴致来走走呢?我们相识有一年多了,你到我这里来却还是第一回。”
“我正要告诉你呢:你这几天切莫到我寓里来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小?这是谁呢?”我有些诧异。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儿子。哈哈,儿子正如老子一般。”
“是上城来看你,带便玩玩的罢?”
“不。说是来和我商量,就要将这孩子过继给我的。”
“呵!过继给你?”我不禁惊叫了,“你不是还没有娶亲么?”
“他们知道我不娶的了。但这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其实是要过继给我那一间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无所有,你是知道的;钱一到手就化完。只有这一间破屋子。他们父子的一生的事业是在逐出那一个借住着的老女工。”
他那词气的冷峭,实在又使我悚然。但我还慰解他说:
“我看你的本家也还不至于此。他们不过思想略旧一点罢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时候,他们就都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你……。”
“我父亲死去之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我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我……。”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总而言之:关键就全在你没有孩子。你究竟为什么老不结婚的呢?”我忽而寻到了转舵的话,也是久已想问的话,觉得这时是最好的机会了。
他诧异地看着我,过了一会,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烟,没有回答。
三
但是,虽在这一种百无聊赖的境地中,也还不给连殳安住。渐渐地,小报上有匿名人来攻击他,学界上也常有关于他的流言,可是这已经并非先前似的单是话柄,大概是于他有损的了。我知道这是他近来喜欢发表文章的结果,倒也并不介意。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一有,一定要暗暗地来叮他,这是向来如此的,连殳自己也知道。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其实,这也是向来如此的,不过因为我希望着自己认识的人能够幸免,所以就以为兀突罢了,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
其时我正忙着自己的生计,一面又在接洽本年秋天到山阳去当教员的事,竟没有工夫去访问他。待到有些余暇的时候,离他被辞退那时大约快有三个月了,可是还没有发生访问连殳的意思。有一天,我路过大街,偶然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到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的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6〕,正是连殳的书。他喜欢书,但不是藏书家,这种本子,在他是算作贵重的善本,非万不得已,不肯轻易变卖的。难道他失业刚才两三月,就一贫至此么?虽然他向来一有钱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贮蓄。于是我便决意访问连殳去,顺便在街上买了一瓶烧酒,两包花生米,两个熏鱼头。
他的房门关闭着,叫了两声,不见答应。我疑心他睡着了,更加大声地叫,并且伸手拍着房门。
“出去了罢!”大良们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从对面的窗口探出她花白的头来了,也大声说,不耐烦似的。
“那里去了呢?”我问。
“那里去了?谁知道呢?——他能到那里去呢,你等着就是,一会儿总会回来的。”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三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四
结局和大多数读者所不能接受的一样,我也觉得不能够满足最初的期待。
但其实最大争议还是要数书中对于被害者家属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复仇行为。
日本的少年法究竟是在保护未成年罪犯还是让他们自新?法律只考虑了未成年罪犯的生命权,却无视被害者生存的权利以及被害者家属的痛苦。由此看来,长峰走上复仇之路一点也不意外。
从一开始的长峰绘摩被害,牵扯出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儿的诸多恶行。两人多次强暴少女并拍摄录像,并将此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被他们注射毒品折磨致死的绘摩也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已。尸体被随意地抛弃在河面上,还妄想着让尸体就这样一直往下流飘去,让真想就这样不了了之。
对于侵害过的人,他们觉得这些人自杀了反而会少一些烦恼。
他们和久冢刑警说的一样,“即使被逮捕到法庭上,他们所流出的泪水也只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对于被害者家属深深的忏悔。这样的人就该被惩罚,而不是保护起来。抛开所谓的公正法治,作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长峰的复仇。”
而教育出来这样孩子的家庭,同样也有责任。只生不管养的父母是不配于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教育好他们做人,那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将他们生下来。还是别的家庭遭受这么大的痛苦,祸害整个社会。
被胁迫者即共犯中井诚在整个案件的进行中启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间接的告密者,他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案件发展的方向。
长峰得知伴崎的住所,看到了自己女儿被侵犯的录像以后,一怒之下杀了回来的伴崎,然后踏上了寻找快儿的复仇之路。
看到有一个罪犯得到惩罚,终于出了一口恶气。通过此次的案件后诚身边的人都避而远之,而他好像有了一些理解。
忽然间,诚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人活着的意义了。不单单只是吃饭呼吸那么简单,还包括和周遭的人之间的联系与互相关怀。
后来出现的.和佳子是个纠结的人。她多半就是旁观者的化身,既想看到长峰所追杀的对象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不想看到长峰真的杀了他。她隐匿长峰的行踪不让警察发现,又一边劝着长峰去警局自首。
和佳子的父亲隆明知道女儿所做的一切后,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脱离犯罪的嫌疑。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女儿和佳子说的一句话:
“我或许很胆小很懦弱,但爱女儿的心不会输给他。”
还有最后拿着刀冲向快儿的鲇村。虽然行为不太恰当。但同样是被害者家属的写照。
在警察局里看过录像发出长嚎的他,对加害者伴崎,快儿的憎恨应该不比长峰少。
对于参加追捕的刑警,虽然在心理上支持长峰的行为,却不得不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了维护法律的完整而追捕长峰。
最后开枪的织部应该也是一样。
织部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枪,长峰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复仇。有时候小说的剧情并不会迎合大众的期望,或许这样会更引发人对人性的深思吧。
彷徨之刃,是无知少年在犯罪与正途的彷徨;是丧女之父在复仇与自首的彷徨;是警察司法在人情与法律的彷徨;是普通大众在人性与道德的彷徨。但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五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刘雨辰同学读后感慨良多,并且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鲁迅先生的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这个暑假我读了他的一本小说集《彷徨》。《彷徨》共收录小说11篇,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是《祝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祥林嫂。
小说讲述的是一年冬初,四叔家新换了一个女工,叫祥林嫂,她做事麻利,很讨四婶的喜欢,然而不久卫老婆子领着一个据称是祥林嫂婆婆的女人来结算祥林嫂的工钱。很快,四婶就听说祥林嫂被捆起来,塞进花轿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家,彩礼八十吊钱全让婆婆用去给小叔子娶媳妇了。祥林嫂本来过着好日子,谁知丈夫因伤寒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了,于是只好又回到了四叔家做女工,但是干起活来却大不如前了,而且会经常向别人诉说她的悲惨故事。渐渐的镇上所有人都能背诵她的故事,也看不起她,最终祥林嫂被赶出四叔家,因生活贫穷而死。
这篇小说对我感触很深,从中体会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痛苦,更体会到当时社会上女性地位的卑微。祥林嫂之所以最后落得那样下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她之所以被婆婆学给山里人,就是因为女人地位低,没有发言权,把她卖了正好能给小叔子娶媳妇。这在现代看来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但祥林嫂婆婆的做法却被他人称赞,夸他精明。
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发生了,但在当时却普遍发生,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现在的好生活,一定要珍惜当下,记住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六
《彷徨》是我国现代比较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爷爷写小说多用辛辣笔调讽刺当时的反动派。这部小说集有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深刻的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选自己印象比较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来谈点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为四十多岁的女长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阶段,祥林嫂在鲁镇还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后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儿子也被狼叼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毁了。于是她被鲁镇的人视为丧门神,没有人愿意接近她,更没有人同情她。她无依无靠,对人世间没有了半点念想,比较后自杀了。
为什么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会不受欢迎呢?为什么祥林嫂要自杀呢?这便是我要探究的问题了。
但是,故事中的鲁四老爷可不这样想——祥林嫂丧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让她做的,祭祀是一项神圣的作业,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脚,万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这个祥林嫂碍手碍脚干不了什么事,还得白吃我的粮食,不如重新找个干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鲁四老爷这正人君子厌恶了。封建礼教使她相信自己是肮脏的。于是糊里糊涂去捐门槛,想要赎回一个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庙里一群贪财好利的小人,榨干了所有的积蓄,名声还是臭的。
当祥林嫂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寺庙走向她的“家”——鲁四老爷的宅院时,这个家的大门已经被鲁四老爷严严实实地关上了。
终究,祥林嫂被鲁镇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的“亲人”——鲁四老爷抛弃了!
活人对这个问题实在很难理解,鲁迅在祥林嫂强大的眼神力量逼视下,慌张地搪塞道:“应该可以吧。”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对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种解脱。死后是怎样的生活无从考证。读到此处时,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与家人团聚。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祥林嫂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好像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那样。
读了《祝福》这篇故事,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姿态,来珍惜当下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七
我们第三次相见就在这年的冬初,s城的一个书铺子里,大家同时点了一点头,总算是认识了。但使我们接近起来的,是在这年底我失了职业之后。从此,我便常常访问连殳去。一则,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因为听人说,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虽然素性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见了。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他已经知道我失了职业;但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
“吸烟罢。”他伸手取第二枝烟时,忽然说。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四个男女孩子闯进来了。大的八九岁,小的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
“大良,二良,都来!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孩子们便跟着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一个口琴一拥而出,一出客厅门,不知怎的便打将起来。有一个哭了。
“一人一个,都一样的。不要争呵!”他还跟在后面嘱咐。
“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谁呢?”我问。
“是房主人的。他们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房东只一个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他说着,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问他何以至今还是单身,但因为不很熟,终于不好开口。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4〕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还有那房主的孩子们,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硬讨点心,乱得人头昏。但连殳一见他们,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轻的,于是后来便被孩子们的祖母传作笑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我因为闲着无事,便也如大人先生们一下野,就要吃素谈禅〔5〕一样,正在看佛经。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检点,一味任意地说。
然而连殳气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开口。我也猜不出他是无话可说呢,还是不屑辩。但见他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来,默默地连吸了两枝烟;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时,我便只好逃走了。
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为忘却,一半则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视了,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但这不过是我的推测。其时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样,半仰着头道:
“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
“这是环境教坏的。”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话。但他却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间又竭力地吸烟。
“我倒忘了,还没有问你,”我便用别的话来支梧,“你是不大访问人的,怎么今天有这兴致来走走呢?我们相识有一年多了,你到我这里来却还是第一回。”
“我正要告诉你呢:你这几天切莫到我寓里来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小?这是谁呢?”我有些诧异。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儿子。哈哈,儿子正如老子一般。”
“是上城来看你,带便玩玩的罢?”
“不。说是来和我商量,就要将这孩子过继给我的。”
“呵!过继给你?”我不禁惊叫了,“你不是还没有娶亲么?”
“他们知道我不娶的了。但这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其实是要过继给我那一间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无所有,你是知道的;钱一到手就化完。只有这一间破屋子。他们父子的一生的事业是在逐出那一个借住着的老女工。”
他那词气的冷峭,实在又使我悚然。但我还慰解他说:
“我看你的本家也还不至于此。他们不过思想略旧一点罢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时候,他们就都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你……。”
“我父亲死去之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我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劝我……。”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总而言之:关键就全在你没有孩子。你究竟为什么老不结婚的呢?”我忽而寻到了转舵的话,也是久已想问的话,觉得这时是最好的机会了。
他诧异地看着我,过了一会,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烟,没有回答。
三
但是,虽在这一种百无聊赖的境地中,也还不给连殳安住。渐渐地,小报上有匿名人来攻击他,学界上也常有关于他的流言,可是这已经并非先前似的单是话柄,大概是于他有损的了。我知道这是他近来喜欢发表文章的结果,倒也并不介意。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一有,一定要暗暗地来叮他,这是向来如此的,连殳自己也知道。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其实,这也是向来如此的,不过因为我希望着自己认识的人能够幸免,所以就以为兀突罢了,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
其时我正忙着自己的生计,一面又在接洽本年秋天到山阳去当教员的事,竟没有工夫去访问他。待到有些余暇的时候,离他被辞退那时大约快有三个月了,可是还没有发生访问连殳的意思。有一天,我路过大街,偶然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到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的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6〕,正是连殳的书。他喜欢书,但不是藏书家,这种本子,在他是算作贵重的善本,非万不得已,不肯轻易变卖的。难道他失业刚才两三月,就一贫至此么?虽然他向来一有钱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贮蓄。于是我便决意访问连殳去,顺便在街上买了一瓶烧酒,两包花生米,两个熏鱼头。
他的房门关闭着,叫了两声,不见答应。我疑心他睡着了,更加大声地叫,并且伸手拍着房门。
“出去了罢!”大良们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从对面的窗口探出她花白的头来了,也大声说,不耐烦似的。
“那里去了呢?”我问。
“那里去了?谁知道呢?——他能到那里去呢,你等着就是,一会儿总会回来的。”
我便推开门走进他的客厅去。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7〕,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连书籍也只剩了在s城决没有人会要的几本洋装书。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脏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只在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我就在桌上放了酒瓶和纸包,拖过一把椅子来,靠桌旁对着房门坐下。
的确不过是“一会儿”,房门一开,一个人悄悄地阴影似的进来了,正是连殳。也许是傍晚之故罢,看去仿佛比先前黑,但神情却还是那样。
“阿!你在这里?来得多久了?”他似乎有些喜欢。
“并没有多久。”我说,“你到那里去了?”
“并没有到那里去,不过随便走走。”
他也拖过椅子来,在桌旁坐下;我们便开始喝烧酒,一面谈些关于他的失业的事。但他却不愿意多谈这些;他以为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自己时常遇到的事,无足怪,而且无可谈的。他照例只是一意喝烧酒,并且依然发些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不知怎地我此时看见空空的书架,也记起汲古阁初印本的《史记索隐》,忽而感到一种淡漠的孤寂和悲哀。
“你的客厅这么荒凉……。近来客人不多了么?”
“没有了。他们以为我心境不佳,来也无意味。心境不佳,实在是可以给人们不舒服的。冬天的公园,就没有人去……。”
他连喝两口酒,默默地想着,突然,仰起脸来看着我问道,“你在图谋的职业也还是毫无把握罢?……”
我虽然明知他已经有些酒意,但也不禁愤然,正想发话,只见他侧耳一听,便抓起一把花生米,出去了。门外是大良们笑嚷的声音。
但他一出去,孩子们的声音便寂然,而且似乎都走了。他还追上去,说些话,却不听得有回答。他也就阴影似的`悄悄地回来,仍将一把花生米放在纸包里。
“连我的东西也不要吃了。”他低声,嘲笑似的说。
“连殳,”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
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我的话还没有完哩。你对于我们,偶而来访问你的我们,也以为因为闲着无事,所以来你这里,将你当作消遣的资料的罢?”
“并不。但有时也这样想。或者寻些谈资。”
“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8〕,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我叹惜着说。
“也许如此罢。但是,你说:那丝是怎么来的?——自然,世上也尽有这样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然而这也没有什么要紧,我早已豫先一起哭过了……。”
我即刻记起他祖母大殓时候的情景来,如在眼前一样。
“我总不解你那时的大哭……。”于是鹘突地问了。
“我的祖母入殓的时候罢?是的,你不解的。”他一面点灯,一面冷静地说,“你的和我交往,我想,还正因为那时的哭哩。你不知道,这祖母,是我父亲的继母;他的生母,他三岁时候就死去了。”他想着,默默地喝酒,吃完了一个熏鱼头。
“那些往事,我原是不知道的。只是我从小时候就觉得不可解。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家景也还好,正月间一定要悬挂祖像,盛大地供养起来。看着这许多盛装的画像,在我那时似乎是不可多得的眼福。但那时,抱着我的一个女工总指了一幅像说:‘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罢,保佑你生龙活虎似的大得快。’我真不懂得我明明有着一个祖母,怎么又会有什么‘自己的祖母’来。可是我爱这‘自己的祖母’,她不比家里的祖母一般老;她年青,好看,穿着描金的红衣服,戴着珠冠,和我母亲的像差不多。我看她时,她的眼睛也注视我,而且口角上渐渐增多了笑影:我知道她一定也是极其爱我的。
“然而我也爱那家里的,终日坐在窗下慢慢地做针线的祖母。虽然无论我怎样高兴地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使我觉得冷冷地,和别人的祖母们有些不同。但我还爱她。可是到后来,我逐渐疏远她了;这也并非因为年纪大了,已经知道她不是我父亲的生母的缘故,倒是看久了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自然免不了要发烦。但她却还是先前一样,做针线;管理我,也爱护我,虽然少见笑容,却也不加呵斥。直到我父亲去世,还是这样;后来呢,我们几乎全靠她做针线过活了,自然更这样,直到我进学堂……。”
灯火销沉下去了,煤油已经将涸,他便站起,从书架下摸出一个小小的洋铁壶来添煤油。
“只这一月里,煤油已经涨价两次了……。”他旋好了灯头,慢慢地说。“生活要日见其困难起来。——她后来还是这样,直到我毕业,有了事做,生活比先前安定些;恐怕还直到她生病,实在打熬不住了,只得躺下的时候罢……。
“她的晚年,据我想,是总算不很辛苦的,享寿也不小了,正无须我来下泪。况且哭的人不是多着么?连先前竭力欺凌她的人们也哭,至少是脸上很惨然。哈哈!……可是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这些人们,就使我要痛哭,但大半也还是因为我那时太过于感情用事……。
“你现在对于我的意见,就是我先前对于她的意见。然而我的那时的意见,其实也不对的。便是我自己,从略知世事起,就的确逐渐和她疏远起来了……。”
他沉默了,指间夹着烟卷,低了头,想着。灯火在微微地发抖。
“呵,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是不容易的事呵。”
他自言自语似的说;略略一停,便仰起脸来向我道,“想来你也无法可想。我也还得赶紧寻点事情做……。”
“你再没有可托的朋友了么?”我这时正是无法可想,连自己。
“那倒大概还有几个的,可是他们的境遇都和我差不多……。”
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八
《彷徨》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爷爷写小说多用辛辣笔调讽刺当时的反动派。这部小说集有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深刻的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选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来谈点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为四十多岁的女长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阶段,祥林嫂在鲁镇还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后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儿子也被狼叼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毁了。于是她被鲁镇的人视为丧门神,没有人愿意接近她,更没有人同情她。她无依无靠,对人世间没有了半点念想,最后自杀了。
为什么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会不受欢迎呢?为什么祥林嫂要自杀呢?这便是我要探究的问题了。
但是,故事中的鲁四老爷可不这样想——祥林嫂丧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让她做的,祭祀是一项神圣的作业,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脚,万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这个祥林嫂碍手碍脚干不了什么事,还得白吃我的粮食,不如重新找个干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鲁四老爷这正人君子厌恶了。封建礼教使她相信自己是肮脏的。于是糊里糊涂去捐门槛,想要赎回一个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庙里一群贪财好利的小人,榨干了所有的积蓄,名声还是臭的。
当祥林嫂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寺庙走向她的“家”——鲁四老爷的宅院时,这个家的大门已经被鲁四老爷严严实实地关上了。
终究,祥林嫂被鲁镇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亲人”——鲁四老爷抛弃了!
活人对这个问题实在很难理解,鲁迅在祥林嫂强大的眼神力量逼视下,慌张地搪塞道:“应该可以吧。”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对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种解脱。死后是怎样的生活无从考证。读到此处时,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与家人团聚。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祥林嫂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好像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那样。
读了《祝福》这篇故事,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姿态,来珍惜当下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九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
在书城的那一夜,我彻夜未眠,却不再彷徨。吃完晚饭后,我和妈妈吵了一架,两人唾沫横飞,互不相让。吵了许久,我口干舌燥,摔门而去。口袋里还有一点钱,我去了24小时书城。我找了个靠窗的好位置坐了下来。这里可以看见月光,古朴的桌子上,还摆着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
我很快的平复了刚才激动的心情,点了杯咖啡,翻开扉页,鲁迅先生的肖像在凝视着我。翻开正文,细细的品读起来。混乱的时代,战火和硝烟,黑暗和死亡,蒙蔽了当时人们的双眼。鲁迅先生笔下“彷徨”的人们,有的无知愚昧,迷信无能;有的欺压百姓,鱼肉乡邻;还有的消极无求,彷徨一生。《彷徨》和《呐喊》,都是鲁迅早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无知无能的人们生活在黑暗社会的现实。而正是这部经典,能启迪后人,使人不再彷徨。
我决定了:不再彷徨!轻轻地把书放回书架,静静地品完剩下的咖啡,再真诚地向母亲道歉。不能再彷徨了。
一缕月光,一本好书,一个启示,使我寻回真我,不再彷徨。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一
可惜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主流评论体系中,对于鲁迅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对黑暗社会和国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关注鲁迅的作品之于当时或现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状态反映,并以此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假如鲁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义或社会批判意义,只是针对彼时彼境某一人群生存状态的.书写,那么当时过境迁,阶段作品或伟大作品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而不可能成为穿透漫长时光而丝毫不减其光彩的长河作品。而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或教科书式的所谓权威评论似乎正在做着这样的事,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仅止于阶段作品,却将鲁迅其人捧至神圣而不可撼动的地位,于是神坛上的鲁迅变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没有血肉。而在这样集体强迫性的膜拜之后,当我们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的时候,对鲁迅的态度便有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奉若神灵越捧越高,或视为垃圾踏上一万只脚。鲁迅早在几十年前便提出了“骂杀”“捧杀”之说,却在身后无数追随者和抨击者的捧与骂中愈显面目模糊;《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取到作为人的价格,而当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越来越当成人看待的时候。
所以,在这一篇的阅读笔记中,请允许我把鲁迅扔进垃圾筒。此刻我们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中所映射出人类的种种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叙事内容去鉴定叙事者骨头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从而给叙事者冠以带了一个又一个“家”的冗长头衔。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倘若在这寒冷中可以分给她一丝温暖,会不会结局就会改变,她也许就不会这般绝望地走向死亡。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受不幸时他人对我们伸出援手,那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就会主动去帮助,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二
孤寂的`窗外。
除了一棵枣树。
还是一棵枣树。
始终燃着一支烟。
嘴角漾着冷笑。
伤逝。
同胞反目。
没有谁再可称兄道弟。
于是广平兄。
就成了相濡以沫的谐称。
许广平生为女人。
收藏虫蛀腊叶。
爱人妻子之外。
还要是兄弟姐妹。
许广平好累。
鲁迅也于心不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而这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书生。
也化成绯红的流星。
抉心自食。
苦不堪言。
“我梦到——”
就成了惯用的开篇。
坟墓碣文。
过客一路隐忍。
被影子追赶诘问。
最痛苦的莫过于灵魂。
精通医道。
诊治国民性。
一剂药方。
正对泱泱大国绝症。
但从屈原到自己的压抑和苦闷。
却疏于用心也力不从心。
一旗民族魂。
覆盖壮志未酬的严峻。
不要被恕也不恕人。
嘴角漾着冷笑。
冷笑古今。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三
鲁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先生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表达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膜,贯穿着鲁迅先生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心。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顶峰。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买《彷徨》大约是十年前,那时刚来上海参加工作,住在科学院的青年教师公寓。公寓附近有个热闹的古玩市场,每周六的清早总会有一两个旧书摊挤在真假古董之间。渐渐地淘到了七六年版的鲁迅全集,纸张均发黄却又崭新。算了算,不管厚薄,均价五元每本,虽然不看,心里还是乐滋滋。
第一次看《彷徨》是又过了两年,那时已找到一份在上海的工科院校教书的工作。写本子、生孩子、买房子,生活扑面而来,把自己烤得焦头烂额。当站在讲台,面对着一脸冷漠的学生,听着自己空荡荡的声音,开始了怀疑人生。产假连着寒暑假,于是开始读鲁迅全集。生吞活剥完了,鲁迅先生已不是中学教课书的模样了,有些开始理解钱理群老师和孔老师的鲁迅评说,记住了有个一身黑气的孤独的人,叫做魏连殳。然而,更重要的是,冥冥之中,仿佛获得了言说不清的力量。
第二次读《彷徨》是在今年,买了孔老师的《地狱彷徨》,看孔老师的解读又痛快又沉重,忍不住又读了原著。就这样,对着《地狱彷徨》读《彷徨》,将浅薄的感受谈一谈,算是读后感。
读完孔老师的全书,最直接的感受是:孔老师太厉害!因为仿佛永远不能想象,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可以直接出版为正式的书籍。可以做到课堂讲述无知识点错误、思路清晰、讲解系统,偶尔也能生动有趣、促进思考,但要做到像孔老师的课堂那样霞光万丈,只能高山仰止。这背后,孔老师得要下多少备课的功夫啊!仅看对《幸福的家庭》的副标题“拟许钦文”四个字的解读(p46-57),自己能对哪个概念、定义能做如此洋洋洒洒、活活泼泼地讲解?孔老师哪里是在工作时间备课,他一定是时时刻刻地琢磨、研究,又在生活中应用,才能把课堂深深地演绎到每个普通读者的心里。再来看第323页,孔老师对魏连殳描述祖母画像的解读,“这很像英国王尔德写得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写法。鲁迅的小说是非常自然地融合了他所知道的他所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知识、技巧。”试问,自己在教学、科研中有没有采用先进的方法?知不知道最先进的技术呢?孔老师能如此解读,他也一定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学知识、技巧。这使我又想起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话,“我们应学杨子荣,有一枪打灭两盏灯的功夫”。读孔老师的书,促使自己要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当站在讲台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怎么对待他们呢?孔老师的书是一面镜子。在第67页,他对《幸福的家庭》中“主妇头发”的解读中写到:“老舍、沈从文也是无情地讽刺这些青年的,但因为他们是局外人,他们的讽刺比较轻松,鲁迅的讽刺就比较沉重,因为他还要爱护这些青年。”读这段话时,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另外,在第226页,孔老师对《高老夫子》的解读中写到:“他(鲁迅)批判新式的西式教育其实是新的奴隶教育”,这和以前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资本主义半殖民地的打工仔”,促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工作中还有斗争,比如问领导讨薪。工资总被扣,找领导,领导会一直和你说这讲那,最后,被扣得也没被追回来。除了学校、领导有问题,自己有没有问题?,《奇异的上访——解读《离婚》》中,孔老师写到:“她这么激烈地反抗,骨子里还是奴性”,又继续讲到:“爱姑其实没有斗争主体,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斗争”,并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封建并不只是在统治者那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合谋的关系”。孔老师的话促进了我的思考。
除了工作,生活呢?看看孔老师对“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解读(p363),想想身边的离婚的朋友,审视一下自己偶尔冒出的羡慕仅在家带娃的宝妈们的念头,孔老师的话让人保持清醒。《弟兄》中“直面本我,做好自我,走向超我”,则直接教导我们怎样生活。当身边的名校毕业的佼佼者们“变了,这个变并不是所谓思想上的背叛,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软实力使人在谋生的路途上,自然而然地就消磨了勇气,消磨了志气”(p103)时,孔老师的《平戎策与种树书》又鼓舞你如何在“绝望后又新生(p283)”。
最后,对于爱读书的人,孔老师在《最大的力量是黄三——解读《高老夫子》上》中有醍醐灌顶般的指导:“你们学好了鲁迅就知道,中国所有的重要问题都是怎么回事,你好好地读一读毛泽东,就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地狱彷徨》全书都闪烁着孔老师的智慧,让人又笑又哭又叹又想,批注常常画满纸面。仅从个人工作、生活和读书三个方面简答地小结了读后感,摘抄、整理出上文,以表达对孔老师的敬仰,对多年所受教诲的感激。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五
苑子豪,1993年8月2日出生于河北廊坊市,中国内地作家,20xx年分别以674分(苑子文)和683分(苑子豪)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其中苑子豪的数学成绩满分),因为他们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形象被网友亲切地唤为北大史上最帅双胞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我记得哥哥苑子文在文中写道:“这是最好的年纪,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以勇敢地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又因为年轻,即使做错事,也会被原谅。所以啊,时间别花在犹豫和畏惧上,考虑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没那么多“如果”和“万一”,要时刻保持渴望和战斗力。”弟弟苑子豪说:“再强大的人也会有软弱的一天,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硬汉或者铁娘子,那些都不过是遇到困难比普通人多挺了一会儿的人罢了。累了,就靠一靠,难受,就哭一哭,没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相信我,见证你恋爱的',心疼你吃苦的,陪着你长大的,总会有人。”文豪兄弟说:“无论你现在的处境如何,都请不要轻易下结论。好的坚持,坏的请努力,你要看到别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一点的付出,大多数的尝试,和所有的等待,都有意义。你要坚信努力的人会有好运气,肯付出就能冲出黑暗,漫漫长夜以后黎明终会抵达。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彷徨会怎样,我们都一样,只要努力,就会冲出黑暗,迎来光芒。
那时候你还年轻,以为别人对你好,别人就一定会对你好;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以为牵手就是永远,就是因为年轻,所有的悲伤和快乐都显得那么深刻,轻轻一碰就今天动地。时间在让你成长的同时,也让你看开了许多,没什么非你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尽管艰难,依然坚强。
在《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中,大多数写的是兄弟两个关于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全书共有十个人、十件事、讲述了20个关于勇气、成长与爱的正能量青春故事。每一个无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记住,都需要用最大的努力过想要的一生。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每一次阅读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迷茫的时候,失去目标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文豪兄弟,他们给了看这本书的人一丝丝光明与方向,当然,也包括我。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六
《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埃米尔·辛克莱的少年自10岁到18岁的心灵成长历程。埃米尔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上面有两个姐姐,一家人与人为善,信奉宗教,和和睦睦。但在这看似和美、平静的家庭里,埃米尔的生活并不平坦,首先在校外因为硬充好汉,被另一阶层的小混混所控制,违背自己的心性做了一些坏事,这时高他一个年级不同于普通孩子、早熟的叫做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试图引导他找寻自我,真正的自我;后来他被父亲转往另一城市的寄宿式中学读书。但是他无时不在思念德米安,回忆自己与他的交往,最终在大学注册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遇见德米安,并与其一同加入了一个精神团体,他觉得自己很幸福。最终他牺牲在德、俄两国发生战争的战场上,临终时他仿佛对生活的真谛——有所领悟,对变幻莫测的命运有了认识。
小说文字优美宁静,清新如田园的早晨。我一直被作者牵引,往下阅读,直到最后。德米安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不仅有光明的世界,还有黑暗的世界,不要只看光明纯洁的世界;还需要冲破这个世界的束缚,才能找寻新的自我;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做表层的、虚伪的人。()未来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些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角色里是否找到了渴求的自我,这就是黑塞要表达的“自我”:听从内心,合于自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不管是工作、生活多么忙碌,亲情、友情、如何交织演绎,社会关系中自己自在或者不自在,这些给自己造成的负面情绪都不足以摧垮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在琐碎繁杂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命运,找到自我,并且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那么内心就不会迷茫,不会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彷徨,也不会随波逐流。终有一天,命运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自己曾经的梦想一样。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七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时迷茫的,彷徨时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归无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望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隐退,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表现了鲁迅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眼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的与好友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有欢乐,有笑颜,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我们的鲁迅一样勇敢地前行!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八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厚、愤慨,如同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困难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愿》、《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头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留意了学问分子的苦痛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真理、找寻出路的珍贵精神。同《呼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愁闷、彷徨的心情,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醒悟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愿》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终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说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变更。《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夫学问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心。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愿》。《祝愿》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羞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受,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愿》把目光关注于农夫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夫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凄惨命运说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说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场,对这一社会的剧烈不满,厌恶以至气愤。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气须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学问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苦痛,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苦痛,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苦痛,然而在这苦痛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醒悟的人们而感丝丝劝慰。每个时代都须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盼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篇十九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妨,进退失据,谓之彷徨。”这是鲁迅老师写彷徨的感想,鲁迅老师曾经也是彷徨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彷徨》是鲁迅老师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他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作者的思想苦闷。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模范,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戬独彷徨。”这便是“彷徨”的来由。
《彷徨》整部小说集贯穿着作者本人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鲁迅老师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于现实世界,体现了鲁迅老师对现实世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这本书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的世界,去体会那个世界和那个时间里的喜怒哀乐,去思索当今社会所反映的一切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47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