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重视越来越明显。其次,需要考虑接下来是一些总结写作的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相反还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接纳了你这个教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你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五、重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要革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任绪斌:《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山东教育科研》,1-2期合刊。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二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们应循着这个话题探索到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是什么?还得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能对“有效性”的问题作一些探究。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性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应聘工作时较好的通过了笔试,但到了面试的时候却木讷慌张、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最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加快提高孩子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速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否则,语文课程就变味了,变形了,变质了,异化了,就不再是语文课了。
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识字写字;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读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不但不能变,还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白白浪费时间去干别的什么,而不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课能算是语文课吗?方向明确了,具体该怎样操作呢?这也是我们教学第一线老师最感兴趣的,最具实用性的探究。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三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其实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夯实双基,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愉悦情感又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郭慧芳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谢岗镇中心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四
前言: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育当中,实际上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随着朗读时间的增多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会将朗读的内容以及语法的运用所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学习语文基础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如何的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过分的注重于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低的结果。所以,这需要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
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更为有效的开展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一次调查分析。调查方式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普通的学生,其调查学生的总人数为300人。调查统计如下:首先是对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人数为3人,占调查人数1%。选择一般的人数为50人,占调查人数16.7%。选择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28人,占调查人数42.7%。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19人,占调查人数39.6%。其次是对学生自己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的'结果为选择朗读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调查人数20%。选择朗读的还不错的有130人,占调查人数43.4%。选择朗读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调查人数33.3%。选择朗读的比较糟糕的有10人,占调查人数3.3%。第三,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的进行朗读训练的人数为160人,占调查人数53.3%。选择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02人,占调查人数34%。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第四,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的对词语、句段的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选择能主动的进行积累有89人,占调查人数29.6%。选择有时能主动的进行积累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选择不能主动的进行积累有5人,占调查人数1.7%。第五,学生是否喜欢将朗读训练与其他的形式相结合的调查与统计(例如:读写结合,朗读与表演结合等形式)。调查结果为选择喜欢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27.3%。选择比较喜欢的有110人,占调查人数36.7%。选择一般的有79人,占调查人数26.3%。选择不喜欢的有29人,占调查人数9.7%。第六,学生是否喜欢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选择喜欢的有186人,占调查人数62%。选择有点兴趣的96人,占调查人数32%。选择一般的16人,占调查人数5.3%。选择没兴趣2人,占调查人数0.7%。通过调查统计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语文朗读训练还是能够接受的,其喜欢与非常喜欢的人数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42.7%、39.6%,并且学生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很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6.7%,这一人数基础为更好的开展朗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朗读训练,并且喜欢尝试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但是在进行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的积累朗读朗读技能和其他的语文知识,还有待于提升。并且学生在进行朗读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而这些问题将是在日后进行提升语文朗读教学改良与创新的重点。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五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请参考!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朗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朗读在小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朗读不同于默读,朗读时,必须眼看,口读,耳听,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用普通话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语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倘若遇到不会读的字,就必须停下来,认真查找这个字的读音,或在课文中找,或在字典里找……弄清了正确的读音,才能继续下去,只有逐字逐句去读,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
2.朗读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头脑中把书面语言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即把文章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变成头脑里生动形象的图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脑子里“放电影”,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3.朗读可发展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不论传递信息的手段多高,有多少种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必要的、最有效的工具还是语言,而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有了读的量,才有写的质。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通过朗读课文,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口头上,书面上逐渐习惯课文里的用词用语,潜移默化地吸收书面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巩固字、词、句、段、篇,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发展。
4.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理解是学生掌握朗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才能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以记叙文为例,读者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思想感情进行想象,并从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语言处在发展初期,还不能依靠内部语言来思维,并且注意力也不稳定,要依靠阅读时的大声言语来保持注意稳定进行思维和理解内容,并获得有效的识记。把书面语言的形成与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特别是一些意思难以领会的词语,深奥的句子,通过有滋有味地朗读,让学生达到理解,这比起教师繁琐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5.朗读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
思维力和记忆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任务之一。没有记忆力,人的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力活动,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因为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时,除了视觉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外,读出来的声音刺激也同时进入大脑皮层的同一区域,加强这一痕迹。所以,朗读起到了看和听的作用,能建立视觉和思维,听觉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二。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1.备课中研究课文,注意备朗读。
备课的时候,按照朗读的要求,首先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不同,其朗读的目的也就各异。比如“看图学词学句”课文,朗读的目的是读准字音,认识和理解词句。“看图学文”课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意境,领悟感情,认识句子和段落。“课文”部分的朗读教学目的则是加深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备课时目的明确,教学中才有针对性。其次是要有周密的计划。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考虑好是由教师范读,还是由学生试读;是以读代讲,还是讲读结合;哪里先讲后读,哪里先读后议,再讲;哪里领读,哪里齐读,哪里分角色读等。比如在备《比尾巴》这课时,我先确定课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教学,然后根据课文属于问答式段落的特点,计划初读课文时采用齐问齐答朗读方式,细读课文时采用分组分段问答式朗读,教学后效果很好。
2.教学中讲求朗读实效,不搞形主义朗读教学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
发,按目的和计划进行。如果是教师范读的课文、段落或句子词语,教师就必须按课前准备的,并发挥其最佳朗读效果,朗读给学生听,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模仿着老师口气、语调去读。若是学生兴趣正浓时,还可以反复范读,让学生学到朗读的技巧。
3.课外加强朗读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往往受时间的限制,不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要求,必须通过课外的指点、辅导来补充。几年来,我常在班上进行朗读比赛和开展朗读录音活动。听朗读录音时,让学生学习朗读中的停顿、重音、快慢和声音的高低,进而在自己的朗读中得以体现。进行朗读比赛的内容很丰富:朗读一段话;朗读一首儿歌;朗读一篇有趣的童话……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的,有集体的,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课外得到了老师在朗读技巧上的指点,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读后我都注重及时评价。对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方,师生都给予肯定,然后师生共同指出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说明原因给予示范。对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词和句子,加以纠正并领读。如果是朗读比赛,则每次评出优胜者和进步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集体的还评出等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朗读教学的开展。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狠抓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他们以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六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工农小学)。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七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
但纵观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有一段时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五类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三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四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五偏: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细细想来,这些现象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因。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呢?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从解读文本、制定目标、实施教学策略、教后反思等几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潜心文本――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认真解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新课程改革让许多教师开阔了视野,观念进行了更新。积极响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号召,为了和新课程接轨,教师唯恐被教材束缚,纷纷费尽心机,在教学形式与手段方面不断创新。于是课堂花样百出,异彩纷呈。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入钻研文本,课堂中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教师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着眼于对单个词、句、段的品悟、品读,使文本支离破碎而无视文本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进行非本学科活动,导致学科本位缺失。针对这种弊端,所以我们仍要提出:“钻研教材”.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潜心研究文本,这是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点。
怎样对文本进行解读呢?佛教在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时,是这样说的: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比喻,教育专家把它同样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
1、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研读文本。反复诵读,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同时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停于对课文内容的表浅理解,还应该沉浸到文字中去,去发现文本的特色,把握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读懂”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2、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读文本的时候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教材本身,而是要读出广度,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如:作者本人、作品时代背景、同类型的文章、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文章安排特点等等。即把书“读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3、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深入透彻,但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得一样多,感悟得一样深,成人的阅读与儿童是不一样的。因此把书读“厚”之后还要将其读“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再读文本,看他们所看到的,想他们所想到的,感悟他们所能感悟到的。不把课上成拓展课,回到文本,文本才是课堂的主角。即把书“读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二、目标制定――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按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说,即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们,准确的目标是他们能轻松到达目的`地的向导一样,教学中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指挥棒。它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目标制定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目标难度要适度。
目标过于“高广深”,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通过教学达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感到没味道,失去意义。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置最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2、注重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3、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
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它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否有效。提高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留思维空白。
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涛”,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精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点到为止。
教学中,有时有意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引而不发,激起悬念,让学生对被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有时有意对有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给学生以研究、咀嚼、发挥的空间;有时延伸课堂教学的给学生以无限的回味和想象,让学生去探索。这实际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创设民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4、善用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学生的答案远不止正确和错误两种,教师需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及时、准确、具体的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修正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并且要提倡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教师有利的评价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出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或是有着导向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5、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
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这里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设是一节课的奠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充分、科学地预设,如:预设目标――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预设文本――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预设学路――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预设生成――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引导生成。
但是,事实上课堂情况变动不居,稍纵即逝,预设再完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得再周到也无法预知下一步课堂里会发生点什么。于是“课堂呼唤生成”.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增加或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和重点、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可在生成中替换。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出现了“放羊式”课堂,如: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陷于一点、纠缠不清;漫无目标,听之任之。这种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非常重视课堂动态生成,但她“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强调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明确要求在教案中要有三维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然后就是按预设开展教学,动态生成。
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式的教学,是“目标虚化,内容泛化,生成无效”的主要原因。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6、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人文性,也要重视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效结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性。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关注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对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四、教后反思――“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把握以上五个要点,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月。
2、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4月。
3、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1月。
4、陈旭远、秦玉友:关于教学质量与效率几个问题的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月。
5、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八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基本告别了讲授式教学,放弃了课堂的“满堂灌”,但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变化,提问形式太单调,结果学生讨论来讨论去,毫无收获,只能留下竹篮子打水般的无奈。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都会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根据授课内容有效设置课堂提问,如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设计提问,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觉得在提问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目的明确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主要方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怎么样使教学效果的实现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稳操胜券。笔者在教学《捕蛇者说》时,就紧紧围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以下一些提问:1.文中提到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3.文章主人公的上辈死于捕蛇,他自己也差点丢掉性命,可为什么还要去捕蛇呢?难道他不怕死吗?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主旨,学生从中明白了课文意欲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的主题。
从另一方面看,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可能完全在课前精心预设的情况下机械地抛出,而应该根据课堂进程和学生的表现,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来调节,及时地调整问题讨论的方向,但又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提问内容要形象化且有深度。
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省,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趣味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学中,很多阅读与写作的技巧深奥难懂,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借助于提一个简单的生活比喻化难为易,使语文的内部规律化为简单明了的生活常识,为教学做出合理的铺垫。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外地借班教学说明文的写法,课前导人如下:“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家父母问起,今天给我们上课的那个钱老师长得什么样?如果有同学回答,钱老师呀,他是一位男老师,他有乌黑的头发,有两个好看的眼睛,眼睛上方有两个眉毛,脸的中间是个鼻子,鼻子下有一个用来吃饭和说话的嘴巴,而且脸的两边各有一只用来听我们发言的耳朵……”话没说完,学生已经开始大笑起来,钱老师又问大家:“你们说这个学生说得好不好”顿时,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他说了等于没说”、“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全是废话。”钱老师于是切人正题:“这说明,我们要把一个事物介绍给别人,关键是要必须抓住特点。(教学论文)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说明问题……”钱老师风趣的导语将教育教学因素完全融入到学生的真切体验中,为说明文的教学打下了基础。这一教学片断堪称课堂提问的经典之作。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与纵向探究,是语文教学有足够深度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仅仅停留于课文的表面,那就显得不够深入,也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如果教师提问“你认为鲁提辖是怎样的好汉?”学生大多会回答“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答案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将问题换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同学们对于“英雄”的界定,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做事有正义感,但他办事不计后果,算得上绿林好汉却称不上英雄。”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水浒》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武松应该说比鲁提辖细致、有谋略,那么他可以算是英雄啦?”这一提问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又引发了新的思考,即《水浒》中人物形象有什么共性与个性,使学生体会到作家塑造人物的神奇技巧,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本质转变。
三、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事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而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在教学《变色龙》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2.奥楚蔑洛夫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3.奥楚蔑洛夫虽然善变,但是他始终没变的是什么?
4.为什么奥楚蔑洛夫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言行?
5.作者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其意图是什么?
上述提问由易到难,拾级而上,学生自然能在课堂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加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语文课堂的提问效益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而不是一些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精彩,教师在叫答时,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体验适度的课堂紧张,不直接接受他人的思考果实。课堂提问必须新颖而灵动,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思考时间与阅读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至于出现因催问而出现思维的停滞,必要的静是为了更好的动。
四、教师要善于做一名“学生”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和别的学生一样,细心地听学生回答,不随意打乱学生的思路,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复述学生的表达,并征求学生意见,看复述是否符合学生回答的原意。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之时,教师提出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竞至于“呆在那儿……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教师要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亮点――“国家强大才能使人民的生活幸福”进行记录,而其它的一些不太合理的猜想式回答也要进行记录,在反馈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回答问题。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抛弃繁华而追究本真的课堂提问,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纯净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胡寨中学(221642)。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九
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课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这一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深化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新课文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感情与主旨。在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将课文中的重点句进行标注,合理的划分段落中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感进行声调、语速的变换。例如,在朗读《母亲的恩情》这一单元时,要适当放缓语气,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之情,以及感动之情;在学习《欢乐的泼水节》时,语调应适当明快,体现心情的愉悦。不同课文表达着不同的主旨,有不同的情感,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热情,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课文。2.教师示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事物,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从而爱上朗读。小学生的思想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被外界所感染,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进行示范阅读,将课文以饱满的感情深情地朗读出来,带动学生进入文本所表达的情境之中,学生受到这种朗读方式的感染,自然会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春晓》为例,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后清晨图,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将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的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的情感。教师在朗读这首诗的过程中,通过透露着愉悦之情的语调来展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带动学生融入诗中的情景,打动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春晓》这首诗。学生在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打动之后,会领悟到朗读是如此的美妙,可以展现一首诗歌的情感,便会爱上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朗读教学可以规范学生对词句的发音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还处于学习积累阶段,掌握的字、词语、句子较少,对许多字词的读音还处于学习阶段,并没有完全掌握,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与发音的准确性。一方面,通过朗读教学,教师可以辨别学生对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的发音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加以感情指导,由此使得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获得重要进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句》教学为例,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来让学生辨别鹂、鹭、泊、鸳鸯等字词的读音,通过朗读,使得学生可以准确的记忆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加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2.朗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知识掌握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总体内容,深入的理解文本知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通过对《二泉映月》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阿炳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与顽强的精神品质。通过对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所遭受的磨难,同时被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品质、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通过对《江雪》的朗读,学生可以看到一幅白雪皑皑的.江景,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孤寂。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描述感受课文的美感,可以通过语句的传递体会感情的复杂,由此,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掌握能力增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为了应对小学阶段的课业考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段落和诗句都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诗句《元日》、《江南春》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将诗句正确的划分不同情感,进行适当的断词,通过提高音调强调重要的词语,由此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诗句的结构,背诵时就会更加轻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率的朗读教学对于规范学生字词的发音、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读来把握文本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工农小学)。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2.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许贤。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十一
二、直观形象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实物、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第一生学习兴趣。如上《核舟记》一课,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像普通桃核这样的实物,给学生易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草莓》一课时,我放视频《摘草莓》让学生观赏,孩子们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巧设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四、情境导入法。
我在上课时经常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如上朱自清的《春》。我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万象更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万木竞秀这都是描写春天的,万物复苏的春天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百花争艳的春天洋溢着幸福和甜蜜的。(课件播放):
春夏秋冬又一春,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朱自清散文《春》的句子,是不是很有韵味儿啊。我们今天来学习朱自清给我们写的《春》,看看现代着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是如何的.?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加以领略。这样,自然引入课文,学生学习兴趣甚浓。
五、谈话导入法。
学习《荒岛余生》时让学生谈一谈野外生存;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用心找寻,许多名言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用优美语言导引,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意境之中。如《春》的导语: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六、新旧联系导入法。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第一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教无定法,孟子曰:“教也多术也。”语文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只要适合具体课文,适合学生的实际,紧紧围绕学习要求,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好方法。作为教师,巧妙构思,灵活地设计教学导语,才能做到“先声夺人”,领会到“导语之妙”的精彩。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十二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十三
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出了“高效课堂",全校老师积极行动,热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次活动中,我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从中受益匪浅,尝到了“高效课堂"的甜头。原来一篇精读课文我可能讲上三课时,如今我能缩短精讲为两课时甚至是一课时,校长问我效果如何,我思忖再三,心想效果还真是差不多。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老师采用xx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深挖教材,吃透教参,以课后题为牵引,依次准备好要教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什么,确立一两个训练点。然后针对学情精心处理教材,杜绝片面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拒绝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还准备好相关的知识链接,拓宽知识面。然后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课堂上,仅仅是解疑答难,从而避免了无用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高效。
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涉及全体师生的实践活动,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讲、练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5分钟。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精练。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xx个环节的时间。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
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我努力践行这四实,舍弃了许多华而不实的环节,力争节节直奔重点。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熟练地运用朗读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每节课的设计中总是把学生学习的感悟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读体现悟,悟促进读,好词佳句名篇加以背诵。设计多种朗读的形式,有开火车读、指名读、引读、师生共读、齐读、小组读、分行读等,背诵也是采用这些方式并配以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积累,这样做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公正评价学生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的功能。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
入收获无限的成果。让学生在快乐和兴趣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十四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二、想象再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顺藤摸瓜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7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