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瑶里导游词(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6 11:46:39
最新瑶里导游词(十五篇)
时间:2023-02-16 11:46:39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瑶里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因宋真宗景德年间,黄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镇,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新平、昌南、浮梁等称呼。景德镇以樟树为市树,茶花为市花。

景德镇素有一瓷二茶之说。这里制瓷历史悠久,有“徽帮、都帮、杂帮”三大制瓷帮。形成了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景德镇的制瓷习俗也颇有讲究,工人在烧窑时有些禁忌,比如烧窑之前要祭拜风火仙师,开火之前先用醋围着瓷窑浇一圈,这叫祛邪;妇女一律不准靠近瓷窑等。最为有名的习俗当属“花朝起手”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因而被称为“花朝”,景德镇陶瓷圆器业规定每年的“花朝”开工,老板要“起手酒”宴请工人。二茶指的是“得雨活茶”和“浮梁红茶”。

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领——瑶里景区、陶瓷历史博览区、浮梁古县衙、陶瓷民俗博物馆、洪崖仙境风景区、得雨生态园等等。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西郊蟠龙岗,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3公顷,始建于1979年,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和明清民间建筑组成。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

来到景德镇得品尝下这里的著名小吃,有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最后,预祝大家在景德镇玩得开心,游得愉快。谢谢

瑶里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导游词篇三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景德镇旅行社欢迎大家来景德镇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张或张导。经过几个小时的旅途奔波,大家都辛苦了,不过等会景德镇的美景一定会让大家疲惫尽失。

那既然来到了景德镇,就得简单的了解一下它。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的昌江河岸,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名的古老城市。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其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此外,还有薄胎也是十分有名。

那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锦绣昌南-中国瓷园。那现在我们到了,游客朋友们请依次下车,这就是瓷园的大门口了。那我们知道,中国是以瓷器而闻名中外,故瓷器的英文china便成为了中国的英文名。锦绣昌南位于景市昌江以西的迎宾大道北头南面,属中国江南徽派古建筑风格,及陶瓷制作、商贸展览旅游、居住、休闲、物流集散、陶瓷文化交流与研究为一体的景观园区,是景德镇市十大旅游景观之一。那沿着这条路走,这就是三圣公祭,也就是说这里是祭窑神的

地方,每年的陶瓷节,这里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窑活动,场面非常热闹。这个呢就是非常出名的青花瓷了,那检验它是真是假很简单,倒点水在里面,然后摇晃它,是真的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一套就是桃花点水,她很漂亮,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款式,非常的富士。那说到瓷器,真的是非常漂亮的有非常的实用。像这个电话不仅好看,他可以接线使用的。那这些还有很多,餐具、茶具、花瓶、装饰品,应有尽有,那现在大家可以自行游览,那不懂得的关于陶瓷的问题可以问店里的导购,看到合适的可以买点带回去,店里也会办理托运。那一个小时后在这集合,我会带大家去手工制瓷作坊参观制瓷工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体验一下制瓷的快乐。中餐在十全十美吃,下午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瑶里古镇。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瑶里古镇。瑶里位于瓷都东北端,皖赣两省交界处,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瑶里是景德镇东河流域瓷业发祥地和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瑶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自唐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贡茶产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瑶里境内现有五大

景区为汪湖生态游览区、瓷茶古镇游览区、梅岭休闲度假区、高岭土矿遗址园区和绕南瓷器主题园区,著名的景点有南山瀑布、原始森林、天河谷、五华山、狮岗盛览、程氏宗祠、陈毅故居。我们今天就好好领略一下神秘的原始森林、秀美的瀑布、和谐的乡村生活。汪湖生态游览区是瑶里自然景色绝佳之处。原始森林茂密幽静,物种繁多,林内栖息生长着百余种野生植物,有"植物王国"之美称。因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河谷,潭幽谷深,诡异神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南山瀑布位居风景秀丽的南山之巅,系由数段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全长四百多米,主瀑宽逾七十米,落差六十余米,宛如玉带悬空,飞虹高挂。 徜徉其间,会使您忘却尘世的忧烦,得到心灵的净化。

那晚餐我们会在瑶里人家品尝鲜美的山野小菜和美味的碱水粑。

这就是景德镇的四大小吃。

瑶里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南西三面与上饶接壤。地势周高中低,形似盆状。境内有昌江和乐安河。总面积520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56万。 初听“景德镇市”,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方面是“市”一方面又是“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景德镇市最初只是一个小镇,名为昌南,到了宋代瓷器烧造比较有名,赵恒景德元年用皇帝号易名为“景德镇”,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升格为省辖市,考虑到了瓷都名城的延续,所以就没有把镇字去掉。

景德镇名为瓷都,这里的瓷器当然是最有名的了。这里创造出了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着称于世,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美誉。

原来景德镇还留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窑里佬,名叫童宾,为了解救窑工,而以身祭瓷。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景德镇景点众多,主要有陶瓷历史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等。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浮梁的古县衙。该县衙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县衙前有中门,一条长石砌成的路直通门内,院中石板铺路,旁植古柏数株。大堂为五开间,大堂后面各置园门,整个衙门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交辉,很有艺术性。

当然大家还可以在此品位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着名风味小吃。祝大家旅途愉快。

瑶里导游词篇五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xx.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20xx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瑶里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导游词篇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绕南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3公里,离梅岭有7公里。绕南村也同样因为其东河环绕村庄蜿蜒而过,而取名绕南。绕南人大多姓詹,从宋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这些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给后代人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就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

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 “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解释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一直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需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明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控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后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需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变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一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庞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看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保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堆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繁荣。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会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美。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明代以前我国南方各主要产瓷区广泛采用的都是龙窑,明代以后逐渐被葫芦窑、镇窑所代替。瑶里烧制瓷器所用的就是龙窑,我们眼前所看到这座就是现今发现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一座龙窑——三号龙窑遗址。它总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41.7米,宽2米。火膛有前后两个,前膛为长方形,后膛为葫芦形,直径0.7、1.3米。部分床段为内外两层,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0.95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它是如何进行烧制的呢?它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开排烟孔。烟囱极低,只有1米高。龙窑窑背脊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距离,开一个洞,叫做鳞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龙窑斜坡由下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热能充分利用,恰似一个卧著的大烟囱。烧下面时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湿,完全符合陶瓷的烧成升温曲线要求。这样的龙窑有着怎样的一些优点,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它的优点主要在于热效高,节省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造费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称为青瓷的摇篮。但它的缺点也是同样存在的,因为窑身长且倾斜建筑,所以装窑与出窑的劳动强度很大,也就是说很花费人工,而且较难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此外,因窑内升温和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烧出的成品质量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窑址周围看到很多烧坏的瓷器的原因。

瑶里早期的青花瓷无论胎釉质地还是装饰技法,都较为出色,可与景德镇市区同期民窑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装饰,简约质朴,在青花瓷绘史上很有光彩。其纹饰多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绣球纹,比如这块瓷片上画的就是缠枝莲纹,它看上去画面清新,运笔如游龙行空,笔法娴熟,很有气势,逸笔草草,

瑶里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导游词篇十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绕南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3公里,离梅岭有7公里。绕南村也同样因为其东河环绕村庄蜿蜒而过,而取名绕南。绕南人大多姓詹,从宋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这些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给后代人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就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

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 “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解释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一直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需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明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控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后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需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变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一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庞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看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保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堆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繁荣。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会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美。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明代以前我国南方各主要产瓷区广泛采用的都是龙窑,明代以后逐渐被葫芦窑、镇窑所代替。瑶里烧制瓷器所用的就是龙窑,我们眼前所看到这座就是现今发现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一座龙窑——三号龙窑遗址。它总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41.7米,宽2米。火膛有前后两个,前膛为长方形,后膛为葫芦形,直径0.7、1.3米。部分床段为内外两层,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0.95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它是如何进行烧制的呢?它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开排烟孔。烟囱极低,只有1米高。龙窑窑背脊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距离,开一个洞,叫做鳞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龙窑斜坡由下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热能充分利用,恰似一个卧著的大烟囱。烧下面时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湿,完全符合陶瓷的烧成升温曲线要求。这样的龙窑有着怎样的一些优点,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它的优点主要在于热效高,节省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造费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称为青瓷的摇篮。但它的缺点也是同样存在的,因为窑身长且倾斜建筑,所以装窑与出窑的劳动强度很大,也就是说很花费人工,而且较难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此外,因窑内升温和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烧出的成品质量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窑址周围看到很多烧坏的瓷器的原因。

瑶里早期的青花瓷无论胎釉质地还是装饰技法,都较为出色,可与景德镇市区同期民窑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装饰,简约质朴,在青花瓷绘史上很有光彩。其纹饰多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绣球纹,比如这块瓷片上画的就是缠枝莲纹,它看上去画面清新,运笔如游龙行空,笔法娴熟,很有气势,逸笔草草,

瑶里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因宋真宗景德年间,黄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镇,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新平、昌南、浮梁等称呼。景德镇以樟树为市树,茶花为市花。

景德镇素有一瓷二茶之说。这里制瓷历史悠久,有“徽帮、都帮、杂帮”三大制瓷帮。形成了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景德镇的制瓷习俗也颇有讲究,工人在烧窑时有些禁忌,比如烧窑之前要祭拜风火仙师,开火之前先用醋围着瓷窑浇一圈,这叫祛邪;妇女一律不准靠近瓷窑等。最为有名的习俗当属“花朝起手”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因而被称为“花朝”,景德镇陶瓷圆器业规定每年的“花朝”开工,老板要“起手酒”宴请工人。二茶指的是“得雨活茶”和“浮梁红茶”。

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领——瑶里景区、陶瓷历史博览区、浮梁古县衙、陶瓷民俗博物馆、洪崖仙境风景区、得雨生态园等等。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西郊蟠龙岗,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3公顷,始建于1979年,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和明清民间建筑组成。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

来到景德镇得品尝下这里的著名小吃,有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最后,预祝大家在景德镇玩得开心,游得愉快。谢谢

瑶里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因宋真宗景德年间,黄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镇,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新平、昌南、浮梁等称呼。景德镇以樟树为市树,茶花为市花。

景德镇素有一瓷二茶之说。这里制瓷历史悠久,有“徽帮、都帮、杂帮”三大制瓷帮。形成了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景德镇的制瓷习俗也颇有讲究,工人在烧窑时有些禁忌,比如烧窑之前要祭拜风火仙师,开火之前先用醋围着瓷窑浇一圈,这叫祛邪;妇女一律不准靠近瓷窑等。最为有名的习俗当属“花朝起手”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因而被称为“花朝”,景德镇陶瓷圆器业规定每年的“花朝”开工,老板要“起手酒”宴请工人。二茶指的是“得雨活茶”和“浮梁红茶”。

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领——瑶里景区、陶瓷历史博览区、浮梁古县衙、陶瓷民俗博物馆、洪崖仙境风景区、得雨生态园等等。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西郊蟠龙岗,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3公顷,始建于1979年,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和明清民间建筑组成。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

来到景德镇得品尝下这里的著名小吃,有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最后,预祝大家在景德镇玩得开心,游得愉快。谢谢

瑶里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因宋真宗景德年间,黄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镇,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新平、昌南、浮梁等称呼。景德镇以樟树为市树,茶花为市花。

景德镇素有一瓷二茶之说。这里制瓷历史悠久,有“徽帮、都帮、杂帮”三大制瓷帮。形成了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景德镇的制瓷习俗也颇有讲究,工人在烧窑时有些禁忌,比如烧窑之前要祭拜风火仙师,开火之前先用醋围着瓷窑浇一圈,这叫祛邪;妇女一律不准靠近瓷窑等。最为有名的习俗当属“花朝起手”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因而被称为“花朝”,景德镇陶瓷圆器业规定每年的“花朝”开工,老板要“起手酒”宴请工人。二茶指的是“得雨活茶”和“浮梁红茶”。

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领——瑶里景区、陶瓷历史博览区、浮梁古县衙、陶瓷民俗博物馆、洪崖仙境风景区、得雨生态园等等。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西郊蟠龙岗,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3公顷,始建于1979年,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和明清民间建筑组成。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

来到景德镇得品尝下这里的著名小吃,有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最后,预祝大家在景德镇玩得开心,游得愉快。谢谢

瑶里导游词篇十五

浮梁瑶里镇,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

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再垦山种些玉米、红薯等杂粮。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因此,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簔衣守候在旁。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

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老爷看牛

田下了水,牛要歇三四个月。绕南人就将牛大大小小赶进白石塔内外牛棚,放野牛。请白石塔最内处的老爷庙中的老爷照看。绕南村民到老爷庙中点香烧纸,将竹甩(竹枝、看牛的工具)供在老爷面前。

老爷非常灵,牛清早各自上山吃草,傍晚全都集中到老爷庙前的大坦睡觉,牛仔在中间,成年牛便头对屁股一一围绕在牛仔周围。

在豺狼豹出没的深山老林中,绕南的牛从没丢过一条,不能不说是老爷的照看。

神龟偷酒

人们都说汪胡的茶叶闻名遐迩,殊不知,在很早很早以前,汪胡的米酒更为人们所称赞,远近闻名。因为汪胡的泉水纯净甘甜,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酝造上等米酒的优质之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岗的老虎尿酝造的“浮红”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劳扑鼻,成为当时天下名酒之一。

汪胡的“浮红”米酒吸引了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同样也引来了天上众仙,群仙纷纷特香光临汪胡,品饮“浮红”米酒。

众仙中有一只玉帝坐骑神龟,因“浮红”米酒醇香可口,贪杯多饮,延误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见汪胡风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游玩赏景,饮酒纵乐,好生逍遥。

随着日子的推移,神龟胆子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瘾,便天天深夜潜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觉,随着各家酒坊米酒不断地被盗,人们才发现是天河谷中的神龟所为。但汪胡百姓想尽各种办法,都无能力,驱赶走神龟,百姓们迫于神龟的魔法,纷纷地逃离家园,从此,汪胡制酒业一蹶不振,由此而衰败下去。

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红”米酒,结伴前来汪胡游玩。来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让神龟弄得鸡犬不宁,早已闻不到“浮红”醇香了。八仙们闻听此事,个个震怒,决心捉住神龟,为汪胡百姓讨回公道。

神龟深居在天河谷中龙井深潭里,平时并不轻意出潭活动。八仙们为了从龙井中引出神龟,让铁拐李将宝葫芦中的美酒滴于龙井中,并放置宝葫芦中于龙井边,众仙们纷纷埋伏于龙井周围。神龟已久不闻酒香,闻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潜出龙井,爬至葫芦偷喝美酒。说时迟,那时快,吕洞宾抽出宝剑,一剑刺向神龟,神龟头来不及缩回龟壳,早被吕洞宾的宝剑砍去半边嘴巴。神龟痛得哇哇怪叫,当神龟看周围八仙时,赶忙跪地求饶,八仙们念神龟与已同为天仙,不忍心处死神龟,便惩罚神龟镇守天河谷,将功赎罪,永不回天庭。

至今,汪胡天河谷中,便留下一只少了半边嘴巴的石龟,天天伏在河边,向汪胡百姓谢罪之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98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