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9:44:20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0 09:44:20     小编:念青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结是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总结应该注重分析和归纳,将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一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人们的一切活动均是以思想为主导的,当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兴趣欠缺时,就不会主动表现这方面的能力。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塑造体形,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更是学生自我展示,培养自信心、自尊心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体质与气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展示自身运动才能和天赋,获得师长同学认同,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长,反过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手段和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当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王子公主,没吃过苦,所以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常选择逃避,培养和磨练其意志品质十分必要。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精神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心态积极地看待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形成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健康精神和完美意志品格,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活动单人无法完成,必须要学会与他人配合来解决问题。如,学生们常常需要针对不同项目与不同同学进行配合或竞争,在竞争、配合过程中自然需要进行感情交流。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与相互评价意识,这既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二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应从如下环节着手:

2.1首先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不断革新体育教学观。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体质教育,也关注学生运动技巧、技能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情绪的变化;没有对学生间差异给予足够重视;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恰当,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给人以呆板的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即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参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情绪,树立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均得到健康。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极为有利的。实践表明,若让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经历失败,必然会给其自信心带来严重损害,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还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特长情况,让每位学生均能充分地展示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完成学习,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自信心。

2.3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缓解和调节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学校体育教学活中,教师和学生间的'接触直接而真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状态、意志、情绪、思想和能力等均会有所表现,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对竞争胜负结果的好胜心。这时,教师若只是依据表面情况简单地通过批评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即便学生近于压力有所改变,却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较好效果,甚至给学生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教师应当于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发掘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加以治疗。实践也证明,采用恰当的锻炼、运动方式,使沮丧、焦虑、压抑、忧郁和紧张等相对消极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使学生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2.4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各类体育运动的技能形成均应遵循某种规律性。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某项运动技能的过程,由生疏到了解和熟练协调,最终达到能够准确运用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层面也会产生相应的兴奋、胆怯、紧张等情绪,甚至可能因缺乏毅力和耐心而产生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予以化解。如,采用激趣法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采用竞赛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不懈动力。可以说,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2.5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多于开放空间当中进行,如果能让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产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的极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消除闭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多增设一些互助性更强的合作类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并通过互相帮助,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当然,在组织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能力科学分组,以使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变能力帮助极大,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能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3结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不断突破的未来教学主要形式,是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中华。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35)。

[2]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6)。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发展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勇.走出体育教学的误区[n].音体美报,.

[2]陈伟霖.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2).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四

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4个省市的部分中学体育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67名,女生264名。高一年级学生256人,高二年级289人,高三年级286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关于中学体育生学习困境、自我意识相关文献,以确定中学体育生自我意识的概念及自我意识的维度构成,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改编,编制出《中学体育生自我意识量表》,该量表主要采用的是liker5级计分方法进行计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赋值5到1分。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64份,回收率96.0%,剔除无效问卷(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选择倾向)33份,最后有效问卷831份,有效回收率92.3%。完成问卷发放之后,建立研究数据库,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1.2.3数理统计法。

主要运用spss20.0和amos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践操作基础。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五

摘要: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质锻炼方面常常被忽视,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强化身体素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生的体质现状,指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现状;体育教学。

1当前我国小学生体质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对牛奶、肉类等优质蛋白产品的摄入量不断增多,营养摄入状况趋好,体重较轻的现象已变得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超重率、肥胖率也随之增长。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因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肺活量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有氧能力较差,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得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变得不太理想,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导致小学生群体成为流行疾病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小学已经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有的地区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量,同时每年开展体质检验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参考。政府、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为加强小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任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2.1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

体育课中,适当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据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置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三是受课时、场地限制,小学教育中文化课程依然是教学的主体,体育课程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场馆有限等问题也影响着课程运动负荷。

2.2教学内容安排问题。

三是受教学大纲限制,当前体育教学使用的教学大纲内容较为陈旧,罗列的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时代特性。

2.3差异化教学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群体,在完成规定课程内容时较为困难,例如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体力够不上等情况。当经常出现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会变得更差,形成恶性循环。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问题,如何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教师们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

3.1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安排问题上,老师可以将班级中运动能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作为参考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不同能力层次的训练小组,根据各小组的体制差异合理安排一定运动负荷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问题,又能够满足体育课程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需求。当然,这样的分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还应当随时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适时的调整学生分组情况,以尽可能保证运动负荷与学生身体实际相匹配。

3.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是要丰富教学形式,体育课程主要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在教学形式上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借助操场、教学楼、体育器材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设置安排一些体育游戏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指导。

小学班级中存在肥胖、疾病等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是很普遍的情况,这部分学生群体因为体质状况较差,老师安排的体育学习任务经常无法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老师应当要加强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既要避免因为运动方式不当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又要保证运动量足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对于身体肥胖的学生一次性超负荷的长距离跑动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老师在开始安排练习时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减少跑步距离,随后阶梯式增加长跑距离来帮助他们身体适应一定负荷的运动量,增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的纠正运动中的不当行为,给予他们正确的运动技能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何玲,任弘.当代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

[2]李传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六

素质教育的提出,大部分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一定要建立正确理念。而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的体育文化必须适应现阶段社会教育主流发展趋势,融合现阶段教育模式科学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而培养综合素质较强以及拥有强健体魄的当代性人才。另外,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合理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思想,同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若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对其一生有着深远影响。

3.2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构成理论指导。

所有的理论都源自于实践,而体育改革是一项实践工作,其需要相对成熟的理论进行指导,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与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并且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从而形成理论指导,进一步为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家应该做好相应的指挥工作,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较高的院校应该优先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发展,采用帮带的指导理念,有效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另外,国家与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与出台有效的体制与政策,从而为体育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动力源泉。

3.3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学作用。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以及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展示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自我以及提升自我的平台。由于体育活动在高等院校学生思想以及心理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利于高等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比如说开展与组织春秋季运动会和多项体育比赛。运动项目比较多的体育项目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欢乐,从而激发学生奋斗与拼搏精神。另外,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开设跳水和羽毛球以及足球等多项活动,可以将班级或是系作为单位参与评比,进而激励学生不断锻炼,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同时各个系还可以开展健美操与瑜伽等运动比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作用,还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4结论。

总而言之,体育作为全民强健体魄与加强道德精神的主要活动,高等院校特别需求体育精神的塑造。同时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对于校园文化以及精神建设而言,发挥着教育和凝聚、传播导向等作用,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还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作用,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文化和精神建设作用,唯有这样才可以提升体育教学整体质量,改进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培养综合型人才。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探讨新形势下的汉语教学规律,从观念到实践明确新时期汉语的教学目的,并提出了一些汉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12).

[2]张秀琴,对改进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

[3]田宇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论析.社会科学家,,(5).

[4]侯友兰,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改革的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1).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八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6.

[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

[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九

摘要:

关键词:

一、训练特点。

每周训练五天,每次60-80分钟,根据计划安排,一次大运动量的训练总跑2200―2500米,小运动量是2000米左右,每周在跑道上练习四次,另外一次为一般身体训练和轻力量的综合练习。

中小学生训练量的大小,不仅要看跑了多少米,更重要的是要看训练对运动员所引起的身体反映及完成动作的速率,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和造成疲劳的程度。

具体如下:

1、脉搏指数:训练中的平均脉搏重复达到最高之后,不能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内恢复到准备活动后的水平。

2、速度指数:重复进行速度和速度耐力练习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训练中轻微头晕的出现和动作协调性降低。

4、面色和眼神的观察:面部和唇色正常的红润消失;眼睛的光泽减弱。

二、训练手段。

(一)跑的基本练习与专项能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动作的快速能力和提高、发展、保持速度的能力。

(1)、各种跑的辅助练习。

30―60米的高抬腿跑,后蹬跑,单脚30米连续跳,后折腿跑,快频率的小碎步跑等。

(2)、速度练习。

在准备活动后体力充沛时开始,要求每次以最大的能力跑,并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1、2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2、30米快速跑+30米降速跑×4-6组。

3、20米快速跑+20米保持+20米降速跑×4-6组。

4、30米快速跑+30米保持+30米降速跑×4-6组。

5、6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3)速度耐力训练。

众所周知,一个人用最大的'速度去跑,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但是,却可以用自己的中速度或较高速度跑较长的一段距离。关键在于必须具备较高的绝对速度和正确的使用这种速度。强度太低就会失去速度因素,而不在一定速度基础上进行训练,速度耐力就很难有较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每次以自己80%的速度进行练习,并严格控制休息的时间。

1、150米×6。

2、250米×6。

3、400米跑道上进行50米快,50米慢交替跑练习。

4、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米跑×2。

(二)身体练习。

(1)腰腹及肩带力量训练。

(2)持轻器械2-3分钟的摆臂。

(3)肩负轻器械提踵快速跳。

(4)肩负轻器械原地弓箭步。

(5)俯卧快速10秒剪绞腿臀大肌练习。

历经约40天的训练,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高校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的组织领导人认真思索实际教育教学路径,也要求相应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拓阔思路,强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向,确保在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特色发展,并寻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式进步。本文针对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且对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实践途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参考。

一、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概述。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能型特色人才,因此,在各个学科开展素质教育的路径中,课程的特色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特色体育教育课程的建设和研发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而大学作为教育领域的高学府,不仅要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也要为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各个大学开始不断的创新发展思路,朝着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课程模型发展。其中,上海交大的“立足需求、立体运作课程模式”以及长城旅游学院“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等教学机制和模式不断涌现出来,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本,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宗旨就是在于课程的融合性以及灵活性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优化整体教育路径和方式,建立多角度的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1]。

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机制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的教学机制,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能力,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创新路径,营造多元化发展的体育教学氛围。要保证思想和理念同步更新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助力,促进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升级。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机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其特色体现的是人本理论和教学内容的融合,能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进步[2]。另外,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促进,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宽教学思路,创新的使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多元化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人,只有保证被教育者得到有效的教育启示,就表明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达到了。而在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本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真正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是从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凸显了教育机制的整体性。并且,只有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特色化,才能真正践行学生和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

三、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途径分析。

(一)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内核升级。

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就要集中处理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并且集中优化相应的课程内容、授课结构、教育措施和路径以及整体课程评价机制等因素,进一步利用新颖的教学结构进行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和健全。第一,有效的进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对环境资源、场馆资源等显性资源进行有效的创新利用,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布置和规划,保证学生得到互补式的个性化发展[3]。第二,要建立体育+专业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教育结构的特色化发展,在建立协同发展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保证教育本质的协同,在对学生进行特色化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例如,外语学院可以建立特色化的英美文化体育模式,可以开设橄榄球或者是棒球课程等。

(二)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素质升级。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只有保证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优化,才能进一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的优化提升是学校实现特色化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也是整体课程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的素质提升是大学特色教育教学实现的首要问题。大学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开阔的教学视野,才能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机制,从而满足学生对学科理论和技能的需要[4]。由于高中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并没有建立特别严明的学习机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相应的知识链接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就需要相关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机制创新,以保证学生学习措施的顺利过渡。因此,教师要充分实现专业化的进步和发展,集中升级为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学校也要给予教师大力的支持,创设相应的培训和交流机会,以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教学视野。

(三)教学实践中实现核心价值升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正值关键的转型期,只有实现有效的“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助力整体教学教育机制的升级和进步。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大学建立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新改革思路,也促使体育教学向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模式推进。然而,无论体育课程教学机制和教学结构如何改变和创新,教育宗旨都在于人,人不仅是一切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结构的主体、只有在教学结构设置和运行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教育的目的。在推动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观需要的充分尊重,给予学生诉求的理解,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5]。另一方面也要从教育的素质升级出发,有效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在特色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知唯成绩论的弊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创新教育体系和机制运用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鼓励学生感受体育实质的内涵,在提升体育教育育人能力的同时,从本质上完善体育教学机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要提升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和评价策略,从而保证学生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推力,真正实现自身体育能力和素质的进步发展。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助推下,各个大学要进一步思索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结构的升级策略,真正助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一

作为一门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学科,中学语文比其他各类学科对语言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比重日益增大,受到越来越多教学者的青睐。本文在介绍情景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情景教学;中学语文;应用;探究。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在全面分析学生个体认知特点、年龄特征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原理,在教师和学生这一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互相认知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各种教学过程的展开建立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能力,在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环境、进入学习状态方面有很大帮助。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尤为重要,要利用相关措施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情景再现,通过音乐、多媒体等方式对教学知识进行合理教学。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加透彻,达到增强体验性的目的,教师就要注重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个故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实现艺术性和设计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不能单纯的将语文课堂当做学习的场所,还要将其打造成学生的兴趣乐园,培养学生的各类兴趣爱好和他们对生活的情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知识的累积。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类道具进行辅助教学,让传统形式的语文教学充满乐趣,吸引学生融入课堂,认真观察周围世界,用心感知现实生活,并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实现从引导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例如在《翠鸟》一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对翠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细节进行着重讲解,从细微处激起学生对翠鸟的好奇感,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翠鸟鸣叫时的声音,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翠鸟形象,进而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自然的就会感受到文中一些细节描写时形容词的运用,体会到其妙处所在,不仅更好的学习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

2.重视音乐的“渲染力”。因为音乐可以使人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所以中学语文情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音乐对教学氛围的“渲染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充分考量课堂内容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首先对全诗内容加以讲解,在朗诵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现准备好的音乐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诵诗词,更能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中,边朗诵便聆听,更好的对诗词内涵、诗人情感进行领悟。除此之外,音乐的加入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美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使精神得到升华。

3.重视语言的“表现力”。中学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外部社会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憾,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利用语言的表现力为学生搭建与其生活实际相匹配的文学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文学的世界里”理解文学,体会文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例如,老师在对文章进行领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充分将疑问、反问、好奇、欢快、难过、悲伤等情绪表达出来,在字与句的碰撞中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沁园春雪》一诗的学习中,老师在朗读时要注重用语气和语调把学生带入北国的风光里,是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国风光的旖旎壮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诗的内涵进行剖析,对诗人的壮志进行解读。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老师可以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状态,这对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美,一举多得。

4.重视教学的“现代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使得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其生动直观的教学展示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再现,这对更好地实现情景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所特有的方便性可以提供任何教学所需的图文、音乐等材料,它所拥有的清晰的图片、流畅的画面,可以很容易实现图文并茂和动静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

二、结语。

新课改实施后,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明显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快打破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整个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其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认识美的能力,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梅.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0:131.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二

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本土文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交际能力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所学文化背景,根据话题、情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表达语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此外,基于跨文化理念的英语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保持自身特色,突出良好文化素养和独特文化人格。

4.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将我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经验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全球化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文化理念的应用。随着各国、各地区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跨文化视野明显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英语语法、句式等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元素。随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有所考虑,注意到跨文化理念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文化导入其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教师对英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即使英语教育早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中,但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具有跨文化知识,难以准确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成果混为一谈。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缺乏系统性,大多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对于跨文化知识介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把握不明的现象。教学中没有合适的跨文化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实效性差。

3.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文化环境,加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外来文化。我国以汉语教学为主,对欧洲体系的语言学习较少,不同语言其传统文化、语言特征也不同。从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成绩没有其他可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国情和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正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英语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教育条件来看,教学经费与教育发展需求矛盾突出,教师数量短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进而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听说能力,保证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有效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认真学习跨文化理念,将跨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2.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理。

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情境、情景、情节反映文化差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具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拓宽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根据跨文化理论和教学需要,把教学重点转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合理选择英语教材,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活动方案的体现,是传输知识、价值观、教学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协调好知识、学生、社会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范围广。将教学内容设计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教师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三

人的素质主要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等多种要素构成[1].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健康上。而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对处在身心不断发展、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成教大学生来说表现则更为突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成教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阳光,但是,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愉快地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其间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如何提高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来自内、外的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且大学毕业生的国家指令性分配政策早已不复存在,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毕业和就业像两座大山摆在他们的面前,势必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影响,造成他们的思想波动大,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成教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其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稳定和完善,由于在大学里是一群处在灰色地带中的人群,因此他们常常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业、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继而孤独失望、自卑沮丧、苦闷烦恼,甚至精神崩溃。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是很完善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容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的误区里越陷越深,严重地影响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人于5月组织本校基础教育部25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其它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测试表明,当前大学生受到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抑郁和焦虑的问题较常见和严重。在所有的10个分析因子中,心理症状中等和偏重的因子达到了4个,而男、女的总均分值都超过了中等症状值,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结果令人担忧,也令人深思。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教大学生也是祖国的希望和建设者,同样必须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挫折教育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专家广泛讨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当代的成教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前辈,毕业问题、考研、就业、事业等等,这些困难都有可能使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继而产生挫折感。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缩不前,还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拼搏去战胜困难?这两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教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而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1.通过经常性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比赛、各项测验与技术评定等是体育教学的经常性工作,这些工作存在胜与负、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如何看待、面对和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帮助学生分析比赛失败、测验和考试失利的原因后,要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既不难以达到,又非唾手可得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同时,又要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而决不应该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结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创设挫折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适度高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或“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和提高学生承受和征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法排除“障碍”.如一对一的对抗性游戏、人数不等的比赛、让步赛、要求达到目标的比赛等,由于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争取胜利的精神。还可以利用不当的.气候条件,如当天气变化时,仍按原计划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难题”与“障碍”,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战胜自我和挫折的内部动力。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体育教师上课一定要严密地组织教法。

4.不断提高要求,完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体育教学就其任务来看,它是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技术,承担一个更大的运动负荷量,必须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应状况。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动。体育教学在户外进行,易受外界干扰。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种有意注意本身就要求意志努力。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觉肌肉酸痛和疲劳,并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必须通过意志去努力克服肌肉的惰性现象以及各种消极情绪:有的教材如跳箱等,常使学生产生胆怯和慌乱等消极情绪,为克服这种消极情绪需要意志努力,而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树立起完成运动动作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积累“实力”,逐渐克服恐惧,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式教学”关系,必须严密组织教法,合理地安排教材和运动负荷。

五、结论。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认识到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的重要性。而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其中体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个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四

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理论指导,难以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为此目的,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现在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否妥贴,需待商讨。心理咨询重治疗,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因而是被动教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医学式、咨询式认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就是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再去寻求“药方”,具有不少缺陷。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首先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所谓“学校”的特点,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所谓“教育”的特点,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作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拘泥于某一种途径,譬如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是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要形成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源于家庭和社会,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日本,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靠学校单方面着力,而应是多方位的,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社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目标。这个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内容。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1)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4)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一)。

表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年级主要内容初中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

理教育.

三年级应试指导;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

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

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挫折心。

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自我心。

理障碍排除.

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估,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评估的操作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的教育督导机构、科研团体和机构,按照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估。(表二)。

原则。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

(1)普遍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原则的根据有二:其一、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心灵普遍需要受到关怀。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存在,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受到关怀和教育的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数量不多,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工作面相当狭小,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有的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上,这是救火人员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中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教育者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问题,更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和矫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注:本表未列出权数和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时应该详细规定。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指教育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心去做关怀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职业感情。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爱可以化解学生心头疑惑,爱可以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教育者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计划。相反,教育者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讥笔、歧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使其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

(3)疏导性原则。即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一个人内心的极度不良情绪,如悲痛、愤怒、忧郁等,就如同健康人体内的毒素,不及时渲泄、疏通,就会抑郁成病。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如攻击他人、损坏东西等。这使本来就有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教育者首先应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给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以正当的方式渲泄出不良情绪,逐步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能自我调控。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途径。根据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使学生受益终生。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书,供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如四川成都十二中就联合省内十多所中学编写了一本《中学生心身指导》。

(3)开展心理咨询。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找心理医生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已达20%(注:《上海青少年自找心理医生》,《教育文摘周报》,1995年5月24日,第2版。)。这说明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的需求。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5)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世界各国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它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就是要把美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联到信息网络上。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其它同伴倾述心中的烦恼;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也可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各种传媒要向中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黄色录相、书籍。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五

要灵活变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愿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思维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务必要发挥。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和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谐而又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以及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不仅增加了内容,加深了难度,而且也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一切必然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初始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根据学习的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精选课后作业、归纳总结五个学习环节,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何阅读与理解语境语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又比如指导学生建立难题和错题集,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减少知识的漏洞,夯实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惑。

三、注重课堂教学,搞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高中英语教学要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教师要教育学生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巧妙联系起来,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要特别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从初中到高中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三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到了高一思想就一下放松了,觉得该歇一歇了。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初中时英语学得就不大好,而高中阶段的英语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有畏惧心理,进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高一新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排除他们对英语的畏难心理。要让学生明白高一年级是整个高中阶段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告诉他们高中英语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难,有些知识点初中时也接触过学习过,高中时只不过是进一步系统地归纳总结而已。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把英语学好的信心,要知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把英语学好。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目前独生子女已构成现在校学生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受家庭优越条件的娇惯,体育课进程中嫌脏、怕苦,嫌累、怕难已经严重困扰体育课的顺利教学。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体育训练的失败与碰撞在所难免。这成为有针对性地克服娇惯思想、拓展挫折教育的可贵的教育资源。体育课中的挫折教育将大有作为。

关键词:教师研究;体育教学;挫折教育;教法实践。

从素质教育出发,坚韧不拔的意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志的坚韧在于对挫折的消解能力与转化力。良好优秀的品质在于将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中小学生正处于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操练中的失败与碰撞,优化为珍贵的挫折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痛苦的磨炼、接受挫折与失败的体验、品尝转败为胜的胜利喜悦,对于培养其坚韧意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挫折教育的`迫切性。

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2+1结构。两个大人呵护着一个小公主或者小皇帝。加之奶奶爷爷的娇宠,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性格心理缺陷,诸如骄横而又脆弱、放肆而又压抑、自狂而又自卑,对于失败与挫折没有消解能力,往往表现为逃避、放弃或者求助,甚至自暴自弃。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近3000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对象中,有40%的学生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原因是没有体育场所或者没有时间或者外在天气原因等,其实质原因是无法克服挫折与困难。同时学校教育观念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品质培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导致学生意志薄弱、心胸狭窄、求大而不能容小,面对挫折的消解与耐受力几乎是零,零忍耐、零消化,挫折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基于“公子”与“公主”视角下体育教学的挫折教育。

体育操练中的失败与困难,是难得的挫折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现挫折,让学生在竞技中承受挫折,并积极疏导学生消解竞技中的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发展动力。

1.身教重于言教,率先垂范增强学生的意志。或者害怕挫折或者不畏艰难,这些品质往往具有互相的感染性。教师的率先垂范对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挫折的优良品质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比如最简单的俯卧撑,或者比较复杂的体操动作,教师首先要做,反复去做。如果教师不怕脏、学生就会不怕脏,教师不怕累,学生就会不怕累。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跟着教师哪怕是挥汗如雨。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直接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勤奋、体育教师更需要勤奋,一个勤奋的率先垂范的体育教师是磨练学生挫折意志的前题。

2.珍惜体育课的户外特点,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户外教学,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经历风雨、哪里能见彩虹。这些困难最能锻炼人的意志。教师要因势利导,利用户外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尝试并克服困难,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某校的一次长跑比赛,刚刚开始,恰逢天降大雨。是取消比赛、还是坚持比赛。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体育教师率先跟跑,虽然不符合规范,但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迅速感染了学生。一场既有下雨还有刮风的比赛完了,学生们在这场汗水与雨水的比赛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跑到最后一名的同学也成了“雨中英雄”。这种“雨境”下的“比赛”使得这场比赛不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速度比赛,更成为一种耐力、意志、顽强精神的磨砺,这种磨砺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财富。

3.拓展训练外延,开发挫折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困难无处不在。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困难情景,让学生去感受困难、品尝困难、克服困难。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科目的外延,增加练习中的宽度和难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如最简单的绑腿赛跑、或者多人跳绳比赛等,教师要适当提高比赛的难度与要求,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底力,并积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里,使学生养成一种敢于挑战、勇于挑战、直面困难、承受失败的勇气,能够承受失败,便必然能品尝胜利。

4.用生活体育,使学生品尝体育生活的挑战。体育在学校是一门课程,在生活中,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要积极努力把生活体育的多采项目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并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生活体育的难度与苛求,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困难的认识。教师可以把广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俗体育等内容引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而且会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生活体育中感受生活的不易,体会困难的磨砺,困难是一种学习推动力,困难会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品质。

三、结语。

挫折教育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的独特优势是挫折教育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体育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品质训练,使学生拥有更加美好的性格与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靳淑玫.试论体育教育与学生个性培养[j].价值工。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七

当代体育走职业化道路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唯一途径,也是必然趋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证明了体育职业化道路方向的正确性,祖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的体育强国。但我们国家的体育职业运动员又有几位是从中学和大学选拔出来的呢?国家为了储备体育人才,壮大体育人才队伍,使之能成梯队发展,往往需要专业人士从上幼儿园或小学甚至寻常百姓家去寻找、发现自己所要的“苗子”,然后带他们进职业队伍,国家投入资金去培养他们。这样一来,基层学校的体育教育似乎失去了培养国家体育人才的功能,体育教育仅仅起到一个强化国民体育意识的作用,纳入中高考的体育考试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强化训练去拿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中国体育职业成为一对矛盾体,一直是分道扬镳。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何在?本人就自己近二十年的农村从教经历谈谈个人的一点感想。

中国从古至今,广泛流传的都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影响和束缚着现在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这种思想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锻炼身体,致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偷懒,也导致体育教师的上课任务无法或及时完成。面对此局面,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又严重不足,体育师资缺乏,投入不够。改变不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落后的现状,素质教育的落实不到位,让学校体育教育形成一个不良循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农村学校在硬件上根本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较。运动场地差,运动器械少,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些现实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比城市学校难度大,好多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都无法开展。其他任课教师不支持学生上体育课,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和他们一样认为学习体育没有多大用处,而且还影响文化课成绩的学习。再加上升学考试和中国传统的影响,很多学校不能很好地或根本不实行身体素质教育,而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进行应试教育,从领导到老师都不切实的制定一些考核制度和措施,在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支持下,使学生的课外时间远离了体育锻炼,而转移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受到了影响。

我认为体育职业化精神是体育机构和体育人在自己所从事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基层体育教育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尤其是农村中学在开展体育教育时更缺乏这种精神。

一方面,农村中学体育课的开展缺乏职业化精神。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理解的偏见,农村中学的体育老师开展体育课往往是有苦说不出。客观上说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投入不够,表现为场地不合要求,器材不充分,课时少,师资不够;主观上说,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或者说教育者没有像重视文化课那样重视体育。长此下去,体育课也成了橡皮课,或者被占用,或者成为学生放松的课。

另一方面,农村中学体育运动的开展缺乏职业化精神。农村中学要么根本不举办体育运动,要么举办也是为了给学校准备相关资料,参与的运动员感受不到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往往也只是应付一下差事,这样的运动开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基层教育机构和体育教育者需共同努力探寻改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落后现状的出路。

1.需要体育教师的努力,与传统观念做斗争。

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不论是在体育教学或训练竞赛中,大多数都是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集体中行为和在个人行动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他受集体中他人的影响。在集体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他所在班级或同组的成员,他的行为要服从整个班级或同组的意志或行为的规范。所以,进行集体练习或激发效果可以倍增,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高集体的士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团结精神。

2.寻求激发和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其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需加强学习体育目的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运用灵活而新颖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专长;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扩大视野,提高学生观赏水平和锻炼欲望。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不明显的,发展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体育职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但我们国家的体育后备人才往往很少直接从中学生中选拔出来,那么中学体育教育似乎失去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作用。往小的说,这是浪费国家教育投入;往大的说,这样的教育与国家发展体育之路是背道而驰的。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望阅者多加批评指正。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心理素质集体观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有的学生说了这样的话:“体育课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聊天、打瞌睡来得实在。”刹那间,我的心为之一震,心情无比沉重。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认定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无知想法。于是,我深入到学生当中,对此展开了调查。结果令人汗颜,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很肤浅,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简直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多体育教学者深有同感。曾几何时,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们三三两两借故偷懒,躲在树荫底下聊天嬉戏,尤其是女学生,对体育更是毫无兴趣,只有少数人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地投入训练。难道体育课只是闲聊消遣的“美好时光”吗?难道体育课就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吗?对此,我深感遗憾。体育教学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它重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体育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错误的肤浅的想法,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至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如果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会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身为人师已经将近十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在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郁郁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它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基于挫折教育的中学体育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中,更改户口年龄,以大欺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这种不良现象一直都存在。它极大伤害了青少年训练积极性,在青少年心理上产生了弄虚作假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因此我们说要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实力,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管理,打击和惩处更改户口年龄,以大欺小的功利主义。为青少年体育竞赛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干净的竞赛环境,确保真正有天赋和潜力的中学生运动员被挖掘出来,是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唯有各级部门在理念上和行动上践行有所提高,才能开创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的新局面,这对于促进青少年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田径后备人才建设起至关重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999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