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3:15:11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0 13:15:11     小编:BW笔侠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写总结时,我们要用简练明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一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传统文化中,立冬被赋予了“入冬”、“祭祖”、“养生”等寓意。立冬之时,从中国古代到现代都有许多庆祝和节日。

在古代,立冬是祭祀祖宗和神灵的重要日期。人们会在祖宗墓前祭祀,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同时,由于冬季气温骤降,人的身体会特别敏感,老百姓注重养生,也认为在立冬进补,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因此,立冬也成为了注重养生的日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立冬的教育启示。首先,祭祀祖宗的传统意义告诉我们要记住自己的家族和家庭渊源,要尊重和纪念祖先,深入继承家族文化。其次,冬季进补的养生方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要注意饮食营养和保暖,保持健康。

另外,在传统文化中,立冬也是开始备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与现今不少科学家根据生育规律而得出的结论相符:农历的10月至12月是孕育宝宝的最好时间。这告诉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里面的科学知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健康生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新事物,同时忽略了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我们重新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经过对立冬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去领悟生活的本质,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立冬传统文化里的祭祀祖先、注重健康、孕育宝宝等内容都是将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日常生活的更好状态。

在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中关于家族血脉延续的理念,同样能让企业领导者注重家族企业的延续,从而使企业成为一家家族永续的发展机构。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团队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第五段:总结。

立冬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弥补了现代教育的不足,佐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并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带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文化教育课成为了我们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和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在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课后,深感受益匪浅。在这一过程中,我扩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艺术情操,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首先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哲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而我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接触到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名人故事和优秀作品。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我被古人们高尚的情操和才情所折服;在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发展时,我被那些细腻入微、寓意深远的作品所深深吸引。通过这些学习,我逐渐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逐渐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当我们一直与现代科技接触,缺少传统文化的陶冶时,对传统文化可能会有一些陌生和疏离的感觉。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学会了和传统文化建立起一种亲近和信任的关系。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传统文化的陶冶,我逐渐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之梦。

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还提升了自己的艺术情操。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也是艺术的源泉。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接触到了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欣赏到了传统艺术的美。在书法方面,我体会到了用毛笔翰墨表达心灵的快感;在音乐方面,我领略到了古箏的悠扬和琴韵的深远。通过这些艺术的陶冶,我能够更好地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最后,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上,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也蕴含了深刻的智慧和哲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的学习,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精神追求。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课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启发。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扩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艺术情操,而且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三

当离开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赵各庄第二小学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那些天真纯朴的孩子们精湛出色的表演,感动于学校师生良苦用心的编排策划,传统文化教育像一朵盛开的花朵,扎根于这所特色教育的学校。

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们,要如何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呢?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一滴一点做起。加强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家庭中,我们认真孝敬父母、全心教育孩子、把传统文化灌输于家庭环境中,实现家庭和谐、做社会的榜样;在工作中,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理念贯穿于工作中,以浅显易懂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导给群众,做一个知书识礼、文明守信的文明公民;在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内化品质、外现行动,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传统文化宣传资料,尤其是观看了同龄人献身说法后,深受感动,感觉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学到了怎样为人处事,特别是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友爱兄弟姐妹,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自励,这些都给了大家很深刻的启迪。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孝道。同时也深深地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之人,才会去关心爱护他人,才会懂得理解尊重他人,才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大家也一致表示,在社区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一滴一点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为一名社区干部,要立志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组织传统文化图片展览宣传。组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居民党员、群众骨干到融园建材新楼,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的图片展览,此图片展以直观、新颖的形式让群众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居民对于这种直观、灵活多样的形式比较认可,深受欢迎,也使居民们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区营造一种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认同的氛围。融园社区于20xx年6月13日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融园社区国学教育宣传大会活动,社区内各年龄段的居民多达40人参加。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亟待人们重温传统礼仪,摒弃不良习惯。例如:社区独生子女中存在着严重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尊敬师长,亲情意识淡漠;受不良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分不清美丑、是非、荣辱的界限,脏话满口,损人利己,以至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加之融园社区地域广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个人修养、公德意识亟待提高,公共环境卫生较差,居民中缺乏整体观念,很少顾及社会影响,随地吐痰、衣着不整随处可见,部分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破坏欲强,经常破坏社会上的公共财物和社会的公共设施,这些对于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造成极坏影响。

正是基于以上现象,融园社区开展了这次国学教育宣传大会。会上播放了石家庄传统文化论坛精选,视频中的一个个感人的、发人深省的案例,不能不说祖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令我们高兴和期待的一件事,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伟大祖国传统道德的复古,看到了富有二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迎来了全新的风貌。”也有的社区居民饱含热泪的说:“我的孩子有希望了,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上没什么好方法,没想到咱们老祖先,早就给咱们想好啦!往后可要好好学习学习老祖先的文化。”

大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不管是观看视频还是讨论,期间没有一个居民提前离席,观看期间不时的响起居民的掌声,也不时的有居民眼含热泪。可见国学教育、圣贤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所以要重振国学,弘扬国学,继承中国文脉,恢复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国学,学做好人、塑造品行、规范行动、感恩父母、报效祖国,从而成为栋梁之材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四

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的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传统文化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几个华裔甚至日裔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时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人,对后天的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是积极的促进。

据20xx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在上海的表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7日晚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从小在上海长大的高锟,不仅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他的。

国学。

根基也很深。“我和高锟小时候,拜了同一个家庭教师,补习的不是英语,而是国学,是古典文学,因而高锟从小的国学根基就很扎实。”“每到寒暑假,高锟就要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这些都是要背诵的。”姚昆田认为,高锟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与他从小打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底子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智慧的成长,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无形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独有偶,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又有阴阳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父很早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杨振宁背会《孟子》。杨振宁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

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日本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据《人民日报》报道,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演讲,其字里行间既充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一句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屠呦呦。

青蒿素的提取是传统文化的践行。正如屠呦呦所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从高温到低温是最关键的一环,正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醒了屠呦呦,让其能够悟到提取过程需要避免高温,从而奠定成功的基础。

青蒿素的发现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青蒿入药源于传统的中医药方。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屠呦呦也道出其中奥妙:“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可见,屠呦呦的成功须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屠呦呦。如果你也想获得杰出成就的话,屠呦呦坦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像诺奖获得者这样的高端人才,还是普遍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中国文化区的教育都应该像西方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教育,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历史上的圣人、智者由亲近到对话,不断提升胸襟和器识,再结合真正的科学教育,人才可以培养出来了。

当离开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赵各庄第二小学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那些天真纯朴的孩子们精湛出色的表演,感动于学校师生良苦用心的编排策划,传统文化教育像一朵盛开的花朵,扎根于这所特色教育的学校。

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们,要如何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呢?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一滴一点做起。加强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家庭中,我们认真孝敬父母、全心教育孩子、把传统文化灌输于家庭环境中,实现家庭和谐、做社会的榜样;在工作中,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理念贯穿于工作中,以浅显易懂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导给群众,做一个知书识礼、文明守信的文明公民;在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内化品质、外现行动,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传统文化宣传资料,尤其是观看了同龄人献身说法后,深受感动,感觉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学到了怎样为人处事,特别是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友爱兄弟姐妹,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自励,这些都给了大家很深刻的启迪。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孝道。同时也深深地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之人,才会去关心爱护他人,才会懂得理解尊重他人,才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大家也一致表示,在社区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一滴一点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为一名社区干部,要立志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组织传统文化图片展览宣传。组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居民党员、群众骨干到融园建材新楼,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弟子规。

的图片展览,此图片展以直观、新颖的形式让群众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居民对于这种直观、灵活多样的形式比较认可,深受欢迎,也使居民们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区营造一种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认同的氛围。融园社区于20xx年6月13日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融园社区国学教育宣传大会活动,社区内各年龄段的居民多达40人参加。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亟待人们重温传统礼仪,摒弃不良习惯。例如:社区独生子女中存在着严重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尊敬师长,亲情意识淡漠;受不良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分不清美丑、是非、荣辱的界限,脏话满口,损人利己,以至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加之融园社区地域广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个人修养、公德意识亟待提高,公共环境卫生较差,居民中缺乏整体观念,很少顾及社会影响,随地吐痰、衣着不整随处可见,部分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破坏欲强,经常破坏社会上的公共财物和社会的公共设施,这些对于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造成极坏影响。

正是基于以上现象,融园社区开展了这次国学教育宣传大会。会上播放了石家庄传统文化论坛精选,视频中的一个个感人的、发人深省的案例,不能不说祖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令我们高兴和期待的一件事,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伟大祖国传统道德的复古,看到了富有二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迎来了全新的风貌。”也有的社区居民饱含热泪的说:“我的孩子有希望了,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上没什么好方法,没想到咱们老祖先,早就给咱们想好啦!往后可要好好学习学习老祖先的文化。”

大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不管是观看视频还是讨论,期间没有一个居民提前离席,观看期间不时的响起居民的掌声,也不时的有居民眼含热泪。可见国学教育、圣贤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所以要重振国学,弘扬国学,继承中国文脉,恢复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国学,学做好人、塑造品行、规范行动、感恩父母、报效祖国,从而成为栋梁之材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五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几个华裔甚至日裔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时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人,对后天的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是积极的促进。

据20xx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在上海的表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7日晚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从小在上海长大的高锟,不仅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他的国学根基也很深。“我和高锟小时候,拜了同一个家庭教师,补习的不是英语,而是国学,是古典文学,因而高锟从小的国学根基就很扎实。”“每到寒暑假,高锟就要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这些都是要背诵的。”姚昆田认为,高锟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与他从小打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底子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智慧的成长,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无形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独有偶,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又有阴阳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父很早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杨振宁背会《孟子》。杨振宁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

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日本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据《人民日报》报道,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演讲,其字里行间既充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一句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屠呦呦。

青蒿素的提取是传统文化的践行。正如屠呦呦所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从高温到低温是最关键的一环,正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醒了屠呦呦,让其能够悟到提取过程需要避免高温,从而奠定成功的基础。

青蒿素的发现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青蒿入药源于传统的中医药方。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屠呦呦也道出其中奥妙:“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可见,屠呦呦的成功须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屠呦呦。如果你也想获得杰出成就的话,屠呦呦坦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像诺奖获得者这样的高端人才,还是普遍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中国文化区的教育都应该像西方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教育,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历史上的圣人、智者由亲近到对话,不断提升胸襟和器识,再结合真正的科学教育,人才可以培养出来了。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六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民长期创新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精确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围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确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确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培训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盛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当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培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赐予劝慰,置之不抱负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怀太少了。

从校内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头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奇怪,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埋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埋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连续追寻生活的奇怪。生活在回忆里,苦痛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布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特殊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示自己应当如何连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期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四周的伴侣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期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八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中成长,成长中。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的职责岗位。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九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一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二

为期七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在紧张、充实而又满满的收获中落下帷幕。本次学习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说是必然是因为我们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我个人看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专业,立志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说是偶然是我在百度中不断寻找这样的培训平台,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在浩瀚的国学平台中找到了_x。为了参加这次培训班,我放弃了年休假,带着几分忐忑,几分惶恐只身来到山东淄博。一下飞机,就直奔山东省首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现场,见证了全国首次省级大会的宏大场面,听到了政府的声音,学习了培训机构的办学经验,认识了赫赫有名的吕导和部分外省的县级领导,进一步坚实了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在__七天的学习中,我的收获如下:

一是学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学儒雅而又亲切的袁校长带我们尽情遨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承传者三项修炼》、《儒释道的核心精神与联系》、《礼在生活中的运用》、《游学齐文化景观》、《演讲培训实用技巧》等等。尤其《孝行天下,福满人生》这个宏大的专题让我们深刻领会了什么是道德,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孝的内涵、孝的重要性、父母的十大恩德和怎样践行孝道,通过认真学习,我越来越明白我在践行孝道方面的差距,譬如在父母的面前,恭敬心和顺承做的远远不够,随着自己的学识和地位提高,慢慢在父母的面前卖弄自己了,傲慢心增长,对父母的教诲,有时不屑一顾,说话变得不耐烦,想起来是何等惭愧。同时,以为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乐就好了,不知道即时这样也做了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去养父母之志和养父母之慧,让父母能颐养天年,有个祥和和快乐的晚年。

二是学会了怎么样经营国学培训机构。袁校长倾囊相授,把这几年经营_x的成败得失,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回家后,我们借鉴_x的经营模式,筹备国学培训机构,修身为本、正己化人,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真正扛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

三是结识了来自全国13各省时的学长们。部分学长在传统文化中浸染多年,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力,有的自己创办了培训机构,有的是做国学传承,有的做了多年的义工等等,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治学的严谨,学到了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应有的品质和品德。七天来,他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服务周到的礼仪,让我无不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的美好。

为了让自己在国学培训的路上走得更远,我建议学苑在未来师资培训的路上可以在当地或异地(外省)(方便游学)组织不同的专题学习,如研习道德经、如父母规,怎么样筹办家长学校等,一次研究一个经典专题,讲深讲透,不断丰富我们这些承传者的专题课程,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走得更远、更久。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三

20_年8月12-13日,我随党校学员一起,参加了东兰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东兰—-右江革命的腹心地,这里不仅有着绮丽的风光,更因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启人缅怀的革命胜迹成为令世人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我是东兰人,这次又有幸成为党校研讨班的一员来到东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接受了两天的学习和教育,在革命纪念碑前、拔群墓前、拔群广场、拔群纪念馆、列宁岩,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邓小平、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东兰的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充分领悟学习了东兰的精神和真谛。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韦拔群等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党的十六大刚开过不久,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_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精神,这在今天仍有特殊意义。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做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

当前,要推动建设开放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的河池,实现河池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首要要加强理论武装,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按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脚踏实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要做到“三破除、三树立、一立足”,即组织、激励和引导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破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用的“过时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破除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的“渺茫论”,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破除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的“动摇论”,树立对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定信心;要立足当前,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工作思路,使党员既胸怀崇高理想,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要恪守神圣职责,增强执政为民责任。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责任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党员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反映日常工作中的责任心。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居安思危、为党尽心的政治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为国尽力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为民尽责的工作责任感。我们必须围绕肩负的历史任务,真抓实干,出色做好本职工作。要坚持做到“五带头、五带领”:带头勤奋学习,带领群众提高素质强本领;带头执行政策,带领群众遵纪守法保稳定;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带头弘扬美德,带领群众树立新风讲文明;带头履行义务,带领群众完成任务做贡献。

第三、要加强学习实践,提高促进发展能力。一个共产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共产党员的能力,关键是具有带领广大群众前进的本领。一是要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做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二是要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能力,有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发挥领头羊作用;三是要提高明辨是非、把握大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和危难关头能正确判断局势,分清是非,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知识的习惯,要真正为国为民作实事、作贡献。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带头人要注重实践。只有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驾驭全局和领导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能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四、要坚持廉洁自律,塑造干净干事形象。形象是执政党的威信所系,魅力所在。树立良好的共产党员形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思想作风、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共产党员要树立干净干事、亲民爱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形象,必须在实践中落实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群众的贴心人、工作的热心人、作风的踏实人;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严守党纪国法,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六戒”,经受执政考验,以良好形象增强自身的号召力和感召力。

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想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责任是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的基本条件,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把四者统一于实践,统一于立足本职岗位、建设现代化新河池过程中,用坚定的理想、强烈的责任、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去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四

“两学一做”是每个党员始终坚持的一项事业。要做合格党员,先从学开始。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只有学得深、学得透,才能做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班讲话中指出,“好学才能上进”,“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学党章、学系列讲话,一定要下苦功夫,才能得其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是历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_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倡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党员纪律准则》也提到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和做合格党员有怎么样的联系?先从文化说起。

文是纹理、花样,化是教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是自然孕育,各民族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和花样,可以彼此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那么高,人这么低,天人怎么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就是自然。自然中的一切,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都是无私奉献的,那么,做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无私奉献呢?人一无私奉献,不就“天人合一”了吗?因为天也是公正的、无私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带头践行无私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做合格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私奉献,是对做合格党员的有力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两学”一做也应该是学做合一,即学即做。知道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这个高标准、高境界在,但不去力行实践,是永远到不了的;或者到了以后,不再坚持,也会退步的。正如_同志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习近平总书记也说,“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终身努力。”那么,怎么样才能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呢?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指出,“为道日损”。道生万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道。为了要修道,提升人生境界,老子给了我们一个好答案,每天减损自己不合理的_。吃饭、喝水,维持生命的正常不是_,但一顿饭吃10万元就是_了。每天坚持、减损自己不合理的_,“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等有一天,真的一点私欲都没有了,那个时候你的理想和信念就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的动摇和丧失是很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缺钙”。为什么会有很多党员走上腐化堕落之路,就是因为私欲太多,丧失理想、信念,而最终不能抵挡_。常听老一辈革命家说,他们最初没有入党前,因为没有理想和信念和痛苦、徘徊,但当他们党组织并入党以后,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方向,并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现在,一些党员入了党之后,根本没有理想和信念,这是很可怕的。我们只有每天像打扫屋子、洗脸一样把自己的私欲扫掉,真正做到“为道日损”,那么那个时候,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就会真正根植在党员的心中。

《党员纪律准则》中提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以修身为本”。要想家治、国齐、天下平,就一定要修身。修身贵在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其中,党员要对照党章时刻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党章要求的,要努力做到;党章不准的,就一点不为。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最无私、最美的,她滋养万物不居功,她洗涤脏物无怨言。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等正是这样无私无我的优秀干部,值得我们学习。“取法乎上,则得其中”。普通党员没有他们那么高的境界不要紧,但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实践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从而最终成为合格党员。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努力学习党章、系列讲话,相信成为合格党员的一天,终会到来。

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

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的启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教师要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们今天的师生仍然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教师要研究教法,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学中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读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十五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学习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

弟子规。

》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

名言。

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

规章制度。

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694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