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6:19:02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时间:2023-11-20 16:19:02     小编:念青松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的总结,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应该具备内容丰富、观点独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等特点。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供大家学习使用。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宗旨”,其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对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亲子阅读作为一种亲密的互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智慧。下面将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谈谈道德经亲子阅读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密切。我曾与孩子们一同阅读道德经,通过对经文的解读和讨论,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交流并理解彼此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共同探索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人生观,也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互动使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而道德经亲子阅读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其次,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如何正确行为的经文,这些经文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道德参考。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和思考天命、人伦、修身养性等问题,他们能够逐渐学会如何判断是非,明辨是非,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道德经中的智慧启迪了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长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再次,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智慧。道德经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而通过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经文,我们能够一同思考其中的智慧,从中汲取道德经的精髓。这样的历程不仅可以让我们改善品行和言行,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提升我们的智慧。因此,道德经亲子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对家长自身的修养和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道德经亲子阅读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道德经需要对经文进行理解和解读,而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经文的学习和讨论,则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综上所述,道德经亲子阅读是一种有益的家庭活动,它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够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智慧。在面对当今社会伦理问题愈发复杂的背景下,道德经亲子阅读成为了一种弥补传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体的最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智慧的人才。因此,鼓励和推广道德经亲子阅读,将为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下一代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与真谛!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资料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能够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此刻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能够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能够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进取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遗产。作为一位家长,我意识到将道德经引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最近,我和孩子一起进行了一次道德经的亲子阅读,这为我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次亲子阅读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指引。道德经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品行的重要性。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我们不仅能了解以前的先贤提供的道德智慧和观点,也能把这些道德经典融入我们的家庭生活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准则,从而培养出更加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其次,通过亲子阅读道德经,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紧密。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共同探索古人的智慧,也引发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我们一起思考道德经中的警句和格言的含义,同时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互动不仅加强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还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亲子阅读道德经让孩子展开了自我反省和反思。通过阅读道德经,孩子们能够看到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德原则让他们明白了正义、诚实和谦逊等美德的重要性。当他们将这些道德原则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这种自我反省和反思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亲子阅读道德经也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文化联系的方式。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而亲子阅读道德经,可以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通过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根基,塑造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也能够更好地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最后,亲子阅读道德经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道德经中的哲理和智慧并不仅限于面对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它们也适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场合。亲子阅读道德经可以激发孩子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不仅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所帮助,也会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道德经的亲子阅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我们不仅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还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激发他们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文化根基。同时,这也会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鼓励每一个家庭都能尝试亲子阅读道德经,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著作,又称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共81章,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时此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谈到道,第二部分谈到道德。其中,有许多与生命有关的哲学。乍一看,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当他们真的结合了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经历,他们才能感受到海洋般的神秘。

虽然《道德经》并不长,但它也有许多方面。在哲学、政治、军事和生活中有许多讨论。事实上,能够理解自己并产生感情的人并不多。《道德经》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空”字。就像数学中的0一样,它关注底部,低调,一无所有。事实上,它意味着xx的存在。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空虚;就是这样一种准备状态。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捡起你并不顽固拥有的东西。当0为分母时,整个公式的结果为&infin。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有间隙来保持灵活性。就像画空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画什么,而在于它暗示了什么。同样,生命的价值不再是固定的形式和路径,而是在未来存在的变数中,通过持续的自我奋斗可以产生的变化......

如果你每天反复阅读许多经典作品,即使你对它们很熟悉,也会觉得很无聊。把它们放下,再把它们捡起来很有趣。一次小小的告别胜过一次新的婚姻。我对《道德经》仍然有这种感觉。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引子和阅读的初衷(200字)。

亲子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始祖之书”,它所蕴含的道德智慧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因此,我决定与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既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尝试。

与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对其中智慧的渴望和兴趣。每当我与孩子共同探讨其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时,孩子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和思考。《道德经》中的诸多格言和箴言,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大怨,必有余怨”,都引发了孩子对于为人处世的思考。通过这种共读的形式,我不仅向孩子传达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启发了孩子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三段:道德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00字)。

《道德经》中的智慧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强调“退无所求,其利万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同时,《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及“谦让”和“无为而治”的原则,这对于孩子的品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与孩子共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懂得了拥有一颗包容、谦逊和富有自控力的心态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四段:借鉴道德经智慧的方法(200字)。

我们可以将《道德经》中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和解读《道德经》中的箴言和格言,激发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处理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只有把道德智慧抽象到具体的生活中,才能使之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道德经》,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部古代智慧的力量和对于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作用。《道德经》中的智慧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未来,我将继续与孩子一同探索和学习这部古代智慧之书,以此为引导,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八

《道德经》我认真读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过的,现在每一段具体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点点体会,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经历时,有几点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极限存在的确定性,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软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人观察、记录和整理出来的,构成了书籍和数据的文字记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记录的数据会是片面的,后续的结论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我就开始试图通过文本的表面来还原事实。当我无法回到录制的场景时,我会有疑问。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过书、人、事来学习,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忽略了一些东西,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当我没有欲望,头脑安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就越高;当我的情绪起伏不定,被贪婪、无知等杂念包围的时候,我一定会得出一个偏差的结论,导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结论,我总是多看几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结论。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是阴阳中性线,属于阴阳蟹。不至于走极端,但我觉得应该保证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有最多的帮助,最多的解决方案,最好的处理环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走向极端意味着不断减少自我获得的可能性。极端的话,只有一条路:“痛苦之海无边,回头是岸”。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着没事干的学习,没事干的发展。有收获,却无话可说。

如果你想少出问题,那就努力平时多出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你通常不会以钱为目标。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时的成就让给伴侣,不要一丝一毫的成就。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实。此刻的中国,因为严重西化,对外国的东西越来越渴望,所以无法乞求,内心不平,偏见偏激。中国的追求是不败的,在自己的环境中不断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赢,这是在不断提升自尊的环境下的最高极限。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动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动作越频繁,反弹压力越大。在追求权力主宰的过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九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详尽阐述了道的概念及其应用。在学习和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老子的思想,也能够借鉴其中的智慧,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自我修养。

第一段: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它赞扬的是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劳碌,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不断地去自我完善,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我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人类现代社会强调的应该是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而不是过分追求功利,更不是以权谋私,从自我保护走向自我发展,这对于我们信仰修养而言有着无比的意义。

第二段:道德经中的“以柔克刚”

在道德经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会意识到,在治理事物时,柔弱大于刚强,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采取暴力,只会导致更大的矛盾造成更大的灾难。换句话说,体谅对方、寻找妥协、隐藏更自我都是可以带来更大收益的选择。道德经告诉我们,柔的力量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力量,是一种有益于相互合作和相互理解的力量。这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这种做法更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段:道德经中的“自然万物”

在道德经中,作者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尊重,并以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为目标。道德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合理、理性和完美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自然环保之心。我从道德经中好像理解到,如果我们更多地倾听自然规律,更加尊重自然,就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种认识会让我们建立长期的、更有意义的关系。

第四段: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修身是指培养自己的品德,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齐家是指管理好家庭,促进家庭中的和谐与幸福;治国平天下是指推进社会、协调和规划的工作,以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从根本上讲,道德经的这种思想体系,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很有意义。

第五段:结语。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启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它所要求的修养和素养的目的,是道德与人类文明的最终目标。通过此书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学会把握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和价值,并努力去实现更有益的选择。因此,经过多次地反复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我愈发地认识到,道德经是一部让人心灵受益的伟大著作,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本身意义的范畴。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傅老师以《道德经》为例来说明这个先后顺序。《道德经》先确定“道”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来回答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之处。

我是先学习西方哲学,再回头探讨中国哲学的。这个先后顺序,使我能以更客观、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做个简单说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学家虽然透过翻译才可阅读《道德经》,结果呢?无不被其深度所折服。当我们对《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觉得困扰时,他们却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稀世珍宝。

因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427-347b.c.)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来,西方的爱智者看到变化纷纭的宇宙万物,总要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一切变化的后面,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只有确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有办法进一步解说"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现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说的",这个答案与西方第一流哲学家与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应的。"本体"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说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说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说的。

老子《道德经》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书八十一章的大约五分之一篇幅,从各种角度,藉各种方式来描写"道"是怎么回事?这一点使西方学者大为惊艳。

人生应该何去何从。

接着,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之后,人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不易回答的新问题。老子《道德经》用"德"字来说明,"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万物各依其德而运作,原本应该保持和谐的生态平衡,但是人间常有困境,乱象层出不穷,又是怎么回事?对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说明天下大乱是如何来自人的认知与欲望,然后提出针对的解决方法。

对此,老子最大的手笔与最多的篇幅,是虚拟一个"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从根本上拨乱反正,要人回归原始的纯朴心境与类似婴儿的单纯状态。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会转移时空,不必想去统治别人,而须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万物有其来源与归宿,人又何尝例外?明白了这个要点,就会像婴儿般依靠在母亲怀抱中,然后表现新颖的人生观:少私寡欲、以德报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等等。这样的人生只有"平安喜乐"四字可以描写。

我有机会在喜马拉雅讲述老子《道德经》,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责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道德经》我认真读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过的,现在每一段具体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点点体会,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经历时,有几点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软弱。

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2、谦虚和好奇。

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极限存在的确定性,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软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人观察、记录和整理出来的,构成了书籍和数据的文字记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记录的数据会是片面的,后续的结论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我就开始试图通过文本的表面来还原事实。当我无法回到录制的场景时,我会有疑问。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过书、人、事来学习,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忽略了一些东西,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当我没有欲望,头脑安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就越高;当我的情绪起伏不定,被贪婪、无知等杂念包围的时候,我一定会得出一个偏差的结论,导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结论,我总是多看几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结论。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留着吧。

是阴阳中性线,属于阴阳蟹。不至于走极端,但我觉得应该保证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有最多的帮助,最多的解决方案,最好的处理环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走向极端意味着不断减少自我获得的可能性。极端的话,只有一条路:“痛苦之海无边,回头是岸”。

4、不劳而获。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着没事干的学习,没事干的发展。有收获,却无话可说。

5、外来的东西一定要反过来。

如果你想少出问题,那就努力平时多出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你通常不会以钱为目标。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时的成就让给伴侣,不要一丝一毫的成就。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实。此刻的中国,因为严重西化,对外国的东西越来越渴望,所以无法乞求,内心不平,偏见偏激。中国的追求是不败的,在自己的环境中不断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赢,这是在不断提升自尊的环境下的最高极限。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6、保持安静。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动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动作越频繁,反弹压力越大。在追求权力主宰的过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五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六

通过阅读《道德经释义》,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对于《道德经》的内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德经》两个观点。

一、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分人类的.无责任感,导致流浪猫狗剧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256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