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反思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追求进步。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1、语文学科的一主要特点是“实践性”: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间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我发现网络中的交流中缺乏现实的语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中学会说,写中学写”。网络下的课堂很难满足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弱化了学生“说”的能力。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从策略上讲,它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
2、课堂的定位:
这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无法预设的课堂。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得不断地修正自我。每一节课都是一节新课,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遗憾。
3、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但同时,中学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并存,他们身心尚未成熟,面对信息海洋会无所适从,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激励。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在“引导者”、“合作者”之间找到转换自如的切入点?比如,在自由交流讨论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抛开教师的权威意识,平等地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但是学生的网上讨论中有一部分脱离了文本,只是浮于文章内容之上地发表一些空洞的观点,发了帖子,学生不在意,我该怎么办?只好用“广播”强迫他注意。这其实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论题也是一个问题。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梁祝与化蝶”为你整理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
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思考: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
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
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在课前我充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他们读与悟,发挥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深感课堂的'氛围与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开始我问“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得太大呢?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上才会碰撞出各种耀眼的火花。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
(1)读出下面的词语;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4)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5)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4.教学语言简洁。李老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都做到了精炼、简洁、准确。如:当学生对究竟“是谁背的忘不了”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说“你觉得怎么理解好”,委婉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怎么理解都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又如:当教师让学生思考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时,有个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教师没有说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问他,你知道答案吗?”学生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教师又说“那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学生说不要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明白了,采访时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采访的对象才能回答的问题,不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就免了。执教者避免了啰唆杂乱,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真实、朴实、简单、高效,便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
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
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
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
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
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伟等老师多多请教。
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
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把握主要内容,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准备材料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引导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二、板书课题。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四、感悟课文讨论: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
五、感情朗读1.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写好文章多看书。
2、三贯通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1、导入并简介作者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6、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状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这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齐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资料。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期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资料。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构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主角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主角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能够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明白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能够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透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独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一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媒体资源。
1课时。
一温习课文,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助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二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三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四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彭公传。
绿林好汉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五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六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1.利用网络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
2.了解《水浒传》《施公案》《济公传》《古文观止》等文章。
3.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课时。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3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