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能够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项目进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在编写报告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此来确定报告的内容和风格。以下是一些已经发布过的报告实例,希望能够对您的报告写作有所启发。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一
8月31日消息,京东联手易观发布《中国网上超市购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首次基于京东大数据,从用户画像、购买行为、支付行为、品牌偏好等维度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网上超市的生态与消费新动向。
报告显示,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网上超市中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居民消费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的人群成为网络超市购的主要人群。消费者在网上超市消费中更注重品质、理性选购。
89、90后用户占比超70%。
高收入、理性消费人群构成网上超市新族群,80、90后人群占比超过70%;70%以上的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白领、金融工作者、医务人群用户占比超过85%。网上超市用户中,女性占比70%。
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必需品类。
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非生活必需品类的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类。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在线支付购买用户占77.4%。
移动电商创造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消费者从选购、支付到收货的流程越来越便利。在线支付成为多数用户的支付习惯,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的`用户占77.4%。其中“白条”等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花明天的钱。
网络超市订单高峰产生在“下班前”和“睡前”阶段,11点和17点和23点皆为高点,10点-11点是进口零食和面膜护肤产品的单量高峰,白领们利用这段时间“逛超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网络超市“品质化”、“个性化”、“大包装”、“体验化”、“社交化”的五大趋势,线上商超与线下超市在品类分布、商品构成、消费习惯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移动化的普及,新生代消费者习惯的养成,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都将导致快消品消费倾向从生活必需品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二
财富品质研究院的一项消费者研究显示,我国消费者文化消费品消费低突破了的“1+1+1”法则,购物重心偏向于境外地区。出来港澳地区(26%)之外,欧洲是我国境外旅游消费的重心,高达23%。其次是美国,达10%,而日本则跌至3%。到则有所变化,港澳地区成为了我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文化消费品购物地区,比例竟飙升至44%。选择欧洲的则减少了8%,而选择美国的则上升了5%。另外,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倾向仍然愈加明显,有51%身家过亿的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在消费场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富豪群体对服务和体验较为敏感。因此,品牌门店和面税店成为最佳选择。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免税店是首选(33%),其次是境外门店和境内商场。对于拥有1000-5000万元人名币的消费者,排名前三的是免税店(30%)、境外门店(32%)以及境内商场(17%)。而对于资产超过5000万人民币的富裕阶层人群,特别是资产过亿的超级富裕阶层来说,境外门店购物的比例则高达39%,其次是免税店(26%)和境内商场(15%)。
对于不同资产的人群,购买商品的种类也不一样。我国消费者在境外的文化消费品消费主要集中在皮具、腕表和珠宝。具体来说,普通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香化、皮具与服饰等初级文化消费品。而珠宝、腕表等顶级文化消费品,则富裕阶层消费者的最爱。有趣的是,由于国内外的`价差,普通消费者境外购物时极爱皮具产品,特别是大牌的箱包。但富裕阶层消费者不同的是,他们更偏爱限量或定制版的皮具。
消费时,不同的消费者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普通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则较高,而富裕阶层消费者更看重个性化的体验与高品质的服务。说到国人在境外的文化消费品消费,不少机构都认为,国内外的价格差是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普通消费者的心态是“买的越多越值”,而富裕阶层消费者则不同。他们不仅是买与卖的交易过程,更多的是国内商场的服务与门店的购物体验越来越达不到他们的需要。
消费,取决于我们的经济情况,也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抉择。在境外消费方面,我们也大致的了解了不同消费者身上的特征。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三
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也变得更清晰:针对货物和商品72%的消费者希望o2o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线下退货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第四,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图5: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人群分布情况。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农村消费者其实他的互联网渗透率还不是那么高,很多人不一定有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像浙江桐庐县淘宝村店,在村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有电脑,有宽带,村里组织会使用淘宝的人来为村民统一购买商品,他们“双十一”完成订单1229个,平均单店销售额11000元。
第五,食品网购需求的大幅增长。尽管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买服饰类商品(66%的人在过去3个月内购买过),但他们购买得最频繁的却是常温和生鲜食品(食品购买频次是34次/年,服饰类是22次/年)。40%的中国消费者网购食品,而美国网购食品的消费者只有10%。
麦肯锡全球董事龚方指出,在网购食品时,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大家看到在中国有65%的消费者他非常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在美国和英国只有36%和26%。因为食品安全担忧,导致中国一些新的小的生鲜食品卖家开始涌现。他们价值定位,往往是进口食品。大家看到生鲜食品在已经达到了56亿的规模,比如上海自贸区,生鲜食品在自贸区的销售量有迅猛的发展,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随着自贸区的大力发展,他们在探索更大范围的生鲜食品的空间,所以我们觉得生鲜食品这一块是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四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五大趋势,其中指出,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因为现在消费者一般都是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比较,但最终选择在线上购买。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图1: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我们看到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
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五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有钢表示:“我们见证了日渐成熟和精明的消费群体的崛起,调查还表明,在华运作的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独特偏好,调整其市场营销计划的重要性。”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显示,四种趋势正在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行为的地区差异日益重要、富裕的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以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地区差异日趋重要。
现时,中国许多企业依然按照城市级别来细分客户,他们假设着全国各地富裕的一线城市居民,有相似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尽管这一趋势在分析以收入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例如购买高端产品的意愿时依然有效。
但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地区特点,正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重要得多。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产品前,对其口碑的依赖度(42%)要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37%。而漂亮的外观设计对西南地区的手机用户来说,是他们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占被访者的32%,国内平均水平却仅为18%。
过去,企业一直可以按照各城市的相对经济地位来划分市场,即依靠“城市分级”体系。但随着中国财富向各地区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持续进展(到203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总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0亿人),在确定最佳市场战略时,地区特点已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更为重要。在麦肯锡研究的八大主要购买因素中,有六项地区差别比城市等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如影响力来源的因素以及有关新产品接受度的因素等。
在考察花钱购买高端品牌意愿等收入驱动因素时,城市等级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重新评估地域扩张、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标准,投资开发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营销信息传递方式和优化营销组合。
高收入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
随着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者正表现出对高端商品的购买倾向。这些消费者中的15%表示,他们愿意花高出商品平均价格一倍以上的钱来购买很多产品,包括牙膏、剃须刀等,商品包括手机、电视及电子产品。
在某些极端案例中,高收入个人甚至愿意花平均价格3倍以上的钱,来购买个人护理产品。这些高端消费者并没有被限制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即使在三线城市,高收入者甚至愿意支付相当于平均价格4.5倍的价格购买某些个人护理产品。
事实上,当被问及什么促使消费者购买一款新的面霜时,有近2/3的受访者表示,亲友的推荐起到决定作用,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和英国则仅为38%。相反,英国和美国的消费者会有2/3被免费发放的试用装所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5。
年轻消费者尤其容易受高端商品的吸引,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1/3称自己愿意花费相当于月收入1.4倍的价格购买最新潮的手机。
麦肯锡称,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和选择范围的扩大,高端产品市场得到了发展。如今,消费者中15%的人愿意为高端电子消费产品支付至少高出60%的价格,为某些个人护理产品支付高达3倍以上的价格。
可以看到,年轻消费者更愿购买高端产品。以手机为例,他们愿意付出3倍于其月收入的价格,购买最新款的手机。这将导致鼓励两类企业的发展,即希望通过进入高端市场提高盈利水平的企业,以及希望向上延伸品牌但不得不迎合大众市场口味的企业。
月收入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者更愿意为顶级产品支付溢价,到年,这类高收入者将占到所有城市消费者的1/3和消费总金额的一半。
品牌忠诚度下降。
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对产品实用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感性方面的因素。在此次调查涉及的个人护理、食品饮料和消费电子产品所有14个产品类别中,消费者列举的前三位购买因素都是从功能方面考虑的,例如“质量好”、“性价比高”等。
几年前,品牌在中国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其他市场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更受品牌影响的国度。2/3的消费者在商店购物时愿意只挑选一种或少量几种提前决定购买的品牌,而英国或日本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则不到一半。因此,进入中国消费者考虑的几种有限的品牌名单至关重要。
中国消费者根据产品性价比、而非品牌的购物倾向,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受促销影响”类型的消费者人数提高了37%,而看重促销远胜于品牌的倾向,在低收入消费群体中更为明显。随着可供选择的品牌数量的增大,消费者在考虑各种产品类别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考虑更多品牌。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度正在减弱,食品饮料企业首当其冲,只有不足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继续购买原来的品牌―这一数字是年统计数字的一半。
对外国企业有利的因素是,这种品牌忠诚度的减弱,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地的开放态度―受访者中,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品牌来源地偏好的比例,从2007年的42%提高到了52%。
这将鼓励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强化品牌内涵,通过产品效用的差异化,克服消费者被促销左右或只注重价格而不关心品牌的倾向。今年的调查重点放在三大品牌选择动因上,即品牌规模,消费者对功能性的偏好,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大品牌是优质可靠产品的代名词。调查显示,品牌忠诚度的下降在大品牌中不那么明显。此外,如果某个大企业经营多种商品,那么该企业旗下某品牌产品的现有用户在考虑其他产品类别时,会更多地考虑该企业的其他品牌。例如,lg手机用户对lg冰箱的关注度几乎是非lg手机用户的三倍。
因此,企业通过现有品牌推出新产品或进入全新产品领域,比创造新品牌更可能获得成功。康师傅在包括方便面、茶饮料到烘焙制品等多类商品中,均使用康师傅品牌。随着公司在方便面市场和茶饮料市场分别占据47%和52%的份额,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年推出夹心饼干后,康师傅仅用5年时间就获得了1/3的市场份额。
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媒介市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食品或饮料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购买。但同时,包括“病毒式营销”和店内样品等新媒体和创新促销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营销人员联系消费者的方式。中国购物者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产品展示陈列以及销售人员的影响,56%的受访者称,店内促销活动对于他们的购物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电视广告的作用。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在进入商店之前,心目中已有所购产品的大致品牌范围。因此,通过强大广告攻势打入消费者心目中的“名单”,是关键的第一步。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市场,对于任何真正希望在大众市场取胜的企业而言,电视广告是前提条件,但电视仅仅是入场券。企业需要采取更具创意的方法,设法通过店内促销或赞助合适的活动跻身中国人心目中品牌名单的前列。同时,消费者自发设立并主导的营销渠道,如在线论坛,在某些产品领域也在变得日益重要。
赢得竞争的权利。
谈到在中国做广告,电视首屈一指。几乎一半的购物者表示,除非在电视上看过广告,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买一种新商品。
电视广告对中国消费者影响的测算结果,毋容置疑地展现了这一媒体的主导地位―电视的传播范围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无论何种商品大类,中国消费者对电视广告的依赖度要远远高于美国或英国消费者。
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方便面或啤酒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买,而这一比例在英国仅为18%。当然,在某些商品大类中,电视广告对消费者的控制力已有减弱迹象。例如在2007年,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中有58%表示,他们必须看见过所选购品牌的电视广告,一年以后,这一比例降到了38%。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地区消费品咨询业务负责人马思默(maxmagni)说:“仅仅在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巨大变化,面向中国迅猛发展的消费阶层的企业,需要对消费者如何选择品牌及购买产品有一个更为细致入微的理解。”
麦肯锡公司在其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还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它不断考验着我们的认识,并促使我们作出改变。在开展年度调查的三年间,见证了日渐敏锐和成熟的消费群体的崛起。
中国变化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努力与中国增长速度保持同步的消费品企业在注重必要的运营改善时,反而容易忽视全貌。然而,不能了解这一市场瞬息万变的动态,最终会很快落后,重新跻身强者行列则要付出惊人的代价。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六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网购用户专项调查,通过收集网购用户网络购物情况、网上购物评价等购物消费习惯信息,客观反映网络购物对传统消费的影响程度,科学测算网购替代率等重要参数数据。通过对8333个网购用户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20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78%。
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依次是: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餐饮旅游和住宿等,其替代率分别为91.6%、87.9%和82.0%。
在网购用户的网购总额中,实物商品所占比重接近八成;服务类消费所占比重为19.4%。
22%的网购消费是网络刺激下所产生的新增消费需求。
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是网购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和网购足不出户节约时间。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
东、中、西部地区网购替代率差异不大。
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而呈“v”字走势。其中,低收入和较高收入人群网购替代率高于中等收入用户。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有八成六的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
49.3%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消费支出,48.4%的网购用户表示今后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比重。
75.9%的网购用户认为网购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研究网购消费,对于研判经济形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的中国网购用户专项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样本兼顾了城乡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分布等方面,共回收有效样本单位8333个。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主要因为:一是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眼球;二是便捷的方式,大大缩短购物时间;三是丰富的信息,方便了消费者的选择和比较;四是时尚新体验,畅享现代生活方式;五是贴心的服务,体验顾客至上的感受。
网购替代率透析。
网购替代率,是网购用户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比率。即在没有网络零售渠道的情况下,网购用户仍会在线下实体店购买商品(服务)金额占其网购总额的比重。根据调查推算,2014年全国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为78%。也就是说,在网购用户网购总额中,有78%是原本就需要购买的,其余22%是受网购刺激新产生的。
从商品大类看。
服务消费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实物商品,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高于非耐用消费品。调查显示,2014年服务类消费网购替代率为86.5%,其中多数服务消费网购替代率都在80%以上,尤其是飞机票和火车票替代率高达91.6%。2014年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9.3%,其中多数商品的网购替代率都在80%左右,只有工艺品和收藏品这类非生活必需品的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仅为54.1%。2014年非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3.9%,其中各类非耐用消费品替代率均在73%-78%之间。
从商品品种看。
18类商品(服务)按替代率高低可以分成3个方阵。
1.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其替代率分别为91.6%和87.9%,在18个类别中处于第一方阵。这两类商品,基本上属于刚性需求。较高的替代率,显示了网络购物在这些领域的广泛性。
2.网购替代率居中的商品(服务)有14类,包括餐饮旅游和住宿、家具、保险和演出票务、手机和手机配件、汽车用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替代率介于73.5%-82.0%之间,处于第二方阵。这14类商品(服务)基本上属于次刚性需求。
3.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其替代率分别为66.9%和54.1%,处于第三方阵。
从城乡分组看。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城乡居民由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其网购替代率也有一定差异。调查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2%和76%,城镇高于农村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对各类商品(服务)的网购替代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大的是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等。相对而言,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汽车用品、个人护理用品等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小。
从地区分组看。
东部和中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相近,均高于西部地区。调查显示,中部、东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8%和78.4%,西部地区为76.3%。
从收入分组看。
不同的收入群体,其网购替代率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从低到高的变化呈“v”型分布。其中,月收入在10001元以上人群,替代率最高,达到82.9%。
从年龄分组看。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9岁间的年轻人网购冲动相对比较大,而进入而立之年的30-39岁中青年,消费一般比较理性,其网购替代率较高。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七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八
通过我们对身边生活情况的观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研究。
二、问卷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发放以我们各地的同学为主,有广东省的,有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同学,大部分是在成都本地的同学当中所做的调查,且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6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600以下和1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其中600以下的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1000以上的主要来自城市。调查中发现,消费额受最大影响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学生的消费额基本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同时,消费额又与学校所在地有一定的联系,同等家庭条件的学生在城市的消费普遍要比在郊区的学生的消费要高出100~200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400~5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4、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中表明,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我们的独立程度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出去打工了,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5、课外兼职打工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挣钱的意向,但其中只有大约六成的学生有真正去打工的经历。其打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以挣钱为目的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打工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由上边的问题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都基本靠父母供给甚至是完全由父母承担。
6、恋爱支出方面。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我们在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所以恋爱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其他综合性大学等男女比例较均衡的同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男方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无论男女双方都表示恋爱后的消费明显增加,而且男方的消费增加额一般比女方多。
7、消费心理方面。
我们觉得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63%的人消费都首先看质量,其次是价格,只看重品牌和潮流的人数只有不到10%,且10%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富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偏颇,在消费中还是很理性的。
8、理财意识和能力方面。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消费情况不合理,但是大家又一直让这种不合理存在下去,可见现在大学生对理财能力尚有相当的欠缺。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成都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45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36名女生中,66%饮食费用在4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60名男生中也只有8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3、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4、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人根本没有作过兼职,而且那些作过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或是为了挣零花钱,真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想在经济方面独立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
七、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由于我们本身也属于大学生群体,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次调查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一定的局限性,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九
昨日,京东联手易观发布了《中国网上超市购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网上超市当中非生活必需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居民消费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而南京的妈妈们最爱在网上超市购买的就是婴儿奶粉、大米和食用油。
谁在买?80后、90后新世代用户撑起网上超市。
新世代、高收入、理性消费人群构成了网上超市新族群,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人群主要来自“80后”和“90后”,“理性”“关注品质”“富裕”“新中产”是他们的主要标签。90后、80后占比超过70%;70%以上的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白领、金融工作者、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等用户占比超过85%。网上超市用户中,女性占比70%。
各年龄层用户在网上超市的购物行为“个性化”趋势明显。80后买走了50%以上的母婴用品,90后更愿意为个护化妆品买单,70后购买集中于食品饮料,啤酒、面膜、牛奶、红酒、巧克力、零食位列搜索榜前列。随着人均gdp平稳增长,人们越来越投入享受型消费,为生活增添情趣与格调。
在线支付成为习惯,大家愿意先花明天的钱。
移动电商创造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消费者从选购、支付到收货的流程越来越快捷便利,上班时下单,下班回家即可享用,让用户对网上超市的依赖越来越强。
在线支付成为多数用户的`支付习惯,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的用户占77.4%。其中,“白条”等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花明天的钱。以白条为例,网上超市消费信贷用户中,男性占比比女性高出20%以上,其中80后男性更为显著。80后占消费信贷用户的50%以上,是90后、70后用户的三倍。每10个订单中,就有一个80后男士在购买食品饮料或个护化妆品。购买酒类、食品饮料、个护化妆品类的消费者更多使用白条支付。
网络超市订单高峰产生在“下班前”和“睡前”时段,11点、17点、23点皆为高点;10点-11点是进口零食和面膜护肤产品的单量高峰,白领们利用这段时间“逛超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南京用户爱买奶粉、米和油。
数据显示,江苏用户爱买酒。白酒品类中,江苏品牌洋河最受南京人欢迎。南京网上超市购物呈现明显的家庭特征。婴儿湿巾、洗洁精、卫生纸、大米等家庭快消品的销量高。南京用户在婴儿奶粉、乳制品上花费了最多的钱,大米、食用油的金额排名也处在高位。
昨日京东超市方面表示,力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成为含线上、线下中国商超领域销售额第一、市场份额第一和消费者满意度第一。京东超市负责人、京东商城消费品事业部总裁冯轶透露,京东超市今年将完成品牌、品质和体验的三重升级,全面向品牌商开放京东的大数据、物流和营销能力,并将与1号店、沃尔玛和永辉等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联动线上线下的快消品零售生态体系。
冯轶称京东超市成立以来,已经引入了包括帮宝适、海飞丝、玉兰油、舒肤佳、吉列、潘婷、沙宣、好奇等上千个知名品牌。目前,京东超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奶粉、尿裤线上线下最大零售商、进口牛奶线上线下最大零售商、白酒线上线下最大零售商。
“在京东超市上,非生活必需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这说明消费者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
针对这些用户的消费行为和趋势研究,冯轶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网络超市将呈现“品质化”“个性化”“大包装”“体验化”“社交化”等五大趋势,与线下超市无论在品类、品牌、消费者分层以及购物方式上都将出现明显的区隔和差异。
更多。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xx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五大趋势,其中指出,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因为现在消费者一般都是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比较,但最终选择在线上购买。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
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xx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xx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
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
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xx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也变得更清晰:针对货物和商品,72%的消费者希望o2o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线下退货,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第四偏远地区更渴望尝鲜电商覆盖率超60%。
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农村消费者其实他的互联网渗透率还不是那么高,很多人不一定有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像浙江桐庐县淘宝村店,在村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有电脑,有宽带,村里组织会使用淘宝的人来为村民统一购买商品,他们“双十一”完成订单1229个,平均单店销售额11000元。
第五食品网购需求的大幅增长。
尽管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买服饰类商品(66%的人在过去3个月内购买过),但他们购买得最频繁的却是常温和生鲜食品(食品购买频次是34次/年,服饰类是22次/年)。
40%的中国消费者网购食品,而美国网购食品的消费者只有10%。
麦肯锡全球董事龚方指出,在网购食品时,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大家看到在中国有65%的消费者他非常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在美国和英国只有36%和26%。
因为食品安全担忧,导致中国一些新的小的生鲜食品卖家开始涌现。他们价值定位,往往是进口食品。大家看到生鲜食品在xx年已经达到了56亿的规模,比如上海自贸区,生鲜食品在自贸区的销售量有迅猛的发展,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随着自贸区的大力发展,他们在探索更大范围的生鲜食品的空间,所以我们觉得生鲜食品这一块是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一
18类商品(服务)按替代率高低可以分成3个方阵。
1、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其替代率分别为91.6%和87.9%,在18个类别中处于第一方阵。这两类商品,基本上属于刚性需求。较高的替代率,显示了网络购物在这些领域的广泛性。
2、网购替代率居中的商品(服务)有14类,包括餐饮旅游和住宿、家具、保险和演出票务、手机和手机配件、汽车用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替代率介于73.5%-82.0%之间,处于第二方阵。这14类商品(服务)基本上属于次刚性需求。
3、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其替代率分别为66.9%和54.1%,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二
网购替代率,是网购用户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比率。即在没有网络零售渠道的情况下,网购用户仍会在线下实体店购买商品(服务)金额占其网购总额的比重。根据调查推算,2017年全国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为78%。也就是说,在网购用户网购总额中,有78%是原本就需要购买的,其余22%是受网购刺激新产生的。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三
尼尔森xx日发布了20xx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回升至39点,为9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显示,xx%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非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将增加在非食品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
调查报告同时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点,与四季度持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5点(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点)。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以高于或低于100作为标准,其中,高于100表示乐观,低于100则表示相对悲观。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说,与前一季度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就业前景、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意愿均保持稳定,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则在当日出席“尼尔森中国消费者360”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仅是短期低迷,而非趋势性变化,未来中国经济仍会较快速增长,消费也会出现乐观的增长。城镇化将会是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重要因素,且与以往产业发展推动的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未来将会是以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
宋立在演讲中还表示,过去10年中国的顺差率、消费率、投资率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并不高,且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关数据比较也支撑了上述判断。“中国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从来如此。”宋立说,但这个内需中消费和投资占据了约92%,与其他区域和国家相比,过去10年数据显示中国消费率偏低、但投资率明显过高。
而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宋立认为,可以从城市、城镇、农村各个方面着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避免“硬着陆”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模式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而现在的模式将是,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具体包括:服务导向型农民工家属城镇化、消费升级型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以及消费升级型城镇人口大城市化。”宋立说。
宋立还表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会集中在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的人均耐用消费品上,如家电等。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则预计,20xx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50%提升至60%,人口迁移将达到10%,而这种改变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意义重大。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四
8月31日消息,京东联手易观发布《中国网上超市购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2016)》,首次基于京东大数据,从用户画像、购买行为、支付行为、品牌偏好等维度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网上超市的生态与消费新动向。
报告显示,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网上超市中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居民消费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的人群成为网络超市购的主要人群。消费者在网上超市消费中更注重品质、理性选购。
89、90后用户占比超70%。
高收入、理性消费人群构成网上超市新族群,80、90后人群占比超过70%;70%以上的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白领、金融工作者、医务人群用户占比超过85%。网上超市用户中,女性占比70%。
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必需品类。
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非生活必需品类的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类。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在线支付购买用户占77.4%。
移动电商创造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消费者从选购、支付到收货的流程越来越便利。在线支付成为多数用户的支付习惯,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的`用户占77.4%。其中“白条”等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花明天的钱。
网络超市订单高峰产生在“下班前”和“睡前”阶段,11点和17点和23点皆为高点,10点-11点是进口零食和面膜护肤产品的单量高峰,白领们利用这段时间“逛超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网络超市“品质化”、“个性化”、“大包装”、“体验化”、“社交化”的五大趋势,线上商超与线下超市在品类分布、商品构成、消费习惯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移动化的普及,新生代消费者习惯的养成,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都将导致快消品消费倾向从生活必需品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五
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条件优越,是不少90后大学生共同点,虽然尚未有收入能力,但依靠父母的供给,追潮流、买名牌,出手十分阔气。我的同事黄丹在多所大学走访时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双11,很多大学生都在疯狂的购物之后,一夜回到解放前。
“双十一都买什么了?”“衣服、鞋子那些。”“像刚才取的快递是双十一买的吗?”“嗯,衣服,双十一买的。”“双十一有没有冲动,就是超预算这种情况会?”“我超了很多。平时买那些东西1000多吧,然后我这次买了4000。”
“买的羽绒服、毛衣、面膜,然后以及一些零食。”“那买这些东西是不是超过平时的消费了呢?”“超过啦,好多。”
据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56.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元至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月消费3000元至5000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不低。另有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每个月的消费是多少。
采访中,很多受访的学生表示,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都会主动提及生活费是否够花,对于自己的消费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这也解决了生活花销的后顾之忧,基本没有理财的观念。
“平时对自己的消费有规划吗?”“平时没有什么规划。”“那你消费时候会跟家里打招呼什么的吗?”“没有。”
“消费的时候会跟家里人打个招呼吗?”“会。他会觉得缺什么就得买。”“就是家里还挺支持你买这些东西的?”“嗯。”“他们会提供双十一消费的'钱吗?”“我会自己先忍一段时间,然后真正没钱的时候再向他们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都是靠父母给予,而通过自己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比例不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金峰认为,家庭和学校需做好双重引导,以刚需为主,锻炼学生理财能力。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六
我国网上购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670亿元,网购人数约为1.3亿。
20上海和北京的网购规模分别为285亿元和229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服装和数码家电类产品是网上交易额最大的两类商品,两者合计占到全部网购金额的一半。与相比,主要网购商品类别中除服装的网购金额占比略有提升外,数码、化妆品、图书/音像制品等均出现下滑,其他商品类别的网购金额占比则提升了5.5个百分点,表明网购正在进一步向各类消费品市场渗透,而使网购商品类别呈现一定的`分散化趋势。
年大约共有8600万消费者在网上总计购买了约640亿元的服装类产品,是网上最畅销的商品类别。
网上购买服装的消费者中,网购服装消费额占到了全部服装消费额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一比例将随着网购经验的增加而增长。
有75.1%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总体满意度不低于网下购物,接近六成(58.1%)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的乐趣不低于逛街。
有37.9%的消费者表示有购物需求时首先会想到去网上购物,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户表示会在网下看好商品然后去网上买。
只有两成的用户认同不会在网上购买单价超过200元的商品,说明消费者已经敢于在网上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商品。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充分了解人们的消费需求情况,我们以旅游网络消费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我们以网络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率为100%。
二、数据统计。
1.职业情况:企业基层员工占9%,企业管理人员占6%,公务员占2%,学生占67%,教师占2%,自由职业者占5%,其他职业占9%。
3.旅游的重要性:认为不重要的2%,认为可有可无的占38%,比较重要的占31%,重要的占18,非常重要的占11%。
4.在网上购买旅游产品的原因:出于好奇的占13%,价格便宜的占24%,个人喜好的占7%,方便快捷的占24%,朋友推荐的占2%,其它的占30%。
三、情况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其中认为旅游不重要的或好有可无的占40%,这部分人中大部分是出于经济收入问题,如果在经济方面允许的情况下,是极有可能参加旅游活动的。其中在消费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旅游消费都在1000元以下,高消费的旅游仅占9%。在网上购买游泳产品的还是占大多数,其中认为价格便宜的情况比较突出,说明现在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还是正常的。
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于此有关的资料的文书。换句话说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去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市场现状,揭示市场运行的规律、本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供虎垛臼艹铰讹歇番忙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一个完善的市场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调查自的要求根据市场调查目标,在调查方案中列出本次市场调查的具体目的要求。例如,本次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某产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情况等。
2、调查对象市场调查的对象一般为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批发商为经销调查产品的商家,消费者一般为使用该产品的消费群体。在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时,要注意到有时某一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不一致,如对婴儿食品的调查,其调查对象应为孩子的母亲。此外还应注意到一些产品的消费对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消费群体或侧重于某一消费群体,这时调查对象应注意选择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如对于化妆品,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女性;对于酒类产品,其调查对象主要为男性。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如调查消费者行为时,可按消费者购买、使用,使用后评价三个方面列出调查的具体内容项目。调查内容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条理清晰、简练,避免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过于繁琐,避免把与调查自的无关的内容列入其中。
4、调查表调查表是市场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市场调查的质量。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表的设计要与调查主题密切相关,重点突出,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2)调查表中的问题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令被调查者难堪的问题;(3)调查表中的问题次序要条理清楚,顺理成章,符合逻辑顺序,一般可遵循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封闭式问题在前,开放式问题在后;(4)调查表的内容要简明、尽量使用简单、直接、天偏见的词汇,保证被调查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表。
5、调查地区范围调查地区范围应与企业产品销售范围相一致,当在某一城市做市场调查时,调查范围应为整个城市;但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范围不可能遍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一般可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主要考虑人日特征中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城市中划定若干个小范围调查区域,划分原则是使各区域内的综合情况与城市的总体情况分布一致,将总样本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实施访问调查。这样可相对缩小调查范围,减少实地访问工作量,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减少费用。
6、样本的抽取调查样本要在调查对象中抽取,由于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应制定一个抽样方案,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反映总体情况。样本的抽取数量可根据市场调查的准确程度的要求确定,市场调查结果准确度要求愈高,抽取样本数量应愈多,但调查费用也愈高,一般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的用途情况确定适宜的样本数量。实际市场调查中,在一个中等以上规模城市进行市场调查的样本数量,按调查项目的要求不同,可选择200~1000个样本,样本的抽取可采用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具体抽样时,要注意对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因素的控制,以保证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分布与调查对象总体的人口特征分布相一致。
7、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一般来说,前一种方法适宜于描述性研究,后两种方法适宜于探测性研究。企业做市场调查时,采用调查法较为普遍,调查法又可分为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邮寄法、留置法等。这几种调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场合,企业可根据实际调研项目的要求来选择。资料的整理方法一般可采用统计学中的方法,利用excel工作表格,可以很方便地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处理,获得大量的统计数据。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八
营销人员首先要有市场观念,假如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就要猜测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市场分析的内容首先就是要研究消费者,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作为制定企业计划的基础。
通过科学地调查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很多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宝洁公司曾首家开发出商标为“帮宝适”的一次性尿布,这种尿布非常方便,轻易使用并且节省时间,但是当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在早期的广告和促销活动中被大力渲染的时候,产品的销售却一片苍白。后来,宝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洞察问题所在,得知母亲更加关心婴儿的利益,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这一研究使营销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新的广告强调“帮宝适”可以保持婴儿更加干爽,更加舒适快乐,由此产品的销量直线上升。
从我国的营销实践来看,在消费者研究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研究只是请广告公司进行一些市场调查。这些调查至多只是一些数据的统计分析,而较少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真正研究消费者。反观许多跨国公司,却相当注重消费者研究,美国企业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1950年,如今许多美国企业不仅在内部设立消费者研究部门,而且还与各大高校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从宝洁到沃尔玛,莫不如此。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九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五大趋势,其中指出,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因为现在消费者一般都是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比较,但最终选择在线上购买。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图1: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我们看到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
20,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5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