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热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9:11:05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热门22篇)
时间:2023-11-20 19:11:05     小编:笔舞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评估自己学习和工作成果的方式。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或者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供大家学习使用。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周秀芳,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为圆支教梦想,她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只身远赴湖南、贵州偏远山区,展开艰辛的扶贫支教历程。她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筹款建造九所希望小学。如今,5所希望小学已建成,学生们搬进了新校舍,20xx年又有3所希望小学举行落成典礼。同时,她又将自己的理想再次放大,爱心再延续,从最初的计划造“9所”增加到了“13所”。她还通过自己的“朋友圈”,为山区贫困学生送去百万元的物资,为100多位孩子找到结对资助人,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了希望与梦想之灯。

支教报恩,少年困苦受助,老来支教扶贫报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他愿意帮我交学费。”周秀芳说,正是因为这段困苦的少年时期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xx年,周秀芳已退休20xx年,她从一位曾在贵州支教过的大学生口中听说那里很需要教师,毅然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踏上了支教之路。20xx年秋天,周秀芳来到贵州黔南州惠水县蛮纳村小学支教,一待就是一年多。支教期间,周秀芳走访了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家庭。20xx年春节周秀芳回家过年,听好友说起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过完年后,周秀芳和好友孙绍富一起前往湖南溆浦,从此踏上了千里助学路。

筹资援建,山里的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周秀芳一边在支教,一边想着怎样改变这里的现状,为孩子们争取支援,她将桐林小学的图片配上文字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她早年在宁波教过的学生、企业家张刚看到后,亲自赶到桐林小学考察,当场决定出资40万元,委托周秀芳重建学校。

在桐林村一所废弃的房子里,周秀芳住了下来。白天,她在借来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课余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和村干部一起,与村民商量着解决一些建校中遇到的问题。在建设桐林小学期间,周秀芳和孙绍富还抽空走访了九溪江另外九所村小和一所中心小学。一次次的微信沟通、现场接待,周秀芳和孙绍富为4所村小找到了援建人。周秀芳目前已经筹款近300万,为山里的孩子筹建9所希望小学。

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图书……除了筹建希望小学,周秀芳和孙绍富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当地孩子筹集了大批物资。“这些东西来自一个叫宁波的爱心城市,我只是个‘爱心搬运工’。”周秀芳说。

爱心接力,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周秀芳膝盖不好,有恐高症,血压也高,但说起山区孩子的事情她滔滔不绝,却很少和别人说自己的苦。九江溪镇政府考虑在山区生活条件差,主动提出让周秀芳住到新落成的镇政府里,被她婉言谢绝。她说,“要是享福,我还不如直接回宁波去。”

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周秀芳老师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但周秀芳为孩子们花钱却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时,她常送上几百元钱;留守儿童过生日,她常买来生日蛋糕。为了使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募集资金给当地学校买来电脑。

脚步不止,为了孩子们,愿意干到80岁。

20xx年12月,周秀芳为改造校舍的事回到溆浦。“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还没完成。”周老师说,她计划在溆浦县兴建的9所希望小学虽然目前已经完成了5所,但入驻的老师还没有着落。“我想一个学校最少要一个老师,最好是两个。因为又要上课又要给孩子们做饭,一个人忙不过来。而且这些学校都在高山上,两个人能相互照应。”

快70岁的她,一个人教着3个年级的课,还要管二三十个孩子的吃饭问题。“老实说,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如果有人愿意来帮忙,哪怕是爱心接力,一个人一次一个月也行。”周秀芳说,她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来加入支教扶贫队伍。

她发愁的第二件事是建设资金。她发起援建的希望小学——溆浦县两丫坪镇黄金村希望小学已经开建,目前她已经从宁波教育系统争取到了15万元,从溆浦县当地财政争取到了一部分支持,还有一部分资金尚无着落。计划中,还有三所希望小学也在筹建。

此外,周秀芳和孙绍富还一直在为建设支教基地的事奔波。他们准备动员爱心人士在溆浦县九溪江建造一所幼儿园和一个支教基地。今年已经69岁的她,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再为孩子们干上十年。”

简要事迹。

20xx年,周秀芳不远千里,舍家离子,从东海之滨的浙江宁波来到雪峰山中的湘西溆浦支教助学,为山区贫困孩子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目前,她和她的爱心团队已发展到3000多人,在怀化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1所,其中已投入使用8所,让322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建校和资助贫困生累计捐献款物达20xx余万元。周秀芳的爱心事迹在家乡宁波和湖南溆浦两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网、央广、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全国与省、市级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xx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xx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20xx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66岁的王娅是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生活条件一般的她,持续捐资助人近30年。去年3月,王娅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可她却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治疗,捐出她唯一的房产用来继续助学。2月16日,王娅去世。按照她的意愿,亲友们为她办理了遗体捐献的手续。

王娅生于1952年,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xx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她持续不断的爱心捐赠足迹。

20xx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她马上搜索网络了解到,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主要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习,一次性捐款额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学费。

王娅立即给基金会发去电子邮件,询问账务公开情况。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陈章武的一句话坚定了王娅通过基金会捐资助学的信心。“他说‘我们没有专职人员’,就这一句话,我就告诉陈教授,我终于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给捐了。”

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

甘肃灵台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了王娅的捐助对象。20xx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负担。”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20xx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在儿童护理部,我们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利院职工和孩子。

她把点滴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成为中医推拿的行家里手,成为嘉兴盲人中的首位中医师,也是唯一的一位。

儿童部的工作又脏又累,还需要技巧,刚来福利院时,我手足无措,曾一度打过退堂鼓。但是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去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福利院有个男孩叫晨晨,是一天晚上丽华姐值班时在福利院门口捡来的。他是一个脑瘫患者,刚到福利院的时候,手脚僵硬、功能全失,生命垂危。丽华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给他推拿治疗,晨晨渐渐能坐起来了,手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腿脚也变得灵活了许多。现在晨晨已经30多岁了,能简单行动,还学会了用脚使用手机,自强不息的他也特别有爱心。

几十年来,丽华姐一直牵挂着福利院,每次回福利院,她都要去看看孩子们。而作为退休老党员,每次组织生活会,她不管在哪里,不管多忙,不管有多不方便,都会想方设法参加,从不缺席。

最近我才知道,20xx年来,她默默资助了480多人次,捐赠了333万元,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我们都以她为荣,向她学习!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江西余干有句方言,常用来夸赞心中最敬佩的人和事,叫“真来斯”,意指十分的、特别的、非常的棒。看完女排世界杯第10轮,中国女排以3:0完胜塞尔维亚女排,提前一轮卫冕世界冠军,喜提“十冠王”称号。叫人安耐不住、情不自禁地大喊:女排精神“真来斯”。

“十”字对于中国人,总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如“十全十美”“十步香草”等,“十”象征完美、圆满和富足。然对于女排精神而言,“十冠王”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成果,更是一个进取的开始。正如本届女排世界杯第一场比赛后,郎平所言“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诚如其言,女排以“十连胜”让中国国旗高扬升起,让中国国歌高昂奏响。展望未来,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将会更加放出绚烂光芒。

世间之事,总有那么一点凑巧。中国女排夺得“十冠王”,本已让国人欢喜不已,然又恰逢70周年国庆之际,无疑是喜上加喜和最好献礼。有人说,“女排将观众打哭”。每次观澜女排比赛,充盈的是执着和坚强、刚毅与激情。怎能不让人感动而惊叹,怎奈不叫人随之起伏而涕零。某种意义上,女排精神传递的气质底蕴,早已烙印上了中国人独有的内在韵味,与中国普通民众关联在一起,照见中国改革时代的繁荣壮大。换而言之,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是中国新时代的象征元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场胜利,展示给众人的“女排速度”是那么震撼与激昂,背后的雕琢打磨、反复训练以及吃苦流血是看不到的“台下十年功”。拨动时间指针到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郴州训练基地,竹子制成的竹棚、带“毛刺”的地板;再到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夺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又到本届女排世界杯第七个比赛日,中国队对阵强敌美国对,郎平直言不讳道“这是一场非常困难的比赛”。足见,“十连胜”到“十冠王”,是不息的斗争、不变的意志、不灭的火焰。

体坛江湖波云诡谲、充满变数。曾经“十冠王”的古巴匿迹,往昔六夺冠的日本成为过去,拥有“12冠”记录的俄罗斯慢慢退却光环。哪怕20xx年,郎平再次担任中国女排教练,中国队处在低谷,国际上鲜有战绩,亚洲也难言势不可挡……因此,女排精神并非意味着百战百胜的“不丢一球”,而在于那种为胜利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定执着。对此,郎平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不是赢的时候才有,而是在大家看不到的每一天”。对啊,为梦想努力拼搏、为成功顽强锐意,才是女排精神的密码字典。

一场属于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回报大餐,一场送给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大餐。有道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从来讲究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在举国欢庆和鲜花掌声包围之时,有的人难免会“泼冷水”,“女排精神会过时吗?”有人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女排精神永不过时!中国女排在路上,所有奋斗者也在路上。每个人都在奔跑,中国就会勇往直前”。如此,每个人都应做女排精神的奋斗者和传播者,给祖国巨轮扬帆起航不懈努力。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xx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20xx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xx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这几天,在押人员王某病情有些变化,毛卓云也变得更操心起来。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毛卓云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亲。

用情感来关怀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这是毛卓云20xx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考虑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给他们配备了手套、防护服等设备,但毛卓云从来不用。他觉得戴手套穿防护服,会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距离远了。“就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从身体上,心理上关心他们,反而促进他们配合。”

坦诚相待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背后的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眼前这叠厚厚的笔记本里,毛卓云记录下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瞬间。

豁出去干,这是毛卓云20xx年军旅生涯历练出来的气质。20xx年,看守所艾滋病监区成立,面对这样一个很多人眼里为之色变、而且还是最普通基层民警的岗位,从部队副营级干部转业的毛卓云二话没说揽了过来。毛卓云希望从军十几年转业回来,能做出一些事业,做出一些成绩,而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业。

在平凡的岗位,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毛卓云说,20xx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员,这些人在离开后,都不忘给他写信,而信中对他的称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师”、“毛校长”,甚至“毛爸爸”这样的温暖的字眼。

毛卓云自勉,一定要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优良传统,做好每件事,管好每个人,这就是我本职工作岗位的初心和使命。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9月10日上午,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安徽和县古井业务中心代表张连辉、李伦伦等,专程前往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向近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该校92岁退休教师、“中国好人”叶连平致以节日问候,并向“叶连平奖学金”基金会捐款1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做真人,酿美酒,善其身,济天下”的古井企业核心价值观,向为贡献者致敬!和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代标陪同前往。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叶老师,如今是不折不扣的“网红”:20xx年9月10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三家主流媒体同时报道叶老师事迹。20xx年7月29日,央视“面对面”以《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为题报道叶老师事迹,次日央视“焦点访谈”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再次报道叶老师事迹。

据了解,叶连平1920xx年9月生,祖籍河北沧州。16岁时,上高中不久成绩优异的他遭遇战乱辍学,只得随从当“洋厨”的父亲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的美国大华使馆,做三年多勤杂工。解放后,因这段经历,他孤身一人,辗转漂泊,历尽坎坷,饱受磨难。1978年11月,他由一名生产队猪倌,变成当地代课教师,从此与和县农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教后,他忘却历史恩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苦钻业务。不久,他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轰动一时,在省内外推广,进而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

1991年底,超龄三年的他从从卜陈学校退休。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令身边人无不动容。后来,周边学校每遇教师病事假或其他原因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

20xx年,看到农村学校英语水平差,严重拖后腿,甚至导致孩子辍学的状况,他非常着急,于是利用在美使馆时工作的特长,开设家庭英语课堂。

每天放晚学后,数十名学生直奔他家,搬起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桌椅,在屋子里或院子外做作业。他则一旁巡视指导,悉心解疑惑。

每逢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县城学生也赶来听课,简陋的小屋常常“人满为患”。

一些离校较远、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叶老师便留在家中吃住,最长的达三年,前后有30多个学生。多年来,叶老师不仅不收一分钱学费、生活费,还免费供应学生茶水、墨水稿纸,并且每年自掏腰包,花上数千元,带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安徽科技馆等地参观。他究竟为学生花了多少钱,他从未算过,他也不想算。

叶老师无儿无女,他把所有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他说“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并留下遗嘱,将遗体交给国家用作医学解剖。他的感人事迹还曾感动香港大学学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友人,专程前来近距离学习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敬业奉献精神。

叶老师的辛勤汗水,改变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命运。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清华、北大等名校生也不再少数。

叶老师因此获得很多很高荣誉: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xx年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xx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xx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xx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道德模范”。20xx年9月5日,叶连平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成为马鞍山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第一人。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很多年后,中国更强大了,中国人依然会想起20xx年8月21日的这个场景:中国女排姑娘站在里约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齐声高唱国歌:。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中国女排里约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袭命运,咬牙死磕,绝地反击,最终迎来气壮山河的胜利!

这是里约奥运会中国人最关注的一场比赛。一位“80后”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她带着6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完了这场直播,“奏国歌时,我把女儿拽着站起来,一起跟着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就是集体记忆、共同情结。新一代中国女排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又在中国年青一代中延续和强化了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情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向世界缓缓打开。那是一个中华民族争取“球籍”的年代,百废待兴,而又迷茫困惑,中国人需要精神偶像。关键时刻,中国女排带来了一场关键胜利。1981年年底,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7战7胜,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那时在中国,黑白电视机都不多见。决赛那天,人们黑压压一片守在电视机前、广播前,收看收听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获胜。举国沸腾。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在今天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谈理想为荣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国人争先恐后用勤奋与智慧改变祖国面貌的年代,而中国女排用“五连冠”的佳绩,对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诚如当时《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所言:“她们的胜利捷报,也使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得到极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向她们学习吗?中国女排在体育战线上为国争光,我们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多作贡献吗?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这又是一场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远远超出了一块金牌的含义。中国人从这场比赛中,看到了理想的复苏,看到了奋斗的价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国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前面路上充满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许多人像中国女排在里约那样“一分一分咬牙顶”,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缩,还有人堕落……在今天,时代和人民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越来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没有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坚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梦想实现的路径吗?中国人用“女排精神”去坚持去努力,像中国女排那样专注、团结、拼搏,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基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梦想总是美丽的、动人的,是激励人前行的不竭动力,但追梦之路,并不平坦,有不少的艰难与险阻,有不少的挑战与考验。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女排之崛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投入改革开放;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的胜利,将再度激发中国人的精神动力,自信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叶老师每天供我午饭,一分钱都不收,还给我补习英语,我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学习十分用功,英语学习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毕业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库尔班·尼亚孜,男,维吾尔族,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校长。

5月,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国语小学,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

办学校是库尔班·尼亚孜的思想领悟。大学毕业后,他开过超市、饭馆、药店,渐渐地意识到,吃饭喝药只能满足身体的需求,解决不了精神的匮乏。一次,一位老奶奶带出水痘的孙女来他药店买药。他告诉老奶奶要如何治疗,却遭老太太斥责:“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事情遇多了,库尔班·尼亚孜下决心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希望带孩子增长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没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他不是在帮助谁,而是在和孩子一起创造感情相通、心灵相通的未来。来,他赢得了当地家长的认同,1190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接受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教育而改变命运,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除了尽心办学,库尔班·尼亚孜还是位“热心肠”。办学14年,为近1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为没钱治病的汉族同胞送去“救急金”。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带头捐款1万元,并动员全校师生募捐,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在他们心里种下善良的种子。9月,一位大学毕业生因身体残疾找工作屡屡碰壁,库尔班·尼亚孜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决定录用他。只要库尔班·尼亚孜能够帮上忙,他就会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库尔班·尼亚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好老师”称号。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2月17日,阿克苏检察分院驻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团结新村全体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组织观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的先进事迹短片。短片中孩子们用流利的国语,稚嫩的童音朗诵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追崇,让观看完短片的每一名工作队员激情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短片结束后,工作队员们均发表了对库尔班·尼亚孜的高尚行为的赞扬和钦佩。

工作队员王丽表示:“作为一名驻在纯维吾尔族村落的汉族干部,我深刻体会库尔班校长带领孩子们学习国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语言不通曾是我开展日常工作的最大障碍,不能及时直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村民也因语言不通不愿接近我,让我一度很苦恼。可是后来,我发现村里上学的孩子们国语都很好,慢慢的,我在走访过程中尝试让村民家的孩子做我的翻译,发现他们不仅翻译得很好,还能很好地拉近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村里举行联谊活动,我也成了孩子们舞台表演的艺术指导老师。现在,全村的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叫我一声“老师好”,村民们通过孩子也进一步了解我,渐渐地愿意和我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这是我驻村一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工作队队长张炜表示,在今后的驻村工作中,要学习库尔班·尼亚孜的精神,鼓励团结新村的孩子们学好国语,了解外面的世界,发愤图强,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村民的国语水平,在村民大会上播放这部短片,让广大村民进一步认识学习国语的重要性,缩短民族间沟通距离,增进民族间的深情厚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团结新村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尽情绽放,永不凋零。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里约奥运女排决赛打响,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这场比赛吸引了全中国电视观众的目光,收视率达到了夸张的56.78%。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热门电视台的收视率仅女排的1/50。

这个夏天,如果中国在里约最大的收获只是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凯的浪漫求婚,那将是一种残缺。当人们普遍以“葛优躺”的姿势瘫在沙发上,目光偶尔从手机屏幕上移开扫一眼电视的时候,还好有郎平和中国女排,让中国人得以守候在电视节前,等待一场直播的开始。

中国女排,是一个读起来就沉甸甸的名字。国人对于中国女排的期许和关注,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姑娘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体育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数不胜数,而“女排精神”只有一个的原因所在。

这些年,我们很难再为一支球队欢呼、疯狂、感动。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男足、中国男篮一次又一次的折戟沉沙。因此当中国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顽强战胜对手的时候,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光荣与梦想突然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能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备受期待地踏出步子,但没走两步就被困难绊倒,跌跌撞撞地来到强敌面前,别人说:你没戏。但你拼了,你赢了。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虽然伤痕累累,可眼睛里满是坚定。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乒乓球队后来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的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是的,中国女排能够坐上头条,刷爆你的朋友圈,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赢了巴西,也不仅仅是因为进入四强,而是因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从懂事的年纪就开始影响我们的女排精神。事实上,女排的崛起,是让人怀念的80年代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和开放精神。微博上有不少网友感叹,很多父母辈的朋友,都守着电视在看这场女排比赛,言下之余的感动,也许只有经历过80年代那个五连冠的女排黄金时代的人才能懂。那个时候,为了看一场女排姑娘的比赛,大家集体围着一部小电视,一起欢呼、一起喝彩。

再看看男足、男篮这些曝光率很高的项目,虽然实力上的差距明显,但是能够拼出态度和风格已经算是成功和超越了,只可惜他们连这一点都很难做到,少了拼搏、缺乏霸气的他们只能默默地站在原地目送着对手一路向前。中国女排身上的精神,恰恰是中国三大球最需要的。

隔了这么多年,女排仍然是中国三大球中最争气的队伍——因为,有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作为一个老先进,朱丽华在嘉兴颇有名气,她是丽华推拿诊所的所长,是连续五届的市政协委员,还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

“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

“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

在担任这些社会职务的过程中,她用心用情投入,主动积极作为。她30年坚持分毫不取地为现役军人义务推拿,吸纳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退休后的特殊冿贴、为残疾人推出的爱心公交卡等实事好事的落实中,都有她的建议与呼吁。

人的名气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她以担当和使命,使“朱丽华”同样成为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光亮,点燃我们共同对美好的向往,我们读到的是,从一己的生存自强到发出更多光热、照亮他人的人生超越;从一个人谋发展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服务大众的公益跨越。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发挥,社会响应,政府作为,我们读到一个令人振奋、使人励志的人生故事,我们也同样读到了一个城市的温暖,一个社会的和谐幸福。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八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

心得体会。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作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大会对他的评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当天,库尔班·尼亚孜与受表彰的其他人员一起,在主席台就坐。

库尔班·尼亚孜说,在人民大会堂,坐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主席台上,自己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

20xx年前,当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乡办起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这么大的肯定。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边疆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xx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20xx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xx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

唐诗。

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

三字经。

》《。

弟子规。

》《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xx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20xx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

开学第一课。

”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20xx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九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16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二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库尔班尼亚孜的讲座,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学习经历。讲座内容涉及了库尔班尼亚孜的生平事迹、他的学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术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

库尔班尼亚孜,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民族关系以及冲突与和解等领域。这次讲座主要介绍了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的积极贡献。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库尔班尼亚孜的生平事迹,接着是他的学术成就和创新思想,最后是他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在讲座中,讲者详细介绍了库尔班尼亚孜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变迁和民族关系的理论,创新性地将社会学和民族学进行了有机融合。尤其针对民族冲突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库尔班尼亚孜提出了"文化政治学"的概念,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差异的和谐"等理论框架。这些理论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社会学和民族学领域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库尔班尼亚孜提出的"文化政治学"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了文化对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的合法性并重。他的思想表达了一种重要观念,即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都需要建立在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之上。他的研究还对解决民族冲突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库尔班尼亚孜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理论框架被应用于解决一些复杂的民族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中国,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学术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和谐。

第五段:我对讲座的体会和收获(250字)。

通过这次讲座,我不仅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我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处理民族冲突和社会矛盾时应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此外,我也认识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次讲座经历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我相信这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通过这次关于库尔班尼亚孜的讲座,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创新思想和推动社会和民族和谐的贡献将继续影响并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在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贡献力量的重要参考。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库尔班尼亚孜的思想,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和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

事迹。

心得体会。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作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大会对他的评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当天,库尔班·尼亚孜与受表彰的其他人员一起,在主席台就坐。

库尔班·尼亚孜说,在人民大会堂,坐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主席台上,自己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

15年前,当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乡办起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这么大的肯定。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边疆地区。

教育。

翻天覆地的变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

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文化。

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

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

传统文化。

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国学经典。

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03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15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16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相关。

文章。

5.

最新2019全国道德模范事迹观后感心得大全。

观看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的写法却只有一种。回顾女排的里约征程,可谓跌宕起伏。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跌跌撞撞晋级;淘汰赛越勇,一路突破终夺冠,演绎逆袭传奇。

这让人想起那句古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与强大的对手抗争、与自己的状态抗争,可谓有志气、有锐气,更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顾30多年来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又何尝不是如此,两起两落,一路挣扎,却始终目光坚毅望着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三连冠”到“五连冠”,振奋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后,新老换代,成绩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新世纪初的十年,中国队卧薪尝胆再出发,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竞争队列,雅典奥运会逆转胜俄罗斯夺冠,让举国皆若狂;接下来,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挣扎;里约奥运,签运不佳,却是“紧紧咬住”,战胜了自己与对手,终于让国歌为自己奏响。

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在后半段被“女排精神”点亮,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在历经繁华、走过低谷后,“女排精神”在里约写下了最新的版本。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的,“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多少人说着梦想,却不过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梦想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的确,女排精神,并不在胜负,而是从每一场球中抠出来的。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但,可以赢得潇洒,但一定要输得不甘心、输得有价值;满足于输,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赢。我们说快乐体育、享受比赛,但最高的快乐、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处身一个盛大的时代,有机会、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达远方;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惟艰,击水中游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与意志。的确,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女排精神”,这对于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可能不公平;但我们也需要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种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辉岁月,写下灿烂诗篇。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们一直都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816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