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2:26:07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0 22:26:07     小编:文轩

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范文,希望能够为教师朋友们提供一些备课思路。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一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第1页(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第2页。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二

了解地图的种类,并能正确地选择地图和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教学重点及难点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应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明确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教材、互联网、地图册教学过程个人视角【导入】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2、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3、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预期:把课桌缩小。

4、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预期:缩小了10倍。

5、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新课】。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6、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7、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8、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9、(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略。

3)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10、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11、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预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黑板画板图: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三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线纬。

线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度纬。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号东经(e)、西经()南纬(s)、北纬(n)。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一课,将对孩子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然教学的内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趣,培养技能,达成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国内外古今建筑;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2、能力目标: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宏村月沼》《故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

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回答。

2、介绍美术各中门类,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

师:其中我们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家肯定不陌生。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授新课。

教师: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一)、课件出示:欣赏课本扉页《宏村月沼》。

1、了解宏村历史,村落形态;

2、宏村民居特征:多为两层,白墙灰瓦;

3、介绍宏村“承志堂”:宏大精美、题材丰富、技艺高超,被誉为“民间故宫”。

(二)欣赏课本《故宫》乾清宫、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提问: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九条游龙;五座浮山——九五之尊)。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目前学界没有同意说法,大概得有两种:固定门板的(因为古代的门是两个门板拼在一起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主要是装饰和显示地位的(因为古代以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单数里最大的是九,所以像在故宫——皇帝的居所,门钉都是9×9——81个。)。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仙人走兽”——檐角小兽: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

三、小组讨论、交流:

课本扉页《宏村月沼》与《故宫》的建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

(一)、欣赏《泰姬陵》《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古罗马大斗兽场》等古建筑。

(二)、欣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国际机场》《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

二、小组讨论、交流。

生:“美、颜色好、高级、漂亮。”

(学生着重表达的是对色彩的感受,这说明色彩对于凡是具有分辨色彩能力的眼。

睛来说,都能引起反应,它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感。学生对抽象的线条和体积没有明确的表达。)。

师:“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1、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展示、分析部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因素。

五、布置课外作业:

分组调查身边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名胜建筑物,将其与当地最时尚的建筑相比,寻找其异同之处,并试着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写进小论文中。

教学反思:

2、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学目的: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4、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如何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组成一幅新颖有趣的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七巧板的图形组合。

1、教师小结,图形组合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二、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三、课件演示图形的魔术组合:

1、小结:根据画面的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重叠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将p6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四、学生作业:

小体验:将p6的图形重新组合,看谁组合的快,组合的好。

五、作业展评。

六、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p6《即兴表演》、《小女孩》。

1、运用了哪些基本形或是不规则的形体。

2、教师小结:基本形的巧妙组合。

二、赏析p7《生活联想》《魔术师》《汽车一族》《放风筝》。

1、运用了生活中哪些图形或是生活用具。

2、根据图形或用具,还可以怎样巧妙的组合?还可以联想成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三、学生作业: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1、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2、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3、作业、辅导。

四、作品展览和评述。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3、教师点评。

4、修改、评优。

教学反思:

3、添画人像。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七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学会根据学习和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逐步养成用图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地图的使用与选择几个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最基本的工具。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仍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性对待初中课程。从地理学科看,他们读图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有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不是抽象的陈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地理乐趣又收获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学生呢,则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根据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举例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精神,逐步养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地图的习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讲述法。

七、教学时间: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谜语导入】【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学用具。

一、

【提问】观察台湾岛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地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过“缩小”引出比例尺。

【学生活动】找出比例尺含义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几种表示方法?(读p17第一段)。

(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练一练】。

1.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图上距离1厘米,比例尺1:00,实际距离是多少?

3.量算书本p16的图1.22中台北到高雄的距离。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完成书本p22的活动题1。

【讲解】比例尺与表示范围以及地理事物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难点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总结并提问】。

1.去北京旅行办事,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2.想了解北京在中国的什么方位时,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让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习题巩固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八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形状长度及变化指示方向纬线垂地轴,环地球圆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东西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九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内容分析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史书体例比较简表史学著作史书体裁主要特点《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将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二、意境悠远的宋词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两宋之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元杂剧的含义。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重点难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教学重点。教学建议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解惑动机,进而积极思考和参与。问题解答对司马光幼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提示我们应发扬其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材料阅读阅读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提示元统一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适应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业一课一练板书设计: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看望老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62-p63。

教学目标:1、组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借助辩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从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看懂简单的路张图,提高辩认方向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辩认简单的路线图的活动中,寻找最短的路线。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创设情境:看望老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敬老院”是什么地方吗?

小明、小刚,还有小红他们是尊敬老人的好孩子。

今天是星期日,三个小朋友约好,要去敬老院看望和帮助老人。

二、问题探究。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试着独立看图填一填,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再交流。

2、组织汇报。引导学生汇报时应先确定东南西北,以及三个小朋友要行走的路线。

3、通过计算,说一说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

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体验感悟。

学生完成后,继续设疑,以训练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p63-2、小动物寻宝。

1、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了解图意。叙述清楚简单的路线图。

2、引导学生说出寻宝的具体经过,并提出数学问题。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页。

板书设计。

1、小红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2、小明向____走____米,再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3、小刚向____走____米,再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时、分、秒》。

第1节我们赢了。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

2、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体会1分钟的长短,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7月13日晚上,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揭晓了。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奥运会举办权。这个万众期待的消息传至北京,使整个北京城沸腾了,数以百万计的北京人不约而同地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发出震天的欢呼。“我们赢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让全国人民激动的时刻是10时零8分,同学门看这有一个钟面,它指向的时刻就是10时零8分。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时钟,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了几道思考题,请拿出你们的学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研究钟面。思考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指名汇报)板书:1时=60分。

师用教具拨出一个时间问学生:这是几时?(9时18分)。

电子表显示是这样的:9:18。

二、认识秒。

师拿出两种不同的表(有秒针的、没秒针的)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再让学生分组观察、研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师板书:1分=60秒。

三、体会1分、1秒。

师:1秒钟有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随着秒针的走动拍手。

师:我喊开始,就是刘翔开始跑,我喊停,就是刘翔夺得了冠军。

四、练习。

1、独立完成数学书65页第2题。(集体订正)。

2、2、独立完成数学书67页第2题。(集体订正)。

3、独立完成数学书67页第3题。(集体订正)。

五、小结。

1、同学们你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2、我们可不能小看这短暂的一分一秒在第十四界世界碑足球赛上,德国队就是在最后一分钟进了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在今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皮滑艇队员孟关梁、杨文军就是以比亚军提前不到1秒的速度赢得金牌的。老师还找来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了所有的时间。”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十一

1.时间的单位,停表的正确使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停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动手实验、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记时间测量工具的资料。

教学器材:常用的计时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时间的单位。

用停表测时间。

国际单位简介。

复习巩固。

思考并回答。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合作学习。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

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个别答疑。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安排课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下节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人都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启发并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最后点明是时间)。

讲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又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请同学们自学回答如下问题:1。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

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在记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和主义教育。

常用:手表、闹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原子钟。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秒、分、时、天、月、年……。

1小时=60分1分=60秒。

设问:你知道现在最先进的计时方法什么吗?

教师简介:世界时、铯原子钟(也可以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设问: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呢?

3.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实验室常用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读数方法:机械表中的短针读出的是分,长针读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学生练习: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

强调: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师简介:国际单位制。

三、复习巩固。

小结:让同学们自己进行。

课堂练习:p21t1——4。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查找当今中外最先进的记时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第八节时间的测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工具:钟、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2、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1时=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注意: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案点评: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燃香、沙漏(滴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等,并使学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时间的单位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简单介绍;实验室的计时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是个难点,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多次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时间秒的规定和国际单位制都可以向学生作以简介,培养学生的兴趣。

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古今中外记时的方法与工具课堂上交流,即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条件;停表可以随堂发给学生练习使用,可以进行1分钟内同桌谁数的数多或数到100谁用的时间短的比赛,还可以同桌相互测一分钟的脉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十三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知道《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

2.了解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3.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并分析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课前预习】。

项目人物成就/著作地位。

科学技术被誉为“”

详细记载了各种和。

原料的种类、产地等技术,被誉为。

文学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根据的题材创造而成,围绕“”的主题。

是一部长篇小说。

是古典小说的,以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清王朝走向的历史命运。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明清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2.想一想,明清小说盛行并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404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