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事迹心得(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3:16:11
黄大发事迹心得(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0 23:16:11     小编:JQ文豪

亲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10.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启发他人和促进进步的作用总结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必要环节,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你的总结能力。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一

尊敬的医护人员:。

你们好!作为20__年的高考生,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听闻新型冠状病毒的噩耗,我不觉恐慌。每天醒来看到手机最新的新闻总是感染人数又增加了多少、某地又增加了多少、疑似病例多少等令人惊骇的消息。21世纪以来sars、mers以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你们一直在前线战斗,从未退缩。“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军事家孙子这样描述一支强大的军队。疾和病组成疾病。疾,在汉语中也有快的意思,用“疾如风”“侵掠如火”来形容一场烈性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是毫不夸张的。而你们,不惧艰难竭蹶,不畏艰辛苦楚,在前线为国家争分夺秒,在医学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任何经历过非典的医护人员都十分清楚这次的病毒感染有多么严重,可是你们依然没有退缩。武汉的15名前线医护人员已经被感染,于1月28日上午十一时出院。协和医院西院胡医生表示,出院后,希望能尽快回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做好科学防护,相信党和国家,相信一起奋战的白衣战士,一定会守护好我们的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硬战!”你们感染治愈后立刻回归岗位的时候,是最美的;你们治愈一个一个的感染病人的时候,是世界的逆行者,是我们的照明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涌现出一批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

放弃假期,首个请缨,奋战在抗击第一线的中心办公室主任罗黎,下班回家后,一直关注新冠肺炎感染新闻,敏感地意识到了防疫事态的严峻,立刻向中心领导表示,取消春节期间外出计划,留守待命,随时听从中心的统一调度及安排。1月24日罗黎接到中心副主任佘毅的电话,辖区有一名密切接触者,需要立即转运到指定观察点。接到命令后罗黎立刻出发到中心,在中心守到凌晨收到任务取消的消息后,才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已是11点过,看着家人端上来的汤圆,没顾上吃晚饭的罗黎才想起今天是正月初一。“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兑现一名共产党员庄严的承诺。”罗黎说。罗黎是家人的宝贝,更是祖国的坚守者。

中心医务科科长罗娟坚守岗位,大爱无疆,连续工作近10天。戴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穿隔离防护服,是罗娟在发热门诊每天开始接诊前的首要工作。“这套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虽好,但透气性确实不佳,常常会发现自己的发丝、眉毛上都沾满水汽。”罗娟说,“穿起这套防护装备,就不能像往常一样自由的转动头部,坐诊时间又基本在6小时以上,等离开诊室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时,会觉得如释重负。但是为了患者和保护自己,我们必须坚持住。”罗娟是医护人员,更是抗击病毒的逆行者,国家的坚守者。

众志成城,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现,大爱无疆,是你们的职业品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们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头、护在身后。你们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是国家沦陷时最伟大的坚守者!

向你们致敬礼!向你们学习!

此致

敬礼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二

坚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老支书黄大发自23岁光荣入党并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开始,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一干就是36年,把修渠引水、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任务作为心中第一信念。他干在前面、克难攻坚,让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全村群众高度认可的实绩谱写了为民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应做到自觉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始终受得住风险和困难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践行宗旨守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老党员黄大发从入党并选为村支书开始,就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挂在心上、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始终真情服务群众,实现了他对群众立下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的铮铮誓言。广大党员干部无论身在那个岗位,都应自觉做到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呼声为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躬身为民中不断增添群众福祉。

实干担当守初心。担当是立业之基、成事之要。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老党员黄大发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地贫、缺水少钱的艰苦环境,没有认命,没有叫苦,没有退却,他毅然选择自学技术修渠引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党员黄大发为群众能吃上米饭、喝上清泉、过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难,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当前,我们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就应树立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不推诿,在实干中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在实干中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三

黄大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先富带后富”的道理,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今天,我要通过阅读黄大发事迹并写下我的心得体会,向这位伟大的人物致敬。

黄大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然,他也没有享受到康庄大道。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在广州卖油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刚开始,他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后来,他创办了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行业的领导者。此后,他一直在带领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黄大发所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敢尝试,敢创新,必定有所收获。”他不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探索新的市场秘诀,并敢于在商业上创新,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告诉我,商业不是靠想象、虚荣和轻浮走向成功的,而是要注重实践和细节。要用脑子走路,要学会重视细节。每一次创新都要深思熟虑、多方考虑,才能达到一个新突破。

第四段:黄大发对我未来的影响。

黄大发的故事告诉我,创业不易,但只要勇敢尝试,不怕失败,成功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他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教会了我,体会成功和创新的高峰,是生活和工作的真正意义。他还教我要更加注重实践,不断努力,勤学苦练,才能不断进步。

第五段:总结。

通过黄大发的故事,我收获了很多。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气,以及敢于创新尝试的勇气。黄大发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先富带后富”的道理,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商业成功。他让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勇于实践,就能在商海中不断创新开拓,走向成功。最后,对于黄大发,我想说:“谢谢您的事迹,谢谢您的教诲,因为您,我又多了一份向成功迈进的动力和勇气。”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四

近日,一个闪亮而瞩目的名字再次让亿万人民所知晓,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就是被干部群众称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适中乡把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乡机关、站(所)66名党员和各村党员干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发布会节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为全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后,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触动与洗礼,纷纷表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理想才会变得更为远大,将以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为新起点,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我乡各项工作高质量协调发展,圆满完成20__年各项工作任务。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五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__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__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六

廖俊波同志生前就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是福建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是我们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省委开展学习活动的部署,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从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投入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伟大征程中去。

廖俊波的先进事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工作,廖俊波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展现了信念坚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回望廖俊波同志的工作履历,不难发现,无论是当学校教师还是主政一方,他都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誓言,以持久不变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从廖俊波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他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把“两学一做”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绿水青山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学习廖俊波,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当前,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按照省委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广泛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满腔热情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汲取廖俊波同志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扎实行动,从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学起,把廖俊波先进事迹中所蕴含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四讲四有”,做到“四个合格”,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奋力谱写福建发展的精彩华章。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七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新使命,我们更应该向黄大发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才会名副其实成为党组织的好干部,百姓心中的好公仆。

要坚定信念,做到时刻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一名共产党员骨子里不能少的,只有做到有党性、讲党性,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才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平日里,我们更要牢记当初的誓言,始终把“永不叛党”灵魂长驻心间,学习践行好黄大发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心中装着百姓的冷暖,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为他们办实事,这样老百姓才会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更加幸福。

要敢于担当,做到时刻不忘衷心。习近平主席指出,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当前,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党的这一伟大目标,更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向黄大发看齐,不忘衷心,拿出敢于担当作为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上,站好自己的岗,履好自己的职,尽好自己的责,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常深入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事于民,做到岗位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

要无私奉献,做到时刻不忘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决不能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无私奉献而铸就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以黄大发精神为航向,干好自身的工作,带动好身边人,以实际行动率先作表率,发挥、传承、践行好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忘为民服务的热心,不忘干好工作的热情,不忘为民办好事的热诚,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为民一辈子,奉献为民一辈子,成为人民心好的好公仆。

黄大发历时30余年,以坚定的信念、责任的担当、无私的精神,带领群众,战斗天地,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开凿了生全之渠,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为老百姓增福祉、谋幸福更需要这种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不能丢!不能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八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无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感受到了一个老村官的坚韧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切身体会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看,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排除万难,造福群众。埋下希望的种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像这样的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起眼,但都心系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定将持之以恒。作为一名党员,我定不断鞭策自己位群众服务,为事业奉献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换取收获和自信。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九

在组织学习“社区干部吴亚琴的先进事迹”,她平凡感人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吴亚琴20xx年如一日扎根社区,把社区当成家,把社区群众当成亲人,把为居民群众解决难题当成快乐的事,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为社区工作人员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

吴亚琴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社区窗口虽小,却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关注民生,服务居民,用平等互助、诚实守信,温馨便民的服务,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把党的计生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符合条件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优惠的政策,让每一位走进社区的人都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今后要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党的宗旨,更加努力工作,为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一方面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三满意机关建设,为幸福长春建设献计出力。作为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应该向吴亚琴同志那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后我肯定向她学习经常地深入到居民家,去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和困难。

社会需要更多像吴亚琴这样贴近群众了解民心的社区工作者楷模,我作为一名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我也会继续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出不平凡的事业。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时代楷模”宣传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黄大发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一

“这条‘大动脉’接通后,团结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将更便利、农产品外运更便捷,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土特产外销也会更顺利,乡村才能振兴。”3月21日,随着最后一块预制桥面板精准就位,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主体建成。“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望着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期待着高速全线早日通车。

黄大发愿群众之所愿,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生命渠”,用实干苦干的一生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

时光回到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名为草王坝的小地方,在村里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20年后,凭借一身的闯劲,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草王坝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因为缺水,当地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要想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关键还得从‘水’下手。”引水,成为了草王坝最要紧的事,也让黄大发为其付出了一生。

要引水就得先找到水源,其实距离草王坝数公里外的野彪村就有一条螺蛳河,而草王坝和野彪村之间却隔着一座灵宝山。

“隔着大山,水不可能过得来。”巍峨的大山挡住了村里人的勇气,有人开始泄气。

“行不行?要干了才知道。”敢拼善拼的黄大发哪能轻言放弃。在他的动员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草王坝的青壮劳力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有了雏形,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来。

专业知识欠缺,黄大发决定从头学起。1989年,54岁的黄大发走进了县水利技术学习班的课堂。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从零起步,黄大发点点滴滴积累着修渠的知识。

1990年,螺蛳洞引水工程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1992年的春天,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凿渠,大伙渴了就舀两碗冷水喝,困了就睡在石窝里。修到困难处,年近六旬的黄大发一马当先,把自己吊在长长的麻绳上,悬在半山腰找炮眼,瘦小的身体晃荡在绝壁上,看得人心惊胆战。

“水来了!”1995年端午节,吼声打破了草王坝的宁静。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有水了,村民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如今,团结村的村民再也不为吃水犯愁,大发渠也有了新使命,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陈列馆,体验大发渠的险峻和壮观,感受当年黄大发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山凿渠的精神。而渠下,星空木屋、林边酒店、精致民宿、产业基地等早已令这方土地改头换面。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二

黄大发,一个名字寓意着奋发向前、敢于担当的意义。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却以他不平凡的行动和执着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黄大发的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和体会。

黄大发原本是福建一个贫困农民家的孩子。他从小就懂得劳动的辛苦和家庭的困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他毅然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他租下了一个破旧的房子,成立了一所农村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他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媒体的大力报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与支持。

黄大发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首先,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社会公益的精神,树立了众人的榜样。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命运,也为更多人们树立了努力向上、不言放弃的榜样。

其次,黄大发的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的贫困和落后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黄大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我们展示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只要有一颗爱心和坚持的态度,就能让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我们从黄大发身上得到了许多的启示和学习。首先,他的坚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告诉我们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始终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其次,黄大发的奉献精神和乐善好施的品质给我们上了一堂人间大爱的课程。在物质追求和利益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黄大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快乐和满足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成功,更来自于我们宽广的胸怀和为他人付出的爱心。

综上,黄大发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榜样。他通过自身的奉献和努力,为社会带来了影响和改变。他的事迹不仅为乡村教育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第五段:结语。

黄大发的事迹就像一份激励我们前行的礼物,它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要坚持努力;在成功的同时也要善良和奉献。让我们向黄大发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让我们的生命因为奉献而变得更加有意义!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三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黔北深处,多为喀斯特地质。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

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

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几岁时,母亲就去世;父亲抽大烟,败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岁,黄大发便成了孤儿,滚草窝,吃百家饭长大。

对于摆脱贫困,他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决心。

“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1958年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那年,黄大发下了决心。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四

榜样黄大发是中国著名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军事家,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杰出典范。他以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大发始终坚持一心为人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事迹不仅令人敬佩,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第二段:黄大发的勇敢精神和无私奉献(约300字)。

黄大发在部队中体现出了极强的勇敢精神。在战场上,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率先向敌人发起攻击。他的英勇不仅激励着士兵们,也让敌人闻风丧胆。黄大发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更是令人感动。他总是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第二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心。因此,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在平民中,黄大发都是人们无比崇敬和爱戴的典范。

第三段:黄大发的智慧和勤奋(约300字)。

黄大发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位聪明的军事家。他善于分析和判断战场形势,并准确把握战争的节奏。他的军事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为人民解放军的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黄大发也是一位极其勤奋的人。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任务。正是因为他的勤奋,他才取得了那么多的战役胜利,也得到了广大军民的一致认可。

第四段:黄大发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约200字)。

黄大发曾经面对过许多困难和逆境,但他总是充满希望和乐观。他相信只要努力拼搏,困难终将迎刃而解。他用自己的坚持和行动,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第五段:个人的心得和启示(约200字)。

黄大发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只有具备勇气、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困境中迎难而上,获得成功。同时,黄大发的事迹也提醒着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因为黄大发这样的榜样的存在,才使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

通过对榜样黄大发的事迹的了解,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的英勇和无私奉献精神,还从中汲取了许多正能量和启示。他的勇敢精神和智慧的体现,黄大发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以及他的领导才能,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获得更多的成就和幸福。黄大发的事迹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征途上奋勇前进。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五

黄大发,这个名字或许不太响亮,但对广大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是不会陌生的。黄大发是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式人物,他的事迹被中国人民所传颂。今天,笔者将以黄大发的事迹为主题,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黄大发,广东湛江人,是一位矿工。在2010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他身在煤矿深处,得知外界的一切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矿井中与其他407名矿工一起生死与共。在矿难期间,他组织其他矿工,设法获得水和食物,并不断鼓舞士气,让大家保持信心,最终,他们顺利获救。黄大发的勇敢行为感动了全国人民,被誉为“地震后最敬业的中国矿工”。

黄大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性在危机时刻会展现最真实的一面。在灾难面前,所有不同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都会放下差异,共同面对灾难。这启示我们:只有在FacetoDisaster的关键时刻,人类的真正优点才会得以展现,伟大的世界是由每一个人的小善举构成的。

第三段:黄大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常常被生活中各种负面的信息所包围,善良、勇敢似乎都变得遥远而模糊。但黄大发的事迹证明了正义、善良和勇敢在人性中的存在,他的事迹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勇敢地站出来,做正确的事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段:我的感悟与收获。

看到黄大发这种对世界有着无限爱的人,让我想到自己。在黄大发亲历救援过程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他和自己的相似之处,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好自己,为别人而活。救人一方面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深刻的风度,这种风度需经常练就方可成习惯。黄大发的救援行动让我深受激励,期望自己在生活中也能做得像他一样。

总结:

黄大发的生命是可贵的,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所做的事情英勇而值得纪念。从黄大发救援行动中,我们无疑可以学到很多精神和科学。人类需要多黄大发这样的英雄,真正的英雄用他们勇气、善良、智慧和对人民的责任感影响着好多人,让我们从他的事迹中积极学习,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让我们湖南于历史上崛起光辉。(完)。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六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曾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因为缺水,吃水难,种庄稼难。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沙饭”成为当地人的主食。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吃上米饭。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1995年,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2016年,黄大发被评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201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年份英雄”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言而有信,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人物。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黄大发事迹心得篇十七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

雨水。

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08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547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