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1:48:18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1-21 01:48:18     小编:XY字客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阐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情感表达的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一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网络也在一天天中变换着样子,让人们不由大为惊叹。

用网络上最为有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状况,那便是,三天不上网,便是远古人了。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侧面告诉我们网络的发展速度的快速。随着网络的发言,一些语言也被网友们加以创新。

比如nmm,就是你妈妈的意思,ojbk就是好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发展也只有那些所谓的九零、零零后才能熟知,许多孩子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这种语言的时候,也纷纷苦笑网络的强大。

但这也传来了不好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样扭曲文字,是在侮辱中国的国粹,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却是不赞成的。我认为,人们这样去运用语言不仅不是不成熟的表现,反而还是创新的表现。他们很好的把生活与文字结合在了一起,不断创新着我国的文化,或许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好的文化产生,但它们最终还是在网友们的使用中埋汰了,最后留下来的都是宝贵的文化。

所以我们不要再质疑这种现象了,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或许有负面影响,但绝对比不上正面影响,相信未来网络的发展,会使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社会。网络语言的魅力,弥留在我的心中,也许我的言语微不足道,可我愿意为网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剖析了网络语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提出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建设成本的降低,网络覆盖与应用有了飞跃式发展。由此衍生出很多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使得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1月和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普及率达到97.5%,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并且逐渐习惯于以网络语言作为个人言论和与人交流的语言载体,由此衍生出网络言论、网聊、网恋等一系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自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是非取舍的重要因素[2,3]。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

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随机的抽样调查,了解到,96%的受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比较了解,明白一定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仅有4%的学生对网络语言完全不了解,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可以发现,99%的受调查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语言,而且有41%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受到大学生网民的钟爱,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地发展传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一)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三个方面[4]。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二是创建一种轻松、游戏、自由的氛围。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展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他们缓解现实的压力,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其三,摆脱传统语的限制,重意而不讲求形式。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等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强制教育阶段,各种制度束缚着他们的欲望。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正好显现出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二)获得自主支配的话语权。

大学时代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心理过渡期。在父母长辈那里,他们缺少话语权,在朋友中间,他们要包装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现实中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予他们摆脱一切现实压抑的空间,网络语言实现他们在自己的语域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实现自己内心的释放。此外,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宣泄的最好交流场所。

(三)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

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可见青少年网民之间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的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四)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大学生网民热衷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以此作为吸引同学、炫耀个性的展示,使得网络语言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调查显示,79.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

(一)积极影响。

1.尽情宣泄自我情感。

网络语言本身幽默诙谐、风趣生动。深受大学生朋友的青睐。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最本质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是特定的,交往圈子也是特定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是汉语的丰富和发展。

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想像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发挥,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沟通交流效果。

3.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5]。网络语言长期使用的话,对于这些青少年在形象性方面的感受能增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方面也会相对灵活,这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二)消极影响。

1.网络语言文化的欠约束性,导致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语言内容会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危害。网民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网络社会人们的互动是在匿名环境且非明确的网络虚拟关系中进行的,这种匿名性特点使我们很难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地制裁。网络中传播暴力、淫秽、反动的语言,而且可以经常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

2.网络语言泛滥危及青少年语言基础。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规范和随意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混乱性。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不要忘了伊妹儿我!”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害怕”说成“怕怕”等等。像这些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的句式和奇特的词汇,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的传统规则。青少年正处于打基础的最好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少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容易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产生错误示范,这将对沟通造成障碍。而家长则认为,过多地使用“火星文”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一定的危害。

3.网络语言所传承的由网络文化构造的个体理想化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现实的社会结构诸要素所结成的稳定体系,调整着人们的相互关系,维系着社会的整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而虚拟社会没有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更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的存在随时会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给网络社会成员造成精神打击和精神压力,情绪受到压抑。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往往难以对网络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判断,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不解、愤怒和茫然等情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情绪114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来,则会使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四、建议及对策。

网络语言建设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防范监控措施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但是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硬约束”来进行强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执行者,对待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现象,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宽容理解、顺势引导的原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

1.理性面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规范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对于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尤其是思政工作者要正视网络语言及其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现实,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工作者不但应该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做一些研究。广大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才能在复杂的“网语”中,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弊,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他们在书面语中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避免大学生过多地使用错别字、数字、符号、字母杂糅的网络语言。

2.慎重使用网络语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完全禁止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使用网络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本着“必要性、明确性、品位性”的原则使用网语言[6]:规范语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时,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替代;规范语言能够表达得很好的,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意义要明确,不出现歧义;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选择其中高品位、健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另外,还要依法使用网络语言,在规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将网络和网络语言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运用网络的相互性和开放性让教育方式多样化,接受学生被改变的角色,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主体价值,是当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批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建立正是合理运用网络使先进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导向的典型表现。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这些网站上积极、时尚的网络语言也是学生们传诵的经典。这种教育形式一改以往枯燥的说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借助虚拟空间、时髦的“网语”巧妙的隐藏了起来,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亲和力,而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既顾及到了理论思想的学习,又结合到了他们自身上网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出了平等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实施符合教育主体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时代要求。

总之,网络语言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同语言承载文化一样,反映了青少年的文化构成。青少年文化发展的内容将成为十几年后的社会主流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力。好的文化力可以推动国家民族文化,不好的文化力可以制约并阻碍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所以重视青少年文化是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是重视民族文化。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三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我看“网络语言”,有弊也不乏利,但那些不符主流、病态、猎奇、对真正语言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文字终将会“自然淘汰”,而那些已被社会所承认的新词语,新形式,也会根据“约定俗成”的选择给与肯定,最后利弊必中和,同时为语言文学造就进步的台阶!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四

0-12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家长专业知识不足,忽略了孩子早期口语训练,造成孩子发音不标准、不连贯等说话问题,使孩子胆怯害羞、缺少自信。通过发音纠正、气息练习、绕口令实践等训练,使孩子能清晰准确的发音,流利的讲话,大胆的交流。自信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孩子清晰地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孩子强大的自信心。

2.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

语言表达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语言表达包含了听、说、读等能力训练,特别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训练。朗读和朗诵是全面协调运用嘴、眼、脑、思维的最佳方法。这些都是提高文化成绩的重要因素。

3.开发孩子的领导能力。

孩子在团体中的领导力等都是通过语言传播实现的,表达能力差的孩子,由于与别的孩子交流少,很难融入到群体中去,通过语言训练,孩子能表现出组织开会、介绍活动计划、安排任务等能力,充分得到同伴的认可,从而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4.懂礼貌,知礼仪。

语言学习的本身,就是艺术环境的熏陶。肢体和声音语言的不断深化、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接触、各类知识的广泛吸收,使得学员们气质提升、懂得礼仪、举止优雅、内涵丰富!

5.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于每个孩子的交流和自我表现都很重要,很多孩子能写一篇好文章,却不能完整讲述一段话,主要是缺少语言的逻辑性,通过语言类训练,能够让孩子控制紧张情绪,快速集中精力思考,运用基本语言交流的技巧和方法,讲起话来有模有样,有层次有重点,演说家、辩论师就这样诞生了。

6.让孩子多才多艺。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很多主持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他们都具备各种艺术的综合素质。因为播音主持的学习,不仅是语言表达本身,还包括表演、舞蹈、话剧、小品、相声等相关艺术课程的训练,使得学员们都多才多艺,具备艺术综合素质!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五

网络语言的应用基于网络环境发展开发,通过不同网络端口用户的参与,实现网络词汇的传导,进一步增加网络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使网络词汇内容更易于理解,为网络用户的网络交流创设有利的信息传输条件。例如在针对某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看法的过程中,选择传统语言词汇相对生硬,容易引起冲突或误会,而语言词汇的应用则可有效的化解矛盾,拉近评论者彼此间的距离。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传播存在一定的词汇歧义及误区,在网络语言定义方面环境适应性不足,因此网络语言可传播性较低。

现阶段自媒体网络发展有效的解决传统网络词汇传播性不足问题,使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成为现代汉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应用主要分为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网络语言应用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及网络资源,对网络语言内容做深度解析,词汇内容深度更高,更符合汉语文学发展的应用需求,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义网络语言开发。

狭义网络语言应用则更大程度上用于网络社交,即利用网络文化交流方法,对部分流行的网络词语及网络热词加以运用,通过语义重叠及词汇重组实现提高词汇使用的可操控性及辨识度,例如传统词汇中乐呵、光秃、闹哄及轻飘等词汇,语言表述能力不足,而网络用于中的乐呵呵、光秃秃、闹哄哄、轻飘飘等,则可在有效理解作者表达词义内容的同时,提高语言辨识度。一般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热词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旧词新义的词语。网络新词经过网民的广泛使用已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而是深入到公众的实际生产生活。

(一)社会网络环境发展背景。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交流机会也随之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对汉语词汇的使用愈发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衍生出符合相关人物事件的多种网络新词汇。该类词汇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思维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对新鲜事物的不断尝试,使网络信息的传导由符号、数字信息及数据参数向文化信息转变。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促使网络新词传播速度不断加快,高强度的使用频次奠定了网络用词在社会环境中传播日益广泛的重要基础,使现代网络词汇传播更具有社会化及文化性特征。

(二)信息化网络普及应用特点。

网络信息化体系建设不仅是信息化集成板块,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自我评价的一种衍生品。现代信息化网络传播,更注重文化传导,而文化传导的基础恰好需要通过不同语言及语种的融合加以实现,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的形成,汉语在网络信息传导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成为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实际构成。网络语言的应用更具良好的时效性及融入性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发展内容及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选择有关网络词汇,使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全面与通俗易懂。例如网络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通用词对某一事件的形容已难以充分进行有效的表述,此时便需通过对字体的拆解及谐音的运用来创造新用词,从而替代旧词汇。

例如传统意义上表达愤怒一词,“我操”通过网络词汇发展的演变,从“我靠”到“我倒”语义用词更为文明,且较为生动,便于理解,有利于提升网络用户文化素养,与传统的汉语用词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网络新词的产生通常认可度较高,同时传播速度较快,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对相关词汇的使用也更容易进行记录,通过网络的不断发酵与扩散,新词汇逐步被大众所接受,此时相关词汇的运用便愈发广泛,成为各地区网络交流的主要用语,为更好的传播网络语言发展及对汉语言内容的深度整合夯实基础。

(三)年轻群体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的实际共鸣。

年轻群体是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人群,相对于年轻受众群体而言,中老年群体对于网络新词的接受度较低,接收能力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对相关网络语言应用方面,网络词汇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年轻群体的社交发展方面则有明显的实际优势。对于年轻群体而言,网络语言信息应用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是利用网络语言寻找网络归属感,使其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可找到与自身有文化共鸣的社会群体,所以网络语言应用是一种社会社交方式,对提高年轻一代信息网络交互及网络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自媒体对于网络语言的应用较为频繁,成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导体,例如对新闻事件内容的阐述,多采用网络语言信息加以表述,部分网络新词需通过了解某些事件后方可理解,对于该类新词的选用主要针对年轻群体进行信息传导,使网络新词的运用更符合特定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通过网络新词的使用提高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吸引力,让其在年轻群体中更容易被接受。网络语言的选用必须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使其使用效益及适应性有所提升,保障新词选用不会使读者及阅读人群产生反感或异议,继而将网络语言应用编织成为一种信息化传播模板,以此为网络语言的合理选用创造良好的使用条件。

三、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原则。

(一)语言规范原则。

网络语言使用虽能够有效提升词语运用的简便性,但其规范性在实际使用中却难以保障,对正常的信息传导易产生一定的信息偏差,因此网络语言运用规范便尤为重要。语言的规范化要从用词语义规范及语句规范等方面入手,使用词更符合汉语发展及使用规范,提高网络用户对汉语言运用的广泛性,避免网络用户在网络语言使用方面出现歧义及语言使用不合理问题。由于现代网络语言覆盖面积较广,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不应停留在小众范围内,应以汉语语言应用发展的大环境为核心,通过不断对网络语言内容的优化提升网络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及规范性,保障网络语言用词处理处于较为合理的实际范围内。语言规范原则实际上是对网络语言应用的一种标准化管理,使网络语言的传播更为健康积极,其基础内容的设计也更易于被网络用户所接受。汉语应用发展历史久远,其形成语言传导体系较为完善,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则相对较晚,相关的规范标准尚未形成,需要在我国现有的汉语词汇应用体系下,对网络语言的应用加以约束,利用汉语使用语句、语义及词汇内容的原则分析,对现阶段的网络语言用词做深度管理。

(二)语言辨识与应用原则。

语言辨识主要是指语句应用辨识度。网络语言的应用通常有特定的语义指向,语言辨识应用原则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网络语言的可理解能力,使网络语言的传播并不仅局限于年轻群体,一方面可以解决网络语言传播内容杂乱及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广泛使用提供良好契机。早期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主要以象形文字结构为主,其目的在于体现文字传播的广泛性,通过象形模拟实现对真实场景的还原,网络语言的辨识应用原则同样可结合象形文字发展特点,利用与汉语内容建立互通关系,使汉语象形概念应用更符合现代网络语言的使用需求,采用主动引导方法,潜移默化的改变网络语言传播形式,提升网络语言传播及汉语在网络环境发展应用方面的实际有效性。

(一)积极影响。

我国网络语言的传播基于汉语语言传承发展,其发展基础并非是单方面的文化运用,而是通过相互影响实现共同多语种融合发展,所以在网络语言对于汉语传播发展实际上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汉语在现阶段世界发展环境下更贴近自然,环境可用性及适应性得以增强,更易于现有网络环境发展的使用。传统的汉语运用更多的处于被动使用环境条件,而网络环境的构架则要求网络信息的交互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主动性,因此传统汉语应用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语义误区,网络语言的应用更为全面的将汉语语义进行阐述,使其语义的呈现更为直观,为汉语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推广发展创设有利的信息交互条件。1.网络语言发展弥补现代语言交际应用的不足传统汉语发展文化内涵丰富,但语气用词相对生硬,语句词汇不够柔软,在网络发展环境下高硬度的词汇运用及刻板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必然引起一定的矛盾冲突,而过于柔软的词汇修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又显得较为突兀,因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汉语网络运用的一种有效调和剂,在充分表达语言内容的同时,更为委婉的将语句信息做全面阐述,有效弥补传统汉语网络信息化发展模式下的基础性问题,使网络社交对于汉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例如传统汉语言文学中“果酱”一词主要代表由某种水果经化学发酵后,而形成具备可食用特点的调味品。在网络中该词则代表“过奖”反馈他人夸耀信息的一种谦虚表现,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可有效的弥足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不足。2.网络语言发展进一步丰富汉语文化内容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词汇内容单一,在语言传播方面其权威性较高,但网络实用性不足,未能充分的满足网络多元化发展需求。,而信息网络语言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运用加以完善,使其在网络平台应用方面更具有柔韧性,充分的解决语义表达不形象及语言表达内容不丰富问题。网络语言的运用环境适应性相比于传统的汉语应用模式优势更为突出,是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语句的使用拟人化特征明显,画面感十足,所以对现代汉语发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弥补,使传统汉语文化在网络环境发展传播下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应用虽在现代汉语发展方面优势明显,但运用条件并不成熟,词汇内容充斥着诸多的不和谐及不稳定因素,且网络语言应用的时效性较高,对于网络设备使用频次相对较低的社会群体而言,网络语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而基础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化的研究分析,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加以控制及完善,并消除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不良影响,使现代汉语的传播发展具备更多元的民族魅力及特征。

1.网络语言发展使用规范性不高,破坏汉语言文化发展规则网络语言的传播应用较为注重对语义内容的控制,在语言的选择精确的方面相对较低,部分语句用词并不规范,在打破传统语言应用束缚的同时,也带来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及语言分析能力有限问题,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美国”一词的用,网络语言将其表述为“米国”,用词内容较为含糊不清,语义内容的阐述与理解多局限于网络环境条件,现实条件下“米国”的概念更多与粮食内容有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化并未遵循汉语文化应用规则,而是更多的参考网络语言应用条件,对于年轻一代的汉语教育及汉语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理解误区。

2.网络语言发展区域狭义,内容可理解性及可控性较低网络语言的发展其本质在于加强沟通交流能力,解决语言交流障碍,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对字母、符号及新兴词汇的应用较为广泛,文字内容呈现更为直白,且隐含的含义较多,并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通常局限于某一网络信息圈,而无法得到全面性的延展运用。汉语由于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包容性较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便捷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同时也产生语义内容不可控及语言信息含义复杂问题,对于未来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结语。

网络语言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运用可有效提高公众对汉语内容的认知,并为汉语文化广泛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但由于网络语言主要基于网络发展环境开发,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因此对文字应用严谨性要求较高,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出网络语言的运用优势,同时要根据汉语使用标准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加以限制,从而保障网络语言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肖慧.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王玉娥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六

由于电脑和其迅速的发展,电脑成了交流平台,网络也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上,有许多特有的语言已经成为网络里的一大特色。这些语言是什么形成的?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会知道它们,而网络新手,只有靠在一边听“外国人”谈话的份。

这些网络语言,有的用数个英语字母代表其含义,如“gg”、“mm”分别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谐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喽”,“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图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兴,“:(”表示忧伤;还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鸟”指初出茅庐的人……这真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利于人们信息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简化了语言符号,对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浅。

但是,初出茅庐的人不懂得网络语言的含义,是他们有语言障碍,甚至使他们无法沟通,而且,有部分网络语言是粗言秽语,如“bt”指的是“变态”等,这在人们纯洁的心灵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现在正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和频繁的使用已经成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方便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网上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法律规条;使用计算机技术,禁止人们“说”粗言秽语;当然,我们也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我相信,只要通过人们的努力,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一定回拥有一片纯洁的天空!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也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另类成长,在网络语言得到众多网民的推崇下,汉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革新,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弊病,对此我们应肯定其多元性,并就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提出自己的对策。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时间不长,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方面,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它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即指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

2.1鲜明形象。

网络语言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即是形象,直接而鲜明。如流行广泛的笑脸“:-)”符号,睹物便如见人,既让人感觉生动无比,也将对方愉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美女”、“妹妹”等表达女性的称谓已经被“美眉”所替代,传递则是一个眉毛如黛的美女形象,比传统称谓更加立体形象,同时还表达了中国古代对对女性眉毛的赞美。而今“美眉”一词的使用率极高,与本身的生动形似是分不开的。

2.2简洁高效。

网络聊天的输入方式主要是键盘鼠标等,不如传统交流直接快速,这本是其的缺陷,但在网民对传输速度和书写效率的追逐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变得简洁高效,成为了相对于汉语的优点。这主要源于符号、图片和数字等简单的字码被开发利用起来,成为助推器。比如:88表示“拜拜”,用u表示you,5表示“我”,0表示“你”,2表示“爱”。“520”这三个简单至极的数字就成了汉语中“我爱你”复杂语句的最好表达,让人在方便之中更觉一番惊奇。从这一点上说,网络语言也许没有汉语的丰富繁杂,但其简洁高效性却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中具有重要意义。

2.3个性另类。

网络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接收新事物较快,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甚至会有些另类和不羁。在网民中,“我”成了“偶”,“喜欢”成了“稀饭”,“这样子”成了“酱紫”,“不要”成了“表”。另外拆字也是张扬个性的手段,像“强”变成了“弓虽”,“顶”变成了“丁页”。在这个层面上,网民追求的不是便捷迅速,而是网络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自由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带来了特色效果的同时,对汉语的负面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3.1错别字盛行,影响书写。

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种样子在打字时既不经济,更容易造成混乱。不过,这样的用法在网上已经普遍流行了。有网络作者称:“遣词造句要极尽巧妙之能事,抛弃学语文时的规范”,计算机已经向语文规范挑战了“(《bbs成名要诀》老剑)。因此,许多网民除了大量使用错别字外,还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应当说,网民在网上使用这样一些中英文语码,追求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力,这本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度使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语码,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的破坏。

3.2语序与词性的突变,含义混乱。

网络语言除了网络语言错别字和语码混用之外,还有因语序变化或变异而造成的词语词性的转类现象。在网络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很常见,例如:今天,你百度了吗?别忘了伊妹儿给我,等等。此外,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以发现非正常语序的表达和任意省略与倒装等句法变异现象,如“是时候吃饭了”,“你走先”等等。这种现象与规范的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并且有广为流传的趋势。网络语言的客观情形,需要语言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规范。

4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的对策。

网络语言是一门新兴发展的语言,其自身的新奇性与创造性为汉语的丰富和深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用,但随之产生的负面效应却大大破坏了传统汉语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并且可行的规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4.1将网络语言限定在特定范围内。

网络语言的传输介质是网络,这也就决定了其平台的非延展性。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同样说明了它应用范围的局限性。比如离开网络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聊天时用网络语言不仅不易表达清楚,甚至会产生交流障碍。而书面交往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的奇怪表达,相信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因为获取信息才是追求的第一要义。举例说明,一个资深网民与一个不会上网的人交流,他们只能用规范传统的语言,这就证明了汉语比起网络语言的广泛接受性。

4.2加强立法工作,提倡文明用语。

由于网上交流身份隐蔽,环境封闭,导致交流者可以肆无忌惮的谈论,对语言的文明和道德规范也是一中冲击,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约束广大网民的语言行为。一方面要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网民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同时,从立法上入手,使广大网民作网络世界的守法公民,禁止在网上人身攻击、恶意中伤以及色情的言语。必须严格执法,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惩不贷。

4.3深化道德意识培养,提高网民自我修养。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规范网络语言从网民思想上入手,是根源之举。网络的不可预测性使人的网络行为易出现道德真空,因此不可忽视网民的道德意识培养。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是判断社会道德水准的尺度,所以,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国民道德水准。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则指日可待,从而避免网络语言的糟粕对汉语毁坏。

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汉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革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弊端,我们应当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对汉语的影响,同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既要用宽容的心态接受其对汉语的发展创新,又要适当加以正确引导,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语境下和谐发展,并对汉语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王未.语言学新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j].语文建设,(8):14~15.

[5]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3):18~22.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八

网络的弊端是长期以来大家有目共睹的。它不仅会毒害青少年的思想,还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猝死。

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箭,在看到它的弊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有利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网络,而是你对于网络的态度。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合理的利用网络。那些因为网络而迷失自我的人主要都是没有合理的利用好网络。当然,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自己,把握好网络而造成的。因此,网络本身没有绝对的利和弊,一切都看你到底是想要从它那得到精华还是糟粕,想要得到丰富的知识,愉悦的身心的人,肯定是会利用网络的人,看到的也自然是它的利。而想要迷醉在网络作为的诱惑里的人,则终将被网络所利用,得到的自然全是弊了。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九

人类有几种很重要的技能,语言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会说话的人可能不觉得语言有多重要,所以也不容易理解哑巴的烦恼。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们总是本能地惧怕孤独、逃避寂寞,所以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但是语言更加重要的作用却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名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它的错误,在于降低了语言的功能。

其实,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呈现形式,它更是思维的工具。

当我们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会出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似乎还会有声音,只是不太清晰。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回忆,但可能很少有人仔细体察过这种回忆的呈现方式。如果仔细体会一下,你就会发现,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回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直接想起他的样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名字。他的样子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部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先是一个很模糊的轮廓,然后一点点地清晰起来--我们的大脑里出现“眼睛”两个字,他眼睛的样子就清晰起来;我们的大脑里出现“嘴巴”两个字,他嘴巴的样子就清晰起来。这种感觉很有趣,就好像老师在教室里点名,叫一个名字,我们的大脑里就浮现出一个清晰的形象。

你仔细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而且,如果你体会得再仔细一点,还会发现,每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出现以前,你其实都曾不由自主地用语言描述过那个形象的样子。只是这种语言描述的过程很迅速,如果你不仔细体会和比较,就很难注意到。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我们的记忆总是把形象和语言连在一起存储的。

这就好像药铺里存储药品一样,每味药品存储在一个特定的抽屉里,每个抽屉上都贴了一个标签,书写着这味药的名称。这样找药的时候就会更快更准。要是不贴标签呢,当然也可以找到,但却要慢一些。同理,记忆也是在各种形象和画面上贴上了语言的标签,回忆就是按照标签寻找抽屉里藏的药品。

当然,没有语言,我们也许仍然能够有一定的记忆和回忆,但是那样一来,我们的记忆力就会衰弱很多、记忆的内容也会模糊很多,能回忆到的画面也就会黯淡很多。

有人要说了,哑巴不会说话,难道他们的记忆力就很弱吗?

这是一个误会。很多哑巴其实是会说话的,只是他们没有能力用声音表达出来。有些哑巴会用哑语表达,那就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哑巴。他们从小就可以看见别人的口型,可以听见别人的声音,所以他们其实已经掌握了人类的语言,只是不能运用我们熟习的方式表达而已。如果一个哑巴,他天生就是瞎子和聋子,那他才是真正的哑巴。你去测他的记忆力,一定近乎空白,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语言系统。

我想说明的是: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还是记忆和回忆的工具。语言可以使记忆更准确,使回忆的速度更快、内容更清晰。

我本来是要说思维的问题的,却在这里大谈记忆和回忆。似乎是跑题了,其实没有。我一直认为,回忆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只是心理学家不这样看罢了。

心理学家所谓的思维,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形成推理,得出结论。这是狭义的思维。这种思维就完全离不开语言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推理过程:。

哲学家都是疯子。

你是哲学家。

你是疯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大前提:哲学家都是疯子,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你是哲学家,这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于是就有一个结论:你是疯子,也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

请不要小看这个推理,它虽然简单,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至少在目前,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还很难找到这样的推理。

当然,我说你是疯子,这个结论可能是错的,但错误不是由于我们推理的形式无效,而是因为大前提出了一点小问题。

我们这里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个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我想让大家注意的问题是语言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很显然,这个推理是由一系列概念构成的:哲学家、疯子,你。要是去掉这三个概念,这个推理也就只剩下了一个空洞的推理形式。如果再去掉判断词“是”和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就什么也没有了。

结论很简单:没有了语言,就没有了判断和推理,也就没有了哲学家所谓的思维。

我私下里一直有一个看法,那就是思维活动并不仅仅是逻辑推理,回忆也是思维,而且是更经常的思维。

在我心中,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区别就在于语言。没有语言参与的情感活动,诸如欲望、欢喜、忧愁、愤怒、哀伤等等,我们一概把它们归入情感,而一旦语言参与到这些情感活动中间,情感活动就成了思维活动。

我这样区分,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他们津津乐道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自在之物,它们只是人的包括本能在内的情感记忆。如果这种情感记忆失去了语言的协助,就会变得十分模糊,很难被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但它们还真实地存在着,并一刻不停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就是大师们所谓的潜意识;一旦这种情感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就会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大师们所谓的显意识。当显意识运行起来的时候,它就是思维活动。

我这个定义的主要优点是消解了心理学的神秘主义和玄学色彩。请大家斟酌。

再来谈一下梦。弗洛伊德和荣格总是说梦是潜意识的反映。这话他们说一次也就算了,反复说就很招人烦。

我知道,他们说梦是潜意识的反映,其实是想给我们窥探潜意识寻找一个便捷的窗口。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界限,而且使梦和潜意识都神秘化了。

梦是显意识。如同我前边说过的那样,梦只是记忆在我们睡眠时的苏醒,是一种回忆,它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上来了。

潜意识说穿了只是情感活动而已,因为没有语言的参与,它们模糊不清,不易被人们觉察到;思维只是有语言参与的情感活动,因为有语言的参与,它们可以更加清晰真切地被人们觉察到;而且因为语言的帮助,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

可见,语言的功能不仅是交流,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思维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情感和思维的界限。

自从有了语言,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记忆更加精准、回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可以说,是语言,使人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的大脑。是语言,使人类最终成为人。

给你一个建议:日过你想让孩子的大脑发育得更好,开发利用的更多,那就请你让他们多说话,最好是多写作,因为语言是更清晰的思维,文字是最精准的语言。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

语言文字的使用是有规范的,我们国家有通用语言文字法,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理应自觉遵守。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如果仅仅是在网上的小圈子里流传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严肃的传播机构也在竞相使用网络粗俗用语,以此作为“接地气”的体现。试想,如果书本中、报章中满眼都是网络流行语,其实也是另一种贫乏和无趣,况且一些词的确不雅,不适合在特定场合使用。与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情况相反,一些学生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写出的文字不仅缺少规范,也令人费解。如果任由粗俗语言发展传播,对整个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伤害。(吴金彪:《生活清新了语言才能不粗俗》,齐鲁晚报)。

有的词语最开始可能是无伤大雅的自嘲,但流行开来之后,可能导致一些群体的自我贬低与矮化,固化社会上的歧视。粗鄙词语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还容易导致认知混乱,强化玩世不恭的心态。当然,粗俗的网络用语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这些词不应该得到公共场合的承认,出现在媒体和公开的讲话或交流中。这涉及基本的公共场合的礼仪和对人的尊重,而绝不是假道学的苛刻要求。不能因为人有自由,就意味着他们在公共场域可以使用随意粗俗的语言,因为积极自由要考虑到他人的消极自由,不能侵犯他人免于受到语言污染的自由。(刘波:《扭转语言粗俗化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

支持观点:网络语言体现民意诉求,不能无端限制。

既然是一种语言,它对普通老百姓和大众来说是可选择的,至于能否被选择源于民众的需求与需要。媒体、出版物等对词汇的选择不一定会引发民众的日常使用。流行词汇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合理的社会需求与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民智大开的一种象征。同时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语言,它也是对过往历史的印证,当问你过去的、发生了什么时,那些流行词汇与语言就成了当年的经典与标签。不仅如此,它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再往前推30年,我们有吗?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早就有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民意。(张立群:《“语言狂欢”宜疏不宜堵》,蒲公英评论网)。

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可能越来越被公众和社会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正视满屏“x丝”、“x格”现象,同时认识到这仅仅是暂时性的,是公众情绪的折射;另一方面要科学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无端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否则,既背离了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背离了语言的发展规律。(朱四倍:《对网络粗鄙语言要正视,但也要有耐心》,蒲公英评论网)。

反思:语言粗鄙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内心发生了某种变化?

每个人其实都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现今粗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并非毫无缘由,某些词语的产生也与当下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正像有些网友所说,使用网络语言只是觉得它有趣,“玩玩”。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跟在网络语言屁股后面跑。(吴金彪:《生活清新了语言才能不粗俗》,齐鲁晚报)。

我们还应看到,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其实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生活的相互渗透,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实际上是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一定的精神贫困。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都浩:《网络语言污染,该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太原晚报)。

结语网络语言确实赋予人们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也要警惕语言粗鄙化背后趣味与审美的衰退。只有保持理性精神、秉持文明意识,才能使语言的演进与文明的进步相得益彰。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

1·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随着模因理论的发展,他冲破了文化领域,走进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在我国,何自然教授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的出现,[1]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因此,模因论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2·模因论。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他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模因这个术语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2]他指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思想。richarddawkins为他取了一个同基因(gene)相似的名字。他认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的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这个词缩短为meme。何自然教授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他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成为模因。模因也是自私的,也要极力传播自己,淘汰别的模因。

glenngrant认为模因是一种传染性的信息模式,他靠寄生复制来影响人类的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使他们去传播这种模式。richarddawkins认为调子、思想、时尚词语、时装、造锅以及建造拱廊的方法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模因也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n·ry认为应该把模因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当你把一个有繁殖能力的模因植入我的大脑中,你就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是大脑中的病毒,当他们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时,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固有的性质和相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何自然教授了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认为模因研究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4](1)信息观。这一流派以lynch和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一种信息图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2)思想传染观。这一流派以gatherer为代表,反对将模因看成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论在出现初期下的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3)文化进化论。代表这一流派的gabora认为模因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4)模因符号观。模因符号观的代表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deacon,他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如果把语言符号看成是模因,那么模因不但具有了能被复制的物质外形,而且也具备了通过物质外形的复制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功能。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他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去,但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人们倾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模仿他。

流行歌曲歌名、畅销书书名、电影电视剧片名、新闻报道标题和广告短语、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因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模仿。如“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在“网虫”的基础上,继续模仿出一批与“x虫”同型的词语。比如:“棚虫”指乐于或专职从事录音棚中配音的人;“会虫”指擅长组织、策划会展的人;“房虫”则指热衷于从事房产购销的人。“x虫”的传播和流行依靠人们相互模仿,没有模仿,语言无法获得更广阔的使用空间,无法形成语言模因。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而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自我复制性。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而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地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地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图片和行为。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他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连续往复形成完整的复制圈。同时,每个阶段都存在模因的选择问题。这意味着有些模因会消失。模因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不同的模因变体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争夺地盘,最适合的模因变体会赢得胜利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语言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模因的传播主要受制于时代气息。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热播,“pk”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pk”有二个渊源:一个源于英文playerkill的缩写,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另一个渊源是“penaltykick“的缩写,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在“超级女声”淘汰赛中,“pk”指两个选手之间由大众评委投票决定淘汰一个的环节,把气氛搞得异常紧张。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火爆开展,“pk”迅速传播开来。现在“pk”这个字母组合被当成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使用,表达决一雌雄、比个高低,末位淘汰等多种意思。“终极pk”、“模特pk大赛”到“pk出局”等各种用法和说法充斥媒体、网络,他的传播一时成了最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之一。

4·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二十世界末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短短几年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完全被主流化,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同时对前三者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5]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用于网络交际的特殊用语。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多亏了语言模因。

网络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网络语言要胜过其他的网络语言,从而得以广泛传播。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语言?dawkins认为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1)保真度;(2)多产性;(3)长久性。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有效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而又被长期保存于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通常用“青蛙”指代长相不佳的男网民。用“555”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等等。这些源于文化生活的模因被人们熟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有意义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中被激活,人们将他们同特定的网络符号相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网络语言,从而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复制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其长久性。同时,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他针对视觉或者同时针对视觉与听觉,其介质是网络,具有即时的全球性和互动性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复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而网民在交流和交际中为了达到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经常重复、增减、变换信息,利用谐音、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以实现信息的成功传播。例如:前缀cyber表“网络的”,通过模仿衍生出了诸如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shop(网上商店),cybercrime(网上犯罪),cyberfiction(网络小说)等新模因。cyber这一简单模因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cyber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久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4]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表现最突出的应属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他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4]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基因型模因有以下几种:。

(1)谐音: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敲的别字。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的发音有关,“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0451392”意为“你是我一生最爱”;“2c”为英语的“isee”;“尴尬”变为“监介”。

(2)借称: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美眉”指美女。

(3)英汉、数字混用:如“小case”意为“小事一桩”;“f2f”为“facetoface”。

(4)缩略语:如fm(followme);btw(bytheway)。

(5)符号:“?—?”(茫然);“:—d”(张嘴大笑)。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意义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词根、词缀、派生词以及旧词赋新意。如“网”作为常用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诸如“网吧”、“网管”、“网友”、“网龄”、“网速”、“网瘾”、“网站”、“网址”等网络词语,可以说是天下尽在一“网”中。“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5·结束语。

本文在模因论原理的基础上,探析了网络语言成为成功模因的合理性及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被模因传染的网络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网络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6)·。

[5]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2003,(105)·。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二

现在我们班“网络语言”满天飞,同学们张口闭口都离不开什么“神马、浮云、虾米……”。我看呀,“网络语言”都快变成“汉语二代”喽。

数学课堂上,老师在讲一道应用题的时候,问大家:“同学们懂了没有?”这时,调皮捣蛋的男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喊:“木有!(没有)”教室哄笑声一片,但大家看到数学老师青一阵,白一阵的脸时,又默不作声了。之后,大家被罚坐了一节课,让我们这些认真听讲的同学直叫冤。

我们班的同学特爱捉弄人,常常会指着空中,一脸惊讶地大喊:“灰机(飞机)!”单纯的同学一转头,他手中的笔就不翼而飞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是纪律特好的学生,也会被感染,嘴里不时会冒出:“你说神马?”一张嘴才知道自己说错了,一脸无奈地说自己改不过来了。近“墨者”黑啊。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三

“xx丝”一词最近再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推手是有“小钢炮”之称的导演冯小刚。日前他在多个场合连续发声,对这个网络热词的流行进行炮轰,称热衷于使用这个词汇的人群是“脑残”,“不以为耻反而为荣”,一番言论顿时引发热议,声援者和反对者纷纷站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语言学专家申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争议背后,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粗鄙化。

称自己“xx丝”是自贱?

事件的起因,是几天前冯小刚的一位老外朋友问他:“xx丝”是什么东西?在听了冯小刚的解释之后,老外更加困惑了,因为他发现这个“恶心的词”在中国被大规模使用和传播,并且“听上去像是在赞扬”。冯小刚随后就此事一连发了两条微博表达自己的态度:“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xx丝那是自贱。”

不久之后,冯小刚在公开场合再次谈到“xx丝”问题,强调这个词“不好听”,还以作家莫言为例,说莫言以前写小说时,写到这个字眼都以大叉来代替,如今却堂而皇之成为全社会的流行热词。

冯小刚的这番言论引起公众的巨大反响。至记者发稿时,网友对这两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分别超过了10万条和14万条。许多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冯小刚的“炮轰”是对“xx丝”以及“xx丝文化”的隔膜和曲解;而导演何平、作家方方等人则对冯小刚表示认同,称这个词是脏词,不该登上大雅之堂。

“重口味”被网络消解?

“粗鄙化的确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申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作为文化语言学领域的专家,申小龙注意到,除了“xx丝”之外,还有一些词意极端的“重口味”词语在网络上颇为流行,比如“二逼”和“变态”。

但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当这些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时,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经被淡化和修改了。“当网友普遍接受和使用这些词语时,其实并没有联想到其本意。”申小龙这样说。“xx丝”指的是草根、小人物,可以称呼他人,也可以自我解嘲;“二逼”一词则源于“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这一“青年三分法”的流行,有“傻”或者“少根筋”的意思。

很明显,冯小刚此次炮轰“xx丝”之所以引起不同观点的对撞,关键就在于双方对于这个词汇的不同理解。冯小刚一方关注的是它的字面意义,而广大网友强调的则是这个词语被网络赋予的新含义。

粗鄙化是社会世俗化产物?

从语言学的角度,申小龙对于包括“xx丝”在内的流行热词持宽容态度,认为公众首先应该接受网络对于日常用语的这种淡化和修改;因为词语的含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语言的使用和流行都离不开具体的表达功能。

然而,人们有理由担心:当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日常表达时,其粗鄙化倾向会不会对现代语言造成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申小龙一方面相信网络的自我净化能力,同时他表示,语言不管是日常用语还是网络流行语,其实都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而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粗鄙化是全世界语言面临的共同问题。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四

时间停止是因为时针爱上了分针,再也不想分开。就如同,我,爱上,你。爱情不在于精确的计算,不在于每一次新鲜的尝试,不在于错误和原谅,不在于盲目和崇拜,而是在于责任和承担。即便钟楼变成废墟,也要一同面对今后的时光。

1、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2、一个人那里在哭泣,就象被时间遗弃,被记忆遗忘。

3、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古人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你用冰冷的指尖,在我的手心里轻轻写下依赖。

5、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6、为何我的眼中总饱含泪水?因为我装逼装得深沉。

7、一场没可能实现的爱情,无异于依附于魔,那是怎样一种绝望。

8、原来旅行的意义,是遇见一些人,再与他们告别。

9、穷人的苦恼在于没有选择,富人的苦恼在于有太多选择。

10、你的每一句的罗罗嗦嗦;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11、有些话用文字表达不清,但用语言也表达不清/只能保持沉默。

12、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强点,让一切尽量不那么悲伤。

13、我们是一般过去时,没有现在进行时,更不可能有一般将来时。

14、逢场作戏和真心厮守,在心里永远有明显的分界线。

15、妾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6、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

17、把寂寞刻在酒瓶子上,喝进膀胱里,尿出来,让寂寞洒满一地!

18、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19、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20、缘分叵测,我们无从得知下一刻会发生一些什么。

21、有时候说不喜欢,是为了让自己说喜欢的时候会显得非常珍贵。

22、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23、会嫉妒会吃醋会发疯会不安会失常,喜欢一个人就是这样的。

24、这是慈母的迷信,和软弱女人自甘堕落的假无知。

25、我爱你,这是我对自己说的谎,只因主角是你我就傻傻当了真。

26、是谁把光阴剪成了烟花,一瞬间,看尽繁华。

27、你能否忘记——那次朦朦胧胧的相遇,那个突然开始的忧郁。

28、女人永远记住,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29、孤独的双眼沉默着,何时才被明亮发现,躲在黑暗角落的我……。

30、原来那些模糊不清的感情,是因为执着才变得深刻。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五

网络很方便,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大家有想过网络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坏处。请大家小心。

好处;网络能造就人才。让大家更好地寻找“偷懒的机会”;让学生更好的寻找资料,做出抓耳挠腮也做不出的题目;更能让人们工作时更加方便;还能让大家完成自己的“美好心愿”。但就在这时有人打破了这些美丽的遐想他们高声呼喊:“网络也是个恶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手!”

网络是“无形”的电子杀手,它会在我们沉迷于网络世界时悄悄地把死神带进你的快乐世界里。

坏处;网络诱使了多少人走向无底深渊!有的同学就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有的人却永远醒不来了!这是在摧毁青少年人!在此我呼吁:不要被网吧里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六

今天我们举行了一场网络用语的利与弊的辩论会,在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认为:网络语言过于粗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侵害,是一种污蔑。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酒不会犯错,但人会。车不会犯错,但人会。”如果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去使用网络语言,那它会是脏话连篇吗?所以,如何去使用网络语言取决于人,人的使用不当永远不是网络语言的错误。对方辩友还认为:如果没有枪,枪就不会伤人。难道走路会跌倒,人人就要脚不触地吗?而且,正因为枪会伤人,我们才要管制它。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别人,语意模糊种种恶果。所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我方辩友提到了网络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特点,为什么你们总是视而不见?另外,网络语言追求简洁,标榜个性的特点,不是暗合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吗?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旧款衣物和一款又轻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会像现在这么执着的选择旧的吗?如果你的网友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你还在规规矩矩的使用书面语言,那你就会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的平台呀!他们也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呀!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强烈需求也就证明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语言会使代沟产生那是对我方观点的曲解,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网民应运而生的语言,我们并没有说要让所有人使用网络语言,那些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使用它就足矣。难道我们的家长说的地地道道的青岛话就不会产生代沟吗?凡事都不能停滞不前,为数不少的网络语言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这难道不是汉语的发展与进步吗?也许,网络语言会带动书面语言大步前进,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缺点与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噎废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们这番唇枪舌战,只不过为了发现问题。令辩友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但应令我们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会抛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他终究会走,终究会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创造一个支点,想办法撬起一个地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每一位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它飞奔的那一天。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七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做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时,痛斥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李敬一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充斥网上,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5月20日《楚天都市报》)。

宕子我之所以认为网络语言糟蹋不了咱的祖宗和传统,首先是因为网络语言流行的范围有限。网络语言虽然有向网络之外扩散的趋势,如一些80后、90后的写手在写作中大量使用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但其主要传播渠道仍然只是在网络上,而且使用人群主要也主要只是部分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就会发生交流障碍,因此,就算那些追赶时髦,标新立异,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在这种场合中一般也不会使用它——在大部分时间,他们所使用的还是正常的汉语和汉字。何况,就算将网络语言视为一种“语言污染”,可任何语言体系都象水体一样,对污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当水体遭到污染时,在一定限度内,都能凭借“自然净化”的作用,恢复到污染以前的状态。而且,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如行话、黑话、暗语之类,就属于这种语言。这类语言具有与网络语言类似的特征,也经常侵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本交流与口语交流实践,似乎也并未见得已经糟蹋了我们的祖宗和传统,由此看来,网络语言同样不会。

此外,作为描述和建构世界的工具,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催生出新的语言。在此意义上,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变迁中,存在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那些适应时代需要的,表现力强的词汇往往会沉淀下来,成为民族语言传统中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表现力比较弱的词汇则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或通过改变其意义及用法而生存下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种可能被李敬一教授视为“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的新的词汇和用法的不断冲击,为每一种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体系的表现力。

不可否认,在当前,整个中国正处于文化大滑坡的.时代,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确实也同时被糟蹋了,但传统文化被糟蹋的原因绝对不是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同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病态的果实。与器物的传承不一样,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创造性过程,即通过对传统文本的重新解读,使传统文化在每一代人的头脑里获得再生,以应对现时代新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最需要的能力即是创造能力与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危机”往往也就是该民族创造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萎缩、衰退——甚至缺失——的危机。

法国作家与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在《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一书里说:“思想乃万事之本:工业,兵法,以及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运用思想。它是它们进步的原因,通过对这种进步的分析,它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如果专横权力试图束缚它,道德观念就不会再健康,实用知识就不会再精确,科学发展就不会再活跃,兵法就不会再进步,工业就不会再有新的发现而繁荣。人类生活最高尚的部分如果受到攻击,很快就会感觉到这种毒害作用逐渐向最遥远的地方蔓延。你以为你只是剥夺了它某些多余的自由,或者删除了某些无用的虚饰,实际上你那有毒的武器正好戳到了它的心脏。”

网络语言的利弊论文篇十八

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认为:网络语言过于粗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侵害,是一种污蔑。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酒不会犯错,但人会。车不会犯错,但人会。”如果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去使用网络语言,那它会是脏话连篇吗?所以,如何去使用网络语言取决于人,人的使用不当永远不是网络语言的错误。对方辩友还认为:如果没有枪,枪就不会伤人。难道走路会跌倒,人人就要脚不触地吗?而且,正因为枪会伤人,我们才要管制它。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别人,语意模糊种种恶果。所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我方辩友提到了网络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特点,为什么你们总是视而不见?另外,网络语言追求简洁,标榜个性的特点,不是暗合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吗?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旧款衣物和一款又轻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会像现在这么执着的选择旧的吗?如果你的网友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你还在规规矩矩的使用书面语言,那你就会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的平台呀!他们也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呀!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强烈需求也就证明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语言会使代沟产生那是对我方观点的曲解,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网民应运而生的语言,我们并没有说要让所有人使用网络语言,那些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使用它就足矣。难道我们的家长说的地地道道的青岛话就不会产生代沟吗?凡事都不能停滞不前,为数不少的网络语言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这难道不是汉语的发展与进步吗?也许,网络语言会带动书面语言大步前进,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缺点与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噎废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们这番唇枪舌战,只不过为了发现问题。令辩友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但应令我们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会抛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他终究会走,终究会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创造一个支点,想办法撬起一个地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每一位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它飞奔的那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996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